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西北化为乌有,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阿涅斯.瓦尔达导演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欧.尹
我给了《五至七时的克莱奥》3星。“实时电影”的概念要同新浪潮的理念与视听技巧突破结合在一起看,但其实这种实时仍带有一定欺骗性。主观视角、自我觉醒、色彩这些点不必多提了,重点关注了两个细节:镜子的运用,不单是在表达层面的审视与凝视的指向,还有场景内扩展空间增强构图层次性的妙用;情绪的反复,电影用了许多细节来反复勾起克莱奥的恐惧和哀伤,尤以唱歌一段最具穿透力。另外,电影后段安东尼的出现与互动从我观感来看是缺乏说服力的。
场刊嘉宾 橙黄
4星。从惧怕死亡到拥抱新生,从“只要我美丽,我就还活着”的悲观到“我们还有的是时间”的无限乐观之蜕变,中间插播的《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一语道尽--摘下“墨镜”前是悲剧,摘下“墨镜”后是喜剧。开头克莱奥步下楼梯时使用的一次跳接私以为比戈达尔在《精疲力尽》中所使用的跳接要高明不少。瓦尔达用镜子与镜头语言的巧妙结合表现出克莱奥的复杂心境,中间那段克莱奥游离与商品橱窗之间,镜子与人交相流转所呈现出的那种奇妙场景与氛围更是久久在脑海中萦绕。克莱奥的五至七时,最后未拍的半小时,才是真正充满人生曼妙旋律的篇章。
场刊嘉宾 Muzhi
我给《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场刊3星,形式上很新颖,电影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同步,展现了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两个小时,瓦尔达很细腻,电影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女主后半部分拽掉假发才开始了新生 找回自己。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4星。因为浪漫。美丽形象的塑造下能感受到这个角色的生命力,瓦尔达提供了一种细腻的视角和流动的体验,
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电影始终追随女主角的步伐,紧扣写在片名里的“五至七时”这个时间标尺,以时间流动划分章节制造了精确严谨的等时性,对人物状态展现和情绪的传达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你是如何看待电影这种强烈的形式特点的,这种设计是否显得刻意,还是对于主题表达确实有着必要性?
场刊嘉宾 Muzhi
我觉得对于本片来说不刻意,反而对于凸显主题(描绘五至七时克莱奥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怎么说呢,就是观感舒服自然就好。
场刊嘉宾 橙黄
不觉得刻意,只是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前一个小时紧密的时间枷锁在后半小时变得愈发松弛,也完成了从观看的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是比较喜欢一些有价值、且新颖的形式感的,对于本作,时间上的实验不只是一种尝试/噱头,一定程度上在新浪潮的体系内代表了一种对真实性的边界的探索。对人物状态呈现和情绪传达是有积极作用的,可以让观影者和角色同时体验。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可以展开谈谈这种对真实性边界的探索吗?可以结合新浪潮整体的开拓性来具体谈谈这个方面。
场刊嘉宾 欧.尹
就是新浪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理念不就是强调镜头语言要反映现实嘛,那从长镜头到一些反传统那种设计好的叙事模式(真实世界不会如此紧凑或戏剧化)都是已经迈出的步伐,但这些其实还是再电影的时间尺度下的。而《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样的点子其实就是一种探索。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我也这样认为,相比纯粹用长镜头来拍,这种方式更显得生动。
场刊嘉宾 欧.尹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可以认为保持了一种情绪上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是很多传统电影无法呈现出来的真实状态。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甚至《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的等时,其实也不是完全的一秒不差,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对情绪的完整接受。毕竟这依然是个艺术作品,而非完全去复刻现实。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哇说得好好,我也觉得有必要性,一个看似客观的刻度在情感的涌动下显得很暧昧。你提的问题很棒,我想欺骗性对于我的观影是必要的,渲染一种生命的厚度和意义。然后可能(的话)也可以抽象化这个时间刻度,把它看成是生命的起伏的浓缩版。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女主角的状态和命运。从全片第一个镜头,预言命运的塔罗牌开始,女主的情绪就始终笼罩在一种对于未知病情的恐慌和焦虑中,而最后一场戏里,被医生告知并无大碍的女主和面临即将前往战争前线、命途未卜的年轻士兵相视一笑,道出“我的恐惧似乎消失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细腻又复杂的情感转变,使得短暂相识又即将分别,甚至可能永别的两人反倒充满了希望和勇气,热烈而生动。想听听大家对这种转变的看法。
场刊嘉宾 欧.尹
这个转变可以说是电影的一个大框架,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麦格芬。另一方面,影片内部有很多丰富细腻的情绪变化,在最后就需要一个更为宏观的转变来完成剧作上的闭合。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读了你这段对情感转变的描写后,我想到影片达到了一种很感人的落点(也许是一种自作多情的理解)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两人的情绪可以传达给对方,或者说在相同的场域他们分享同一片能量场,互相影响。是一种对共情的可能性的肯定。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你这样一说我也突然理解了,其实女主的释然也反过来传递给了士兵一种更强的乐观和勇气。
场刊嘉宾 橙黄
对于未知病情的恐慌与焦虑只是女主走向真正自我的一个契机,而结尾与陌生年轻士兵的一笑则完成了影片主旨的一个蜕变,即由女性对于真我的追寻转变为宏观上对所有人类情感的关怀,后半段观众监视感的逐渐丧失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即一种宏观上的共情。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欧.尹嘉宾之前短评里提到认为后半段的这个转折反而缺乏说服力了,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之前讲的不认为短时间里有这么大的转变吗?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感觉缺乏说服力的可能不是转折本身,转折是很必要的,而是在实现方式上。具体来说,可能是男女主角认识的方式,男主角的人物特征,两个人的互动,环境的设计,我觉得都不算好,让我觉得他们的感情本身缺少说服力。可能也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下,本身处理难度也加大了。
场刊嘉宾 橙黄
不仅仅局限于两人吧,也关乎观众。士兵本身也有可能是观众主观形象的投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片中的时代背景,全片情节虽然全都发生在法国本土,围绕女主角的社交和生活圈展开,但却又通过广播以及后半段才出场的即将前往前线的年轻士兵的交待时刻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战争。这似乎也使得这个看似纯粹私人体验的故事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女主角个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好像突然与更宏大的时代有了一种连接。各位对这种设计怎么看?
场刊嘉宾 欧.尹
我之前没有太关注到这一维度,同意西妹的解读,个人与时代的对照更加有意义,同时可能也增强了对于真实属性的追寻。
场刊嘉宾 Muzhi
我想到了《花样年华》最后插播新闻的拍法,可能就是为了表明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虽然充满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但它在茫茫历史中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扩大了观众的视野。
场刊嘉宾 橙黄
之前也没关注过这一点,同意Muzhi 嘉宾的看法,可能也包含了瓦尔达对于所有人类的关怀,这点和主旨也是息息相关的。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我的想法是,透过女主观众并不能真的感受到前线的惨状,而这也是当时女性面临的:现实的分裂、可疑的追捧、身体的焦虑等,而对“现实世界”最重要的战争的认识也仅止于一段邂逅。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毕竟瓦尔达把这个背景放在了对于女主角转变至关重要角色身上,好像在说,纵然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与身边人相拥的方式,把微弱的爱当作防御,消散无助的恐惧。
本片也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次主竞赛单元还有两部《随心所欲》和《祖与占》也同属这一序列,而且恰好三部作品中都有重要的、特点鲜明的女性形象,大家可以稍加对比,在新浪潮相关作品的维度简要谈谈《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和这两部电影中女性形象是否有共同性,或者是不同的侧重。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共同点都是美丽灵动的法国女人,并且都对物质的需求总是难以满足;不同的地方是《随心所欲》里戈达尔的部分灵感来自于凝视女性的脆弱。
场刊嘉宾 欧.尹
《随心所欲》我觉得我理解得不太好先不说啦。《祖与占》和《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感觉不太一样,《祖与占》的女主这个人物必须是女性,需要她撑起三人关系的设置。《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的女主则更具有普适性吧,把她换成一个男性,承载的最核心的情感波动这个点是一样存在的,但是实际处理中女性显然更为恰当,因为女性作为主体,其情感呈现更为丰富自然,而且可以更好地带出人物凝视与被凝视、自我意识唤醒等很多点。所以总体来说放在电影里面可能侧重有些不同,《祖与占》更重要的是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更重要的是她在经历怎样的状况。
场刊嘉宾 Muzhi
同意欧·尹的观点,《祖与占》是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则是很容易让人代入女主的角色去和她一起经历她所经历的事情。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应该是我本届主竞赛最喜欢的电影了,也指引我去思考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影也关于现实。感谢电影,感谢生活,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获得那种顿悟、释然和勇气。
《五至七时的奇奥》的开头是一段塔罗牌占卜戏,镜头是手指和纸牌的特写,这也是全片唯一一段彩色画面。克莱奥迷信塔罗牌,跟现在年轻女孩迷信星座,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可能患有绝症,又在深信不疑的塔罗牌上得到了“确诊”,克莱奥内心的惶恐与焦虑也就自然浮现了,于是,情绪成了电影的驱动,引导着故事的走向。
所以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部情绪化的电影,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长讲述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而非片名里的两个小时,截取了克莱奥生活中的一段时空,故事随情绪流淌,时而欢欣,时而忧伤,年轻女孩的心思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新浪潮,很随性,完全不同于制片厂的那一套,但不可否认的是,情绪是一根很坚韧的主线,克莱奥的每一次情绪摇摆,都让人觉得真实而且亲切。
在电影里,克莱奥一直处在等待诊断结果状态,五至七时,就是横亘在命运揭晓之前的那个等待的过程。
等待是一种常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等待好消息,等待坏消息,等待出现,等待消失,等待别人,等待自己,只不过,克莱奥等待的是一个更加急迫、更加重要的结果,关于生死的命运。
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上来说,等待本就很少会是可享受的过程,克莱奥的心理状态几乎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了失控的状态,恐惧和焦灼一点点啮噬着内心。这是一种安全感的全面丧失,换作任何人置身于这种状况下,都会感到愤懑,都会感到无助,都会不可避免地想到最坏的结果——我会死吗?
克莱奥试图通过塔罗牌的占卜来提前结束这个等待的过程。很难说她真的相信占卜能准确预测命运的无常,这更像是一种移情性质的“迷信”,让自己所遭遇的不顺有一个可以归咎的地方,或者是通过某种愿意相信的形式来寻求心理上的慰藉。
不幸的是,得到的是一个糟糕的结果,于是我们看到克莱奥的情绪走向失控,哭泣落泪。
在这部电影中,生活的概念其实对应着的是情绪的多样化。等待让克莱奥的负面情绪爆发,但是生活却带入了其他情绪对之进行了调和。
走出占卜店,来到街上,克莱奥的瞬间从伤痛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变得优雅大方;进入购物店,原本嚎啕大哭的情绪也被收敛得不露分毫;在车上,听到广播里放她的歌,她感到不好意思;在咖啡店,因为顾客对她的歌声没有热烈的反应,她又感到不满……
情绪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生活的多变性与复杂性,无时无刻不在调整着情绪的变化,由好及坏,由坏转好,情绪时刻波动着,而非处在单一轨道上,而电影的大半篇幅,都是在重复着这种波动的过程。
占卜完毕,克莱奥下楼后照镜子时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典型的女性话语,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性。
确实,克莱奥就像是银幕上的一颗宝石,散发着熠熠的光彩。她在试帽子的时候,焦躁的情绪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沉浸于美丽的愉悦,一顶顶时尚新潮的帽子在她的头顶上轮换着,样式不一,唯一相同的是戴帽子的人所展示出的美丽。
如果说疾病决定了克莱奥身体的生死走向,那么美丽,一定程度上是决定着她精神层面上的生死的。片中出现过好几处克莱奥为了保持美丽而一扫忧愁不安的片段,有时候是为了可以保持美丽,有时候则是完完全全沉浸在了美丽的喜悦之中。
在电影的后半段,克劳奥遭遇了一名军官,两人一直通行到电影的结尾,不折不扣的一段街头罗曼蒂克。军官被什么所吸引?还是克莱奥的美貌。
《五至七时的奇奥》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在观影过程中,因为文化壁垒和鉴赏能力的隔阂,我却始终停留在克莱奥情绪的转变上,回过头来仔细一想,女性主义的端倪仍旧处在探头探脑的状态,非要总结,把等待、生活和美丽三个词强揉到一起的话,就只有克莱奥在街头游荡和歌唱到哭泣的画面在闪现。
我所理解的女性主义,就是最真实自由的女性状态。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以塔罗牌作为开头,将导演演员等信息融入牌面之中,比起生硬突兀的文字更有创意。影片基调为黑白有声片,只有开头和结尾的画面是彩色的,色彩的变化反映了女主角心境的变化:希望——绝望——希望。世俗观念中的美好人生是丰富的、多彩的,以色彩之变暗示境遇性情并不罕见,譬如《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除男主本人外小团体的每个人的名字都有“红”“黑”等含有颜色的词,最终和小团体断联就是一种宿命,他本人的性子也确实平淡如水。
为了增加新浪潮所推崇的纪实美感,影片中人物故事发生的顺序时间与影片本身的时间一致,堪称是“实时电影”的代表作,“乘坐出租车”和“门店试帽子”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也显示了导演深厚的拍摄功力。
在我看来影片最大的主线是人类面对“未知”“终结”的那种恐惧,“癌症”,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死亡”,都可以快速让人了解生活生命的意义。母亲总说自己小时候十分内向、别扭、拧巴,后因饮食不佳突发阑尾炎,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快要死去,此后性格大变最终走向了从医之路。作为医生家属,我也深感医院和医疗类纪录片是治愈良方,虽然有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卑鄙感,但是闻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听着ICU门口连续响彻的哭声,看着来来往往的病人,我会由衷的感谢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活着就是幸福”。
等待最终结果的这两小时里,女主克莱奥是焦躁、担忧的,导演安排了一系列事件外化了其内心的情感。首先就是“迷信”,凡者落水,稻草也抓。最心慌的时候,好像玄学有一种安慰人心的力量,结果是好便信,结果不好也可说这是假的。(影片里的塔罗倒是挺准的)。其次是打扮,在帽饰店里,我们可知女主的身份是小有名气的歌手,美貌是她自信的源泉之一。好好装扮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克莱奥所挑的帽子毛绒厚重明显与当季不符,也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期盼。
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是曲家和作词家前来商讨新专辑的曲目时,克莱奥伴琴音放声高歌《Sans toi》(Without you),借词表意,潸然泪下。“如何面临濒临消逝的自身?如何面对即便消逝了还存留的记忆与痕迹?”
最令我感同身受的一段是克莱奥第二次光顾咖啡馆,她在点歌机上点了自己的新歌,但没有一个人留意。走在街上,每个路人的脸庞情态都被放大了。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又害怕异样的目光,当你自己在意他者的看法,仿佛所有陌生人都在注视你。太细腻了!跟我心情沮丧时会在网上找存在感差不多。
咖啡馆路人一段关于模特的对话让克莱奥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友谊的陪伴也是脆弱时的依靠之一。她和好友一起兜风、谈天、观看了喜剧默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同为瓦尔达导演,戈达尔客串),这段时间的克莱奥一直在笑,但这种依赖旁人的快乐又是短暂且浮于表面的。她决定一个人静静。
走进公园,绕开人群,出神地盯着某处。安东尼的出现并不十分意外,不过在我看来开场的台词有些许油滑,或许这是一种正常的法式浪漫。从长椅到公交,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涌现一些名台词。本公交旅行爱好者着实爱极了公交上的那段戏,与陌路相识肆意畅谈,相视一笑后无言地,感受窗边景色流转和车中人流变换,抵达各自的终点。“陪你一程,但非永远。”想到3月在洛阳,分别在当地的公交和返程的火车上与三位长辈聊过,这真是旅途中最令人期待也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
虽然当我们奔赴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时总是自我安慰过程比结果重要,但在几千年“成王败寇”的思想下,结局的定性就是那定一锤之音。具体到观影上,结尾的好坏十分影响我对一部作品的评价。
譬如,若《爱乐之城》真如片尾那段平行蒙太奇片段所示,男主女主“结婚生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以它情节人设之普遍只能沦为俗套的爱情片。彼此分开的悲剧结尾却升华了“梦想高于一切”的主题,这样女主回眸的一眼才显得如此动人。
好几次,安东尼和克莱奥深情对视,弹幕涌现不少按头小分队。幸好,幸好没有一个吻,否则又俗了——谁说绝望只能靠爱情拯救?灰姑娘等王子的水晶鞋,白雪公主等王子的吻——童话里的女性等男性来拯救,结尾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把爱情捧得太高了,也像一种为女性打造的“精神鸦片”。谁都不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东尼以阿尔及利亚战争士兵的身份绝非偶然,他的出现是对女主进行一次爱与死亡教育。爱情,纯洁的爱情,多少人为之向往,“每段伟大的感情都充满了小虚伪,每个伟大的灵魂也会犯糊涂”;战争,残酷的战争,多少人为此牺牲,“他们死的毫无价值,那是最令我失望的,我宁可为爱而死。”女主在交流中意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关爱和生命是如此可贵,与其担心害怕焦虑忧伤不如勇敢的面对一切,把握剩下的时光。“我们的时间太少了,不应该花在愚蠢的事情上。”“我的恐惧似乎消失了,我似乎快乐起来了。”
片中的一些呼应也十分巧妙。结尾出现的医生对应开头的占卜师,迷信终究不是确信,病不至死;安东尼对裸体的感动对应克莱奥华丽的装扮,“裸体,即是简单的状态,就像是爱,生育,水,还有阳光,沙滩,所有一切”;广播里Edith Piaff陷入昏迷的新闻与克莱奥当下的状态相对应,两者同样是歌手,同样处于人生阴翳中,Edith Piaff最终逝去,玫瑰人生再华丽也不过尔尔。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适合独自品味的片子,能在五至七时内观看是最好不过了。继续赞美瓦尔达!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拍摄于1962年,其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至今仍然活跃于电影界,去年她与街头艺术家JR合作导演拍摄的《脸庞,村庄》亦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一代表作,聚焦于在时令立夏当天下午五点至六点半——在这1.5小时的时间段里,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的歌手克莱奥,其内心经历了从恐惧焦灼到豁然开朗的变化,而90分钟的“真实时间”,与电影时长90分钟对应的手法,以及仅有开头短短几分钟的彩色画面,也成为了后来者讨论的重点。
抛开许多讨论,电影里多次出现,具有反射效果的「镜子」,以及在不同场所出现的竖向分隔,还有镜头里的巴黎城市日常街景,吸引了我的注意。以下的讨论,将重点围绕它们来展开。如有错漏,还望指出。
电影里第一次出现镜子,是在克莱奥从占卜女人的塔罗牌提供的讯息里,“确认”自已身患绝症。悲伤的她对着镜子开始哭泣,而后,她下楼离开占卜屋,对着楼道镜子多重反射的自己自言自语。女主角过分关注自己的特点,在此也可窥得一斑。
再往后,女主角克莱奥与镜子的场景,频频出现在电影里。
离开占卜屋来到咖啡厅与女仆见面的克莱奥,两人所坐的位置背后,有着大面玻璃,营造出十分有趣的空间场景和画面构图——镜头首先是对准了两人,接着是克莱奥对着镜子开始哭泣的特写,之后是女仆的正面独白以及背过身去的克莱奥;女仆在为克莱奥擦拭眼泪时,旁边的年轻情侣出现在画面边缘,镜子里是看着克莱奥她俩的咖啡店长与服务员,以及人来人往的城市街景。
当镜头切到克莱奥与旁边的年轻情侣时,画画很有意思:一边是焦虑不安的克莱奥,一边是讨论的情侣,而情侣的对话引起了克莱奥的注意并时不时地观望,两组人物的分隔是镜子的边缘。
离开咖啡厅后,克莱奥与女仆两人来到了帽子商店,里面的不同位位置挂有方型的小片镜子。与在咖啡厅的大镜子不同,当克莱奥对着镜子时,里面反射出来的物象几乎只有她本人(因为镜子尺寸过小,周围的环境很难入内),使得镜子里的克莱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脱离。另外,因为商店里有许多面镜子,前后左右的镜子反射不同位置的场景,空间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当镜头往后退到商店的橱窗外时,橱窗的玻璃也成为了一面“镜子”,室内的克莱奥与反射的喧闹城市交织,产生了叠加。
买完帽子的两人,搭乘的士回到克莱奥的住处。房间的不同位置,同样摆放有各式镜子,大致在克莱奥活动的范围内,目之所及皆能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此时的克莱奥,仍然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关注。
紧接着,换上黑色衣服,离开房间的克莱奥选择出去逛街。在后面的剧情里,与镜子相关的场景包括有:克莱奥在中国餐馆“金塔饭店”前的停留,好友多萝特的化妆镜不小心摔到地上时克莱奥看到碎片里的自己,在街上看到被子弹打穿的玻璃里出现的自己,等等,在此不一一展开。
相比之下,影片里前后出现了两次搭乘出租车的场景—— 一次是克莱奥与女仆两人从帽子商店回家,另一次是克莱奥送好友多萝特回家后继续坐车前往公园。前后两次出租车里,司机座位前的小镜子,也很有意思。在位置上有着区别,第一次是挂在玻璃的底部,第二次是挂在玻璃的顶部,关于这一点,我并不知道瓦尔达是否有意而为之(不排除是我对这一点过份阐释了),但这样的处理确实带来了差异的效果——挂在底部的镜子,反射出的是司机的脸庞与双眼,使得克莱奥处于“被关注”的氛围之下;而挂在顶部的镜子,因为位置的关系,却只能反射到男司机的额头,以及并无对着镜头的双眼局部。这样的画面,与克莱奥的心理变化及自我的认知,是一致的。
镜子的多次运用,带来的效果毋庸置疑。而在开头咖啡厅里的镜子,如果稍加注意,无论是在前文已经讨论的克莱奥与旁边的情侣,还是克莱奥与女仆,不同人物之间存在着“竖线”的分隔。而在后面的剧情里,其他的物体形成的竖向分隔,带来的构图影响,人物关系的效果,以及空间关系的瞬间变化,其精彩同样让人不禁为瓦尔达点赞。
关于这一点,在克莱奥房间里的体现可谓突出——房间内的柱子,钢琴,秋千,床架都在镜头里充当了这一角色。特别是床架,成为了人物关系及活动的重要元素。而克莱奥换好衣服打算出门时与女仆短短数十秒的对话里,屋里中央的两根柱子充分了重要的场景工具。
克莱奥出门之后,竖向分隔的场景也出现了多次,比如克莱奥在中餐馆的镜子前停留,一人来到咖啡厅坐下时旁边的马赛克柱子,克莱奥在街头见到艺人表演刺穿手臂后一脸不适奔跑时的棚架。虽然构成竖向分隔的元素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将克莱奥“框景”在内,与外界的环境及人群产生了分隔。
克莱奥与好友多萝特从雕塑室出来,坐到车上时,尽管不知道是瓦尔达的安排,还是当时街上场景的即兴发生,两人在聊天时,旁边有位男人开启了屋子的门扇,使得街道单一的进深空间,层次变得意思了起来。
接着,两人来到多萝特男友的电影室里,观看默片时的窗口及墙上的线条分隔,交代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与多萝特告别后,克莱奥在公园里偶遇了即将重新回到战场的士兵搭讪。在公园内的一番对话后,两人搭上巴士前往医院去确认克莱奥的身体检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不少竖向的分隔。人物的关系,当处于构图里的不同位置时,也有些许微妙的变化——从公园离去时,处于竖向分隔的树苗两侧,到两人在巴士时,时而处于竖向分隔同侧,时而处于两侧的交织变化,再到两人坐在医院的花园里,处在两侧竖直的大树中间,此时克莱奥已经基本放下了原先的恐惧与不安,只差医生出现,道出最终的检查结果。
不止于此。这部片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在于瓦尔达的镜头里,流淌出来的1960年代巴黎城市街头。无论是克莱奥步行在街上、与好友多萝特开车,还是搭乘的士、巴士时,巴黎的风光以及街上的行人,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一些影评里,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克莱奥与多萝特开车在街上时,两人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极低这个问题。我私心猜测,是瓦尔达将镜头的高度设成了街上行人的视线高度,希望将更多的画面留给巴黎的城市街景。
同样,街上的行人特写,也多次出现在了瓦尔达的镜头里,呈现出纪录片的痕迹。特别是克劳奥独自从咖啡厅离开后,遇见的行人镜头,与女仆、作曲家、情人、假发等这些熟人(物件)交织出现的那段镜头,我个人非常喜欢。值得一提的是,熟人们在这里出现的皆为正面对称的肖像,正如证件照般,创造了一种画面的紧张和严肃感,侧写了描述克莱奥内心的不安。
此外,克莱奥坐在车里,等待好友去取东西时的街上所见,镜头里的摄影,也非常好看。或许,这与瓦尔达本人的摄影师身份不无关系。
在瓦尔达的90分钟里,我们看到了属于克莱奥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看到了巴黎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而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
写在最后:个人很喜欢瓦尔达的这部影片,但说来惭愧,她的电影我看得很少。所以,以上的讨论篇幅,不排除只是我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有错漏之处,还请了解瓦尔达的豆友指出,不胜感激。
没想到是这样中产的Cleo。不过也恰如其分,中产才拥有钟表和“时刻”。所以最后士兵人为将“七点”提前,是一种来自无产的反叛。多余的半个小时,是给爱情的吧。
瓦尔达第一部女性主义/剧情长片,客观现实与抽象意识,人生与艺术,公众与个人,客体与主体,对立暧昧及二元化。片头塔罗牌之后全部为黑白,两小时流逝的时间内巴黎街头林林总总的人群风物,被癌症恐慌占据的畸变视角。“电影书写” 结构细节,身影常出现在镜子里
现在想想,电影真特么有意思,无论是因为早期的胶卷时长原因,还是因为经济账或观影效果的原因,最常见的90分钟,既能描绘一个人事无巨细的一生,又能表现一群人惊鸿一瞥的一刻。它何止延长了我三倍的生命,更拓宽了我生命的深度。怪不得老有人说我跟谈过十几个甚或几十个女朋友一样,在电影里,那才是阅女无数。
浮华的女歌手因为可能的癌症消息而濒临崩溃,而爱情让这煎熬的两小时柳暗花明。瓦尔达奶奶的新浪潮代表作,在看似不可能的人物身上呈现女性主义,模仿人眼的记录式镜头含蓄而细腻。戈达尔客串的片中片太有趣了~!(今年最后一部电影,2017年ciao)
很多人说瓦尔达是“女版戈达尔”,要我看比戈达尔细腻多了。尔达已抵达,达尔未达尔。
“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 星期二不能碰新东西、车牌不吉利、破碎的镜子,哈哈,这么迷信的巴黎人…令人陶醉的摄影,不忍心走神一秒。与观影同步的17:00-19:00时间轴,90分钟的观赏,30分钟的遐想。“亲吻还是想念,亲吻不够就会想念”、“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随时奉陪,我总是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人人都宠我,但没有人爱我”、“我的身体让我快乐,而不是骄傲” 爱能让人消除恐惧。游走巴黎街头,上车下车,驻足停留,眼神对视,相互倾诉…最后20分钟就是《爱在日落黄昏时》啊:你的火车快赶不上了,“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DVD时代没有看过的電影,现在成了电影经典,不看感觉不好意思和别人对话。电影是流动画面,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而且拍摄也是按照这个时间拍摄,从电影画面里面的路人眼光看,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半纪录片创作,长镜头,片中片,各种各样的调度,当然是导演的成名作也是著名的電影代表作,看过而已!
瓦尔达足够细腻,她精准的刻画出一个悲伤、恐惧、濒临崩溃的女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她频繁使用跳切来展现奇奥的变化——从明星到一个“赤裸的人”。电影到6点30分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就像那彩色占卜镜头中测试的未来不过是对生命的亵渎,那90分钟的“真实时间”才是生活的真相。
很喜欢本片的摄影,稳重而生动、有重点。瓦尔达34岁时拍出的代表作。从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达到一种普遍人性的释放。巴黎街头的一切人和景在等待诊断结果的女主人公眼里都有了象征意义,但最后观众跟她一起意识到,自由来自象征符号褪去后的生活的真实。片中片「在桥上」也是一则隽永的哲理小品。
很难想象瓦尔达如此严肃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科琳娜·马尔尚简直像是安东尼奥尼的莫妮卡·维蒂,只是她并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如此焦躁不安。女主角观看着路人,路人的私语时常清晰可辨,那些在电影里往往一闪而过的存在,被瓦尔达的摄影机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拿过相机的人,一定会了解那种警惕的凝视;镜头就是权力的化身),这就是她作为导演的权力,也是她作为人的关怀:对主角,对路人,对生命,对一切……她从未改变。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故事时间和影片时间等长。其实可以更先锋一点,全片黑白混用,凡克莱奥的主观镜头皆用黑白,其余则用彩色,镜头调度上也多做一些分立(所谓不分享画面空间)。瓦尔达的片子真是好,结构精巧,叙事流畅,情感充沛。本片音乐有结构性的作用,主观镜和移动镜头也颇赞。
女人拒绝丑陋,害怕平淡,恐惧死亡。她歇斯底里,然后恋物;她卖弄风情,但难掩骚动;她自恋自赏,因此更加自卑。她若即若离,却只愿独善其身;她欲拒还迎,最终选择了释然。“我以为人人都在看着我,我眼里只有自己,这让我疲惫不堪。”
彩色塔罗牌开场如同一个被仪式性赋予的人物身份,以及预叙,我们随后与Cleo共同投入黑白的世界中,一切命运似乎都已决定,一切都是病态而残缺的,自由意志不再可能。Cleo所畏惧的,恰好是组成《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部影片的重要元素:时间绵延,而这正是一部“实时电影”。随后她逃了出去,逃出了“众人之妻”的异化状态,逃出了空旷的房间,街道是其焦虑的外化,一方面是Cleo对于绵延的逃逸(雕塑是永恒的此在,而电影则是永恒此在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不祥征兆的闯入。与此同时,瓦尔达给出了一条存在主义式“拯救”的道路,从“未来的时间”转向“余剩的此在”。
他害怕战争,而她害怕癌症。在他面前她不再是个惹人怜爱的洋娃娃,而是她自己。这是瓦尔达的女性主义观点,也是一个女性自我寻找与完善的过程。且不说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的完整对应,电影里的空间分割也令人惊叹:克莱奥在帽店的玻璃橱窗与镜子间穿行的流动影像暗喻克莱奥的复杂心境。
1.不仅电影与真实时间同步,还再现了死亡恐惧与寻求真我的心理时间。2.快切的主观镜头-街边行人+相关人物,咖啡馆顾客描摹,橱窗/镜中叠影。3.高达与卡里娜的无声短片,摆脱墨镜与脱去假发,戴不合时宜的黑帽,人体模特的隐喻异曲同工。4.与临行士兵(另一"将死之人")的邂逅让克莱尔袒露自我。(9.0/10)
6月21日看發生在6月21日的電影成就達成。我只是路過來給你一個吻👌🏻 on a tout le temps 👌🏻
前半部分“美丽”的女歌手不论是形象还是内心都是别人所想的她别人塑造的她虽然光鲜但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虚荣的驱壳,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拽掉假发开始她才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自己,怀疑得了“绝症”成为了一个女人的自我破茧而出的契机。。。PS其实真正的绝症是那个“假我”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部电影,还是在某大学入学考试的名词解释题上。结果没有答出来,后来面试也没通过。过去至现在的荒也君,看完后认真复习了下自己。
无论装逼与否,新浪潮代表作总能让我不自觉的进行一些行为模仿,譬如一进博物馆就玩笑说看谁跑得快,一到中东国家的宾馆洗手间就装作自己被拷打,一上欧洲城市的街头就旋转着做卖报态,当然是体现某种共同信息趣味的人来疯。看完此片后的次日,我也在下午5点到7点留意了自身。克莱奥怎么能做这么多事!
#重看#想不到这么一部泛着轻快幽默,散发轻盈气息的影片,其实关乎死亡侵袭的恐惧与焦虑。现时真实时间与电影内置时间同步,代入角色感受分分秒秒的折磨,时间汩汩流淌在影像中。结构相当工整,以脱假发为分水岭,意味她自此褪去外在的浮华虚荣,开始自省内敛;从高傲的受宠玩偶到留意周遭普通面孔,众声喧哗的言语化作无数宇宙碎片,一切仍在既定轨道上运行,唯有自己失落在难以启齿的黑洞,这种混乱失序与大量运动镜头结合,极其美妙。印象深刻:1、插播数次阿尔及利亚之战;2、小奶猫抢戏(瓦尔达真是猫控啊!)3、插入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可爱。4、充满各种死亡征兆的暗示,镜子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