李小龙的电影说实话,认真看的这是第一部。电影里的演员们的演技就不多诟病了,反正是大家演技都是一样的差,谁让这是一部功夫片呢。这电影应该是在泰国拍得,泰国的群众演员的水准有点低……冰场里的几段打戏都有些发假,直到李小龙上手,武打戏才开始变得好看起来。李小龙打架时经典的叫声和姿势让人兴奋,最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对打,李小龙的那个凌空飞踹真是很精彩!我想这样的飞踹日后很难再有人能够模仿。以前玩sfc里的《真人快打》,里面的“李小龙”的必杀技就是这个凌空飞踹。电影里出现了一段激情戏,拍得很香艳……看得我都激动了,泰国姑娘要比那个土妞儿性感。
1971年度小成本电影《唐山大兄》让嘉禾影业异军突起,海外归来的李小龙功夫艺术锐不可当,勇夺年度香港电影票房冠军。
《唐山大兄》虽然是一部1971年的老片,但今日重看,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功夫电影,亦是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电影。
除了精彩的中国功夫, “忍”、 “孝”、“侠” 、“义”等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元素都在影片中给予了充分的展现。
今天对于这部影片,我想谈谈两个话题:
一、《唐山大兄》诠释了怎样的伦理道德观?
二、《唐山大兄》演绎了怎样的中国功夫?
一、《唐山大兄》诠释了怎样的伦理道德观?
影片一开始,来自唐山(中国)的郑潮安(李小龙饰、后文中均称“李小龙”)面对异国他乡流氓们欺负妇孺时,还能够谨遵母亲临别嘱咐,“忍”字当头,虽然一身好功夫,也有侠义心肠,却不能出手救人。此时,让李小龙能够“忍”住的,是中华民族另一个美德--“孝”。母亲的嘱咐对李小龙来说非常的重要,必须遵守。
母亲秉承的“忍”,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重要元素。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忠、孝、悌、忍、信均为中国人处理人伦关系的规则。
李小龙此时“忍”住了。
当然,对于身怀绝技、侠义心肠的李小龙,一定是忍的十分辛苦。幸好此时出现了影片中另外一位侠士--许剑。许剑痛打流氓,拯救的不仅是影片中的妇孺,也不仅是影片的观众,其实也是拯救了当时内心正在苦苦纠结的李小龙。两人日后惺惺相惜,成为好友。
许大哥许剑在影片中是以侠士的角色出现。从一开始的打抱不平直到最终被坏人杀害,锄强扶弱、济人以难的侠义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欺负妇孺的流氓要打、失踪的工友要找、新来的工友被欺负时要出头、为拯救赌博上当的马大嫂丈夫不惜和赌场混混拼杀、还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救济马大嫂一家,许剑确实是位见义勇为、轻财好义的侠士。
为了追查失踪工友的下落,许大哥许剑终于被暗地贩毒的老板萧米(韩英杰饰)视为眼中钉。老板派出儿子萧群(刘永饰)纠集大批打手,一起谋杀了许剑和另外一名工友。
由于海外打工华人们面对欺辱和困难时团结一致,许剑和几名工友的失踪并没有就此作罢,一群工友愤然以罢工抗争。但由于势力单薄,在争斗中工友们很快落于下风。直到此刻,李小龙仍然为“孝”而“忍”。但当其中一名打手将李小龙母亲所赠的玉佩打碎时,李小龙其时已经忍无可忍。不论是因为打手毁坏了母亲赠与的护身器皿,还是因为侠义心肠,李小龙忍到极限无需再忍。李小龙终于出手,以寡敌众,却以惊人的功夫迅速击败打手们,挽救了工友。
工友团结、小龙无敌,硬来是不行了!老谋深算的毒贩们先后采取了欺骗、拉拢、分化等手段。对于知礼、好义、勇猛、单纯的李小龙,冰厂厂长先是晋升他的职务,提拔为管工。通过职务调整和酒色腐化,既拉拢了李小龙,更加分化了工友们的团队关系。让李小龙孤立于原先的工友团队。至于许剑和其他失踪工友的下落,更是通过欺骗、搪塞等手段,让单纯的李小龙无从着手,甚至进一步激化了他和工友们之间的矛盾。
但李小龙毕竟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侠义之士,在工友被杀害、依依被劫持之后,再一次的忍无可忍将剧情推到了最高潮。李小龙抛去返乡的行李,单枪匹马闯入贩毒老板的庄园之中,为侠、为义、为情,孤身搏杀,直至将仇敌尽歼于己手,痛哉!快哉!
影片的结尾,为了体现遵守法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观念,面对迟迟到场的警察,李小龙放弃了抵抗被警察带走。再以后的结果,就交给观众们自己想象了。但要承担自己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李小龙在闯入庄园之前,内心就已经清清楚楚的事情。他的行为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抉择的,这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高大。
纵观 《唐山大兄》全片,贯穿了“忍”、 “孝”、 “义”、 “侠”的伦理道德观 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二、《唐山大兄》演绎了怎样的中国功夫?
《唐山大兄》不是一部比试武功高低的功夫片,武打场景的重点也不是单纯的武功较量。影片中的打斗,没有公平,亦没有限制。
影片中的打斗场景极其丰富,有群殴、有械斗、有在复杂环境中的拼杀、有面对恶犬的打斗、还有悄无声息的暗杀;所使用的打斗技术包含了徒手对徒手、徒手对兵器、兵器对兵器、甚至还有暗器。除了少数充满了早期香港老派武侠片风格的飞人跳跃之外,可以说所有武打的设计均是基于现实场景。
影片最初的打斗场景,是许大哥许剑以一敌四的徒手格斗,没有公平,只有比拼。许剑的武技勇猛而又较为粗矿,出手大开大合,对自身的保护却不太够。但即便如此,仍然打得流氓们落荒而逃,大快人心!
影片的第二个打斗场景,仍然是许大哥许剑的拼打,这次面对的是六个赌场打手,仍然没有公平。但这次打斗,不再是一对一,郑潮安(李小龙)仗义出手相助,轻松击倒了两名打手,其余四个被许剑击败。(结论:许剑武力值为1对4,可胜)
之后的打斗场景渐趋复杂和凶残。由于李小龙运输时打碎冰块,导致两名工友发现冰厂贩毒。事情败露了,厂长便想收买两名工友,在被他们拒绝后,下了黑手。两名工友,一人被利斧劈杀、一人被匕首刺杀。这不是功夫较量,也不是打架,而是坏人对好人的暗杀。
许大哥许剑和另一名工友在探究失踪工友的过程中,亦是被贩毒的幕后老板安排众人谋杀。一群人手持凶器,围殴二人致死。许剑虽然武勇过人,但寡不敌众,又措手不及,终于被杀害,打斗场景血腥而残忍。
紧随其后的打斗,是工友们和打手之间的打斗,是群殴和械斗。棍棒、铁器、推搡和搂抱、纠缠和乱打等等兼而有之。而真正的精彩,是从李小龙愤而出手开始。以寡敌众的李小龙展现了精湛的武技,勾踢、侧踢、重拳、迅速灵活的步法……动作简单而直接有力,这些完全不同于老派香港武侠片的技术动作让人耳目一新,现代中国武道艺术在屏幕上跃然而出,搏击画面极其精彩。
之后还有两个主要的动作场景,一个是李小龙夜探冰厂,揭露了幕后老板贩毒和杀人秘密所引发的打斗;另一个是李小龙独闯庄园,力战贩毒团伙,直至消灭大反派的打斗场景。这两个场景的武打设计思路,应该也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斗殴。
在冰厂中的打斗,李小龙不仅展示了超人的徒手武技,还多次使用各种兵器在复杂的环境中和对手们拼杀。这场打斗,不再是徒手打架、也不是比武,李小龙并非演绎徒手战胜一切的功夫超人。这是一场充满了现实感的打斗。李小龙在打斗中,使用手电、冰锥、锯条、短刀等;还要面对不断移动变化的环境(并非平整的擂台);这些都显现出了现实生活中自卫搏杀中对于实战武技多元化的要求。这不是竞技比武,而是凶残的搏杀。尤其出人意料的是,李小龙在打斗中还使用飞刀击杀了对手。
最后的打斗是在贩毒老板的庄园中发生的,李小龙要面对武技过人的贩毒老板和人数众多的贩毒团伙。孤身一人的李小龙出手就是狠招,一开始就用左右前踢击打中两名持械凶徒的下阴,迅猛而凶狠的终结了对手。之后手持双刀的李小龙更是不再留情,演绎了快、狠、准的杀戮场面。
而被作为影片动作戏中最重要的一段,也就是李小龙面对贩毒老板(韩英杰饰)的决斗,个人认为整个过程的动作设计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掺夹了老派香港武侠片的风格,一些飞来飞去的镜头、还有一些超现实的动作设计(如:单手举起对手抛出等),影响了打斗的真实感。其中真正出彩的动作镜头,还是李小龙利索的拳击、腿法、矫健灵活的步法、以及最后击倒韩英杰的剪刀脚等。作为一名习武者,我认为唯有基于真实的武打动作才会成为经典。听说拍摄《唐山大兄》时,李小龙和导演罗维时有争执,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些动作设计而引起的。
总体来看,《唐山大兄》全片的武术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中斗殴场景较多,一定程度展现了武术在真实自卫、搏杀中的作用。
(关于自卫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差异,参见拙文:《谈自卫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异同》)
文章结尾:
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影片《唐山大兄》作为李小龙返回香港后的第一部影片,个人认为在动作设计上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李小龙的武道风格。但即使如此,李小龙刚劲有力、简洁迅猛、灵活多变的武术动作仍然是本片的大亮点,加上影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山大兄》成为1971年最卖座港片实至名归。
10月31日是《唐山大兄》公映五十周年纪念日,这篇文章本该在那天发表,我却忘记了,特此补上。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去世。香港的媒体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这个爆炸性的新闻,原因是李小龙在医院所用的名字是他的真名“李振藩”。
李小龙太有名了,以至于大家都快忘记了“李振藩”才是他的官方中文姓名,当年的香港媒体从业人员也不例外。
对于华语世界以外的人来说,“Bruce Lee”一直都是“Bruce Lee”,但对于华语世界的人来说,“李小龙”并不一直都是“李小龙”,“李小龙”诞生于《唐山大兄》(1971)上映之前,并在《唐山大兄》上映后逐渐成为国际巨星。
而“李小龙”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与个人机遇的偶然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历史的必然,是继西部片、日本武士片之后,“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必定会杨威国际影坛。
在李小龙之前,“中国功夫”登上国际舞台的机会极少,“功夫片”顶多是作为B级片让极少数非华语影迷成为了拥趸。
1970年上映的《侠女》(胡金铨导演)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的时候,已经是1975年。其时,李小龙已经去世两年,而伴随着他的去世,“中国功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好莱坞“引进”香港的武术指导而到达巅峰。
那么,为什么是李小龙?
所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李小龙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伶,因此,他也算是出身演艺圈的“星二代”。
正是“星二代”的身份,使得李小龙从小就获得了银幕表演的机会——他其实是童星出身的演员。
李小龙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出演了华语世界的第一位女导演伍锦霞的《金门女》(1941)。那时候,李小龙还在美国,尚未回到香港。关于伍锦霞和她导演的电影,请参考魏时煜导演的纪录片《金门银光梦》(2013)。
李小龙十九岁的时候离开香港,赴美读书。赴美读书前,他在香港已经出演过约20部影片,其中有几部作品还是主角,表演经验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
李小龙幼习太极拳,少年时又拜叶问为师,是妥妥的“功夫小子”,其他拳术,他也多有涉猎。
赴美后,经过多年的研习、探索,李小龙在“中国功夫”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格斗、日韩等国的武术,创立了截拳道,年纪轻轻便成为“一代宗师”。
六十年代中期,李小龙开始闯荡好莱坞,当演员,也担任动作指导,因出演电视剧《青蜂侠》(1966)而小有名气。
此外,李小龙还是舞林高手,曾在1958年获得全港恰恰舞公开赛冠军。
以上种种,便是李小龙的“准备”。
李小龙的“机遇”其实不只是他的“机遇”,也是邹文怀和他创立的嘉禾的“机遇”,甚至还是跟风大导罗维的“机遇”——如果不是“发现”并“命名”了李小龙,罗维很难在影史上留名。
这个“机遇”也曾经属于邵逸夫。当时,邵逸夫不知道如日中天的邵氏电影公司其实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自我感觉良好的邵逸夫拒绝了李小龙的“出价”。后来,他又拒绝了许冠文等人的“出价”,彻底错过了香港电影转轨的“风口”,加速了邵氏电影公司的没落。
1970年,邹文怀、何冠昌和梁风从邵氏出走,创立嘉禾。
嘉禾初创时期出品的几部影片,在品质上、市场上的表现都乏善可陈。嘉禾缺乏过硬的作品,再加上财宏势大的邵氏的打压,李小龙出现之前,嘉禾已经濒临倒闭了。
邹文怀以1.5万美元的片酬与李小龙签下了两部影片的合约,可以说是一场不那么豪的豪赌了——1.5万美元不算很高的价格,但嘉禾也输不起了。
《唐山大兄》的第一任导演是吴家骧。
开拍不久,吴家骧与李小龙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时的武打演员,大多有京剧或传统武术的底子,在镜头前按“套路”见招拆招打个几分钟是家常便饭——可以说,无法拍长镜头的武打演员是不合格的。
吴家骧也是这么要求李小龙的,但李小龙不吃这一套,而且,他的截拳道讲究的是快、狠、准,也无法按照“套路”来。
吴家骧告状告到邹文怀那里,要求换人。
邹文怀找李小龙做“思想工作”,李小龙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肯妥协。
在李小龙和吴家骧之间,李小龙肯定是更大的赌注,邹文怀只能放手一搏了,于是,他炒掉了吴家骧,让罗维接任导演。
对于李小龙来说,出演《唐山大兄》的“机遇”确实是有很大偶然性的。
1971年,李小龙回港,其实是打算接自己的母亲去美国生活的。回港拍戏并不在他最初的计划之内。
李小龙离开香港虽然已有十余年,但他毕竟不是香港影坛的新人,而此时他又在国际武术界和好莱坞闯出了一点名堂,他的归来,自然会引起业界的关注。
李小龙看似荣归故里,但他在美国其实过得并不舒心。他在美国背负了沉重的房贷,而他的演员职业和武术事业并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几番接洽下来,既能发挥所长(主演一部武打片),又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还房贷),何乐而不为?
《唐山大兄》的武术指导是韩英杰。韩英杰还在影片中出演了大反派——冰场老板。
韩英杰是六、七十年代华语影坛非常重要的武术指导,他也是胡金铨的御用武术指导,他还是京剧名武生于占元的女婿——于占元是洪金宝、成龙等“七小福”的师傅。
韩英杰虽然是影片的武术指导,但得到邹文怀支持的李小龙,显然获得了动作设计的主动权,他的标志性动作,李三脚、凌空飞腿、摸鼻子、舔血、怪叫,等等,都在《唐山大兄》中“定型”了。
李小龙基本上摈弃了京剧武生式的花架子的连贯过招,取而代之的是截拳道的快、狠、准,以及恰恰舞般的节奏感。
李小龙并没有架空韩英杰,影片中的跳跃动作,完全是韩英杰式的,这种动作设计在胡金铨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影片中其他演员的动作设计,应该也主要来自韩英杰。
李小龙不像洪金宝、成龙,有所谓的“洪家班”、“成家班”,但他带出来的“班底”,不少人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底色”。《唐山大兄》中,刘永、林正英、田俊、姜昆、陈会毅、陈龙等配角,都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熟面孔。
罗维一生导演电影超过50部,却鲜有佳作,皆因他喜跟风,轻创作。
《唐山大兄》、《精武门》(1972)等经典之作外,罗维最大的成就就是给李小龙和成龙取了最终让他们蜚声国际的艺名。
“李小龙”的诞生,罗维功不可没。
李小龙去世后,罗维力捧成龙——但成龙并没有在罗维手上走红。所谓“成龙”,就是“成为李小龙”之意。而成龙在电影上取得的成就,应该是超过了李小龙的。
李小龙是一个自信到近乎傲慢的人,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昆汀·塔伦蒂诺在《好莱坞往事》(2019)中对他的“抹黑”。
成名之前,李小龙曾吹个一个“大牛”:“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5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个“大牛”的前半部分,随着《唐山大兄》的上映,李小龙实现了。
李小龙的各种纪念套装影碟中,《唐山大兄》一般都是第一张碟,CC版李小龙套装也不例外——因为,它意味着“李小龙”的诞生!
最后,让我们以当年《唐山大兄》的预告片的“文案”,来看看李小龙是如何“横空出世”的:
“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挟技荣归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截拳道,只拳打遍两大洲
李三脚,三脚横扫西半球
初登银坛,即见颜色
李小龙
为国争光,为民除害
写一个华侨领袖人物的奋斗
朴实纯良的性格,有血肉,有个性。”
很多文艺作品塑造女性形象时都会分裂成两种,一种纯洁、神圣,另一种性感鲜活。比如EVA里的绫波丽和明日香,或者Metropolis里Maria和机器人,又比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种男性式视角的表达,代表着男性对女性的两种想象。如果更进一步,把两种特性推向极致,那么可类比为圣母和妓女。圣母代表着母亲,是秩序,道德,神圣的一方,妓女代表着性欲,是诱惑,危险,不受控制的一方。在小说或者电影里,如果缺乏中间地带的角色,这两种角色一般就成对出现。而这种两极化的性格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这部《唐山大兄》。
片中许剑妹妹巧梅这一角色被定义为前一种类型:被刻画为无性欲特征,衣服也穿得很整齐,没有多余的装饰,把头发梳成麻花辫,有着中国式的保守、端庄和含蓄。散发着含蓄而脆弱的女性特质,善良,单纯,温柔。在工友之中,她完全不是一个贪玩的小妹妹,她可以给大家洗衣服、做饭,也会进行耐心的劝导,调和大家的关系,被所有工友所尊重。
在角色设定上,郑潮安对巧梅的感情是纯洁而克制的,自始至终对她表现着尊敬。作为符号的巧梅不仅是大哥许剑的妹妹,而且是郑潮安母亲分身,是象征不可侵犯的道德形象,也如同玉佩一样,是郑潮安与现实的缓冲地带(玉佩被打碎后,郑潮安放弃了不打架的诺言;最后巧梅被Boss掳走,激起了郑潮安的狂怒)。这个角色符号是郑潮安小心翼翼守护的一种美好想象,是他原本信赖着的道德秩序。
————————
与巧梅截然相反,妓女乌曼是一个性感的,富于挑逗的女性角色。在此片中,她被厂长带进酒局里来,在酒桌上,她会主动敬酒,会调情,还能按照厂长的授意献身。作为妓女的代表,区别于其他人的木讷,她更会取悦男人以及享受性的愉悦,在郑潮安宿醉时,她会抚摸他裸露的胸口,与他解衣共眠。在第二次出场时,她甚至毫不掩饰地,在郑潮安面前掀起上衣露出胸脯给他看。尽管结局让人同情,但是她多数时候仅仅是男人的玩具,为满足男人的欲望而存在。
妓女乌曼这样的人物显然是郑潮安欲望在现实的化身。性代表未知的危险,性会让英雄迷惑、陶醉,以至于放松警惕,暂时忘记外在世界和潜藏的危险,同时性本身的存在,会带来男性之间的冲突。在片中,所有的关于性的场景都象征、或指向着潜在的、或者潜意识的危险,就比如妓院里裸胸后一幕就是被杀,在庄园里Boss虐待女佣,之后接着就是打斗。要注意的是,性虽然并不是冲突的原因,但确实是冲突即将出现的警告,提前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从选角上来看,导演挑了一个长相并不漂亮的女演员,(从后来的访谈来看,扮演者是临时找来的,她所出现的两幕戏拍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一天)从整体来看,这个人物不能太漂亮,因为她不能挑战女主角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减少这个角色的其他特质,而片面强化她「性」的属性,弱化她死亡的悲剧感。
据说影片还有一幕被删减的戏:郑潮安决战的前夜已知凶多吉少,于是在妓院和一名妓女共度了一晚,但导演认为这个情节会削弱郑潮安的英雄形象,所以最后去掉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有了这幕戏,会让人物更加丰富而真实,至于加与不加,就是创作者自己的考量了。
《唐山大兄》上映于1971年,电影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单纯,视觉表现力很弱,人物刻画也十分简洁而单薄,但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像唐山大兄这样的二元人物形象在无数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相似的影子。女性对于男性来说,一方面象征着母亲,另一方面是成年男性的性的对象,而性又包藏着诱惑和危险。所以女性在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或是如圣母神圣崇高,或是妖媚如祸水,千百年来作为集体潜意识如影相随。
————————
写到最后,我又想起了一些文革时期的影视作品,由于电影中革命队伍里的女性一定是高大全伟光正,性感妩媚的形象就只能靠敌人队伍里的女特务来担纲了,有趣的是,这些女特务的魅力盖过了主角,成为不少男青年的青春记忆,据说不少老人至今仍对黑白片的女特务念念不忘呢。
本文节选自《留给成龙的时间不多了,剩下的希望都在吴京身上》 原创宅少宅总有理2019-10-15 21:00 “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信心终会获得报偿。” ——武术家·李小龙 「逝于1973年7月20日」 出自诗歌:《我是谁》
01
对中国功夫而言,1971年是很重要的年份。 那年,李小龙回香港与嘉禾签约,准备拍《唐山大兄》。同年,胡金铨拍了三年的《侠女》上映,电影里有个出演吏卒的龙套,名叫洪金宝。在洪的引路下,师弟“元楼”顺利出师。后来他有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成龙。 同样是1971年,北京组建武术队的吴彬接到厂桥小学一个体育老师的电话,说我们这边有个孩子,身体不错,把他招过去试试。随后,这个叫李连杰的孩子从1000人中脱颖而出,第二年就见到了周总理。而那时,甄子丹刚从香港回广州探亲,和母亲学习武术。 功夫片的盛世,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1969年,李小龙写下人生宏愿,表示自己要赢得全世界的声誉和至少1000万美元的财富。他满腔抱负把《无声箫》的剧本拿给好莱坞,美国人却不愿在他身上押宝。 一气之下,李小龙回香港找邵逸夫,提出要一万港币片酬和分红权。邵逸夫听了,哈哈大笑,又把李气回了美国。 听闻此事,从邵氏出来独立门户的邹文怀赶忙找到李小龙,给出三倍片酬请他加盟嘉禾。邹在邵氏干了十来年,立下汗马功劳,却拿着糊口薪水,心里很不舒服。 独立后,邹文怀一心想做大。然而邵氏独霸香港影坛,想活哪有那么容易。 偏偏世事就这么有趣,老天爷把在美国受委屈的李小龙发给嘉禾,李小龙的“真功夫电影”《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横空出世,轰炸全港。获得嘉禾支持后,《猛龙过江》轰动好莱坞,“Kungfu”一词,从此传遍美国。
可以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李小龙就把嘉禾拉出濒死边缘,为它日后能与邵氏分庭抗礼打下坚实基础。不幸的是,1973年李小龙死后,被推向顶峰的功夫片,眼看就要坠入深渊。一夜间,香港武行也变得不景气起来。 就在这时,成龙突然上位。 盛世非但没有夭折,香火反而越来越旺了。 (未完,更多精彩转宅总有理公众号)
工会主席布鲁斯李替工友出头怒怼boss。 里面林正英和李昆几小只居然叫阿伦 阿B 阿强 陈友,Nora miao客串了一下,惊为天人。
这是一部非常左的电影,许剑打抱不平替人出头,资本每个毛孔都是脏的东西,冒着上绞刑架的风险高利润,厂长是吃人肉喝人血的资本家,老板是伪善荒淫的武林高手,儿子替自己爹找小姑娘,少管闲事让你发财,别以为工人好欺负,黑格尔所说的能力,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卡里斯马不断创造奇迹,比如英雄李舜臣刺头韩寒,资本家给你甜头以此拉拢你,上层和下层吃的饭天壤之别。
忒牛的李小龙,忒水的破剧情,忒丑的女主角
其实是想给三星半,不过本片的确是中国功夫片的奠基石。后来才知道,原来本片有两个版本……
许大哥盒饭领的有点快。也算有勇有谋了,就是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清楚的认知。国语配音没有李小龙的怪吼好不爽。最终决战和老头打得那么波折,不科学。虽然郑潮安选择遵从内心为工友报仇,杀光了坏人,但也被警察抓走,结局是个悲剧。剧情虽然简单,但是完整连贯,能吸引人看下去,放在古早电影中算可以了,起码比现在一些基本故事都讲不清楚的电影强。
时代感太强是现在不能接受的最大问题。李小龙是那个时代的武打巨星,但是回头看四十年前的电影,动作的设计感着实太强,基本上是独捧李小龙一朵红花。不过小Boss和最终Boss设定是富有戏剧感的。人物众多,没有人抢戏,也让李小龙的戏份占到了最大。题外话就是,当年九叔林正英,确实是小生一枚啊。
以激烈逼真的身体对打、戏剧化的“悬空三弹腿”、“双截棍”以及犀利的哮叫和怒目特写,建立起一种欢畅的暴力美学形式:“打斗时的受虐与虐人,不仅不再被电影技巧隐藏,相反地,还更加夸张地予以呈现,藉以形成一种德勒兹所谓‘愉悦/痛苦交混的诡异情结’。”
电影上映50年,还在描述当下。底层打工人殒命,父母长辈叮嘱不要惹事,资本手段花样层出不穷,诉诸法律制度毫无作用,只剩一条自己攥起拳头拼命的血路。看着他没有任何克制与怜悯的报复,内心直呼痛快,同时觉得这是一出悲剧。随即叹息现实中的打工人不是李小龙,只能猝死和自焚。第一次看李小龙,恰是一代功夫巨星的诞生之作。遮掩实力近半程后的冲天爆发,和他的生涯历程有点相似。以前只在各种模仿中见识过的「怪叫」,原来一点都没有夸张演绎。//资料馆迟到的李小龙诞辰80年纪念
后来才知道,这是李小龙最差的电影~
这是李小龙所拍的电影中,剧情最惨烈的一部。好绝望。
1.善良的许大哥反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后却是“好人没好报”的下场;2.郑潮安因“见义勇为”而被升为工头,一行人高兴得忘了要向厂长打听许大哥消息,听到周梅的哭诉才想起许大哥的事……有了好处就满足而忘了初衷,哎……;3.郑潮安在逃回唐山和为兄弟们报仇之间,选择了后者……;4.虽然故事剧情个人感觉是在为动作戏服务,于我而言编排得有些粗糙,但其中的情节细想之下还是挺显露人性的复杂……
如果没有李小龙,这就是一部大烂片!
想想这是1971年的电影呀,居然还有蓝光清晰版本可以看,李小龙为数不多的电影,别挑剔什么剧情等等,真拳实腿的打法,已经让现在特效天花乱坠的时代清新许多,每次看这些七八九十年代的老片子,看到电影里的环境画面,怀旧感不由发出来,好想回到过去,那会还没改革开放,说不定我会成为同样的马云呢,
龙哥回港后的首部作品,上映之后反响一鸣惊人,本片不仅颠覆了当时整个武打片的模式,甚至将影响一路延续至今,也就毫无疑问的奠定了李小龙在功夫影坛上的巨星地位。当然,毕竟当时香港还没有发展出足够成熟的电影业(即便邵氏也顶多是基本成熟而已),而且又是动作类的影片,剧情上的简单粗暴可谓不忍直视,虽然最大的卖点我们都清楚,但也不可否认,70年代的制作水准还是非常粗糙的,在技术层面也存在着诸多硬伤。另外说下两位女主真可谓是天然女神,而当时的英叔也才19岁啊
想不到李小龙本人如此英俊不凡,有时甚至表演得有些可爱,造型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呆板。影片设计也处处不让如今的电影,央视版李小龙传奇从内在到外在都没有体现出李小龙本人的大师风范。
故事没什么亮点,亮点是小龙哥一直在卖萌~~!!疑问是坏人运送毒品这么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还要找外人来做,最后不得不灭口,既然杀的了人,为什么还用冷兵器,太不专业的黑帮了。。。片里跑龙套的有喜庆的李昆,年轻的道长林正英。。。妞都很漂亮~赞一个!
后来陈沃夫的《太极拳》同样的故事框架:工厂劳资矛盾,工人中带头大哥被害,主角登场
妓女超级丑的奶子算是当时香港影院的趣味等级了。黄色、暴力和工人左运,劳工领袖惨死在鹰犬手下的高潮很能煽情嘛。李小龙动作衔接很不美观,镜头没玩好,导致全片一种雷声滚滚的感觉。李小龙演出了一个中二青年,是憨傻的勇敢,但看到他被老板哄骗打发走时知趣的小表情,又觉得不简单。
这么经典的电影竟然没有中文说明
小时候唤其《唐山大胸》,李小龙让动作电影从此有了武术指导感,不再像几个小孩打架,冰里藏尸还挺cult,以及,李小龙对罗维生涯的作用,基本等于巅峰罗斯对锡伯杜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