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平等”
这个故事讲述了报复与救赎,追求平等和平等的不可得,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基耶斯洛夫斯基站在银幕后面提醒观众,所谓“平等”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上的,譬如夫妻间的情爱就要以财富和生理条件为前提。当卡洛放弃了祖国、失掉了谋生手段,不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他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于是也就没有资格和多米尼卡站在同一高度。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2 ) 什么是真正的般配?—— 亲密关系中阴影能量的平衡
被这部片子的结尾震撼到了。Dominique最后重新回到Karol的怀抱,是在监狱里表达出来的。我感受到的是两个人阴影部分最终达到匹配。Karol最后懂得了Dominique的欲求,Dominique也满足于激发出了Karol内心的阴影,使他成为了完整的男性,两人在关系中才拥有了真正的满足与性高潮。
影片开始,法庭上Dominique便挑战了Karol在关系中的地位。以Karol性能力丧失来表现失去dominance。个人感觉Dominique是女性气质非常强烈的一个人,她在无意识中挑战Karol的男性气质。很显然,身处异国的Karol没有经受住考验,在关系中出于劣势地位,包括Dominique驾车弃他而去的场景。而随后的那次通话则将Karol彻底击垮,失衡的关系自然无法维持下去。
回国后,Karol重整旗鼓,重新建立自尊。与其说是报复或惩罚,不如说是重新面对Dominique的挑战,并且发现了真正的自己。被Dominique的阴影能量击败了的Karol也发现了自己心中的阴影,渐渐地他开始使用自己的阴影力量。成为成为一名老板是阴影发挥作用的第一个信号。当Karol有了自己的事业之时,也是阴影辅助Karol成为一个真正具男性气质的人。Karol感受到了阴影带来的满足感,自信与“性能力”也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他可以重新面对Dominique,而不是对着白色雕像意淫。此时此刻的Karol不再是一个符合习俗道德的、规规矩矩的“好人”理发师,而是了一个真正平衡了内心light面 and shadow面的男人。一个不能释放阴暗能量的男人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法满足女人的,象征女性气质的Dominique是无法接受的,关系自然崩塌。而向自身阴影的回归,使得Karol经受住了Dominique的考验,尽管手段夸张,但是Karol成功回应了Dominique的阴影部分,男性的阴影成功回应了女性的阴影。在阴影层面上,两人再次回到关系平衡点,他们又可以在一起了。
所以,成功的关系,应该是阴暗面得以释放,且双方的正面和阴影均可以匹配。这样的关系才可以全面的满足。当然这是个过于理想的状态。不经历苦难与波折就能实现平衡与满足,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表达的那样,真的是太难了。
她的男人终于给了她回应,有资格满足她了。最后,Dominique说:“等我出来,再来一次”。
这或许就是真正的般配吧。
P.S. 尽管表面看来,Karol是“赢回”了关系,成为了主导者(dominance)。但全片的中心是Dominique。如果Dominique不再对Karol抱有任何兴趣或希望,那么Karol的男性力量是无法发挥任何作用的。很可能的是,Dominique一直在等Karol懂她,理解她。
3 ) 白:爱无能之后怎么办?
为什么说《红》《白》《蓝》是悲观三部曲呢,虽然它探讨的自由、平等、博爱,但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自由、平等、博爱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
虽然最喜欢的是《蓝》,但给白写影评的原因是,它的普适性很强。其实身边很多人在爱情里都和我谈过他们各种各样的平等问题,但其实平等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下面插播一段 然后再开始谈
“白色在法国三色旗中象征平等。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大概是最具诱惑力的乌托邦观念,像一把在人类的头颅上和躯体间挥舞着的深锯齿的镰刀。《白》要问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经济含意,而是伦理上的性情含意。两性的婚姻瓜葛这一最私人的层面显然是体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当的场所。
卡洛(Karol)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从波兰移民到法国,突然变得性无能。卡洛在国内多少还算是一个有能耐的人,符合通常的男子汉标准。到了法国后,语言不通使卡洛丧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她的妻子不仅有姿色,还会说上几句刚够情场沟通的法语。这已经足以说明卡洛突然变得性无能的原因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兰西风格提出,自己渴饮爱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上忧郁症,以丈夫性无能为理由上法院诉讼离婚。卡洛一再申言很爱她,她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请出示性能。情爱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一旦这种能力的平等不在了,两情之爱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就跪在这散乱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在电话里用与另一个男人的沉欢呻吟来回答。
性能力是随机而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基质造化的偶然结果。至今还没有一种平等理论主张个体身体论的平等,人人生而不平等(自然性的身体差异),也不可能平等。然而,政治和经济平等的意识形态影响到个人的性情,改变了个体的身体交往的伦理感觉。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对自己的爱,必须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情爱成了争取平等的私人性斗争,被还原为个体之间偶然的相对平等。
卡洛在法国死皮赖脸地缠着已经诉讼离婚成功的妻子,受尽种种羞辱,只有返回波兰。回到本土,卡洛不仅发了一笔横财,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复了。本来,卡洛只是想报复自己的妻子,让她知道,自己虽然性能力不佳,发财的能力还是少有人能比。男人的自信心与性能力是勾连在一起的。卡洛恢复了言语能力、恢复了自信心,性能力自然回来了。他还爱着妻子,装死请人发讣告,唤妻子回来接收财产。她回来发现卡洛不仅没有死,还恢复了性能力,而且这能力的表达不带责备。
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找对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的灵性和身体的平等,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的)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
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
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
【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性)情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叙事思想家的思想逻辑是通过编构故事来推演的,叙事技巧因此不是单纯的艺术手法。用电影语言表达的叙事思想家必须自己编剧,而不是改编另一叙事(小说)。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编剧,编构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过叙述某个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构造或置疑某个伦理观念的含意。基斯洛夫斯基编构的这个探究平等的故事带有喜剧成分:通过性能力的不平等挑明平等诉求的虚幻性,嘲笑现代意识形态中过于夸张的平等伦理。人类最好不要去充当平等的代数师,为了算出永远算不精确的平等数,用相互伤害在相互的肉体上画计算公式。”
男女在恋爱中时常提出一种问题,他爱的是我?还是只是他的欲望而已?
所以曾经有个结了三次婚的男性朋友对我感慨,他找不到他想要的那种爱情,曾经想和前妻放煤气自杀以解决这种漫长的无奈,最后关头妻子不想死了,最后来了门打了救护,两个人都得救了。他感慨中国人各种各样的自私,觉得爱很难寻找,他想追求的是一种非政治经济上等范围一种性情上的平等,可我觉得他追求平等的这种行为本来就是自私的。
引用前文一段话,【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找对象,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相对的灵性和身体的平等,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的)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
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
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
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性)情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情爱的维系本身就来自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你往其中追求平等,小心试探爱情,本身就说明不够两情(性)相悦,爱情的本质也许就是此时此刻的两情(性)相悦,思考平等问题只会毁掉爱情。
每个人都不可能不自私,那么爱情到底是那个人,还是我们自己的私欲,其实那个人身上的一切属性,生理的心理的,本身就是人生资本的一部分,纯粹的情爱其实无法与人身资本不相干。爱中私欲和人的本体无法分离,所以若非要去计算、去考验,去思考平等,本身就是一种爱无能。
冰冷的雕像是个带有讽刺的隐喻,丈夫的性无能本质是爱无能,性是生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某些意义上是爱的代言,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陈希我的《我爱我妈》。
那么,在这种不对等的处境中,妻子和丈夫计较平等,互为作用,都丧失了爱的能力。怎么办?那么只能走向爱的歧路,虐恋,恨……
其实恨一向比爱更有力,也比爱更长久,恨给了人心理上一种无需再受伤的安全感,但其实恨也是爱的变种而已……
人类无形之中都是做了平等的代数师的,但要知道爱中本身就没有绝对的无私,也没有绝对的自私,人不是机器,人的大脑是感性与理性相遇的器官,“我"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爱的自私性和无私性,把爱看做一种缘遇,一种牵绊,才能敞开身心去获得爱的能力……爱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两情(性)相悦而已,总被人搞得人类搞得艰难。
4 ) 没有平等,消解的只是我们自己
白在"Trois Coleurs"三色系列中,应该对应着平等(Égalité)。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很容易找到平等的影子:Karol从被Dominique抛弃,到成功地实现报复,他成功地证明了他男人的尊严。从一个喝口凉水都塞牙的客居异乡的无能男人(他在各地得到的奖项,决不象征着什么能力,倒是像是一种累赘,甚至是反讽式的映出他的无能),到一个事业有成,终于将自己和妻子(奇怪的是这场离婚官司打了那么久都没结束)定位在了高墙内外,这成功的报复,应该说是再好不过地实现他的平等了吧?然而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他得到的,不是共时的平等,至多只是历时的平等。如果我们把这九十分钟的电影在时间上作个平均,也许他们的位置是大致平等的。然而我们无法抵御的时间之流,却清楚地告诉我们Karol是在逐渐登上一个世俗所谓成功者的位置,从而可以操纵自己和别人的命运,与Dominique当时需要依赖外物(离婚诉讼里的法律,驱逐Karol时的警察,接到电话时身上的男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同。两个人在达到征服与反征服的目的中,女人采用了适当的力量,男人却选择了过大的力量,其结果是没有最终把两人的关系推到一个平等的稳定状态,而是呈现一种过度,最后的Dominique以一种屈服者的身份出现在窗口,我只能说他们之间将永不会再有真的平等可言。
跳出这个格局再看,却还有另一层反讽:即使历时的平等,Karol也一样没有实现。我这里讲的历时性,不是前瞻式的评价,而是在这九十分钟内已经如此。使Dominique到达华沙的,不是Karol,而是Karol之死。以自身的消解来追求自身的尊严,追求到了又是谁的?Karol在葬礼后的出现,不能说明他的存在,这时他的遗产已经全都归Dominique所有,他连自己都没有了,只剩他的所谓尊严。脱离了实体的尊严,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或者说还是否存在?因此那激情的一夜其实彻头彻尾的将Karol符号化,意图消解这个符号而换得自身存在的完满,却将自己完全符号化,自己跳进自己设下的局,最终全情投入一场能指的狂欢。
也许我们对平等的幻想应该落幕,毕竟说穿了就只剩一些符号的碎片。在这个世界,我们只有真正无根的漂泊,才会跟每一个萍水相逢两两平等。
5 ) 性之于爱情的平等
呃,发现这篇一不留神窜到第一页了,那我就说两句:本篇是05年写的,当时还很稚嫩,而且停留在剧透式影评的地步。现在我长大了 - -,略懂一些镜头语言了,于是后来又重写了一篇,感觉比这篇强。由于豆瓣不能发图的落后设置,所以那篇无法发在这里,有兴趣的点这里去看吧
“白色”经典镜头赏析:
http://xycq.online/forum/viewthread.php?tid=194651&highlight=以下是以前写的: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红》、《白》、《蓝》三部电影里,《白》可能是故事性最强的一部了。我18岁的时候,曾津津有味地把它当一个传奇故事来看,压根没往深了琢磨。后来有了性经验,and还有过阳萎的经历-_-,这才算看懂这部片子。嗯,我要说的是,这是一部讨论性和爱情的关系的片子。
影片主人公卡洛是波兰小有名气的美发师,为了和他年轻漂亮的法国妻子多米尼克在一起,来到了法国。然而在法国,他感到人生地疏,失去了原有的自信和活力,甚至变得阳萎。多米尼克无法忍受他这一点,于是告上法庭,要求离婚。法院判决离婚,并把大部分财产都判给了多米尼克。卡洛走投无路,在地铁里行乞。行乞时他认识了波兰人米克拉伊,在他的帮助下,卡洛藏身于一个大行李箱内回到了故乡华沙。回国后,他不愿再当没有前途的美发师,经人介绍他投奔一位金融界人士,没想到工作只是给那个人当警卫。一阵子后,转折点来了:卡洛偷听到雇主和别人的秘密谈话,知道了他们将要买下某片土地,于是抢先与地主作了交涉并买下了那片土地,然后以十倍的价格卖给了他的雇主,从而发了财,还开了自己的公司,并拉米克拉伊入伙。成功后的卡洛决心报复多米尼克,他假装身故,然后把遗产留给了多米尼克。多米尼克来到了华沙,参加了他的葬礼。随后她回到宾馆,却赫然发现活生生的卡洛躺在她的床上。此时的卡洛表现得充分的自信,并恢复了性功能,于是两人疯狂做爱。早上,卡洛悄悄离开后,波兰警方拘捕了多米尼克,原因是怀疑她策划谋杀了一向身体健康的卡洛。卡洛忍不住对多米尼克的思念,冒险来到监狱窗口,用望远镜偷偷看她。多米尼克看见了卡洛,开心地笑了,打手势对他说:等我出去后,我们再来一次。卡洛放下了望远镜,泪流满面。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部片子我看了好几遍,最初看的时候是从卡洛的角度出发的,非常讨厌多米尼克,对卡洛的遭遇感到同情,为他的发财扬眉吐气,对他报复多米尼克觉得无比正确和痛快。后来我的看法改变了,我发现多米尼克虽然出场镜头不多,但她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要想理解这部影片,就要理解多米尼克这个人。就像《仙剑奇侠传》里表面上主人公是李逍遥、但其实赵灵儿才表现了游戏的中心思想一样(请参看我8.1和8.2的日志我亲爱的灵儿啊)。
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三个颜色,分别代表了博爱、平等和自由。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三部片子就是为了探讨这三个主题。白色代表平等,那么在《白》这部片子里,平等是指什么呢?我认为,是指爱情中两个人的地位的平等。而性,是体现爱情中的平等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两个人没有性爱,比如卡洛阳萎,那么在他和多米尼克的爱情中他就是低她一等的,不平等的爱情是无法走下去的。(别砸我,我说的是我理解到的导演的意思,而且我觉得我理解的没错误哈哈)
在多米尼克的爱情观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违心的说出“我不爱他了”,就是因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没有性生活。随后,卡洛给她打电话时,她竟然让他听她和另一个男人做爱的声音,并且她叫得非常大声。然后,在卡洛的葬礼上,她痛哭失声。在发现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风后,她发自内心的欢喜,在和他做爱时叫的声音比在那次电话里的还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时,她脸上挂着像小孩子一样的满意的笑容。在监狱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没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样或愤怒或忏悔或痛哭,而是满怀期待的对卡洛比划着手势,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这些都说明,她确实是深爱着卡洛的,同时她对爱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对爱的要求并不那么苛刻,相反还很简单呢。她和卡洛是在一个美发大赛上相识的,当时卡洛获了大奖。据卡洛回忆说,那时她凝视着他。在法国的卡洛全无自信,笨手笨脚,多米尼克很狠的抛弃了他。在华沙的宾馆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现得像将军一样有威势有男子气,这让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于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冲击下彻底被他征服。我们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可以让她有依靠,可以让她依赖,她爱的就是这样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们再回头看卡洛的经历,就会明白为什么影片的绝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现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为多米尼克是影片内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于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兴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于这个悬念,影片牵动了观众的揪着的心。比如说,片中卡洛在法国说这带有浓重波兰口音的发育,举止抠抠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国,表现出他的命运就像行李一样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尽侮辱。梳子本来是他的美发工具,但在地铁里他却用它当乐器来吹奏;唉,理发这一行业什么好处都没有给他带来,让他沦为乞丐。这样的他,怎能满足她的要求?他发财后,举手投足间派头十足,像国王一样左顾右盼;他买下了一座大厦中的房产,踌躇满志的说:“华沙在我们脚下。”在宾馆里的他,说着口音纯正的法语。这时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结束时他得到了她的爱情,但他却泪流满面。我觉得,这时他们两个人想的一定不一样,多米尼克是在想将来的性的快乐,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艰苦历程。
影片分析就到这里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片子,最大的原因是多米尼克这个人物。她就像我喜欢的那类女孩一样,美貌,冷酷,苛刻,屈服于强者。为了多米尼克这样的女人,我要变得更强。and……嗯,还是说出来罢,我觉得她在高潮时的叫声实在太tmd让我热血上涌了,听着她的声音,我简直可以闭上眼睛手淫了。
扮演多米尼克的是法国的女演员朱丽黛尔比,在《红白蓝》三部曲的三个女主人公里她是最吸引我的一个。扮演卡洛的是波兰著名演员扎马霍夫斯基,不过他以演电视剧为主,极少上电影。导演么,基耶斯洛夫斯基,不用介绍了吧,呵呵。
再写点,当作是关于《白色》的补遗罢。
片中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铁看到了一个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并把它带回了波兰。雕像后来摔坏了,卡洛细心的把它又修补好了,只是上面还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着这雕像,有一次还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这暗示着卡洛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即使有了裂痕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会因为这裂痕而减少对多米尼克的爱。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国被摧毁了,卡洛要在波兰重塑。领会了这个情节之后,我觉得在爱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坚强,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同时,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时候不多,雕像成为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两个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钱,而且有深爱他的妻儿,可谓相当成功;但他却想自杀,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下手,于是请卡洛代他动手。卡洛冲他开了枪,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后,米克拉伊心旌摇驰,软倒在卡洛怀里。然而这一枪是空包弹,米克拉伊没有死。在从鬼门关走过一遭后,他再也不想死了。他获得了新生。这暗示着回到波兰后的卡洛也获得了新生。
在法国,卡洛受尽侮辱,多米尼克处处掌握着主动权;回到波兰后,卡洛占了上风,多米尼克处处受制,不但无法把握卡洛,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并且入了狱。看到这一幕幕我无比郁闷:难道在爱情中,总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吗?爱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戏?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写下去。
只有在两个场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个是在他们的婚礼上,画面笼罩着不易觉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着白色婚纱走出教堂,回过头来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后画面被一片纯白色充斥,再没有其他。还有一个是他们在酒店做爱时,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声越来越响,在她最高潮的一刹那,她的呻吟变成了呼喊,此时画面同样被一片纯白色充斥了。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的罢,双方都在努力追求平等的地位。《白色》为我们展示了平等严重失衡后两个爱人的遭遇。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本片发行于1993年),我认为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完全可以被称为经典了。
p.s.: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分析这部片子,也是挺有意思的。那时波兰刚从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波兰人仇视社会主义,因此当强盗们从卡洛手腕上抢下手表后发现是前苏联生产的,立刻骂着脏话把表扔的远远的。获得新生的波兰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向卡洛这样的一批新兴起的资本家。在波兰,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所以卡洛可以用钱铺路,很容易就制造了自己身故的假相。
6 ) FIFF1丨DAY1《蓝白红三部曲之白》她就站在白色烟火的背后
第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蓝白红三部曲之白》,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怨偶们爱恨情仇的厮杀评价了!
H:
无法理解。就一个屌丝男被前妻各种羞辱嫌弃,然后回国逆袭又报复前妻的故事呗。。不是很喜欢这部。当然摄影,构图和意境还是很美的。音乐依旧get不到。
果树:
在我的眼中,红>蓝>白。白与红蓝相比欠缺了一丝高级感,但其实是三部里边把故事这个环节做到最好的。白即平等,只是对爱情双方,平等是最难的追索,面对心爱的人,任何人都会变得渺小、卑微。电影拍得悲悯,但结局还是残忍。到最后,任何对平等的追讨,还是伤人更伤己。
淋酒:
感觉不如蓝,偏重剧情,讲述一段偏执到扭曲的爱情关系,前期男主的悲痛与女主的,到后期男主的从容与女主的悲痛,在最后的一幕告诉我们,一切都并非真实,爱情是可怕的。
墨夜轩:
两人对于彼此的爱真的是平等的吗?这电影里男主的爱被女主践踏,而他一直以最卑微的方式来祈求女主的爱。最后他实现了他的目标,但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好的嘛。
曲有误:
虽然更能沉浸在蓝中女主慢慢走出悲伤的氛围里,但私心还是更喜欢白这种奇情故事。
薛Tony:
很早之前看的电影,风格与其他两部迥然不同。“白”是“平等”,这是每个了解三部曲含义的人都能理解的,而获得这种平等的方式,则是毁灭与满足。在两性关系中,占有与伟岸,是男人必须具有的。或者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必须要有着支撑一个家庭的能力,这是在一个世俗框架下不平等的“平等”,一旦失衡,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婚姻关系,都会在即有的框架下出现不平等的情况。而性,则是这种不平等的“平等”最直接的转化,能力往往伴随着性欲,一旦得不到满足,能够支撑两性关系的最直接的力量便消解,“渴望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的女人便成为不平等的最直接的反应者。因此,“欲求不满”的女人可以对因无法支撑家庭的压力导致的对生活“阳痿”的男人居高临下,随手抛弃。这时的男人,是卑微与不可反抗的。
Candice:
三部曲之意乱情迷。故事奇情,逻辑却有些生硬,不是非常理解男子的复仇意义何在?说到底不应该检视自己的卑微嘛。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嘛?不是吧;白色果真就是表现自由嘛?也不见得……法国受挫,波兰得意,老基还是依然深爱着他的祖国。
飞扬独霸:
爱情本就无平等可言,更别提这个社会其它的方方面面了,本片的政治“明”喻也是肤浅与无聊,在我看来此片所要探讨的论题更是虚无和无意义的,可以说是三色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奇情故事。
橘的大橘:
暗長的隧道,白色烟火,她就站在那裏。
法罗岛岛主:
蓝白红三部曲中最有趣的一部,没有任何一点笑点,不会让你的脸上有任何笑意,但是内心早已笑到炸裂,太缺德了。
我略知她一二:
奇男奇女奇情,白即众生,众生平等。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晓风与你残月:
一场单方面不平等扭曲的爱情结局终究是悲剧的。基耶是如何做到把女性拍得这么有魅力的,年轻Julie真的是太美了。不过还是觉得男主的奋斗励志史拍得稍微有点糙,以至于最后的复仇也是有点让人感觉有些强扭之意,以及蓝是自由,那白的平等在于爱情双方的地位和角色么?
大大大大大白猫:
蓝白红分别寓意着自由、平等与博爱,而《白》最终也很好地贯彻了平等这一核心母题。整部电影对于这个主题诠释的最妙的地方在于,整部电影里人物关系时刻是不平等的(比如财富、地位等),但是最后爱情之中两个人的平等却又自然地从这种“不平等”中生发出来,向观众昭示平等的重要性。基耶对于“卑微”的诠释,男主角对于“卑微”的演绎实在是漂亮。而相对通俗情节剧化的剧情也使得这部电影相对于蓝和红更加平易近人(事实上,《白》可以说是三色里最通俗的一部了)但是过于抓马夸张的剧情走向成为了电影的扣分项,要是收敛一些会更好。(另外,不知道为啥,这一部看着看着莫名让我想起基督山伯爵)
#FIFF1#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导演用该片表现法国国旗三种颜色中象征“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构思令人感叹,片中也多次出现主人公身着白色服装出现的场景。
三部曲里,我更喜欢这部
一個一無所有的中年男人的奮鬥史與復仇記。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歡這一部,雖然我不能否認世上的確有這種男人的存在,但也不能讓我接受他那無聊的做法。因為復仇以後,結果是什麽?換來兩行熱淚?
记仇的小男人真可怕。
金钱让男人坚挺,高潮唤回爱?
基耶的电影不要求理解,但要求接受。一个致命的逻辑是:不理解怎么接受?于是在电影放映的每一秒,我的眼睛都在规劝我的大脑。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魔法,让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在电影世界里通通自洽,通通不需要解释。当我在现实中愈发小心翼翼地给予我的爱,他让我置身爱的狂潮、爱的激流,让我目瞪口呆,让我难以自拔,让我不愿再循规蹈矩地生活下去。他还有一种能力:让自己的女主角在镜头下容光焕发。我无法不相信朱莉·德尔佩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为了她男人可以做出任何事。
比蓝有趣
《蓝》《白》相比,我更喜欢《白》的故事,当然,《蓝》的配乐比《白》更胜一筹!—— 今天才偶然发现《蓝白红三部曲》的豆瓣电影条目都是「阿北」于「2005-05-07-15点多」创建的,不过创建条目的先后顺序则是《红》《蓝》《白》。-2017.11.15
①探讨爱情上的地位嬗变与平等,间或有政治隐喻。②法国-失语-贫穷-阳痿-匮乏,波兰-暴富-假死-满足-复仇。③白色弥漫的婚礼闪回,雪地,头梳,鸽子,女神雕像,高潮时的纯白色尖叫。④困顿中瞅见的戈达尔[蔑视]海报。⑤听录音学法语挑的词真是绝配。⑥空枪后的膨胀时间,体验过死亡方知生的可贵。(9.0/10)
基老师的喜剧,故事很离奇(所以不奇怪后来的[天堂]),寓言性很强(还有比东欧丈夫西欧妻子这种故事更强的么,“死亡”之于冷战终结之类)。音乐很好,普莱斯纳有点模仿皮亚佐拉的调调。确实不及[蓝色]。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其实这也是你一直和我说的,我只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给你,却不能给你爱,即使离开,你依旧觉得爱得卑微。我只能说抱歉,我受不了让我窒息的爱
虽然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不是这部,但不得不说这部的剧情冲突是最强的。白色是空白,白色是圣洁,白色是平等。男主复仇一系列举动,本质还是因为爱的太卑微,爱情是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下去。人活着如果太卑微,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感觉怎么样都是为了卑微而活。
心里面装着一个人,人往往就有了目标。在爱情上,两个人都输了,也都赢了。
三色里最喜欢的就是白了
好像爱情里付出的比较多的总像是失败者。披着爱情的幌子,我们都做了太多的荒唐事。他的爱多么卑微和落魄,像乞讨一样祈求妻子的一点爱意,以至于用死亡换来一次会面。一旦伤害开始,便陷入了互相摧毁的深渊。白色的婚礼那么圣洁,可这桩婚姻却是灰色的。
真糟糕,心都凉透了,三部曲里最不喜欢这一部,都不给一点活路走。
玩得挺开心,还挺好笑。地域阻隔带来人的困境和东西欧的关系寓言性强,后来的情节发展拿到今天一看还有预言性……单看爱情的话,实在有点感同身受,如果说忘掉旧爱一靠时间二靠新欢,那么证明旧爱则一靠金钱二靠死亡。以上都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Julie Delpy年轻的时候真美。PS,最后的哑语是:等我出狱后,我们一起离开,或者我留下,我们结婚。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