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是大师一部失败的作品,影片完全没有主题、两位主人公的所谓建立美好新世界、不过是一个中途而废的梦、既没有切实的计划也没有支撑其野心的勇气。我最不舒服的是针对剧中的女主角昌子——她的男朋友雄造性情敦厚、从他陪小孩子们打棒球就看得出来,当然昌子的本性还很不坏、路遇一个流浪儿不仅无偿的分给他食物、还为他的命运郁郁寡欢了一阵子。雄造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从一开始在样板间里就表现得很明显、不过是青年男女在一起一定要做得那件事罢了,但是昌子却一直扭扭捏捏的不配合、直到影片末尾两个人那事也没做成。而且,和昌子渡过的这个星期天一点也不美好——打棒球赔偿打坏棉头店点心的损失、逛街遇上大雨、赶去看音乐会B等座卖光还和黄牛们打架、去和咖啡结账时又因为钱不够抵押了大衣,最后在夜晚的寒风中的空荡荡的露天剧场里指挥了一场“未完成的进行曲”。 我不知道导演的本意是什么,但是影片让我看到了一个对待情爱不真诚的女人,围绕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是坏运气,如果是我、应该决断与这样的女人分手、根本不会再有下一个星期天,这部影片的标题也深具讽刺意味、两个人不能爱爱的话、算得上什么美好呢。
有血有肉,即使是黑白影像也能紧紧吸引人。黑泽明在1947年就胆敢在结尾搬出与观众互动的奇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创新(我猛鼓掌)
典型的日本战后电影,绝望中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梦想。加油,恋人们。配乐多是古典名曲。故事也具有古典主义风采。最后一段极有象征意义,废墟中幻想出的温馨咖啡屋,空旷剧场上指挥的无人的乐章,都是日本精神的体现。
6.8;请至少脱下帽子,这样您才有勇气面对观众
[2020年4月黑泽明√] 前半部的丧和生活流堪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后半部故意用了很多(其实蛮古典好莱坞的)喜剧套路,有点割裂。但是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都要早(这片跟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恰好能对读,会非常有趣)。对恋爱中男女的互动方式把握得很精到。动物园那段实在是有趣。结尾那段未完成交响曲的调度,虽然完全可以预计(一定会有“什么都没有大乐团”的未完成交响嘛)但是具体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挺花心思的(比套路要慢几拍)。
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最后的离间效果,直接对着摄影机讲话:“诸位,如果以为我们值得同情,就请鼓掌吧。如果大家给我们鼓掌,我们准能听到音乐。”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这种导演上的冒险,在日本未获成功,日本观众硬是不给鼓掌,所以效果不佳。但是在巴黎成功了。法国观众狂热地鼓掌,在不绝的掌
一对贫穷的恋人,然而有理想,有尊严,有爱情。音乐厅的一段尤其精彩,大音希声,所谓大音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瞬间迸发的光(而那些衣冠楚楚端坐在座位上的人们也许永远也看不到这种光)。
好看,多处透出浓浓老坞黄金时代风格,天皇的审美窝很服气。丰富感性的视听细节展现了日本战后的两重世界,像是《野良犬》的预习作业(男主还真有句台词是“I'm just a stray dog”),人物的情绪表达也很灵气,寄托了影人的愿景又不失自然可爱。后面的两段幻想虽是浪漫巧思,但难以避免地打乱了节奏,跟雨停之前脱节了,与观众的互动也有些白话,比较遗憾。(不过还是很动人的哈,“Art is for the masses” 落泪了,天皇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两人在命运的乐声中紧紧相拥也是有力量的)女主像《生之欲》的小田切美喜一样充满热爱生活的光辉,她太美了。
佩服的五体投地。跟《乱》、《七武士》、《罗生梦》这些大场面的历史巨著不同,这个就是两个贫困青年的苦涩但却彼此打气的周末,拍的触及社会的很多方面,也触及人类的贫困,卑微,希望。而且你也无法预判电影走向。也没有小津安二郎那种宁静,那种美,黑泽明不回避阴冷,晦暗,无望这些真实。
黑泽明原本想用纪录片式的笔触去拍。“如果成功的话,也许就能成为匹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日本新现实主义电影。 但是,拍摄开始后,从一般演员被提拔为主角的饰演者沼崎勋,在外景的人群之中总是怯场,令摄影无法顺利进行。听说,剧组匆忙地将许多场景硬是塞进布景里去拍,导致纪录片风格也行不通了。很多场景任怎么看都是布景,远远无法鲜明生动地描绘战后的东京。”
虽然一些具体的故事细节上还欠雕琢,连续性也不够好,但是情节的编排,节奏的把握,敏锐的舞台感,对光线的掌控,以及“指挥”未完成交响乐时剪辑的精巧设计,也足够9分了。本片除了未完成交响乐之外,还引用了舒伯特的另一部作品《音乐瞬间》。
好个窘迫、纠结的“美好”星期天,黑泽明导演的反映日本战后生活的励志爱情片,比较主旋律。还是更喜欢他的古装武士片。
很煽很过头,但比较《姿三四郎》已经是质的飞跃,不少镜头挺妙。
看的这版太烂了,但还是拦不住我看完了。精彩。中国的所谓正版简直是地地道道的歪版。一动,所有的事物就象幽灵一样,呵呵。
在不断的情绪起伏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细节中挖掘生活的亮点,给人带来希望。黑导鼓舞战后日本民众信心之作,也对后来的人们有很大影响。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穷苦恋人的星期日约会变味,意志也一度消沉,但最终他们还是将满腔忧愁转化成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影片歌颂了战后底层百姓的爱情和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幻想经营小茶馆、交响乐队指挥等画面传递了正能量。女主相貌不佳,但她的善良乐观很有感染力。
3.5星,黑泽明拍轻松片也难以拍轻松,不过他传达了许多真实的情绪
黑泽明早期作品,背景仍是战败后,通过两位恋人一天的约会反映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美好的星期天并不“美好”。结尾幻想自己开咖啡馆那段很出彩。PS:女主真是考验审美。。。
小人物的生活苦恼,战后励志类。结尾的幻想段落很浪漫,尤其是树叶随之舞蹈。感情总觉得有些过,不知道当时的观众怎么看,3星半。
轻巧情节和配乐化解了生活的沉重,平民茶室风信子和空无一人交响乐真让人动容,爱情是可以架空在生活之上的,是可以仅凭幻想不用吃晚饭就满足的。最后坐在垃圾桶旁的两个「小垃圾」重拾希望开始期待下一个美好的星期天,我却想吐槽一句自怨自艾男配不上这么浪漫可爱的女孩。(不断想到《休日》)
一头一尾两截香烟——像《泥醉天使》里医生对一扇门敲打半天,都是有趣的细节。水泥圈子,一坐一立,漂亮的构图——像《姿三四郎》台阶上的门。中间拖沓,不过幻想的戏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