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个短评的话说,这部电影玩的就是共鸣,抑或集体记忆。联想起前几天在街上看到美特斯邦威的圣斗士系列的广告,已成为新潮符号的海魂衫、回力鞋,80后的集体怀旧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风尚,许多人于是抓住了这一卖点大做文章。《老男孩》借此成功了,它的卖点是80后梦想的失落,面对这个贫富分化、板块凝结、上升受阻的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时的无奈,一些人坚持了我们已经放弃的梦想,我们因此被感动。而《玩大的》的卖点是什么呢?童年的游戏记忆?对童年友谊的缅怀?这部影片似乎陷入了单纯的怀旧中,并在一种蓄意的渲染中显得过于矫情。
每个孩子都有童年的梦想,但只是很少一部分的梦想是成为游戏高手,这部影片的受众群无疑又缩小了。优等生,差等生,弃学少年,影片中在塑造那些已固化在群体记忆中的人物形象时,又显得过于平面化而丧失了个性,于是呈现在屏幕中的人物显得离我们即熟悉又疏远。不知道导演是否真的是一名80后,热爱游戏,用游戏来逃避繁重的功课带来的压力,还是仅仅用一些零散的记忆来勾织起这个故事。从工地偷铁条,用考试成绩来跟父母提要求,逃课去游戏厅,被父母在里面抓个正着,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童年中不胜枚举,但导演过于拘泥于这些细节来达到怀旧煽情的目的而失去本真。我对影片里那些怀旧的场景有些反感,觉得那不过是对童年的一种臆想,是以成人的角度冷眼窥视童年,而不是真正把自己置身于童年的记忆中去怀念那时的情感。就我自身而言,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我童年的影子,但影子却是在摄影棚的灯光下映射出的幻象。我初中的时候是一名优等生,还担当过班长,但我经常在中午吃饭,晚上放学的时候去游戏厅打KOF,有时还请病假去打游戏,因为成绩好,所以老师管束的也少。一到周末就整天泡在游戏厅,在那里也遇到了很多不爱上学,整天泡在舞厅,台球厅,游戏厅,录像厅,时不时的打架,找人要钱,被人成为混混的孩子,但我和他们的关系却很融洽,因为游戏打得好,教他们打KOF,他们反而对我有些尊重。并不是不爱学习,经常逃课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喜欢用暴力来威胁他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加性情,有义气,他们的表现不是恶而是年轻时的叛逆,如今我回到老家,有时还会遇到他们,如今他们 也成为了父母,做些小生意,或者父母给在机关单位安排了工作,过着保守,缺乏激情但稳定的生活。而对于我,因为成绩好,游戏打得好而在学校出名,在游戏厅认识了很多有着共同爱好的孩子,游戏厅成为了一种社交的场所。
回到现在,电影里描述了潜规则,酒桌文化,被人利用的桥段,似乎通过对现实的恶的表现来反衬那种童年的纯真,可当眼镜在酒后说这那些官员,商人的坏话时,在他愤世嫉俗又自甘沉沦的背后,我看到导演刻意塑造出的的情绪,一再的煽情就会演变成矫情。
在影片中,最让我惊艳的就是墩子的妹妹,没想到摘了眼睛这么好看,都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可为什么我周围的如今都开始呈现出欧巴桑的雏形。
平常看电影时,我们都习惯于太多的指责。。参与其中,才发现其实这些事真是不容易,很多镜头往往都反复拍了整整一天甚至几天,在片片中很多只有半秒而过,也是一个很巧的机会,参与了滁州外景的拍摄过程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其实严格说,这部片片是一帮老男人(女人?)追忆一下青春的过程,玩个小片片,算不上一部真正的电影。由衷感谢一个本地的哥们,寒冷的早晨请假骑车十来KM过来客串角色,在环城路上冻了一上午,到最后那天所有镜头因为影片“河蟹”需要被制片人全部砍掉(仅在预告片中出现了半秒),最后只能在字幕中表示感谢。元旦前后在滁州取得外景,元旦的“千年级寒”又赶上下雨雪,直到零下十度,真是冻的够呛。剧中没有一个专业演员,更谈不上配套的工作人员,所有的事务都是亲力亲为,每个人都在做所有的事情,你们看到的剧中人物中其实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上了,没有任何报酬,每天吃最便宜的盒饭,只因为喜欢。,往往全部都上人还不够的就再临时找人客串。资金紧张的可怜,只有几万块,有限的资金还要优先购买摄影等各种器材(比如全程大部镜头都是用无敌兔拍的),时间很紧,那些哥们都是工作请假,扔下老婆,赶到滁州。短短14天剧组中所有工作人员依次病倒,有得甚至两到三轮倒下,片片前面校服时代的镜头有很多都是“演员”们这边从医院拨了吊针那边赶到拍摄地补镜头,再脱了棉袄换上单衣瑟瑟发抖中“强颜欢笑”……其实 他们很有才,他们做事的态度让我有太多太多感动……。
关于BUG,大家其实很尽力了,剧组所有人都用尽各种办法去寻找那些道具,去尽量制造那些已经不存在的场景,但很多实在无力做到了,只有就地取材,后期也不好处理,比如电动车、衣服、空调,路上的车,科学发展观的条幅等,……他们已尽到最大的努力。比如片中的红薯摊是编剧早早和磊磊满大街找了一整整上午然后搬了四站路才搬到拍摄地,“混混大佬”手上的婚戒也是一个大BUG。拍摄时都看到了。这个我有发言权,嘿嘿。那天正在下雪,当时手冻得实在太肿,当时想了很多方法都摘不下来,只好将就把婚戒转了个方向,让细圈圈冲外将就一下了。。。后来自嘲:为爱情牺牲艺术
最后,感谢那些哥们,感谢能有机会参与那些日子,。。。。
存了点私心,打了五星,不为片子有多好,只为他们的辛苦与坚持
写于 2012年9月15日
那些年……还记得小时候和朋友的约定吗?还记得80后的那些童年娱乐吗?还记得和朋友一起干过的一架吗?还记得暗恋喜欢过的某人吗?多年以后,你们在哪?
初看电影名字,我还以为,“玩大的”是玩点什么犯罪之类的事情,原来是“小时候一起玩到大”的意思,中国语言真是博大精深,包含万千。
我依稀记得那款97拳王游戏,我也玩过,小时候家里也有小霸王游戏机和掌上游戏机,如果那时候能留下来不丢掉,那该多好,可惜那年怎会有今天的意识呢。
当多年以后,遇到了小时候的好朋友,物不是人也非了,各自在不同的圈子里生活了那么多年,也许很难再找回当初的感觉了,影片是美好的结局,让我看到人间的一丝希望。
怎么又是这种靠回忆赚眼球的东西,回忆没问题,只是太矫情,不懂得感情的渗入。这都属于老男孩后现象,没什么好说的。
怀念青春片儿。首先,故事完整。其次,结局符合逻辑(虽然不甚完满)。演员表演符合网络短片水平,没有大彩也无大过。但比广电审过的都要好。
这个主题其实可以拍的更好,但是看到“征途2”,我就明白拍成这样已然不易了。
期望值太高了就是不好。在狗血一点是不是该继续赌妞儿呢╮( ̄▽ ̄")╭ 这样可能会比较击中我
打动我了。
拍给我们20几岁这一代人看的一种回忆,那间充满烟味,还有小混混不时荡来荡去的游戏厅。
再牛逼的各自时光,也不如一起的傻逼岁月
结尾大狗血太做作了..
老男孩披上了游戏的外衣!~
挺可爱的,看短片何苦那么苛刻呢不是?
老搞这些回忆有意思么 难道这也要成为一种商业趋势? 那可就完全变味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zgzNTYw.html
业余
比老男孩好
都经历过。有共鸣。。
我想念我的哥们,想念我曾经的时光
相比眼镜,墩子更加出彩,刮点卡的细节太经典了。我觉得比老男孩好,唯一不足的就是眼镜和妞儿之间不了了之了。
非专业 但很好看 歌曲尤其好听
老男孩成功模式下的跟风作品,给四颗星完全是因为那是我的家乡啊!!!
一般化!这种电影卖的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