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完兵役的末东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了被小混混调戏的美延,他因为英雄救美遭到了殴打。回到家的他依然对美延念念不忘,同时接到了美延打来的电话。
原来美延是黑帮大佬培太昆的女人,末东因为她便加入了黑帮,培太昆也对他赞赏有加。然而短暂的和平被打破,黑帮大佬之前的大佬金杨济从监狱里出来了,与培太昆开始了新的较量。可是培太昆不争气啊,对金杨济一味忍让,直到一次他的小弟们得罪了金杨济,培太昆选择了用自己女人给金杨济赔罪。
完事后的美延情绪失控,末东将其带回家,在床上,美延的无辜让末东心生怒火。他刺杀了金杨济,得知消息的培太昆怕事情败露,亲手杀死了末东。
美延与培太昆继续生活在一起,他们有了孩子……
一个天真的小伙怀着对女人的好奇与莫名爱慕卷入了这场帮派斗争之中,最终丧命。他最终得到了什么呢?女人还是大佬的。美延对他应该没有爱情,可能只是觉得这个小伙还不错吧,可小伙却为了她丧命。犯冲动、走极端只有年轻人才能干得出来,但值得赞扬么,显然不应该。
其实其它小弟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走上黑社会,可能不是因为女人,但一定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幼稚的理由,他们以为那是江湖道义,其实那是死亡旋涡。
希望,就像是聚焦在小人物身上最大的悲剧,为了捕捉它,人们咬紧牙关汗流浃背肝脑涂地背信忘义,往往在以为得见月明时乌云蔽月得不偿失。我想,这就是绿鱼所代表的含义:美好的、纯洁的、令人向往的希望,从一个转瞬即逝的模糊身影到人们的指尖滑过它的皮肤,所有的期待汇合成了可以扑灭一切的梦想的力量,直到它消失。希望,曾经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唯一的庇护,人们可以拥有却不可能凭空复制,所以末东烧掉了红丝巾却当不成大哥,反而被聪明的黑社会大哥杀死。
一边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边是小屋小院柳树微拂,幸福指数不得而知,但社会财产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种种悲剧却难以避免。一家子因为末东的死而学会珍惜幸福,也算是导演对小人物极端悲怆的怜悯了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在影射着当时韩国黑社会与警方勾结、依法行政的速度赶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警界受贿现象严重等等社会问题,在各种体制不完善的社会里暴力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小到家庭暴力解压、大到黑社会以暴制暴,惶恐心理这颗不定时炸弹时刻准备好点燃暴力的引线,但在片中并未完全体现这种惶恐心理的来源,仅限于小人物们挣扎生存的困境。末东家的土地如何变成了高楼大厦而他家却丝毫没有收益,我们仅能窥测到资本主义发展下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之残酷。
全片看来,黑社会大哥是一个极聪明又狡猾、善于四两拨千斤的心机屌。退伍兵末东和黑社会大哥有着本质上的相像,即骨子里的软弱。尽管他们都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即便已经身处于残酷规则风暴的中心,他们依然极度缺乏自信,对规则的遵守一如对规则的憎恨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黑社会大哥对末东的信任来自他对自我的了解,所以他一遍遍“推心置腹”地与末东长谈,用挣扎在中上层漩涡中的年轻人最基本的动力——梦想——诱惑他,让末东认定自己不仅可以是老大的一个跟班,更可以成为他的心腹、兄弟。在组织出现问题时,手下那帮流氓又是见利忘义之众,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末东——曾经的自己,他所要利用的就是末东一腔热血想要闯出一片天地的心情。所以他带末东去看自己发迹的源头、在末东面前展现脆弱、让末东尝到权力的滋味,他对末东的保护既是对末东心底的“单纯”进行保护,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可以加以利用。于是在自己遭难时末东挺身而出,却未曾想到从始至终这都是黑社会大哥的圈套。
末东既不愿意母亲当保姆、也不愿意妹妹当服务员,除了保护心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女性工作的否定,从这也可以看出末东思想上的保守。渴望成为一家之主却没有团结家人的能力,也是底层大男子主义男人令人反感的一面。
一家人的聚餐最后成了聚殴,末东却只能开车在外面转圈。预示着这个家即便再像一个充满负能量的危险漩涡,末东也只能被牢牢吸住脱身不得。
某种程度来看,末东也是黑社会大哥的绿鱼。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末东至少服过26个月的兵役,与社会的脱节、生活技能缺乏、家庭贫困、生活负担重、学历低下等等原因让末东的自卑在脱下了那身军装后立刻现形。也正是因为这种生活压力让末东对生活的向往很单纯,一家人住在一起开个餐馆之类的营生糊口即可。末东的经历与黑社会大哥的经历截然不同,这也导致了两个人命运走向结果的差异。黑社会大哥因为学历低下备受亲人歧视乃至反目,干脆当起了混混,趁着某次大哥入狱趁机混到了现在的地位。他很了解并理解末东刚刚出来混的心情,甚至看重这一点。末东身上对生活还有着温暖的甚至不现实的向往,这是黑社会大哥早已失去的。他培养末东,也等于思考如果另一个自己在不同的境遇下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人在寂寞的时候会做错事,可是只有那些时候所渴盼的东西最令人难忘
末东之于黑社会大哥是绿鱼,而女人对于末东也是绿鱼,可悲的是,女人的绿鱼,却是黑社会大哥。末东退役归来,狠劲没有打架无力,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他只想平平淡淡的过小日子,然而顺风飘走的红丝巾勾起了他对爱情的向往。他与她的第一次见面甚至没有说过话便为她出头,挨了揍不说还丢了行李,然而女人的美丽和神秘却像在他心底生了根发了芽,从此以后踏上所有爱情的老路——痛苦。在爱上女人又当了黑社会大哥的手下之时便注定了末东的悲剧。忠义不两全的情况下他先是背叛了大哥,然后又背叛了爱情,身不由己的末东早已偏离了绿鱼游动的方向。渴望平凡的生活、渴望爱情、渴望权力、却还偏偏渴望单纯的道义,人生连一条绿鱼都难拥有,鱼儿自在却也凶猛,幼时仅仅丢了鞋子,成年后却是丢了性命。
向她伸手的是他,但最本质的保护,却是来自黑社会大哥,我相信此刻的她是感动的,但同样是理智的
女人,是我不喜欢的角色。她是介于末东的单纯和黑社会大哥的现实之间的人,永远无法满足于现状却恐惧改变胆小懦弱的人,而这种人却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宁愿在痛苦中迷茫,也不敢真正尝试一条新的出路。所以她一遍遍的坐着火车去不知名的远方,最终却始终会回道黑社会大哥的怀中。她身上有着强烈的自负感让她对成为歌唱艺人有所向往,但又对各种圈内的黑暗斗争心知肚明。即便不是依附于黑社会大哥,她想要做的工作(或者说事业、以及想要满足的物质生活)也不得不驱使她依附别的势力。然而黑社会大哥可以给她受保护的力量以及丰厚的物质生活,却不能给她女人最渴望的、专属的宠爱,所以她在寂寞中抓到了末东这根救命稻草,末东是她呼吸的纯净空气、是她口渴时的消毒水,是她的锦上添花,却绝不是雪中送炭。末东与女人之间的爱情仅存在于单方面的,她的歉疚与信任,要多过渴望与依赖。末东是她应该爱上的、并为之疯狂、乃至得到幸福的,但也仅仅是应该而已。
这光亮似乎是单纯的给家里报喜的末东散发出来的,然而依然太微弱,微弱到照不亮黑暗的所有角落,微弱到外面旖旎的彩色会随时将之吞没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较为欢乐的配乐,甚至如果忽略中间的尔虞我诈的话,头尾完全可以给人一种韩式爱情片的感觉。某个退役兵在火车上邂逅了真爱,最后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开启了小餐馆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幸福的就像是给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盖上了西施的人皮面具。
绿鱼,就像卡夫卡的城堡,你可以找到它,却永远进不去。
末东仅在镜中得意,智障哥哥却在现实中
一个好人的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典型的黑色电影命题。很遗憾,电影没能把普遍的后现代问题准确嵌入韩国的风景之中,但那抹杀不了李沧东所达到的高度。
C / 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悲欢,散文般的节奏注定使得情绪的呈现比题旨的挖掘更到位。偶尔有几个镜头太突兀(包括那个旋转镜头),但整体已经把握得十分沉郁稳健。结尾高楼崛起中的家庭世外桃源与突如其来的心碎重逢都仿佛梦境。电话亭里的那段,韩石圭的表演可真是太震撼了。
权力关系全部反转:交警怕司机、混子变老大、士兵成手下……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女性角色虽然是附庸,但这不正是韩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像黑帮电影,但又完全不是。结尾镜头稍稍抬起,远处就是成排的楼房,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血色。
李沧东控。把一个小混混拍得纯粹真切。在火车上和女主角玩猜瓶子的无聊游戏,理想是和家人一起开一间餐馆。杀人后,惊慌失措,却给哥哥打电话说起了关于钓绿鱼的童年趣事,用一件趣事来缓和和过渡严峻的剧情,还有什么比这处理更让人惊喜的呢?每个诞生在李沧东电影里的边缘人,都是永垂不朽的。
智障的大哥,黑道的大哥,大哥的大哥。憨小弟三燃打火机,智障哥抓住了那只鸡,兄弟们总掏小鸡鸡。自照镜里闪过痴呆的脸,挡风玻璃抵蹭着扭曲的脸,墨镜里的纱巾灰飞烟灭,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后来我用一张相片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最后一点真。
小武。。。这是李沧东风格初成的少年,他是个内容和形式上都重复探讨和实施的导演,只不过越来越稳健。绿洲和薄荷糖是青春的巅峰,密阳是少言寡语却有力道的中年,可到《诗》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太多惊喜的完美老绅士了。准确而诗意,稳定但陈旧。
感觉宋康昊的花衬衫简直太浮夸了!某些地方颇有北野武的调调,但是言而总之这个故事蛮普通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做得比较深刻,偶尔会想起杨德昌。酒吧里有个妹子唱歌的180°复合长运动镜头简直帅呆了!
1.沾湿的红色丝巾蒙住的脸、被刀捅之后倒在挡风玻璃上的脸,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困难;2.黑帮除了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的忠与义,还有冷血的背叛、利用与残酷;3.逃窜的鸡与一家人的热烈欢迎是一组很伤感的对比;4.韩石圭和沈慧珍都演得很好。
节奏慢到看不下去,韩国当过兵的都那么怂,黑帮也那么软,真不知道跆拳道是怎么发展的。
虽然剧情有点脱线,但是李沧东的东西永远那么高级,一方面是每一场戏的情绪铺陈都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是用光的精到。嘴贴在车玻璃上一口一口呼气的镜头设计真是绝了。李东俊的音乐很好听。
李沧东处女作的首个场景里,女人飘落的纱巾蒙住了男主角的双眼,李作品中常见的迷离感和主体在世界中无处可存的Weltschmerz便这样得以开宗明义地呈现。《绿鱼》主角的悲剧在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失去了方向感,为了在原生家庭里实现平凡渺小的开餐厅愿望,他被卷入了另一个家庭里,其中的兄弟情谊建立在更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上。最终两个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面,男主角则有如那只被捕杀的鸡,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却难逃被吃掉兑现的命运。李一出手就展现了纯熟的导演技巧,特别是能在不过度戏剧和风格化的前提下拍出个人气质来。但早期李的重手痕迹非常明显,本片显然是先有的主题架构再进行的人物创作。而其中粘合剂作用的女性角色则非常弱,在剧情逻辑和主题进行两方面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地位。
李沧东在看完侯孝贤的电影后,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秘密?”于是就拍了这部处女作。讲的依然是小人物迷失在大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步步走错的人生,虽然黑帮情节略无趣,但火车、KTV、树枝都成了他日后电影的标志符号,萨克斯配乐有几个瞬间竟然恍惚穿越到了《出租车司机》。 3.5
李沧东是调动情绪的大师。蒙住脸的丝巾,叫嚣警车靠边停,火车上的初吻,杀人后给哥哥打电话时的痛苦掩饰,墨镜里烧成灰烬的丝巾…配合萨克斯曲调,没有出路的悲凉爬上心头。开始和告别,冷漠与利用,结尾的欢乐氛围像一张可怖的大网,令观者窒息。PS观影时总想起贾樟柯的《小武》。
李沧东总是这样.让看完后的观众的心,总是揪的紧紧的.莫东是个傻汉,善良多情又忠诚.可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就像肮脏的深海中一尾青色稚嫩的幼鱼般,不能存活下来.
李沧东处女作。冷冽的诗意写实主义初露端倪:长镜头,无画外配乐,含蓄克制的叙事,省略暴力及戏剧性场面。可惜与韩国特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联系不够紧密,未真正跳出黑帮类型片框架。退伍军人,火车,镜子,野餐,驾车转圈等意象在[薄荷糖][密阳]中复现。多处横摇与甩镜代替剪辑,团圆结尾与杀鸡隐喻。(8.5/10)
越往后越喜欢这个不急不缓、小起小伏的如诗般的故事。老屋与高楼并置,高速的城市化逐渐让我们远离了绿鱼那样的生活,却又因它的不完善,生活并不能稳妥。韩石圭太善良、忠诚、专注,注定了他的追逐只能像片头赶不上列车一样,独自消亡。最怕喜宴变成闹剧,结尾的安宁略微让人缓心。
黑社会。李沧东偏儒,北野武偏法,吴宇森偏侠,贾樟柯偏道。
绿鱼指儿时记忆,是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定义,是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绿鱼指向人生中所有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事情,如静静燃烧的红色爱情,这团火小到只能燃烧自己,注定不能同爱人一起燃烧,绿鱼还指向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未来,李沧东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如薄荷糖一样回溯的人生。
8分,正如短评区里所说的,这电影的剧情很普通啦,但很富有生活气息,偏文艺向的黑帮片?作为97年的老电影要求我也不会放的太高了。厕所中杀人的镜头会不会被《卑劣的街头》借鉴了?这两部电影也有相通之处。
恍惚间还以为李沧东学着吴宇森或是北野武拍了一部黑帮片,但最有意思的(非主线)其实是男主报完仇想追火车却没追上、让警察靠边却没了下文,像男主这样睚眦必报且处境艰难的小人物贯穿了李沧东之后的每一部电影(《绿洲》中的禁爱、《密阳》中的苦难),他冷眼旁观、如实记录,尖刀永远对准韩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