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疲倦的时候就会一遍又一遍地看《将来的事》。 从进入青春期开始,生活里搭积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有的时候抽出一根积木,除了晃动两下没有丝毫余波;有的时候则坍塌掉一大部分,但这些被抽出的积木,也不过是一些生命里的琐碎:没通过考试、失恋、亲人离世、和好朋友就价值观的不同而吵架、民事纠纷等诸如此类的事件。
这些同时发生使得分崩离析的瞬间是否有异于平静丰盈的生活场景——电影里于佩尔遭受丈夫外遇、著作被拒绝出版、母亲去世,除此之外也有在地铁上读书、搬动餐桌上的花瓶、为了电话信号赤脚走进泥泞的海岸,或是在草坪上急忙地追赶散落的纸张、在哲学课上讲授卢梭——因为这部电影买了厚厚的两册《新爱洛伊斯》,却一直没能读进去。
「如果幸福难以降临希望就会延展开来,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延续多久,这样的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它所带来的焦躁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填补现实,也可能更美好。不幸的是那些无欲无求的人,他因此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这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就是想象的力量,想象力可以弥补缺陷的东西。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比如朱莉,或者是卢梭本人,这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变成一种真实的安慰支持。
把女主角设置成哲学教师的角色,加上法国的哲学氛围,她不可抗拒对生活的审视——我已经被太多次教导要做「单纯」的人、不要想太多、满足于日常直接的快乐,然而思考令人厌烦的事物与满足于欲望的快乐似乎是并不冲突的,未经审视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只是在减弱侵略性。
人为制造的冲突似乎非常多——理想和世俗、他人身上匆匆一瞥的善与恶、私德与权利⋯
Fabian批判她总在追寻生活和理想的一致性,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其他人来说呢?我并不称赞主动选择一种克制、理性、隐忍的性格,在固定的价值观里随心所欲、或突然在满龄之际或某个瞬间变成一位看似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士。我要的是生活体验创造出的真实自然的情绪,在日渐丰满成熟的自我中提高阈值、偶发真情流露与冲突。
大部分时间里女主角一如往常地处理着丈夫的外遇、母亲的焦躁与离世、工作不顺,而当镜头对准她独自存在于内心余地的空间时,凝视者、同行者失去效力,她留不住流泪——
即使是在不再年轻、清醒克制的她的生活里,最动人的时刻依然是真实的情绪袒露的瞬间。
在母亲的葬礼上,她念出帕斯卡尔《思想录》第229节,伴随着旁白,她登上回家的公车,流泪时看到与女朋友在一起的丈夫,又不可抑制地笑了起来。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使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我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在丈夫出轨时,她说“我认为你会永远爱我,我是个蠢货”。在已知永恒不可能存在时,却情不自禁的祈求永恒,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呼救」。
和朋友吵架的时候,我们讨论到「理解」,即使是双方认定的好朋友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理解。又或者在私人的经验里,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自认为的真正的理解。面对「孤独是常态」这句话,我曾经有太多的不甘,而现在却心服口服地接受它。接近意味着祛魅、恒久忍耐,而无所保留地相互理解,出于防御性,要以保持距离作为代价。此情此景并不是可悲的必然,在「实践」中、想象力中获得幸福,孤独是保护。
只是,我希望有机会,我的「不甘」会再度涌起,并且我的「呼救」,能得到来自另一个人的回应。
哲学常被视为一种高级而晦涩的文字游戏,深刻的思想和抽象的经验,在精妙的语言和文字间显现真理,曲高和寡,不明觉厉,电影《将来的事》主要围绕一个平凡的哲学老师展开,法国八零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凭借这片拿了银熊,今年接连送上佳作的于佩尔也获得了纽约影评人的肯定,成为各种颁奖典礼的有力竞争者,这部走文艺路线的电影并没有高谈阔论的探讨哲学问题,抑或踏入高深莫测的学术境界,聚焦的反倒是最为寻常而普通的日常生活,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并留下了一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于佩尔扮演的哲学老师娜塔丽是一个年过四十循规蹈矩的人,专心专意的教书,算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她最偏爱的学生法比安却不安于现状倾注于“革命”,很容易和历史上那些激情四溢想要努力干点什么激进事来改变社会的热血青年归于一类,同受到哲学的影响,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以绝对的自由和激情选择了主动,一个以绝对理性和保守的立场归于了被动,而娜塔丽接下来的生活变化却在她内心泛起了感性的涟漪,丈夫出轨,母亲去世,出版麻烦,一件接着一件,历经变故和伤痛后,她反倒活得更加的自如和坦然。
叔本华、齐泽克、布贝尔…这些大腕级哲学家的名字相继出现在片中,其中还引用了几段引发关联和思考的哲学经典,哲学不仅体现着思想的高度,能受到启发和慰藉,同时也展现着语言的奥秘和魅力,透过娜塔丽说出来显得格外的意味深长,却难以将她从糟糕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屋内的陈设和室外的自然风光,包括一些独到而自然的情节构思,加上台词上的讲究和对哲学的传统热衷,营造出高端、雅致而文艺的文学气氛,一切都很法国,而这种似曾相似、不失深度和思想的日常拍摄手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侯麦的影像风格,感觉格外的亲切和舒服。
配乐的选用以及在恰当的桥段出现的考虑上花了心思,两段重要且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配乐用得很聪明,一段是舒伯特的《水上吟》,是娜塔丽在出轨丈夫的陪同下离开曾经留有美好回忆的度假之家时响起,喻示着她在向过往的那段她为了家庭付出过心血的岁月告别(后面娜塔丽有指丈夫的音乐偏好,听来听去都是舒曼和勃拉姆斯),另一段选用了鲍勃·迪伦的偶像伍迪·格思里的名作《ship in the sky》,是法比安开车接娜塔丽一起开往度假小屋的路上,就像那只受本能驱使可以重新适应并融入新环境的黑猫“潘多拉”一样,从古典到民谣,还有同样需要辞旧迎新的娜塔丽。
女性可以说是这片的一个侧重点,影史上同样有很多女性导演都会将其视为重要的刻画对象,其中的代表就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米娅同样也做了不少着色,片中可怜又可悲的母亲去世后,娜塔丽讲述了母亲的身世和观念,无疑片中娜塔丽的母亲是一个带点悲剧性色彩且相对底层的女性角色,母亲将自己的遗憾化为对娜塔丽的高要求和期望,甚至是任性的依赖,而到了娜塔丽这她的确活得体面而有尊严,即便被背叛被伤害,她依然能爱得起放得下的好好生活,和今年同样以女性为主导的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她》有许多相近之处,但这部要更加的贴近生活,也显得更精巧。
近年来很多电影不再以男性为绝对主角,而是将更多的篇幅和精力放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男性反倒成了绿叶,女性在受到渣男的伤害时所表现出的状态,不再是传统印象中脆弱和卑微的形象,抑或总以男性附属品的地位出现,而是以相当独立、自主、坚强(势)的姿态示人,娜塔丽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即便她嘴里说得有点现实而沮丧,有些寂寥和惆怅,也会在夜里对于逝去的曾经和无法倒退的岁月流泪,但后来意外见到丈夫和情人时的破涕为笑,快速了断和丈夫曾建立起的种种关联,而新生命的来临,最后在温柔的歌声和关爱中,自由随性的她表现出的释然特别打动人心。
哲学再明智,女性再伟大,都难以凌驾于无常的生活之上,这片主要是以将来的时间段为分界点来讲述娜塔丽的生活,世事难料,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同的阅历和年龄,认知、应对的态度与选择的方式都会很不一样,再理智还是难以摆脱情感的牵绊和影响,可能很多人会像片中的学生前后对娜塔丽一成不变的生活提出的质疑一样,不解她的执拗和坚持,但看到最后我对娜塔丽倒是挺能理解,时过境迁,曾经有过的经历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沉淀褪色,到头来会很无奈也会很坦然的发觉和接受,平淡,才是生活这道难解的哲学题最终的谜底。
写于2016年12月,不太满意,有待加强,仍需努力。
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
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如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
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以一连串生活片段慢条斯理地讲述五旬哲学教师在因婚姻破裂、事业受阻和亲人离世等生活变故而被迫获得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在自己身上而非依赖男性寻求满足并同时和年龄斗争的过程。影片避免强烈戏剧性和情感宣泄,伴随着政治哲学讨论的丰富对白幽默而睿智,场景转换时常以突然剪辑强调每一片段的重要性。
她出演的电影,我是每一部都要看的。她真的是一个很美的人,这种美不是少女如鲜花一样的美,是开过了花结出了果,果实落在地上,又长出一棵小树的那种美。
就我所知道的哲学系女教师,做了母亲的,没做母亲的,当了祖母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会因为读过了阿多诺和列维纳斯,通晓霍克海默和叔本华,就会有别于旁人。好些道理与意义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懂得。
一个经历五月风暴的激进女青年,也终将像水滴一样融入市井生活;衰老的是容颜,弥坚的是智慧;普通夫妻离婚分财产,文艺夫妻离婚分书;不同的时空,与68范儿的男孩狭路相逢,岁月是最无情的导演;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也不会变糟,因为它本来就很糟;当之无愧的五星。
很久没看法国人的电影了,他们还是那么喜欢哲学(摊手)
放弃行动,是一个哲学家的道路。放弃革命,是一个年长者的选择。放弃将就,是一个女人的尊严。
年度十佳!仙女于佩尔演这类角色信手捏来,就像喝水一样轻松。有趣的是,这片儿很容易投射到自己,如果我到了于佩尔的年纪,还没有她那样的仙气,没哲学做精神支撑,没法国帅哥学生,突然又遭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我该如何处理?这片细看下来太致郁了....
于佩尔阿姨的表演特别好,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需要爱情么?连艳遇都不需要。
“孩子们成家了, 丈夫离开了, 母亲去世了. 我自由了, 我彻彻底底地自由了.”
2019-9-8重看;掉书袋于无形,各方大咖随意闪现在细枝末节,生活的琐细真实消解哲学形而上的沉重,「生活在别处」的远方诗意虽无法解决现实的具象问题,却拥有日常的温度和肌理,沿袭侯麦式文艺(山庄那段尤为同感);几段哭戏甚好,从深陷乱麻到抽离物外(从捧花到抱猫到抱娃的过渡),人生的底色虽不外是荒凉,葆有自我,未来总是更好。
与侯麦那些哲学电影的本质区别是,对哲学元素的征用仅仅停留在报菜名层面,影片本身不具备任何思辨色彩。内核是纯正的小清新风,流畅,舒缓,轻盈。3.5
于佩尔演活了顶着中产阶级外壳的那群人,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故步自封,现实世界里的一束鲜花一个陌生人的吻也会吓得他们慌了神,最终唯有亲情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柔情。影片用哲学元素展现了一个女教授的精神生活,疲于奔命的同时又能保持理智,导演的手法像是四俩拨千斤,文艺的腔调拿得很好。
最后哄宝宝的时候唱的歌,不是他们的舒伯特,不是他的Woody Guthrie,是她从回忆里抓出的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不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唱给生活本身。
人到中年,生老病死离都经历了,对她来说却是如释重负、一切才刚刚开始。风风火火的步伐,关于哲学和将来的事:一部法国版的“女人四十”。说实话于佩尔阿姨演这种中产知识女性太没难度了,倒是写出这样生活剧本的80后女导演确实该得银熊奖~
过去共你,聊卢梭读福柯拜谒夏多布里昂;而今相觑,叹惋着圣诞节你要一个人过。脚步风风火火,她过着自己的知性生活,却在看到桌上的鲜花时发了火,瞄到出走的黑猫时泄了气。娇艳的花朵映衬着生活的嘲讽,落难的老鼠犹如人生的颓唐。一面墙,隔开含饴弄孙的现时和熠熠生辉的往昔,一杯酒,敬献给明天。
将哲学视为生命信条的女人永远不孤单。
女人過40就沒戲了----皈依這種俗見的哲學女教師,生命與學問當然斷成兩截。但能怪她麼?即便是片裡的山中公社,也是群雄聚義高談,女人上菜刷碗;社會不友善,學者常偽善。原生家庭的失愛失學,也暗中左右了她勤學戀家的務實人生。一部完全的電影,精緻典故和雨蓓一樣迷人。將來事不好說,但她扛得住。
六十几岁的于佩尔梳着马尾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林间,这不就是少女吗
忧郁症母亲的政治审美,市场和内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辩驳,无政府主义农场走丢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边小屋,欣慰学生亦非归属,柏拉图儿童读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学老师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将所有悲痛都过得轻松幽默波澜不惊,只在不经意时悄悄哭泣。很不错
“一头黑猫从屋顶走过,它朝左看看,它朝右看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生活自顾自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