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电影界最轰动的莫过于法国新浪潮领军导演戈达尔逝世的新闻,这位享年 92 岁的导演为影坛带来的贡献无需多言,而更震撼的要数这位老导演选择用安乐死的方式告别人生,令这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再次掀起关注。此前,已有不少电影拍摄过此话题,最瞩目的莫过于 2012 年勇夺戛纳金棕榈大奖的《爱》,而最近一部涉及此话题的电影同样出自戛纳,那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一切顺利》。 这位法国导演相信已为很多影迷所熟知,他作品中那些充满奇情伦理、禁忌色彩的情色故事一直是广大影迷津津乐道的对象。而这部《一切顺利》却令人感到意外,也许是步入中年的欧容开始转向关注社会话题,他在 2019 年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感谢上帝》就是证明。虽说这部《一切顺利》是老人安乐死的题材,事实上却不严肃死板,而是一个洋溢着亲情幽默与疯狂情节的悲喜剧,一边让人捧腹大笑,一边让你潸然泪下。
谈到老人安乐死的话题,不得不提奥地利电影大师迈克尔·哈内克的《爱》,这部为其带来第二座金棕榈的影片令观众不寒而栗,片中丈夫亲手闷死妻子的冷漠残忍的刻画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相比之下,欧容的这部作品却并非如此,故事讲述年过八十的父亲突然中风,女主角整日在医院和家庭之间来回奔波,一边要面对罹患帕金森症的母亲,而另一边跟父亲有暧昧关系的昔日情人时不时跑出来捣乱。孩提时期的她总因父亲严厉的管教,恨不得将他杀掉,如今父亲竟向她提出请求了结余生,这让她百感交集,陷入两难。 尽管是一个沉重严肃的主题,但是欧容却处理得轻盈欢快,一方面这个剧本简洁明了,没有过于戏剧化的倾向,大部分情节采用现实主义风格,专注于主人公在医院和家庭之间的日常描写,然而,却又保留着欧容以往最擅长的幽默恶搞心思,其调侃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这个充满道德伦理争议的安乐死措施。
要知道,至今为止,在欧洲只有瑞士允许合法进行安乐死,但实施过程并没有想当然的简单,依然存在重重障碍。首先是高昂的费用(至少一万欧元)和预约等待排期,其次,不得由子女陪同父母进行安乐死,因法律上会涉及刑事犯罪。还有一点,安乐死服药的操作必须由其本人执行,否则便失去资格。
由父亲质问“穷人如何实现安乐死?”女儿回答:“他们要等死”中,便道出了安乐死制度并非为社会大众所适用,而是有一定的阶级专有属性。而剧本中更多的笑料则出自父亲被运往瑞士安乐死的过程,先是一家人遭受法国警方的严格盘问险而错失时机,其后运送司机中途发现后劝说父亲放弃一幕更令人啼笑皆非。这些情节无疑在欢笑声中让人思考安乐死与社会道德、法律上的冲突。
然而,探讨安乐死引发的社会与道德问题显然不是欧容这部作品的核心,他的关注点依然是亲情,尤其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比起哈内克的《爱》,女儿因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年迈父母的照顾关怀;在这部影片中,女儿和父亲更是素来水火不容,却在女儿为父亲张罗准备安乐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父亲,并深入了解到他执着求死的念头。不得不称赞“法兰西女神”苏菲·玛索,她将这个角色陷于两难的情感诠释得真挚感人,一方面希望父亲健康好转能放弃安乐死的计划,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尊重他选择赴死的决心,这种对父亲纠结的爱在父女诀别之夜的一幕演绎得丝丝入扣。 尽管这不是欧容以往那些过火的奇情故事,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同性爱情的矢志不渝,片中父亲的旧情人向警察举报的行为,便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点。剧本情节中嵌入 LGBT 元素丝毫不显突兀,反而更让人体悟到爱有其复杂一面,而并不能冠之以“同志骗婚”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这种对性少数群体撇除妖魔化、采取中立的刻画,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能引起观众思考性少数群体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问题。
我要你帮我结束生命。
一位父亲在病房中对自己的女儿发出了请求。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一切顺利》在2021戛纳电影节与观众见面,并且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影片改编自艾曼纽贝尔南的小说《池畔谋杀案》,讲述了一位年过八旬的父亲突然中风,由苏菲玛索饰演的女儿闻讯赶来,而父女二人之间多年的不睦,让照顾父亲成为一件难事。在父亲提出想要安乐死的想法后,故事正式开始。
以安乐死为题材的影片,在过去几年里也有过涉及。比如2005年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深海长眠》和2010年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死亡医生》等,都讲述了安乐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常规的安乐死题材类电影,侧重描绘申请安乐死之人的痛苦,以及安乐死能带给病人解脱,归根结底,这些电影在本质上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局限性——倾向性更多是导演的个人表达,局限性则来自于当下整个社会对于安乐死的接受程度,以及安乐死在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的可行性。这也是大多数影片导演所热衷于探讨的方向。
欧容导演另辟蹊径,通过讲述一对父女之间矛盾化解的过程,客观地把围绕安乐死所产生的问题,逐一呈现在影片中。
沉浸式体验,让生命延长。就像杨德昌导演在《一一》中所提出的: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死亡的感受是人类生命中无法得到反馈的一件事,而人们无一例外的都会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刻。人们也并非都可以去选择安乐死,但是通过影片,观众得知了,选择了安乐死,将要面临哪些问题。
首先就是法律问题,目前有一些国家是允许的,但是也要符合相关条件才可。而这在导演和他所讲述的故事中的法国,任何形式的辅助自杀都是被禁止的。所以故事中,女儿给父亲联系了一家瑞士的公司。
其次就是执行安乐死所需要的费用,10000欧元高昂的费用对于普通收入阶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这还不包括后事的处理费用。然后是如何获得合法途径,怎样证明是当事人自愿接受安乐死。影片中,女儿拿着手机给父亲录制一段意识清醒下的视频证明,父亲说:我已经拥有了一段完满的人生......尽情体验与邂逅。这只是一种和身边人的告别,并不能界定为他自己的意愿。到第二次录制视频的时候,导演给了一个更加主观的镜头,父亲对着镜头说:......我再也不能做我爱做的事......我不想过现在这样的生活,在这样的处境里,我想死去。 在这样的语句中,安乐死也变得冰冷,不再具有人文关怀。
最后就是家人和朋友的接受。父亲和母亲早年离异,让女儿对于父亲心生恨意,而离异的原因则是父亲是一名同性恋。父亲的“好朋友”杰拉德虽然出场的戏份并不多,恰恰是这个“草蛇灰线”一般的人物设置,为影片的故事增加了更多一重的深意,即同性恋能否享有“配偶”的权利。另外还有一位远在美国的表亲,让故事的在结尾的部分出现了小小的波折。尽管如此,故事最终的走向还是像电影中父亲兴奋地喊出来的那句话:一切顺利!
人生最难的就是好好告别。影片从9月份父亲住院,12月份杰拉德出现,2月份父亲病情好转,4份中旬外孙演出,到最后接受安乐死5个时间段展开,每个部分都是缓缓道来,仿佛在这短短的半年内,就过完了他的一生。影片并没有《遗愿清单》一样去做仪式性的告别,而是挑选了几个阶段,借此去回顾他的过去,让观众去渐渐理解,他做这样的一个决定的意义所在。
尽管围绕安乐死的话题和故事还有很多,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观看影片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一生以及迎接死亡的降临。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呢?
最后引用《深海长眠》中的一句话: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阻止他是爱他,帮助他也是爱他;残酷的一切顺利,又是幸福的一切顺利。此片道尽了人生的丰满与虚无,有人历经波折,只为从苦海中解脱。你怎能轻飘飘地说,人间美好,何不留下?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阿尔瓦雷斯也从反面印证,自杀的困难在于这种行为充满着企图心,却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企图心的时候才能付诸行动,现实中绝大多数自杀动机是渴望迎来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结一切无意义的存在,所以大多无法实现……
生活归根结底不是哲学的,而是情感的,即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最终也要屈从于情感。但显而易见,就连情感也是虚幻的,有时看似驾驭了它,或被它驾驭,到头来终究要化为乌有。
作家用极为克制的结尾来表达这种无力感,好似听不见回声的叹息,看似既悲又喜,实则无悲无喜。好作品。
2010年,70岁的阿尔·帕西诺在《死亡医生》裡面,饰演帮助一百多人,真有其人的Kevorkian医生:他先给病人注射安眠药,再注射致死药物。
后来,80岁的老先生被判杀人罪得关8年。老先生不求緩刑,减刑,而要凸显人有结束生命的权利(跟需要的,特别是当你生不如死的时候)。
十年後,法国导演欧容拍摄改编自《池畔谋杀案》编剧艾曼纽贝尔南的同名纪实小说的《一切顺利》,作者描写自己帮助八旬老父安乐死的过程。
怎么整?十年有进步吗?有的,你得花一万欧元申请已经同意安乐死合法化的瑞士机构。你到现场,他们给你喝两剂药水,然后,「一切顺利」。
获得法国公民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的老演员,安德烈·杜索里埃饰演眼歪嘴斜的老人。年过半百,风韵身材超过同龄人的苏菲.玛索饰演她的女儿。
再加上获得2019年柏林电影节荣誉金熊奖的夏洛特·兰普林,饰演的雕塑家妈妈。本来题材沈重的故事,被欧容跟演员处理得流畅,而且一切顺利。
这部剧情非常个人化的电影(因为,不是很多人想要讨论这个主题),有幽默感,有感伤,更多的是,有很多的爱。
我们慢慢发现,原来爸爸是隐藏版的同志,这让他跟孩子,跟家族,跟社会互动的过程跌跌撞撞。姊姊妹妹都知道,都明白,他们还是爱她。
这样的「预知死亡记事」,在慢慢推向那一天来临之前,你怎么可能不落泪神伤呢?尽管小泪不断,但是,没有人嚎啕。
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只是有品质的活著,而且是有品质的死去。
我只有在一个点被命中,那就是爷爷为了小孙子人生第一场独奏会,延后了去瑞士的时程。但是,听著听著,爷爷终究还是打起瞌睡了。
我們常被提醒要有「慈悲與智慧」,凡人如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
善意的去理解人,理解眾生,理解一切。
故事的主题,有点悲伤。
老爸年轻的时候,其实有太多的故事,苏菲玛索对此懵懵懂懂,此后父女之间的关系,也只是若即若离。
直到有一天,老爸进了医院,苏菲玛索才可以重拾这番回忆。
然而,回忆里头,有好多的不堪。
当下这头,更多的艰难。
这是一个关于“生死”的话题。我们都因为避讳选择不谈,然而,这一切终究是要来临。
老外对“生死”的话题,其实也有很多禁忌的,然而老爸选择了干净利落,相信这个决定,即便是对自己本人,也是非常的艰难的。
他也有太多的不舍,想看着自己的孙子长大。
苏菲玛索和她的妹妹,以为老爸会因为这个改变自己的想法。
然而,看完表演,老爸还是毅然决然的做了自己的选择。
还有自己的亲人,老爸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却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同辈。
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
是“死得有尊严”,还是“活得没尊严”,这个问题涉及人伦,没有对错可言。即便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也牵扯太多的社会问题。
这其中,有很多的法律问题,苏菲玛索姐妹顺应老爸的意思,做着一件“残酷”而且违法的事情,又是为何呢?
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无法回答,甚至都没有勇气面对。
故事里头的老爸,对自己的妻子没什么牵挂,而他的妻子对他也没什么感觉,夫妻做成这样,还是蛮奇怪的。
不过,当谜底揭开,一切好像都理所当然。
这糟糕的关系,或许隐藏着老爸对自己人生的失望。
这些失望,大概有自己的不够坚决,社会的不够宽容。
这或许也是他如此决绝的原因吧。
然而,不管怎样,他有了两个女儿,想要坚决的割舍,大概还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能够坦然的说再见,这并不容易。
其实对于“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有很多的理解。
好多的老外,在生前就签署了“不救护协议”,或者生命本应该绽放。
然而这个思想,和人伦是背道而驰的。
故事里头,拿一个单词做了个调侃,相当的契合。
或者,大概,就是这样吧。
一切顺利,然而其实,一切都不顺利。
女神还是那个女神,只是眼神中的悲伤,终究是抹不去的痕迹。
弗朗索瓦·欧容喜欢剑走偏锋,擅长刻画不伦、禁忌的爱恋,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心理分析意味。从电影史看,他可以看成希区柯克和夏布罗尔的继承者。与两位前辈一样,弗朗索瓦·欧容喜欢在类型的框架下加入作者元素,而且拍片速度奇快,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摄大量电影。影片的质量自然良莠不齐,时好时坏。取决于题材、剧本还是状态?我们不得而知。
2021年的《一切顺利》显得不那么“欧容”,原因在于故事的简单,叙事的平直,以及情感的质朴。这都与印象中有颠覆感的欧容电影不同。同时也可说,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探求,欧容交出了近年来的最佳电影。《一切顺利》不该被忽视,它的价值正源自其貌不扬。
或许是这样,一旦某位技术型的导演拍电影到一定程度,技艺愈发纯熟老练,反而可能回归质朴、自然的真情。一个典型例子是张艺谋近几年的电影,无论是《一秒钟》《悬崖之上》,还是《狙击手》,与过去那类极力挖掘影像潜能、讲究浓墨重彩的电影不同,回归到朴直的叙事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我想,欧容可能也到了这一步,当然还得继续观察,仅就一部电影下定论是不充分的。
《一切顺利》讲述的无非是安乐死,围绕这个主题刻画了父女之间从疏离到和解的关系。电影以苏菲玛索饰演的艾曼纽为第一视角,描述她在父亲中风后奔波于医院与家庭间的经历。场景不断地在两者之间切换,表达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废话。电影刻意取消了戏冲突,将影像还原到日常的生活。安乐死作为一种有争议的死亡方式,本可以触发伦理探讨,父亲的死本可以引来家庭矛盾。但这些都从《一切顺利》里消隐了,或者被放在看不见的暗处。
只要我们想象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可能引发多少鸡飞狗跳的无语之事,便能明白《一切顺利》具有的价值。正是它的简单、朴实和轻盈,将死亡化解在稀松的日常细节里,让安乐死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同时苏菲玛索完全破除了花瓶的质疑,极为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儿面对父亲主动选择死亡的状态,让人感动。不只是影像的基调,演员的调度也需要导演的功底加持。在反复的影像操练后,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技巧愈发从容,表达不着痕迹,臻于化境。这是一位匠人对技艺的持续磨炼,值得我们敬重。
看欧荣从前充满灵气的影片,会给人一种大巧不工的感觉。毕竟偶有穿帮,大多镜头语言并不十分考究,即使如此依然挡不住从中四溢的灵巧气息。而今的欧荣已然变得愈加细腻且温情,渐渐地“工”了起来,传递情感多用细节进行呈现,可如此一来,反倒不见从前耀眼的灵气。整体虽然不错,但于欧荣而言依然是丧失自我风格的一次束手束脚的表达。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细节和节奏很真实,真情流露又点到为止。欧容拍人物情感真是一绝。
没抱太大期望结果还是观感很佳,流畅的叙事加上完全令人信服的表演让这个很小的故事散发出一种欧容的魅力。且完全不玩弄情感只用故事本身说话,思考全教给戏外的观众自己体会。什么时候法国才能安乐死合法化啊,这电影仿佛瞬间也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2.5 / 差不多是欧容最差。半小时之后就没东西可拍了。
和欧容还有苏菲玛索一起看了一部电影
By the Grace of God真的算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导演离影像越来越远,剧作一旦完成,电影也就成型了,话语叠话语,信息加信息,如此基础、过时、随便、理所当然。
这片子拿金棕榈我没意见,但是不可能。眼泪只打转没流下来,给自己竖个大拇指~
欧容都开始一本正经的讨论生死了,让人有些不习惯,还是那个专注奇情和尺度的欧容更让人期待。
#2021 VIFF Online# 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7分 。感觉跟欧容自己拍过的[时光驻留]比都差点意思,不过[时光驻留]还是一个年轻人面对死亡的感觉,十几年过去,这部已经是中年人的心态,对衰老的”物质身体“以及整个过程的展示是有意义的,父亲的”有点动摇“或”从未动摇“之间微妙的摇摆其实形成了很不错的叙事张力。基友那条线写得太抓马了(但也是蛮有新意的桥段)。汉娜·许古拉真是自带圣光……以及,苏菲玛索准确是有的,但还是跟那几个顶级法国女演员差一点点东西。看得出来这部戏欧容和苏菲玛索都挺下功夫,无奈还是温吞了……
好几处哭得稀里哗啦。感受很多:一是法国人和我们中国人很像,或者说中年城市人面对处境做事方式很像,苏菲姐俩vs我妈和姨妈、我俩姑姑,完全能代入,只是我家老人没有这老头这么浑;二是话说回来,有强烈个人意志或者说自私任性的人,往往又很多是有魅力和才华的,所以苏菲和她爸才彼此欣赏,当然这里需要苏菲的包容;三是里面每个人待人接物应对情况都有自己的方式,传话时说什么怎么说,电话放不放公放,应对警察盘问前的危机处理等等,我能有共鸣,大概因为我欣赏或理解他们所有人,也把自己带入了姐妹俩。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成员关系尤其是亲子之情的片子。每个人都很饱满,就连不被偏爱的外孙女两笔带过也看得出是什么样的女孩。不要小看这部片。我觉得很棒!
这次的欧容好温柔奥,我都差点不认识他了。
自然到毫无针脚批注痕迹。超越流畅甚是静止的流淌。片头隙碎感难进入,中段理解是一种有意酝酿。极少台词般台词,很口语。唯有母亲回应和结尾处的一切顺利有些写意。节奏全在生死的切换中达成,父女关系、父母的秘密、父亲难琢磨的脾气以及生死愿望…情感的远近,亮与暗,怀疑否定和容纳支持。片中老人两次录遗言,一次是借女儿手机翻录,镜头隔着屏幕隔着老人的脸,说的话坦然。第二次直接以手机屏画幅比为电影本体形式说出。不假借他人口。二镜老人口中说到自己无法再做到的种种才是他决心死亡的真相。安乐死并非对生绝望,而是因对生更美的希望。是一部生本能极强的电影。苏菲把缺口三明治扔了又拾、送父亲走前夜看到血腥恐怖片把情绪通过偏角释放。导演是具童心和女性主义的导演,创作生命如此鲜亮完全不受年龄限制。死亡诠释得通透谦虚,还有幽默。
《一切顺利》稳重克制的表象下又依稀可见欧容之前的风格影响,安乐死的即将到来将影片推向了一种正在减少的时间,但欧容希望与哈内克式的衰亡时间区分开来,而是尝试以一种巴洛克式的时间意识模拟终末仪式之下的日常之流,这种终结诉诸电影的时间本体,在影片中伦理没有终结Emmanuel作为女性主体在情感,生活上的合法性,却又确保了死亡在摄影机面前的潜在与不可观看,只能被抽象,或者被突然密集的戏剧冲突不断分割为时间的余数。另一方面,无论是苏菲·玛索,杜瓦利埃还是许古拉,总是能在《一》中发现那些属于过去的欧洲电影的名字,安德烈是电影的提喻,当他的面孔出现在手机狭窄的屏幕,并说”我不想这样活“的时候,是欧洲电影在新媒介面前的尼采式告别,瑞士之旅也是升向影像万神殿的奥德赛。
拍得很稳的糖水片,沉重的安乐死题材用角色的毒舌幽默调剂,显得举重若轻,苏菲玛索最后那张悲喜交加的脸庞是父亲给予的生命原本的模样。
《感谢上帝》之后的欧荣变得克制起来,情感的藏与露都更加成熟,其实期待这部能拿个奖啥的。
4.5 笑泪齐飞。欧容就是有这种超能力,可以把如此复杂庞大的伦理问题处理得举重若轻。痛也是淡淡的,笑也是淡淡的,但看完之后的心情却一直沉下去。是那种看完了想让你给爸妈打一个电话的电影,也绝对会是今年的话题之作。
# 74 Cannes # 欧容的每部影片所呈现出的不同是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深度探讨了个人选择与亲情困境,更是把他一贯不能缺的LGBT元素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贯穿全程,也是苏菲玛索女神近年褪去女神光环的成功作品
#金马2021,克制的欧容,把安乐死里悲伤的情绪转化为乐观的情绪,一个字就是:稳
是的,穷人只能等死:)
会拍的导演太让人羡慕了,轻轻松松就可以搞定节奏和调度,毫不费力的感觉。这种不用力还出活的松弛感,从上次的坟头跳舞就觉得欧容自由了,抛开了文学和形式,最后的情感力度反而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