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文 / 钰清
第一次在UGC影院官网上看到《中国一行(Voyage En Chine)》的宣传海报时,心想近来中法合拍真是大势所趋,《狼图腾》还在线上就又出来了一部这么直接赤裸的中国主题电影。结果不久就被告知这是一部完全法国制片的电影——只是China Blue Films接下了电影在中国的执行制片任务。不是中法合拍片的好处是创作者不需要刻意迎合中国市场的口味和考量,也不需要为了中国投资方去妥协自己的法国风格,说妥协是因为这两个市场的传统口味实在差异太大,要鱼与熊掌兼得就必须舍弃一定的个性与坚持。导演佐尔丹梅尔(Zoltan Mayer)幸运地守住了自己法式的表达,毫不吝啬地在影像里展现了自己对中国的所有认识:大到宗教哲学,小到生活琐碎。这种展现坦率而真诚,猎奇观察的情感渗透在影像之中,让人甚至可以想象导演本人接触到异国文化元素时的惊诧和动容。只是这种观察与认知似乎仍然停留在文化现象的表面,并且因为大量有意无意的堆砌与拼贴让人无法深入现象背后去体察异域中人性的共鸣。不过作为一部丰富了法国观影市场国际化元素的作品,即使只做到了元素的拼贴,也算是满足了一群对中国有兴趣的法国人的好奇想象——呈现了与制式化中国印象有出入的中国景象,甚至是难得积极的中国形象,也算是让人欣慰。
故事很简单,法国老太太莉莉安的儿子在中国遭遇事故不幸身亡,莉莉安实在无法忍受丧子之痛,决定撇下老伴,独自前往中国四川去认领亡子的遗体,在旅程之中一群善良友好的中国人安抚了痛苦绝望的莉莉安,慢慢地,她对这个陌生的国度产生了眷恋。电影主要在四川阆中进行拍摄。作为导演佐尔丹的第一部长片,镜头构图算得上精心,边边角角之处亦能尽显中式异域特色,电影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娓娓道来的线性叙述配合沉稳缓慢且干净的剪辑节奏,呈现出沉静的法式风格。只是这番缓慢搭配上沉重的情感,难免让人逐渐心生乏意。导演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猎奇热爱表现在大量的细节之中,中国人爱喝热水,中国农村人对洋人的长相充满好奇,中国小孩会教陌生外国人学中文,中国公寓走廊的灯是声控的,中国有上海这样现代的城市街景也有阆中乡村古朴的民宿,在乡村乘坐长途巴士时人们会在油菜田里“方便”,中国人可以靠“朋友”一手解决所有行政手续,中国人喝很辣的白酒,中国人选择棺木时忌讳用红色,但在葬礼上人们会播放音乐甚至邀请摇滚组合,中国年轻女孩美丽时尚,年轻男女并不介意在大街上表现亲密……最让人惊喜的,大概是导演引入了道教的生死观,让莉莉安沉重的丧子之痛在异国的文化哲思里得到了某种解脱的可能性——问题依旧是过于表面,导演展现了道教的丧葬仪式与经文,通过角色之口讲述了道家对死亡超渡的态度,但这些异域文化就像橱窗中的展览品,它们只被展示,却没有发挥更多交融和与角色本身认知碰撞的作用。这大概就是身为外国人拍摄异域文化题材的尴尬与局限所在,它们被“看见”,却缺乏被感受。
除去导演,电影女主角莉莉安的扮演者,比利时女演员友兰德·莫罗(Yolande Moreau)实属影片最大的亮点——导演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如果一开始没有莫罗的参与,就不会有这部讲述中国的电影。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妇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番绝望?莫罗的诠释归纳起来大概是三个字,“慢半拍”。这位身形臃肿的妇人来到中国完全是进入了一个手足无措的陌生王国,不懂语言,不了解当地的习俗文化,同时沉重的情绪还把自己包裹在另一个完全私人化的世界里。结果就是面对异国的人与事,莉莉安总是一副游离在外,无法理解当下的状态,她经常面无表情,即使笑也笑得窘迫,甚至她的笑是包含着各种情绪的,比如尴尬,比如感谢,比如开心,比如掩饰。莫罗的眼神也是有戏的。略微呆滞的眼神让人物时常陷入一种若有所思的状态,那种若有所思可以把人带入角色的私人情感地带,提醒观众这是一位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女人,即使深陷情绪的窠臼也是情有可原。虽说不上精湛,但确实塑造出了一个木讷痛苦的妇人形象。而与莫罗的表演相比,几位中国年轻女演员的表演实在是肤浅浮夸,浮于表面的悲伤与同情不过是面部表情过度的游戏,让人只看见眼泪感受不到真情,并不够流畅自然的台词表达让人频频出戏,把本来就略显表面的影片进一步地拉低了层次。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去看待这样一部影片会让人好奇法国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偶尔也会试想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摄同样的题材会呈现出怎样一种不同的风貌。佐尔丹在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上算是做足了功课,也尽显诚意,但或许太着迷于异域文化,以至于人物的深层情感变化在对比之下显得薄弱——太多的树叶埋没了真正的花朵——最终,在这样一部类似中国元素拼贴画的作品之中,一切都浮于表面,欠缺了心灵真实的激荡。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媒体最终给出了3.7/5的分数,算是差强人意,有趣的是,左派的《解放报(Libération)》给出了五星评价,右派的《十字架报(La Croix)》也给出了三星,而相对中立的《世界报(Le Monde)》只给出一星,并评论道:“如果电影的作者在创作中能够有他为角色所赋予的自由,那么莉莉安在与他人开放交流中所获得的宁静才能显得更美好。”
整本电影感觉很平淡很柔和,把那些丧子之痛表现的非常理性和非常西方化,这就要面临一个问题,与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这就是这本电影的张力,就是故事前后的联系和关照,中国文化对于死亡的看法渐渐融入了女主角的心中,这就是这本电影的真正看点。总体评价4.5分,有些节奏上的拖沓,但不沉闷,有很多亮点。就是搞不懂,为什么她不直接坐飞机去成都,可能是机票价格的问题。
一位55岁的法国乡村女护士独自一人远赴中国,将在中国意外去世的儿子的遗体接回家乡。在这趟异国之旅中,莉莉安了解了儿子真正的生活,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人的事实。在儿子生活过的古城中她追寻儿子生前的足迹,从心酸与悲伤到渐渐抚平伤痛。
这部影片观后触动人心,轻松的赚了人一把眼泪。女演员演技精湛,母亲的隐忍与坚强表演的充分到位。古城的美丽风光及小城人的善良朴实令人印象深刻!
情感细腻而不渲染,后半部分看得我潸然泪下……太痛。导演的驾驭放大了女主的演技,女主大有前途。这样的女演员才是演员该有的样子。
平和淡薄,汩汩而流,让浮躁的心平复,去看之前并不知道片子的背景在阆中,任何电影简介上也没提到这点,阆中,两个月前刚刚去了,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葬的古城。片中有完整的道教超度仪式。虽然仪式中念金刚经的部分略奇怪,但在民间信仰中佛道也许本来就不分你我,而阆中的仪式就是这样也未可知。
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 让我想起了第一部中法合拍电影邦交10周年的 风筝,一样是寻找之旅 一样是充满了友好与巧妙。
导演还是拍到一些只有外国人才能看到的中国,YM的演真的好,稍微可惜的是所有中国演员的“演技”都太”好“了。
A Beginning, An Ending; Mr Banker "Life has treated me well."; bitter sweet nostalgic, 许多场景让人似曾相识;最后一幕的回来又戛然而止个人很喜欢;去世的Christophe相貌似是导演年轻时的照片啊哈哈哈。
这种因为亲情隔膜,而去异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题材算不上新鲜,只是这次从法国移师到了中国,西方对我们有偏见,这次算一个正面的展示,特别是四川乡土文化的输出。另外,片中夹渣中普通话四川话川普英语法语的台词更是倍感亲切。
道教的部分还突兀啊 有些地方还多幽默的
片子的真实感可以让中国那些飘在云端的神导们汗颜。
两星半,11月还看了这一部,对中国文化比较想当然。
我一直以为他儿子最后是个同性恋 结果等着等着 电影就结束了。。。
「我試著追隨你的軌跡, 晚了總好過沒有.」
【有些细节拍得很接地气
很平淡却又真实感人
法国老太太莉莉安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寻找儿子遗体的故事 粗粝的影像之感 昏暗压抑的色调 都在试图营造沉重的情绪和氛围 川渝之地的氤氲之气也增添了几分阴暗的色彩和气息 原本以为会有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冲突 但是主线故事和异乡见闻都极力克制 除了客观冷静的叙述 展露底层民众的平静生活 所有
2.5
法国片还是一如既往的缓慢兼不知要表达个啥
很喜欢这部电影里表现的中国人,没有将之前描写中国人的符号夸张化,完全从法国人的视角拍给世界看,影片内中国人的人情味很让人感动,希望电影里的中国人更多些,不止对外国人,对国人也再多些温暖少些冷漠。不过,结尾法国老太留在中国不能理解——法国老公不要了吗?
喜欢电影中对场景的设定,在四川成都属下的山里,一个需要搭长途班车才能到达的地方
各种熟悉的场景。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多cliches。据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献礼片,还好不像夜莺那么矫情刻意,故意把中国和法国扯上关系。算是有诚意的中法合拍作品。经一比较专业的朋友指出,念经那段道家念了佛家的金刚经。。。算是一个bug。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四川的场景也算真实可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