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结构还是比较奇特的。
天空中的露西,因为在太空中“游荡”过一次,看过了最美的风景,回到地球后就有点不适应了,应该建议她去听一听“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回到地球后,狗血的故事就开始上演了。
这位号称能承受8G加速度的宇航精英,这边陪老公看完了夕阳,那边就和同事滚了床单。
也是啊,在太空中领略过神奇的她,又怎么会在乎那么一点点夕阳呢。
所以当老公最终发现了她的谎言后,她表现得非常理直气壮。
可是,那位曾经滚过床单的同事,已经迷上了另一位“年轻貌美”的宇航员小妹妹。年轻真是无敌啊,人家就这么无声无息的夺走了露西的“爱情和事业”。
对此,我们只能和她上司一样,给一个惊诧的表情。
毕竟,自作孽不可活。
整个故事不知道究竟是想表达什么,但最终还是给露西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局。
情绪病这东西,我大天朝的子民可能并不太了解,因为很多时候,会被指责为情商问题。只是,很多问题大概并不是情商的问题,不过为了稳定,息事宁人是必须的,否则,那就必须是情商问题。
故事里头有一个有趣的镜头,破茧的,不一定是蝴蝶,也有可能是一大堆马蜂。
镜头很碎,很多镜头没啥意义,并没能服务于电影剧情,不知道是预算少怎么得,美术太糙了,宇航服看着很脆皮,特效也是避重就轻。
导演对于情绪推进的掌控不抓人心,没能让人共鸣出一个女性宇航员飞完后落地后の矛盾和敏感,可能是真的制作预算有限把,一切都省时省力的。
虽然有好几个角色都很熟悉,但全让这半调子的制作给毁了。
女主小萝莉难道只能演这种精神恍惚的类型电影吗?
不太好形容的电影,变动的画幅可能会让对镜头语言不太敏感的观众懵圈。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完整,人物的转变过程清晰可见。缺点是节奏过于缓慢,可能跟主创长期参与电视剧制作有关系,处理剧情不够干脆利落。本片导演喜欢使用隐喻,比如,露西出现出轨倾向的那几个忽然偏向左边和右边的画幅,都暗示着露西生活的失衡。在几场露西行走的主观视角戏当中,那种明显的漂浮感,也在暗示大家,露西的生活已经不再接地气,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从整体来说,本片摄影水平上乘,可是故事性和娱乐性不强,比较晦涩难懂,因此给个三星评价。
看完了娜塔莉·波特曼,乔恩·哈姆和丹·史蒂文斯主演的这部科幻电影:《天空中的露西》, 神仙阵容拍了一部狗血的出轨大烂片,白白浪费了我喜欢的三个演员!娜塔莉·波特曼这两年热衷于意识流电影无法自拔,但是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烂了,导演和编剧的锅,可惜了女神男神们的演技!给三星,给三个主演一人一颗星! 随意切换的屏幕宽度看的人眼睛不舒服,狗血的剧情,去了趟太空意识混乱回不到现实却能意识到出轨,也是醉了!不过这部电影有一点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那就是大多数人出轨并不是他(她)不爱自己的对象了,而是觉得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太无趣,为了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所以选择了出轨和背叛,人性吶,真的经不起考验! 该片讲述女宇航员从太空中完成任务返回地球后,逐渐偏离原生活轨迹,现实感逐渐消失的故事!
相信看这部影片的大多数人都是乱入的,但是确实给我了很大的惊喜,导演选择的视角非常的独特,相信这部影片的口碑永远不会好,为什么?
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个非常傲慢、无情、自私、暴躁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女人。。。。。。
更可怕的是,就连小丑这种人设,导演都会想尽办法去设计很多桥段让观众去理解他,同情他。但是这部影片没有,是彻头彻尾的丧,不是装的丧,是真的丧。所以不会有人喜欢它的调性,以及女主角这个疯婆子。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极端化表现手法,却肯定会让另一种人,如获至宝。比如我。
没有体会过女主感受的人,会觉得讨厌她,觉得这个片子莫名其妙。而体会过的人,相信都是生活有一定阅历的人,而且肯定是阅历比较复杂的人,他们会惊奇的发现,哦!原来真的有人去讲这样一个故事。
这样一个现实,而让人讨厌的故事,就算是这一批人,仍然不喜欢。但是这种共鸣感,前所未有。因为很少有哪位导演愿意拍这样一个独特视角的电影。
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的私密性吧。
视听语言很精妙,但表达的主题有些杂糅,不那么容易捕捉到重点,这也是此片豆瓣极低分(5.5)的原因。对于人类心理动机的哲学探讨、从日常向荒诞与超现实的爆发性过渡,以及大量炫技派的镜头,这些放在导演的「冰血暴」、「大群」中会引得豆瓣看客们的一片叫好,放在本片里却收获几乎一边倒的恶评,也是非常奇怪的事。一方面可见导演诺亚·霍利确实没有处理圆融,另一方面也印证出现今豆瓣评分的不可信任。
类似于「大群」,这部电影乃是用一个引人入胜的角度切入,去潜意识里深挖某种心理状态。「大群」的角度是超级英雄神话,挖的是「人格分裂」这个命题。本片是通过一位女宇航员回归地球之后,因为见过了最美的风景,也被存在的虚无感占据脑部,一直无法着陆于现实的故事,去追索人生的「失重」感受。
娜塔莉·波特曼在本片里的演技是神级的,并不输于「黑天鹅」里的表现。当然你也可以说她在重复自己,又一次扮演一个坚强到分不清楚现实和虚幻、混淆了精神与幻觉的界限的人物。我很喜欢的是她对本片女主角的演绎里,某种少女感还在。这不是指逆龄什么的,而是她演出了本色的脆弱和神经质。而且可以发现,随着年龄和演技的成熟,那种不安定的美感,越来越迷人。
破茧而出的到底是可怖的黄蜂还是美丽的蝴蝶?这是电影的核心提问。一生里从来没有得过第二名的女主角自我放飞,毁了她最在乎的事业之后,在一个蜂场里做起了采蜂人。最后的镜头安排她直面了象征了她的恐惧的蜜蜂,也望向了另一边的蝴蝶。蝴蝶是那些美丽事物,其实是可以和蜂群在一起的。
所以「失重」的命题,又可以转向女性的自我觉醒。电影设置了三代女性,年老的昔日应该是嬉皮一代,中年的娜塔莉·波特曼是精英型的事业女性,还是少女的那位对一切都还懵懂,还在学习承受人生的痛苦。片中有一场景,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露西跟她的侄女说,男人总是搞砸一切,而女人只能承受那些结果,但是,女人拥有男人所不具有的一项本领,那就是「改变」。
这种「改变」的力量让露西义无反顾地走向「失重」之旅,也让她陷入情感的妄想,成为狗血情感大戏的受害者。然而最后她还是靠着这个力量,重新找到了地面,看见了一个蜂群和蝴蝶都一起飞舞的世界。
天空中的露西终于继承了上一代的精神力量,也开启了下一代的未来。
影片实际上有种迷人的,由情绪而非动机主导的逻辑,莫名生发一种治愈感。在人间发生的事件相互间无法形成映照时,创作者把眼光放到了地球外,冲破大气层成为了转折点,在此之前的生活毫无感觉,在此之后的感觉才有了颜色。影片内核还是在讲自由,过有感觉而“活着”的生活,多尝试,多改变。
Lucy in the sky? More like Lucy on the ground... 女主从激动人心的太空中回来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角色的确与众不同,只是剧情太杂且无序,有炫技之嫌的拍摄和剪辑显得画蛇添足,配乐一出像拍MV,看不出来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前半和后半基本上是两部电影,既然已经把放逐太空喻作一次将快乐阈值拔升至不可超越高度的嗑药体验,那么女主又为何屡次纠缠在两性和竞争关系里,甚至在最后哭诉职场不公和一切尽失呢。每一个镜头都执行得非常到位,但串联在一起却没有电影感,过于强烈的目的性总是先于感性到达观众,僵硬、直给、封闭的镜语与游移、脱轨、放浪的意图背道而驰,堪称与《大群》一脉相承的音乐录影带/广告片美学(但很喜欢从飞奔逃亡到“三年后”的部分,非常《纸之月》)。
出乎意料的作品,视听语言惊喜极了,啵啵再次证明了自己仍然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虽然老娘不高产,但是老娘要slay'
贵圈真乱。参考影片《爱 Love (2011)》
Natalie Portman去年Vox Lux之后这种实验形式电影是演够了;真切体会了变屏一时爽,全家火葬 场的技术失败,不同于劳拉·蒙特斯或布达佩斯大饭店幕布式左右切边,本部的比例更改简直如同手机观看视频更改定向的视觉效果,不仅仅4:3、16:9还有几幕2.39:1,大量偷窥式跟拍和剪辑后不合理的画面变形,左右黑屏、臆想/失控状态朦胧的低画质(甚至包括过低的亮度)对观众也是折磨……
不行
虽然大概也明白这片想要干什么,但是完全拍飞了,对于女性情绪的呈现和对于超越日常的期待完全在各说各话。(说是影后衰三年,娜塔莉这都快十年了,还能不能行了
annoyingly stylized
视听上很多花样,但是内容太空洞了,
个人年度最讨厌故事,最讨厌角色。。。就应该很少有人能共情吧。。。配角表演出戏,女主也有出戏时刻。。。变屏的意义是什么呢。。。16:9,2.39,4:3不知道在干啥。。。但有几个构图确实不错。。。可以改名叫space changed Lucy into a bitch.
外内网评价都极低,几乎是怀着冒险的心态看的,看完完全出乎意料啊,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演员、意识流地表达、拍摄手法、配乐都很棒。女主在缺失父母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循规蹈矩就为了出人头地,结果确实达成了外人眼中的成功人生,有美满的家庭,更是成了宇航员去了外太空。而在太空的经历令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多么没有意义,为了找到自我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正像我们第一次听摇滚乐,第一次性高潮,第一次爱,第一次被爱,第一次遇见神,才发现,其实别人告诉我们的人生全是谎言,而幸福和快乐与这些谎言毫无关系啊~
第一时间啃得生肉,嗯……娜塔莉的演技我是服的,剧本大概是意识流编剧写的吧,这剧本更适合拍一个短片,20分钟以内,放在诸如<爱,死亡和机器人>或者<黑镜><9号秘事>之类的合集里大概还有看点,本来娜塔莉应该是加分项,现在完全被冗长的剧情拖累了……以及不久前的<双子杀手>和<星际探索>(要不是导演把控住了节奏和演员的个人魅力加持估计也要崩),话说好莱坞各大科幻片编剧今年恰饭很难吗?
(3.0/10)首先,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构作品,给伴侣戴绿帽子的行为都是很欠的。好久没看到过这么割裂的剧本了,从开头至少看起来很有深度的航天员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变化到狗血的职场爱情——其实就是怎么出轨,最后又差点变成神经喜剧——只可惜还远远不够。这么起伏的故事都快让人忘记那个无力赋予意义却不肯安分老是变来变去的画幅了。学院、遮幅、宽银幕等等上百年的传统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他们正确,一次就想打破所有规矩,只能显出自己的可恨、可笑,及至可怜了。
I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she wants...
65/100,这变换画幅是跟多兰学的吗,但也太频繁了吧简直走火入魔。故事本质是一个看过宇宙于是再也回不去平凡的人内心的异化与孤寂,导演拼尽全力的各种骚操作都用上了,不断的用声音介入去复杂单一场域,还有各种堪称华丽的时空转换。The Beatles原曲的女声翻唱版配合一个广度夸张的类Dolly Zoom镜头简直奇幻度MAX,最后更是英雄救世一般的升格镜头,虽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但成功让这部电影成为了电影摄影技巧大全。不过有一说一,是你波近年主演作品中造型最美的一部。
正如波特曼(《黑天鹅》后接到的最复杂的角色,也是表演最成功的一次)的角色体验到的存在危机,这也像是一部失去了重力的电影,但它时常又沉迷于自己的形式中而变得过于沉重,还能如何跟随着主角一起飘游,第三幕一切线索聚拢后倒是挺惊喜地呈现出了类似斯皮尔伯格/艾布拉姆斯式的运动感。
很多方面都可以和Ad Astra对照着看。尽管一个几乎都在外太空,一个几乎都在地面,主题却都是在讲对某种宏大的执念导致人的异化。尽管是第一次执导长片,Noah Hawley之前在Fargo和Legion中就非常惊艳的视听语言使用已然得心应手。无论是aspect ratio随心所欲的变换,还是频繁的俯拍镜头,以及适时插入的闪回,对女主内心世界的展现实在是太有趣了。自然,波特曼出色的表演也功不可没
诺亚霍利对影像应用的探索,有些梗不关心宇航史书是不懂的,小破站上的负分证明六成以上用户缺乏人文和科学素养。
我的天呐,又臭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