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爷爷去世之后发现的这部电影,虽然剧情和我们家不同,但总有些相似。 去世后,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种陌生而尴尬的感觉,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让活下去的人——奶奶去哪里生活,电影中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症,谁也不认识连自己上厕所都无法做到,但最后却在送爷爷的最后一程大喊出了爷爷的名字,也许奶奶没有都忘记她只是知道却无法在表达去了养老院,而我的奶奶则在乡下与城市来回跑,平时去见奶奶聊天也总是说爷爷,让我不是很愿意聊天,但也想同学说的奶奶与我直接最能聊的也只有爷爷了。 其实,爷爷走了后,大家开始并没有多悲痛,但是在送进焚化炉的聚餐,大家开始相互抱怨,发泄心中不满与痛苦。兄弟之间的互相嫌弃,而兄妹们则互相不理解,妹妹不婚,而哥哥们则在乡下混吃等死。 电影其实很平淡,我中间看的时候总想着跳,太平淡了,跟我的生活一样普通而寻常,但也许这就是生活吧,并没有多轰轰烈烈,女主脑内对着烟花幻想一起死去是不可能存在的
今天,在食堂与图书馆两个地点看完了这部电影。因对日本电影的配色,画面以及日常场景感兴趣,于是这两日看了几部日本影片,其中,这部影片应是相对知名度较低的,但它是带给我最多感想的。
影片大致讲的是爷爷去世后,一大家子因筹备葬礼而聚集在一起后的一点日常时光。其中,影片表达出爷爷死了,而一部分亲人却没有太多的伤感的情绪的观点。初看,我会有点觉得这一家人有些冷漠。但之后联系到自身,我好像又能理解了。影片中女主也是意识到了这点的,用其父亲的话来解释:“爷爷活了很久了”。和尚如是说:“就算是重要的人去世,肚子也还是会饿,可笑的事还是会笑”。
对我而言,我还未经历和我很亲近的人的去世,但脑中有一个关于姥姥去世后的场景,我那时应该还是读一二年级的大小,被奶奶带去参加她母亲的葬礼,看见地上好多人跪着,有的在啼哭,有的在大哭,也有人只是跪着。而我并没有被当时的氛围所感染,仍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我和姥姥并没有太大的接触,也没有太大的感情。似乎我们小辈都是这样啊,还是一样的玩闹,一样的为了一点炒米而大打出手。一样的争抢一台10元以下的游戏机。现在想起那两天,觉得蛮有趣的。
影片中 ,大儿子与他两个未住一起的儿子与女儿的相处也是我所关注到的。父亲不知道女儿所处的年级,不说他们分开住的,之前连我父亲在别人问起我读高几时,我明明已经高三,他却回答高二。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从这些也可以得知部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的缺乏。父母亲,为了生活而忙于赚钱,孩子因处于叛逆期或忙于学习等种种原因,双方没有时间,精力等进行沟通。那一对兄妹的相处方式,应该也是社会上部分兄妹的相处方式。在一起坐车去爷爷家时,妹妹没有为哥哥开车门,并且说去死之类的话。就是平常兄妹小吵小闹的表现,但当父亲打了哥哥之后,她还是会担心,并跟过去安慰他。
其中,女主爸爸与他哥哥有好几次小摩擦以及一次大的爆发(大打出手的地步)。对于这样的事,我家有着截然相反的情况。我奶奶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儿子因病早逝。但我母亲她们三姐妹的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与称赞的。因我们家与我阿姨一家没有待在老家,而爷爷奶奶又与大姨是住一起的。于是我们两家人过年都是待在大姨家,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可以坐三桌。或是围着一个大灶炉吃饭,即用柴烧起火,在一个铁架上架一口锅,弄个大锅菜。这是十分热闹的。今年,我母亲因带孙子孙女,小姨因带儿子,都回到家乡定居。对此,最开心的当然是我爷爷奶奶。于是三家人开始开始了今天在大姨家吃一餐,明天去小姨家吃一顿,后天在我家吃的的日常。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幸福的事。虽然影片中三兄妹有过大打出手,但在清醒后,会互相道歉。现实生活中,即使再亲近的亲人,都会因为一些口角而发生矛盾,但重要的事,矛盾之后,如果自己有错,要能放下面子,主动认错。也要懂得宽容,不要斤斤计较。
第一次写影片,甚至都不配被称为影评。只是我一些零零碎碎的观后感。没有任何逻辑而言。但如果哪位瓣友看见了,认为哪哪写的不好,可以指正,好让我进步。
(文/杨时旸)
日本的这类生活流电影极少让人失望,即便是长片处女作,即便是已经被处理过无数次的老旧题材,这部《爷爷死了》仍然有独到之处,它描写司空见惯的家庭纠纷和狗血冲突,但又能跳脱出来,展现家庭内部无法离弃的向心力,而在即将沦陷进温情脉脉的时刻,又让无奈和琐碎将鸡汤稀释。
《爷爷死了》兑着一点点《家族之苦》的喜忧参半之味,更直接的还让人想起那部几乎同题操作的《卡普尔家的儿子》——爷爷去世,儿女、孙辈都被召回,原本已经疏远的大家庭重新齐聚,儿时的闪亮记忆掺杂着滋长的嫌隙共同发酵。大儿子离异,拿着工厂微薄的薪水还努力维系着虚弱的体面;次子被辞退回家,还一直假提前退休之名;多年不和家里联系的女儿突然出现,开着一辆豪华跑车,依然独身,特立独行,引发嫉妒和猜疑,而孙辈们也都渐渐长大,各怀心事,他们成为了这个庞大家族的旁观者,看着眼前争吵的父辈,也陷入了迷茫。
这个故事之中,有一个最有意味的角色,就是罹患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她已经认不出儿女孙辈,也不记得躺在棺材里的老人是谁,当着众人做出各种令人窘迫的事,但有时,她却突然像清醒过来一样,阻止了这个家庭真的走向分崩离析。两个儿子在饭桌上大打出手的时候,老人冲出房间,大吼一声,震慑住一家人,那一瞬间,似乎又成为了一家之主,两个男人都变回孩童的模样和表情,看着妈妈主持大局;爷爷被推入火化炉的一刻,刚才还在嬉闹的奶奶突然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爷爷”,一生陪伴,没有眼泪可流,没有衷肠要诉,只有最后的一声叫喊,包含了所有无法诉诸语言的感情,这些时刻,你总会疑惑,奶奶到底真的糊涂还是装疯卖傻不想再过问这家族的琐事?或许,只是老人精神上的本能,在某一个重要时刻被意外触动、激发,从混沌中清醒一秒,调解不争气的儿子的纷争,和老伴做最后的道别,这个角色是一道暧昧的界限,在生死的边缘之间,一边是已经故去的老人,另一边是仍在俗世中争斗的孩子,她处于二者之中,有时像是无用的累赘,而有时又突然像显灵的神明。
优秀的家庭题材有着共同的特征,它能呈现生活本身的不可言说,呈现家庭这个单位中温热又冰冷,彼此需要但又总是互相伤害的独特关系,它不总结也不提炼,不直接批判亲族关系的桎梏,也不歌颂血浓于水的陈词滥调,而是向人们展现那些我们每个人都能感知但又不知如何归纳的内容——我们被置放于家族关系之中,受到庇佑,却备受折磨,企图挣脱又被爱俘获,最终,或许开始厌倦和逃离,但终将折返。这个系统周而复始地运转,一代又一代就这样维系链条传动,也就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年轻人看着上一代人陷入以亲情为名的泥淖,觉得自己注定可以超脱,但不自知的时候也已经又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在这个故事中,孙女吉子的角色撑起了故事的另一端——对称着故去的爷爷,陷入混沌的奶奶,也对立于被生活折磨的父辈,她仍然保持着清澈、不解与疑惑,她是精神性的,当所有人都在生活的酱缸中扑腾,她始终像一个旁观者,审视发生的一切,怀疑、分析、投射自我,某种程度上说,她处于一种即将跃入真实生活,但尚且还站在池边的状态,欲望、负罪感、存在的意义,这一切都令她陷入自我撕扯,而最终缓解她的是什么?是家人乱成一锅粥之后,给暧昧的男友发去一条抱怨的短信,对方连夜开车来到身旁的一场欢爱,她将他带给家人认识,一起拍进全家福,那一瞬间,才是从幻想与试探迈入真实生活的勇敢一步。故事到此,一切形成了一个微妙的闭环,老人默默故去,年轻人纵身跃入生活,链条又一次衔接起来,继续运转,那些如今看起来不堪的成年人也曾历经迷惘,也曾心怀期盼,而吉子呢?或者比她更年轻的弟弟妹妹们,又将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活,如何维系家庭?
那场绚烂的烟花,那场幻觉般的狮舞,都是琐碎生活遮蔽下的精神性的显形,谁的心里都有璀璨记忆,所有人世故外壳下也都埋藏着希冀。
有点家庭之苦的感觉但又不一样。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来说很不错了。有笑有泪,但总体欢快没有刻意营造的悲伤。特别生活特别现实,看哭了好几次。最后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就算解决不了还是会继续纠缠下去才是家人啊。
主题曲也很不错。顺便个人还是喜欢看水野美纪演这种类型的角色。不管是地位金钱还是自由都有了,赚得比两个不成器的哥哥不知道多多少倍只是因为没有结婚就要被他们说的一文不值。女主问她问什么不结婚,她说一个是觉得没必要,一个是可能还没有碰到想和他结婚的人吧。但是想要养个孩子试试,因为很有趣。
爸爸一开始就很薄情,自己不照顾父母还要对照顾父母的哥哥挑三拣四。别的事情拖拖拉拉,给奶奶办理入住老人院的手续却特别效率。一开始女主问爸爸奶奶要怎么办,爸爸说只能找个老人院,女主就说“哦就和奶奶家的狗一样处理掉哦”。葬礼结束回家路上还各种说奶奶这个那个,还说为什么不是奶奶死,爷爷为什么不带着奶奶一起去,奶奶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就是僵尸么巴拉巴拉的。妈妈听不下去“奶奶辛苦了一辈子把你这个蠢儿子抚养长大她活着怎么会没有意义!”
还有弟弟忽然回忆起小时候去奶奶家肯定会有零花钱拿,皱巴巴的沾满了泥土的1000日元,还会准备好零食,明明一直在干农活也没有什么收入。那么温柔的奶奶现在怎么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呢。
然后爷爷就连以回忆形式出现也很少,基本都是通过大家的描述这点也很喜欢。
有机会想再刷。
让我想起,大概十年前,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在网吧或者宿舍,看过的一部台湾电影,《父后七日》。闹哄哄的葬礼过后,人群散尽,饿的时候还是会吃,听到笑话的时候还是会笑,遇到喜欢的人还是会做爱。女主长得特别像一个台湾女演员,一时想不起叫什么名字。和男朋友的片段也是很有趣,接到爷爷去世消息的时候,两个人在做爱,男友还憨憨地问她,那我们不做了吗。因为她的一句抱怨,男友开车赶夜路去了乡下,在见到她时,万分委屈地说,好累啊。很喜欢姑妈这个角色,还有姑妈跟她在室外聊完天要回屋时,揉揉她的头发,她好像瞬间回到了小女孩的模样。
让我想起,大概十年前,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在网吧或者宿舍,看过的一部台湾电影,《父后七日》。闹哄哄的葬礼过后,人群散尽,饿的时候还是会吃,听到笑话的时候还是会笑,遇到喜欢的人还是会做爱。女主长得特别像一个台湾女演员,一时想不起叫什么名字。和男朋友的片段也是很有趣,接到爷爷去世消息的时候,两个人在做爱,男友还憨憨地问她,那我们不做了吗。因为她的一句抱怨,男友开车赶夜路去了乡下,在见到她时,万分委屈地说,好累啊。很喜欢姑妈这个角色,还有姑妈跟她在室外聊完天要回屋时,揉揉她的头发,她好像瞬间回到了小女孩的模样。
看得出,导演在很努力地使影片做得更好,接近是枝裕和、山田洋次、森田芳光,甚至小津安二郎。但似乎比是枝裕和少了一口气,比山田洋次少了两口气,比森田芳光少了三口气,比小津安二郎少上三十口气。
生与死,亲与疏,单身与成家,远方与近处,感谢这些"世间常情",让我们痛苦又不失希望,厌倦又心怀感激地继续活着。
2.5星。很標準的家庭類電影,表面上是講喪禮,實際上是家族透過喪禮的聚集而進行溝通(但沒有和解),故事講的太流水帳了,另外剪輯特別災難⋯
很好看。家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爆发、父亲葬礼上的暗流汹涌、手足之间的猛烈撕逼、小一辈反而是大家族中最懂事的几个人,还有日本人独有的幽默。细腻又能直击人心。看完只想说,啊,生活就是这样啊。
#22nd BIFAN# 葬礼-家族重聚-撕来撕去这个差不多是个类型了吧。感觉是个年轻版的山田洋次,有个好开头(接到爷爷死讯时候女主在OOXX以至于一直在guilty),结尾去印度也算神来之笔,算是有点惊喜。此外这种三兄妹+麻烦家族的故事真是套路满满。姑姑这个人物塑造的还算有特点。塔林本片得过NETPAC奖。
漫长的葬礼,其实大方向是对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沉闷。
各方面都很次的家庭剧,从逝者的角度开始,但也没能深入下去……
塞到手里的红包和吃了太饱的零食,时机错位的悲伤和抛锚救援的赛跑,面对死亡的性爱从愧疚到释放,黄泉道上烟火随人逐个湮灭,错过合影的爷爷正在舞狮送行……一些小清新MV片段有点煞风景,一些费里尼致敬倒玩的挺开心
就算是重要的人去世了,肚子也还是会饿,可笑的事情也会笑,做爱也会做。更进一步地说,在这个瞬间,世界上也有人死去,也有人出生,这就是世间常情。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在做爱”。这部电影结结实实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崩坏”。世事就是这样子吧,没有什么悲,也没有什么喜,只会“过去”。
喜欢。有套路的地方但也有很出彩的地方 比如大家排排队变成烟花炸掉 / 醒悟过来的一家人追着车跑
只有葬礼才把全家人都聚在了一起,大家各有烦扰互不相让,让本应该以泪洗面的葬礼变得啼笑皆非,但这其中有温情有理解有冲突也有原谅,很喜欢这样的日本片,文艺调调里全都是人生和人性。没有人是完美无烦恼的,但最后我们都还是要往前走下去吧。
很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并不觉得沉闷,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不会理解吧,只是不太懂关于印度的隐喻。
2017-12-9@IFFAMacao 导演和女主演都到场了,感觉挺谦虚的;推进上有点拖沓,但是剧情上太平了起伏较弱,总体感觉一般;对生和死的描述也有点弱,对家庭关系的刻画还可以但是不够深刻,感觉似乎讲了什么但实际上没讲清楚,也许是想表达即使发生重大事情但生活还是会继续下去吧。
外公告别仪式那天,我哥一家迟到,我哥穿了一件红色格子衬衫,结束后没有一起吃饭,外婆那次也是,好像全世界就他一个特别忙。在我心里也早已经把他们一家炸成烟花了。
有点家庭之苦的感觉但又不一样。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来说很不错了。有笑有泪,但总体欢快没有刻意营造的悲伤。特别生活特别现实,看哭了好几次。最后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就算解决不了还是会继续纠缠下去才是家人啊。主题曲也很不错。顺便个人还是喜欢看水野美纪演这种类型的角色。
画面好美。丧礼和婚礼对亲戚来说都是节日——这真是深有体会。丧礼可以是家庭重建的粘合剂,也可以是分崩的开始,但最重要的还是合一张影。
看似平淡卻內涵深刻的電影,世事無常,即使是家人也有不能理解的無奈與脆弱,哭笑之間,生活還是要繼續,肚子餓了要吃飯,身體累了要休息,死后無論是去往天國、地獄還是哪裡,總有一個地方可以安放渺如米粟的肉身。
最喜欢烟花爆炸场景~软银CM导演出身,画面够美~对家庭恶心又长情、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纠葛呈现,细微、敏感、恰如其分,处女作当然也应该好评~女主好漂亮~水野美纪也是~
2019-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