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前半部分,以为导演认为轻松自由就意味着不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着一个种子慢慢长大;去便利店买一盒饼干然后坐在公园里就是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在上班高峰期,穿着最鲜艳的衣服,穿过一群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我们以为这种生活,就是我们所想的,“轻松自由”的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会四处受限,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叙事中:上学、上班、赚钱、结婚以及生孩子。当我们厌倦了这套叙事的时候,我们便会心生抗拒,开始期待另一种完全相反的生活,以为那就是“轻松自由”:不用上班、可以混吃等死、不用赚钱买房买车、也没有成家立业、抚养小孩的压力。这就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自由”。
可是,当男主的室友离开之后,他也渐渐体会到了“孤单”。他跟两位和自己的生活节奏以及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室友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过后,必定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轻松自由”。
女主自己天生向往自由,喜欢旅行,喜欢做一些看起来疯疯癫癫的行为,在别人的照片里扮鬼脸,以此满足自己“无法”自由旅行的渴望。她压抑了自己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做着一份并没有什么激情的工作。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压抑,自己才会那么喜欢男主,才会羡慕男主的自由、男主关于生活十分轻松以及幽默的态度,才那么渴望这样一个自由的另一半来拯救自己。可是她非常害怕,她接不住这种过分的“自由”,她不敢和男主在一起,那是因为,她首先不允许自己自由和开心。可是我们也看见,和男主住过一段时间时候,最终她也终于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她终于真的在世界各地,出现在别人的照片中。
男主坐在公园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路过的上班族都觉得无法接受,都觉得十分厌恶。“凭什么我需要上班,而你却可以坐在这里一整天”。也就是说,当我们接受主流叙事的时候,当我们发现别人在过着一种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不是去停下来思考,是不是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而是,我们拒绝思考,我们拒绝承认,其实真的有另外一种生活可以选择。如果将人生看作一场游戏的话,那我们最害怕的就是那些无视游戏规则的人,因为当我们看见他们过得很好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理由在继续玩这个痛苦的游戏了。
男主在搬出公寓之后,在路上看见小孩子骑车,妈妈对孩子说,“不用怕,我会接住你的”。于是男主回家了,也工作生孩子了。这段与室友同住的经历让他明白,自由并不意味着不工作,并不意味着不做事情。
不是工作,也不是不工作。只要还把自由与工不工作挂钩,那就不是真的自由。我们常常害怕,害怕工作会剥夺自由,但我们同时也害怕,不工作会失去生命力。我们习惯了做事,不停地做事,是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停下来,我们会干嘛;同样地,十分抗拒工作,做一个大众眼里混吃等死摆烂之人,也并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他同样在抗拒,在抗拒工作会剥夺他的自由。
工作或者不工作,是一体两面,偏左或者偏右,都会体验到一种害怕以及恐惧。
所以结局很好,非常好。一向不工作不恋爱的男主,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结婚,生孩子,过上了一种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但同时,他又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仍然能够在工作日随便穿着,穿过一群上班族,牵着他的妻子。他没有被工作限制,他的眼里没有工作这件事情,他仍然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无关乎他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最终想要的,是一种平衡的感觉,是一种调和的感觉。当自己过分执着于做事的时候,有意识地让自己松一松,慢下来;当自己休息够了的时候,就会去做点事情,让自己的能量得到释放,去寻找一些新鲜的、活着的感觉、积极向上的感觉。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让自己的心在这种动态平衡中,始终处于平静安宁的状态。
Sub是一个高材生,拥有博士及多个硕士学位。按常理来说这样一种跨学科的深度学习应该能让男主对当下社会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认识。至少能赋予男主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当然我们无从知晓男主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但他所认识的世界对价值的影响或许是消极的,这样负面的价值观影响了Sub对待人生的态度。他变成了在旁人看来很无趣的人--一个什么都不想做,一个喜欢待在自我角落的理想主义者。其实刚刚了解男主Sub时,我有一种出奇的羡慕感,虽然因工作被家人赶出家门,但发达国家赋予的高福利让他可以不用面对生存问题而单纯享受生活,当然还有一个喜欢他的漂亮妹子大开家门供他留宿。这不就是伊壁鸠鲁所谓的“快意人生”吗?但镜头突转,故事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提醒了男主Sub的悠闲妨碍了其他人的生活,他因长期在公共区域的躺椅上悠闲的打发时间而被处罚35欧的罚款,也因自己不工作骗取低保收入而在社交圈被自己的同学歧视,最后感情受到伤害的女主角直接唾弃了木讷男主的人生观。这个时候观者才开始发现主角Sub需要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活在一个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且安全的舒适环境中,原来男主有他独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只有“对着熊猫打飞机”背后的女人才能理解。而女主角的对Sub的情感像极了对他所过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情感缺乏真实的理解和共鸣,理所当然的也就少了交集。
男主角Sub所面对的世界毕竟是一个人治的世界,人天然带有群居性,不知道是社会环境影响了Sub,还是女主角的话触动了他,亦或是片尾的那只可能夺人性命的熊让他体会了周遭的情感及生命的价值,主角Sub总算找到了自己片头所言符合心性的理想工作---兜售让人入眠的床垫。片中男主曾性幻想的女人在片尾戏剧性的进入了他的生活。可以想象男主可能因为自己的被动而错过自己的伴侣,但我能看到的是随着男主的改变他依然存在发现志同道合友人或恋人的可能性。也许这就是社会同化我们的结果。
但本片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同化和改变,其实还有角色们对本性的坚持。犹如保障局的秃顶大哥放弃工作开了烘焙店,主角Sub放弃电视剪辑而开始兜售床垫,这一切都犹如那个放弃异样红伞逆流而行的男主,他在最后坚定的牵着自己犹豫的伴侣与人流背道而驰,在他们的感染下引领了人流的方向。这也许就是当我们融入,我们反而影响了社会的结果。
我们被裹挟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洪流中,而我们又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影响着这股洪流,或大或小。犹如女主角总是想抢镜参与别人的人生一样,我们总得努力生活,好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塞巴斯蒂安生命中只有一个心愿:什么也不做。他的世界,就是他的沙发。他并不想维持生活,只想发呆。”
第一眼看到《轻松自由》的剧情简介时,我立马被吸引住了,这说的不就是我?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3分,我猜很多上班族看完都冲动地打了五星,毕竟都市人一个月总有那么三十来天想辞职去闯荡,但又要被眼前的房贷和未来的发展拉拉扯扯。
而这部电影,给了人们一个豁口,气氛慵懒而舒适,很适合在假日的时候看。 思想站得比现实高是很难受的,你在风中摇摇欲坠,不知道该向哪边倾斜时,看到了这个在地上奔跑的年轻人,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身上有一种游吟诗人的气质,理直气壮地游手好闲,只为自在舒展地生活。
你也许想不到,他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三个硕士学位和三个学士学位,但他真的是为了喜欢学而学。至于找工作,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就不找了。
在被父母扫地出门后,塞巴斯蒂安来到了巴黎,住进了同学的出租房。由于不想工作,他伪造了一堆求职拒信,从不同地方寄往自己的住处,假装出找不到工作的样子,由此成功申请到低保。 对于“未就业”这件事,塞巴斯蒂安没有焦虑的情绪,相反,他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和室友布鲁诺一起赤裸裸地在深夜的博物馆里晃悠;把家里打扫干净,在地板上打上蜡,像小孩一样高兴地滑来滑去;带布鲁诺和另一位室友安娜跳奇怪的舞.....
有趣极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塞巴斯蒂安的举动。
同学对他不上班的状态感到不可思议——“之前你从来都是不停地上各种课。” “真是太浪费了。” 其中一人直接下结论:像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对此,塞巴斯蒂安是这样回答的:“天气晴朗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分享让你觉得很不爽吗?”
我倒不是一边倒地力挺塞巴斯蒂安,但我无比欣赏直面自己真心的人。
如果有一天,这些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性少数者,是丁克族,或者有其他类似“不太随大众”的想法,会因为害怕成为“社会毒瘤”而违背自己真心,去成为随大众的拥趸吗?
我们太容易知道“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了:
学生时代好好上学,脑子里不要装莫名其妙的东西,你最好不要一冲动就Gap year,一脑热就退学创业;毕业了就赶紧凑首付,然后每月交房贷,像高晓松那种“租房全世界都是我的,买房就只好守着城市里的豆腐块”的思想,你最好不要有;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娃的时候生娃,不然给你戴顶云绿帽,而且交税也不可能堵住别人的嘴......
于是想到《无问西东》里,清华学生吴岭澜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梅老师问他:“如此天资,你当初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
吴岭澜这样回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镜头里阳光很和煦,梅老师对吴岭澜淡淡地笑,我觉得这一幕真他妈温柔极了。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梅老师顿了顿,深深凝视学生的眼睛,说,“真实。”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老师与吴岭澜强调“真实”,不是因为“最好的学生读实科”于是你就去读实科,而应该是发自内心地“想读”而去读。就像《轻松自由》中的塞巴斯蒂安那样,不拘泥于外界评价,只纯粹地凭着真心去修读了那么多学位。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1924年,泰戈尔在访问清华时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有一种,师承百年的大气。
不尊重他人真心的人,也无法完全地尊重自己的真心。 很多时候,我们对“习俗”太过崇拜了,崇拜到,把自己淹没了进去,想要四下张望的时候,却再也看不到水面上方的城市。
比如我们追赶潮流,但却是为了潮流而潮流,套在那几件衣服里,好看是好看,可就是不搭,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 就好比我是个保守的女孩子,抹艳丽的口红会露出“唉我这样子不要紧吧”的问询表情,穿得朋克或者嬉皮,也改变不了内心怯怯的怀疑。
后来我就不管时不时、尚不尚的了,穿得让自己很自在,最多套个黑色外套假装自己很瘦,就能高兴老半天。 坦然地接受自己。
《轻松自由》中的室友布鲁诺,受塞巴斯蒂安的影响辞掉了工作,一时爱上了游手好闲的生活。然而,在自在了四个月之后,他最终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
“我待在屋子了4个月了,就像你的树一样,但它还在生长,而我们不会了。”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本以为他是个头脑简单得过且过的角色,但后来看到他找了体育解说员的角色,实现了自己原本的小梦想,不禁觉得这个男人很有担当。对自己的担当。
而安娜呢,原本喜欢在别人的相机前搞怪出镜,来实现“环游世界”的想法,后来自己踏上了旅行。她从前羡慕塞巴斯蒂安的随性和享受生活的态度,最终能活成自己曾经欣赏的模样。真好。
在高中的时候,别的班墙上贴的都是励志鸡血,而我们班上贴的是:
我很重要
每每想到,都觉得真的很温柔啊。我很重要,所以要把自己的真心搁在不可撼动的实处。
以泰戈尔的诗作个结尾吧: 世界对你, 就好似老奶奶摇动纺车时低声吟唱的小曲, 无意义无目的, 又充满随心所欲的想象。 但是,有谁知道, 也许就在这闷热倦人的正午, 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特的货物, 路过你的门前? 他响亮地呼唤着路过你的门前时, 你便会从依稀的梦中惊醒, 将窗儿洞开,抛下面纱, 走出房门,去迎接命运的安排。
愿你找到自己的真实。 愿你接纳自己的真实。 莫教冰鉴负初心。
2017年 · 巴黎 夜晚的卢浮宫,期待再见。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逃跑的少女
22分 写假日记给室友看,影响他的行为
30分 聊申请低保时,审查官的自我介绍,“我是个怎样的人……”
43分 只穿着内裤在博物馆当保安遇到坦荡直白的小偷
50分,睡在路边流浪汉手中的倒影月亮
1h12分 女室友的毫无铺垫的表白,镜头始终没给男主,她一个人独白
我真的很喜欢你。当我们见面时,我立刻就被你吸引了,我觉得你很帅,很自由。你做事都很随性,我都有些嫉妒你。你的漠不关心很是吸引我。我叫你来这里住,是因为我想和你住在一起。当你到来时,我真的很开心。我想我们其实可以有一个很美的爱的邂逅。不过不是那种很浪漫的方式。晚上,当我躺在床上,我希望你能一起上床,然后再发生点什么。
不好意思,这么说太直白了,但这就是我所想的,我曾梦到过你,一个什么都不想做的人,却会和我发生关系。你可以接受给予穿透抚摸。但你什么都没做。你更喜欢梦想里的生活,而非实际体验生活。而这样是不对的。你并不快乐,塞巴斯蒂安(莫林)。你恐惧着。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你在恐惧着。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但你却什么都没做,那是因为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但那并不对,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的死去,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那样很可悲。我曾嫉妒你,而现在我是同情你。我希望你能走出这样的状况,越快越好。马克搬进来和我一起住了。他并不完美,他有过他的失败,但至少他在那儿好好的活着。真遗憾,因为我们其实可以试试的,但你甚至都不想去尝试
1H16 和审查员吃饼对话
我来给你讲个故事。
长吗?
挺长的。
那就直接跳到结尾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好吧,我的故事的结局是,这正是你该开始生活的时刻了。
你的故事里难道没有火辣的裸女吗?
没有。
教导你生活的故事里你从来不会有火辣的裸女。
你说的没错,真是遗憾
电影在安娜表白之前的全部我都喜欢,我就喜欢三个人轻轻松松的状态,喜欢布鲁诺和塞巴斯蒂安晚上说的做的直男无聊事,喜欢安娜写假日记疯狂暗示布鲁诺,喜欢看塞巴斯蒂安为低保奋斗,每日无所事事
我不是说他们必须一成不变,只是他们后面的改变我都不喜欢,那太日常了,我只想在电影里做做梦,就是个乌托邦电影不好吗?
毫无疑问,我最羡慕的是低欲望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欲望就没有恐惧,没有欲望就没有失望,而塞巴斯蒂安在安娜表白之前,他的眼神是我所喜欢的,是钝感的,可能人就是越缺什么越想要什么,我是一个对生活周边风吹草动都会敏感的人,理性只是我的后天习得
而在电影的最后,躺在床上的塞巴斯蒂安向观众诉说他人生的后半段的时候,那种眼神,我读到了成年人的狡黠,读到了一丝得意,我一点也不喜欢
虽然导演一直暗示和铺垫,甚至通过安娜之口告诉观众“你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去尝试,你认为只要不出生就不会死亡”,没错,我承认,我觉得只要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我是个凡人,但塞巴斯蒂安和我不一样,他是真的天生没有欲望,从他在电影前半部分表现出的一切动作,行为,语言,神态来看一定是这样的!他真的对身边很多事包容理解又完全不在意,而导演却自以为是的让他在电影后半部分转变了,而且这转变来得太突兀
我向来讨厌电影里面必须有人物弧光这个设定,我不是说人物必须一成不变,难免会被人诟病脸谱化,我喜欢的人物转变是微妙的,幽微的。举个栗子,山下敦弘的《不求上进的玉子》,玉子大学毕业之后依然宅在家里一年有余,她和父亲一起生活,做个废柴,doing nothing,然后很缓慢的,她转变了,她意识到虽然她不喜欢走出舒适圈,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往前,她拍了证件照,她要搬出家去自己住,电影在她可能要去找工作但还没开始找的时候结束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局是非常高级的
非常可笑的就是,《轻松自由》的导演明明在电影前半部分创造了一个有生命的,人物性格很丰满的,接近无欲望,钝感力极强,对世界很包容的塞巴斯蒂安,但在电影后半部分把他毁了,导演一点也不懂这个人物,电影创造了塞巴斯蒂安,也毁了塞巴斯蒂安
当我上周得知这部电影并打算观影时,它叫《免费入睡》;当我这周终于观看这部电影时,它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轻松自由》。—— 喜欢无所事事的无聊可能只会让无聊更无聊。—— 那些不喜欢工作的人也许会在塞巴斯蒂安身上找到同感,然而可能却得不到他开始工作后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幸运。-2017.11.29
谁也不能说松弛是件坏事。
拨弄月亮那一幕可真太好了。穿内裤逛博物馆也是
说好的无所事事终日不工作只是发发呆看看书吃吃饼干拿拿低保呢,最后还不是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还结了婚甚至生了娃,我只是想看个电影找找什么也不做的感受,连电影也不能骗骗我吗?
有点致敬戈达尔《法外之徒》的意思。巴黎文青絮絮叨叨自说自话。每一句台词都矫情到极致。但是!全世界能把主人公通篇都说着矫情至极的台词的电影拍得不让人恶心,也只有法国人了吧。Charlotte Lebon可真美。
“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天气晴朗的时候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一起分享让你很不爽吗?” 教低保审核员跳舞,和安娜他们在房间跳舞,博物馆的奇妙夜,被熊逼到说德语 08/19一个生日后的周日晚上九点,via Bilibili
想摆脱责任,要特立独行的自由,有时不过是因为害怕受伤,不敢追求想要的生活。“工作是为了对抗生活的无聊”,勇敢去闯吧,生命那么长,无聊是消耗意志的慢性鸦片
看完跟捡了钱一样开心,一点儿也不刻意又处处精彩的喜剧
①电影主题:在探讨是否能不通过工作去体现一个人的价值。②许多人在劝说男主要工作,事实上他们是关心男主,还是只是见不得身旁有个异类在提醒自己有人做了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呢?男主在公园里闲坐,结果被投诉「其闲散影响他人」,讽刺得很巧妙。③女主很会尊重人。她尊重男主的价值观,并且在朋友说男主是「社会蛀虫」时维护男主;且她真心实意喜欢男主的想象;④豆友评价:「较好地阐述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emmm我觉得还好。⑤然而男主在不工作的时间里取得了好几个硕士博士学位。☺️
THIS IS SOOOOOOOOO FRENCH!!!!! The best light comedy I've seen since Amélie. 节奏明快-叙事活泼-表演自然
一个废柴宅男的人生哲学。我就是喜欢在公园长椅坐上一整天,不随波逐流又无所事事也是一种生活状态,都市人被生活压力压迫到焦虑不安也许看看这部电影就能被稍微治愈了。感觉男主像极了夏目漱石笔下那种高等游民,青春是有很多时间去恣意挥霍,但一但找到了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请积极向上努力生活吧
不被主流的焦虑影响是一份非常难得的自由,独立意志未必要有什么伟大的结论,我想要停下来,不需要特殊的意义,就只是停下来。这是一部很好的缓解焦虑的电影,我们什么都不做,停止无意义的“你必须行动起来”,我不要改变世界,也不被世界改变,我只享受自己这份轻松与自由。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想了一下:为什么欧美一些主角比较不愿意从众的电影,比如这部还有《海滩》什么的,都要有一个主流的结局呢?其实也不是不能让主角一直特立独行下去,只不过如果有一个年轻人长得还不错,跟你说他什么也不想干,你可能会觉得他还挺可爱的;但是如果一个老头也这样,你会觉得他特烦。
机上发现的哲学好片:你什么都不做是因为你害怕失败 不死的办法就是不要活着-来吧 到黑暗里来 什么都不要做 只是睡着 我喜欢浪费时间 然而我靠自己最擅长的事做起了生意 卖床 卖了一张双人床给自己最爱的女人 最后自己也睡到了这张床上…领救济金戴burbery围巾超在意!悠闲得让人嫉妒
什么都不做,是因为不愿意在没想好想做什么的时候就随便做点什么而已!
法国片的神奇之处在于举重若轻,明明是成长教育的题材,又处处透露着轻松懒散的风格;看起来琐碎不知所云的对话,又总有发人深省的点睛之笔。
遗憾。请你一直让他荒废下去好么!!!!
这是一个坑吧?第五颗星给法国低保。
大学霸做我嘴替为摆烂躺平生活辩护,可惜结局属实泄气。归根到底,聪明机敏是致富经,是性吸引力,是轻松自由。
生活是迎面走来的熊,你不能直视它的眼睛,也不能转脸就跑。你要给它讲故事,最终,一起坐下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