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个tag叫“小国大影”,在里面翻出了这部拉脱维亚电影《松软的泥土》。看完发现它可以对标黛布拉·格兰尼克(Debra Granik)的《冬天的骨头》。两部片子里的女主年龄相仿,都是家里的长姐,父母的缺位迫使她和她扛起“家长”的责任,但导演诠释人物和叙事的逻辑却大相径庭。 《松软的泥土》获得2016年柏林电影节青少年片水晶熊奖最佳长片。对话不多,表演也很克制,但有力的影像表达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女主角的描述和展开非常让人信服,让我们能陪伴她带着责任、决心与勇气踏上长大成熟寻找自我的旅程。一个少年要经历怎样的洗礼才会真正长大成熟呢? 有人说,人是吃饭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但人,到底是在经历里长大的。 不谙世事的莱雅要到秋天才满18岁,可家庭的变故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困境使她不得不提前经历的人生“成人礼”。冰冷的现实面前,她弱小,迷茫,不知所措,甚至因无知闯祸,但内心的责任感始终让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也因为教训会使得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懂得了珍惜。 母亲远走英国抛弃了他们,莱雅和弟弟被蒙在鼓里与奶奶一起生活,莱雅反对奶奶卖地卖房。放学回家发现别人正在自家地里推倒苹果树,她无知无畏上去抵制,还朝警察扔石头。幸好继母把她从警察局领回了家。面对喝酒倒地的奶奶,莱雅踌躇良久,没有成年人监护的姐弟两是会被当成孤儿处理的,她选择摸黑偷偷埋了奶奶,这样就能在这房子里跟弟弟继续生活在一起。为了假装奶奶还活着,她模仿奶奶的字迹在弟弟的作业本上签字,向来访的继母撒谎,还冒领了奶奶的养老金。主动报名参加英语竞赛,拼命补习,得了奖金给弟弟买了运动鞋。弹尽粮绝之时只能跟弟弟去别人家鱼塘偷鱼。奶奶的事,纸是包不住火的,在莱雅毕业的那晚终于暴露了,警察带走了弟弟,她机警地从窗户爬进带上东西偷偷从家溜走了,当务之急她必须找到妈妈。花季的少女与她的英语老师产生了男女之情,但在担惊受怕的困难时刻对方只是给了路费让她自行解决。莱雅独自一人到了伦敦寻亲,得到的却是妈妈抛弃姐弟两的决绝。爱情、亲情是彩云易散琉璃脆,而那个被她鄙视的继母却一直不离不弃,在最关键的时刻拿着钱去警察局补还冒领的养老金,使得莱雅免受指控。 《冬天的骨头》的女主Ree骨子里是美式漫威人物,一位女超人,自带“金刚不坏之身”,收服得了毒贩,看的破欺骗,抵挡得了诱惑,还扛住了一帮“毒”妇的群殴。各种困难和险境对女超人来说只是为了验证她的“过人之处”,Ree还不满18岁的设定也是为了顺应这种“超人”逻辑,而不是强调“成长”的过程。除了获得一时的鸡血亢奋,观众能与这样的故事产生多少共情呢?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可非议。 但人生不是打怪升级,不如意十有八九,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生活的不如意,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就是长大成熟的意义。“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5总体来说是一个完整情感历程的拉脱维亚电影,开头有几段处理很喜欢,感觉还是人物状态和事件两边都要抓,两边都不极致。中间各自人物的描写能够再细致深刻一点就更好了
其实多看看各个国家的影片,就知道吹嘘的大国崛起究竟是什么了。在拉脱维亚乡村,那里的生活也要远好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吧。藏富于民才是真正的强国。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小姑娘的道路会开阔起来的。
欧版无人知晓片头泥土看起来真的很软 好舒服
2016柏林水晶熊。有点[无人知晓]的意思,同样也是不够黑,家庭崩坏的过程和姐弟的撕逼来得有点晚。但师生恋和寻找母亲两个情节团块做得都不错。叙事节制而俭省。
今天多次用到“世界”这个大词,不仅仅是我词汇的贫瘠,也可能是我对“世界”的悲从中喜
松軟的泥土上,結出的石榴干癟皴裂,池里的魚卻肥美多汁。鏡頭里的拉脫維亞,從枯寂的鄉村到冷清的城市,確看不出什麼可期的未來,可這故事講得遠比童話更溫柔。評區里一片哀嘆"太殘酷"--也許陷在真實殘酷中的雙手,大多無法拔出在鍵盤上打字。2019年,僅看官方數據,中國留守兒童1550萬,其中超9成受過精神暴力,遭軀體暴力的超6成, 3至4成分別遭受性暴力和忽視。如果他們都能得到片中(一直被姐弟倆拒絕接受法律認定的)繼母那樣不折不棄的守護,從頭到尾沒受過來自周遭的半點凌辱,不啻活在天堂裡了。 《松軟的泥土》
软化,但不是粉饰(就像这个片名)。每次看这种电影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把女主换成我这种废柴一定会饿死吧,然后就十分想打高分。
是什么导致了莱雅姐弟悲催的命运?父母肯定难逃干系,社会呢,政府呢?一个大部分人的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政府是不称职的。
如寒冬般隐忍
你以为母亲看到无助的你会流下眼泪,但是她没有。你以为心中的白马王子会把你拉出泥潭,但是他没有。你以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坚强可以独自面对生活,但你也没有。
很流畅的叙事。和无人知晓相比,还看到了小偷家族的无奈与牵绊。土地有多松软,阳光就有多明媚。对于上一代的债与孽,这一代是背负着枷锁继续偿还,还是坐在上面任由它开出“花”来,只能靠命运,以及对命运的心态来对待了。生活说到底,都艰难。
镜头由刚开始的干净清澈渐渐变为后半段的冷峻。所有的喜悦、失落最后都归于悲伤的平静。超级喜欢每一场的光,喜欢青蓝色的影调。少女失衡的状态拍得太棒,很多小细节都戳。再用力的拥抱,最后不过也是放手。
冷静、克制的镜头,表达却很有力量;这种小众高质量的小语种片子,既不会国内正式上映,也不会有下载,有下载也不一定是高清的,是高清的也不一定有英文字幕,有英文字幕也不一定有中文翻译——这就是电影节的好处。
两个独自生活姐弟的故事,拍得很安静。非常悲惨的生活,破裂家庭中姐弟俩艰难谋生不甘堕落。亲生母亲身赴异国已与他们形同陌路,后母反倒对姐弟俩不离不弃。姐弟俩都演得不错,给电影增色不少。导演对故事的讲述把控很好,很克制,不煽情。
3.5星吧。节奏很慢,但这很符合预期。很典型的欧洲小众电影气质。女主角姑娘的倔强、无助、执着、忧伤、脆弱,都透出银幕真真切切摆在观众眼前。比起资料馆2号厅不开空调又几乎满场的空气,影片真的并不闷了。补上了上轮放映就想看的愿望,但《横风之中》再无大厅了似乎。资料馆2号厅with鲜肉
坚韧的母性在拉脱维亚《松软的泥土》里诗意地安居。这部细腻而又克制的女性主义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成长故事。影片对于现代文明《野蛮入侵》农村的批判十分隐蔽,就像你完全理解周围人的离开都是为了选择「更好的生活」一样。母亲、老师和同学都在用实际行动教育你——用决绝而无情的「脚步」彻底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去外面的世界谋求新的机会。事实上,女主角比任何人都具备「一走了之」的理由和资格。然而我们看到,少女在被老师以及母亲双双「拒绝」之后却选择了回家。她和这些「逃离当下」的人都不一样:这是一个有家可归的人。这是一个努力向上攀爬但却历经挫败,最终又不得不回到泥泞里挣扎的人。尽管眼下这条满是泥浆的道路不知还要来来回回地走上多少遍,但这位小小年纪就能肩负起家庭责任的母亲已为她的孩子准备了一双舒适而又耐磨的鞋子。
泥土松软,一步一个脚印。人心坚硬如石,一个拥抱一个转身即是诀别。电影充满冷感,一如拉脱维亚的天空。
5.5/10
三星半。安静且有条不紊,色调不错
土地越松软,生活越艰难,于是千辛万苦去国后,发现生活依旧,才明白松软无力的是心灵与背负难以逃避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