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如同一幅图示,为我们描绘出戏剧影像与现实影像不同的作用机制。一方是发生在警车内的戏剧空间,另一方则是警车外的现实空间,两者有着不同的形态。对于戏剧空间来说,将众多人物封闭在狭窄的独一空间内,让矛盾在其间不断上演,以取得强烈的戏剧效果;但对现实空间来说,松散、稀疏作为日常生活的本质,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质感。
戏剧影像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不再需要遵循日常生活的机制,它有其自身的运作方式:通过不断建构戏剧性来获得临场的真实;但对现实影像来说,不仅需要遵照日常生活是如何具体发生的事实,还需要瓦解影像自身携带的虚假性,让影像宛若记录下来的现实本身。
《碰撞》中,摄影机镜头从车厢内投向车厢外的目光,击穿了戏剧影像与现实影像的区隔,打通了戏剧空间与现实空间。两者间如此盲目地“碰撞”,爆发出激烈的火花。对此,观众是相当矛盾的:既不能从戏剧影像产生的戏剧冲突中获得高潮体验,因为不断为车外侵入的现实所干扰;同时也无法从埃及正发生的政治现实中感受到真实性,因为他们所处身的首先是一个虚假的戏剧空间(车厢)。
布列松对此早有断言:“真掺假时真亦假(拍照的戏剧或电影),假到纯时假亦真(戏剧)。”这也即是说,当电影只是将戏剧拍摄下来,戏剧的“假”干扰到了电影原应获得的“真”,同时当只营构一种纯粹的戏剧影像,原本的“假”现在也将被认定是“真”。此一言,可谓概括了戏剧影像与现实影像的本质区别和其不同的运作机制。
“在真实与虚假的混合中,真实突出了虚假,而虚假阻止人们相信真实。”而这正是《碰撞》这部电影的问题:既无法只创造虚假(戏剧影像),也无法只记录真实(现实影像)。结果便是,假的看着更假了,原先即便是真的观众也开始怀疑其真实性。
看《碰撞》这部电影恰好赶上头昏脑涨,只知道画面里叽叽喳喳,啪啪啪啪,纪录片式的镜头晃动地厉害,用我刚满3岁小侄子的口头禅表达感受再适合不过了:我都快晕了。
电影从开始到最后,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应该是“真主保佑”了,但也没看明白这帮人有鸡毛可吵吵的,真主到底该保佑谁?这个问题需要借题发挥一下。
有些信仰好像不是为了救人而是折腾人,比如真主和它领衔的穆斯林民族,打打闹闹多少年也没掰扯出是非胜负。 这种信仰好像天生具有自毁机制,稍微太平点儿时就自动触发,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地球村快速行进的专列上,这些有坚定信仰的民族好不容易买到票上了车,可它一言不合就下车,跟闹玩是的。 但不管你信啥,是个人都趋利避害,像电影里那位小哥向同在囚车里的美国记着打听: 美国究竟长什么样? 都盖满了高楼大厦吗? 像埃及一样靠海吗? 女孩多吗? 我们怎么才能去? 看来除了那个总闹人命的信仰,还有物质享受可以追求。打来打去祸及一代又一代,背负各种主义、立场和信仰,沉重的国家和个体都无法挺直腰杆,把“和和气气奔小康”作为共同追求不好吗,总比打来打去强吧。 都长点心吧,要“真主保佑”可以,但不把真主该保佑谁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原地打转,还不如“上帝保佑”,毕竟以“爱”为最高宗旨的道德信仰不会让人互相伤害!
很多人原以为我们这代人可以岁月静好,生活在一个小时代可以平安到老,没想到也赶上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开篇·····
——题记
在埃及生活了两年,让我对这个国家深有感情,那里有我的学生和朋友,还有一段青春美好的记忆。离开埃及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停止对那块土地的关注,有关那里的新闻、电影都是我留意的。
《碰撞》是2016年拍摄的一场反思2013年那场埃及革命的电影作品,电影入围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我查了一下埃及电影导演穆罕默德·迪亚布,1978年生人,是我居住并喜爱的埃及小城伊斯梅利亚人,电影表现出杰出的创意和戏剧冲突的掌控能力,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囚车内,一天的时间,不同政治信仰的人被警察逮捕,关在一辆囚车,按照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原则展开戏剧冲突,透过车窗的狭小空间看外面已经动荡不安的大时代变局。
摄影机始终在囚车内,未曾外出,局促的空间塑造出一种极强的时代压抑感,被关押的小人物卷入了大时代变局的洪流,他们在生活中也都是社会的底层,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他们都是埃及人,却又分裂成势成水火的两派,人性与良善,政治与宗教,信仰与世俗,埃及与美国,伊斯兰与西方文明之间所有的矛盾都在这斗室之间展开。
电影一开始用字幕介绍了时代背景,穆巴拉克三十年的统治在2011年被推翻,穆尔西代表的穆斯林兄弟会当选上台,他强行要修改宪法,要将伊斯兰律法写入宪法,但是埃及本身是伊斯兰世界高度世俗化的社会,穆斯林兄弟会这个行为激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最后军方以他未能解决国家危急为名解除了他的职务,这又引发了穆斯林兄弟会及其支持者的大规模抗议,两方不同政治信仰的群体爆发激烈的冲突,出现大规模人员伤亡。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Clash》,大陆翻译成“碰撞”,台湾的译名“冲突的一天”好些更符合剧情。 电影第一个空镜头是摇摇晃晃的囚车,外面是是嘈杂的抗议声,最先被警察关进车里面的是两名为美国工作的记者,因为他们带的设备拍摄了警察,我在埃及的感受是,警察在民众的心目中口碑并不好,军队反而更被爱戴,电影中整个囚车逮捕人的过程也显得有些滥抓滥权。为美国工作的记者是埃及人,显示出双重身份代表的纠结与尴尬,他需要美国大使馆来保护自己,大家也都知道美国对公民的保护,但是又不得不面临同胞对美国的仇视,电影后半段大家有一起聊到美国和埃及生活的对比,美国的阳光沙滩美女自由的空气,记者的父亲在纳赛尔时代,觉得埃及混乱像地狱,但是他还是要把自己埋葬在自己的祖国埃及。这种文化涟漪与精神流亡之间的痛苦是许多类似国家命运的人们能感受到的。
记者们呼救引来了第一批人,他们是反对穆尔西政府,拥护军队一方的,但是也反美,这里也突显出美国的尴尬角色,他们不像英国殖民统治那样持久,总是笼络当地社会的上流精英,美国有其单纯和理想主义的一面,在维护自身利益和捍卫那套自由民主价值观矛盾的时候就会在这些国家产生这样的问题,所有“拥军派”的示威者旋即被赶到的警察抓起来塞进了囚车。警察本身也在这场乱局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到底是效力于穆斯林兄弟会的政府,还是掌控权力的军方?拥军派群众和警察之间并没有共识。这派有寻找儿子的老人,有一家三口夫妻带着年幼的孩子卷入政治冲突中来,有一对好朋友,但是朋友爱上自己的妹妹,也让双方打了起来。电影中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很有个性也都很有代表性。
囚车在押送的过程中碰到了穆斯林兄弟会的支持者们的抗议游行,结果车内被塞进来第三批囚犯——穆斯林兄弟会成员,两派政治立场对立的人群一上车就开始动手打,囚车外面混战,囚车内也混战,甚至还有人流血,这是现实埃及让人感到悲剧的一幕,他们都是埃及人,却又如此楚河汉界,不能相融,他们都信奉一个宗教,却又要用暴力对待彼此解决问题。最后经常用高压水枪,暂时平息囚车内的暴力冲突,但是彼此之间的语言挑衅与仇视却又不断。穆斯林兄弟会一方在囚车内很快能形成一个领导权威,一个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很多决定最后又都被大家很轻易的推翻,这像是对穆尔西总统的隐喻,拿的到位置却坐不稳江山。这派人员有激进保守的女学生,戴着头巾,还有担心她的父亲一起参加游行,有兄弟父子三人,结果儿子关在这辆车,父亲关在另一辆囚车,父子要隔着囚车对话,有修车无家可归的,自己唯一的朋友——爱犬死了加入了游行,还有爱唱歌、想当演员的胖子。
电影通过对话的细节,完善起每个人的个性,他们基本上都是社会的底层,并不能有多么深奥的政治理论但是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场他们根本无法掌控的社会运动,但是也是这些底层小人物让你能看到埃及社会内部的分裂对立之严重。一天在囚车里面的时光,也是危急四伏,记者的手表引发了兄弟会成员来争夺的第二轮冲突,囚车外伏击警察的枪声让车内的冲突暂时平息,两派人在车内一派提醒袭击者跑,一派为警察指出袭击者的位置,电影始终在对比两方之间的对立。
炎热的天气让囚车里面的人暂时冷静下来,能够彼此轮流透气,有了暂时的默契,胖子唱着走调的歌,成为冲突的一天少有的温馨,一位老人和一位穆斯林少女憋不住尿,让车内两方的人有了一致的行动态度去和警察谈判,警察阵容也从一开始铁板一块的关押,开始分化出来同情车内人的遭遇,囚车开进的过程中遭到了第二轮伏击,车内两派人一起用激光棒指引,救了一个警察,人性的良善终于超越政治立场的对立。
一个兄弟会的成员开走了囚车想要救助他们,但是打不开车锁,他开车去找援助,这让这种脆弱的和平局面再度被打破,兄弟会的人让开车的人驾车去自己的营地,拥军派反对,他们还给警察换了衣服,怕被兄弟会到时候干掉,结果黑暗中车开的路上碰到了拥军派的抗议者,兄弟会又叫着停车,拥军派喊着前进,外面的局势是彻底时空,荧光棒闪烁,囚车被推翻,外面的人如同丧尸一般拼命的拉扯车内的囚徒,车内的人反而玩命的抵抗,挡住车门。倾覆的囚车象征着埃及这个国家体制的崩盘,整个无序的状态看出这场革命的悲剧。
2011年和2013年这两场社会运动都有我的埃及学生参与,他们当时是正当年的大学士,我也和他们有过交流,不同的政治观点,学生们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同学之间也有这种辩论和争执,所以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有感同身受的地方的,2020年2月25日,穆巴拉克去世,我电话里面问了一个在中国留学读博士的埃及学生,发现时过境迁他们对昔日总统的评价要更客观许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我置身的这个时代,昔日埃及的状况也让人感慨从一个岁月静好的状态到天崩地裂的切换是如此迅速,有时候我们想像战争啊、饥荒啊、瘟疫啊许许多多的灾难都是历史上的,我们的生活会一直平稳到老,但是有一天我们发现击溃这种稳定的可能是最细小的病毒,顷刻之间也是天地反覆。
很多人原以为我们这代人可以岁月静好,生活在一个小时代可以平安到老,没想到也赶上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开篇·····
——题记
在埃及生活了两年,让我对这个国家深有感情,那里有我的学生和朋友,还有一段青春美好的记忆。离开埃及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停止对那块土地的关注,有关那里的新闻、电影都是我留意的。
《碰撞》是2016年拍摄的一场反思2013年那场埃及革命的电影作品,电影入围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我查了一下埃及电影导演穆罕默德·迪亚布,1978年生人,是我居住并喜爱的埃及小城伊斯梅利亚人,电影表现出杰出的创意和戏剧冲突的掌控能力,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囚车内,一天的时间,不同政治信仰的人被警察逮捕,关在一辆囚车,按照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原则展开戏剧冲突,透过车窗的狭小空间看外面已经动荡不安的大时代变局。
埃及導遊默罕默德迪亞布的《衝突的一天》將背景瞄準政變實事,以軍方、政府方以及普通百姓為基本角色人群,用寫實的諸多矛盾巧合製造了一個荒謬卻註定悲劇大過美好的故事。
[1]面孔
片中的人物不單單代表不同性格、年齡段、性別、宗教信仰、社會身份個體,主要表現了兩個集團:即擁護軍隊的群眾與維和政府的群眾。
「團體」是一個奇怪而力量強大的身份,當個體不再簡單僅是個體、而集合為團體時,所有思維方式便變得團結統一,即便是無腦的、衝動的、過激的行為,只要是出於上級指示就變得理所當然且必須執行,這也就是片中警方派與政府派對峙的出發點——「我們雖然是普通百姓,但我們是為了我們支持的陣營在戰鬥,必要剷除你們這些敵對勢力」,關在同一囚車內的兩波人的劍拔弩張、甚至當共同處於弱勢時還仍對立也不足為奇了。
一旦團體力量形成,那麼就有了「忠誠於集體的戰鬥信心」。
而第三方「美國記者」則又是一個完全不應該在混亂格局中的無辜新聞報導者,他們象徵了外界的涉入對於埃及的毫無幫助與加速攪亂、同時也反映了影片中執法者不分青紅皂白的不人道不公正辦案。當官方不能以求真務實和為人民服務為中心時,來自官方的庇護就完全無安全感可言,當然也肯定存在「良心角色」比如幫助群眾的警察就是為數不多代表感性與善良的角色。
拋開陣營派別姑且不談,《衝突的一天》也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背景的各色小人物,保護兒子的護士、因妹妹而吵架的好朋友、被關在不同車間的父子、口藏刀片的流浪者、胖子歌手、穆斯林少女等等,以鮮活的性格和背景設定增添了戲劇衝突的可能性,結合小物件演繹諸多在車廂中意外發生的小事,如手機、喝水、手錶錄影機,引發更多人性真實的反應和難得的柔軟溫情。當穆斯林少女羞於在車廂內解手而哭泣時,所有男人自覺背過身去,不同陣營的護士緊緊護住她,在鐵門外的警察說「妳回家吧」,所有的暴力、仇恨、衝撞攻擊都煙消雲散,只看見當下良善的光輝依存,在共同困難前培養的短暫相互理解,敘事電影感染力逐漸顯示。
[2]手法
極小空間要拍出連續吸引人的感覺,除了不斷製造小高潮外,出彩的場面調度不容忽略。本片以精巧的25個人物走位結合攝影機搖移,讓畫面不曾乏味,也將觀眾實現鎖定在事情發展的層層漸入裡。
小空間調度是很需要設計的,如何合理、如何真實、如何突出不同人物性格可能的不同反應行動都需要考慮,甚至於每個人物可能會注意到不同的東西(比如最小的男孩看見牆上刻的棋盤)。
這讓我聯想到《完美陌生人》
要做出不枯燥的鏡頭,簡單的運動不能滿足,所以借劇情發展而移動或翻到的囚車成了很好的幫助手段,這是該片很聰明的地方,雖然這群人被困在一個無法更多展開的固定空間裡,但這個「空間」仍是運作的,那就可以有更多的延展可能性與觸發新生事件不斷豐富情節。
全片沒有特別的大場面營造,沒有空拍也沒有大搖臂,唯一最壯烈的場景屬兩次槍戰交火和尾聲球場被打開,以一種極度突發的情況赫然分隔故事大段落。有點可惜的是一些小細節塑造過度繁雜,沒太重的必要性;幾處感覺都可以結束收場的地方;並沒有合理利用棋盤這類本改是很精彩的隱藏線索。
[3]引伸
被水槍噴射後滴水的頂棚、鐵欄桿縫隙彌撒的陽光、渴望的眼神、絕望的眼神、憤怒的眼神,區別於真實紀錄模式拍攝間隙穿插的特寫,唯美意象的建立在毀滅的或無法觸碰的物件上。
牆上的OX棋暗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而只下了起初兩步注定是場難分勝負的死局,縱使代表不同陣營的男孩與女孩補充了兩筆也解決不了莫測的局勢。
一天分為晝夜,激盪猛烈的白日與平靜心灰意冷的夜晚,強光下大面積的催淚瓦斯、幾乎沒有色偏修飾的黑暗裡雜亂侵略性的雷射光線,危險伴隨著突出偏激的搶眼色彩使得城市不再安寧。
[4]其他
表演上自然不用多說,影后的自然呈現、選角上機具特徵性的角色所帶來的一目了然的地域差異,讓影片更加有說服力。
毀滅信念的最好方法不是殘忍,而且想像不到卻又情理之中的必然趨勢。政府派的小跟班不斷詢問領導人「我們能夠再次掌權嗎?」,得到的只是「相信你的真主」這種籠統模糊的回答,畢竟誰也無法預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確切究竟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未知項勾勒出一副副茫然無措的嘴臉,他們愚昧地莽撞地在小囚車裡自相殘殺、之後建立友誼、再到共同毀滅,觀眾也無法預知他們的命運展開。
相信政治事實提出所為這個國家帶來的負面情緒,卻也誕生出如此優秀的作品,創造力與時代契合並不是偶爾,雖是非常令人哀傷心碎的電影,觀眾無力影響影片中或現實中的既定結果、也無法挽救在那場衝突裡被犧牲死亡的生命,唯一通過影響反射冰山一角,傳播給世界一個可能的真相。
像是片中記者對攝影師所說:「我們要把這些畫面紀錄下來,告訴外面的人我們真正看見了什麼,你一定要把它帶出去。」或許《衝突的一天》只是這片湖水中一個不起眼的漣漪,也依然能濺起波瀾。
小场景格局佳作。
又是一个可以舞台剧化的好剧本,不足十平方的场景,各派人物矛盾张力十足。不许民族运动,可以暴制暴的军方和暴民有何不同?
小小囚车天地大,无论何派都装下!
其实是通过一个封闭环境或者半封闭的视角来讲述冲突。囚车内呈现的是埃及现在的社会现状,各类人物和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出现了。混乱的背景,手持的镜头都很有代入感。最后的结局意料之中,不管是穆兄会还是抗议的另一方,他们中的多数都是这个“革命”的牺牲品。
国家需要一个核心
屌!回不去,前不进,卡住!全五星。67路公车升级版
囚车中求生存,目睹车窗外暴乱与死亡整个过程。穆斯林与非穆斯林、警察与人民、宗教与信仰,折射出埃及悲哀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车内冲突被善良的人性所浇灭,镜头是最强有力的证据。结尾令人唏嘘,不管是敌是友,宗教信仰远高于人权。
也是很激烈的冲突剧,但没波兰斯基那么天才。
用囚车里的经历还原这场争斗的不同方面,涉及诸多角色和立场。猜想本意是为了提醒和展示各种要素并非完全非黑即白,还附带了种种复杂因素。结果很多观众照样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得到他们想要的结论。
1.几乎全部的镜头/视角 都由逼仄的卡车车厢中投射出来;2.借由不同立场的人群困在同一个车厢展示着埃及的政治、信仰问题;3.最后一个镜头将埃及“二次革命”的混乱影射得淋漓精致。
可以看一看有绿教的地方有哪里是太平的。
典型的讨巧式概念性电影,对于社会复杂性思考仅停留于表面。
反映埃及当前政局的影片,全部镜头皆在囚车中完成,狭窄空间似乎是导演所喜欢的场所。囚车犹如埃及社会,其社会中各路人马均挤在这部车中,各个人群的相互敌视,势必让所有人走向毁灭。缩小裂痕,消弥仇恨,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生存的最好方式。但人处其中的人,恐怕是很难清醒认识到的。
埃及时政题材,逼仄的空间里,一群人困在囚车里,不同阶层、不同宗教信仰,是党同伐异还是相助相守?通过一个焦点去展示这个国家彼时的众生相确实很讨巧。人性和信仰哪个才是最终能救赎人类的?在惶恐不安中,人是极度脆弱不堪一击的,电影的群戏还是很精彩的。
因为亲身经历过那个夏天,并且那个晚上在纪念碑下坚守到凌晨4:50,对这部电影必须给五星。
借用戏剧结构制造了极精炼的电影叙事——一天,一个猪笼车,一群人,描述了埃及革命的一个侧面: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革命派与反对派,赵家人与吃瓜群众,男人与女人,埃及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冲突,在一次次货车的急停,两方的交火中展开。而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又在朴素的人性中激荡冲撞。
7.5。多方势力的角逐令狂热的群众沦为炮灰。埃及革命复杂的状况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得以展现。民主和和平真的是艰难的事啊!
世界往往因为所谓的信仰混乱
在真实与虚假的混合中,真实突出了虚假,而虚假阻止人们相信真实。——布列松
防暴警滥抓水枪敌对同囚,穆兄会围攻狙击无望出逃,自由派暴民镭射之夜翻车守门;催泪弹歌手,井字过三关,相片里的狗,“海外势力”的镜头……在人与人单纯相对,坦诚欢笑的瞬间,暂时忘却了彼此政治取向,却又立马陷入下一个党同伐异的绝望境地。尖锐、荒诞、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