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晚春

HD

主演:笠智众,原节子,月丘梦路,杉村春子,青木放屁,宇佐美淳,三宅邦子,三岛雅夫,坪内美子,桂木洋子,高桥丰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49

 剧照

晚春 剧照 NO.1晚春 剧照 NO.2晚春 剧照 NO.3晚春 剧照 NO.4晚春 剧照 NO.5晚春 剧照 NO.6晚春 剧照 NO.13晚春 剧照 NO.14晚春 剧照 NO.15晚春 剧照 NO.16晚春 剧照 NO.17晚春 剧照 NO.18晚春 剧照 NO.19晚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晚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居住在镰仓的大学教授曾宫周吉(笠志众 饰)早年丧偶,他与女儿纪子(原节子 饰)相依为命。纪子从小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转眼间,纪子已二十七岁,依旧待字闺中。纪子的姑姑(杉村春子 饰)和朋友(月丘梦路 饰)都很关心她的婚事,然而她却因为对父亲的依恋,不愿谈婚论嫁。  不久姑姑为周吉介绍一名独身女子三轮秋子(三宅邦子 饰),周吉欣然同意。得知此事的纪子心中感到无限的怅然……  本片为当年日本《电影旬报》评选十佳电影第一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澳门营业中·澳门美食活动体验特辑兄弟姐妹第四季动感地带芒果卡“无限X”巡回演唱会-南昌站表象之下2018厉鬼穿心害怕你就输了第一季走进阳光的女人天使与魔鬼绝妙星期二:嘻哈喜剧时代三个夏夜蜈蚣2004爱在初心欢乐一家亲(新版)第二季悄悄跟着我2040跳过的青春最强橄榄球:死或赢魔鬼时刻第二季日落家园第四季血与水第二秀印式英语我的狗狗我的爱妖魔大闹唐人街烈火男儿·业余消防员野猪:卷土重来 第一季24小时:遗产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可是亲爱的,你还要结婚

看小津的《晚春》,不觉想起了Eason在专辑《U87》里唱给女儿的那首《大个女》:
          “你还要恋爱
            我还记得爱儿女所爱
            早习惯看开...”
一个“看开”,牵出了身为人父的几多无奈。

影片中,笠智众饰演的父亲曾宫周吉早年丧妻,一直与原节子饰演的女儿纪子相依为命。纪子已满27岁,但仍情愿与父亲待在一起,照顾父亲余生。周吉为了让纪子早日嫁人,不得已说了生平“最大的谎话”——自己会尽快再婚。纪子这才解开心结,嫁给了姑姑介绍的三岛克。在纪子出嫁后的第一个夜晚,周吉孤独地待在家中,说不清是欣慰还是心酸。

抛开小津精致的低位镜头或是其营造出的淡雅隽永的影片氛围,某些情节的暗喻也制造得十分精巧。
岛川餐厅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暗喻。按我自己的理解,它象征着纪子最初希望的一种结局:一直和父亲住在一起不结婚。达成这种结局的条件是:成年后的纪子和父亲一起去岛川餐厅吃饭。在整部影片中,岛川餐厅出现了三次:
1.影片14:30左右,纪子偶遇父亲的好友北川,之后两人一起去岛川餐厅吃饭。从北川与店主的谈话中可知,周吉早年经常光顾这里,而且会带着全家一起。店主说纪子“都长这么大了,真没认出来”,推测周吉在丧妻之后就没有来过;也就是说纪子在成年后就没有和父亲一起来过。这时有一位客人进门,店主说“欢迎光临”——有人到来,暗示纪子的生活中将走入另外一个人,也就是之后姑姑介绍给她的三岛克。
2.影片59:30左右,纪子和父亲周吉刚看完能剧表演,走在回家的路上。此前姑姑已对纪子说过周吉可以再婚,并希望纪子追求自己的幸福。纪子此刻处于矛盾和痛苦中而周吉并未察觉。这时周吉问纪子“去岛川餐厅吃饭怎样?”,纪子心烦意乱中拒绝了这个建议并先行离开。这样,成年后的纪子依然没有和父亲一起去岛川餐厅。这段情节实际上已经暗示出了纪子最终选择嫁人的结局。
3.影片最后,纪子终于嫁走,落单的周吉约了纪子的同学秋子去岛川餐厅喝酒。在周吉与店主的攀谈中,一位客人离开,店主说“欢迎下次光临”——有人离开,暗示一个人走出了周吉的生活,也就是女儿纪子。

影片后段,周吉和纪子最后一次东京之旅。在游玩间歇,周吉对北川说希望纪子将来生个儿子,因为若是生女儿还得看着她嫁人。北川笑呵呵地说:难道我们不是娶别人的女儿吗?
人生中情感的转移、生命的循环就是如此微妙,一个人获得幸福,就有另一个人落入孤单。两个人,不可能从出生的那一刻就一直相守到老。所谓的永远,也只是存在于一个个瞬间。就像不能勉强去和谁在一起,我们同样不能勉强留住谁。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感受生命的不同阶段,体会不同的情感角色。
所以纵然周吉最后孤独地削着苹果,他也完成了生命中的一次圆满。

 2 ) “幸福是需要等待的,是要你自己去创造的。”

恋父情结怎么解决?最后还是劝说她结婚了,“你们会很幸福的,我相信”,老头子如是说,对着着和服眼泪闪闪跪地上感谢养育之恩的女儿。
是《秋刀鱼之味》的另一个版本吧,还是那些演员,还是家庭平淡的事,不过有父女一起去旅行的片段,有这个室外景,不再那么“沉闷”了。一起晚上宾馆同一房间睡,说着说着父亲沉默了,她看着窗上竹影那盏沉默的灯。
女主角还是那副神情。
简单的配乐,是那个年代的,没错。
好的台词:(放在现在看,是有些压抑人性的,但很实在)

这是人生和人类历史的一种秩序,婚姻起初可能并不意味着幸福。期望突如其来的幸福是错误的想法。幸福是需要等待的,是要你自己去创造的。结婚并不等于幸福,幸福存在于对共同分享的新生活的锤炼,或许一到两年它才会出现,甚至可能是五或十年。幸福只能通过努力所得,只有到那时你们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夫妇。但我结婚时,你的母亲并不幸福,但她还是忍了下来。你对我的所有爱,现在都应该转给三岛克。

ps:
有个演员叫青木放屁,真是奇特啊。

 3 ) 《秋日和》与《秋刀鱼之味》的早期范本/一段孽缘的开始

1942年,《父亲在世时》之后,小津来到中国加入侵华战争,工作为向井水中投毒。据悉,他在投毒工作中兢兢业业,一如担任导演般勤劳务实。战后回国,先后拍摄了《长屋绅士录》、《风中的母鸡》两部反映战后日本生活的悲苦剧。49年,《晚春》拍摄完成,这部风格轻松,确立后期风格的长片反映了少许战后日本国民生活形态的变更:首先是衫村春子扮演的姑姑表达了对涂着口红的新娘吃生鱼片的不可理喻。随后,老友造访,在曾宫的房中分不清地理方位,体现出战后日本的环境改造。个人认为,这是一段小津为自己拍摄的影像,以此抒发对逝去街景的追忆。一如黑泽明93年的《袅袅夕阳情》中,为老师祝寿的学生把自己途径火车站名背诵一遍,此处的怀旧之情与小津异曲同工。 此片之所以成为小津代表作之一,是因其确立了后期多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老父(老母)嫁女。作为《秋日和》与《秋刀鱼之味》的早期范本,剧中多处出现雷同,成为影迷反复比较的素材:为了女儿的出嫁,《晚春》中谎称续弦的父亲与《秋日和》中声称再嫁的母亲如出一辙;两部影片中,纪子(原节子)与文子(司叶子)各自的闺中密友也分别在朋友婚后担任起了陪伴对方父母的责任;《晚春》中的父亲在听说自己中意的服部有了婚约后错愕的面容,与《秋刀鱼之味》中女儿失恋哭泣时父亲的表情并无二致;在三部影片的末尾,原节子与司叶子、岩下志麻三人又有着同样的和服婚纱妆扮。 有一种说法,每个女孩的初恋都是自己的父亲,但如果这种感情随着年龄一直延续下去,大概会出现如下两种结果:1.死守父亲,拒绝婚姻;2.结婚对像条件以父亲的形象为标准。片中的纪子明显属于前者,注视父亲时双眼闪动着光芒,对父亲的绯闻女友又嫉又恨。但父亲对形势错误估计,误以为女儿的择偶观是以自己为标准,于是便有了“服部和父亲一样是个很不错的男子”这么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一句。笠智众在剧中也成为了小津的替代品。 《晚春》是小津与原节子的初次合作,从此两人展开了一段孽缘,节子非他不嫁,小津眼中也是只有她和自己的母亲,但迫于世俗压力两人孤独终老。小津去世后,节子退出观众视野隐居镰仓古宅。有人说《卡萨布兰卡》中对英格丽•褒曼的用光极其考究,相信小津在片中对于节子的拍摄也独具匠心,打光使作为被摄体的节子面部明亮柔和,一颦一笑都充满了迷人的光彩。 原节子,原名会田昌江,1920年6月17日生于横滨,日本四大女优之一。作为小津电影中“永远的女儿”,曾先后与笠智众、衫村春子、司叶子、冈田茉莉子、佐田启二、山田五十铃、加东大介等人合作。他们及这里没有提到的名字,一起缔造了日本电影最辉煌的年代。在此,仅代表个人向以上作古之人,及走到人生边缘之人致敬。

 4 ) 小津安二郎影展 —— 晚春(1949年·黑白)

深受小津隽永、悠长、静默镜头语言影响的台湾导演侯孝贤曾说:“最喜欢的是《晚春》,小津四十六岁时拍的,透彻极了,厉害。”
  
而我重温的第八部影片就是这部《晚春》。就名字的对仗看,《晚春》似应在《早春》之后,但却拍摄于1949年,比《早春》早了足有七年;就故事的沿袭看,同样发生于北镰仓的故事,同样由原节子扮演一位叫纪子的姑娘,和《麦秋》又一脉相承。
  
事实上,这的确称得上是小津众多作品中的一个里程碑,原节子的出现,诞生出小津电影的一个符号,她和笠智众两人在屋内端坐的身影,成为人们想起小津电影脑海里闪现出的第一幅画面。
  
那时候的原节子真年轻啊,年轻到我屡次说过、她眉宇间的轻愁还未聚集,那招牌式的笑容灿烂无比,以至于我有这样的错觉:脸上的肌肉仿佛被牵扯到一种极端状态,象抛物线的顶峰,再过去,就急转直下,变为哭泣。不知道原节子是故意要这样笑的(在小津要求下)还是天性如此,综观小津电影里的燕瘦环肥,也只有她一人笑到了笑的“边缘”,如太强烈的光线让人眼前一阵阵发黑,原节子的笑,看着看着没来由就心生悲意。我想,那愁苦并不存在,而是笑意带来的阴影。这样的笑,除了原节子,在我谈不上全面但足够丰富的观影经验中,绝无仅有。
  
笠智众,1983年文德斯拜访时他垂垂老矣,那么倒退回三十多年前,他怎么也该正当壮年,就象文斯特所说的,他在本不该在的年龄“老去”,在拍摄于不同时代的五十部影片中他老去,老得浑然天成,老得波澜不兴。你无法分辨出十年后《秋刀鱼之味》里的笠智众和十年前《晚春》里的笠智众有什么区别。他象一个不变的背景,稳住画面中世界的纯粹、和谐、永恒。他是道具又超越道具,虽然笠智众本人谦虚地说“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小津”,但他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在一桢桢画面中,背后小津的风格和前面的笠智众的品性渐渐交融,呈现为银幕上一个个人物的灵魂。笠智众扮演的父兄,完全不是传统男权意义上的专制者,他们宽厚豁达、沉默隐忍,哪怕挑战规条的行为会一时激怒他们,其后也会通过内心退守地关爱和自省而达到体谅的完满。这些人物无一例外寡言少语,多是重复别人的话,甚至重复自己内心的感叹:“是啊,是这样的啊。”只言片语道尽一颗心的凄回婉转。
  
《晚春》中的父亲也是这样,从头到尾,除了最后给女儿的一番临别赠言外,没说什么完整的语句。他总是微笑着应和,是个慈父。而侯孝贤说“透彻极了”的这部影片,实际上情节非常简单:“二十七岁的纪子和父亲在北镰仓相依为命,心上人从身边溜走,她半点不觉可惜,父亲编了一个续弦的谎话,纪子才肯披上嫁衣,却不晓得父亲正默默面对孤独余生。”(摘自影片简介)
  
正因为情节简单,简到极致成就蕴味无穷的玄思。电影画面首先展现人物的外部状态,其次又流淌出我们看不见的心绪起伏,这一明一暗的对比旗鼓相当,推进故事的进程,奇妙由此产生。我想,这与其说是一项才能,不如说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赋,要超越画面的限制,创造出余音缭绕的氛围,那根本就是文字所长,而恰是影像所短,可小津成功地克服了影像的这个缺陷,你总能从简单有限的画面中看到丰富无限的内心。
  
影片中的纪子在父亲身边愉快地生活着,你可以说这种生活状态是圆满无求的,也可以说它是浑浑噩噩无知无觉的。就象一条欢快流淌的小河,纪子无法想象改变流向会是什么样子。作为一名成年女性,同学们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好友竟然都离婚了,而她还什么动静也没有,她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心事吗?影片没“主动”表现纪子的心事,可我们还是能从她跟父亲的学生服部之间的来往看出端倪。
  
也许连她自己都不察觉,或者说因为某种莫名惧怕(怕目前这种她认为对父亲对自己都很理想的生活状态遭到威胁,面临更改)而不去想。心底的涟漪拒绝命名,甚至用服部已有对象的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得到安全的“逃脱和保障”,当服部作出更明确地暗示,想跟纪子一起去看小提琴演奏会时,她佯装不解婉拒了,她就是这样固守着自以为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惜与真实的内心为敌,一切只能自己幸福的趋势都被她坚决否定掉,她把自己的命运,和父亲的,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纪子是走入误区了,她无疑是有洁癖的女子,而她最大的误区就是把自己命运跟父亲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认为父亲应该这样,否则就是不可原谅的背叛。影片刚开始,纪子去东京,遇见父亲一位刚刚续弦的老友,直言不讳说感觉“不干净”,对方哈哈大笑。长辈对不谙世事晚辈不恭之辞的原谅,不等于她的心结就能在笑声中化解。实际上这就是纪子的心病,当父亲为了让她同意相亲谎称有续弦之意时,平素一向善解人意、娴淑端秀的纪子反应尤其激烈,这让我想起日本小津研究专家佐藤忠男在《小津安二郎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的:在小津的电影里有一种“娇”的心理。所谓的娇,就是过分依赖家人的善意。娇不仅仅指撒娇,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乖僻、乖戾、别扭、怨恨、呕气、自暴自弃”。总而言之,就是所有的内心阴暗面。撒娇就是放纵,就是把自己的内心阴暗面统统释放出来,等着别人来收拾。以及把自己当成弱者,期待别人眷怜的心情。如果没有人来收拾没有人来眷怜,那么就会满心怨恨,在心里落下创伤。
  
乖巧的女儿纪子就这样变成“乖戾”的女儿纪子,跟无辜的父亲闹上了别扭。女儿眷恋父亲的情感,在东方似乎特别强烈,尤其母亲一角缺失状态下长大的女儿,可能下意识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男子比得上自己父亲的完美,自己在别处再也找不到这样纵容和深具安全感的爱恋。跟父亲冷战,跟朋友发无名火,纪子执拗的心意却被倔强外表覆盖着暗自变化。小津电影是用来释放悲伤、体谅人情、抚慰创痛的,所以他不会让“乖戾”的女儿继续乖戾下去,纪子终于同意相亲,父亲和一直张罗此事的姑姑都松了口气。
  
注重细节的小津在这里安排了一段有趣的对话:纪子答不答应相亲不知道,八字还没一撇呢,好事的姑姑就担心上了,而她担心的却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方名叫佐竹熊太郎,她担心纪子不喜欢这个名字,担心大家成为一家人后不好称呼这位侄女婿:“熊太郎这个名字就象胸口长满了毛的感觉,我们该怎么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话就象在叫山贼,叫阿熊就象叫个傻子,当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
  
姑姑就这样抓不住重点、杞人忧天地唠叨着,女人年岁大了果真这么有喜剧效果?至少一部分女人是吧,小津观察的生活奉献给我们这样一群“活宝”,可气、可笑、又可敬。
  
与《秋日和》中的母女旅行一样,《晚春》中的父女也是通过一场旅行最终达成谅解。去京都的旅行纪子见到了父亲朋友的新夫人,两个人看上去那般和谐,纪子不禁为自己先前“不干净”的言论而羞愧。事物都有两面,年轻的时候执着于自己首先看到的一面,纪子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当她最后一次“负隅顽抗”,恳求父亲让她留在身边时,一向寡言的父亲说出一番长篇大论。这是小津在电影中反复探讨强调的观念:夫妻并不能一开始就得到幸福,必须经历共同的坎坷历练,幸福才会降临,才懂得体味幸福的滋味。在小津看来,婚姻一定程度上是修行,熬不过,前功尽弃;熬过来,浴火重生。这也是年轻的纪子看不见的那一面吧,至此,纪子的心结总算解开,她可以放心出嫁了。
  
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出嫁场面:盛装的原节子笑靥如花,之后泪眼朦胧,盈盈间作别父亲,挥别自己的成长岁月,生命进入另一个阶段,无形的脐带这时候才剪断似地,从此走向独立的人生。
  
影片最后,一个人回到家中的父亲,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秋日和》中的母亲,巧合的是,《晚春》中出嫁的女儿和《秋日和》中送走女儿的母亲,同是原节子扮演,人生不同阶段次第经过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是一部浸淫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电影:日式庭院、寺庙、看能剧、观茶道,镜头中的传统素静优美;这又是一部“西风东渐”的电影:英文酒吧店名,人们随口说出的好莱坞影星名字,连姑姑这样的老派人都拿洋人的英俊来形容相亲对象,妄图打动纪子。日本社会战后的裂变可见一斑。
  
前面说过,和《麦秋》一样,这是小津把故事发生地点放在北镰仓的又一部影片,于是我们再次重温了当地的寺庙、树林、海滩,半个世纪以前的北镰仓是多么幽静啊,充溢着向阳坡一样愜意的光照。于是我想起村上春树在《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來》一书中写道的:
  
“曾经居住在距离鐮仓只有二十几分钟车程地方的我,这几年下來,也去了鐮仓不少次,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由北鐮仓车站下车,再舒服地散步至鐮仓。要是时间充裕,则搭上江之岛电车往江之岛走走。。。湘南海岸风景对我而言,还有一种很难用言语說明的感觉。。。”
  
小津电影的世界,在心中日臻丰满。

 5 ) 小津安二郎《晚春》研读

        日本人在承受生而为人的矛盾时,更多的是叹息,而不是嘲笑,是赞美这无常而难尽人意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发现它的荒谬。这种态度,恰恰是使小津电影中的家庭成员,除年纪最小的,都充盈着活力和生机的原因。
                                                                                                    ----节选自 唐纳德·里奇《小津》

        电影《晚春》拍摄于1949年,日本战败后的第四年。导演小津安二郎出生于1903年,时年46岁。
        《晚春》讲述的故事非常的简单:曾宫教授的女儿纪子已经27岁了,教授听取纪子姑妈等人就意见,着手为女儿找婆家出嫁。而纪子安于现在的生活,又害怕自己离去后,年迈的父亲没有人照顾,不愿意结婚。教授骗女儿说自己将要再婚。纪子终于出嫁。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很简单:围绕教授和女儿纪子,出现了纪子的姑妈、教授的助理、教授的朋友、纪子的朋友绫子和教授的“再婚”对象秋子,这些人物两两之间或有关联,但都不存在直接的人物冲突。因此,电影在情节上也没有太多戏剧性高潮。
        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评价小津的电影,往往是故事简单,但内里却暗流涌动。阐释和理解简单的事物、简单的东西往往更容易透彻。
        在表达方式上,“作为一个传统和保守的亚洲人,小津并不相信‘人性’这类术语可能暗示给我们的任何本质。”“就如同没有‘自然’这个东西,只有单个的树、岩石等等,因此也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只有个体的男人和女人。从某种程度上看,亚洲人比西方人更能体会这个道理。”但是,将近70年以后东方思维衰落的今天,这也许成为了人们更难完全理解小津的原因。也刚好证明了小津的电影从更多的、更深层的方面留住了彼时的时代风貌,并在今天形成年代与年代间的冲突。人们解读他的作品,解读那一个年代,也解读这位东方世界最著名的导演。

        《晚春》故事的落脚点主要分为了三层:
        (一)纪子面对婚姻这件事情的处境:
        ◆目前纪子的生活很幸福
        在美丽平和的镰仓,父女二人生活的很快乐,以至于纪子不知觉中已经27岁,到了适婚年龄仍不想出嫁。电影还提到了,纪子的身体不太好,年轻时候的时光都浪费在战争时期帮家里搬食物。这解释了为什么时间一晃就到了她的27岁。
        ◆包办婚姻
        纪子和父亲袒露心声,纪子知道目前婚姻不可能让她更幸福;父亲则以自己的人生为例,告诉纪子婚姻一开始都是很艰难的,只有坚持才能得到幸福。
        ◆自主婚姻
        自主婚姻的代表是纪子的朋友绫子。而她的自主婚姻不久前刚刚以离婚收场了。绫子还给纪子讲述了她们的同学会上其他女生的婚姻,有的女生因为孩子太多故意少说一个,有的女生则没有结婚就有了孩子。
        ◆绫子的安慰
        绫子安慰纪子,让纪子先微笑面对她的结婚对象,不喜欢的话将来再离婚。
        (二)问题的解决
        ◆教授谎称要再婚
        教授为了打消纪子害怕出嫁以后,自己无人照顾的顾虑,谎称要与一个叫秋子的女人再婚。
        ◆一场旅行
        教授和纪子经过了一场去看教授朋友和教授朋友的再婚夫人的旅行,纪子终于放下心让父亲再婚。
        而父亲也就婚姻对纪子进行了劝说:婚姻起初可能并不意味着幸福,期望突如其来的幸福是错误的想法。幸福是需要等待的,是要你自己去创造的。结婚并不等于幸福,幸福存在于对共同分享的新生活的锤炼。或许一至两年后才会出现,甚至可能五或十年。幸福只能通过努力所得,只有到那时你们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夫妇。
        (三)尾声
        结尾,纪子出嫁外地,谎称再婚的教授与绫子在酒馆交谈后,回到家里,孤独的为自己削着一个苹果。

        我们梳理整个故事,会发现对于原本幸福生活的父女二人,女儿的婚姻更像是一次中途插入的事件。年龄到了27岁的纪子,自然的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也自然的面对包办婚姻为主的婚姻处境。父亲能再婚找到新的幸福,女儿则女大当嫁,这些都是传统生活。“(遵循)传统的生活假定人是更大的团体的一部分;这个团体包含死去的人和暂未出生的人。它假定人是各种自然本性(包括人性)的一部分。”作为父亲,因为事发突然且事出有因,教授不得已谎称会和秋子再婚,让纪子只能去正面面对她自己的婚姻处境。但是,无论教授再婚是谎言与否,它只能是推动整个事情往前发展的动力,而对纪子的婚姻处境本身毫无帮助。在女儿的幸福这件事情上,那些承诺的遥远年份后实现的幸福,相比纪子当下本来已经拥有的,有了太多的不确定。

        “他们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恻隐之心,既不是因为他们是自身缺陷的牺牲品,也不因为他们是不完善的社会的受害人。他们生而为人,因此受苦,人生就是这样。”
        关于导演小津安二郎,他的众多的电影作品中一个一贯的主题就是表现家庭的崩溃。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这种崩溃主要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失业、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等;“直到后期,小津才发现,来自人类自身内部的束缚才是更重要的桎梏。”“不幸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而我们又汲汲于要达到我们难以企及的境界。”
        电影《晚春》中,小津同样抛弃了“不幸完全是由社会的错误一手造成的”这种偏见,通过一对父女的遭遇,深入描绘了彼时的恋爱、婚姻、家庭等风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家庭、家族传统作为人类共同汲汲追求的目标,拆解了这对父女生活中原本存在过的幸福。到了创作后期,小津的故事描写的角色也渐渐由底层家庭向中上层家庭变化,描写那些“表面上避免了社会不幸的角色”。有了这个渐变的过程,很难说小津电影中的现实性是有所减损的。


        另,在现实世界中,导演小津安二郎(1903-1963),终身未娶;电影中纪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小津御用女演员,原节子(1920-2015),终身未嫁。

        (本文引号内容均引自“唐纳德·里奇《小津》”)

            2016.02

 6 ) 幸福是需要等待的——《晚春》小记




晚来的春天还是春天,就像影片末尾的浪花,绽放了,消退了,但已经不是原来的。

有是来自无的,无并不在乎有如何地诠释。就像那些花,那些小巷,都有自己的主张,也许是人物的情绪,也许是人物情绪的寄托。影子摇曳着,不因为阳光,也不在乎是谁的心在揣摩。


女儿喜欢和父亲在一起,这样父亲不会吃烧焦的饭,切苹果的手也可以多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父亲也习惯和女儿一起去看歌舞伎表演,长大着嘴陶醉不顾身边的女儿正为别的事情烦恼。他们都安于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天长地久,但父亲永远坐不惯西式的座椅,不是忘记咖啡的糖就是忘记搅匀咖啡的勺子,喝茶自然都是没有这种东西的。而女儿也开始喜欢骑着自行车去野外寻觅阳光,哪怕家居的门口何尝没有阳光。


所有的人都有自己觉得事情到这个时期会怎么样。区别在于到了什么时期,不同在于怎么样究竟该怎么样?姑妈开始接受自己或许也会在出嫁的时候往涂满口红的嘴里塞满生鱼片,好友也会慨叹父亲聪明地编织了伟大的谎言,那个递出演出票子的男人更会憨憨地说:没有什么别人。


父亲于是思索其曾经在厨房里哭泣的母亲,女儿也终于陶醉于镜中如花的模样,时间总是在消逝,春天毕竟是春天,春天该发生的,如果竟然没有绽放,终究会有下一个春天。


当潮起潮落,没有什么潮起时生命萌动的喜悦,也没有什么潮落时候褪去的忧伤,一切都是在等待中经过,也许总有幸福,也许至少总有幸福。

 短评

最害怕的大概是能剧那场。镜头的形式看似中性的聚焦在女儿和父亲的肢体与面部,其内容——满腹心事与气恼的女儿,丝毫没有发现任何不对满心沉浸在能剧中的父亲——却更接近女儿主观的认知状态,但这又和高度的写实相矛盾。不仅什么是“对大家都好”捏不住,人物的内面也抓不住。很深的孤独。

7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原来在《秋刀鱼の味》之前的小津式的家庭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有孝心又温柔贤惠的漂亮女儿,然后因担心自己结婚后父亲无人照顾,因而迟迟未寻心上人,只不过《秋刀鱼》的道子更纯粹是照顾父亲的孝心,而《晚春》里的纪子却有些恋父情结。小津很懂用类似的家庭去探讨关于生活关于亲情的种种联系的可能?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纪子是传统东方女性的典型,体贴父亲而不出嫁,认为再婚不体面,心仪对象订婚就主动割爱。纪子的最终结婚,是逐渐摆脱思想束缚的过程,意味着新家庭的开始和旧家庭的分解。笑靥如花和泪眼朦胧中,纪子迈向了人生新阶段,而父亲也开启了晚年的孤独生活,削苹果的镜头充分表达了幸福之外怅然若失的情绪。

11分钟前
  • 莱尼圆
  • 力荐

这碗父权的馊水煮成美味味增我也还是喝不下去啊……

13分钟前
  • 皮皮兔
  • 还行

恋父情结如此浓重突出,使本片显得有些大胆。4星半。

17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一部多么挑衅(当时,也是现在)观众的电影!骑车、坐车、看戏,一切“该被”剪掉的地方都被保留下来,你不需作为观众经历一段情节,但总是需要和主角共历那段时间,从而抵达一个重要也不重要的“终点”。他来自好莱坞,却与好莱坞有本质上的区别。小津的电影是平衡的,不仅在于构图,也在于上一句台词与下一句台词之间,你总想用某种确定的意识形态评判他,想把他置于某种历史的语境之下,但未免总会尴尬地鸣金收兵。最终,他的电影只来自个体经验也只诉诸个体经验,检验他的不会是某一茬混沌蒙昧,而是时间本身。

2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原节子能控制住这种对绝大多数女演员已经显得over的笑容,太不容易。但最好看的,其实是内心转变后那种无可奈何还淡淡的幽怨。片子几乎没有毛病,但最大毛病是讲的人物、事件和东西都太完美了,完美到“不真实”。无论父女关系,还是结尾跟女同学的玩笑话,总要联想到太多奇怪的东西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不同意很多人所说的纪子恋父,我觉得纪子只是习惯了和父亲相依为命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她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平衡。当纪子面临出嫁时,这种平衡就要被打破,未知的婚后生活对她来说恐惧大于期待。父亲对女儿的爱令人感动,结尾断了的苹果皮和那一声叹息令人唏嘘心痛。P.S.摄影处处体现小津的匠心。

27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最难懂的果然是那些为夕阳落泪、迎着曙光晨勃的老派男子。

32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5.0。资料馆1厅,4K修复。原节子最美表演。1.与《秋刀鱼之味》《秋日和》共享同一主题,嫁女儿这件事是作为长辈最后的牵挂了。说爹味十足纯属放屁,坐我前后旁边的中老年基本上在笠智众给原节子出嫁前的嘱托处泪崩。2.女儿当然不是非嫁不可,而是东亚家庭的互相成全,这种成全是以牺牲原生家庭为代价,“你会有自己的家,嫁人结婚不是幸福的开始,两个人一起努力奋斗才是幸福,哪怕五年十年”,当父亲说出这些话时,是在完全毁掉了自己的家庭啊,是要一辈子都与孤独对抗与孤独为伴啊。

34分钟前
  • 假迷影真胖叔
  • 力荐

没想到结局的煽情来得这么突然和直接,差点就哭了。父亲一直念叨着,女儿啊,要幸福,要当个好妻子。但自己的感情,都在那根苹果皮里啊... Film Forum "Ozu Festival" 第一场。

3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有人这么评价小津电影,“武士刀修剪的菊花。奢侈的朴素,精致的恬淡,繁复的简洁,残酷的唯美,无中的碎屑,压抑的宣泄,纯洁的猥琐,刻板的幽默,专制的诗意,做作的自然,笨拙的细腻。生中有死。”

3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1.一生最大的谎言换取女儿去创造婚姻幸福的决心;2.期待突如其来的幸福是错误的想法,幸福是需要等待的,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幸福存在于对共同分享的新生活的锤炼;3.原节子的微笑如晚春的风,温暖;原节子的眼泪如晚春的雨,惆怅;4.昏暗的房间,父亲孑然一人,开心与落寞的心情,父亲的心酸。

4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小津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最终必须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人之常情,轻到可以忽略,也是人之至情,重到永无答案。

44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事实上原节子终身未婚,也因此被誉为“永远的女儿”、“永远的贞女”、“永远的圣女”……1963年,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原节子突然宣布息影,隐居到小津电影多次出现的场景-镰仓,当时也是导演小津安二郎逝世的年份,恢复本名深居简出,不再过问电影界的事。

48分钟前
  • 阿辽莎
  • 推荐

值得再看的电影。开头有个工作人员叫:青木 放屁?

50分钟前
  • 周先生
  • 力荐

1.将东方电影美学发扬光大并且发挥到极致2.克制的情绪,适当的节奏3.构图至上美学原则4.低机位的运用5.像山水画一样“留白”6.音乐辅助剧情发展7.原节子的脸是剧情发展的晴雨表8.笠智众含蓄内敛的表演诠释了一个东方父亲的处世哲学9.小津的幽默台词比比皆是。10.爱生活,爱小津。

5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1.小津拍出了独属于传统东方人的隐忍与口是心非,一如原节子美好笑容与怅惘内心的对比。2.同为嫁女主题,似低落版[麦秋],新郎面孔的缺席也如出一辙。3.无限凄婉动人的结尾:周吉独自削着苹果,及至垂头默然,切至海浪,孤独如潮水般袭上心头。4.依旧典型小津技法,但有一个街头跟拍运动镜。(9.0/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父母皆祸害,喑喑不能言。这不恋父啊。。。小津这是十分清楚这种压抑的等级关系的变态之处,并且将其表现出来,并且在结尾捍卫这种变态。也就是说他(有意识的)自身的变态更凌驾其上。。。纯粹的笑??原节子的假笑接受不能

59分钟前
  • RS
  • 较差

2014.12.13.第三次.昨晚梦见自己看这个片哭了.前面1.5小时尽情欣赏小津的幽默,毫无多余的对白和动作,最后十几分钟还是哭了.遇到笠智众这样的爸爸谁还能不恋父呢?小津第一次也是最纯粹的一次嫁女儿,纪子对婚姻单纯和理想的想法,周吉的婚姻观则令人感动,原来婚姻最幸福的不是一开始,这是大部分人的误解了

1小时前
  • viv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