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父亲在世时》之后,小津来到中国加入侵华战争,工作为向井水中投毒。据悉,他在投毒工作中兢兢业业,一如担任导演般勤劳务实。战后回国,先后拍摄了《长屋绅士录》、《风中的母鸡》两部反映战后日本生活的悲苦剧。49年,《晚春》拍摄完成,这部风格轻松,确立后期风格的长片反映了少许战后日本国民生活形态的变更:首先是衫村春子扮演的姑姑表达了对涂着口红的新娘吃生鱼片的不可理喻。随后,老友造访,在曾宫的房中分不清地理方位,体现出战后日本的环境改造。个人认为,这是一段小津为自己拍摄的影像,以此抒发对逝去街景的追忆。一如黑泽明93年的《袅袅夕阳情》中,为老师祝寿的学生把自己途径火车站名背诵一遍,此处的怀旧之情与小津异曲同工。 此片之所以成为小津代表作之一,是因其确立了后期多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老父(老母)嫁女。作为《秋日和》与《秋刀鱼之味》的早期范本,剧中多处出现雷同,成为影迷反复比较的素材:为了女儿的出嫁,《晚春》中谎称续弦的父亲与《秋日和》中声称再嫁的母亲如出一辙;两部影片中,纪子(原节子)与文子(司叶子)各自的闺中密友也分别在朋友婚后担任起了陪伴对方父母的责任;《晚春》中的父亲在听说自己中意的服部有了婚约后错愕的面容,与《秋刀鱼之味》中女儿失恋哭泣时父亲的表情并无二致;在三部影片的末尾,原节子与司叶子、岩下志麻三人又有着同样的和服婚纱妆扮。 有一种说法,每个女孩的初恋都是自己的父亲,但如果这种感情随着年龄一直延续下去,大概会出现如下两种结果:1.死守父亲,拒绝婚姻;2.结婚对像条件以父亲的形象为标准。片中的纪子明显属于前者,注视父亲时双眼闪动着光芒,对父亲的绯闻女友又嫉又恨。但父亲对形势错误估计,误以为女儿的择偶观是以自己为标准,于是便有了“服部和父亲一样是个很不错的男子”这么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一句。笠智众在剧中也成为了小津的替代品。 《晚春》是小津与原节子的初次合作,从此两人展开了一段孽缘,节子非他不嫁,小津眼中也是只有她和自己的母亲,但迫于世俗压力两人孤独终老。小津去世后,节子退出观众视野隐居镰仓古宅。有人说《卡萨布兰卡》中对英格丽•褒曼的用光极其考究,相信小津在片中对于节子的拍摄也独具匠心,打光使作为被摄体的节子面部明亮柔和,一颦一笑都充满了迷人的光彩。 原节子,原名会田昌江,1920年6月17日生于横滨,日本四大女优之一。作为小津电影中“永远的女儿”,曾先后与笠智众、衫村春子、司叶子、冈田茉莉子、佐田启二、山田五十铃、加东大介等人合作。他们及这里没有提到的名字,一起缔造了日本电影最辉煌的年代。在此,仅代表个人向以上作古之人,及走到人生边缘之人致敬。
最害怕的大概是能剧那场。镜头的形式看似中性的聚焦在女儿和父亲的肢体与面部,其内容——满腹心事与气恼的女儿,丝毫没有发现任何不对满心沉浸在能剧中的父亲——却更接近女儿主观的认知状态,但这又和高度的写实相矛盾。不仅什么是“对大家都好”捏不住,人物的内面也抓不住。很深的孤独。
原来在《秋刀鱼の味》之前的小津式的家庭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有孝心又温柔贤惠的漂亮女儿,然后因担心自己结婚后父亲无人照顾,因而迟迟未寻心上人,只不过《秋刀鱼》的道子更纯粹是照顾父亲的孝心,而《晚春》里的纪子却有些恋父情结。小津很懂用类似的家庭去探讨关于生活关于亲情的种种联系的可能?
纪子是传统东方女性的典型,体贴父亲而不出嫁,认为再婚不体面,心仪对象订婚就主动割爱。纪子的最终结婚,是逐渐摆脱思想束缚的过程,意味着新家庭的开始和旧家庭的分解。笑靥如花和泪眼朦胧中,纪子迈向了人生新阶段,而父亲也开启了晚年的孤独生活,削苹果的镜头充分表达了幸福之外怅然若失的情绪。
这碗父权的馊水煮成美味味增我也还是喝不下去啊……
恋父情结如此浓重突出,使本片显得有些大胆。4星半。
一部多么挑衅(当时,也是现在)观众的电影!骑车、坐车、看戏,一切“该被”剪掉的地方都被保留下来,你不需作为观众经历一段情节,但总是需要和主角共历那段时间,从而抵达一个重要也不重要的“终点”。他来自好莱坞,却与好莱坞有本质上的区别。小津的电影是平衡的,不仅在于构图,也在于上一句台词与下一句台词之间,你总想用某种确定的意识形态评判他,想把他置于某种历史的语境之下,但未免总会尴尬地鸣金收兵。最终,他的电影只来自个体经验也只诉诸个体经验,检验他的不会是某一茬混沌蒙昧,而是时间本身。
原节子能控制住这种对绝大多数女演员已经显得over的笑容,太不容易。但最好看的,其实是内心转变后那种无可奈何还淡淡的幽怨。片子几乎没有毛病,但最大毛病是讲的人物、事件和东西都太完美了,完美到“不真实”。无论父女关系,还是结尾跟女同学的玩笑话,总要联想到太多奇怪的东西
我不同意很多人所说的纪子恋父,我觉得纪子只是习惯了和父亲相依为命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她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平衡。当纪子面临出嫁时,这种平衡就要被打破,未知的婚后生活对她来说恐惧大于期待。父亲对女儿的爱令人感动,结尾断了的苹果皮和那一声叹息令人唏嘘心痛。P.S.摄影处处体现小津的匠心。
最难懂的果然是那些为夕阳落泪、迎着曙光晨勃的老派男子。
5.0。资料馆1厅,4K修复。原节子最美表演。1.与《秋刀鱼之味》《秋日和》共享同一主题,嫁女儿这件事是作为长辈最后的牵挂了。说爹味十足纯属放屁,坐我前后旁边的中老年基本上在笠智众给原节子出嫁前的嘱托处泪崩。2.女儿当然不是非嫁不可,而是东亚家庭的互相成全,这种成全是以牺牲原生家庭为代价,“你会有自己的家,嫁人结婚不是幸福的开始,两个人一起努力奋斗才是幸福,哪怕五年十年”,当父亲说出这些话时,是在完全毁掉了自己的家庭啊,是要一辈子都与孤独对抗与孤独为伴啊。
没想到结局的煽情来得这么突然和直接,差点就哭了。父亲一直念叨着,女儿啊,要幸福,要当个好妻子。但自己的感情,都在那根苹果皮里啊... Film Forum "Ozu Festival" 第一场。
有人这么评价小津电影,“武士刀修剪的菊花。奢侈的朴素,精致的恬淡,繁复的简洁,残酷的唯美,无中的碎屑,压抑的宣泄,纯洁的猥琐,刻板的幽默,专制的诗意,做作的自然,笨拙的细腻。生中有死。”
1.一生最大的谎言换取女儿去创造婚姻幸福的决心;2.期待突如其来的幸福是错误的想法,幸福是需要等待的,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幸福存在于对共同分享的新生活的锤炼;3.原节子的微笑如晚春的风,温暖;原节子的眼泪如晚春的雨,惆怅;4.昏暗的房间,父亲孑然一人,开心与落寞的心情,父亲的心酸。
小津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最终必须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人之常情,轻到可以忽略,也是人之至情,重到永无答案。
事实上原节子终身未婚,也因此被誉为“永远的女儿”、“永远的贞女”、“永远的圣女”……1963年,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原节子突然宣布息影,隐居到小津电影多次出现的场景-镰仓,当时也是导演小津安二郎逝世的年份,恢复本名深居简出,不再过问电影界的事。
值得再看的电影。开头有个工作人员叫:青木 放屁?
1.将东方电影美学发扬光大并且发挥到极致2.克制的情绪,适当的节奏3.构图至上美学原则4.低机位的运用5.像山水画一样“留白”6.音乐辅助剧情发展7.原节子的脸是剧情发展的晴雨表8.笠智众含蓄内敛的表演诠释了一个东方父亲的处世哲学9.小津的幽默台词比比皆是。10.爱生活,爱小津。
1.小津拍出了独属于传统东方人的隐忍与口是心非,一如原节子美好笑容与怅惘内心的对比。2.同为嫁女主题,似低落版[麦秋],新郎面孔的缺席也如出一辙。3.无限凄婉动人的结尾:周吉独自削着苹果,及至垂头默然,切至海浪,孤独如潮水般袭上心头。4.依旧典型小津技法,但有一个街头跟拍运动镜。(9.0/10)
????? 父母皆祸害,喑喑不能言。这不恋父啊。。。小津这是十分清楚这种压抑的等级关系的变态之处,并且将其表现出来,并且在结尾捍卫这种变态。也就是说他(有意识的)自身的变态更凌驾其上。。。纯粹的笑??原节子的假笑接受不能
2014.12.13.第三次.昨晚梦见自己看这个片哭了.前面1.5小时尽情欣赏小津的幽默,毫无多余的对白和动作,最后十几分钟还是哭了.遇到笠智众这样的爸爸谁还能不恋父呢?小津第一次也是最纯粹的一次嫁女儿,纪子对婚姻单纯和理想的想法,周吉的婚姻观则令人感动,原来婚姻最幸福的不是一开始,这是大部分人的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