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夜与雾

HD

主演:任达华,张静初,罗慧娟,覃恩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2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3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4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5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6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3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4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5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6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7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8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19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水围的夜与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天水围发生了一件令人惨不忍睹的血案。丈夫残忍地杀害了妻子和双胞胎女儿后自杀。案发后,天水围的女人们纷纷在电视里看到,死者竟然曾是跟自己一同生活的晓玲(张静初 饰),她是四川人在酒楼做服务生,她的丈夫是中年离异靠综援救济的无业游民李森(任达华 饰)。李森平日里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此总虐待她,两人情感早已破裂。想当年,李森是嫖妓时认识了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她还怀了他的小孩。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来到了她的老家——四川,帮岳父家装修了房子,并正式办了婚事。但是,心术不正的李森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后来,晓玲产下一对双胞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但迫于经济压力,两人矛盾重生,当晓玲准备独立时,李森却开始用变态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许鞍华导演继《天水围的日与夜》后,拍摄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围”的影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麻辣隔壁第一季是谁偷吻我4400 第四季邪恶之眼锁红颜黑钱胜地 第一季立地成魔黄金单身汉天下神捕公主连结!游戏规则盲钻一言为定最后通牒:不结就分第一季匿名自由职业者我们的家园屏住呼吸:挑战冰潜纪录彩虹老爸白狐仙我的爱情PH值今晚有妖气之异幻街头拯救悟空霍华德的磨坊决不放弃

 长篇影评

 1 ) 家暴裡缺席的兇手

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金像獎獲多個獎項並二度上演,許鞍華拍攝的「天水圍二部曲」,《天水圍的夜與霧》(下稱《夜》)登場。影片以轟動一時的2004年金淑英一家滅門慘案為題材,延續許鞍華歷來對社會現象的女性關懷。香港近年家暴問題日趨嚴重,問題到了清楚浮上水面、無法漠視的社會危機層次,家暴支援更成為2009年整體縮減開支的財政預算案中少數得到增撥的項目之一——當然是否足夠又是外話。《夜》中近鏡特寫麗姐(羅慧娟飾)在錄口供過程中拍案怒吼「這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糾紛!」,可見影片也著意敦促各方注意家暴問題。

家暴之恐怖

由於有現實基礎,影片的調子非常沉重;有網上影評稱片子到後段顯得節奏拖沓,筆者個人則在影片開始半小時已感到緩慢的重壓。影片從慘劇發生開始倒敘(第一個事發屋邨樓房出現的鏡頭還伴著慘叫聲)——結局不但在片中被預告,慘劇發生後曾佔據各大報章多日頭條,港人更是記憶猶新——然後是鄰居憶述兇手李森(任達華飾)本來慈愛有禮,更有李森載著兩個孿生女身騎單車的輕快鏡頭。而曉玲(張靜初)初出場是飽受虐待如驚弓之鳥的初來港妻子,再接以又有相戀時李森為曉玲洗頭的親密片段。全片在類似的一鬆一緊結構中推進,兩種境況懸殊如天堂地獄,觀眾表面上是可以在輕鬆的環節裡透一透氣,但想深一層更恐怖的是,一個家庭、一對夫妻如何從這樣的甜蜜珍愛,走上滅門之路?

那個拒之不得、始終要沉重(暴力及生命威脅)而緩慢(鋪展到各個方面)同時是急轉直下(由「逃出慘案」的可能對照出來)地迎來的結局,可以讓沒有體會過家暴之苦的觀眾,理解家庭暴力的傷害為何這樣大:雖然與其它暴力一樣包含身體上的傷害,然而家庭暴力最恐怖之處是,無處可逃。當「家」這個一向被視為避風塘、獲取最後及最重要支持的地方,一旦成為暴力的源頭,受害人便會失去棲身之所——許多受害人啞忍,無非是沒有信心能夠自己獨立於天地間。因此,影片「冗長」、「拖沓」的感覺,不妨被視為導演讓觀眾體驗家暴籠罩在受害者頭上的無盡陰霾。「無處可逃」一般香港女性可能不太能理解,要走就走回娘家見朋友唱k乜都好啦?但新來港婦女所體驗到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在來港後,以前溫柔體貼的丈夫突然變了樣子,而她身上無錢、家裡有孩子、人生路不熟、家鄉都以為她嫁了好人家,這才是無處可逃。

香港「經濟去勢」後的魔鬼一面

根據官方統計,在過去二十年,中港婚姻佔香港婚姻總數超過一半。有書籍記錄《是她也是你和我——準來港女性訪談錄》外,最近亦有《同根‧同天空──遇上新來港婦女》出版,裡面頗有看得人驚訝動容的實例,這些女性的遭遇,比電視劇情更離奇悲苦。盧卡奇(Georg Luacs)的「典型人物」理論,是指在特定的時候,在一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政治、經濟、歷史的各種動力之匯集動向。《夜》中曉玲是令人同情的角色,片末鏡頭在少年曉玲外出打工的山路上淡出,也寄託許鞍華在《日與夜》中對勞動婦女的禮讚。然而曉玲是想像的弱勢他者;如果在香港電影的脈絡來看,更具典型人物潛質的是李森,也更具爭議。

根據學者葉蔭聰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訪談中指出,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相對於鄰近地區包括國內的經濟優勢不再,這動搖了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自豪感。李森象徵的就是香港「經濟去勢」後的中年一代。結構性轉型令他失業、致要領取綜援,同時想在內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統治感,去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現在愈來愈多港男為避港女到內地結婚,無非是覺得內地女性溫柔聽話;然而這種「要聽話」的要求,會不會導致更多悲劇發生?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內地女性對香港和丈夫的經濟有著過多憧憬,香港男性對內地的「千依百順」,何嘗不是過多憧憬?

李森在鄰居眼中是彬彬有禮的中年男人,與兒子對答親近抵死,甚至與女兒感情甚篤;唯是對於來自內地的妻子,李森顯得毫無人性,以刀威嚇強要行房、在回鄉時垂涎曉玲妹妹、甚至因無飯食而將曉玲的家狗活活打死。影片指向這樣一種觀察:李森代表的香港男性,對待香港妻兒人事時毫無異樣,卻視內地的人為次等、動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喪和無力感,暴虐地發洩在更弱勢的內地女性身上。影片是濃縮、集中地表現了這種觀察,但這種觀察是一種直指人心的洞察,還是太早下定論的「即時聯想」?也許需要時間來證明。

兇手的放大與消失

我認為影片對李森的處理有點搖擺不定。李森身上體現具普遍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動力,而在妻女離家後,他百無聊賴在屋邨石凳上坐整個下午,透視出中年失業男性的苦悶(其實有沒有工作的香港人生活也許都是超悶的),這也是和缺乏社區設施的天水圍社區規劃有關的普遍性因素。在這些環節,觀眾可能會對李森產生同情,因為大環境的因素不是個人能夠輕易超越的。而影片另一些對李森個人性情的著墨,如他給女兒弄單車、給曉玲洗頭、宣稱要和曉玲結婚、到深圳找曉玲時以西瓜刀劃破自己胸腹等,也可能會令觀眾對李森產生好感。但李森的性格是支離破碎的,例如某些大男人的有趣粗豪小節,到後期全然消失。在往四川一段開始,李森就失去常性、好色貪心、嗜血殘忍,後來還有一個低角度陰暗背光暗示「入魔」的鏡頭。影片陷入兩難:殘忍必須是超越常理的,否則不足以對應其滅門的「獸行」;但如果殘忍超越了情節的合理性,觀眾就很難從理性上理解李森的所為。「兇手」在感官上的形象被放大,但同時在知性意義上消失了,我們無法理解兇手,也就難以防止悲劇重演。影片在這些環節,可能受到了煽動感官情緒的媒體報導影響。但這實在也是批判電影的兩難:「有乖倫常」的殘忍可以引發公眾興趣,但事件若從一個普遍性的危機,縮減為個別「獸父」的特殊例子,會減弱社會批判、要求政府正視的論證力量。事實上,許鞍華安排曉玲悲劇發生時麗姐因為遊行而無暇照顧曉玲,也是一個有趣的搖擺——對於以社會壓力來向政府爭取改善,許鞍華究竟有多相信呢?

影片中對女性情誼的著墨、對勞動女性的歌頌,許鞍華都是手到拿來信心十足。但在處理李森這個理應是盧卡奇意義上的「典型人物」時,卻顯得拿捏不當。因此吾友熊一豆提出一個犀利觀察:在電影中,真正缺席的是男性、父親。也就是說,經濟去勢後抑壓孤獨的香港男性,心裡究竟想著什麼,也許是我們這個社會都無法知道的,是拼圖裡關鍵的碎片。

(見六月號《香港電影》)

 2 ) 《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年香港年度电影



文/压马路

这部许鞍华新片仅从片名,就很容易被人认作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续集,虽然两部影片除了故事都发生在“天水围”,其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两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对“天水围”映照关系,说《夜与雾》是《日与夜》的续集,我倒觉得很恰如其分,因为两部电影都看完,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同的“天水围”的生活形态,但却都是活生生的香港真实原生态的直接体现,许鞍华通过两部电影迥然不同的风格气质和故事内容,充分刻画和展现了“天水围”这个两部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如果不是这两部电影,我根本无从晓得香港新界里有一个叫“天水围”的社区,因为这个社区在香港最北面,因为房价便宜、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这里称为香港30 万底层劳工阶层的聚集地。这里没有中环的喧嚣繁华,更没有兰桂坊的彻夜激情,但近两年的天水围却因为多次发生自杀、暴力事件引起港人注意,这两年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开始把创作的焦点转移到这个本不起眼的社区,比如除了许鞍华直接以天水围为片名拍的这两部电影外,去年刘国昌的《围。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

《日与夜》让人感到的是普通小人物真诚地去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感动,那《夜与雾》只有令人绝望的压抑和冷酷。张静初扮演一个嫁到香港的大陆妹,任达华扮演一个不想工作的丈夫,只想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活,但又因自卑而产生无端的嫉妒,反对妻子出去打工赚钱。丈夫的扭曲心理从变态逐步转向家庭暴力,虽然妻子几次向政府求援,几次躲进“妇女救援中心”,但最终也无法扭转灭门悲剧的结局。最残酷地在于,家里两个还未成年的孪生姐妹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因为影片故事直接来自于去年天水围发生的真实灭门惨案悲剧,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影片开头就直到结局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已经非常强烈,但许鞍华却并没有去强调、渲染这种戏剧性,更多把导演手法的空间留给了片中众多的人物刻画。影片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信服和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的表演让我一次次被触动外,影片的配角一样精彩,比如颇具喜剧色彩但又很真实的隔壁邻居大妈,比如 “妇女救援中心”里面的几个姐妹,虽然可能你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每一个都性格鲜明。

导演并未一味地以所谓“悲天悯人”的态度来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而是赋予影片更多的情绪色彩。比如在这部《夜与雾》里,导演大胆使用了大量的闪回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影片开始就是灭门惨案的新闻报道,然后在警察对不同相关人取证的时候,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回述整个家庭毁灭地过程。期间也并非通篇的压抑和绝望气氛,反而在影片中段又插叙、闪回了夫妻两人相识、相爱、初婚时候的美好回忆的片断,凸显了整个故事最终的悲剧性。而且《夜与雾》使用了胶片拍摄,影片多变的场景,也直接让影片成本比《日与夜》“提高了十倍”之多,而且在影片最后灭门高潮,导演还使用了定格摄影等特殊效果来展现整个凶案过程,着实能够看到导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家庭暴力”题材的导演手法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堪当2009 年香港年度电影,虽然今年刚刚进入四月份,但我依然如此笃定。在刚刚过去的香港电影节开幕式上,同时展映的《新宿事件》一样精彩地震人心魄,这两部电影联手作为开幕电影,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在连年颓势中,香港电影人依然在发出着本土电影的最强音,证明这依然是一块才华横溢的电影热土。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水围》两部电影的投资人王晶,他作为香港娱乐电影的传奇人物,有胆魄和胸怀投资《天水围》这样严肃的文艺电影,值得让人尊敬。

09-4-1

 3 ) 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天水围之日夜雾

  

  西哲有言:人无法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可如果撇开其中“白马非马”式的诡辨气息,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太阳底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另一条”河流,所谓的生活无非只是让自己觉得今天踏入的河流实在有所不同。香港“新浪潮”领军人物许鞍华近日的两部电影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下文简称《日与夜》)和《天水围的夜与雾》(下文简称《夜与雾》)可以算作“不同”的代表:前者终于获得了不同的假象,而后者则是灭顶于相同的宿命,同样的天水围,哪里来多少不同的人生。

  手停口停——世上无如吃饭难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天水围公共屋邨住着大量内地新移民,由于公共交通费用相对昂贵,这些低收入的新移民甚至无力承担每日外出打工交通费用,所以每天的大事无非是到哪里买报可以多得一包纸巾,会精打细算到买油时如何省下3元钱。而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便只能长期倚赖失业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是香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项入息补助,作为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香港市民的社会福利安全网,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统筹。)
  但综援自然不是万事大吉,其中很多人取得的综援并不足生活所需,所以就像《日与夜》里的寡妇贵姐靠在超市卖水果供养儿子的;又譬如孤老之年还要出来做工的阿婆;另外一个问题则是申请综援并不是人人有份,从二零零四年一月起,申请人必须居港超过七年,并在申请前一年内离港不多于五十六日。非法入境者以及并非以定居原因而在香港居留的人士(如输港劳工、旅客等)均不符合申请资格。身体健康健全的申请人必须同时接受社会福利署的自力更生支援计划,积极寻找全职工作。《夜与雾》里的阿玲便是因为申领综援的资格不够,虽然遭受丈夫百般凌虐而无法自力更生。

  201002
  在《日与夜》里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吃饭,“每一场吃饭都是刻意安排的,因为没别的东西安排了”。 剧本里编剧注明了每次的菜式,而其中花样繁多最为繁多的就是吃鸡蛋:蒸蛋、荷包蛋、青豆炒蛋、虾仁炒蛋、豆角炒蛋…… 许鞍华说她在天水围认识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会研究怎么能用最少的钱,做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有两个菜是必备的:豆腐蒸碎肉,番茄炒鸡蛋。“这些都是香港普通人家经典的吃法。”既有必须的营养而菜式也不至于过分寒酸,当然前提这是最经济的。而与之相对应香菇这道菜式则显得豪华很多,而香菇在香港人家里也的确过年过节才吃的主菜, 阿婆送给贵姨一包香菇,贵姨没有用任何配菜,做了一道香菇,饭桌上,儿子和她几次赞美香菇“好味”。他们的关系能够相濡以沫便开始于一包香菇。
  而在《夜与雾》里菜桌上比较“奢华”的荤菜则是任达华扮演的李森每天钓来的鲜鱼,虽然鱼嘴每次都被充满戾气的李森拉破,但这也是母女三人可以享受的最好荤腥了。而除此之外,邻居大妈邀请一起跳健身舞的每月五十元,女儿幼儿园办生日会需要的手续费五十元则只能支吾应对,逃之夭夭。李森去茶餐厅看望阿玲说要吃得豪气一点:“煎猪排,黑椒水”,此时的阿玲知道不能去想什么吃得香一点,而是要“不要吃得太贵”,当炸酱捞面端上桌的时候,被看穿的何止是李森的钱袋和自尊。正如李森开始回到阿玲乡下,带回一台电视机,还帮全家翻修房子,准丈母娘除了要落钉转脚地确认李森和阿玲的夫妻关系,连李森对自己小女儿的觊觎都默认无视;而当三女儿对姐夫冷静地说哦:“妈说你给她的钱已经用完了,没钱买菜”,哪怕李森暴露出打狗的凶残野蛮,丈母娘还是希望他把女儿带走去碰碰运气,运气好还可以寄点东西回来,运气不好,那也是阿玲自己的运气。

  风往北吹——单亲妈妈和北姑
  贵姨是一个独自拉扯儿子的寡妇,可以说是含辛茹苦,什么工作都做,什么苦楚都自己捱,但好在儿子懂事,譬如隔壁阿婆换一个电灯都四顾踌躇,所以哪怕是坐在啤酒箱上痛苦失声到底也是苦尽甘来,最后和阿婆和儿子吃月饼看月亮,清苦自知,但也有暖意荡漾期间。
  而阿玲则是“北姑”。白衬衣下影影绰绰的黑胸罩,似乎让人知道面前的少妇再怎么干净还是有脏的底子在里面。北姑本来指自北方来的姑娘,而现在通常用来指中国大陆去南方 (尤其是香港) 打工过日子的北方女仔,包括妓女。但在大部分香港人眼里,包括妓女变成了大部分就是妓女。天水围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内地女孩以为自己嫁去香港做少奶奶,结了婚到了香港,才发现嫁的就是普通的香港司机、搬运工、修理工,住在远离市区的天水围。老夫少妻,家贫百事哀,矛盾没有出口,最后就变成一个个家庭悲剧。而一切便是从男人觉得“我买了那么多东西,你只要听话”开始。如何才算听话呢?婚内强奸,做牛做马,打骂随性,动刀动枪。
  如果说贵姨这种弱势群体已经被边缘化,而不通语言甚至没有合法身份的“北姑”更是被那些失败的男人视为“次等、动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丧和无力感,暴虐地发泄在她们身上。如剧中当被询问叫什么名字的时候,阿玲只能怯生生地回答:“我的老公姓李。”

  老公姓李——失业的男人是异教徒
  圣经曾有这么一句话:不能养家的男人无异于异教徒……
  而根据学者叶荫聪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访谈中指出,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相对于邻近地区包括国内的经济优势不再,这动摇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自豪感。李森在邻居眼中是彬彬有礼的中年男人,与儿子对答亲近抵死,甚至与女儿感情甚笃;看着他和儿子毫无架子地炫耀当年自己“一箭双雕”的豪气惬意,看着他带着两个女儿,自行车在阳光下晃晃悠悠。他在被香港“经济去势”之前也曾经那么彬彬有礼,一掷千金。但之后因为社会经济结构性转型令他失业,以致要领取综援,所以畸形地想在内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统治感,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看着曾经阿玲在廉租屋的床上试探着问:我可以把孩子拿掉。然后任达华陪着她回乡下,买电视剧,翻修房子。她笑的多么甜蜜。然后看着如今的阿玲遍体鳞伤,心力交瘁,却看着李森大特写的脸,须发皆白。心里可曾想起丈夫帮自己洗头,抚揉自己的发丝如世间至宝。然后笑着和自己说:最后一次,然后友好分手。于是随他入屋,于是看他关门落锁,于是被他利刃入身……
  做出这些的李森何止是异教徒,何止是凶暴残忍,但他那张对着邻居和蔼的脸又是如何消失的:“个傻女,踩单车跌烂咗。”
  一切一切的一切,改变了就无法回头了吗。

  无论是《日与夜》还是《夜与雾》,写得都不仅仅是只会在香港发生的故事,哪怕又再多的河流,人也只能在里随波逐流,经过也许就是一种皈依。除了被河水吞没毕竟还是可以上岸,可以去向更远方的河流。

 4 ) 《天水圍的夜與霧》:霧裡看花不是花

  即將要到天水圍工作,片中發生兇案的公屋就是我快要到職的地方。有時候,有些機會要抓緊的時候就理應要抓緊,我沒有抗拒要到天水圍工作,但對天水圍的印象始終是流於主流媒體對他的印象。自天水圍開發成新市鎮以來,進去的次數幾乎五隻手指也能數得盡。走進天水圍,我感到自己是個「異鄉人」,在我城難免總有不熟悉的地方,沿著巴士的線路走,一路上經過「天X邨」、「天X苑」,所有的屋邨名字都是一字之差,從巴士的窗口望出滿是一幢幢四十多、五十層的樓房,與所住的社區差距甚大。或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我還會有更多的機會認識天水圍的社區與天水圍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或者會看到他們的「圍城故事」。

  要講到香港社區的新市鎮作品,立馬便想到二千年的時候劉國昌拍成了《無人駕駛》,講述屯門發展為新市鎮的童黨、少女問題,承接對新市鎮問題的關心與反映事實零八年劉導再下一城拍了《圍城》。而許鞍華也不甘示弱,以女性角度與視野描寫天水圍的婦女。從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就可見當中的人文關懷與家庭人倫之間的關係。電影的流動是緩慢、是平淡的,但相信是大部份天水圍婦女的生活。讀過陳惜姿編寫記錄的《天水圍十二師奶》,更可以讀一讀婦女們的內心世界,她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多,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必要。奈何有些的男人對家庭的付出不多,生活的重擔就要由女人背上。《天水圍的夜與霧》的角色原型大致從書中的女人不惶多樣,甚有相同的遭遇。

  記得多年前的天水圍頻頻爆出家庭慘案,的確是令人聞者心酸,那些的滅門慘案、倫常慘劇透出香港在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的不濟。天水圍作為一個新市鎮卻沒有一所社區醫院,交通網絡並不完善,彷如城市裡的一塊孤島。甚至有傳媒指出天水圍的物貨比市區更高,商店全都是連鎖店,個體的小商販沒有謀生的途徑。於是有人開始在河邊作非法擺賣,始終生活是最必要的。天水圍的市民在社區內自食其力,各出奇謀。《日與夜》的貴姐(鮑起靜飾)在超市當店員,《夜與霧》的曉玲(張靜初飾)在餐廳當侍應。基於在角色身份上她是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她是人稱的「北妹」,但同時她在養家活兒的唯一一人。

  男人的角色在電影中被塑造成自卑、軟弱無能的,不其然就想到了書中那些被記錄了的男性,都是躲在家裡,逃避現實。電影裡並沒有刻意提到男人的過去,只知道他對工作有別的想法。家庭的生活大致上依賴綜援基制,吃喝都變得緊縮。漸漸整個家庭的轉變也因而走向極端,男人決意要殺死太太與女兒的原因大致可以從幾個方向去想,一是男人不自覺地患上了精神病,二是他厭世與憎恨社會,但到頭來我們看到男人對女人的愛,可謂是愛之深,愛到瘋狂。

  男人的沉鬱正好是襯托了女人的果敢與含蓄,即使面對家庭暴力,女人仍然默默的忍受,為的是給兩個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值得留意的是戲中人所飾演的新移民婦女屢屢受到大眾的歧視,或者當中是有些為了香港身份證而嫁來香港的害群之馬,但像女主角般不想依靠政府的人是值得市民去支持。要改變市民對新移民的印象或許尚要較長久的時間,特別是不少婦女的印象都是較負面的。或者是社會上仍帶有這種思想,不論是在電影世界還是現實世界裡「官僚體制」卻把一些可以避免發生的事變得無法避免。例如是曉玲前往報警與接見社工的程序,倘若有人的敏感度是足夠的話,可以徹底避免事件的發生。

  奈何,香港在這方面仍然是欠缺了敏感度,一般來說就是怕事,怕惹事上身。最諷刺的是明明男人已經報警說到發生血案,到頭來警署還要打電話確認。到出事之後又諸多推搪責任,而社福機構在事情上並沒有做到把關工作。硬把受害人送到虎口,釀成慘劇。很多時候,無論是有關的政府當局還是社福的機構只當市民是個案,彷似完成門面功夫就是完成責任,處理事情強行按本子辦事,只有繁複的程序,鮮有人間的關愛精神。在這點上,香港市民當遇到設身的事情時就身受其害,無論是反映在報案、還是醫療、教育、福利等問題都是同樣無止境的等待。

  曉玲對香港自有著憧憬,她盼望著嫁給這個男人會得到幸福,一家幾口雖然窮但起碼共聚一起。沒想到她的夢來到香港就破碎,霧裡不知身是客,她從前是孤身出走的農民工,如今客死異鄉。同樣,中港婚姻的問題在近十來年的確很常見,有些人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些人晚年卻孤身一人。中港婚姻的普遍引起了別的社會問題,老夫少妻、婆媳糾紛,每一日都充斥著各大報章的新聞裡。我們不得不接受香港社會因此而轉型,但我們也得要顧及最根本的問題,即使我們的背景不同,也要注重香港的核心價值。即使是新移民,他們也有人權,更不應被社會放棄,或者這是電影給香港留下的一個提醒。

文/Dorothy

 5 ) 在哪都是漂泊,生活永远在别处'

<夜深,不能眠>
夜深,打算入眠,于是把电脑整在床前,想像往常一样看一部应该很乏味的电影来催眠,鉴于之前那部观看天水围的日与夜经验,我选择了这部,没想到却陪着它看了凌晨三点,却还依然因为之前的种种画面让我亢奋不能眠。

<雨>
上海,窗外下着雨,雨点打在窗台上的声音,躺在床上的我却听的很清晰;得益于到来的冷空气,最近气温骤降。然而这样的温度和天气确很适合看这部电影,虽然电影里的季节是夏季。也许再加上孤单的一人在午夜躺在床上抱着无望的心态看这电影,就完美了。时、地、人丿电影完全契合在一起,看起电影来,比在其他的时段、其他的地点、抱着其他心态看更有意境,更能感受到电影本身的凉意,虽然这种凉意在冬日里显得不很适宜。也许再入戏点,你也许能感受到阿玲死吿魂魄在你身旁那冰冷的气息。因为就像电影里阿玲的父母所说的,阿玲每次回来都会下着大雨。

<你的叫什么名字,我的老公姓李>
电影里,我记得有两次他人问起阿玲的名字,阿玲本能似地这样回答到.一个是邻居欧太太,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小区内一群无聊的太太们在早晨跳起康乐舞,年轻的阿玲刚刚走入镜头,在这群人前驻足,脸上透露着是丿她年龄很不相称的羡慕之情.在年轻貌美的她之前,这群太太显得是如此黯淡无光,以至于在电影的开头我相信,这位李太太生活应该还算是幸福的,虽然连叫那50块钱的入会费也要询问一下她的老公.所以,可以想象,我越往下看,越落默的心情.......关于这点不说也罢.欧太太对于阿玲那句"我先生姓李"的回答很满意,也没再深究她自己的姓氏,也许这些居住在天水围的太太们早以麻木了用先生的姓氏来定位自己,习惯了彼此间称呼'李太太''刘太太''欧太太''陈太太'了....
第二次是在避难所的a女问的,a女当听到阿玲那句"我的先生姓李"的回答,显得不高兴,提醒她不要生活在丈夫的影子下面,于是阿玲另一句回答"叫我阿玲好了".'阿玲'这个也只是一个小名昵称,没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更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但对a女来讲,阿玲这个答案就够了,至少阿玲这个称呼是属于阿玲她自己,于是也没再深究.
阿玲对于自己称呼的回答,无论那句'我的先生姓李',还是那句'叫我阿玲就好了',她都回答的如此犹豫,不自信.姓名的问题应该是本能反应性的回答,而她回答时却要思考.是因为,她是一个四川乡村来到香港才几个月的外来人吗?也许她顾虑的更多......


<下一站,会是终点站吗?>
避难所,一群女人聊开了,有小孩,有像阿玲一样年轻的少妇,有的却已是老妪
“是暂时的~~~是暂时的”,一女的说。
“是呀,暂时的,是中途站,我们等转车”,另一个女的说。
“坏在我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住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阿玲拿着那个成天想着不停的电话,目光放空地说道。
她自己无法想到自己的终点站居然是天水围的小房子里,丿她的孩子一起....
我自己常跟自己说一句话'在哪都是漂泊,生活永远在别处',那是我回想起之前读的(生活在别处)心里暗自琢磨出的一句话,每次想一遍,读一遍都感觉有不同的意思......

看完,写完已是凌晨4点多了,准备8点起床,继续等待戈多

 6 ) 【隨筆】人倫悲劇後的思索

以希望开始,以绝望终结,人世间有多少惨绝人寰的悲剧正在你我的身边上演?只是可惜的很,我们的眼光从没有被此吸引,至多也拿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只是我们未曾由人达己的换位思考,所以面对一抹抹凄苦的血腥背后,报以我们没肝没肺的无耻之笑。

我要说一个很传统、很掉牙的故事,却是人世间最为惨烈人寰的故事。话说香港人李森偶遇在深圳打工的四川妹子王晓玲,于是人世间让我们最为熟悉的一幕就此上演。李森在香港搞装修的,前妻凶悍如河东狮也,故李森忍气吞声的生活了N年。就李森遭遇王晓玲,我们似乎不能说王晓玲是贪图李森的钱财,但少妻老夫的格局就此形成,而王晓玲对李森又了解多少呢?当李森来到王晓玲老家四川后为其家建成新居时,我想人类虚荣心膨胀之下,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悲剧最终会发生的。李森和王晓玲带着他们的孪生女儿李美仪和李美香一道回到了香港,就此过上了山里人朝思暮想的城里人生活,还是香港城里人的生活。然而,金融危机开始,房地产行业遭受重创,原以装修为业的李森就此失业,靠政府的救济金度日。而当年轻美貌的妻子王晓玲出去打工挣钱时,他大男子主义的逆反心理开始作祟,而之前曾经不美满的婚姻经历让其压抑持久的性格最终一步步的爆发后演变为家庭暴力的宣泄。整天神神叨叨的怀疑王晓玲给他带了绿帽子,家庭暴力逐渐升级。在香港举目无亲的王晓玲迫不得已进入了庇护中心,后在社区义工的调解下暂时分居,王晓玲带着女儿到深圳和妹妹同住,然后李森三番五次前去骚扰。当王晓玲迫不得已带着女儿回家之后,新一轮升级版的家庭暴力再次上演,柔弱的女人再次被迫进入了庇护中心,然而女儿留在李森身边成为悲剧上演的注脚。王晓玲接到李森的电话留言,那头语气不再暴跳如雷,而是不同寻常的平静,李森说要杀死孩子和她。王晓玲迫于害怕而报警求助,但警察以没有立案而拒绝陪同王晓玲到其家中看护孩子。最终王晓玲无奈之下只身回到了家中,惨绝人寰的家庭悲剧就此上演,丧心病狂的李森举起了手中闪亮的屠刀,王晓玲和两个卵生女儿相继倒在血腥的屠刀之下……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是导演许鞍华的最新力作,也是许鞍华所导并荣获2009年度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编剧、女主角和女配角等殊荣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姊妹篇。和以脉脉温情和人间真挚情感为主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截然相反的是,《天水围的夜与雾》却用一个家庭暴力的故事讲述了人世间另外昏暗的一面,以作为香港最著名的问题贫困社区天水围所爆发的各种问题从侧面肢解和分析了家庭的冲突、暴力的宣泄、人格的破裂、婚姻的支配和选择、庇护中心的救助、社区义工的职责、警局的失职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然而从反馈社会各种矛盾和焦点问题,突出人性在社会单元中孤立和无助以及作为社会公益单位和职责部门等方面来说,《天水围的夜与雾》对观影者带来的思考冲击远远大于《天水围的日与夜》。在《天水围的日与夜》播放过程当中,我们总是被一种浓浓的亲情和温馨的邻里友爱的情感被包围,整个人处于一种异常温暖的融合当中,一派脉脉的温情犹如心里一股暖流四处流动。而在《天水围的夜与雾》中,我们更多的是被一种感慨、愤怒、恐怖、惊惧和反思给占领,一次次的让电影的画面和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起到了衔接,给人带入一种社会复杂结构当中个人单元所面临的困惑的思考与无奈。

我们要面对一个问题?王晓玲和李森之间的人伦悲剧是如何酿成的?难道仅仅只是老夫少妻的不合理婚姻结构导致?或是出于贫困山中出生的王晓玲择偶观被强烈的金钱欲望或虚荣心给左右之后的自然结果?再或者是政府职能机构的失职或家庭暴力所造成?诚然,诸如以上种种都是造成此人伦悲剧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不是导致其发生悲剧的根本性原因所在。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冲撞之下导致的家庭单元的悲剧发生。什么叫做和谐社会?不说完全消灭两极分化和均贫富,但至少要让两个对立面之间的距离一点点的缩小。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合法公民,不能住有其屋、工有其薪、出行困难、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发生,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普遍倾斜于物质化的金元主义,就会导致个人人格发生裂变,而后逐步深入家庭单元乃至扩散到社会结构当中去。而作为国家机构的主要根本责任,除了消除逐步的消灭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之外,还要不断的完善和改变在整个推进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类事件,同时还要保护弱势群体,杜绝社会或家庭暴力的上演。在《天水围的夜与雾》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平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打破,被漠视,导致了最后惨剧的发生。王晓玲择偶不佳是前提,但在大社会背景之下的卑微个人如此选择无可厚非,其后她不能得到社会庇护机构的安全保护和合理理解的支持性调解则让事件逐步的向悲剧倾斜,而后警局的失职则导致了悲剧无可阻挡的发生。但诸如以上种种问题既是得以及时的扭转,但类似王晓玲此类的家庭悲剧仍旧无可避免的发生,其根本就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无法根除和彻底消灭贫富悬殊及两极分化的发生,只能逐步的扭转。就此来看,我无疑是持有悲观论调的。

另外,我觉得本片很有可能再次创造许鞍华电影的另外一个获奖高峰,是2010年度香港金像奖的有力竞争者。特别是男主角任达华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完全颠覆了他以外任何角色的塑造,将一个家庭暴力老男人演绎得入木三分,无论是在四川王晓玲老家的表现还是回到香港之后的逐步裂变,以及在钓鱼的场景或到深圳寻妻的过程,对于诸如棒杀家狗、染指小姨子、欺骗和偶尔老婆的动作和眼神、猥亵自己亲身女儿等等细节的把握和刻画都让人印象深刻,在此我甚至可以揣测,明年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很有可能被他凭借在本片当中“李森”一角而揽入怀中,因为本片的任达华绝对是让人感到陌生而又贴近剧情的一个形象。女主角是由张静初扮演,虽然没有任达华的老练,但由其扮演的王晓玲那种楚楚可怜、柔弱无助的女子弱势群体形象却也足够的恰当。张静初一直是我喜爱的内地女演员,我觉得她身上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不像任何一个内地女演员,也不像香港或台湾的女演员。她的水灵和灵气似乎很难描绘,在当初《孔雀》里就足以让我感到了惊喜,在《门徒》里的把握也超过了和她撘戏的吴彦祖。我一直觉得张静初身上有一种神经质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那种神神叨叨如吴君如之类的,而是一种很灵动玄幻的气质。我常常把张静初和香港的林嘉欣对比,我认为她们两个人在女演员当中都是属于独特的那一类,能够给一些普通的角色带来一点不同寻常的内涵所在的女演员。这两位,都是我极为喜爱的。

最后,说导演,说许鞍华,足以让人钦佩和尊重。在如今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环境当中,动辄亿元投资的商业电影氛围里,以情色或动作暴力等为卖点的电影圈,以靠炒作和噱头为荣的商业经济当中,仍旧能够扎扎实实的拍电影,以持续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努力的为当今中国电影留下社会的背景和真实生活写照的她足以让那些所谓的大牌导演汗颜。虽然说电影需要娱乐,我们也需要会娱乐和欣赏娱乐,但我们还得期望有另外不同的声音和画面能够为今后的记忆里残留一些真实的场面,在逝者如斯夫的历史长河当中留下可以追寻的脚印。许鞍华、贾樟柯、陆川等这类持续关注现实社会和历史感的导演及电影都让人能够在日益躁动的影像世界里得以保存一帧真实的写照画面,有他们在,幸亦!

 短评

白衬衣下的黑胸罩

5分钟前
  • Bill
  • 推荐

脸谱化。尤其张静初这个角色,太纯洁,没有恶。好像和任达华调情的妓女和以后的贤妻良母根本不是一个人。

7分钟前
  • TUO
  • 还行

写实到残酷的惨烈悲凉,涉及社会制度、地区及阶层差距、人性、性别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多种压力下的人性扭曲,冰冷官僚体制无法防止的暴力,令处境卑微的女性成为受害者。叙述冷静,电影语言克制,有惊心动魄深意。

10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比恐怖片还恐怖.

15分钟前
  • dumbo
  • 推荐

太真实了,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需要多些这样的影片出现。

17分钟前
  • 寒山清客
  • 力荐

一部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的电影,与《日与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阴暗和扭曲的人性。

18分钟前
  • 小曼
  • 力荐

生活和欲望总是把人往死里逼

22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张静初,很好,现实很无奈,他们认识的过程拍得很动情,却是一种悲凉收场

25分钟前
  • jgqfoto
  • 力荐

故事本身没问题,有人说是男人变态女人傻,我不同意,这部片子反而让人看到了香港政府对穷人所谓的关怀,想法是好的,但是付诸于实际效果却得出了这种悲剧,这本身也是思考。

30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我也不是刻意去做特别难的东西,我只是去做我喜欢的东西,但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许鞍华。急速前进的社会背后的伤口。年少的时候有个堂姐也是“北姑”,她”衣锦还乡“的情景依旧清晰。乡下的虚荣与留言PK,没有完结,也没有胜败。

35分钟前
  • 达达ZEN
  • 推荐

许鞍华真的只能讲香港的事,只要一牵扯到内地,就有点过。

37分钟前
  • 飞小鸟
  • 还行

许鞍华目前的电影里,最“遗憾”的一部。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和《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日与夜》那样成为经典。多角度解析,把一个问题层层摊开,两性之间的问题男人女人都要检讨而社会的家庭的影响也难辞其咎。许鞍华放弃“女性”的叙述,用一种貌似客观的叙述方式来避开以往“奇情”的路子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最可怕的应该是外婆吧!女儿被打被虐,不劝离婚,就因为女婿给自己建了房子,居然劝女儿重回老公身边,重回魔窟。

41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男人的变态和女人的愚蠢都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但从主观来说,有这种男人在,世界真是他娘的好精彩。许鞍华拍得极为冷静和客观,没有带太多的主观同情,这一点真好

42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张静初,我是男人我就嫁给你。

46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张经纬和许鞍华说得很明白:香港就是头性兽。

5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她就不能调振动?

51分钟前
  • jiji
  • 还行

任达华有好几个镜头分明是我爹

5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日与夜》让我回味了一整年,这部虽然让人看得揪心,但是过多的细枝末节却让人难以真正被触动,不过还好延续了许导作品特有的人情味...

59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白衬衣下的黑波罩。日与夜值五颗星,夜与雾只能给三颗半。华哥有望夺取首个影帝!

1小时前
  • snowint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