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8/padre-padrone30.html本片获得1977年第3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讲述一个牧羊人的故事。男主角上小学期间被父亲掳走,让他做牧羊人。起初,男主角还有些反抗,但在父亲拳打脚踢下,他屈服了。于是,男主角直到二十岁,还是一个字也不识的牧羊人。一天,村中的富人被仇杀,父亲有机会买下他的橄榄园。橄榄园买下后,全家人都觉得生活会有改变,但是一场天灾让家中入不敷出。其间,男主角打算与村中其他人一道去德国。但是没有父亲的同意,男主角只好回到家中。随后,父亲卖掉橄榄园,安排孩子们去做工,并让男主角去当兵。就这样,无知的男主角加入军队,且因为不会说意大利语遭到了上级耻笑。为此,男主角在战友的帮助下刻苦学习意大利语,并决定退伍后继续学习。父亲不同意,男主角只好回到村中做牧羊人。在忍无可忍后,男主角终于反抗父亲,并取得了胜利。最后,男主角获得大学学位,并成为了一名研究家乡方言的语言学家。
这部电影的主题不是特别宏大,只是反映了一个时期、一个地点的社会现实,即意大利某一处农民的日常生活,并展现出愚昧无知形成的原因。透过影片可以清晰的发现,愚昧无知的根源是贫穷,因为父亲需要人帮忙照顾用于生活的羊群。如果男主角家中不是那么依靠羊群的话,他也不至于沦落成一个年纪已经二十岁却一字不识的文盲。至于影片表现的“我父我主”,则完全是父亲的武力造成的:从小就用武力控制男主角,男主角就养成了一种害怕父亲的习惯,父亲也就这样成为了男主角的“主人”。因此,男主角能有反抗父亲的勇气也是很不易的,因为这要与自己的习惯做斗争——谁都知道改掉一个习惯有多么的难。总之,影片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故事,讲述一个文盲求学的经历。
影片拍摄方面很独特。网上很多人都说本片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这一点我不苟同。在我来看,本片倒像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片中“超现实”的画面有很多,比如男主角与羊做爱后的“全城做爱”,这个场景也太夸张了。还有,男主角小时候躲避父亲攻击的画面,看起来像荒诞的喜剧,有趣极了,这是现实主义吗?再有,羊欺负男主角的场景中,竟然说话了,这也太离谱了。总之,从我的角度来看,本片更像是一部荒诞的喜剧片,与新现实主义根本不搭边。不能因为“专家说”、“著名影评人说”,就改变影片的性质。人云亦云的话,电影就白看了。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场景外,影片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大概可以算是《低俗小说》的鼻祖了。此外,富人被仇杀的画面也很夸张,杀人来的太突然了,一点铺垫也没有。不过,生活中的谋杀大致就是如此吧。最后说一点,母亲在片中总是傻笑,这也太不正常了吧?谁会发出那么古怪的笑声?正常人不会如此!总而言之,本片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让我很意外。因为最初看到“我父我主”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呢!
本片演员不说了,都是不熟悉的意大利人。只有母亲的扮演者Marcella Michelangeli还算漂亮,属于中上等的美人,只可惜她拍了这么一部戏份不多的电影。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讲述真人真事的、反映现实的电影,拍摄手法独特,这让影片颇为有趣。当然,本片也是属于艺术电影的范畴,不是一部适合用来娱乐的电影。
Marcella Michelangeli
Marcella Michelangeli
序列:0905
我父我主.Padre.padrone.1977.D9.MiniSD-TLF
2012-08-23
《我父我主》上映于1977年,由保罗和维托里奥·塔维亚尼两兄弟执导。该片摘得了该年戛纳的金棕榈和费比西奖,成为影史上少数同时收获两大奖项的影片。电影情节根据语言学家Gavino Ledda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从小受到父亲严厉管教,每日以羊群为伴的牧童,长大后于军旅生涯中偶然受赠一本词典,从此投身文学学习,并最终回到故土,反抗父权的故事。
影片显然深受40年代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全片大部分镜头都采用实景拍摄,恪守空间统一性,并在对话中大量使用方言。然而,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被开场与结尾原作者的出场,荒诞的性场面以及充满宗教隐喻的构图冲淡,并产生出一种内敛的超现实性。
从影像质感上看,这部电影很难让人相信是70年代的作品,尤其在与之前一年获奖的《出租车司机》(1976),以及同为七十年代的《现代启示录》(1979)对比之下,显得格外粗糙。这种粗糙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带有的颗粒感,也在于几乎样板戏化的布景。
这种粗糙感之明显,若非导演刻意为之,几乎不可能出现。正因为此,电影的前半段在维持现实主义叙事的同时,往往带有一种奇怪的荒诞气氛。这种影像风格在此片中的另一作用是作为对乡村的荒蛮,以及乡民动物性的表达。
在此片中,性、牲畜以及橡树作为极为明显的符号,是彼此不可分的,且三者共同构建了这个父权至上的小社会。男孩们以牧羊与养鸡为生,却会以侵犯羊和鸡的形式发泄欲望;橡树作为传统的象征,同时也是阳具的象征。影片前半部分关于性的一段蒙太奇,在呈现了三组男孩与动物的画面后,紧接着展示了两组人与人的交媾画面,这种画面剪接的顺序加强了对于乡人动物性的表达。在之后的剧情中,男主人公在试图移民德国的旅途上对着故土的方向撒尿,正对着的就是一棵老橡树。
影片中对宗教的隐喻同样明显,并经常直白地体现在构图中,如父亲怀抱主角一幕,以及在主角从军前的场景中一家人的坐姿。由于对宗教缺乏了解,我并不了解导演的意图,或许这些隐喻如表面所示,是为神权即父权的表达。
影片最出彩的一段发生在主人公收到朋友相赠的辞典后。在剧情中,吃够了文化亏的Gavino深深地意识到语言的重要,于是如获至宝地背诵词条,即使在升旗仪式上也不停止。当词条以作者的声音接连被诵读,画面也随词条含义的改变而改变。从国旗和国家,到童年的牧羊场,再到父亲和父权,这段蒙太奇至少包含了三种表达。第一,词语的含义和画面的转换本身揭示了概念和感受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回忆起童年时,念出的词条包括了“皲裂”、“酸痛”、“野蛮”等,而在想起父亲时,词条变成了“父权”、“管教”等。第二,在蒙太奇(也是主人公想象)的过程中,父权前后两次被消解了。第一次是当教官说出“你可以忘记你的父母和兄弟,但不能忘记国旗的含义。”时,父权被更宏大、更绝对的权力代替了,而第二次则是在主人公念起“电子“、”中子“等自然科学概念时,被男主人公有意识地使用知识消解了。这种颇具对抗意识的消解在之后男主回到故土,与父亲一同在雨中劳作时进行了更直观的视觉呈现。第三种含义则在于表达欲和表达力的统一——词条的诵读对男主人公来说既是表达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表达本身。这种巧妙的形式感使得这个片段充满了情感冲击力。
最后提一句标题,该片的人物设置以及对自然景观的呈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只不过,这一次我们跟随的是那个生长其中的男孩。
因为听说买来的电影片子不久都会“自杀”,所以最近急着把家里大堆尘封的碟理出来,一一过一遍,可惜印象深的不多,浪费不少时间。昨日里看的一部意大利七七年的电影,《犟老爹》(Padre Padrone,D商查过字典,译为“小牧师帕德龙”,还是错了,其实只消参照英译名就行了“My Father My Master”)倒是部卓而不凡之作。
故事很简单,也很真实:一个撒丁岛的牧羊人,长到二十岁,一口撒丁岛土语,不识一字,父亲送他从军,原指望他见见世面。哪知道儿子在军中发愤,居然在语言方面小有成就,后来成了一个语言学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电影就是根据这本书拍摄的,作者本人也在影片首尾出现。
光看这个故事大概,似乎很像好莱坞式的脚本大纲,其实这只是影片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线索。但我只能这样说,因为这部影片是无法用故事化的方式来叙述的。
或者换种方式说:整部一百分钟的电影都在拍那颗矗立在撒丁岛荒瘠原野上的橡树,在呼啸的海风中它会发出奇特的轰鸣,和钟声混在一起,如同这片荒原、村庄、荒原上的牧人一样古老。牧人们将它称之为“撒丁岛的圣树”。它是荒蛮土地的象征,原野上满是粗砺的石块和荆棘。主人公从小就被父亲从课堂里赶回荒原,他想逃脱这里,但最后他发现即使已经成为语言学家,他也无法逃脱这颗橡树。最后的镜头是作者在寒风中回到家乡,坐在碎石堆中,就像一颗古橡树。
撒丁岛有自己的音乐,非常特别,在影片中葬礼上能听到,绝非意大利式的美声,那是“竖”着发声的,而撒丁岛人唱歌是扁嘴“横”着吼出来的(像极了信天游的唱法),形成一个三度或四度音程的合唱,单调的旋律来回吼,基本构架是3--︱4--︱5--︱3--:‖。相比之下,过路的手风琴艺人拉的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像在许诺一个遥远的美景,莫扎特更是脆弱得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狂怒的父亲把正在播放《单簧管协奏曲—慢板》的收音机泡进水槽,因为儿子胆敢为温习语言学教程而拒绝出工。
电影对撒丁岛生活的描写近乎“真实主义”,不带一丝遮掩,譬如拍牧民用骡子发泄性欲,他们未成年的孩子就去抓绵羊或是母鸡来开苞;村民间的仇杀,按照古老的野蛮习俗,咬掉死者的脚趾。导演故意用颗粒粗糙的洗印效果和笨拙的剪辑插入方式来强化,存心要打碎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幻想。相比之下《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都是Tornatore拍的口味甜腻的作品)就像肥皂泡一样虚假。
故事讲述主角摆脱父权压制、最终赢得了精神与行为独立的过程。这对父子关系的情感关系并不新颖,但导演显然更注重心理学和政治角度的隐喻表达;尤其放在农村语境和战后意大利的时空背景下,打破窠臼、突破愚昧、意识独立等情节更让影片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意味。如果单纯作为电影,主角的儿童和青春阶段拍得也十分动人。儿童面对羊群的无奈、青春期对手风琴的向往、因为恐惧而割破嘴唇的惯性举动,这些细节都很好地诠释了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来自穷乡僻壤的父子故事,写实的镜头,沧桑的画面带来的是最直观的年代感。童年时被父权蛮横的压迫带来成年后坚定的反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除了励志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对苦难人生的参透,饱含深意的结尾也带来无尽的忧伤和感叹。
Taviani兄弟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成名作,获得了1977年的金棕榈!故事典出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到二十岁时还是文盲的人如何在其后的岁月里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成为一个语言学家的故事!事先看过影片简介之后我一度十分纳闷,这会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关于个人奋斗的片子不算少见,但是这种关于自学成才的例子显然就很少了,而像主角那样由一个目不识丁成天放羊挤羊奶的大龄男青年转变为语言学家这样的情况就更加少见了,或许正是因为稀有所以才有噱头!
看完电影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影片的风格有点像Pier Pasolini的生命三部曲(当然不会有那么多关于性的描述),展现了意大利最原始最纯朴的风土人情,也浓缩了主角跟父亲从小到大的抗争,本片的片名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在这部电影里主角的父亲(是继父)同时也扮演了主人的角色——这是一个蛮横专制不近人情甚至用卑鄙来形容也不为过的混球——主角跟继父的抗争从小时候趁他不在时与同龄人玩耍(之后被父亲追打,导演用了相当长的一个篇幅展现这段有点默片意味追逐),到后来不顾继父的反对去参军从而开始见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决定自学成才,再到最后当他重新面对继父时终于敢理直气壮地说出“不”时的决裂,而对于他如何写出自传如何成为语言学家几乎只字未提,毕竟成功者的成功大抵相似,而成功前的辛酸则各有各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粗糙的画面(这也跟我所看DVD的版本有关)来说本片的音乐相当出色,而且不会显得脱离画面,绝对的点睛之笔!
西方文学艺术里充满了弑父的元素和倾向,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到如今并且也会一直保持下去。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本片里讲述父子对抗的故事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儿子并没有杀掉父亲,但后半段成年后的反抗与对峙甚至是拳脚相向在精神和心理上无疑是杀死了父亲心里的权威乃至整个父亲的形象。这样的弑父更加的贴近现实,从心理和行为上扭转父子关系的不公与倾斜,这是一种天赋的不平等,必须通过后天来矫正。在儿子年幼时,父亲冲进教室喊儿子回家放羊,不顾女老师的劝阻,这样一种读书无用的观念在穷乡僻壤之处有着不少的拥戴者。放羊时犯了错,会被父亲体罚教训,整个童年时光都在父亲的权势下被束缚和恐吓,一切都被父亲控制和管束,一切都是父亲的意志。但是当他被父亲打昏过去时,父亲也会抱起他祈祷没事。童年时期最有趣的段落来自儿子和朋友们抓住圈养的鸡用来自慰……此乃真正的鸡奸……而父亲看到后立刻回家和妻子翻云覆雨........用于谦的话说,这是拿动物世界当毛片看。直到青年时期的儿子用两只羊换取了一台手风琴,儿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反抗拉开了序幕。影片后半段儿子参军,学习读写,学习知识,极力弥补被荒废的童年。最后儿子与父亲的对峙发展成全武行,面对自己在儿子面前的全面落入下风,父亲独自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无助的低头神伤,这是一个悲凉的时刻,一个独断专横者在失去权势与力量时也会让人伤感,可是当儿子心疼的将头伏在父亲腿上表达和解时,父亲却抬起了手试图打向毫无防备的儿子,这样的行为已经不单单是教训或者恐吓,而是复仇,不道德的复仇,任凭儿子如何表达和解都无济于事,父子俩人注定再也无法同处一个屋檐下。
一棍一刀,一枪一驴,手风琴,收音机,悠悠扬扬,带上情殇,离开故里。
影像之诚实令人惊异,声音之超现实又充满诗意。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都拍得这么好,很是迷人。他用新学的各种词汇回想家乡那段特别动人。
1.反抗,整部电影都在反抗,看着也累;2.导演信奉着“艺术充实生活,教育改变人生,意志主宰命运”;3.父权的绝对威严,残喘着忍受堕落;4.压迫就像撒丁岛的方言,粗糙闭塞;5.声效摧残听觉,感觉自身也在反抗;6.伤口、怯懦、逃避;7.首尾呼应,引出原著作者表明真实性;8.意大利人的大陆依恋。
仰天长尿出门去,我辈岂是牧羊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委婉的美化,真相是这样的人家里孩子从一生下来就被家长计算成自家生产力的一部分,不是父亲的儿子,而是主人的所有物。这部赶脚接近伊拉六十年代的作风,去感情化的白描,实地取景,素人式表演,但经常有音画超现实的错位,比如弥散的各人内心独白,不是画面中乐器奏得出的更多的音乐,突然激动的大音量演唱,儿子的觉醒源于路过琴师弹奏的手风琴之歌,非常动人。马尔科尼大概是天然小卷毛吧这个发型有点蠢蠢的不过演乡巴佬可以。ps看修复版介绍这个原片是16mm摄影啊怎么噶节约。
教育与边地 学术与劳作 表面上与父亲的暴虐高压与撒丁农牧生活之枯燥相对立的意大利语教育最后究竟如何回返到父亲头上?传记作者的前后框架所塑造的似乎是对边地教育的再思考。片子几乎完全以语音/声音中心结构起来 孩童时期被打的哭喊、青春期叛逆的自慰喘息、成年后对音乐的痴迷、离家参军后对意大利语和希腊拉丁语的学习、直到框架中成名后接受的采访。导演并没有用旁白直接复制传记的语音 而是通过记忆的声音重构表达了撒丁岛生活的压抑 全片至少七次被父亲毒打却多次在声音上发生畸变 混杂入近乎羊叫的咏叹,施特劳斯与莫扎特通过非故事音入侵直到在物件上肉身化为故事音的方式成为男主将外部的对抗力量引入自己现实的方式 正如教育的入侵性一般 大于父亲的音乐与国语语音最终突破了撒丁的传统父权家庭束缚。题目是背诵词汇时语音练习一例
这是个多么中国的故事,连首尾呼应升华主题的方法都像是从我国小学作文课上学的。(可是,佳维诺,你究竟对那只羊做了什么?!!)
太恐怖了…是我目前观影里最恐怖的一部电影(不敢回想不能回想,会折磨个十天半个月(最恐怖的是改编自真实经历,还让原作者在镜头前讲述…这译名很容易误导人,主不是指天主而且指主人(虽说涉及了丢丢宗教元素),所以我所期待用宗教力量反抗父权的情节完全是无稽之谈。从头到尾每一秒都无比现实、残酷、窒息、委屈、束手无措,用山窝窝里的牧羊群体反映了一代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被父权压制,被家人嘲笑,被社会唾弃,个人都不属于自己,只是xx的奴隶。这影片让我感到恐怖的一段:父亲看到孩子因为怕蛇而退缩,在其面前展示人自以为主宰一切的力量将蛇杀死后用蛇身鞭打自己的孩子(这个画面对我来说冲击力过于震撼…PS:在塔维亚尼兄弟的坑边跃跃欲试🙊
真实与魔幻一线之间,儿子对父亲一世抗争
开头结尾,羊奶里的粪,移民官那里画的十字。
佳维诺受到的捆绑不仅来自于父权,更来自于贫穷和愚昧,在此基础上听觉成为这个电影情节推进的表现母题,童年时佳维诺的听觉被风声水声马蹄声以及父亲的命令所占据,直到放牧时听到手风琴,这是其意识觉醒的开端,在军队里制作的收音机播放成功则象征听觉的彻底解放,并且被用作归乡后反抗父权的载体。
画外音极为感性,乡村中的心理感觉流,父子对话通过身体的极端教育传达,孩童自慰呼吸的背景声与画面中父亲的做爱声同步十分梦幻,性爱觉醒是本能的觉醒,音乐则带来了精神觉醒,心理学有个词,“未完成愿望之魔咒”,即年幼时缺少的东西成年后会为之奋斗一生,在这里对极端父权的反抗成了孩子的夙愿。
8.0 影片的结尾重复了开头,但指涉对象已经完全变成了观众,即现实,这种语境的变化与反差让人既感到奇妙又不寒而栗。
塔维亚尼兄弟可能是意大利电影黄金时期之后我最爱的意大利导演了。这部电影本质上是重返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与同期的奥尔米殊途同归。塔维亚尼兄弟非常强调语言的作用,神圣力量的降临瞬间,幻象与现实的此消彼长,本片在收音机放出音乐那刻,就宛如神迹的降临,语言产生了对话,对话不再受制于权力。从远山的呼唤到音乐的回荡,甚至直到浴室背词汇那里,语言始终是不通融的,因此产生了两个世界。而收音机之后,两个世界交融了,观众可以不再往返一三人称视角,而是以上帝的姿态,成为电影的主人,凝视着前后摇摆的身躯。
非常写实 天然去雕饰 没有感动
反抗父权之路,小时候在山村的场景拍得都很生猛,去小学强行带走儿子顺便威胁其他同学明天走的就是你;儿子怕蛇,父亲抓到蛇后用蛇抽打儿子;羊在羊奶里里拉屎,儿子挨完打又去教训羊;性觉醒伴随着干驴。参军开始学习后,那一句“如果这个成功了,我发誓我会一直学到大学,甚至拉丁和希腊语”,收音机播放出音乐时很难不为他高兴。最后的场景也很准确,和父亲打完架到床底拿行李箱离开时,把头靠在父亲腿上,父亲本要摸头的手又变为肘击。这条路上的隐忍、犹疑、藕断丝连、牵扯不清都很好地传达出来,回到山村后相同场景的不同心境也动人。只想说被困住时你一定要汲取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成为你的勇气,于主人公是语言和音乐,它也可以是任何别的什么,以此为支点人的力量会趋近于无限
生命艰难的剥离与挣脱,一颗种子觉醒与成长的史诗!
对抗父亲=质疑神性?
三星半。这部戏的风格有些尴尬,算不得现实主义,但魔幻得又不彻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一次回魂 集大成和超越 诸多情节设计极富深意 父是典型的受害者转变为施害者形象 儿子反叛于父权 却杀不死对父亲和乡土的归属感 不过如果没有父亲传授的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压抑出的对知识和语言缺失的恐惧 他大概也不会成为语言学家 圣橡树的声音使他恍然若失 就像福柯的那个语言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