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一说起西班牙电影大师佩德罗·阿莫多瓦,你会想起什么?肯定少不了艳丽的色彩和奇情的故事,这些都是他独步于影坛的夺目标签。他在拍完自传色彩的《痛苦与荣耀》和实验剧场短片《人类的呼声》后,再次回到最拿手的通俗剧题材。新片《平行母亲》再次与御用女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合作,并成功助她拿下威尼斯影后的桂冠。阿莫多瓦上一次为她拿下戛纳影后,要追溯回2006年的《回归》,那一年由王家卫领衔的评审团破天荒地将最佳女演员奖同时颁给剧中的6位女演员,当然克鲁兹就位居其中。 碰巧的是,这部《平行母亲》和《回归》在情节上具有遥相呼应的味道。两部影片都是以独立自强的女性为主角,她们彼此联手对抗命运,在没有男人的情况下,也能幸福快乐地生存下来。相比之下,她们的男性亲属都遭遇不测,在《回归》里是死在一群忍辱负重的女性手中,《平行母亲》里的男人则死于西班牙内战时期弗朗哥政权的迫害。
这段描述西班牙黑历史的情节在影片一首一尾环扣,为作品增添上历史的厚重感,令其成为导演生涯上最具政治意味的一部。女主角得知婴儿被换之后,有意隐瞒年轻女友真相的叙事内容别有所指,似乎在影射当年政府对屠杀历史的掩盖。而两人对乱葬岗挖掘的争吵过程中,更鲜明地摆出两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年轻女友认为“要放眼于未来,别不停地揭开旧伤疤”,而女主角则认为“是时候睁眼看看你生活的这个国家了”。阿莫多瓦借女主角之口一针见血地斥责了当下年青人不关心国家历史的虚无冷漠态度。 女主角偷偷提取婴儿和女友唾液做亲子鉴定的情节又显然与最后四处搜集年长女性亲属的DNA做检测暗中呼应,都是强调血脉传承的重要意义。而最后挖掘男性亲人骸骨的场面不免令人震惊,这一幕加深了前面女主角坦白承认错误的意义:我们必须撕开谎言、直面痛苦的真相,才能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向。不论是针对个人还是国家历史,都是同样的道理。
尽管阿莫多瓦这次破格地加入历史政治的情节,然而这段情节与核心的叙事线索结合得并不紧密,奇情的故事要么转移了观众的视线(如两位母亲之间的同性情节),要么充斥着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漏洞。看得出阿莫多瓦一心想为女性平权做出努力,对各种女性话题的强烈关注(单亲妈妈的遭遇、受到性侵犯的女人),但这些反而冲淡了故事里历史的沉重意味,头尾与中间出现的断裂感使作品没能提升到深刻的高度,有点可惜。
Janis(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是一位成功的商业摄影师,在拍摄活动中她结识了法医人类学家Arturo,Junis希望通过Arturo的帮助来寻找到自己亲人的骸骨,在这之后Junis怀上了他的孩子,在产房内她结识了同样意外怀孕的Ana,两人在病房里相互支持,形成了紧密的连结,而这种连结也使他们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片于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作为开幕影片,并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导演为佩德罗·阿莫多瓦。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女主角Janis,米莱娜·斯米特饰演Ana,萝西·德·帕尔马等演员也出演了该片。
在《平行母亲》中,阿莫多瓦秉承自己一贯的女性视角,从明亮的新生命诞生到解剖西班牙黑暗历史,阿莫多瓦这次的尝试无疑是具有野心的。
海报中的Junis与Ana的交错形象,象征着一种女性叙事叠加和交叉了关于历史的论述,具有戏剧性的力量和政治意义的张力。在故事和历史、祖先和后代的交织中也是如此:它涉及到题目本身,因为母亲们不仅在水平方向上是平行的,而且在垂直方向上是世代相承的。
在这里,生命与历史的纵深是平行的。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而历史与社会塑造了集体的一部分的性格特点。
从新生儿诞生,到Cecilia的身份被追根溯源,DNA生即带来,如同民族的历史,是集体的不可磨灭的基因。过去的创伤或许可以被治愈,但疤痕无法被抹去。
在欧洲电影中,西班牙的残酷历史总是处于边缘之间,阿尔莫多瓦沿着西班牙模糊的历史和政治线索前进,在不放弃他对戏剧中人物的同情的情况下,不再将它视作一个色彩丰富迷人的画布,以离经叛道的顽童视角描绘,而是将它作为一块有待挖掘的土地,挖掘出历史中的潜藏的幽灵。
影片行至最后一段,昔日弗朗哥政府为人民带来的伤疤被揭开,骸骨被挖掘出来,这是西班牙许多人在绝境中的斗争,这个伤口仍未愈合,仅仅消除法西斯还不足以消除暴力和虐待的遗留问题,因为散落在西班牙各地的两千多座万人坑中,许多真相仍然被封藏了起来。但这个结尾依然有温情而阳光的一面:通过一桩桩巧合,历史的真相被挖掘出来,一群人在暖阳之下回溯自己的根源,迎接自己的新生。阿莫多瓦的意图很明显,只有正视历史,正视过去的罪行,将被埋藏的真相揭开,才能甩掉包袱,继续前进,如字幕中道:“no history is mute”。
最后一场中还提到了一些前辈们在苦难中的人性微光,比如:曾祖父放弃逃跑,回家与曾祖母和孩子守候在一起,还有墓穴中紧握的双手的遗骸。
在电影当中,阿莫多瓦从未执着于塑造完美的女性道德楷模形象,这其中的女性角色各有瑕疵,但依然得到了救赎,选择互相关心,互相支持。
对于影片中人物的道德困境,阿莫多瓦选择揭开谎言,用真实来救赎一地鸡毛的生活剧。
比如,Junis与Arturo产生婚外情并诞下女儿,Arturo选择将一切坦白给自己的妻子,并得到了宽恕;Ana的母亲忽视女儿,只有自己的演员理想,当她向Junis忏悔时,也得到了谅解;Junis得知Cecilia不是自己的女儿,而自己的女儿已经去世时,陷入丑陋真相与迷人谎言的道德困境之中的Janis最终选择以失去女儿的代价向Ana坦白真相,她的诚实使她赢得了救赎,也得到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另外,阿莫多瓦也在作品中也加入了一些敏感或时兴的议题,比如两位女性在相互支持的过程中产生了微妙情愫;Ana被强奸可是缺乏诉诸法律的途径;Janis身着的t恤衫印有’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的女权议题,带有启示性,同时也让人稍微停下来做思考。
一
阿莫多瓦的新片也许对于他自己来说,不算最好的一部,但依然是一部相对完整而充满感情的作品。当’平行’的概念介入时,更需要精准的互文关系来配合,对于Janis和Ana之间的关系,移情方面没有亮点,也算不上有新意,这段过于冗长的叙事与宏大沉重的历史主题有些脱节,未能使观众兴奋。
本文发表于<抛开书本>--威尼斯特刊
一号女主职业摄影师,快40,有钱有颜,家里还有保姆,和男主因工作相识发生婚外情意外怀孕。二号女主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为离开家庭和父亲结婚,为追逐自己的演员梦想又离婚,二号女主和同学聚会时与喜欢的男生发生关系,但被另外两个男生拍下来并以此要挟女主和他们发生关系,二号女主不幸怀孕。两位女主临产同住一间病房相识,生完孩子后留下联系方式,但是医院把孩子放错了她们抱着彼此的孩子各自回家。男主来看望一号女主和孩子,但是怀疑这个孩子不是他的,一号女主做了亲子鉴定证实自己不是孩子生母。一号女主在楼下偶遇做咖啡店服务生的二号女主,才得知二号女主的孩子已经猝死,此刻一号已经猜测到自己和二号女主的孩子被调换了,一号女主邀请二号女主回家做她的保姆,做家务带孩子,并悄悄再次做了亲子鉴定,确认二号女主是她养的女儿的生母,知道这个事实后,一号二号女主还发生了关系,每天同床共枕……
一号最终还是告诉了二号真相,二号崩溃带孩子离开家。一号和男主再次联系,为挖掘战争时期被乱葬在壕沟里的祖辈骨骸共同努力。最终村里人都找到了他们亲人,死去的亡灵得以回归家族。一号二号女主和解,一号女主再次怀孕。
有点狗血的剧情最后拔高到战争家族亲缘的高度,真的比较牵强
唯一的亮点是色彩画面感相当好,每一帧都很美
我理解有点儿抱负的导演都会对有历史厚度的题材感兴趣,但是这两条线并没有粘合得很合理。我一开始以为,会是曾外祖母作为母亲跟初为人母的女主这两条线并行,交织混剪,万万没想到是这么个走向,这样二者的联系就很薄弱且结合之后的事再看还会非常割裂。(所以为什么还叫平行母亲?!) 女主,一个多年来想寻找到曾祖父尸体进行体面安葬,一个对历史真相有着执着追求,一个很想要一个孩子的人,在得知自己十月怀胎翘首以盼并且为此还与喜欢的男友分手的闺女不是自己的,且猜测孩子是跟医院同房的女孩儿的小孩儿换错之后,做的事竟然是换掉电话号码赶紧避开这些人不让人找到。差点脱口而出骂人啊喂,正常人的第一反应难道不是联系医院跟律师,马上安排告医院,有了猜测对象,难道不想跟女孩儿见面商量一下做个DNA检测吗?万一不是跟同房的女孩儿换错呢,万一亲生闺女被换去了其他糟糕的家庭呢?这都不考虑吗?这都不在意吗?更何况女主的人设应该是对真相有所执念对亲情血缘很在意的啊!前面寻找曾外祖父遗骸的铺垫都是闹着玩的吗!这一段编得简直莫名其妙的。以及,要相信人类学家的专业水平啊!行走的DNA检测仪!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出自克罗齐的经典著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但在大众传播中,它被广泛地曲解和滥用。
克罗齐并不是说“历史”是由“当代”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更没有历史只能不断重演的意思。他是在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历史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过往的历史引起现实的思索和心灵的颤动,历史才会在人的头脑中被“激活”。所谓“真历史”——是能与人的当下境遇联动的历史。
简单说,克罗齐看重的是历史的借鉴意义。正所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将这句话反过来讲就是:不以史为鉴,则没有未来。而这,才是佩德罗·阿莫多瓦在其新作《平行母亲》中的核心表达。
与之相比,“换子疑云”式的奇情故事、阿莫多瓦一以贯之的女性叙事反倒成了次要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历史——这一全片最重要的叙事背景来看看年逾古稀的阿莫多瓦这回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创造历史的人不负责
从二战前到1975年,西班牙一直处在佛朗哥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下。30多年间,约有15万民众被迫害致死,遗体被随意丢弃在乱葬岗。片中Janis(佩内洛普·克鲁兹)辛苦追寻的曾祖父,便在这一时期不幸遇害。直到佛朗哥去世后,胡安·卡洛斯一世才开始推动西班牙社会的民主化转型。“西班牙对失踪者的家庭应负巨大的道义责任”——阿莫多瓦在影片的威尼斯映后采访中讲到。
有评论认为这条安葬先人的历史线索和影片的主体故事并不搭调,阿莫多瓦强行将二者糅合在一起不伦不类,也让“母爱伟大”和“正视历史”的主题各行其是、无法通融。对此,我并不同意。
影片乍看之下是个“历史背景-双母奇情-历史追溯”的简单三明治结构,实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现实”互文结构。设置堪称精巧。首先,让我们记住克劳奇的教诲——“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然后把两个母亲抚养孩子的当代故事也理解成一部“历史”,来看看这部私人秘史与逝去的国家历史是如何水乳交融地达成互文的。
先看国家史:不管是独裁者佛朗哥还是继位的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改变历史进程、决定众生命运的都是男性。弗朗哥的法西斯暴政导致无数人丧生,可身负累累血债的他却一死了之,并不负责。那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人替他负责吗?
影片中提到的《历史记忆法》本来是针对弗朗哥罪行的清算,该法案否认弗朗哥政权的合法性,主张为遇难者平反和提供国家赔偿。熟料,该法案却被后来的西班牙首相拉霍依否决——这意味着当权者对那段历史继续抱持否认与逃避态度。
对现代西班牙的国家史稍作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影片中“私人史”这部分当中的男性,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一手造成的“历史结果”——两位女性的生产,同样是逃避+不负责。
就像Janis的男友Arturo,当他得知自己“喜当爹”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不能要。因为“历史时机”不对。可历史已经发生了,怎么办呢?
而当他终于看到孩子时,又第一时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认为孩子不是自己的——当然,他“觉”对了,大概也只有在这种事情上,很多男人的直觉才会如此精准。
再看Ana孩子的父亲,干脆就没出现,只以照片的形式“在场”。而这个孩子,也是他和另外两个狐朋狗友共同作案下的产物——面对历史的罪孽,始作俑者的做法是“提裤子走人”。
同样“不在场”的还有Ana的父亲,这个角色就更有意思了。他的历史观与现世观高度吻合:面对国家的不堪过去,他“教导”女儿说“要着眼于未来,不然就只是不停地揭开旧伤疤罢了”;面对女儿的屈辱,他又劝她不要声张,因为要“避免这样的丑闻,为了保护她”。
所谓的“保护”就是置身事外地唱唱高调——他一面将怀孕的女儿赶去妈妈那里,一面语重心长地教她把“心态放好”。其实,很多男人对外人和亲人往往都能毫无负担地表达出这样的“大局观”,或许只有当自己的利益受损,他们才会流露出睚眦必报的真性情。
追根溯源,造成两个孩子“历史性错误”的,不是粗心大意的观察室,而是她们的生身父亲。而对这样的错误,母亲的反应是什么呢?——勇敢并主动纠错。
二、母亲的历史态度
“孩子不是自己的”和“孩子死了”这两个接踵而来的打击,让Janis一度彷徨、痛苦、纠结,但她最终决定不再隐瞒这一真相,而是努力接受它。只有承认过去才能救赎未来——最终,Janis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再看Ana:她原先是个混不吝的小太妹,面对历史强加给她的屈辱——孩子,她一度说过“我很后悔”的话,但身为人母后却“一夜长大”。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背负“原罪”的孩子,当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并没死时,虽也有过短暂的不解和眩晕——但立即选择继续尽好一个母亲的职责。
而Ana的妈妈Teresa,同样敢于承担自己的过错。为了心心念念的演艺事业,她在女儿最需要的时候离她而去。长久以来对女儿的忽视,让她坦诚“自己是个糟糕的母亲”。最终,她用电话向女儿表达了忏悔。
另外,片尾出现的Janis姨妈一角也不容忽视。这同样是位母亲。她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到父亲的遗骨,一家人葬在一起。这位母亲同Janis一样——要向历史讨个公道。
片中收集保留历史资料、在乎遗体挖掘工作的,都是女性。这里尤为关键的一场戏是Arturo为Janis的姨妈采集唾液——它与Janis为孩子做亲子测试时的动作一模一样。一个是对历史的追认、一个是对当下的确认,历史与现在就这样天衣无缝地交汇在一起, 让观众对“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历史与现实的紧密互动其实体现在全片的叙事脉络中:Janis决心追溯曾祖父一代人的被害遗迹后才与Arturo相爱并怀孕,这是只有直面历史,才有未来;当Janis向Ana坦白一切后,Arturo才带来“好消息”,这是只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历史才有希望;Janis与Arturo二度复合,再度怀孕的同时,发掘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是历史与未来相伴相生、共同进退。
除了情节架构的互文,历史与现实的互动还体现在人物身上,就像Janis与Ana:一个年长、一个年幼,经历的历史时间不同。所以年长的相信:“国家的真相需要被铭记,只要一天我们不去做这件事,战争就还没有结束。”而年幼的却懵懂无知,只能人云亦云地复述父亲右翼主义的陈词滥调。
除这场戏以最直白的台词宣告了阿莫多瓦的历史态度外,片中还有很多历史-现实相互交织的细节。比如Janis和Ana站在满满一墙的家人照片面前:
再如Janis第一次收到亲子测试结果时,电脑桌面上的文章名。
于是,反法西斯的历史就这样与年轻妈妈们的经历融合了起来。阿莫多瓦延续了其一以贯之的女性主义:男性不仅不对生活负责,也不对历史负责,扛起生活重担和对先人历史负责的,往往是女性。
就像阿莫多瓦的旧作《回归》中,清理墓园、参加葬礼的,也是清一色的寡妇,因为“男人比女人死得早”。
也像21年前那部满誉世界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你完全可以将它视为较早一部的《平行母亲》。
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同样是一个孩子死了、一个孩子幸存。同样是由两位单身母亲照顾一个孩子。甚至同样由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其中之一——只不过她的角色从年幼的那个变成了年长的那个。
而片中的男性,亦通通不在场。玛努埃拉的丈夫面对妻儿一走了之,他的“放纵不羁爱自由”先后坑害了两代女性(《回归》中的丈夫亦然);而修女罗萨的父亲罹患老年痴呆,压根就不认得自己的女儿。是女性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彼此救赎才扭转了下一代的历史宿命。而当男性开始忏悔、变得更好时——是他们成为“女人”后。
不知如此激烈的表达,会不会惹毛一帮自觉也大义凛然的男性。但我觉得,男同胞大可不必动怒,这只是阿莫多瓦个人的作者表达,我只关心他表达的好不好、妙不妙,不关心它是否百分百正确。
何况从真实的历史上看,尤其是一些时代巨变的节点上——当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时,女性的确常比男性表现的更勇敢、更决绝。就像家国蒙难、山川变色之际,妓女能纵身一跃,而忠君爱国、学富五车的东林党领袖却说:“水很凉”。
又像是某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期:敢说真话、敢忤龙鳞的伟大女性不胜枚举,她们坚强如铁,又无一不遭逢了人世间最悲惨的命运和正常人绝对无法想象的经历......她们当然不构成100%——也有很多男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数量相对较少。
三、历史与现在:平行的祖国
说远了。在这个故事里,阿莫多瓦还是给男性留了些脸面。就说Arturo这一角色:虽然一开始显得比较渣男,但他最后也向妻子坦诚了自己的历史错误——出轨。而且,整个发掘工作是他帮Janis联系并主持的。我相信:他妻子癌症的痊愈、他之所以能和Janis拥有第二个孩子,是因为他的历史态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促使Janis二次怀孕的那间房子,是Janis的祖母、母亲都住过的。而这个孩子,也在延续历史血脉的这间屋子诞生。这是平行的母亲、平行的时空、平行的生命。
“平行母亲”:依旧是一语双关,依然是历史与现在的互文——并立的既是Janis和Ana这两位母亲,也是过去与现在这两个母国。
虽然母亲的叙事占了全片的最大篇幅,有关历史真相的挖掘只是蜻蜓点水。可实际上,最后一场戏才是全片的重中之重:不再试图以谎言歪曲历史、不再遗忘与沉默、勇敢探寻并还原历史真相——是现年72岁的阿莫多瓦最想说的事。
或许你会嫌这是“大师老矣”的好为人师与老生常谈,或许你嫌这个奇情故事是如此狗血令人难以置信——医院怎么会抱错孩子?这又不是什么莆田系野鸡医院。而Janis知道孩子不是自己后的初始反应也让人难以理解: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向医院咨询?她干嘛要换手机号主动失联?
我理解阿莫多瓦是想表现人在重大打击下的短暂逃避和混乱,为母亲赋予更多人性转变。但这一设计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手机号一换,倘若Ana自此不出现,Janis不就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吗?尤其是她在换号前还主动给Ana打了通电话,证明她预感到孩子有可能抱错,这无论如何说不通。
但这些情感逻辑上的瑕疵我都可以原谅,因为我最看重的还是阿莫多瓦“历史-现实”的叙事逻辑。倘若揪着“孩子压根不会抱错”的不合理情节不放,则“历史-现实”的表里叙事也无法完成。
如前所述,阿莫多瓦年龄大了,或许大师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思考严肃的历史议题——就像《圣母》的保罗·范霍文。表达兴趣的偏转导致在最为擅长的“奇情”和“重口味”上就比较应付。正像《平行母亲》的情节与《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如此之像。乃至于包括一个母亲都热爱戏剧、新孩子沿用以往名字这样的细节。
阿莫多瓦自己谈到了拍摄《平行母亲》的初衷:“我有点忘记了我的政治倾向,并致力于最终享受那些被遗忘的东西。”看来,这是阿莫多瓦回归初心的一部“反省”之作,反省的是他年轻时忽略的那段历史,“西班牙与自己的过去有着非常糟糕的关系”、“这部电影是面向年轻人的一种方式,他们必须看一看过去”,阿莫多瓦如是说。
就像片尾援引的拉美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名言:
“历史永远不会沉默。不论他们如何诋毁、不论他们如何篡改、不论他们如何伪造、人类的历史都拒绝保持沉默。”
这段话就像是“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悠长回音——一切伪历史,都无关当代。
其实,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联动及悄然流转的表达,我们也不是没有。远的不说,比如今年刚上映的《第十一回》。
但基于历史追溯的相同起点却导向了南辕北辙的诡异结局——片尾窦靖童的手机信息被众人大声念出:“孩子不处理,我和你没法谈未来。”而最后我们也看到:窦靖童真把孩子打掉了。
阿莫多瓦说:孩子就是未来;陈建斌却说:最好别有孩子,才有未来——这却不知该当何解?
我不理解,也不同意。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幕味儿”
要评论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新作实非易事。这位71岁的西班牙国宝级的导演的创作精力和能量实在惊人。上一部作品《痛苦与荣耀》在戛纳广受赞誉、并让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登上影帝宝座,之后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他从当届的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特尔手中接下终身成就金狮奖……这些画面如隔在昨,今年6月份,新作《平行母亲》刚刚杀青,并被选为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最终,本片的主演、阿莫多瓦永远的缪斯佩内洛普·克鲁兹成功抱走“最佳女演员”沃尔皮杯。
《平行母亲》的故事以两位在马德里生活的单身母亲——哈妮丝(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和安娜(米莱特·史密斯饰演)而展开。哈妮丝在工作中结识了法医人类学家阿杜罗,并拜托他帮忙寻找并确认埋在家乡的“万人坑”墓穴中自己的祖父的骸骨。意外怀上阿杜罗的孩子后,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并在医院中结识了同样是单身母亲的安娜。却没料到,在两人出院后,围绕孩子,两个女人之间发生了更多交集,她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
佩内洛普饰演的哈妮丝是影片的绝对主角。在此前访谈中,阿莫多瓦也多次表示,“这部电影几乎是参照佩内洛普而创作的”。而她在片中的表现也不负众望,怀孕和分娩时的痛苦、照顾孩子时的无微不至均透露出十足的烟火气息,全然不见红地毯和杂志封面上的明星风范。
她与安娜的对手戏更是亮眼。两位单身母亲从彼此艰难扶持,到渐渐萌生不一样的暧昧关系,再到得知孩子的真实身份后的不舍,心疼和难过,均诠释得丝丝入扣。而她在安娜和阿杜罗之间的情绪与立场的周转也值得玩味,可以说是其表演的又一高峰,这座沃尔皮杯实至名归。而随着索尼将《平行母亲》推入颁奖季,多家媒体也纷纷预测其或许能再入围一次奥斯卡。
哈妮丝也承载了阿莫多瓦新的女性叙事的企图。一方面,她需要确认自己的后代,即自己孩子的真实身份,却无奈迎来了悲惨的结局,另一方面,她又想要找到自己的祖父的骸骨,在这种对过去的追认和下一代人的确认中,她也不断完成对自己身份的再定义——她既是孙女,也是一位母亲,更是一位女性,不断地疗愈自己内心的伤疤。
摄影师的身份设定值得玩味。表面上,拍照是哈妮丝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更深层意义上,是她观察周围,见证并记录历史的有力武器——或者,是留存那些关于死者的记忆的唯一工具。因此,与“摄影”有关的元素也贯穿了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
换句话说,她不再是那个被动观察者和研究者,而是占据了更大的主动权、成为了凝视他人的人——影片一开始便是哈妮丝对情人阿杜罗拍摄写真,将男性处于被凝视的状态之下——这种被凝视的状态,从阿杜罗拒绝成为哈妮丝所怀的孩子的法律意义上的父亲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男性不在场”,仿佛是阿莫多瓦在嘲笑:你们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成员”组合,也不过如此而已。
如果说哈妮丝手中还有一点选择的权利与余地,那么对安娜的遭遇,更强化了这种“男性不在场”——自己怀孕后,孩子的亲生父亲与自己的父亲从未露面,母亲忙于事业,照顾孩子的重担只能由自己一力承担。好在她遇上了哈妮丝,给了自己另一个“家”。她与哈妮丝的拥吻与其说是对爱情的渴望,倒不如说是一种对发自“母性”的关爱的渴求与寻找。当她得知自己的孩子没有死,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关照,同样出自自己的“母性”时,那份与哈妮丝之间独有的狎昵便消失了,从而转化为两位单身母亲之间的心有灵犀。
即便是像那些献身于艺术事业而没有表现出母性的角色,阿莫索瓦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同情与敬意——当安娜的母亲朗诵起洛尔迦的戏剧《Doña Rosita la soltera》中的一段独白——一改原作中的悲情形象,她这段未被展示的“戏中戏”的角色不再那么顺从于男女情爱,恰好正与安娜的母亲这个角色本人的特质所契合。
影片最后,哈妮丝又怀上了阿杜罗的孩子,不过她似乎仍打算由自己抚养——或者和安娜共同来抚养——这让人想起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同样由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罗莎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她生下的孩子由她和其他的女性共同来照顾。就像阿莫多瓦曾经所言,“家庭是一个基于亲情和爱情的团体,与生理学无关。”
在此前阿莫多瓦的作品中,奇诡的情节与华丽的色彩往往是最为影迷熟知的标签,但这部《平行母亲》和阿莫多瓦此前的作品相比,既没有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般丰富而生动的女性群像刻画以及对“人性”的辩证思考,也没有像《回归》里对于家庭伦理关系的讨论和超现实的暗黑基调,甚至没有《吾栖之肤》一般令人目眩的叙事结构,更遑论早期作品中洋溢着的那股马德里左派电影人的激进与大胆。
但是,该片呈现出迥异于佩德罗以往的作品的思考与视野——在“抚养孩子”和“寻找祖父”的明线下,暗线是对西班牙那段黑暗的历史、那个目前大多数西班牙人都不愿意揭开的伤疤的凝视和回望,即西班牙内战、佛朗哥的独裁统治对西班牙造成的至今难以磨灭的影响。
在西班牙,佛朗哥是一个备受争议、评价毁誉参半的人物。他于1936年挑起战争,为西班牙带来了3年内战,并使战后的西班牙陷入其漫长的独裁统治时期,国际社会普遍将佛朗哥视为法西斯独裁者。但西班牙国内,仍有不少佛朗哥的拥趸,他们多是右派人士,认为佛朗哥在二战中保持西班牙名义上的中立立场,避免了彼时破碎不堪的西班牙再度卷入战争,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实现了后来西班牙经济的一度腾飞。
在独裁时期内,大约有15万人被秘密处决,其遗体被丢弃在乱葬岗。哈妮丝辛苦寻找的祖父,便是在这一时期不幸遇害,而这也成为了《平行母亲》最重要的叙事背景之一。直至1975年佛朗哥去世,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开始推动民主转型,西班牙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才起步。
在西班牙社会民主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佛朗哥政权的历史幽魂仍然笼罩,这段威权统治的种种罪行一直未得到彻底的清算。2007年,时任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推动的《历史记忆法》问世,首度正式否认佛朗哥政权的合法性,要求在公共场合“去佛朗哥化”,平反、赔偿受难者。
但这项法律被后来上台的保守派党人马里亚诺·拉霍伊否决,并将本来用于落实《历史记忆法》的国会资金撤回——毫无疑问,这直接意味着对那段历史的逃避。而那些埋在乱葬岗中的遗体,又不知何时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正义。这也是片中理解阿莫多瓦创作意图的另一处重要情节所在——影片再现了拉霍伊的原话:“历史记忆法,零欧元!”
威尼斯首映后的记者会上,接近一半的时间,阿莫多瓦都在围绕《历史记忆法》和与之相关的议题讨论。“我相信西班牙社会对失踪者的家庭应该负有巨大的道义责任”。根据西班牙有关方面的统计,约有11.4万人,甚至超过15万人散落在没有人可以安息的地方。“已经85年了,在失踪者的这笔债务得到偿还之前,我们无法抛弃这段近代史,以及在内战中经历的一切。”电影制片人补充道。
除此之外,当下的西班牙,也正面临新一轮的不同程度的社会分裂——还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完全走出,疫情的冲击又使西班牙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失业率居欧盟前列;独立公投后,加泰罗尼亚独立风波一直难平;而今年7月份爆发的因恐同而发生的塞缪尔·路易斯被殴打致死事件,则让这个在“性别平等”和“LGBT+群体平权”方面世界排名靠前的国家再度陷入舆论谴责的漩涡之中。
于是,阿莫多瓦再度将目光投向历史,投向曾经受过的伤疤——为什么后辈要铭记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过的往事?为什么要撕开旧日的创伤?为什么要一遍遍地追溯过往,寻找源头?为什么历史不容忘却、正义不容诋毁?
哈妮丝只有在通过消化和接受真相来克服自己的创伤和恐惧后,才能展望未来,一个民族也应当如此。因此,“母亲”获得了双重含义:即生下新生命的女性,以及一个尚未好好安葬亡者的国家。
这带来了影片中最有力的一幕:多位女性怀抱着遗像,并肩走向埋葬着她们的丈夫、或者父辈的墓穴。当通过哀悼将几代人联系在一起时,个体的私密性和集体的历史性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拥抱。
由此,阿莫多瓦也完成了对于家庭模式、性和身份的讨论——但最重要的是,谈论女性之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因为她们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基础。而独自一人的女性必须凭借她们的本能和信念的力量向前迈进,她们放弃,她们学习,她们奉献,她们战斗。
阿莫多瓦曾表示,“就我而言,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我更依赖于我看到的小说和电影,而不是历史书……艺术是了解历史的最好方式。这就是电影具有重要意义的所在。”当然,他也承认,《平行母亲》刻意关注了某些问题,但仍然是一部“非政治性的电影”。无论是否怀有政治目的,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永远是第一位的,永远是不可撼动的。
就像卢奎西亚·马特尔给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的最后,她写道:
“可现在,佩德罗,极右派在世界抬头,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你。
因为我们穿着比基尼,却仍旧泡在一片漂浮着逝者的海域中。
谢谢你,佩德罗。”
莫兰迪色系的阿莫多瓦为母性的诠释披上了一抹浓绿,言说的仿佛是“春风吹又生”般的生命力。电影在“死亡”和“新生”的主题间来回变换数次,“死—生—死—生—死”的路径之外,女性之伟大和历史之厚重平行并重,但关系暧昧不明。
Penélope演技炸裂 期待拿奖
结尾突如其来拔高到历史观真是让人猝不及防,不如1818黄金眼到底,两个妈妈手牵手去起诉医院。
阿莫多瓦竟然带政治了!既是平行的母亲,也是平行的寻找、回归血缘的故事,同时交织在佩内洛普这个人身上,并在最后一幕从骨到肉、从死亡到初生的视觉溯源上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看似的狗血的,其实又在还有半个小时结束时就大胆地揭开谜底,可见醉翁之意已不在两个母亲本身。阿莫多瓦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情节剧大师,而现在更重要地,他在给自己找寻新的意义。
[NYFF2021] “平行”作为题眼,既指向两位同时生产的母亲间的平行关系,亦暗示着作为个体的小写母亲(mother)与隶属于历史和先祖范畴的大写母亲(Mother)之间的对照——在影片结构上,Janis与Ana之间因际会巧合而错认女儿的经历,乃至随后由其中一位的意外死亡而导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与亲缘关系,恰恰指向Janis的寻亲行为所必然面对的杂芜与扑朔——在弗朗哥当政期间失踪的十数万人究竟下落几何,即便凭借现代先进的科考与鉴定技术或可探知一二,却也正像两位母亲鉴别女儿生身所面临的曲折所揭示的那样,终究是一团旁逸斜出的根茎网络,而非一棵能够轻易理出因果第序的家族树。历史中充满着“婴儿互换”式的巧合,这些巧合往往由于其奇情与狗血而逃逸历史叙述框架的捕获,然而焉知这些“不入流”的故事会中没有历史真相的投影?
簡介寫得也太保留了,導致看的時候瞳孔地震
缺少了情节折叠后产生的皱褶,直接跃至情感熨平后崭新的样子。几乎已谱写出由敲门/闭门、相遇/离别组成的赋格韵律,魔力从女人离开马德里之时消失,故乡是恒温的,然而我们还是怀念独居公寓的热烈和冷清。
B+. 平行剧情的推进略微拧巴,但还是为它的情感厚度所折服。一边撕裂,一边愈合,在Penelope的强悍演绎下,演化成近乎官能性的情感冲击。阿莫多瓦用情节剧式的剧情起伏,去拟合个人伤痛与族群创伤的纹理:我们总要撕开视而不见的谎言,直面痛苦,寻找新生。女人如此,西班牙亦如此。结尾那场戏,目睹历史被诉说、出土、骤然醒来,忍不住地哭。
阿尔莫多瓦大概是到了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阶段了吧,片子的内容太杂了,有堆砌的感觉。他的故事和弗朗哥时期相应的点正是以母亲为焦点的生生死死,借助如今的故事来讲述特定年代的女性史,平行母亲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包括孩子抱错了这条主要线索,也是影射Franquismo时期对Republicana的产妇们的真实行为。如果聚焦在这里让二者更为契合,那绝对是个很牛逼的片子。但是在故事的讲述中加入了太多的元素冲散了历史这一点(通过结尾那句话我猜测导演也是想在这里多着墨的)。简单来说,导演一如既往的着眼于女性情绪,然而又想碰沉重的历史话题,结果就是导致片子很断裂。
无需重塑女性,只是再次表白母亲,母亲不是依附某个“孩子”而存在的,她是生命、情感、历史的承继者。母性,是人类至高的品格。
C+/ 作为有明确政治关切的作品应该是不如自己以前的《活色生香》的,但阿莫多瓦的方法和二十多年前也已然不同。事件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不是问题,因为他完全可以靠对时间的拆解、重组与勾连将一些细微动作的强度和盘托出,从而迫出秘密破裂一刻的多层共鸣。问题可能反而在于两位女性的角力有些失衡:女配的功能就像那顶银色短发一样昭然若揭,而全无克鲁兹那般迂回却敞开的神秘感。牵引力几乎是单调的,因而失去了情绪的涌动。相比之下,那个割裂的“平行”关系,反而在最后孩童对骸骨的凝视中,以叹息的、稚拙的、疲惫的姿态,流淌出方死方生的力量。
奇情的部分一贯好看,但是有关西班牙历史创伤的暗线并没有很好的与之相互文,导致割裂感较重
还是被阿莫多瓦感动到,他又一次举重若轻地触碰到女性所经受的被抛弃与被侵犯的创伤记忆,并由此延伸到历史的创伤记忆,当代与历史完成了一次互文,血缘不会说谎,历史同样也不会,只有面对残酷的创伤记忆,我们才有创伤愈合的可能。
差一点就拍到了点什么,然而被电影节产品的思维惯性彻底摧毁。
敬爱!阿莫多瓦作品序列里的二流作品。其摄影(真相)这一母题第一次延展到了国家历史的层面。我觉得两条线甚至不需要有真正的统一或呼应(反而刻意,因历史在我们身上的痕迹应是淡薄亦深远的,且晚上看阿莫多瓦白天做社畜不也都是我们的生活吗),阿莫多瓦近年来的风格已是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缓缓讲述生活与命运(的随机与造化),以见证的方式。见证者是女人,也许是因为在阿莫多瓦眼中,再没有比母性更崇高的精神了。喜爱每一场戏最后油画般的淡出,像是记忆的雪泥鸿爪,最终与当下的剧情弥合,成为召唤亡灵的仪式。“重新安葬他们,正如他们对他们母亲和祖母的承诺一样。只要一天我们不去做这件事,战争就还没有结束。”又,听到秋叶真是惊喜!(话说回来,阿莫多瓦的电影一直是政治性的,甚至此前的作品才是激烈大胆。
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后段两人形成全新却又陈旧的关系后,情感出现断裂不再流动自如;内核表达/叙事动机的过于暴露削弱了表层抓马应有的反作用力(前半段真好看…
阿莫多瓦新作,克鲁兹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最有政治与历史色彩的一部阿莫多瓦,将讳莫如深的内战创伤(国族历史)、惨痛的家族过往与个人及后代的未来生活交织共融。2.核心是直面过去,探掘、还原和道说真相,而非遗忘、掩藏与逃避往昔——而这恰是片中大部分未曾现身的男性的行为态度,女性角色则既有勇气担起全部责任,又足够坚韧独立,并相互学习,共同扶助,甚或组成不再需要男性的新型家庭。3.克鲁兹的那场分娩戏,片刻镜头便已传达出[女人的碎片]24分漫长长镜的苦痛与欣悦。4.作为摄影师的女主,开场即以多台相机捕捉与凝视男主。5.三次开关门(匹配剪辑)的段落,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圆融迅捷地并置,透出独属于电影的魔力。6.精妙转场与绝美配色。7.以小孩视角呈现乱葬坑里的真人尸体,喻指隐秘历史在新一代眼中变得鲜活可感。(8.8/10)
开了一个脑洞,如果和佩德罗差不多大但经历更坎坷的老谋子再拍一部严歌苓式的电影:一双在十年动乱中相爱相杀的女人又在“只生一个好”政策的时代鬼事神差地重逢,命运嘲弄又让两人各自从自己的母亲那里挖掘出五六十年代的苦难回忆……尤其是看到片尾“历史不会沉默”时
阿莫多瓦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每个角色不加评判的爱,以及对人类关系可能性的信念。生活在一个有阿莫多瓦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虽然故事有些平淡,但阿莫多瓦的镜头依然充满人文关怀,就像在温柔安抚着母亲们的肩。无论国家的新生还是个体的分娩,都需要拒绝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