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铺子》是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彩色献礼片之一,也是建国十七年期间(1949-1966年)电影风格民族化探索的代表作之一。原著是茅盾写的同名小说,发表于1932年7月,在1959年被改编为彩色故事片,当时茅盾已经是文化部部长,而着手把小说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的夏衍当时是文化部副部长(夏在十七年时期成功创作过许多电影剧本,影响很大),两人早年都有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生活的经历,对故事里的情况有切身体会。 与当时许多大陆电影很不同的一点是,《林家铺子》男主角林源虽然是底层群众的一员,但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他备受黑暗体制的欺压,为了自家店铺“林源记”的生意,强行抢回已经赊给生意更惨淡的王老板的店里的商品;最后林源被局长和竞争对手的阴险手段逼得没有活路,直接悄悄逃走,使更底层的张寡妇、朱三太等人先前借给他的钱全部蒸发,是典型的“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1925年5月8日,鲁迅《华盖集·杂感》)。这样一部以反面色彩浓厚的小工商业者为主角、只讲旧社会悲惨实况但没有在剧情里明确指出gé mìng希望的电影,在摄制和后来十几年里受到了很大质疑;但也正是因为保留了原著中的林源一家的复杂性,影片才更深刻真实地生动反映了1931-1932年浙江地区小商业者和更底层的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体现了在一个暗无天日的体制下许多底层群众为了活命而不得不互相损害的历史事实,更体现出gé mìng的必要性。 至于后来人们多赞誉影片所说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美学风格”,其实这也不是本片导演水华的独门绝技,同时代的许多导演和其他方面的文艺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大有建树。以电影导演为例,电影风格民族化的代表人物还有郑君里(《林则徐》《枯木逢春》)、汤晓丹(《红日》)、桑弧(《祝福》)、谢晋(《舞台姐妹》)等。 影片聚焦于诸多底层群众角色,还原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使人感到故事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揭示是基于真实还原了特定的时代。正如片头所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买办资产阶级这三座大山重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作为剥削阶级的工商业者,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能做到以人物的言行和命运来揭示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其实是前三十年文艺的最基本优点,但我们后来已经丢光了,一是变质的政治和附属的严格的现实生活题材审查使得揭露社会丑恶变得困难,二是在剥削卷土重来的情况下无产者等底层无力反抗而不得不自我安慰,便沉入了心灵鸡汤式的精神世界,导致了mainland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一再被扼杀,以及给被剥削者打鸡血的小资励志题材文化的畸形繁荣。 所谓深刻剖析“人性”,忽略了分析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就是无稽之谈,电影《林家铺子》以符合历史唯物主义、gé mìng现实主义原则的态度很好地处理了这个基本问题。可惜春天之后的人们多受抽象人性论的误导,在强令“指导”和教育文化洗脑下,把一切本来是社会范畴的问题当作只是脱离社会的单个“人”或者少数“人”的问题,好像问题是从太空人身上蹦出来的。
山河国破,生民难有幸免,林掌柜在乱世之际,还能在街口赁出一桩买卖,做下一笔生意,勉强维持,已是不易,带着妻儿,老少两个伙计,得力一个帮手,屡使减价手段,拨算盘而让利,见假币而送货,用热销的一元货照顾避难同胞,也只是想维持目前生活而已
但面对这一场又一场的乱世,军国的相逼,同行的挤兑,小民的猜疑,局长的催梦,也是难以支撑,顶不住了,把女儿配给忠厚帮手,包起太太的私房,抹了桌上的秘密水痕,背了生意,带上女儿,荡起小船,遥望天涯,小鱼甩尾,一走了之
即使商行银号当铺巡捕这些大鱼不打紧,只是留下来的帮手女婿,躺在床上的留守太太,被各路要帐人马分的七七八八的心血小店,投以小本的邻里街坊,这些游荡虾米,又当何去何从,新中国聚了又散的曙光,如今又在哪里
【连锁零售店生意经,不为商品获利,只为占有现金】
在将近100年前的中国,就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以采购价格出售商品,甚至稍微低于进货价出售商品,居然让一些人发财。
因价格被压到批发价或重置成本以下而受到影响的,仅仅是零售店里的几种品牌,但其他行业的确也有不少批发商会以购入价出售商品——这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靠这种滑稽的策略居然可以兴盛而发财。乍听可能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种发财逻辑很简单,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比如,香烟制造商给批发商九十天的赊欠期,若是重要的大经销商,付款期限还可以更加宽松。中国借贷者通用的宽限期是全世界最灵活的,往往长达几周或数月。批发商会给可靠的零售商一个月的赊欠期,但不会超过一个月,与此同时,他还向小商小贩兜售以换取现金。就连数学水平一般的人都能看出来,倘若他自己争取三个月的赊欠期,给别人的不超过一个月,每月营销额为五千美元,那么他手头总归有两个月的营业额,即一万美元。
所有中国人都认为,手头有一万美元还发不了大财,要么是傻子,要么太倒霉,他们这么想多少也是有道理的。与那些身处资本充足、低利率国家的人相比,他有更多种能让资本迅速获取收益的合法途径。如果他比较保守,可能会成为银行家,以高利率发放小额贷款。至于利率高到何种程度,可从近期上海一桩诉讼案看出来:原告要求索回本金,外加每月10%的复利,他称那本是他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得的。
法官则认为,如此索赔非常过分,因此未予批准;但倘若债权人以每月2%的复利索赔,法庭很可能就会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新年时,双方甚至能够以更高的利率达成短期借贷交易,批发商无须承担任何风险,就能让钞票在几年内翻倍。如果他敢闯风险更大、回报更多的行当,就可以选择投资数家零售店,或不同行业的一家乃至多家批发商,如此一来,周转资金就会翻一倍、两倍甚至三倍。他可以通过买地和修建小店面来获取有利可图的稳定租金,拥有土地就能收到更多钱,买更多土地,修建更多商店,实现利滚利。
-----其实《林家铺子》这部作品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建国之后14年,林家铺子所在的乌镇等地已经完成了公司合营等三大改造,林家铺子的后人或者是同行们的新故事更发人深思,可惜,无人再像茅公当年一样予以采访描写。
茅公这一原著精彩之处被夏衍先生大都保留。大背景一二八后日寇在上海挑起战事,全国抵制日货,主要线索林老板经营费尽心机,次要林小姐的婚事。结局是林老板与女儿连夜出逃,林家铺子倒闭,庄户、会长、警察店内抢掠,老太太、寡妇等小投资户家破人亡。
片头小船悠悠驶入小镇,一盆污水倾倒显示屈辱时代1931,配角林小姐放学回家,显示出抵制日货的背景。回家换取衣服,一小瓶日制化妆品掉在地下,很符合林小姐的身份需要。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马薇表演的嗔怒娇羞很细腻传神,加上结尾指定结亲那一桥段的伤感羞涩,十分感人。
商会会长查取日货,林老板在“饭都吃不起,还上什么学”的怨气中,向老伴索要了一只手镯,变卖了400元去向会长送年礼,透露出党部王委员(纳小恰与日后警察局长属意林小姐契合)、警察局长等背后人物,被允许卖日货。过了第一关。随后与对门裕昌铺子压价竞争。夜晚老婆子来要九元利息拒买手帕而跑入对门,激发起林老板八五折降到八折,赢得上风。其次,筹款进货遭庄家刁难,在一元便利货的热销中,狠心将下线家的存货搬来,再次领先,又有老婆子、寡妇听信谣言提款。此后,上海商家作强硬催款,临走前拿走礼物却将林老板精心填写的正月进货单丢下,林老板沮丧地制止了伙计送去,已是心灰意冷。随即女儿被会长使坏介绍给警察局长,他被诬陷捞一把要走,扣在商会,对门来低价扫货。无奈之下,只得连夜收拾,抛妻弃店,带着最后的积蓄和女儿,走为上,小船悠悠,船舱里的林老板满目憔悴,悲伤茫然。
可以说这是一部精心雕刻的经典影片,剧本将原著精华尽数汲取,并颊上添毫增添了许多细节,绵针密线,环环相扣,照应紧密。主配角表演朴实自然、惟妙惟肖,极容易带人身临其境,很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摄制的时间是1963年,已是建国之后14年,林家铺子所在的乌镇等地已经完成了公司合营等三大改造,林家铺子的后人或者是同行们的新故事更发人深思,可惜,无人再像茅公当年一样予以采访描写。再过数年,影片被集中批判,几乎一无是处。乱像丛书、人妖颠倒已经进入了古华的《芙蓉镇》了。
确实经典,拿到当下来看,某些商业黑幕依旧存在。
不可不看的中国老电影。
乱世的熟人社会:1.无市场;2.断供;3.年关催贷;4官家、商会的保护费;5.抛库存变现,补流动资金缺口;6.民贷恐慌,挤兑。总结:选易变现的投资,及时清贷,持币过年
看过《林家铺子》,大家就明白为何今天沈阳的商铺会集体关门歇业了。影片开头,一艘小船行驶在江南小镇,忽然从一侧的窗户里倒出一盆污水……我很好奇,那个倒污水的人究竟是谁?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乱世求生存,借过借过。
我个人始终认为,茅盾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仅有二,一是茅盾文学奖,作为最高政府奖,在其早期推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二是《林家铺子》,除此之外,其余的作品均经受不住时间之考验。而对于电影,不得不说,夏衍的改编很成功啊。
【资料馆4K修复】看完后浑身冰凉。导映时介绍是如何如何的中国式诗意电影,怎么可能,分明是巨大超级的讽刺现实主义力作!看似是用略带同情的笔触描绘林家百货铺的惨境,实则无一正面形象,全员恶人,绵里藏针的叙事巅峰。想想那些疫情期间哭穷喊赔的饭馆老板,想想那些卷款跑路的美容店、健身房、培训班,想想P2P理财、OFO单车,谁值得同情?!
1949-1979期间罕见的一部正面塑造资产阶级形象的中国电影。影像叙事太流畅。
当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写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这不才是《我和我的家乡》?笔力太深,把层层盘剥写得清清楚楚,最紧要的是把视点放在了中间层,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的苦衷,更看到其吃软怕硬的一面,每个人都在乱世中求生存,若你身在这套系统中,满心也只有无奈和无力。几番衬托下,更显出结尾的恐怖,豺狼虎豹都撕下脸皮来,上演起“吃人”的一幕。现在看不到谁继承这套中近景的文人电影语法,更少见这种力度的社会表达。并不仅仅在悲惨中回旋,这点便压过《祝福》一头了。
国难当头日货八折,挥泪甩卖亏本走人
去过乌镇再看这片儿感觉不错(乌镇有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拍摄地在乌镇30公里的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水华大师的活儿真细,尤其美术。表演甚赞。剧作则是矛盾迅速升级的苦情戏。至于所谓中国电影美学,确实不算明显。这片儿写的事儿,搁到现如今,也差得不多啊,这就是名作的超越时间吧。
张亮。上甘岭的杨德才,喜盈门的仁文,林家铺子的寿生。共同特点:以配角甚至不算第一配角身份入影却主宰了通片戏剧冲突的最高潮。杨德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如此高光以至总让人以为演得就是黄继光,但据考证角色原型似乎来自十九岁苗族战士龙世昌;一向寡言惧内的仁文被爷爷训斥不如五岁孩子(于绍康演得真好)之后终于忍无可忍雨夜出手为他自己也替所有观众扇了强英一个大耳光!来到本片,破财免灾救出了林老板,担惊受怕的一家人关起门来想出路,寿生默不作声只用指尖沾水桌面上写了个“走”,恍然间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没有外人在场因何不愿当面直说?恐怕还是心知这个节骨眼上撂挑子走人纵有千般借口也犯了生意人的大忌——失信!但凡还有一线希望,也绝不要出此自决本门的下下之策。寿生自然难以启齿只能用写。
惊艳了,前现代的后现代杰作。新影旁4K修复版。
小小的林家铺子道尽了世态炎凉,当观众把无限同情放在走投无路的林老板身上时,却发现还有更多苦难的百姓遭了秧,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放在今时今日依旧如此。
这样的故事永远演绎不完,相煎何急。
众生相;弱肉强食;战争历史背景导致的生活苦难。多亏了矛盾的原著和夏衍的编剧功底,让整部电影的文学底蕴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再加上演员们传神但不绝佳的演绎,道具等各种生活小细节的精心设计,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历史生活感十足;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现在这样的电影作品少了。
别具风味的献礼片;没想到杭州居然是4K修复首映 听工程师介绍放映前一天都还在测试微调 最终拷贝由孙馆长随身带来 在本地领教帝都级别的映前导览真的赚了;遗憾修复的槽点还是不少 似乎粗暴的DNR和AI辅助外加重混立体声已经成为常态和潮流 “磨皮”修复对该有的原生噪点颗粒伤害极大 放映拷贝不知是不是太过赶工的缘故 些许镜头的背景都出现果冻状画面了 片头片尾的镜头中部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彩色光斑乱入 匪夷所思....自主修复之路任重道远
在“十七年”时期的名著改编热潮中,《林家铺子》比《祝福》更具代表性,“独领风骚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在十七部为国庆十年献礼的影片中,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影片在工农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况下,将视角对准了以林老板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特的题材与写意的风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悲惨现状,“林老板”这个复杂多面的角色也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一方面他在压迫者与剥削者面前无力反抗、怯懦无能,一方面又将压迫与剥削施加于更弱小的群众。这个角色固然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势力狡猾的人——他是迫于生计才展现出了另一面,而非本性。事实上,影片也没有批判他的行为,而是着力于刻画乱时代下“小鱼”和“虾米”。一些评论将他归为“会被同情的反派角色”,我觉得只是为了修正这部电影模糊的思想倾向。
林老板从后门上船走的那一幕。前几年周庄还有一个同名小布店,“睹物思古”,不由自主进去买了两块蓝印花布。。。。。。
这样的故事真是高明,把林老板的处境刻画得如此悲惨无助,最后再说,更悲伤的是那些更底层的人。一场更深重的悲剧立马在脑海中立体起来。何尝不是呢?那个时代的那个社会,唯有死亡是解脱。唯有自私是良药。唯有把良心摘了才能够存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