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Never Change
每颗心都是一个革命细胞。所以他们疯狂。
他们没有改变,资本家没有,自然,他们也没有。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30岁之前不左就是没灵魂,30岁之后还左就是没大脑……而这些你都不会察觉,直到一天,在投票站,你惊异地发现,你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Hanberger义正言辞地向Peter说教。激进的神情在Jan的眼睛中消失。大吵一架后,Peter丢下枪,开车下了山。
三人按照Jule的主意,把那个万恶的资本家送回了家。场面就像和自己的长辈分别一样温馨。
似乎他们都被对方说服了。就像大团圆电影一样,资本家最后成了笑眯眯的慈善主义者,而三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也安于现实,过着平淡又宁静的生活。
可是,你想错了。
当Hanburger叫来的警察撞开三人的公寓时,他们逮捕到的,是一张纸条
——Manche Menchen ?ndern Sich Nie(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
没有人会改变。资本家依然压榨劳动力,而Edukators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世界太大,而他们太小。所以Jan说,我们做了,却没有结果。
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
朋友就是朋友,即使那个朋友和你的女友相爱,在酒吧烂醉之后想到的依然是朋友。虽然心有不甘,可是打架打到最后却成了拥抱。
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即使这个资本家在“人民的监狱”里了解到许多,即使他最终解脱了Jule的债务,即使他一脸真诚地说“不必担心警察”。然而,在回到他金壁辉煌的别墅之后,在久久的沉思之后,他依然一身西装坐在豪华轿车中,车外站着即将冲进Peter公寓的警察。
这个世界有许多事并没有所谓对错。一掷千金的生活固然令人称羡,一意孤行地坐自己也未尝不可。人生有许多种假设,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教育家。每个人都试图用强大的理论作为后盾说服对方或被对方更强大的理论压倒。之后,他还是他,我依然是我,谁也没有改变谁。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2 ) 你幸福么?
一年来,债务危机成为欧洲大陆似乎唯一的共同话题,除了南北差距的老生常谈外,各国内部属于阶层的、地区的或者民族的积怨也都在放大镜下更清楚地暴露。把片子放在现在欧洲的平台上,同样恰如其分。
就德国而言,战后的一两代人从废墟中重建经济强国,加上一以贯之的法治国、社会国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至少在拜仁,年轻人无非要么及时行乐,要么跟诸如国家考试之类的学问死磕,只可能有极少数人,也许会继续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反思着社会及其背后的基本原则。这次欧债危机爆发,西马当然不会错过欧债危机这样一个难得的契机,为百余年前的、设定了许多难以达到的条件的理想社会辩护(比如Terry Eagleton, Why Marx Was Right, 2011),但显然多限定在学术讨论,不可能也不试图撼动所在社会的根基。即使是南欧走上街头的年轻人,发出的声音也只是拒绝降低政府福利、薪资和工作岗位,却拒绝承认,如今的恶果是体制、生活态度和欲望所造成的。相比之下,电影里乌托邦的追随者走的要更远:愤怒青年和百万富翁的辩论时问到(不过与央视的思路正相反),看看街上的人,他们幸福么?工作时随时可能崩溃、消费时却无视血汗工厂的存在、回家看电视成为主要的消遣方式,这不是他们想要的。
于是,愤怒青年将怒火和对社会的质问射向了有产者。他们在扬弃了红军的暴力极端、尊重物质资料价值的同时,通过各种恶搞来挑战所有者的对物完满的所有权。只是殊不知,百万富翁也是当年的造反派,是1968革命的真实经历和参与者。他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而立之后还是愤青的,就是没脑子了。对家庭的责任超越了自由的爱情,对于商品的占有也侵蚀了生活的空间。挑战社会秩序、国家机器的激情与冲动,可能也只是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回忆。他患的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多半只是对回归自由、逃离资本桎梏的难舍难分。
在一个整体富足的国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10月以来统一附加费、器官移植、老年贫困,或者包括这两天基于政治原因才兴起的议员额外收入的问题),但主流媒体不太可能上升到体制的高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原因除了某种思潮似乎被国际社会至少在实践中宣判失败之外,也是因为对于基于国际不公正贸易变得富足的国家,通过内部调整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其他面对不同历史、社会和国际背景国家而言,可能就不会这么简单。
片子在各种不疼不痒的纠结中,主线只有一个:理想的火种应该延续下去。他所追求的正义,并不是新浪微博上法政精英不厌其烦宣扬的西方民主法治(因为已经在手),肯定也不是《人民日报》就着靶子猛戳的应景文章。有些追求比理想更美好,也许只是因为花径不曾缘客扫,常人甚至不敢走向法律/正义的第一道门吧。
3 ) 理想,永不改变
一幢豪宅,通过闭路电视,显示出灰暗的色调,这是电影的开场。冲突,在那一家有钱人回家进客厅时已经开始。所有他们引以为豪的摆设都被移位,号称大教育家的入侵者留下“你太有钱了”的字样,足以让影片外面的人也感受到安全受到威胁的毛骨悚然,豪宅有着看似严密的保安系统,却能被主角有序的破解。
影片充斥着穷人自由主义对富人资本主义的抗争,男主角们半夜扮演的大教育家的角色,反复宣称要追求理想,要革命。背负一身债的女主角Jule在Jan的剖析中,从一边参与抗议资本主义,一边却又为资本家做奴隶的可怜穷人,自觉不自觉的也走向革命。他们在要归还的房子的墙上用红漆写了巨大的字“每颗心都是革命的细胞”,那么激情万丈,青春和理想的印记。
但是事情从他们进入Jule债主豪宅被发现,迫不得已绑架他到山上开始,四个人的内心都开始产生矛盾。三个穷人主角从雄心万丈的计划,到意识到自己伟大目标“拯救世界”背后渺小的现实“求自保”,黯然送回债主有钱人Hardenberg。而Hardenberg在山上从被迫囚困,到自由享受山上的生活,甚至回忆起当年他也是追求理想的进步少年。
挣扎是有的,企图转变也是有的。Jan质疑自己的理想,企图丢弃所有工具,而Hardenberg放弃追讨Jule的债务,并信誓旦旦地说不会报警,却还整整想了一夜,要还是不要。
到了这一刻,连我都要被感染,放弃吧。
然而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尽管Hardenberg的内心里充满了对自己年轻时革命生涯的怀念和向往,尽管三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能拯救世界,但他们还是要一如既往的走以前的路。所以Hardenberg最后选择报了警,而三人选择搬离开始新的教育生涯。
电影的最后,警察的机动部队冲进房间,指着墙上的一张白纸,纸上就写着这句话。像是在解读两方最后的行为,更像是对Hardenberg没有坚持理想而对现实妥协的嘲笑,三人最后坚持了理想,永远不会改变,革命,永不言弃,很强烈。
峰回路转,不落俗套。
长镜头下,真实在现,配乐时而抒情时而狂野,气氛渲染无疑。
4 ) 去革命
Every heart is a revolutionary cell.
每一颗心脏都是一个革命的细胞。
————Jan
Our ideals live on.
我们的理想永远不灭。
————Jule
青春,激情,政治,理想主义和革命被细腻而又深刻地融入到了这部充斥着左翼思想的德国影片中。激进而又耐人寻味,是我看完电影之后最大的感受。站在西方社会的角度,我想无论是一个对社会曾有过美好幻想而如今却破灭的左翼青年,还是一个曾经投身革命的正在老去的六十年代嬉皮,甚至是已为人父母的中产阶级,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找到他们自身一直寻求的答案。也许有人从中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有人终于找到了青年一代中的激进派藉以回味他们曾有过的激情,而有人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正在念大学的孩子不愿意剪掉头发或者找份正式的工作而在摇滚朋克音乐的熏陶下谈所谓的理想所谓的青春。而对于我们,生于社会主义长于社会主义的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有这样一部电影如此深刻辨证地探索阶级斗争的时候,更是应当全力支持的。然而电影的意义却不仅仅在于此,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意识形态,这都是每一个人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柏林,18年前这座城市还处于分隔状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一边张开怀抱欢迎一切资本家和饱胀的个人财富,而另一边却始终在进行着关于如何革命的争论,而革命的对象,就是越过墙之外的另一个社会。故事的主角,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Peter和Jan,他们是年轻躁动的无政府主义者,是怀抱理想主义和革命热情的激进分子,他们在一个被金钱和经济利益所支配的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资本主义剥削抗议,并找到了一种十分聪明的办法来抵抗这一他们深深鄙视的社会经济体制和这个他们并不信任的社会。他们潜入富人的毫宅,既不偷盗也不破坏,而是一场充满了政治意味和哲学思辨的宣言和挑战。他们穿破戒备森严的警报系统,深入房子内部,改变布局,并留下字条“your days of plenty are numbered(你富足的日子要到尽头了)”,目的便是暗中破坏这些有钱人的自满,并在他们被金钱所保护的内心深处建立一种不安全感。他们称自己为“教育家”,即是要以教育的名义,提醒这些有钱人想想世界上的另一半以及他们的生活,进而试图影响国家并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是他们的信念,改变人们的精神,同资本主义剥削作斗争,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被定义为后现代的罗宾汉。
当初看《再见,列宁》Daniel Brühl便是给我最大的惊喜,自然的演技强大的爆发力温柔的声音加上德语本身惊人的魅力,让他当之无愧法斯宾德后时代德国最优秀的青年男演员。两个人中,他所饰演的Jan是更加理想主义但也是内心更加孤寂的那一个,在行动中也更加有原则。他可以扔掉Peter偷出来的劳力士手表,因为他们是自己所谓的教育家而非盗窃者,他们的目的在于使这些有钱人意识到即使生活在富裕中也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而决不允许在他们反物质的道路上违背原则自己打自己一巴掌。相比之下,Peter显得更加合群,内心也不象Jan那般痛苦且挣扎,他的女友Jule在一家高等餐厅服务,每天要面对客人的傲慢自负和经理的辱骂,这一细节的设置可以看作是导演为他们的反抗提供的一个微小的佐证,是他们革命理由的一个缩影。从Jule身上可以更加让人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冷漠和有钱人的罪恶:一次事故让Jule背负上巨额债务,而她的债主,家财万贯的商人Hardenberg,却从未想过他的要求会使一个年轻姑娘的生活彻底毁掉,让她不得不用青春来偿还这笔对Hardenberg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的“天价债务”。对于一个本身富有的人却如此在乎钱,Jule虽然内心充满怨恨但却只能顺从于命运。同为内心痛苦的两个人,Jule渐渐被Jan所吸引,与Peter所能带给她的身体的安慰相比,Jan的个人魅力与热血激情更能让她在挣扎的生活中找到理想与希望。就象Peter说的,“他很有种”,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Jan这样的男人都是无法抗拒的。
从绑架Hardenberg开始,影片从尖锐而紧张的前半段转入了缓慢的沉思之中。这一场冒险让他们开始审视自身的理想,爱情,友情,忠诚以及各自的关系,都随着这一路深入地发展,也使之成为了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当切.格瓦拉遇上洛克菲勒,这三个年轻人所代表的革命绑架者便同他们的资本主义人质以对话的形式将两个阶级的对峙现实化。他们谈论剥削,谈论财富,谈论理想,也同样在谈论中得知他们面前的这个共和党富翁,竟是曾经的激进派,68年学生运动的领袖。他曾和他们走过同样的革命道路,也曾有过同样的革命理想,而如今他有家庭有责任,想的不再是如何改变既存的社会制度,而是如何在这种制度下创造财富满足下一代和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他有足够的经历来向他们证明左翼力量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无力,所以他告诉他们他的父亲曾经说,三十岁以前你不信仰自由主义那么你没有心,三十以后你还信仰自由主义那么你没有大脑。这场对话让他们陷入了一个拷问自我价值的境地,年轻总是容易把自己想得太强大而把世界想得太简单,理想最终还是敌不过现实。那些曾经有过理想的,想要试图改变社会的人,最终会醒来发现他们都已人到中年并在为保守党投票。当这场两个阶级的对立变为一场两代人的对峙,导演也顺带赋予了68年革命以新的意义。
随着与Hardenberg关系的发展,组织内部的关系却在逐步瓦解。因为他们碰上了比革命和理想来得更加猛烈的事情:爱情,而两个男孩,一个女孩,这意味着一场不小的麻烦。荷尔蒙肆虐地燃烧着,一场禁恋在这中欧平原幽静的山谷间疯狂的生长,并最终失去控制,人性关系终究模糊了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界线,“教育家”们渐渐失去了他们的重点,恋爱三角逐渐取代了政治激情,随之而来的便是彼此的疏离。三角恋的升温,弱化了革命的热情,却强化了人性关系的脆弱。他们的青春被扔到了一个支点上,在令人狂躁的力量和教人无奈的脆弱之间摇摆不定。革命本是充满抱负的崇高使命,但在强大的人性道德观念面前,它也仅仅标榜了一场有着崇高理想的冲动的青春罢了。导演也许正是想用这三个细小的革命细胞:两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和一个激发他们性冲动的女孩,来描绘革命的兴衰。
与此同时,在与自己理想主义过去的接触中,Hardenberg开始用一种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的绑架者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他也曾是叛逆的革命青年,随着老去而理想的丢失也同样让他倍感无奈。影片有一处场景让我深受触动,Hardenberg的“逃跑”仅仅是为了欣赏山间的美景和思索他自己的人生。正如他向他们承认的,他欣赏他们的理想,而不是他们的行动。理想可以证明你的青春,但是无力的行动却带出了青春背后的冲动和愚蠢。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他也变得更加有力量并充满智慧,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他依旧是那一个善用手段的油滑商人,当“教育家”们陷入忠诚与背叛的考验无法脱身时,他懂得操纵他们之间的情感状态,让他们在处理自身关系的同时衡量理想的重量。Hardenberg看着眼前这三个年轻人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必然感慨万千。68年那一代人最终也是因为生活和年岁而改变,因而想要一个象Jan这样血气方刚试图扮演革命催化剂的年轻人明白其中的道理,至少还有十年的路要走,好在这一路所经历的一切,也绝不失为一场发人深省的“学前教育”。故事的结尾在我看来,并非Hardenberg的背信弃义,因为他绝无必要在这样做的同时却撤消Jule的债务。至少故事到此为止,他依旧是他们的敌人,也是他们想要改变的对象,假如Hardenberg妥协,那无异于纵容了他们的理想主义。因而最好的方法,是在这个时候给他们来一场用心良苦的“巩固教育”。然而我们聪明的“教育家”们在这场蓄意的绑架中并非没有学到东西,空空的公寓房间向我们昭示着他们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可是Jule说,我们的理想永远不灭。尽管他们让Hardenberg重新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但他们也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扬帆远航是要为理想而进发,就算明白有些事情你无法改变,但年轻时代我们有用不完的力气,就该凭我们的理想和社会良知干出一番事业。
电影至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严肃地拷问自己,你是同情这个被物质化的资本主义商人,还是这些充满斗志的理想主义青年?又或者,Hardenberg和“教育家”们,究竟是谁教育了谁?政治和三角恋让我想到了贝托鲁奇的《梦想家》,那些孩子成长于68,他们是萌芽状态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抵制血汗工厂,谈论政治事件,抽大麻,做爱,并企图带来一场“诗意的抵抗”。而如今,我们不得不思索,60年代革命的一代究竟怎么了?那些曾经想要改变世界的无政府主义者,嬉皮士和理想主义者们又到哪儿去了?也许Hardenberg就是曾经的马修或者提奥,想想他们那个逝去年代的理想,再看看他们今天的模样,政治激进主义的背后,流淌的是爱,友情,我们生命中的理想,和我们如何慢慢地背叛了这一切,我想这就是电影想要给我们的答案。这一路,既是一场由充满理想主义和社会良知的反叛青年对商业巨头的教育,当然也是一场来自社会财富囤积者的教育。而对于我们,在这场关于革命斗争和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背后,看着这些叛逆的年轻人试图遵守革命的原则而不惜个人代价,便是一场真正的教育。这正是为什么电影重新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主义,看罢却又自觉心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
最后我想花点笔墨再回到“教育家”们的身上,他们自身的生活和自我价值仿佛也能说明些什么。首先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有力量,有意愿并且有行动来抵抗这个体制,但他们终究是一群资本主义的孩子。他们有房有车甚至Peter还有到巴塞罗纳旅行的假期,导演并没有明确这个旅行是否与他们的革命有关,那他们的钱又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很难想象,来自一个如此崇尚权力与金钱的社会的年轻人,会如此地理想化,并因此制造了一系列犯罪,企图凭此改变社会。他们所谓的理想,即是以世界上一切受压迫人民的名义,将矛头指向邪恶的有钱人。他们是“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敌人是“资本主义猪”。在他们的幻想中,一切富人都是邪恶的,而穷人都是美好的并且应该成为富人的教育者。先不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和极端(那些国家首先需要的是社会稳定,政治民主和更好的环境,金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看看他们自己的生活,除了偶尔一点小小的政治激进主义,在生活中他们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们所谓的革命,仅仅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一点行动和刺激(看你怎么理解这种刺激),借以疗养自身的躁动和那喷张的理想,却从未想到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对别人的生活所造成的恶劣后果。这只是理想主义,而这些年轻人,对于自己,却没有任何的理想可言。政治道德理想遇上了冲动的青春期,他们所要做的,就是长大。这革命背后的理论,尽管是真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但社会就是这样,最终都会被强大的社会现实推动逼得你不得不下咽。
然而,从Jan,Peter和Jule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今社会所真正缺少的东西:社会良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一切都基于赚钱和消费的社会,全球资本主义控制着世界经济,当那些巨头集团正在毁灭这个世界并把我们都变成了只会工作的行尸走肉,这样的时代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需要理想主义。我相信当今的各种不安定问题同样触动了很多年轻人,但却不一定会有人象电影里的人物一样采取革命的行动。他们更多的是这样一种人:什么也不做,莫名地兴奋狂燥,将切.格瓦拉浪漫化,对社会显示感到绝望。就象年轻愤怒的Jan所恐惧的,今天的年轻人,即使是激进的,却也会认为重演嬉皮士的运动很难,并且根本不屑于去尝试。所以在我们的时代相对缺失政治理想主义的时候,有这么一部电影,企图唤起观众的社会良知以及采取行动的紧迫性。这是对那些从来没有过这些想法的年轻人的一次警醒,对那些正处于斗争中的人的一种安慰,以及对那些早已不再相信革命的人的一次重燃的希望。所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那些失去的理由,让我们的社会良知指引我们去奋斗。
2009.1.17
5 ) 将要逝去的不仅只有好日子,还有热血的青春
这是一部贯穿了年轻人的政治诉求和爱情三角关系的电影。
政治诉求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但是主人公采取了一个另类的相对平和的方式,他们没有像他们三四十年前的前辈,当年学潮中年轻人一样,光天化日下走上大街,喊着标语,充斥着暴力,明确的表达他们对社会制度的愤慨,对自由的追求。而是采用夜闯富人宅的非暴力方式,对他们过于富裕的生活表示抗议。因为一个意外也引出了绑架的富有张力的情节。爱情三角关系在剧中与对政治的诉求相比,是一个相对弱化的情节,最终有一个三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类似乌托邦的结尾。
时空的距离
在开始的一个场景中,Jan和Peter开车外出。Jan抽烟借火时发现Peter在他们上次进行“教育”活动时,偷拿了一个价值5000欧的名表,几句询问后Jan把它扔出了车窗外。我以为此处会有大的冲突,可是没有。仍是两个好友之间的沟通,当Jan提到这事关我们做这个行动的道德标准时,Peter表示了理解。伴随着freddy quinn充满回忆气氛的五十年代歌曲《Heimweh》(乡愁),看着这两个青年在车里的欢畅和亲密无间,导演把人带回了当年学潮年代的对兄弟般情谊的回忆中。正如歌词所说,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Brennend heißer Wüstensand 如今在灼热的沙漠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fern, so fern dem Heimatland 离故乡如此遥远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Kein Gruß, kein Herz, 没有问候,没有心情
kein Kuss, kein Scherz. 没有亲吻,没有玩笑
Alles liegt so weit, so weit 一切都那么遥远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一首《Heimweh》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即是对68年代的怀念,也是致敬。
观念的冲突
Jan是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孤僻的人,电影并没有交代他的社会属性,学生或者是否已经工作我们都不知道。当检票员下车追问他时,他用暴力来回击;在绑架Hardenburg的起始,也是他制服了Hardenburg. 当然他更是一个行动的理想主义者,而不只是沉浸在梦想中喃喃私语。他的有些话语还是很打动我的。
比如在他跟 Jule聊天时,提到关于革命的困难:在过去所谓革命的东西,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流行的元素,人人都可以在商店里购买到,不论是切格瓦拉的T恤,还是暴力分子贴图;革命已经过去了,虽然没有成功,但是“die beste Ideen überleben”,革命的思想仍然流传了下来。
又比如他希望通过他们的“教育”行动,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一颗激昂的追求变革心灵,正如他和Jule在她的住处的墙上涂抹的那样:Jedes Herz ist eine revolutionäre Zelle(每一颗心脏都是一个革命的细胞).
Hardenburg是一个成功的中年人,一个曾经的学潮中的革命骨干。正如爱情都抵不住时间的流逝,思想的其他方面又怎么能避免呢?革命理想也抵不过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老婆,孩子,养家糊口,想过更好的生活,最核心的从Hardenburg的嘴里说出来:虽然人可以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不平等和竞争是深深刻在人的骨子里的。当在山上时,看到对面的三个年轻人,他也陷入了对过往革命生活的回忆,以及想过简单生活的念头。但正如时间流逝一样,过去的再也回不来了。在山上的日子里,他用他的智慧分化了三个年轻人之间的团结,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信任。
Manche Menschen ändern sich nie
伴随着Jeff Buckley忧伤的《Hallelujah》,来到了片尾的蒙太奇。
Hardenburg回家了,可能他在叫警察前经过了深思,但过去的回忆已经不是现实了,现实就是几个毛小子闯入了我的家,肆意乱动我的东西,还绑架了我,这个仇能不报吗?因此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警车里西装革履板着脸的Hardenburg,一个恢复了正常的Hardenburg.
而三个年轻人则躲过了警察的抓捕,不管他们是不是想到了,Hardenburg不会遵守自己的诺言,还是他们想即刻出发,去从事他们新的革命行动:把欧洲的人们从对电视的沉迷中解救出来。正如Jan和Peter墙上的话:Manche Menschen ändern sich nie(有些人是不会变的),不论是Hardenburg,还是Jan,peter和Jule.
6 ) 社会主义雏形
【87】
1、最后那个转折很牛: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资本家是环境的产物,资本主义是制度下产生的,所以一旦资本家回到了他们熟悉的环境,人的本性,人保护既得利益等的心理就会让他们再次“不理解”无产阶级,让他们利用金钱、权势打压低于他们阶级的人。
2、那个胖子有一句话说得在理:阶级这个东西,制度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发地慢慢形成,人就是会分化,即使是在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也会有阶级,因为有财产分配和私有化,也会有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现在还提贫富差距,说明还在努力弥合,等哪一天不提贫富差距了,不是因为贫富差距没有了,而且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虽然被上阶级的人蹂躏,但是他们也可以蹂躏下阶级的人,就这样,每个人都成了囚笼里的一部分,打破阶级也就成了打破所有人的既得利益,因为总有更下阶级的人,可以给上一点阶级的人践踏。
3、三角恋,歇斯底里,脏乱,这就是下阶级的人的写照,没有那么光鲜和完美,但是下阶级的人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很有活力,虽然被压抑。等他们喷薄而发的时候,就是创造下一个新时代的时候,新时代建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下阶级的人又被踩着压抑着。等着下一次爆发
结局让影片上了档次
Jedes Herz ist eine revolutionare Zelle!
2005 HKIFF/金鐘UA
我的space第一篇文章
世上所有人都想過自由的生活,可是半數都選擇了妥協
蒋公推荐,典型德国片。“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灵魂的人;30 岁以上还在左派的,是没大脑的人。…一切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发生,有一天你就结婚、生了孩子,责任跟着来,为让孩子生活有安全感,于是贷款买房子,再来过着段清还贷款的日子,然后有一天去投票,你竟然发现,自己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片名又译《大教育家》,以前看过。德国青年的反资本主义革命精神很高啊~~几位年轻演员的演出潇洒奔放令人惊艳。
真的好啊!!虽然拍得低技,但是内容是重点。如果我撞了台跑车,那么我会把那个富豪杀了罢就
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有灵魂的,30岁以上还‘左’的人是没有头脑的
虽然类似Jules & Jim的三人行模式屡试不爽,但与《死亡实验》《浪潮》一样,说教意味太浓,是德国电影都爱这一口吗?还好结局不错,没有陷入人性本善、世界大同的俗套……
很精彩,很喜欢~
晃得太厉害了,看不了……
以革命热情过青春
6/4/2005 2:30pm UA Pacific Place
革命就像荷尔蒙
觉得说了好多现在的年轻人,没准我们就是垮掉的又一代= =结局看一半就猜到了但是还是难免yy没准3kw哥会是个打心底里纳爱斯的人,不过有些人真心永远不会改变
“三十岁之前不左的,是没有灵魂的;三十岁以后还在左的,是没有大脑的。”“世上所有人都想过自由放荡的生活,可是大多数都选择了妥协。”节奏稍嫌慢,二男一女的纠葛annoying,但好在结局没有松口气:“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德国人的革命重在行动,天真烂漫;法国人的革命挂羊头卖狗肉,自由散漫。
德国片子,很长,有点意思,但也许大多数人会觉得很闷。赫赫。结局我特别喜欢,整个影片主题发人深思。在观看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不同的两个阶层---中产和低收入者,分别为两者进行辩护,或者叫说服,说服自己他们这么做这么想是有道理的。结果导致最后看完片子俺一片混乱。这说明,没有明确的阶级立场是多么滴痛苦啊。
“就算明白有些事情你无法改变,但年轻时代我们有用不完的力气,就该凭我们的理想和社会良知干出一番事业。”
30岁是不是个鸿沟,没有发言权,毕竟还没迈过去。但,周遭肉眼可见的犬儒,利己,岁月静好的SB和年龄成正比,害怕脚下这片土地生长出来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群。一道从内到外的墙早已竖立,一道又一道从上到下的墙悄无声息的建起。可怕的是上一代人的闭塞,无知,朋比为奸,沆瀣一气,更可怕的是同一代人的懦弱,恐惧,自相残杀,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