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莫奈的画,就突然想到这部电影,作为欧容的电影来讲,评分偏低,再加上异国演员异国风格什么的,怎么看都像是他麾下的一个异数,但实际上这部电影从水平上讲和他以往的电影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距,为什么风评一水的不好呢?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选材。
我看到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讨论就是男主有多渣,女主有多可怜,还有价值观批判什么的,觉得欧容怎么有种“只有有钱贵族才牛逼”的调调,而女主那种“独立创业,主动追求真爱”的自主精神明明很好,为什么会有一种不堪的意味在里面呢,对吧?所以我们就要聊一下错位的价值观这个问题了。
作为中国人,价值观取舍和法国人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比较年轻的中国人一代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我们的父母可能因为儿时物质匮乏而一辈子陷在口欲区,我们这一代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是被物质匮乏的父母一辈养大的,当我们开始探索精神世界,那自然是普遍理解白手起家,人定胜天这种思维的。法国人呢,欧容作为一个老派高福利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代表,他可以说从生下来开始,就没有理解过什么叫物质匮乏,他的视线基本集中于比较细腻的人物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一定是来自于和他一样生来就衣食不愁的阶级的,说的难听点,如果巴赫被生在杀猪人家里,那他也会忙着生计讨口饭吃,哪来的时间学音乐思考赋格这样高等级的回旋结构等等……所以你见过任何一部欧容其他的电影出现过任何一个中产阶级以下的人群吗?并非他歧视,而是他关注的点,在中产阶级以下基本不存在。
绕回这部片子,结合一下欧容自己的访谈,他拍这部片子主要有几个意思呢?换句话说他的价值观在哪里呢?在讨论艺术。
对的,其实这个浪漫剧的表皮下,有一个很明显的对比结构,试图讨论美丑、真假这些话题。男女主之间的所谓爱情只是一根链接二者的纽带。如果撇除表层剧情不看,翻译成本质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女主没有真正的艺术素养,男主有。女主通过卖通俗文学,抓住市场痛点,半运气半歪打正着地获得财富,男主坚持用晦涩难懂、难以被大众理解的技巧进行真正美丽的艺术创作,所以反而不被接受。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无数遍的故事,大众对艺术的认知是匮乏的,大众审美也往往是滞后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所谓潮流,说的难听点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错误审美认知“,因为一旦人们反应过来这个原来不好看啊,就被抛诸脑后了,这就是女主的艺术;而男主的艺术则是永久性的,它往往因为超越时代特质而被大众排斥,但是时间能够证明他的正确。
故事的后半段运行背景就是这样:女主过气了,男主死后成了热门货。这又是大众对于艺术的一种滞后反应的表达,也是二者真实艺术水平的评价。注意,并不是女主以前有才,后来因为男主渣而被气得没了才华……女主从头一天开始就从来没有才华过!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二者分别代表了什么。女主代表的其实是没什么艺术价值的通俗文学,简称爽文,爽文这一生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幻想,梦幻泡影,之所以能卖的火,就是因为脱离现实,给很多人以做梦般的爽感。女主和男主的爱情从她这个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她想要像男主一样有才华,但实际上她没有。那么怎么办?用尽办法扣住男主,只要男主这个人还在她身边,她就可以继续幻想继续给自己的人生写爽文。男主死后呢?可以看得出她仍旧活在自己编织的爽文里骗人。女主的问题是在于她追求的一直是假大空,由于自己审美水平的低下,她也满足于假大空,因为她辨别不出真美和假美(男主到底是不是真心爱她),又或者说,根本上她是过于自卑导致外表上的过度补偿:由于太自卑,所以才假装得格外高傲,由于太自卑,所以根本不敢问一问男主是不是真心爱自己——在她心底深处恐怕一直就不信男主这样美男会真的爱上她的吧。记得女主在对待别人的批评时有多傲气,对待男主的批判时却毫无脾气,因为男主帅啊,在这里男主外表的美和他内在的才华被团成了一个概念,女主看到了”美“,想要这个美,却自卑到不敢真正去获取这个”美“,只敢求一个”表面假象“。那自然后期,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深,女主就表现得越不自然地亲热,好像完全不介意,伪装得一切都很好似的。
那么男主呢?我觉得他也不一定完全对女主无感,但是往往就是在逐渐看到女主身上的假大空以后愈加失望而一步步走入死亡的境地。他是谁,他是一个追求美的艺术家,片子里也有各种镜头显示他被”禁锢“的意向,从艺术角度来说,难道不是大众审美的滞后和对假大空的盲目追求导致了真正艺术的衰微吗?
至于最后的那个见小三的设置,其实思路也很简单:小三和男主之间有的是真爱,艺术角度来说,小三和她的儿子就等同于男主创作的不被世人所认可的画,他们是真正的美,是讲述现实的,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对比一下男主给女主画的那幅丑陋的面目不清的画就能知道是哪两种价值观在打架:不被现世认可的真美和被现世追捧的假美。和阶级没啥大关系。
当然,我觉得欧容其实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是犯了一个严重错误的,不是多赞扬了男主,多贬低了女主,反而是他过多地努力费神去提升了女主的形象,才造成这个故事躯壳上的明显不和谐感。女主首先就选择了一个特别有文艺美的女演员,她的外貌一直给人一种“坚强的、正在忍受痛苦的才女”的感觉,而事实上可能大多数观众看完了就是这种感觉,略带有艺术家独特的神经质气息,可以说她在原著小说里的粗俗、伪装出来的高傲、审美匮乏都被不见了,当然对应的桥段是有的,只是完全一笔带过,没有让观众感性地get到这个女主人公她“缺乏真正的艺术水平”这个异常重要的点。
欧容提到他是特别喜爱女主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换一个角度去讲,难道安琪的假大空就完全没有艺术价值吗?她那种浮华的完全不切实际的生动梦想是多少人实实在在在经历的,不然爽文卖给谁呢对吧……那么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价值吗?他多少怀着悲悯的气质去美化了安琪,反而有点伤到故事结构的根本。
我之前为啥要提到莫奈呢,因为这件事上男主让我超级无敌联想到莫奈。老实说,男主得作为是不光彩,他要是多爱初恋,干嘛又要和女主结婚对吧?但是说句诛心得话,为什么要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这个男人?他也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吧,难道换了你,你不会为了前途和有钱女人结婚吗?看看莫奈当时做了什么,他没钱,卖不出画,和青梅竹马的老婆生了孩子嗷嗷待哺,颜料多费钱啊,于是他认识了一个女赞助人,实际上他倒也没有背叛老婆,只是没有拒绝那位女赞助的各种追求示好,并会花时间去满足这位女士提出的各种要求,老婆却是因此郁郁而终,莫奈后来娶了有钱的赞助人,到晚年倒是真的出名了有了钱,可是他年轻时画的妻子永远眉目如画,妻子死后,即便再以女赞助入画,也不死活不肯画脸了。这么说,从女赞助的角度来讲,莫奈不渣吗?
所谓人之情感,尤其是艺术家的情感,往往炽热无比,他不爱妻子吗?不爱女赞助吗?恐怕都是爱过的,所以何必要给这样的人扣道德的帽子呢。
重要的不是两个人之间谁对谁错,而是这段对艺术的讨论吧
后半截因为自己的原因代入感太强,以致无法理性评价。有多少时候,世界不公平得令人愤怒,你以梦想相称拼命努力才能得以珍重爱惜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好像只是商场的赠品,勉为其难地收下,转身就随手丢弃。
现在还有用布景的电影?
很欧容。画面很美,有一种刻意为之的虚华舞台感,跟女主的身份和一生很契合。其实Angel的一生不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恋,不顾一切的占有她想要的一切。爱,也许真的有吧,但更多的只是狂热。她以为她得到手的,最后证明都并不是真属于她的。最后那刻意为之的魔样妖娆,更像昭示她从未真正抵达过天堂。
没有字幕,竟然全部看懂了。具有启发性的传奇女子一生。
被那些假到逆天的背景吓了一大跳,出戏是导演的目的吧!女主有点像瘦版Adele。。虽然角色不太讨喜但她演得还是不错。啊啊啊我爱法叔!!!瘸了也爱!!!
欧容对作家情有独钟,后面简直《登堂入室》。还是延续欧容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的悲剧特质,电影色调好像三流画家男主伊士麦的作品一样,灰暗难有光明之色(即使其他作品表面明媚,也有着残忍里子)。哪怕女主在旁人(出版商之妻)看来获得成功获得梦想的一切,住进天堂之家,但她真实的天堂构筑在自我满足的想象和对伊士麦的爱之上,终究一生还是没有获得天堂。还不如天堂前屋主,对她来说就是无法通过努力获得阶级晋升,杂货铺是她无法摆脱的起点。女主际遇导致的转变典型由服装妆容表现,内在的转变透过眼神光彩的流逝彰显。剧本不复杂,女主不完美,就受她的演技!👍
非典型欧容,英语片!奢靡华丽浮夸如阿尔莫多瓦,同时却是欧洲古典风。表演上向70年代法斯宾德看齐(内里绝对是《深闺怨妇》或者《佩特拉的苦泪》)。总之欧容爱好者看到此片定然大跌眼镜。故事上我想起太平和薛绍……只是这只女主完全是一头孔雀,傲娇到看得人心神荡漾。
又低調又暗潮...
就像看那种三流古装剧...
不似Ozon作品 但可理解三位主角的共鸣
挺烂的
显然故意做成旧时老片般的矫揉造作。她浮浅,她任性,但她身边的人们仍然忠心耿耿。这就是能量罢。
那些说三流浮夸古装片和布景假的其实是没看懂吧,这不就是华丽版的沙之下么,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欧容还是那个坚持母题的欧容。初看去 故事的悲剧性和影片的服装布景以及女主的表演都太像乱世佳人了,看完再想想 倒觉得更像欲望号街车,倒都是费雯丽的舞台戏剧风。
非常可爱的古典爱情喜剧,Romola Garai和Michael Fassbender贡献了一次完美的合作,配角们也很讨喜,欧容难得的小浪漫情怀让人甜到心肝儿疼~T T~
6/10。安吉尔和法鲨是天使与魔鬼的极致对比,安吉尔的欲望来自另一层贵族身份幻觉的认同,她最终住进天堂完成童年梦想,在发现曾经在铁门外向内偷窥的贵妇就是法鲨(丈夫)原来的爱恋对象,被满足的欲望瞬间崩溃吞噬了自我。丈夫妹妹初见安吉尔急忙下跪、倾慕才华而请求当她助手,像一种隐性的拉拉关系。
有时候他因为爱过你一阵子而愿意骗你一辈子,你不如因为爱他一辈子而相信他编织的谎言一阵子。
她所实现的梦想,不过是别人丢下的一段过去
华丽过头了
太空洞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