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开头轻松温情的场景相比,影片最后20分钟黑白照片一般一段段停滞的画面还有女孩眼角的一滴眼泪...更为震动心弦
不太会写评论,但是再次力推一下影片!!!
我在迅雷看看上看的,画质还不错,也不卡,网址奉上:
http://play.kankan.xunlei.com/?hallid=60510&id=12二十年前,一九八八年,人气拉动经济的原理就已经尽人皆知,唯一不配合的是,教皇访乌拉圭不是奥运会。连387个摊床的内需都没拉动起来。我怀疑还有谁能在看这部“喜剧”的时候开怀大笑:是城管队长还是卫生监督员?
不要嘲笑贝托的智商,事实证明,他比那些尽在“吃”上动脑筋的老乡还要强十几个百分点。一是别人想的是上头,他想的是下头——逆向思维!这可是成功人士的重要潜质。二是他最后至少还落下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卫生间。看看片子开始时展示的他家原先的“方便”之地,就知道卫生条件早就应当改善,只是在生计微薄和女儿教育投资的挤压下被迫排到了后面。现在靠一个“致富”的因素包装包装,才峰回路转地调出了老婆的压箱钱做基础投入。其实把钱投在女儿的未来上,和投在眼前的“卫生事业”上,很难说哪个更值。前者只不过多一些希望,多一些梦想,同时也就多一些虚幻。这道理有点不近人情,却是很多“毕业即失业”的孩子家长体会过的。无论如何,在一场闹剧的洪水退去后,多一座卫生间和多一地下室热狗绝对是悲喜两重天。坐在这样的卫生间里,相信贝托更会精神抖擞思如泉涌,说不定哪天就真有一个“金点子”掉进马桶里了。
每个人的感觉是无法骗人的。当缉私警察和你飙车的时候,想象胯下骑的不是破“二八”而是改装山地车是没有意义的;当边境检查员从茶叶里当真抠出电池,懊悔和空白也洗不掉一脑袋的恐惧和尴尬。得到合法制造幻象权力的,只有那台半新不旧的电视,永远用一张笑脸吹出欣欣向荣的肥皂泡,让你相信外面一片光明。或者世界本无恙,你自己才是自扰的庸人。可惜,在你看电视的时候,地下室里仍然会传出面饼发霉、香肠腐烂的气味;猫儿狗儿们仍然会挺着被撑圆的肚皮,爬在地毯上到你脚前呻吟。可以想象,从此很多人一闻到油锅和糖食的味道就会眼含泪水,一看到烧烤的浓烟就会嚎啕拒绝,这倒是最符合宗教禁欲精神的结局。
贝托不是那么好骗的。神经从来没有对疼痛麻木的他,屡战屡败却依然敏感的他,把那个不怕嘴长疮的主播砸得满脸红花。如果我们的神经不是这么大条的话,每家每户的电视机上早就糊满番茄和鸡蛋了。我想,他女儿还是做裁缝的好。
那是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张碟片上看到一个父亲骑着一辆山地车穿行于街道,背着装满奶粉包装袋和申诉材料的书包。那将证明我们的记忆力至少达到了乌拉圭人的水平。
或者达不到?
《教宗的洗手间》
导演:安利克·费南德斯、凯撒·查隆
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生活贫困的当地居民都想着如何赚一笔。影片的主角贝托想到修个条件不错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个片名由此而来。一个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小人物故事,看得人眼角带泪。
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在2005年去世,他生前曾频繁地出外进行各种访问,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引起关注和轰动。年初拿下柏林金熊的巴西影片《菁英部队》(Tropade Elite),就是讲述保罗二世1998年到访里约热内卢前,政府想要整治千疮百孔的贫民窟的故事。乌拉圭、巴西和法国合拍的《教宗的洗手间》(The Pope‘s Toilet)也跟保罗二世有关。1988年5月,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当地居民生活贫困,黑白电视跟收音机里不停汇报着教宗的行程,媒体拼命地鼓噪,声称数以万计的可怕人潮即将涌至小镇。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居民们开始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期待着赚上一笔。在他们看来,跟那些闻风赶来的巴西人一起出现的,就是消费和金钱。
影片的主人公贝托是名靠自行车谋生的中年人,他跟几个好友时常骑行几十公里,穿越国境线到巴西那边去帮人捎带货物。不过走私就得冒险,他们要面对巡警的盘查克扣,常有损失。长年累月下来,贝托积劳成疾,腿部作痛,有感生活不易。面对教宗即将到来的盛事,他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好点子:在门口修个条件不赖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片名由此而来。
影片开场就是贝托归来一趟的追踪拍摄,一伙人从自由穿行到被巡警驱车追逐,传达人物情绪的空镜和远景尤为出色。影片没有借助任何字幕或对白来交代他们的行为和时代背景,而是让观众自己看明白他们到底在干吗。每当贝托作出重大决定,往往是自行车的出现带动故事的行进,镜头跟着它在昼夜不同的光线下流畅地运动起来,摄影兼导演之一的凯撒·查隆(CesarCharlone,曾掌镜《上帝之城》、《永恒的园丁》等名片)功劳不小。
《教宗的洗手间》是那种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传统小人物故事,走私是靠落后的自行车,还不时要带电池这种小东西。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冲动的贝托在心里还是爱着这个家。结尾教宗的来访成为一个嘲讽,一切都没变,但生活还在继续。贝托女儿目睹现场直播画面上,父亲在人群中拉客来光顾洗手间,百感上心头,流下了一滴泪水,这已经是全片最煽情的地方。【来源:南都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78515/】
改编自真实事件,真诚地剖析了小镇居民为何铤而走险,影片呈现了对整个社会不动声色的写照。———CathClarke(《卫报》)
影片对大众媒体鼓吹宗教活动能给贫困阶层带来帮助提出异议,为抵消这种看法的激进,它又提供了自力更生的传统观点。———MichaelBrooke(《视与听》)
以为是部喜剧小品了,看中阵阵心酸,接着是五味杂陈.......
生活尽管这么难,但小老百姓们仍然卯足劲接着过.......
坏警察出现在驮着马桶飞驰的男一号旁边那段 观者的情绪开始发酵 无奈的生活再加上人为的压迫 俺作为观者都几乎要爆了 但男角没有爆 他交出了奈以维生的自行车 因为----生存 ,还因为面前的----希望
他们努力生存中闪现的生活智慧 让俺们汗颜
那种自行车上的日子总会让我想起童年时代家乡的人们。那时很多人生活艰辛,也就是温饱水平。但感觉都挺快乐的,没有多大的欲望,也没有多大的贫富悬殊,有欲望也多很单纯,因为没有那么多不劳而获的现象。不知是不是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总能有快乐。
那时冬天,下雪时,总能看到马路上摔跤的骑自行车的人。春节后,走亲访友的人们在寒风中骑着自行车,缩着脑袋,有时有人滑倒了,会有大馒头摔了一地,人们都哈哈大笑。那时物质匮乏,馒头也是礼物。
我记得一个堂哥骑自行车带我去一个亲戚家,我们上坡,结果对面一个年轻人带一个老太太下坡,路很窄,两个骑车的人没撞到一起,结果我们两个坐车的人,腿撞到了一起,老太太就从自行车上一屁股掉了下来坐在地上,我在车上转了90度。老太太坐在地上就大骂我们!每次回忆这个场景,都觉得挺好笑。
从前有一辆新自行车就可以如在天堂,但如今,仿佛一辆汽车也换不回从前的开心。是否欲望多了? 这部电影,那些生活艰辛的人们,我总不忍心看,看着他们,会很想哭。那些拦路收费的家伙,跟中国的也没区别。但生活总要继续,想哭的时候,总还是有笑的。
世上,适应力最强的物种,还是人啊,怎样的艰难,都能活下去。即使连教皇都不保佑这些人们!
教宗只出现在电视,美梦在半途被搁浅。极美的摄影,若不是结尾过于拖沓。
哀。除了相互扶持。苦中作乐。真没有太多更好的选择。生活总要继续
没有谁可能是谁的救世主。以上帝之名,单纯的市民也渴望做个金钱梦。上帝带不给你梦想和超现实。不如悠悠过自个儿小日子。这才是生活:“我又有新招啦。”第一次看乌拉圭的电影。好向往那的村庄啊。美!
非常可乐
上帝只有一个,而有时人力大于天。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想法,的确很有感染力。
印象最深的还是轻快的主旋律音乐,生活有再多的波折,但还要继续,唯有苦中作乐了~
2008-02-14,小人物的辛酸啊,很感人。ps,战斗使人成长,为了逃避海关,自行车速达到60km/h。admire。8
人人都被忽悠
好玩
以为是听惯了法语,所以觉得意大利语极其难听;可西班牙语都麻油意大利语那么难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穷人的艰辛都是相似的。
第三世界人民的辛酸都一样
一部感人的片子,像中央车站一样,巴西类似的片子总是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感人之际,也透露出些许寓意,在电影情节发展过程中我总是会往美好的方向期望,虽然没有我所期望的那样结局,但时达成了的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bicycle thieves or thieves on bicyles?
所谓拉动经济是很子虚乌有的
2008.12.21呃……好莱坞误我呀……
在万众期待的情况下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卡门建议卖勋章反而是个好主意,老天就是在这样愚弄着他的子民,教宗也一样。 小人物重视有着一个有一个的大设想,大计划,梦想着发一笔横财,可常常难以如愿。影片结尾贝托在自家厕所里大叫“我又有一个新点子了”颇具调侃意味,于是小人物的生活一如既往
小人物题材的作品,就是能让人产生很多的共鸣。这方面也是无国界的。当教皇的到来并没有给那里的人带来好生意时,我也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而且那几个镜头,像极了MV的感觉,很有感觉,很成功的把那种无言的失落表现出来,还那么的淋漓尽致。尤为可贵的是,哪怕生活那么的不如我意,我还是如此的热爱她!在影片的最后,贝托坐在新建的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益处的马桶上说,我又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是啊,生活是不会让乐观的人失望的,她只是调皮的孩子,开了个玩笑。090526
小人物的心酸与悲哀
无论如何,生活都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