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笔下敢于追求“真爱”的律子,却为满足跋扈过气的女明星被强行篡改成了西方个人主义的独立女性;幻想出的解脱女主角于平淡无奇生活的意中人,不仅被随机扣上演员餐桌上摆放的麦当劳名字,还因一系列蝴蝶效应的更改不得不发射出宇宙与女主角此生不复相见。
这是她第一次入选剧本,大家就当她的作品是一块蛋糕,谁都想分上一块;她又像一只蚂蚁,路过的人都能踩上一脚。尽管最后导演还是让麦当劳先生最终重返地球,完成了这个跨地球的爱情故事,看似满足了作者的心愿,但却忘记了作品本不应是这样的结果。经过一系列打压原作者的行为后,只为满足每个人私欲的作品怎么又成了导演洋洋得意的事?
不可避免,商业电台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工作人员不得不听从领导不专业的意见,只求保住饭碗;剧本不得不将飞机改成火箭,只怕得罪金主爸爸。
做完这场荒诞的广播剧,就像牛岛先生说的那样,我们突然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对人点头哈腰,生怕得罪任何一方。
我们一路奋战,为的不是改变世界,也许只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三谷幸喜导演诙谐幽默调侃了广播电台这一行业现实:艺术创作与业界现实的冲突。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值得深思。尊重原创剧本,尊重艺术创作者想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本或许不应该杂糅那么多因素。
《广播时间》,日本著名编剧三谷幸喜的导演处女作,绝对堪称小众的日本喜剧小品,另一个稍微为人所知的名字是——《爆肚风云》。
实际上在视频网站和某些评分网站上,《广播时间》是查不到的,《爆肚风云》才是正统。
对应着日文名的“ラジオの時間”,直译过来的《广播时间》更为贴切。不过细究起来,《爆肚风云》,这个听上去略显浮夸的港版名字,里面颇有些门道。
当然不是北方人第一印象中的咔嘣脆的爆肚。
粤语中的“爆肚”,是说因为没有准备,所以临时现编说辞,以前的香港电影电视艺人最喜欢这种表演方法,后来更成了风气,大受观众欢迎。
真正明白了“爆肚”的意味之后,再看电影,就会觉得确实,嗯,这个名字,似乎比平平无奇的《广播时间》,更为贴合。
因为电影从头到尾讲的就是一个“爆肚”的故事。
“爆肚”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没有准备。主妇美弥子的剧本可能算不上多优秀,但是稍微弄弄做个广播剧大概还是没啥问题。
问题就是这个“稍微弄弄”上。
广播剧就得有人演角色,有人演角色就有人动心思要改剧本。
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
问题是提要求的是女主角,难伺候的大牌。
箭在弦上了闹这么一出,压榨菜鸟作者总比大牌罢演毁了节目强,所以,改。
女主角加戏,男主角又不干了,旁边几个资历老的配角,也动了心思。
……事情就这一步步走向失控。
后台争斗了千百回,不过听广播的卡车司机也就是多过了几遍广告和主题曲,末了径直的冲向电视台,涕泪横流的对着已经精力耗尽的导演和统筹说:
“这节目太感人了!”
作为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我们自然知道这部广播剧能完整播完费了多大的气力,然而卡车司机却不知道,也无须知道,他的选择超级简单,听得下去就听,听不下去就转台。
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卡车司机”,我管你播出来的广播剧,放出来的电影,做出来的节目是多么辛苦,后面是多么的鸡飞狗跳,原作的本子如何,好听好看我就听着看着,不好听不好看我就换台。
似乎对于创作者有些残忍,不过现实如此,谁的工作不是看结果的?
所以牛岛那一番演讲才会听起来既冷酷又无法反驳,“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胜于完美,才是这个功利世界的运行法则啊。
不过他后面的“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使我们自己问心无愧的作品”却有些讽刺,在创作者耳中,不管你是否是真心,听起来都像是敷衍安慰和画大饼。
电影里讲的是广播剧,但是角色扮演,我们可以平滑的推到电影,推到电视剧……
范围再大一点,尽可以推到各种需要团队协作,又有时限的项目上。
你提出个点子,想得挺好,结果实施起来,这个插一榔头,那个捅一杠子,最后做出来的,与当时想的千差万别。
你是不是该懊恼做出来的东西怎么就不像琢磨的那么好了?
不,你该庆幸,好歹做出来了。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而同样作为创作者的三谷幸喜,最终给了美弥子一个不算圆满的圆满结局。
创作者几无可退的底线,在唐泽寿明饰演的还有热血的导演和一干演员的努力下,守住了。
回到现实,大概还是,完成大于天。
三一律,长镜头,男人沉寂的热血,女人隐秘的妄想,这些在三谷幸喜后面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全部都在处女作中体现出来。
不过说实话,我对于他的长镜头倒并不太感冒,小巧空间内的辗转腾挪是其特色,看起来十分流畅,也显出场面调度的高超,不过总有点僵僵的感觉。
电影还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很吃台词。不懂日语的观众,关于改剧本的各种“笑果”能不能看出来,全得仰仗字幕。不得不说,翻译的水平很高,很多表达都能不失味道的用中文还原,也让人能更好的领略到电影的魅力。
尤其是“娃疯了”这种,更是点睛之笔。
不过再优秀毕竟翻译过来还是有文义的缺失,这时候如果懂日语就能领略更多的妙处……毕竟如果你看过《名侦探柯南》就知道,日本人是有多喜欢在词语这种“小细工”上下功夫,而三谷幸喜这种专于喜剧,爱玩花活的编剧,更是如此。
上面这段请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你们就当我是在秀优越好了~
一位家庭主妇创作的剧本获了奖,被排演成广播剧在电台播出,还是直播的形式。女主演自恃是个明星,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先是改人物名字,又是改人物职业,甚至还要改故事内容。导演只想着完活,制片只求赞助商满意,他们都不在意节目质量,所以一味迁就女主演。其他演员心中不平,结果搞出各种状况,使得广播剧从开播后屡次陷入危机,工作人员靠着努力和机智勉强维持,虽然一再涉险过关,但是始终左支右绌。不断修改的剧本出现了逻辑硬伤,为了掩盖只能改了又改,于是故事走向完全失控,最后甚至发展到了外太空。此时,工作人员已经无力应付,音效素材库又锁了门,无法满足层出不穷的对环境音效的需求。多亏门卫老大爷是老一辈拟音师,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巧妙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一路连滚带爬的广播剧最后总算完结,没想到居然感到动了深夜听广播的货车司机。
影片最后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原作者的核心诉求得到保留,导演完了活,制片稳住了赞助商,演员们也算各得其所。唐泽寿明扮演的录音师没有完全丧失工作热情,拼了丢饭碗也要违抗导演,力保原作者的诉求和广播剧的完整,这让本片有了日式热血的成分。拟音师几次出奇招力挽狂澜的桥段,甚至令人有些感动。
不过,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件事如何在一群各怀异心的人手中逐渐走样直至不可收拾的过程。本片可以当作公司团建的反面教材,用来展示一个没有凝聚力的集体是如何把一件工作搞砸的。不伦不类的广播剧居然收获了听众的喜爱,这是十足的反讽,比彻底的失败更令人印象深刻。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日本有这么一位导演,虽然不如北野武、是枝裕和、山田洋次等现役大家的名气那么煊赫,但在日本影坛却极具风格化和辨识度,他的大多数作品几乎一眼就能认出出自其手。纷繁的人物、密集的对话、略显浮夸的表演、既局限又富于变换的空间、对于长镜头与多线叙事的极致追求。集这些特征于一身,想必他的名字已然呼之欲出。没错,这位导演正是被称为「平成喜剧之王」的三谷幸喜。
当然,若是较为资深的日剧影迷一定不会对三谷导演陌生,富士电视台的经典推理剧《古畑任三郎》就是由他编写的。三谷幸喜除了电影、电视节目、广播剧、舞台剧编导之外,还是位侦探小说作者,足可谓多才多艺。但他最重要的身份之一,便是一位狂热的电影迷。惟其如此,才能将电影打造成他的迷影舞台,大胆模糊电影与舞台的界限,用作品指涉人生,彰显自身对于电影与戏剧的情怀,构建出风格独特的「三谷幸喜式」喜剧。
三谷幸喜擅长群像电影,有着相当出色的场面调度以及驾驭故事和人物的能力,这种风格在讲述迎接新年前两个小时内解决酒店住客和工作人员麻烦的《有顶天酒店》和讲述飞机延误期间解决机场候机楼乘客和服务人员烦恼的《大空港2013》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甚至他还在奇幻题材的《了不起的亡灵》与古装题材的《清须会议》里尝试了群戏,也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不过,最能体现三谷导演情怀之原点的当属《爆肚风云》与《魔幻时刻》两片。虽然这两部作品中的角色和线索数量并不如其他作品那么多,然而个人认为与单纯的狂欢化喜剧相比,三谷幸喜在其中注入了更多对广播剧、舞台剧和电影本身的迷恋,以及大量的自我指涉,让人在观赏之余对相关的行业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
比如《魔幻时刻》(影评参见《魔幻时刻》: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它的主线貌似是一个黑帮内部纠纷的喜剧故事,实则讲述了电影幕后制作的过程、演员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传达了三谷幸喜对电影黄金年代的怀旧,以及对幕后工作人员的深情致敬。
而《爆肚风云》则更加纯粹。这部作品是三谷幸喜的电影处女作,日文原名叫《广播时间》,朴素直白。而「爆肚风云」这个译名来自港版,「爆肚」非是指京津地区的风味小吃,在粤语中该词有「事先没有准备,临时现编急就」的意思,与影片讲述的故事倒也十分贴切。本片的格局不如《魔幻时刻》那么大,而是仅仅局限在单一封闭的广播电台直播间里,因而叙事空间和调度设计都比较有限。
但即便如此,三谷幸喜仍然做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他选取了幕前听众平时无法亲眼看到的广播剧直播间作为故事发生地,编剧、项目负责人、制片人、导播、声优、经纪人、录音师、声效师等等工作人员粉墨登场,每个人围绕各自的不同立场不断改变剧本,从而使一出广播剧产生了不断起伏、反转的发展走势,令单一空间下的情节和表演富于层次感。在展示了广播剧制作过程的同时,亦满足了观众窥探幕后隐私的心理。
家庭主妇铃木美弥子参加电台举办的广播剧征选大赛,剧本最终获奖并有幸被录用进行现场演播。不料饰演女主角的声优千本信子耍大牌,执意要改动女主角的名字。男主角的声优看不惯她的作派,赌气也要改名字。眼看着午夜将近,直播在即,制片人牛岛只得一一满足,甚至找来别的节目的编剧修改故事背景。几经周折之后,一出原本发生在日本热海的主妇与渔夫的纯爱故事,竟然变成了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女律师与飞行员的狗血剧。其间自然是非不断、笑料百出。好在导播急中生智,最终既使得广播剧顺利播出,又基本满足了所有人的心愿,可谓皆大欢喜。
为什么说《爆肚风云》带有强烈的自我指涉特征?三谷幸喜曾担任过广播剧编导,对电台节目组内部的各种日常工作了如指掌,必定遇到过许多幕后事件,比如要迁就大牌演员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影片中铃木美弥子由于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忍无可忍之下作出了一点过激举动,制片人牛岛在劝说她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不管这节目有多烂,也是由我负责制作的,我不能逃避责任。这不是自我满足与否的问题,妥协再妥协,我们必须放弃自我,才能使节目得以完成。但我们也一直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使我们问心无愧的作品,将毫无妥协的作品奉献给听众。」我们可以将这段话看作三谷导演的心灵独白,很多时候节目编导或者制作人的确身不由己,面对大牌演员或者赞助商势必低头妥协,可要是内心没有对完美节目的执着追求,也是不可能制作出优秀作品的。
同时,我们可以在影片中体悟到三谷幸喜对广播节目的那份热爱。制作人的协调能力、导播的应变能力、声优演员驾驭角色的能力、乃至声效师惟妙惟肖模拟各种声音的才能,都是他极力褒扬的对象。这与他日后在《魔幻时刻》里传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爆肚风云》既是三谷幸喜的处女作,也是其固有风格初现的滥觞。群像元素、某个意外事件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特定时间内解决特定危机、描摹舞台化的人生百态等标签式特征都是从这部作品开始慢慢发酵的。而在这背后,是三谷导演对传统戏剧的深深敬仰,令观众充分感受到了真实性工作与戏剧性表演的模糊界限,以及那种回归古典戏剧的别样质感。
♑
9,完美的群像,在创作者眼中每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不是十足十的完美但异常珍贵,可在别人眼中和其他作品没有任何区别,是实现自己利益和工作的借口而已。 信子要成为独立女性,一次次要求修改剧本,舟船不甘示弱的要求成为飞行员,而对掘之内来说,这只是众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项,早已不在工作中投入感情。作为制片人的牛岛,只求广播剧能顺利的进行和所有人妥协,已经不在意剧本的质量。工藤想做出改变,但他只是执行导演,能做的只是克服直播途中出现的困难让剧本完整的演完。 但对于美弥子来说,这个剧本就相当于他的孩子,相当于平凡人生的另一种演绎,她的人生可能只有就这一次机会了。为了剧本能顺利的演出,她允许别人一次次修改她的作品,但得知结局也要被修改的时候,她愤怒、惶恐、无力、据理力争却发现无法改变掘之内和牛岛的想法,她开始变得脆弱、敏感和不安得到的也只是冷漠的旁观。
还好工藤愿意为一个执着的人违背一次规则,完成美弥子心中的团圆结局。而克服各种困难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唐泽寿明你帅毙了!!戳中笑点!
说起来,跟日后的「笑の大学」异曲同工,限定的场景和人物但是由于剧本的变化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起伏和冲突。三谷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对时代感的钟情以及对剧本地位的强调是毫无疑问的。总的来说还是正统的路线,走向和结局都不出人意料,但厉害就厉害在从演员的眼睛里就能看到一个异常严肃认真的编剧。
几招鲜,吃遍天。
老爺爺做那個煙花的音效真是笑死我了
三谷幸喜的剧本真的是让我五体投地,在有限的空间和一部电影的时间内,那么多的人物,居然每一个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复杂度比不上后来的《有顶天酒店》,多条故事线互相呼应。但塑造群像的能力,已经炉火纯青。想不到一本正经的渡边谦居然演过这么二逼的角色,哈哈哈。
娃~疯~了~!
这电影从一开始就舞台感十足,片尾一看果然有同名话剧上演。全片大部分时间所有人都在讲废话,但是这些废话却把剧情一步步推进,三谷幸喜真牛逼!p.s. 唐泽寿明还是这两年更好看点呢!
和《摄影机不要停》异曲同工。大部分时候都乱糟糟替他们心累最后还是被治愈了,是真的,一个作品哪怕出再多状况连作者本人都觉得烂得没眼看,只要付出了努力,也总是会有人喜欢的,so, just do it.(下次也想像唐泽寿明那样把毛衣搭身上)
开场是交错走位的三谷幸喜招牌长镜。他擅长在极端环境集中矛盾,这次用一个事故频发的广播剧直播,形象再现了演员因私欲不断干涉剧本、制片方在淫威下不断退让、而弱势编剧只能不断妥协以致作品面目全非的过程。 最近连看音效师题材,本片音效论点“ 别太依赖机器,别摒弃手工,别千篇一律 ”。
7.一出“三一律”室内剧,影片开场以流畅的调度捕捉激昂的表演组合成一镜到底,这也奠定了全片的影像风格,长镜头摇移配单镜头快剪。|三古幸喜有着明确的剧作法结构,人物上也是专门描绘少见的群体/职业,丰富群像不唯单人。本片的冲突层面上基本处在个人层面,内外也仅仅是一些台词带过而已,因此剧作难度上也显得颇为简单。不过呢,对于创作难的诙谐袒露,冲突点的细致把握,神经喜剧般的对白节奏,从头至尾都紧紧的抓人注意力,结尾还能升华一下职业素养并展现社会百态,可喜可贺。
①时过十载,这个广播业的闹剧完全可以类比于现今的电影业。②三谷幸喜从一个成熟的编剧到一个“年轻”导演的转变,群戏之精彩、掌控之平稳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③剧本几乎无懈可击,一气呵成,紧张气氛越炒越高。④最后人体造烟花声效的大爷简直太可爱了!
哈哈哈,“在夏威夷上空的外太空!”三谷幸喜您从来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三谷幸喜,日本当今最伟大的编剧,毋庸置疑,是替观众着想写故事的人。这一部电影是由其本人的话剧作品改编而来,承接了他一直以来舞台剧风格强烈,叙事快节奏,台词量大,单一场面镜头调度复杂等特点,悲喜交加,略带荒诞夸张的调侃,刚刚好,突然间觉得有了像山田洋次国民导演那般的慧根,大赞。
论媒体直播工作的业务素养。以监督的工作流为线索穿插高效地点出各角色迥异个性,画面中角色密集、表演自然松弛,搭得非常好。戏里真实的紧迫、失控显示出戏外的精彩控场。媒体的生存、受众口味、作者权益都谈到了,包括找音效的情节也有其含义,幽默元素始终适时地柔化这种凝重。出色的处女作。
电影业的缩影,道尽各行电影从业者的心声:热爱、激情、无奈、冷漠、残酷…这也许是理想和现实落差最大的行业了,却也是能让你离梦想和奇迹最近的地方,各种冷暖,难以自拔。三谷幸喜从编剧转导演的处女作,《奇迹餐厅》原班人马,同为关于电影的电影,比《魔幻时刻》要更为一气呵成。
几无废料,完美群像,完美节奏,完美调度,制造意外,解决问题,再制造意外,再解决……一直绷到结尾;三谷幸喜从一上来,就证明了自己的喜剧天赋,调度天赋,剧本天赋,长镜头什么的,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
三谷幸喜的本子脱胎于舞台,而广播剧又是另一个“戏中戏”的舞台。幕后的混乱与广播剧的谢幕形成捧腹的反差,亦能够讽刺电视台和演艺圈,尤其是调侃制片、大明星对剧本的指手画脚所带来的“墨菲定律”和“滚雪球效应”的连锁反映,有许多爆笑的片段。
1.《广播时间》是三谷幸喜的导演处女作。2.目前看过的三谷幸喜作品都是群戏。一群人因一件/些事情关联在一起,进而带动后续剧情的发展。3.因出演《家族之苦》系列大儿子而逐渐被我熟识的西村雅彦豆瓣影人条目显示最常合作的影人就是三谷幸喜;4.因《白色巨塔》而记住的唐泽寿明原来在《有顶天酒店》(觉得国会议员的角色也适合他,结果他却演了个有些许秃头的社长)之前就跟三谷幸喜合作过了;5.我的天,那个司机竟然是渡边谦扮演的!观影过程中没认出来,看片尾字幕才发现!6.…我有时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剔除,没那样做是因为我还有责任,再烂的节目都是我自己做的,我不能逃避。满意的作品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妥协再妥协,失去了自己才能做出作品。可是你听好,我坚信着,总有一天还是能完成好作品,让所有参与的人,让所有听众都满意的作品。…→难。
鸡血推荐!!!!!!!!!!!!!!!!!!!!!!!!!!!!!!!!!!
真的不是古畑任三郎之出狱再就业吗……做烟花竟然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