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看了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看之前有点不想看,觉得是负能量的东西,看到女主是莫小棋还挺想看的,看的时候一直觉得丽川太傻为丽川感到惋惜。也能从丽川和王耀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心探索君说:"我们渴望在平乏的生活中有一种冲破世俗,冲破约束和规矩的更本我、更洒脱的活法。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这种把自己活出来的渴望,只是有时候我们被它驱使着,采取的是不太恰当的方式。"
丽川不断黑化自己直至毁灭的目的无非是得到王耀的爱,其实反映了她的不自爱。如果她不自爱又何尝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只不过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和自己的关系。爱无需外求和证明,我们只需自爱和做自己。
今天遇见这个电影,我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不够自信和不够自爱。虽然自己不愿看见伤痛,可是逃避和压抑只会让自己被驱使,只有我愿意看见,愿意接纳进而转化才能让伤口愈合,我才可以选择。我是个活得有点压抑的好女孩,现在我想要勇敢更好地活出自己,照亮自己的阴影面,做一个完整的人。
王朔的代表作品。
影片讲述张明和胖子是北京城内两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小青年,他们靠仙人跳假冒警察敲诈富商赚钱。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在街上搭讪女青年寻找刺激。这一日,张明遇到某大学外语系女学生吴迪,这两个身份悬殊的年轻人却擦出不该有的火花。张明的玩世不恭很快让充满浪漫情怀的吴迪倾倒,从此对他忠贞不二;然而张明却只是随便玩玩,他毫不珍惜这个纯洁女孩的感情。倍感受伤的吴迪出卖肉体,自甘堕落,更因此付出生命。张明则在一次抓捕过程中锒铛入狱。三年后,张明获释出狱,他得知了吴迪的遭遇后,懊悔不已悲痛万分。他为了养病,在前往某海滨城市的途中,邂逅了爽朗的女大学生胡昳。胡昳和吴迪很相像,让张明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此时张明已经变得温和善良,他劝阻胡昳在夜晚私自和两名作家前去游泳,胡昳不听劝,结果被性侵,张明感到无奈。最终,张明安慰胡昳,将其送回家后,自己站在海边不知何去何从。
影片中“扮演仙人跳”、“猥亵少女”等情节都非常突出地体现了王朔电影的特征,即描写在原有的秩序破坏、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出现在城市中的灰色人群。
生活的残忍之处,就是给活下来的人,还留了一点希望。(ps,所有人物一开口都是王朔腔,很多场景让我想到小时候的沈阳,这配乐更是绝了,大晚上看得我毛骨悚然的。)
配乐诡异,意外新鲜的氛围。黑天鹅般的黑化爱情。粗放的色彩布置,简单的寓意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有时爱情就像个婊子,你怎么对她,她就不怎么对你
“王朔年”
海报不对,是刘奋斗导演的版本的。
仙人跳男遇痴情女,入狱改造成五好青年,海滩心理辅导文艺少女。作为八十年代末北京市风俗文献考来看,还是不错的,体制内这种完成度也不容易,但比起08年刘奋斗的翻拍,还是差了不少啊
原来朔爷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得加点时代背景才够劲,就连各种内心独白都觉得特别有味道,比较之下刘奋斗那版简直是狗屎……
我不喜欢晴朗的早晨,看到人们兴冲冲地去上班上学,我就感到形单影只,油然生起一种空虚与孤独的悲凉。→听到张明在正片03:27的内心独白,我就觉得他不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普通小青年,还带有些文艺青年的属性。→片子一般,好在不像2008年版让我嫌弃,影片的年代所带来的反差有增加观影的小趣味。
我第一次遇见你,你放风筝在蓝天。
真好看,是痴迷的明亮爽朗迷迷瞪瞪的80年代气味,和米家山的《顽主》一样有意思,比几年前刘奋斗莫名其妙的版本好太多。今天的国产导演再也拍不出这种青春体感,再也没有一个墨镜青年能顶着大太阳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对着天安门一脸迷惘的等女孩了吧。
看了08年的版本再看1989年的,真是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那时开始的吧?文化意义比艺术价值大
演员太面
文本外的意义大了去了。
“交罚款,一人十块。叫什么?“““王朔””哪个学校的?“社会大学。”资料馆。
不少场景处理的相当精彩,同样是王朔作品改编,比夏钢自己的大撒把更具特色与实验性,但是被配乐和电影馆片源的音效吓尿了。刘奋斗的版本就完全没有北京味了,大胆程度显然也受到此片的影响吧。
王朔有仇女症,所以才把女主写成傻逼。王朔又恨自己,所以把男主写成傻逼
这是一部毒性非常大的电影,小孩看了会犯错误的~我觉得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就是中国垮掉的一代,垮掉不可怕,因为直面残破的世界和自己,才有了优秀的伤痕文学摇滚乐和文艺片。《中国电影史》还提了这段时期的王朔电影。
电影资料馆 激情八十年代
命运的玩笑多少让人有些苦涩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