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大都会传奇

HD

主演:伍迪·艾伦,米娅·法罗,拉里·戴维,尼克·诺特,罗姗娜·阿奎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9

 剧照

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2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3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4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5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6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3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4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5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6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7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8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19大都会传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都会传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三位大导演的三个小故事:楼上:《俄狄浦斯的烦恼》,讲述一个被母亲困扰的男人;楼中:《没有伊佐的生活》,讲述了小女孩伊佐与印度小王子和自己的父母的感情;楼下:《生命之课》,一个画家暗恋自己的女助手,失恋与幸福同样刺激她的灵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传奇一尘不染亚历山大大帝的失落陵墓特工插班生幸福葡萄总裁在上8:偏执爱成狂卡莉法单线终结者少林僵尸神探阿蒙第七季小情人2003急诊先锋:纽约第一季母亲的伤痛翠丝2018血红街道狼和羊2016失控记忆 (2018)摩斯探长前传 第八季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天使在美国双胞胎历险记2卧底归来爱杀九河堂死神蘑菇云雀追踪者第二季疯狂的麦咭第八季

 长篇影评

 1 ) 《大都会传奇》:一片出众,两片流俗。

电影海报

伍迪·艾伦曾直言:“人们经常避免做价值判断,但我恰恰相反,因为我觉得价值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作为他的忠实粉丝,我也就在这里大言不惭地对这部影片的三位导演的三部短片直接做价值判断了。

《生命之课》中画家的画和电影一样暴躁

拍《大都会传奇》是伍迪和他的制片人罗伯特·格林赫特的点子,他们觉得找三个导演各拍一段短片合起来一部电影是个有趣的主意。(徐克、杜琪峰、林岭东曾经各执一段合拍《铁三角》)。最开始是想找斯皮尔伯格拍的,但后来他没能参与进来,于是他们找来了弗朗西斯·科波拉。

《大都会传奇》这个名字翻译的非常烂俗,以致于我的一位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这是一部无聊的复古电影而谢绝观看了。如果按照英文名字直译,这部电影应该叫《纽约故事》。《大都会传奇》这个名字不是伍迪起的,这个名字只是给迪士尼公司看的,迪士尼很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就用了下来。伍迪并不觉得这个名字有多好,因为有局限性,但他也觉得还不错。

《生命之课》除了卖软情色之外,再无有趣之处

这部电影汇集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三位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的第一段《生命之课》讲述画家与女助手之间情欲纠缠艺术的故事;弗朗西斯·科波拉拍的第二段《没有佐伊的生活》描绘了纽约上层家庭小女孩与音乐家父亲的故事;伍迪艾伦拍的第三段《俄狄浦斯的烦恼》讲述了恋子老太太被魔术变上天空后继续折磨儿子的故事。三段电影风格截然不同,直接观看也能区分三段片子分别是哪位导演拍的。就以价值而言,科波拉拍的《没有佐伊的生活》完全是“漂亮的纽约装饰品”,电影很华丽,除了华丽一无所有,连个暖心的童话故事都算不上。科波拉企图营造一个纽约富人天真可爱、和谐美满的浪漫主义家庭形象。他成功了,但此片实在是一部浪费胶卷的无聊之作。马丁·斯科塞斯的《生命之课》讲述了艺术家在与情爱纠缠的过程中痛苦领悟绘画艺术后、成功办展再次猎艳年轻女艺术家的故事。这个故事光是文字描述就让人觉得平淡如水,昏昏欲睡。片子拍出来除了保持了斯科塞斯的狂躁镜头特点之外便毫无值得谈论的地方,属实是弃之可以、食之无味的平庸故事。

三部片子中,唯独伍迪的《俄狄浦斯的烦恼》让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一个恋子的老太太妈妈百般阻挠老儿子的婚姻恋爱问题,还总是喋喋不休地向众人展示她的爱子情结。一次魔术表演后,匹兹堡制造的中国神秘魔术箱把老太太变没了。起初慌张随后安逸的儿子刚过上好日子,发现老妈变成了巨大影像盘旋在纽约上空,向整个纽约的人爆料儿子的糗事。儿子不堪重负找假冒的女巫师驱赶妈妈不成,却爱上了女巫师,这次老妈终于认可了这个儿媳妇了,于是”biu”的一声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

《没有佐伊的生活》除了烂俗的华丽一无所有

谢天谢地伍迪拍腻了“英格玛”式的严肃电影,再次回归到讽刺喜剧这个主题上来。这部短片通过少许的电影特效再次为他的粉丝带来了一个轻快幽默的坏笑故事。《俄狄浦斯的烦恼》在伍迪喜剧电影里并不算特别出色的,没什么深度也没搞疯癫的无厘头,甚至属于纯粹调皮捣蛋那种轻喜剧。但脱口秀喜剧演员出身的伍迪玩起他最擅长的讽刺把戏起来,还是那么得精彩,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种恋子狂魔的老梗玩的生龙活虎,出人意料的精彩。仅仅这么一个短片,伍迪就设置了多种合情合理的情感翻转桥段去讽刺生活的矛盾,释放观众的压抑情绪。伍迪属实是老练的喜剧大师。《大都会传奇》本应该是三线开花的电影,谁知前两位大师短片流俗,少了一段影史佳话。

《俄狄浦斯的烦恼》中老太太跳进中国魔术箱

《俄狄浦斯的烦恼》中老儿子巴不得妈妈被剑插死

 2 ) 生命課堂(舒琪)

因著《Scorsese by Ebert》,因為教書,所以重溫了史高西斯在《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ies)裡的那個開章短篇,《生命課堂》(Life Lessons)。(另一個原因,是早一陣子E說他不斷地把影片反覆的看完又看……但那時候我沒想到原因……抑或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我想說的是,我看得簡直是愣住了。

羅渣·伊拔指出《生命課堂》是《紐》片三段短片中唯一一部真正稱得上是「成功」的。這是個毋容置疑的事實。我的看法,是這是史高西斯的最佳作品之一,與(在我心目中)《的士司機》、《紐約、紐約》、《狂牛》、《喜劇之王》、《三更夜半》、《盜亦有道》、《心外幽情》和《電光滾石》不相伯仲,皆傑作也。

影片說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敏感的你大概已察覺到我故意沒有說明是一個男人對另一名女人)的迷戀——in this case,就是畫家Lionel Dobie(尼克·諾特飾演)對其助手Paulette(露珊娜·阿奎特飾演)的鍥而不捨的追求。Lionel已逐漸步入老年,Paulette仍散發著青春的魅力。是的,在很大的程度上,那是一種carnal desire(為什麼不呢?愛情又怎麼可能沒有carnal的成分?)。一個鏡頭說明瞭一切:Paulette回到畫室的第一晚,Lionel難耐躁動,三更半夜走進她的房間。(房間在二樓,懸在畫室的半空中,仿佛是Lionel腦袋裡的一個幻想;其中一面牆被鑿穿了一個大洞——是他們以前爭吵時 Lionel在盛怒下敲破的嗎?抑是象徵了Lionel對Paulette的所有attempts的徒勞?)史高西斯用了一個「圈出」、「圈入」的技巧,拍攝Lionel被Paulette的裸腿弄得心猿意馬的狀況。這是個屬於默片時期的一個古老技巧——Lionel迷戀Paulette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一種人類遠古而恒久的慾望。「圈出」、「圈入」原叫iris shot,取其仿若瞳孔的一張一合——只要Paulette在他身邊,Lionel的眼簾裡就盡只有她,視線永遠離開不了她。情之為何物,不就是那麼一回事?

愛情就是犯賤。Lionel,威武、尊貴的獅子王,為了證明自己對Paulette的愛(與渴望),口口聲聲說可以為她做任何事——把那個甩掉她的蠢蛋男演員狠狠的揍一頓、放棄畢生追求的繪畫藝術、給警車裡的差佬來一個濕吻;然後,他驀地發現:在Paulette的眼中,他原來微不足道,什麼都不是。他赤裸著龐大而肥胖的身軀躺坐在凳子上。他沒法和那個年輕、渾身肌肉繃緊柔滑的拉丁情人比。他對她沒有絲毫的吸引力,縱使在那個吵鬧的晚上,他揮舞著畫筆的矯捷姿勢和綻放在畫布上的斑斕色彩,一度使她口定目呆,迷醉不已。不,他只是一個自私自大的monster。她不需要他的「生命課堂」。她需要的是擁有自己的生命。

《生命課堂》拍得出奇地性感。我指的不單是露珊娜·阿奎特(Rosanna Arquette——馬田·史高西斯喜歡兩種類型的女性:其一,是五官特出、與美人胚子相去甚遠、但卻才華洋溢、酷斃了的事業型女子,代表是《紐約、紐約》裡的麗莎·明里梨;其二,是貌美青春、外表有個性、內裡其實膚淺、但卻十分懂得賣弄風情的coquettish的小妖精,阿奎特屬表表者矣),還有尼克·諾特(Nick Nolte)——雖滿面于思、不修篇幅、身體發胖,但那股再也分不清是因感情的失落抑或是因找不到創作靈感而引起的焦慮、那份像一頭被囚禁著的饑渴動物似的絕望眼神,既教人害怕,但也充滿吸引力——我喚那作passion。但最性感的,卻是史高西斯的影機和黛瑪·史娟梅嘉(Thelma Schoonmacker)的剪接。一個又一個的油彩的大特寫、畫筆在調弄潤濕的顏料、凌空飛濺,狠狠地「啪噠」一聲降落在牆上的液體、潑在裸女攝影雜誌上的顏跡——完全對!如果這些鏡頭都讓你有射精的聯想,你不是心邪,而是事情就是如此。射精是高潮的極致狀態。精者,essence也。即經過不斷的提煉、去蕪存菁的事物的精華所在。創作、藝術,不也就如是乎?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多性的象徵與聯想。 Lionel知道Paulette還沒有睡,難耐慾念,所以拿起籃球亂射——你看,不又是射嗎?最後籃球被投進了Paulette房間的牆上的一個洞裡(史高西斯的幽默是安排籃球被拋回出洞)。Lionel仍心有不甘,把籃球拋到牆上去,發出隆隆巨響。Bang!Bang!「Bang」,也是交歡的另一說法。

慢鏡。史高西斯的拿手好戲。《生命課堂》自然更不乏慢鏡,但這次的效果是性感。Lionel在機場守候Paulette。影機隨著飛機滑行的聲音,劃過他的大特寫。他抽了一口煙,煙霧在空中飄舞著,像一個在扭動著軀體的女人。煙蒂掉在地上。Lionel用腳把它踩熄,煙蒂隨著鞋尖跳動——好一個死心不息的象徵。然後才是Paulette的出場。當然也是慢鏡頭。嘩!

還有音樂。音樂。音樂。史高西斯的電影不可能沒有音樂。Proco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本已是一首傳奇的歌曲,一個有關被迷戀毀滅的傳奇,在史高西斯的性感鏡頭下,更別具嫵媚,還添上一抹滄桑。卜·戴倫的《Like a Rolling Stone》,風霜撲臉,滿腹愁緒,怎生那麼紊亂?

曰:生命的課堂!!!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161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162

 3 ) 戏谑的味道

电影类似于《纽约我爱你》,《柏林我爱你》,《巴黎我爱你》,这种片段集锦, 是三个不同导演执导的都发生在纽约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生命課堂 ,讲述的一个年长的成功的艺术家在一场画展前陷入的习惯性紧张中发生的故事。在特殊设计的镜头语言的牵引下,观众可能被迫参与了一场年长男性对女性青春的视奸,那种充满冒犯的镜头,剑拔弩张,女性观众可能体会更深,那种熟悉的,被男性凝视的不适。艺术家以自己成功者的身份,对一个除了青春和美貌一无所有的年轻姑娘进行了看似高尚的人生与艺术的教育,却难掩他假借帮助和教导之名对姑娘的人身和个人生活的一次次冒犯,而在这些冒犯中,艺术家可耻的获得了创作上的激情和灵感,最后完成了画展所需要的画作。而姑娘不堪他的骚扰,终于离他而去,而他也在故事结尾收获了新一枚助理,故事又开始重复。看似是在探讨艺术家创作的焦虑,又何尝不是在展示以剥夺周围弱小的女性的青春和生命为滋养的成功艺术家的模式呢?生命课堂,老师哪里是想教你做人,明明是想教你做人。讽刺意味在姑娘提出让艺术家亲吻警察作为考验开始显现,而在结尾处艺术家那陈词滥调的语言达到高潮。

第二个故事 没有佐伊的生活, 让一群孩子展现纽约上层社会(可能是上层了吧,如果不是算我没见识)大人的生活。有某种说不出的怪异。感觉演员都煞有介事的认真演着并不真实的故事,但是因为煞有介事而让这种认真显得刺眼,一个孩子来教育母亲如何生活,身份的倒错,也让这个故事更为飘忽而不让人信赖,从而使人更加怀疑整个故事描绘的场景是一种讽刺,明明所有的人都在认真的表演,却呈现出了哈哈镜的效果。

第三个故事 俄狄浦斯的烦恼, 正是看完这个段落,让我感觉到恶意满满。还是伍迪艾伦的老掉牙的套路,一个对生活不满知识分子(总能让遇到的女性为他倾心,这是我非常不愉快的一点,特别是伍迪艾伦自己演的时候,太不可信啦,一个个人的偏见),深陷与女性关系的漩涡,当然还有人在其中弹钢琴。一个将要与认识半年的女友结婚的中年男性与母亲关系紧张,阴差阳错,母亲在一次魔术中失踪。而经过搜寻未果,但是中年男性发现自己似乎更轻松的生活,与将要结婚的女子也更和谐,男子气勃发。于是打算放弃搜寻母亲,然而,戏剧性的是,母亲在纽约天空中出现,对着市民们讲述男人的私事,谴责男人不该与女友结婚,男主又一次陷入了焦虑。百般无奈,求助于巫师,却与巫师萌生情谊,又受困于女友的存在,不得已告辞,后来女友又适时告别,男人得以顺理成章与巫师在一起,然后母亲也回来了,母亲与巫师一见如故,男人的生活似乎进入了正轨,或者说,挣扎无效?男人从母亲身边离开,藉由对另一个女子的爱,而母亲对男人的影响力之大,竟然在消失后会发动全城的力量影响他的正常生活(男人还是不能没有母亲),而且母亲以及成为了男人的一部分,男人与巫师的对话很像是母亲与他关系的一种复制。然后巫师又以煮肌肉这件事情与母亲达成了身份的重合。可以说男人身上母亲的印记是宿命般的摆脱不掉。这个故事,讲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徒劳。恶意满满。

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只觉得这些戏谑让我难过。

 4 ) 我对这电影的看法

我就想说第一段 虽然他表面是艺术家但是 他也是男人,男人喜欢女人完全正常和好色无关系而是这男人也是情商低,不懂得讨好女人。反而女主只看颜值只知道他身边的这这个艺术家身份才和他学习 ,其实并不了解艺术。后来女主在酒会上发现另一个颜值好的男的和他 调情女主和颜值高的男的在一起放纵了自己的心态 后来女主离开了 但是最后男主的艺术被另一个女孩喜欢 其实艺术和人的本质是无关的。

 5 ) 直译纽约故事不是挺好的吗?

1989年的片子太惊喜了,最爱伍迪艾伦的故事,“讨人烦”的伍迪艾伦竟然还有天敌,妈妈即便躺在棺材里还能听到她的絮叨,还有飘在天边那朵妈妈云,身为儿子,有这么个妈妈这得有多大的心理阴影,太可爱了! 最喜欢马丁西科塞斯的运镜和剪辑,伍迪艾伦的想象力在故事表达上,马丁的镜头设计和音效剪辑每一处都有很强的创造力,升格镜头的运用一出手就知道是老司机啦,极强的凝神力。科波拉的故事里卡洛尔·布惊鸿一瞥实属惊喜,还是那么冷艳高贵。这个故事里最出彩的还是光影的设计,斯托拉罗是渲染气氛的大师,关于光线的用法系统他本人也沿用至今,在《摩天轮》里根据人物情绪起伏来改变主要光线的冷暖和亮暗,还有斯托拉罗喜欢在室外群像里打金色阳光,几乎每一部他拍摄的电影都是这么去运用的。科波拉的故事一开始是犯困的,直到劫匪出现,酒店大堂镜头后拉之后快速向前推进成为斜构图,这里开始打起精神,在小女孩打开宝石之后,整个环境被宝石照亮充斥着乳蓝色的魔幻气氛,太好看了!这个故事是科波拉为自己黑社会叔叔的身份洗白吧,哈哈 ,有童趣有爱,不知道是不是小科波拉刚刚出生让他想去讲一个小棉袄要爸爸的故事。

 6 ) Live up to the title, if you please

The title is New York Stories, so you would have certain expectations. It turns out, of the three sections, only Scorsese delivered something both New York-ish and interesting. Coppola New York-ish but plain boring. Allen interesting with nothing to do with New York. He only name-checked his home city. In his section he made it all about himself as he often does.
The music Allen used in this film he used it again in Magic in the Moonlight which is also a story about magic and psychic.

 短评

中规中矩的故事,都不是这三个人最好的发挥。三个纽约客讲述的纽约,没有纽约我爱你具体但是却都点睛。老马丁的片子煽动性强,Coppola的片子想象力足,无敌老头絮叨。应该说都展现了三人的特点。Coppola转身拍了超烂的教父3,无敌老头始终在重复自己,而老马丁凭借好家伙一举登顶

6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太难看了。。怎么回事。。。

9分钟前
  • えす
  • 很差

三个奥奖导演都是玩票垫场小片片,不用认真。反倒是三大摄影师(阿尔门德罗斯、斯特拉罗和尼克维斯特)联手是盛事一件。科波拉那段奇差,白瞎了斯特拉罗的摄影。伍迪艾伦那段,尼克维斯特的风格全然不见。还是马丁大叔那段与阿尔门德罗斯两人相得益彰。

1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这种格局的小故事伍迪艾伦半个月能编百八十个,其他两位还是歇了吧。

15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No.76 斯科塞斯的故事确实是最好的,在最后一段出来之前我一直以为此段是艾伦的,这类对所谓缪斯的反讽一直是woody的拿手,没想到20多年前的斯科塞斯玩得也不错。科波拉那段应该和他的女儿有关系,编剧也有她的名字。

17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科波拉的不知道拍是什么,很幼稚,斯科塞斯和伍迪艾伦一直都是我觉得最会拍纽约的导演,可是这一次伍迪艾伦更胜一筹,斯科塞斯的有点古怪,伍迪艾伦还是与自己往常的风格一模一样,荒诞无厘头,所以小老头可以把很多元素拼接在一起又成了一部新的作品,但是百看不厌。

21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明显的老马的那段属于到纽约打拼的人,伍迪那段属于保持着纽约生活方式的典型布鲁克林人,科波拉父女的合作很诡异,女儿的本子依然闷,导致父亲的片子也不吸引人……唯独伍迪的故事最戏谑最生活,联想到《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23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推荐

惊喜,第一段很有感觉,第二段很有故事,本来我只是想看看Carole Bouquet客串王妃的

26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和老馬和woody比,科波拉真是無聊阿

2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马丁5星 伍迪4星 科波拉,唉。。。

29分钟前
  • 𝐓
  • 推荐

“what would you do if i left?”"I'd go up a roof and howl like a gut-shot dog."默片的经典切换方式很造作。科波拉拍小孩子很有戏。他妈被一个魔术师变到天上去了,于是絮絮叨叨的伍迪艾伦终于被他的那个更加絮絮叨叨的老妈子烦死了。

32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三个导演的三段式,科波拉的相对最弱,伍迪·艾伦的最有趣,基本把心里的小压抑都很有趣的表达出来了。马丁的多少有些压抑。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老马的那个最正经,故事不算有趣,拍的很工整,老马确实用心拍了;科波拉很想拍的有趣,开头很吸引眼球,不过四十分钟完全不是他的节奏,拍的没头没尾的;伍迪毫无疑问是拍的最有趣的,但也是最不走心的,一如既往的伍迪式元素,并无创新。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克服俄狄浦斯情结,就用中国盒子把她变没吧!

4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最好的一段来自马丁斯科塞斯。尤其看到Rosanna Arquette我还能思考吗,虽然二十几岁的她和四十几岁的她完全不能比——但她仍是如此的纽约。伍迪艾伦那一段又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范本!科波拉那段是gossip girl的幼年版吧:富人+艺术家+华而不实的party+早熟而做作的大小姐和少爷们。

45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很有意思的片子,集合了三个顶级导演,看上去很轻松,感觉像是玩票性质的片子。

49分钟前
  • Grey
  • 推荐

由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伍迪·艾伦联合执导的三段式文艺小品,风格各异,相同的是故事都发生在纽约。三位名导各有特色,都个性十足,呵呵~~

53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最喜欢woody allen那段,martin scorsese的风格确实很明显,虽然有的作为电影语言在故事里会觉得有一点突兀,比如相同的iris在画家画画和最后画家遇见下一个助手时的效果截然不同。这个画家就是个pathetic sanctimonious predator!coppola的故事很讽刺,不喜欢那个小演员,可能他就是要她演出这种感觉

58分钟前
  • MayaDey
  • 推荐

若非先知,还以为首个故事归属科波拉。空旷封闭画室好像在复制大窃听,盲巷一节也有三分斗鱼味。接下来,纽约版四个火枪手登场。抢在发飙前,归还定情物,达达尼昂换成小女孩佐伊。只是被讲的既散且跳,故事应有的悬念情趣尽失。最后,与本片的题材形式最为贴合的主讲人终于登场……苍白的浅影加半颗。

6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8。马丁的纽约艺术家,科波拉的纽约贵族,伍迪的纽约小资。科波拉的不清楚表达什么。。

1小时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第一段老马丁:东食西宿用来形容女文青真是再好不过来。第二段科波拉:太烂了,没看完。第三段伍迪:主角名字是Sheldon,但却有个Howard那样的母亲。

1小时前
  • 奶奶的熊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