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的核心人物有两位:戏里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和戏外的彼得·格林纳威。前者是蒙太奇之父,其极端实验的视听技法亮瞎了所有人的眼,后者虽晚了几十年,但其极尽癫狂的坏品味连在开化的西方也是惊世骇俗的。且不去看时间与空间上漫长的距离,也许大英帝国的格林纳威怪爷爷与共产苏联的爱森斯坦会是精神上的同类。两个极尽相似的灵魂的隔空碰撞,直接触发了[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在问世后的火山爆发。还不止这些,伴随着的还有一个足够引起现今整个大俄罗斯痉挛的敏感话题——他们从未承认过的爱森斯坦同志的性向问题,也许恐同心理严重的毛子们光是瞅瞅剧情简介就已经在发抖了。
酷炫墨西哥
电影以滑稽浮夸开场,爱森斯坦站在车里穿越墨西哥乡村,一路上癫狂地叫喊着,旁白、分切画面以及黑白与彩色的无规则切换,交代了这家伙在来墨西哥之前的成就。来到宾馆不久他就脱光了衣服,开始对着阴茎自言自语,百分之百的格林纳威风格。
总体来说,影片并没有歪曲事实,大多数人对于谢尔盖·爱森斯坦这位电影大师的印象都犯了不可容忍的错误,贴标签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照片骗不了人,电影史书上的爱森斯坦总是以其一头乱发叫人一眼难忘挥之不去,这个大理论家从来就不是一个故作正经的严肃教授,就连论文也是各种旁征博引全篇在“侃大山吹牛逼”,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个一知半解的百科全书主义者”。
之所以选爱森斯坦,刚才已经说过是一种迷影崇拜以及创作观念上的“惺惺相惜”,那么为何选爱森斯坦在纽约拍片失利后,去墨西哥的十日作为影片背景呢?原因在于在这段日子是爱森斯坦创作上的分水岭,在这之后他的作品与之前相差甚远,就连辛苦拍摄的成果[墨西哥万岁]也在40年后才由其助手剪完。他所经历的不曾公开,是一个谜。这段时光在其个人的一生中也是备受争议的,敏锐精明的格林纳威尽可以在各种香艳刺激的传闻基础上大开脑洞。
有人认为被其他人剪辑过的[墨西哥万岁]根本就是被歪曲拼凑起来的片段,其中关于墨西哥农民朴素的乡土气息和农民反抗史只是意识形态上的顺从,而不是爱森斯坦本人在墨西哥所亲身感受到的。不管是出于格林纳威的个人偏好还是艺术家特有的怀疑精神,他大概是认同这种观点。从影片对于[墨西哥万岁]的引用来说,他的确没有太把原片当回事,而是为了影片的主题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选择和拼贴。其效果相当于法西斯阵营的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中的一段,被共产主义者米哈依尔·罗姆玩成了[普通法西斯]一样的戏剧性。这直接导致了[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中的墨西哥呈现出少有的酷炫,又是正版的格林纳威式癫狂缭乱。
从花样玩法上来说,[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并没多少创新之处,去年[3D铁三角]怪爷爷也玩过3D过足瘾了,大概还是觉得数字立体玩法不顺手,本片再次回归以往爷爷玩熟了的分切屏幕以及封闭空间内的超长镜头。出于剧情的需要,影片大部分都在室内完成,镜头绕着华丽的宫殿进行漫无目的的游走,偶尔听见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枪声提醒人们此时并不和谐的外部环境。而在少数的室外拍摄中,充满哲思意味的人物对话塑造了一个并非冷漠的墨西哥,他借用了[十月]里对比蒙太奇的方法,将瓜纳华托的亡灵节和地标性建筑亡灵博物馆与艺术家的死亡剪辑在了一起,带观众潜入在墨西哥酷炫外表下更为深沉的世界。
同志性爱死
千万别被名字给骗了,建议各位判断影片调性的最好办法还是看看导演栏的名字,彼得·格林纳威这位玩裸体书法、连体怪胎和阴茎晚宴的家伙是不太会正儿八经拍传记的。于是很不幸,爱森斯坦同志在瓜纳华托认真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被格林纳威记录下来,全片看下来似乎他的全部行程几乎都在滚床单(哦不对是滚钢化玻璃)中度过的。所以那些摆放在卧室四周的摄影机们也没时间晒太阳,谁知道爱森斯坦和他甜蜜的情人会在什么回来脱下衣服,用性爱打败一切生活中的不如意。
格林纳威首先用了一些表面化的手法来说明爱森斯坦在对于性问题上的沮丧——仿佛是一种对于共产主义人类奇怪的嘲讽。当他终于回到自己的“私人领地”脱下奇装异服之后,人们一定会惊异那下面包裹着的丑陋的裸体,如同上了年纪的人一样,干瘪下垂的皮懒散地搭拉在这个男人的身上,就连最能体现男性魅力的屁股也松松垮垮。他毫不羞涩于暴露自己丑陋的下体,甚至做出夸张的动作以让人注意到它。在他接下来步入透明淋浴笼子(格林纳威喜爱的性爱小玩具)并开始对着阴茎演讲时,人们终于体会到了那种被压抑许久的,在工作中严重困扰电影大师的问题——性饥渴,多么弗洛伊德范儿的开场。
帮助爱森斯坦同志解决问题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英俊的当地向导帕罗米诺,他长着一张同志的脸。眉来眼去之后,接下来就到了关键的时候,天真的爱森斯坦要失贞了。我们不得不再次赞叹天才般的格林纳威处理性爱场面的方式,惊世骇俗却又是永远的自然幽默。这场至关重要的戏中,前戏(性爱的前戏亦或是片段高潮的前戏皆可)做得很足,宾馆房间内的床头以及卧室入口两侧的镜子都参与了这场性爱小游戏,调度上给人一种近乎于宗教性质的仪式感。前后景中的两具裸体一边交流眼神,一边按顺序脱衣服。一个在引诱、一个在茫然,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放在里面,看似很安全实际上已经败露给了360°旋转伪造的长镜头里。紧接着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帕罗米诺对着爱森斯坦的脊梁骨倒下了印度香油,趁着润滑进入爱森斯坦的后庭。在人们急切地想要知道爱森斯坦的反应时,突然切换了镜头,从卧室下面往上拍的背光镜头里,两个在地板上的肉体以其最为狂乱和香艳的姿态在镜头前狂舞。除视觉冲击之外,格林纳威还给了该场面一个隐喻,当电影大师在后入的快感与痛感中扭动身躯时,老奸巨猾的格林纳威让帕罗米诺说起了梅毒的历史,注意咯这可是严肃的话题。
强奸老苏联
那场“强奸”戏还没完,那天是俄国革命胜利14周年纪念日,爱森斯坦站立着完成了心理上的革命,“强奸者”帕罗米诺趁其不备在他的后庭插上了一面小红旗,他用充满情欲的语气说:“你看,这相当于十月革命”。一针见血,像是猛地浇了罐冰水似的,不正经的戏谑作品[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突然严肃起来了,人们想起了从电影开场卷毛大师嘴里没停地喋喋不休的那些话,想起了这位被命运捉弄的天才在离开墨西哥之后的命运。
苏联曾经的好儿子爱森斯坦自从没了贞操,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个滞后却也不算晚的思考产生了,性压抑是谁给他的?在这里格林纳威做了一次历史与性之间绝妙的联系。说起这个,多数人大概会想到信仰东正教的前苏联乃至今天俄罗斯,对于同性爱情的鄙视态度。但格林纳威的调侃更为迷影一些,联系到发生在爱森斯坦身上的悲剧,在来到墨西哥之前,这位“蒙太奇大师”的[十月]因出现了“少数派”(其实是多数派)孟什维克的头子托洛茨基而被禁映,之后反映农民集体化的[总路线]被骂得更惨(罪名是盲目崇拜技术而不关注工农阶级的力量),甚至之前被夸耀的[战舰波将金]也遭到了猛烈的攻击(一部有害的形式主义电影)。所以到了墨西哥后,电影里的爱森斯坦从开画以来,就在不停地赞叹墨西哥的自由与民主,连莲蓬头都要大加赞赏,迫不及待地在镜头前大肆暴露自己的身体。
不过政治的阴影并没有因他的躲避而远去,在这期间他不断地接到秘书打来的电话,尽管在让他生理上极度舒服的莲蓬头下,爱森斯坦依旧被电话那头的坏消息所牵制。画面中他坐在透明的牢笼中,倚着铁栏哭泣。最后就连在了无生气的命运中的一点挣扎——爱情,也被说着一口冠冕堂皇话的帕罗米诺妻子给夺走了。说是因为恋情暴露,但实际另有隐情,不管怎样他被苏联叫回去停职反省了,再后来的人生像他亲口说的“从此以后我就是一个死人了”。
那时候的爱森斯坦还不知道,他跋山涉水拍了三万米胶卷的[墨西哥万岁]被留在了墨西哥,前苏联的领导人不让它们跨入国境,爱森斯坦连死也再也没摸到它们。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瓜纳华托城位于墨西哥城北部,相距不远。1931年,31岁的爱森斯坦来到这里拍摄《墨西哥万岁》。彼得·格林纳威这部《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2015),以戏谑方式,再现了这位蒙太奇之父的幽幽心迹,以及短短行程的诡异经历。
片中爆炸头的装扮,让人误以为是只差一个汉字的爱因斯坦。好在他们都是犹太人。犹太人都有某种特殊的印记。墨西哥人类学家、比较宗教学者帕洛米诺·卡涅多,一位气质不凡的年轻才俊,作为爱森斯坦的助手,伴随左右。二人一唱一和,演绎了一段滑稽搞怪的精彩戏码。
墨西哥向来是一个神秘又危险的国度。好在没人把爱森斯坦当作苏联的大导演。女佣偷了他压箱底的照片也全是不堪入目的淫照。他不但不责怪女佣,反而让她一直随侍在侧。当然,更贴心的只有卡涅多,对于爱森斯坦大吐在苏联的糟糕境遇,他也是耐心倾听。只有他深晓爱森斯坦痛苦的内心。
二人一起游走于阿兹特克人的古遗迹当中,探讨世界文明与宗教的各异。又一起表演骷髅舞,一起睡觉,一起干着“同性恋”该干的事。我行我素的彼得·格林纳威,依然延续了他在《动物园》《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枕边禁书》等片的一贯戏路鬼马,让人看了直冒虚汗而时时忍俊不禁。
男根成了一种注脚或者说象征,犹如古遗存上的坚硬图腾,一个被赋予神性挺立的梦。
结合他所拍的《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及《十月》(其实,我更喜欢他的史诗片《伊凡雷帝》),呈现不同时空下的蒙太奇影像,深具现实与梦境的实验性闪回,以此向爱森斯坦及蒙太奇致敬!只是“苍蝇与蛆的死亡,非常亲近,我们无可奈何”。1917年10月25日,革命者冲入彼得堡冬宫,26日占领冬宫。那年爱森斯坦19岁。只是爱森斯坦不知,多少年后,革命者的成功源于革命,革命的失败同样源于革命本身的局限。
但此时的爱森斯坦却是忘我的。夜色魅惑。二人赤诚相见,卡涅多看着他的小鸡,动情地说“它是比你更聪明的小丑”。真是不忍再睹。爱森斯坦惨痛之后的平静伴随着欢喜。但他得不停地给莫斯科的妻子佩拉电话,了解当局及斯大林对他远赴墨西哥的态度。很不妙,妻子告诉他,公寓将被没收,单搬运你的书籍都要好多天。
在瓜纳华托,爱森斯坦拍片也并不顺利,美国左翼作家、赞助人厄普顿·辛克莱,对他的拖拉作风越来越不耐烦。爱森斯坦只得转着圈的穷于应付。这个看到流血场面吓得哆嗦的人说“我只习惯于拍摄电影中的死亡,不习惯看到现实中的血”。
对于在好莱坞的经历,他嘲讽地说我感到寂寞、痛苦和想家。我每天只呆在好莱坞的书店里。但他却听从了《北方纳努克》导演弗拉哈迪的建议,前来墨西哥拍片。他说我跟弗拉哈迪一样,都喜欢用非职业演员,我们都喜欢激情。同样,过度迷恋激情的人,也难免不被激情噎住。
“我来墨西哥时还是处男,可我现在已是一身烂泥”。只能说这是他的自甘深陷泥潭,或者说自我挖潜。他完全被墨西哥人的热情所吸引。他喜不自禁地给远方的妻子报喜,可莫斯科的佩拉已苦不堪言,对他说“你那是孤独,需要慰藉,你是一个迷失的孩子”。聪明的女人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
当驱逐令下达,爱森斯坦伤心地对卡涅多说“我爱你,今天是亡灵节,我已经死了,我要飞快地逃离天堂”。他的不舍,让人误以为是笑话一场。1931年10月31日亡灵节前夜,电影画外音道:“西方称我的《十月》为‘震惊世界的十天’,而我在瓜纳华托的十天,可称作‘震撼爱森斯坦的十天’”。
带着深深遗憾和绞痛的爱森斯坦返回莫斯科后,从此一蹶不振,在墨西哥所拍的205英里长的片子也从未剪辑,我们后来看到的只是他经后人再剪辑的片子,而远非全部。革命初始,如爱森斯坦这样的知识分子,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参加革命,可一旦乐颠颠地上了革命的红船,又深感束缚了手脚处处不得安身。最头疼的是,当有一天革命真的要革到自己头上时,才悔不当初,可为时已晚。历史就是不断重复错误的事,从而发扬光大。
谁都知道,在苏联,“同性恋”等同于鸡奸罪,属于违法,一经发现都要被判刑并发配于西伯利亚从事劳役。1948年,50岁的爱森斯坦死于心脏病。他的经历,酷似另一位电影宗师的格里菲斯。拍过《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的格里菲斯晚景凄凉,于1948年7月23日,因脑溢血突发,死于好莱坞一个破败小旅馆的过道里,享年73岁。格里菲斯应算是爱森斯坦的前辈,但二人对电影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可谓珠联璧合,熠熠升辉。
最先登顶的人总是孤寂的,也容易遭人妒忌。即或塔可夫斯基,对于爱森斯坦也有微词,而对于他的老师杜甫仁科乃赞美有加,我想,这就是一叶障目的人性。唏嘘,缺氧的时代,多少的天才被泯灭。时光的尘埃在落定后,总会一视同仁,又不分彼此。
想想百年电影史,没有格里菲斯,没有爱森斯坦,没有卓别林,没有德莱叶,没有刘别谦,没有布努艾尔,没有约翰·福特,没有布莱松,没有希区柯克,没有杜甫仁科,等等,电影将是多么的寂寞和乏味,真的是一个也不能少。可以不喜欢,但不可嘲讽。电影终究是人类艺术的一部分,既可互补,也可兼容。
至少,他们终其一生为我们呈现了如此丰富又如此不凡的影像,值得后来者一个起码的尊重。一句话,让我们怀着谦和之心,善待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光影,让我们共享其中的美妙甚至丝丝痛苦。
有鉴于此,虽然彼得·格林纳威,用我并不喜欢的戏谑手法,拍摄了《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但总体乃不失诚意和深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不单是爱森斯坦当年所做的事,也是格林纳威感兴趣的事。也罢,蹦蹦跳跳的爱森斯坦从此不再寂寞。
2015、10、15
一场堪称致幻的观影体验,从出离愤怒慢慢过渡到惊叹与哀伤。起初觉得这部“传记”对人物和电影缺乏基本的尊重:爱森斯坦被塑造成一个自大狂、一个露阴癖,这是一种还原还是侵犯?没有研究过电影史的我没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强烈的不适感是无法忽视的。导演采取的是极其疯狂的方式,他不在乎自己是否有亵渎的嫌疑,他的目的就是激起非议,独一无二地呈现自己的理解。墨西哥飞扬的欲念撩拨着这位艺术家走向天堂,同时也为失去天堂的更深的痛苦开始倒计时。在视觉上玩的分屏、快速剪辑、旋转长镜头、空间欺骗,如同一个个重磅炸弹在溢满历史与知识的故事层上引爆。是瓜纳华托震撼了爱森斯坦,还是爱森斯坦震撼了瓜纳华托,亦或是格林纳威震撼了观众?
@香港国际电影节)一开场的神剪辑、神镜头、神分屏、神普罗科菲耶夫还以为要看到神作了,没想到从插入后面开始一路WTF……一度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影片实验性颇足,并极具视觉冲击力
格林纳威依然大信息量叙事,爱森斯坦爱的十日,雨夜为你插红旗,原来是部爱情片
蒙太奇之父股沟插上革命的红旗一幕将被永远的载入影史
格林纳威各种实验手法轮番上,分屏剪辑长镜头,打造了一部令迷影者如痴如醉的奢华大作。戏谑解构,属于影迷们的电影历史狂欢之旅。 8.0分★★★★
2023.01.24:虽然看过《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十月》、晓得《墨西哥万岁》,但对导演+编剧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生平并不了解,实在没想到他竟然有这样的同性往事(不过影片故事剧情的真实度还是令我存疑)。至于《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电影本身:尺度挺大,直接露屌,好些镜头语言让我眼前一亮,……
【C】本片又名《大家好我是格林纳威我终于学会如何使用after effects了哇这么剪感觉好爽好好玩啊剧本玩儿蛋去吧噢哈哈哈哈嘻嘻嘻嘻呜呼呼呼呼》
三星半,恣肆无忌之作;多重曝光HDR鱼眼效果镜头光晕分割画面,像是同时看了三部电影一样,性价比是蛮高,就是老眼昏花;语文老师给补课过:虚实结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不是传记吧这是同人吧,以后基本已无法正经看爱森斯坦的片了
一部向电影致敬的电影,回到蒙太奇的起源。先锋大胆,活泼跳跃,堪称性与死的“十日谈”。眼花缭乱的画面切分,镜头运用炫目到跪,有个不停打转的高台环绕镜头真心把人给看呆!一代宗师终于靠gang交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看了十分钟
没看过《战舰波将金号》,但久闻爱森斯坦大名,总觉得这四个字看上去就有一种严肃和高冷的格调。这下好了,看完电影,三观尽毁,再也无法直视这四个字了……不过不管怎样,格林纳威真我的菜,这种拍法还是深得我心。
拍飞了,光怪陆离、肉欲横飞。1917年俄国失去贞操,1931年爱森斯坦失去贞操。格林纳威大胆无畏戏说大师,三分屏是阿贝尔.冈斯《拿破仑》式玩法,那场横移拼接长镜头与演员走位完美结合。导演现场本人比剧中人还要话唠和风趣,原来今儿是他清明生日。
还是彼得大帝那套头晕目眩、飙到乱飞的“33D”,分屏广角蒙太奇,革命加真军,长镜头拼接……大银幕估计真的会被炸裂。外观形式新颖,实际上却是原始的,不加节制的,一点就爆炸的电影镜头语言大杂烩,个人认为,很符合影片要讲述的性爱死故事。
開篇十分驚艷,之後就漸漸洩氣,所有的「匠心獨運」最終掩蓋不了trick的本質。致敬致敬著味就不對了,格林納威老先生,你其實是想黑他吧。虧我開始時看到那黑暗中的一束光暈還幻想過全片會是倫勃朗影像。
美爆了,蒙太奇,鱼镜,旋转,拼接分屏等手法美到让人眩晕。彩色房屋中间的餐桌一幕,以及酒店餐厅电报争执不断切换连接的一幕,都好美。在魔幻的墨西哥,爱森斯坦找到了爱情,迷失在亡灵节那天,却永远失去了他的天堂。拍得真大气。
格林纳威再次以完美视效和溢出银幕的形式美彰显个人特色,罔视观众我行我素继续高冷路线,各种花哨镜头玩了个遍,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老爷子有的是自信和实力炫酷;前半小时一直处于信息量过大难以吞咽的卡壳状态,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红旗占领高地后略疲软。
格老这个比装的几乎能给满分
肛交爱森斯坦,电影患上梅毒,诱发梅毒螺旋体长镜头
一场让人目眩神迷的视听交响曲,对电影史的高歌赞美。镜头语言无比丰富华丽,环绕长镜头镜面剪辑杂耍蒙太奇,掉书袋的戏剧化独白,分屏的正确使用方法,给你看电影能做到的一切。相比之下叙事部分反倒黯然失色,但有谁在意呢?如同迷梦的墨西哥,亡灵节与死亡博物馆,比较宗教学和丢下楼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