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鱼

HD中字

主演:韩石圭,沈惠珍,文成根,明桂南,郑镇荣,吴智慧,宋康昊,李文植,郑在泳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绿鱼 剧照 NO.1绿鱼 剧照 NO.2绿鱼 剧照 NO.3绿鱼 剧照 NO.4绿鱼 剧照 NO.5绿鱼 剧照 NO.6绿鱼 剧照 NO.13绿鱼 剧照 NO.14绿鱼 剧照 NO.15绿鱼 剧照 NO.16绿鱼 剧照 NO.17绿鱼 剧照 NO.18绿鱼 剧照 NO.19绿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绿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服完兵役的莫东(韩石圭 饰)坐火车回家的路上认识了美爱(沈惠珍 饰)。不知为何,莫东感觉自己以后的生活都会跟美爱有牵连。回家后的莫东正找工作,他再次遇到了美爱,美爱是在夜总会唱歌的,更是黑帮老大(文成根 饰)的女友。莫东也因为美爱的关系加入了黑社会。  忠心耿耿的莫东对美爱却有一丝丝的好感,而美爱冷酷的外表后面是一颗炽热的心。没想到,他们的组织面临解散,莫东打算付出自己的所有以及心爱的女人,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狗十三矶部矶兵卫物语~浮世多辛苦~东京爱情故事赛尔号大电影3之战神联盟加油站袭击事件风骚女子第一季沉睡谷第四季梦幻成真在远方与我的园丁对话黑雪 第二季秘窗午夜狂奔英语大世界之旅第五季新龙争虎斗四十九日·祭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邪教招魂早春恋曲真相(2021)合理怀疑 第一季不良辣妹火炬木小组第二季砸掉你的牙恋爱的水滴寻梦之旅

 长篇影评

 1 ) 因为我们太怀旧

几乎是倒着的顺序看完了李沧东所有的电影,最后一部就是其处女座绿鱼。李沧东用黑帮类型片的外壳讲述了当时迅速变化的韩国社会所带来的人格和传统价值观的沦丧,一如当今的中国社会。相比其之后平淡写意的作品,这种类型片的方式还是略显逊色。但也同样诠释了李沧东由其处女作一步步走向登峰造极。
李沧东的主角总是在片中处于一种突兀的异于他人的非正常状态。绿鱼中的退伍军人,绿洲中刚出狱的犯人,薄荷糖中精神崩溃的主角。。。他们身上有统一的符号特征,跟社会脱节,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规则,以至于沦为大家眼中的另类。无论是绿鱼中的哥哥还是绿洲中的恭洙,患有脑瘫的人都成了李沧东的天使。当我们都觉得一个人有病的时候,也许是我们都已经病入膏肓,这就是李沧东的讽刺。李沧东的讽刺是残酷的尖锐的,但也同时是悲观的。所以他的主角最后都会落以悲惨的境地。想起三峡好人里“小小马哥”说的一句话:这个社会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这看似是一句耍酷吹牛逼的闹话,但又何尝不是像李沧东和贾樟柯这一类人发自肺腑的哀吼。
如今物欲横流,人情世故,看看莫东,小武,树先生,你是不是也看到了本真的自己?唉,那是因为你太怀旧。

 2 )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尽管也有《薄荷糖》这种严格片断倒叙的结构式影片,但李沧东似乎更应该被划到现实主义导演的范畴。这自然与其题材直面现实,镜头客观写实,影像朴素平实有关。一句话,较之韩国其他作家主义导演,诸如玩结构的洪尚秀,玩镜头的李光模,玩色调的金知云,李沧东貌似是最朴实无华,老老实实讲故事的那个。

作为作家和导演,对于诗和电影的定义,李沧东是这样理解的:“诗到底是什么和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一样的问题,现在,我在用后者来回答前者。”而在其电影里,完成诗意和现实互相切换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给影片赋予象征,对于一个大师级导演来说,绝对只能算是一个入门话题,但李沧东的隐喻,却多得像是终极话题。他的影片总会重复出现同一种道具或同一类元素,如此不厌其烦,非逼得观众往深远处联想不可。就其前四部影片而言,《绿鱼》《薄荷糖》《绿洲》《密阳》,象征意味仅从片名即可见一斑。此外如火车(车站、地铁)、宗教(牧师、祷告)等元素更是屡试不爽的法宝。而最为其惯用的道具,则大概非镜子莫属。《薄荷糖》里,永浩在酒吧卫生间外对一名在此工作的未成年少女一通居高临下的训斥后,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摆了个洋洋自得的痞子手势,却又突然垂头丧气。明明是未泯良心的发现,偏偏用穷凶极恶的方式来表达,极好地诠释了其色厉内荏的纠结挣扎。而《绿洲》里面,恭珠(公主)利用手中镜子反射室内阳光,对晃动的光斑影像想象嬉闹,乐此不疲,而那些光斑,居然幻化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个极富诗意的画面,显然是导演借此映照脑瘫患者五彩斑斓的内心。《密阳》的结尾,申爱剪发,宗灿捧镜的那幕更是耐人寻味,端镜如捧遗像,持剪好似自刎,半长半短的头发,半密半疏的阳光,镜中头像前后,一人隐去面目,一人背着身躯,极端呈现了光明和黑暗对立,希望和绝望并存的两难境地。

而在《绿鱼》里,退伍回家的莫东在落地镜前自照,他大气地劝阻母亲不要去做保姆,儿子会出去赚钱的。镜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一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姿态,偏偏在这张脸的旁边,却挤过来智障大哥那张痴呆作怪,挤眉弄眼的脸。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通过镜中的两张脸已经有了预兆。及至结尾遭到黑道大哥毒手,他挣扎着走到车前,栽倒在挡风玻璃上,而镜前的那张脸,一面怒目圆睁,另一面则因贴紧玻璃而扭曲变形,大口的热气呼出,在车窗上凝成雾气。镜头于此几乎定格,如此触目惊心的写实,分明又透着残酷失真的诗意。而这种“美与残酷的相互转折”(崔卫平语),恰是李沧东反复慨叹的恒久命题。

电影里另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还有打火机。仅莫东给别人点烟的镜头,就有三处之多。第一次,莫东从夜总会门外遭遇美爱,后者正被大哥纠缠而故意耍小性子,懵懂的莫东挺身而出,救美不成反遭羞辱,大哥手下“宋康昊”将其打得鼻血直流还掏出香烟借火,强弱对比悬殊之下,莫东也只能乖乖就范。第二次,因为美爱说好话而被大哥安排到停车场做登记的莫东再次和“宋康昊”照面,宋依然以借火为由找乐,因为之前大哥训斥其“年轻人没有骨气”,加之刚刚窥见美爱车内痛哭的刺激,小伙子终于强硬了一把,一棍将“宋康昊”撂翻在地。而第三次,莫东为大哥杀死仇家,然后和大哥在即将拆迁的废墟前见面,黑暗中大哥划了两根火柴,均没有点着香烟,这次是莫东主动将点燃的火机递了上去,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随即摇曳熄灭。不难看出,与香烟连接在一起的打火机在影片里被李沧东赋予了男人式的勇敢、骨气、尊严和血性,但耐人寻味的是,莫东因为这种直率的血性而赢得老大的赏识,却又因为这种盲目的血性而送掉了性命。而从被动到主动的递进延伸,无疑更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到影片结尾,命运的隐喻则转化成了那只无处可逃的鸡,它被智障大哥逮住,而最终沦为黑道大哥嘴里的美食。所以,莫东的悲剧其实是家人和社会的联合绞杀,它的吊诡之处还在于,其代价换得的竟是此前个人求之而不得的天伦之乐。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一还能证明其生命痕迹的,只剩下美爱那几滴无济于事的眼泪。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而我为你保留的记忆还有最后一点真,却只能通过一张小小的相片去追寻了。

 3 ) 犯冲动、走极端只有年轻人能干出来,但值得赞扬么

剧情

服完兵役的末东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了被小混混调戏的美延,他因为英雄救美遭到了殴打。回到家的他依然对美延念念不忘,同时接到了美延打来的电话。

原来美延是黑帮大佬培太昆的女人,末东因为她便加入了黑帮,培太昆也对他赞赏有加。然而短暂的和平被打破,黑帮大佬之前的大佬金杨济从监狱里出来了,与培太昆开始了新的较量。可是培太昆不争气啊,对金杨济一味忍让,直到一次他的小弟们得罪了金杨济,培太昆选择了用自己女人给金杨济赔罪。

完事后的美延情绪失控,末东将其带回家,在床上,美延的无辜让末东心生怒火。他刺杀了金杨济,得知消息的培太昆怕事情败露,亲手杀死了末东。

美延与培太昆继续生活在一起,他们有了孩子……

评价

一个天真的小伙怀着对女人的好奇与莫名爱慕卷入了这场帮派斗争之中,最终丧命。他最终得到了什么呢?女人还是大佬的。美延对他应该没有爱情,可能只是觉得这个小伙还不错吧,可小伙却为了她丧命。犯冲动、走极端只有年轻人才能干得出来,但值得赞扬么,显然不应该

其实其它小弟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走上黑社会,可能不是因为女人,但一定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幼稚的理由,他们以为那是江湖道义,其实那是死亡旋涡

 4 ) 悲伤的李沧东



    历来,凡人变大师,最重要的都是境界的提升。入魔的修行者并非无法武力制胜,只是隐者已经老成了仙,拳打脚踢之流都是玩剩下的,要论输赢咱先摆盘棋试试。

    拍《绿鱼》的时候李沧东显然还不是大师,虽然有了些形状,但毕竟是第一部长篇作品,想说的话有些多,着眼点时大时小,拿捏不准。

    如木卫二老师在影评中提到的,片中“老房子对面不远处矗立着成片的高楼新城……有些人一度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却没有他们的份,如同无处可去、找不到位置的莫东”。关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个体归属感是导演在这些情节中所欲探讨的,但从整体来看,黑帮事件线和莫东的情感线都没有再次触及这个问题,说白了,《绿鱼》中的黑帮和所有之前之后的黑帮片大致相同,以一种既务实又稳妥的姿态存在。夜总会歌女,官僚斗争,势力的背叛与更替,这些情节点刻上纹身就可以在纽约的任何一条街区上演。即便是在片中多次出现的拆迁工地,最后莫东葬身的重要场景,意义也仅仅是作为大哥论及抱负时拿来炫耀的战利品。

    但李沧东毕竟流淌的是诗人的血液,即使未成型,也流露出傲人风骨。对于人性的思考是“诗意电影”中必备的材料,在这一点上,李沧东饱含了足够的情感。

    在莫东退伍的途中,他被美延飘落的围巾蒙住了脸,随后在流氓的脑袋上砸碎了自己的奖章碑,这些都宣告了他必将走上的,是一条不再顺着轨道发展的歧路。这一场景最后的镜头也正是如此预示的,莫东追赶不上远去的火车,和流氓们撕打着,跑向了镜头的另外一侧,直到消失不见。

    这样一来,莫东犹如被净身。虽然说是回家,但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连“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都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样的塑造应该是最便捷最通畅的,首先将人物透明,简洁化,然后再代入遭遇中,才更能展现莫东命运的悲剧色彩。

    在李沧东随后的影片中,都有智障类型的角色出现,《绿洲》更是把女病人作为主角谈了一场恋爱。但本片中莫东大哥的智障戏份却不多,只是作为这个家庭悲剧的实体存在。莫东退伍归来时,大哥在肢体的扭曲中表现出由衷的开心,但在家人团聚却又大闹矛盾时,肢体的扭曲再度复发,这时便是在暗示这个家庭扭曲的氛围了。在最后抓鸡的场景中,智障表现出更胜于常人的敏捷和力量,紧紧的把鸡抓牢在怀里,讽刺和颠覆了正常与非正常的概念。

    在与大哥的情感建立中,莫东一直处在接受的位置,以至于引发宋康昊饰演的小弟不满,从而背叛。所以莫东才会在最后选择去杀死刚出狱的大佬,为了保全自己“恩人”大哥的位置。另一原因也基于美延的关系,莫东显得有些无力操控又愧于大哥,于情于理自己都亏欠,此时不报,更待何时呢?

    于是导演对人性最失望的情绪就在这里流露,大哥在得知莫东杀死大佬之后,担心的是会引火上身,便毫不犹豫的解决了莫东。在观众看来,以德报怨之后的以怨报德是最值得同情的,剧情反之,怜悯悲怆之情则油然而生。这里的“冷暴力”成为之后韩片对于流血场面的一贯处理方式,带有旁观和自然的色彩,生生死死都发生在最平常的生活中,那么为什么说李沧东是个诗人呢,正是因为他太悲观了。

    我们都知道其实悲观和乐观只有一字之隔,某些人看来最可笑的事情也许就是另一些人看来最悲惨的事情。李沧东的《绿鱼》之所以不是大师之作,就是因为所带情绪太多太杂,悲观和乐观之情甚重,不免显得浮躁。阿巴斯想拍人们的情绪,就直接把镜头对准每一个人的脸,全部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影片;布列松说最美的是恰好出现的瞬息光影,这种“决定性瞬间”说法追求的是各得其所中显露出非比寻常的意义和美。

    如此看来有时最腥红的血液不如一片枯叶煽情,一张泪痕汹涌的脸,也并不如没有表情来的悲伤。











 5 ) 绿鱼

电影伊始,我还以为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可随着剧情的推动,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糅合了宿命,亲情,江湖义气,背叛,旨在表明一个小角色面对选择时的无能为力。石圭是善良正义的,可这并不能让他过的稍微好些,阴差阳错踏入了黑道,身边的环境迫使他改变,甚至铸下大错。可他最后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他的天真与整部电影本身的冷色调就奠定了悲剧结尾.
Mak-dong的单纯使他看不到人际关系背后那张错综复杂的阴暗的利益之脸。这样的人究竟是珍稀物种呢?还是注定要被强势弱肉的现实社会所吞噬,所淘汰掉的过时物件儿?道德与利益的博弈在一个又一个被工业和物质催生起来的城市中上演,被摧毁的人们迷惑而无助,而因为这场游戏强盛起来的人们却开始背离人性,逐渐走向残酷自私的兽性。这究竟是进步呢?还是远离与衰落?李沧东导演把这个问题的论断丢给了观者。风和日丽,儿童嬉戏,阳光照旧普照大地。

 6 ) 《绿鱼》——看似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

希望,就像是聚焦在小人物身上最大的悲剧,为了捕捉它,人们咬紧牙关汗流浃背肝脑涂地背信忘义,往往在以为得见月明时乌云蔽月得不偿失。我想,这就是绿鱼所代表的含义:美好的、纯洁的、令人向往的希望,从一个转瞬即逝的模糊身影到人们的指尖滑过它的皮肤,所有的期待汇合成了可以扑灭一切的梦想的力量,直到它消失。希望,曾经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唯一的庇护,人们可以拥有却不可能凭空复制,所以末东烧掉了红丝巾却当不成大哥,反而被聪明的黑社会大哥杀死。

一边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边是小屋小院柳树微拂,幸福指数不得而知,但社会财产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种种悲剧却难以避免。一家子因为末东的死而学会珍惜幸福,也算是导演对小人物极端悲怆的怜悯了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在影射着当时韩国黑社会与警方勾结、依法行政的速度赶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警界受贿现象严重等等社会问题,在各种体制不完善的社会里暴力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小到家庭暴力解压、大到黑社会以暴制暴,惶恐心理这颗不定时炸弹时刻准备好点燃暴力的引线,但在片中并未完全体现这种惶恐心理的来源,仅限于小人物们挣扎生存的困境。末东家的土地如何变成了高楼大厦而他家却丝毫没有收益,我们仅能窥测到资本主义发展下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之残酷。

全片看来,黑社会大哥是一个极聪明又狡猾、善于四两拨千斤的心机屌。退伍兵末东和黑社会大哥有着本质上的相像,即骨子里的软弱。尽管他们都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即便已经身处于残酷规则风暴的中心,他们依然极度缺乏自信,对规则的遵守一如对规则的憎恨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黑社会大哥对末东的信任来自他对自我的了解,所以他一遍遍“推心置腹”地与末东长谈,用挣扎在中上层漩涡中的年轻人最基本的动力——梦想——诱惑他,让末东认定自己不仅可以是老大的一个跟班,更可以成为他的心腹、兄弟。在组织出现问题时,手下那帮流氓又是见利忘义之众,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末东——曾经的自己,他所要利用的就是末东一腔热血想要闯出一片天地的心情。所以他带末东去看自己发迹的源头、在末东面前展现脆弱、让末东尝到权力的滋味,他对末东的保护既是对末东心底的“单纯”进行保护,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可以加以利用。于是在自己遭难时末东挺身而出,却未曾想到从始至终这都是黑社会大哥的圈套。

末东既不愿意母亲当保姆、也不愿意妹妹当服务员,除了保护心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女性工作的否定,从这也可以看出末东思想上的保守。渴望成为一家之主却没有团结家人的能力,也是底层大男子主义男人令人反感的一面。

一家人的聚餐最后成了聚殴,末东却只能开车在外面转圈。预示着这个家即便再像一个充满负能量的危险漩涡,末东也只能被牢牢吸住脱身不得。

某种程度来看,末东也是黑社会大哥的绿鱼。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末东至少服过26个月的兵役,与社会的脱节、生活技能缺乏、家庭贫困、生活负担重、学历低下等等原因让末东的自卑在脱下了那身军装后立刻现形。也正是因为这种生活压力让末东对生活的向往很单纯,一家人住在一起开个餐馆之类的营生糊口即可。末东的经历与黑社会大哥的经历截然不同,这也导致了两个人命运走向结果的差异。黑社会大哥因为学历低下备受亲人歧视乃至反目,干脆当起了混混,趁着某次大哥入狱趁机混到了现在的地位。他很了解并理解末东刚刚出来混的心情,甚至看重这一点。末东身上对生活还有着温暖的甚至不现实的向往,这是黑社会大哥早已失去的。他培养末东,也等于思考如果另一个自己在不同的境遇下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人在寂寞的时候会做错事,可是只有那些时候所渴盼的东西最令人难忘

末东之于黑社会大哥是绿鱼,而女人对于末东也是绿鱼,可悲的是,女人的绿鱼,却是黑社会大哥。末东退役归来,狠劲没有打架无力,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他只想平平淡淡的过小日子,然而顺风飘走的红丝巾勾起了他对爱情的向往。他与她的第一次见面甚至没有说过话便为她出头,挨了揍不说还丢了行李,然而女人的美丽和神秘却像在他心底生了根发了芽,从此以后踏上所有爱情的老路——痛苦。在爱上女人又当了黑社会大哥的手下之时便注定了末东的悲剧。忠义不两全的情况下他先是背叛了大哥,然后又背叛了爱情,身不由己的末东早已偏离了绿鱼游动的方向。渴望平凡的生活、渴望爱情、渴望权力、却还偏偏渴望单纯的道义,人生连一条绿鱼都难拥有,鱼儿自在却也凶猛,幼时仅仅丢了鞋子,成年后却是丢了性命。

向她伸手的是他,但最本质的保护,却是来自黑社会大哥,我相信此刻的她是感动的,但同样是理智的

女人,是我不喜欢的角色。她是介于末东的单纯和黑社会大哥的现实之间的人,永远无法满足于现状却恐惧改变胆小懦弱的人,而这种人却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宁愿在痛苦中迷茫,也不敢真正尝试一条新的出路。所以她一遍遍的坐着火车去不知名的远方,最终却始终会回道黑社会大哥的怀中。她身上有着强烈的自负感让她对成为歌唱艺人有所向往,但又对各种圈内的黑暗斗争心知肚明。即便不是依附于黑社会大哥,她想要做的工作(或者说事业、以及想要满足的物质生活)也不得不驱使她依附别的势力。然而黑社会大哥可以给她受保护的力量以及丰厚的物质生活,却不能给她女人最渴望的、专属的宠爱,所以她在寂寞中抓到了末东这根救命稻草,末东是她呼吸的纯净空气、是她口渴时的消毒水,是她的锦上添花,却绝不是雪中送炭。末东与女人之间的爱情仅存在于单方面的,她的歉疚与信任,要多过渴望与依赖。末东是她应该爱上的、并为之疯狂、乃至得到幸福的,但也仅仅是应该而已。

这光亮似乎是单纯的给家里报喜的末东散发出来的,然而依然太微弱,微弱到照不亮黑暗的所有角落,微弱到外面旖旎的彩色会随时将之吞没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较为欢乐的配乐,甚至如果忽略中间的尔虞我诈的话,头尾完全可以给人一种韩式爱情片的感觉。某个退役兵在火车上邂逅了真爱,最后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开启了小餐馆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幸福的就像是给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盖上了西施的人皮面具。

绿鱼,就像卡夫卡的城堡,你可以找到它,却永远进不去。

末东仅在镜中得意,智障哥哥却在现实中

 短评

一个好人的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典型的黑色电影命题。很遗憾,电影没能把普遍的后现代问题准确嵌入韩国的风景之中,但那抹杀不了李沧东所达到的高度。

5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C / 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悲欢,散文般的节奏注定使得情绪的呈现比题旨的挖掘更到位。偶尔有几个镜头太突兀(包括那个旋转镜头),但整体已经把握得十分沉郁稳健。结尾高楼崛起中的家庭世外桃源与突如其来的心碎重逢都仿佛梦境。电话亭里的那段,韩石圭的表演可真是太震撼了。

1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权力关系全部反转:交警怕司机、混子变老大、士兵成手下……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女性角色虽然是附庸,但这不正是韩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像黑帮电影,但又完全不是。结尾镜头稍稍抬起,远处就是成排的楼房,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血色。

1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李沧东控。把一个小混混拍得纯粹真切。在火车上和女主角玩猜瓶子的无聊游戏,理想是和家人一起开一间餐馆。杀人后,惊慌失措,却给哥哥打电话说起了关于钓绿鱼的童年趣事,用一件趣事来缓和和过渡严峻的剧情,还有什么比这处理更让人惊喜的呢?每个诞生在李沧东电影里的边缘人,都是永垂不朽的。

18分钟前
  • 泽帆
  • 力荐

智障的大哥,黑道的大哥,大哥的大哥。憨小弟三燃打火机,智障哥抓住了那只鸡,兄弟们总掏小鸡鸡。自照镜里闪过痴呆的脸,挡风玻璃抵蹭着扭曲的脸,墨镜里的纱巾灰飞烟灭,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后来我用一张相片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最后一点真。

21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小武。。。这是李沧东风格初成的少年,他是个内容和形式上都重复探讨和实施的导演,只不过越来越稳健。绿洲和薄荷糖是青春的巅峰,密阳是少言寡语却有力道的中年,可到《诗》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太多惊喜的完美老绅士了。准确而诗意,稳定但陈旧。

22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感觉宋康昊的花衬衫简直太浮夸了!某些地方颇有北野武的调调,但是言而总之这个故事蛮普通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做得比较深刻,偶尔会想起杨德昌。酒吧里有个妹子唱歌的180°复合长运动镜头简直帅呆了!

2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沾湿的红色丝巾蒙住的脸、被刀捅之后倒在挡风玻璃上的脸,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困难;2.黑帮除了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的忠与义,还有冷血的背叛、利用与残酷;3.逃窜的鸡与一家人的热烈欢迎是一组很伤感的对比;4.韩石圭和沈慧珍都演得很好。

2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节奏慢到看不下去,韩国当过兵的都那么怂,黑帮也那么软,真不知道跆拳道是怎么发展的。

29分钟前
  • 较差

虽然剧情有点脱线,但是李沧东的东西永远那么高级,一方面是每一场戏的情绪铺陈都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是用光的精到。嘴贴在车玻璃上一口一口呼气的镜头设计真是绝了。李东俊的音乐很好听。

3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李沧东处女作的首个场景里,女人飘落的纱巾蒙住了男主角的双眼,李作品中常见的迷离感和主体在世界中无处可存的Weltschmerz便这样得以开宗明义地呈现。《绿鱼》主角的悲剧在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失去了方向感,为了在原生家庭里实现平凡渺小的开餐厅愿望,他被卷入了另一个家庭里,其中的兄弟情谊建立在更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上。最终两个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面,男主角则有如那只被捕杀的鸡,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却难逃被吃掉兑现的命运。李一出手就展现了纯熟的导演技巧,特别是能在不过度戏剧和风格化的前提下拍出个人气质来。但早期李的重手痕迹非常明显,本片显然是先有的主题架构再进行的人物创作。而其中粘合剂作用的女性角色则非常弱,在剧情逻辑和主题进行两方面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地位。

3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李沧东在看完侯孝贤的电影后,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秘密?”于是就拍了这部处女作。讲的依然是小人物迷失在大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步步走错的人生,虽然黑帮情节略无趣,但火车、KTV、树枝都成了他日后电影的标志符号,萨克斯配乐有几个瞬间竟然恍惚穿越到了《出租车司机》。 3.5

3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李沧东是调动情绪的大师。蒙住脸的丝巾,叫嚣警车靠边停,火车上的初吻,杀人后给哥哥打电话时的痛苦掩饰,墨镜里烧成灰烬的丝巾…配合萨克斯曲调,没有出路的悲凉爬上心头。开始和告别,冷漠与利用,结尾的欢乐氛围像一张可怖的大网,令观者窒息。PS观影时总想起贾樟柯的《小武》。

37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李沧东总是这样.让看完后的观众的心,总是揪的紧紧的.莫东是个傻汉,善良多情又忠诚.可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就像肮脏的深海中一尾青色稚嫩的幼鱼般,不能存活下来.

42分钟前
  • joanne
  • 推荐

李沧东处女作。冷冽的诗意写实主义初露端倪:长镜头,无画外配乐,含蓄克制的叙事,省略暴力及戏剧性场面。可惜与韩国特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联系不够紧密,未真正跳出黑帮类型片框架。退伍军人,火车,镜子,野餐,驾车转圈等意象在[薄荷糖][密阳]中复现。多处横摇与甩镜代替剪辑,团圆结尾与杀鸡隐喻。(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越往后越喜欢这个不急不缓、小起小伏的如诗般的故事。老屋与高楼并置,高速的城市化逐渐让我们远离了绿鱼那样的生活,却又因它的不完善,生活并不能稳妥。韩石圭太善良、忠诚、专注,注定了他的追逐只能像片头赶不上列车一样,独自消亡。最怕喜宴变成闹剧,结尾的安宁略微让人缓心。

48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黑社会。李沧东偏儒,北野武偏法,吴宇森偏侠,贾樟柯偏道。

4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绿鱼指儿时记忆,是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定义,是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绿鱼指向人生中所有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事情,如静静燃烧的红色爱情,这团火小到只能燃烧自己,注定不能同爱人一起燃烧,绿鱼还指向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未来,李沧东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如薄荷糖一样回溯的人生。

54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8分,正如短评区里所说的,这电影的剧情很普通啦,但很富有生活气息,偏文艺向的黑帮片?作为97年的老电影要求我也不会放的太高了。厕所中杀人的镜头会不会被《卑劣的街头》借鉴了?这两部电影也有相通之处。

58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恍惚间还以为李沧东学着吴宇森或是北野武拍了一部黑帮片,但最有意思的(非主线)其实是男主报完仇想追火车却没追上、让警察靠边却没了下文,像男主这样睚眦必报且处境艰难的小人物贯穿了李沧东之后的每一部电影(《绿洲》中的禁爱、《密阳》中的苦难),他冷眼旁观、如实记录,尖刀永远对准韩国社会。

5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