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在哥伦布

正片

主演:约翰·赵,海莉·露·理查森,帕克·波西,艾琳·阿莱格雷蒂,罗瑞·卡尔金,吉姆·多尔蒂,凯特琳·埃瓦尔德,米歇尔·佛贝丝,阿尔菲厄斯·格林,温·赖克特,罗莎琳·R·罗斯,琳赛·肖普,莎妮·萨利尔斯·斯泰尔斯,丽恩·沃格尔,威廉·威利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在哥伦布 剧照 NO.1在哥伦布 剧照 NO.2在哥伦布 剧照 NO.3在哥伦布 剧照 NO.4在哥伦布 剧照 NO.5在哥伦布 剧照 NO.6在哥伦布 剧照 NO.13在哥伦布 剧照 NO.14在哥伦布 剧照 NO.15在哥伦布 剧照 NO.16在哥伦布 剧照 NO.17在哥伦布 剧照 NO.18在哥伦布 剧照 NO.19在哥伦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哥伦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达尔富尔督察班克斯第五季六指琴魔2003太空僵尸留低你个死人头代号17金蚕丝雨88分钟谍网雄风天机十二宫泰迦奥特曼 日语版鬼屋欢乐送第二季燃情克利夫兰第一季美食的俘虏国语直到婚礼让我们分开傲骨贤妻第五季邂逅UFO她们2021锋刃同志亦凡人第四季重返天堂岛第一季神秘博士第八季特警突击队新·座头市物语独立愚连队西行

 长篇影评

 1 ) Star-making performance from Richardson

I can assure that Haley Lu Richardson will become a star after her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in this film.

In "Columbus", Richardson plays Casey, a high-school graduate who struggles between her obsess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aking care of her drug-addicted mother. Casey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child to an adult, and is uncertain of her future.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Jin, played by John Cho, she finally determines to leaves Columbus to pursue her dreams. Richardson, gives a natural, honest and powerful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 Her performance lifts the film from beautifully shot scenery to a new level that is heartfelt, warm and inspirational.

Jin, John Cho's role, is less complete compared to Casey, in the sense that his estranged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is not solved in the end.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Richardson plays a truly leading role, considering her not-so-important roles in "The Edge of Seventeen" and "Split".

 2 ) 前途将超越李安呀

这才是完美的欧亚文化融合的电影创作。睿智内敛的东方哲学做底,深沉精微的情感表达为体,小津和韦斯安德森的构图运镜融合得丝滑无缝。像是在一席丝绸床品中做了个美梦,感官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抚慰。 非常喜欢这位美籍韩裔的郭共达导演。他可类比当代的滨口龙介,亦或是"韩国"的李安。同样极具试听技巧和美学品位,但在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表达方面比前两位都更深入。自然主义的赵婷一直在回避自身的东方视角;《瞬息全宇宙》这样的作品仅仅想依靠港片戏谑武打和元素拼贴打开新天地也是无以为继的。如郭共达在两部剧情长片的纬度里,就能达到这样的成熟高度来看,他的成就将无可限量。 隆重推荐《Columbus》《After yang》

 3 ) 抚慰生活与建筑间的裂痕,越过那片walmartvile的藩篱

结合了安东尼奥尼的建筑空间精神外化与小津招牌的pillow shot,郭共达通过人物的游走与镜头的游移构建了影片中的哥伦布。对于这座市中心布满现代主义杰作的制造业小镇而言,最大的矛盾无疑在于如今它主要产业与其城市建筑之间的巨大裂痕。而这也建立了片中最基础的,也是凯西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大多数在这里长大的人来说,那些建筑不过是上个时代留下的纪念碑(monument),”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s nothing.” 而了解这些建筑,并产生共鸣,对于凯西来说是成长中面临家庭困境的情感寄托,也是梦想与现实残酷的对立。

作为人物镜像的对立,金的到来则叩开了凯西生活中静止的(建筑-丰碑【档案/历史】-生活)三位一体的状态,在交谈中将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意指与近乎永恒的建筑物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成为推动力,推着凯西越过那片美利坚walmartvile的藩篱。

 4 )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希望对为建筑而来的同学们有帮助~

No.1,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 1942)“非对称的平衡”
        (24',第一次与男主聊天)

No.2,欧文会议中心(Irwin Conference Center, by Eero Saarinen, 1950)“全玻璃的银行”
        (32',第二次与男主聊天)
                男主提及喜欢当地的卫生中心(Quinco Regional Mental Health Center, by James Polshek)
                提及 James Polshek 自己出的书是 Build, Memory(2014, Monacelli)

No.3,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 by Deborah Berke, 2006)
        (42',夜晚找男主聊天)
                女主因此知道 Eero Saarinen,开始去了解当地建筑

        (58',又一次聊天)
                提及 Eliel Saarinen(1873-1950) 是 Eero Saarinen(1910-1961) 的父亲
                男主提及父亲在北区基督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 by Eero Saarinen, 1959)里写作

No.5,女主母亲工作的报社大楼(The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 by Myron Goldsmith, 1971)
        (1h13',又是一个聊天的夜晚)

No.20+,哥伦布大会堂(Columbus City Hall, by Edward Charles Bassett, 1981)
        (1h26',一起吃东西)
                男主认为这就是父亲笔记里所描述的建筑

 5 ) 不同时代下的价值表现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能连着看到几部不错的电影,运气也确实是好的。

[UNDINE], [DU FORSVINDER], [COLUMBUS].

因为刚看完,就说说【COLUMBUS】吧。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影片借助建筑学做出的构图,除了被男主角的演技逼得经常出戏外,这是个流畅的故事。

这些当然不够,好的作品,是可以让观者感受和思考的。

反转概念1. 所有亚洲人都不会说英语么?

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的遇到时的开场白。既定印象。忽略不计其他人种,似乎在意识形态上简化了,世界上只有两大人种,欧美人种和亚洲人种。看到亚洲面孔,就觉得应该是中国人,韩国或日本人,所以不会说外语;而看到高鼻梁,深眼窝,不同发色的外国人,那他们酒一定不懂中国话,或日语,韩语,柬埔寨语等。

反转概念2. 文化的差别,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态度表现.

印象中美国人开放式思维和对家庭亲情的淡薄,以剧中的女孩【希望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立;

印象中亚洲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剧中男主人公的【希望父亲死去】和【这不公平,他从来没有因为我而停止生活】的感情制衡;

反转概念3. 人们在对博士和小孩在面对书和游戏的反应.

让人们不假思索的认为书比游戏更有价值,而博士比小孩也更有说服力?这点,我就不细说了,因为女孩在图书馆的同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最后女孩决定离开时,和同事一起抽烟的场景。

同事:跟你说件事,其实。。我不抽烟。

女孩:。。。也许我也该戒烟了。

现代人的爱情,也许不再像从前,对其有着无限憧憬,希望有深刻的情感和心灵的碰撞,用尽一生的力量去投入。其实可以喜欢的人有那么多,而让自己没有压力,即使什么都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仅仅简单的呆在一块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只是喜欢和你在这呆着。

人们追求理想,爱情,事业。。。其实真正难懂的,值得一生追求的是我们自己。

 6 ) 这部处女作,是我的年度十佳之一

《在哥伦布》2017
这部Kogonada编剧并执导的处女作,入围了今年鹿特丹电影节的竞赛单元,电影讲述了两个不同文化的人在城市建筑中展开的情感之旅。金和凯西作为一组颠倒的镜像,移置了导演对全球化时代阶级与话语的全新思考,并巧妙地通过建筑的非空间化(平面化摄影,瓦解观众空间体验的生成),独到地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难以化解的矛盾。

倒置的镜像

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与当地少女凯因为建筑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凯西向金讲解哥伦布城的著名建筑,随着两人关系的亲密,聊天话题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观众从中不断获知两人各自的困惑:金与父亲的关系和凯西与母亲的关系,形成为一组互为颠倒的镜像。这重镜像关系,不仅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组成,也表现在潜在的身份与阶级的定位中。金与父亲,凯西与母亲:父与子,母与女;一个病危,一个是已经戒毒的瘾君子;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夜班的清洁工;一个事业有成,一个辍学在家。外来者与原住民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天平倾向前者,而对后者不公。两人在相互了解后,重新认知了自身,并从各自的人生困惑中走出:凯西同意了去上大学,而金也开始回到病房陪伴父亲。

具体分析两人的身份反差是需要的。金在韩国出身,但通过他流利的英语和结交到外国女友这两件事,能够判断出他曾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作为两种文化的混杂者,金一方面无法脱离韩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父亲病危时必须表现悲伤,当其离世又必须守在身边;另一方面,他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结识外国女友,并且怨恨父亲自小未能陪伴自己(这显然是西方个人主义式的思维方式)。而在凯西这方,母亲是一位现已戒毒的瘾君子,在工厂里做着临时的清洁工,而且还是晚班。她虽然成绩优异,但为了照顾母亲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她觉得如果自己离开了母亲,母亲便不能很好地生活。在她与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发现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家庭关系:父辈与子辈通过相互牺牲来维系家庭的稳定。这在两人离别前夜在床上相拥哭泣的镜头可以明显见出。

这种反常的设定是发人深思的。因为对于惯常的剧本逻辑来说,像金这样的外来者应该身处美国社会的较低下阶级,接受不太好的教育,在美国社会艰苦生存;而像凯西这样的美国家庭,则应该高高在上,衣食无忧,从事着文化或金融的高端产业。然后,两人因为种族、阶级和文化的这些差异展开一段不被看好的恋爱,如此这般一部正常的电影才能成立。但现在一切都颠倒了:原来作为凯西的部分现在被金抢占了去,原本金不得不具有的东西现在被凯西拿在了手上;而且两人间虽然彼此有好感,但未曾发生真正的爱情。这说明,整部电影不该再按惯常的逻辑来思考,而在这种反常中则能发现导演的用意:颠倒中实则交织着权力关系和话语的转换,以及导演对当今全球化的思考。

影像与文本

我们应该看看导演如何在影像与文本间形成为一种协调。整部电影的摄影极为出色,无论是色调构图,还是对空间的运用都相当让人惊讶,这是视觉上的影像层面。但与此同时,在影像的表层下却通过隐藏的叙述形成为相当复杂的文本。这份文本我们已经在上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两人的家庭关系,到自身的困惑引发的文化杂糅,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阶级位置的对换。这份文本的内涵相当丰富,需要我们深入思索才能发现影像之下隐藏的秘符与暗语。

影像与文本之间其实很难形成为一种协调,原因在于两者作用于不同感知器官。对于影像来说,是眼睛连接着心力的感知,对于文本来说,是耳朵连接着脑力的思维。化解这一矛盾的方式有两种:1.突出一者弱化另一者:要么突出影像、弱化文本(塔可夫斯基、锡兰),要么突出文本、弱化影像(侯麦、伍迪艾伦);2.割裂影像与文本,也即声画分离:比如杜拉斯的电影将文本凌驾于影像之上。但在《在哥伦布》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种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影像与文本两者既没有弱化任何一方,也没有让两者产生分离,而是在加强两者的同时让这种矛盾化解。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原因或许在于电影对影像的使用更着重在建筑层面,而未发展到空间。至于建筑与空间的本质差别,我们将在下面提及。《在哥伦布》的建筑空间更像是平面的摄影,因而它能够作为视觉的表层将文本刻写其上,而不进入感知的深度中。一旦对空间的要求加强,势必更加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在感知深度的跌落中将影响到观众对文本的分析,尤其对于像《在哥伦布》构建出一份复杂文本的电影来说更是如此。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构筑这份文本,导演巧妙地通过简单对话将隐藏的信息不断揭示出来。更为在意影像间储存的文本信息,而不是影像或文本本身。

建筑,非空间

空间,绝非建筑。两者有本质差别。一种误区已经发生,即认为电影中出现建筑便是在表现空间本身。空间,必然建立在建筑的感知上;而建筑,绝不必然构成空间。可以说,空间以建筑的抽象化为基础,但不止于此。建筑,是人活动的空间,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每一栋建筑,因每位逗留期中的人所具有的文化涵养、认知深度的不同而不同,但空间却作用于人的先验的感知逻辑,对它的感知是一种先天本能。我们有时感知不到它,原因不再于一部份人没有,而是后天的经验遮蔽了它,将其隐而未现。影像中的空间用来体验,建筑更在乎观看。

《在哥伦布》中的影像更多建立在建筑上,而不是空间。不要忘记,金和凯西之所以能相互结识,进而在这层友谊中认识自我,原因正是因建筑之缘。金的父亲可能是建筑师或建筑研究家,而他自己对此知之甚少;凯西是一位建筑爱好者,将哥伦布城中的建筑按自己喜好排序,但不是专业的,只是从审美角度欣赏它们。正是凯西对金的“建筑教学”开始,两人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对金来说,这不仅是认识凯西的方式,也是在重新认识父亲,进而是自己。对两人而言,既在功能层面使用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同时也在审美层面将其认知为某位建筑师的作品。这些建筑交织着情感、认知的价值,因而不再冷冰冰,而是具有慰藉人心的温度,成为任务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

正是因为导演在《在哥伦布》这部电影中使用的是“建筑”这个概念与形象,文本与影像的双重加剧可能产生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如果建筑被上升为抽象的空间概念,那么影像的自主性将从文本的束缚下挣扎出来,成为独立的表现对象,而无法像我们此刻所看到的那样影像仅仅作为展开文本的平面。当然,《在哥伦布》中有时也出现了一些用来体验的空间,但是不多,比如那个在走道上移动的镜头。更多是如平面摄影般用来观看的建筑,仍然与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真正的影像空间出现在贝拉·塔尔、阿彼察邦和弗兰马丁诺等导演的作品中,Kogonada是否“歪打正着”?——是想表现空间,却因为能力不够只能降格为建筑,但因此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的内在矛盾——我们不得而至;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我们过于清楚它的杰出程度。

 短评

今年第一部看睡着的电影。导演对自己的画面太有自信了,我承认你的空间构图很有趣,但我不需要你把节奏放这么慢、逼迫我去欣赏你的每一幅每一帧吧。关键是剧情还跟不上,对白很催眠...(男女主家境都是对称的,导演你强迫症末期啊)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阐述建筑者,也被建筑内部静态空间的肌理和形状塑造。与导演新作After Yang共同探讨的母题是离开事物留存的轮廓如何以缺席的符号唤醒在场欲望。精心设计的固定机位和对称构图,不断藉由镜像实现文本在场景之中漫延的对话性,影像论文既表达并非身在画中,同时又无时不以画面与情节紧扣不对称设计美学轴心的隐喻构建一座透视容纳现代生活的玻璃教堂。静默无声近乎停滞的建筑和雕塑被凝视时回应人们尚未自省的反观目光,空间知觉和移情作用发生在与不具名过往与将来不期而遇,与同处迷失间隙的陌生灵魂隔栏擦肩而过的偶然。同病相怜的被困转换视角或能抽身脱离建筑人为赋予扎根伫立的无言守望命运,作为现代主义累积意象的钢筋水泥庞然造物是疗愈人类创伤的守护神,也参与着形塑自身的文明制造内心虚空荒原的哀悼修辞。观看方式形成我们的记忆。

12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看了这个我头一次清晰滴感到,电影创作中的空间感和用电影来拍建筑,可以完全是两回事。安氏老塔那样的是前者,更像是把建筑与空间融入创作;这个是后者,像是把建筑当做一个角色来表达。倒也木有哪个比哪个更好,只是创作上和研究上都可以走完全不同的路径。

16分钟前
  • 推荐

#11th FIRST# 全片构图以那个不对称和谐教堂为基准,轴心靠右。一个父子故事混上一个母女故事,看上去恰是「父亲在世时」mix「秋日和」。大师的建筑成为了父/母的换喻,女孩的最爱排行榜又隐隐带着些数据库的意思。把建筑空间与人物情感连接起来做得很有新意。用光也很独特。就是实在是太闷……

2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Poetic nerdiness. I LOVE THIS MOVIE!

26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看的时候想到一句歌词,“或许只有你懂得我,所以你没逃脱”,作为一个古典主义的拥趸,我始终认为现代性意味着失去神性,意味着lost and stuck,片中的两个人,恰恰印证了我对于现代性的“偏见”。有趣的是,片中占很大篇幅的建筑,又始终试图以现代性的诗性说服我,有限的空间中,亦能生长无限自由。

30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很多时候,人类的生命和感情都不像建筑一样拥有永恒且凝固之美,它们的变化甚至消逝都无法掌控。

36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冰毒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空间感,不如讲是在场性。对事实环境的无知无觉,直到情感的刺点时刻,从虚空的嘈杂浸入静谧。我从冰冷的线条与平面里,摸到了水流与风。丨一个类似Bilbao的城市。

3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看完感觉可以开始思考年度十佳了,因为这部铁定在我的榜上,从个人的角度讲它无与伦比地打动了我,因为在夏日邂逅同样迷途的帅哥一起抽抽烟谈谈心聊聊建筑彼此间不发生什么却给对方带来改变几乎等于我心目中的极致浪漫,更因为它对现代性的思考,也是体现,是将对艺术之爱的自省与和解寓于个人成长中。

43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两个孤独而平行的灵魂相遇,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庆幸的事。正如这部电影里的两个人,他们以摩登前卫的建筑为媒介,帮助彼此跨越心中的藩篱。这一切镶嵌在影片每一帧考究别致的画面里,让所有观感都相当赏心悦目。

44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这里的建筑是飘的,外于人的,进而也看不出人与建筑的任何关系或纽带。当建筑和人共在的时候,这二者神奇般地割裂了,使得用尽匠心来对称的建筑打断了叙事逻辑,将电影推入形而上之时关闭了可供各个角度阐释的入口和空间。单纯地欣赏对称构图,也并非我的志趣所在。

45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画面美到已经忘记对于剧情的关注。导演大量“放空”,把镜头交给Columbus(Fun fact:竟然是Mike Pence的故乡)的各大建筑,看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好像在说话”。温暖柔和,充满心意。但在这样卓越完美的视听语言面前,也把Haley Lu Richardson、John Cho等一众演员的力不从心暴露得一览无余。

4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场景和构图全都可圈可点,堪称对城市和建筑的情书。剧情和人物等方面除了细腻的东方式尴尬很成功之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51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这个片子真的拍出了我第一次去Columbus时候的感受。用空间之间的关系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52分钟前
  • 沈涵
  • 力荐

建筑是变化的艺术,空间被搅动而灵活,人在或停或走中成长,变化真美好。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日影的透明氧气感。建筑作为母题嵌入影片里,作为背景默立在人物Before式的对话漫步后,又几乎成为一个角色去推动情节故事的发展成立,而当主人公聊起建筑的疗愈功能,那众多沉静明晰的固定镜头,精确顺畅的剪辑仿佛也成为了这些规整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片的镜像,疗愈着我们。

55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建筑不只是以场景的身份出场,同时也嵌入文本。摄影好美,创造出一种会呼吸的影像。进入电影,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一旦进入,挺通透轻盈。

58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这片才应该叫《建筑学概论》啊!主角连一次吻都没接过的爱情片果然只有亚洲人拍得出来,本低俗亚洲人一边疯狂心动一边抓肝挠腮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从一座城市中建筑的“艺术治愈”功能出发,探讨人与人之间的际遇与关系。从表层上看,电影文本中的建筑概念不再仅作为必需的空间,而是进一步提纯,成为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审美意指,反作用于心理。但深究起来,在这部作品中情感塑造上更起作用的,还是人物之间的镜像设置和那些陈词滥调的小清新。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