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相濡以沫
《Kolya》的中文翻译名是《给我一个爸》父与子齐上阵,这样一部片子,诙谐中带点温暖,政治中搀杂感情,尚属不错。
一个五十五岁的独身主义男人,捷克人,拉大提琴,生活拮据。
为了买一辆车而不得以假结婚,女方是俄罗斯人,携带一个五岁的小孩,年轻貌美。
可是结婚不到几天,女人便远走去了西德,寻找男友。
孩子留下了,祖母病故了,小哥耶被送到了法律名义的父亲处。
面对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家伙,本就不爽的老头更加头疼不已。
从开始寄居一晚,到不得以继续留下来,小哥耶从不说话,到亲切的给老头一个吻“晚安,爹。”
其中东欧政治问题被扩大开来,我对这实在不了解,但相比历史上惯性的做法多少也能感同身受。
一个被排挤的俄国人,一个只会说捷克语的捷克人,讨论窗子上国旗是你们的,还是我们的时的执着样,令人看时容易被小孩子的单纯打动,被老人的真诚折服。
渐渐,从开始时的排斥,转变为,可爱的老爹为了小哥耶容易入眠,特意找人在电话中讲故事;生病时,担心、认真、谨慎的留守看护;为了小哥耶不难过,买了五人票看专场电影;地铁站,盲目到不知所措的寻找丢失的小哥耶;庆祝生日,特意买了蛋糕送了大礼……
这些,虽然微小但足够温暖人心的情节,被很好的刻录下来。
虽然不是大感动,但仍然在小哥耶初次握老爹手,浴缸里独自拿着蓬头讲电话时,眼角悄悄湿润。
一个孩子,可能没有所谓的演技如何,但是那些纯真的表演恰是最能衔接内心的弦。
交响乐适时的奏起,政治问题会有解决的一天,离开的母亲也会有领走孩子的一天。
老爹站在那里,面对反光镜中的自己,说一句:后悔有期。
影片虽然结束,你会否还想起小哥耶骑在老头肩膀上时,开心到手足无措呢?
无关利益,无关社会,无关贫穷,无关种族,无关一切,只是最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
2 ) 政治加分不好吗
看好多人觉得这片子拿最佳外语是靠政治加分。这些人装神弄鬼的觉得自己又懂电影又懂艺术的。这部片子没有了特定的历史背景,扪心自问,你确定还这么喜欢吗?真正的好电影不能有历史背景吗?我看这部片子就是看的它的历史背景。乱世佳人不好吗?设想如果这逻辑成立的话,蓝风筝这部片子一定是垃圾喽?胡金龙摸摸甜菊糖用Tommy咯莫那我看看统龙路哭咯惶恐
3 ) 真的是很棒的电影
一个捷克男人,五十五岁,坚定的婚姻反对者,秉承独身主义,拉大提琴,有时和女人约约会,为了赚点钱,和一个俄国女人假结婚,女人逃到德国去,留下一个五岁小男孩,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louka说有些捷克老母鸡生了俄国鸡蛋却不自知的时候笑死我了哈哈····好多丰富有趣的小细节,穿着新鞋子在地铁上担心着被踩,与飞进窗户的鸽子对话,给木偶举行葬礼之类的,看起来特别亲切与温暖。而Kolja发烧时的那一段蒙太奇太奇妙了,充满童真啊······
诗意的城市,温暖的镜头。不同于其他着笔于同时代的影片所惯有的阴暗格调或嘲讽口吻,一个混乱时局下充满着童话和艺术气息的故事在导演的轻声诉说中缓缓向你展开。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真的很棒。
4 ) 隐喻的世界
影片背景:
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和“天鹅绒革命”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意在削弱苏联共产党对捷克的控制,在国内掀起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苏联决定对捷克进行武装干涉。8月20日晚,苏联以“机械事故,要求迫降”为由,在布拉格机场降落了一架民航客机。数十名突击队员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21日凌晨,苏联军队就占领了布拉格。进攻6小时后之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被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和导火索。
“天鹅绒革命”狭义上是指捷克于1989年11月发生的反对共产党统治的民主革命。从广义上讲,天鹅绒革命是与暴力革命相对比而来,指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捷克的民主化运动在1968年遭到苏联的镇压,但是国内对捷克共产党统治不满的知识分子仍然在以地下的方式活动。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等。
1989年11月17日,首都布拉格出现超过十万人的游行活动,要求推动捷克民主化和实现和平转移政权。1993年,捷克宣布独立。
影片概述:
卢卡,55岁的捷克未婚老男人是捷克国家爱乐乐团的大提琴手,由于弟弟从东方阵营叛逃到西方,而失去了在爱乐乐团的演奏资格,为了赡养年迈的母亲,卢卡只能和同伴们在葬礼上为人们演奏哀乐和为墓园管理处描墓碑。卢卡身上有着独身男子的游戏习性,保持着对异性的强烈需求。迫于窘困的经济状况,卢卡答应了与一名苏联女子假结婚。不想,婚后两天,卢卡的“太太”通过获得的捷克国籍逃到德国与情人相会,并且留了一个她的儿子苏联小男孩柯利亚。卢卡只会一点俄语,柯利亚完全听不懂捷克话,这一大一小就开始了一段深沉的父子之情。
影片解读:
一、对人物设置隐喻的表现:
捷克斯洛伐克在地理上位于欧洲中部,处于西欧和苏联的夹缝之中,这种夹缝中的生存不仅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捷克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之下,国内一片死气沉沉。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片人物设置
的巧妙之处就显现出来。
一直受苏联控制,被当作“儿子”一样对待的捷克,在影片的语境中被隐喻为一个高大沧桑的成年人——卢卡;而一直以“爸爸”身份控制捷克的苏联则被隐喻成需要保护、弱小的孩子——柯利亚。由于柯利亚是卢卡的假太太留下的拖油瓶,两人的心理又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色彩。卢卡被迫以继父的身份从社会福利局接养了柯利亚,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而柯利亚则感到被抛弃,无助和无希望。被侵略的捷克在影片中成了父亲,强大的苏联成了小男孩,并且叫老男人爸爸,这样复仇式的人物设计迎合了捷克的民众,使他们在心里上获得欢愉,积压了许久的民族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二、影片中对女性的表现: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有卢卡年迈的母亲,她极度的憎恨苏联人;年轻的葬礼演唱的女歌手,她在演唱时由于卢卡的挑逗而唱破了音,同时,她也卢卡保持着固定的性关系;卢卡的朋友教俄语的女教师,她为孤单的柯利亚用俄语讲故事;年轻的女大提琴手,想要拜卢卡为师,两人在教学期间完成了“艺术家”式的灵魂交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影片中对女性的设置和表现依然是男性的俯视视角。导演中镜头语言建构了男女的性别身份。女性是被看的,不理智的,被挑逗的,被需要,被哄骗,被玩弄的对象。女性只有在照料孩子,表现母性,讲故事,解决生理需求时出现,被物化为一种工具,成为了导演的一颗棋子。
三、对白的设计:
柯利亚从小在苏联长大,受到苏联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孩子的世界观中没有绝对的对立,并且,他不明白也无法明白意识形态的敌对,会让大人们的世界非敌即友。
两次设置极好的对白。
卢卡和柯利亚躺在大床上,窗外苏联的坦克呼啸而过。
柯利亚:是我们的人吗?
卢卡:不,是你们的人。
柯利亚:他们是去莫斯科么?
卢卡:不,他们要留在这儿,很不幸。
柯利亚:就像我一样。
柯利亚的世界只有“我”和“非我”的概念。而卢卡作为成年人,则已经不再用如此简单的范围去划定和判断这个世界。
卢卡被公寓的管理员催促在窗户上贴上苏联和捷克的国旗。
柯利亚:我们的,漂亮的。(俄语中,这词既有漂亮的含义,又有红色的含义。)
卢卡:跟我红色的内裤差不多。
卢卡的故意曲解柯利亚的话,带有极强的民族情绪,并且通过亵渎苏联的国旗来达到疏解自己情绪的目的。
除上述之外,影片的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也非常值得称道,对比蒙太奇和抒情蒙太奇的技法虽然老套但也不失艺术活力。用一个民族的情绪去冲击奥斯卡,导演和卢卡的扮演者导演的爸爸,是十分精明的。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我给三颗星。
5 ) 孩子~
最近跟小孩子很有接触,心有感受,他们简直是精灵,尤其是那种小小的,哭都不会大声哭,一点点掉眼泪,躲在角落用眼睛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默默无语,但什么都记在心里,像小猫一样小小的
那样的孩子当你看到他跟你接近,看到发自内心的笑,你真的会很感动,经管你是不怎么喜欢孩子的人,你的心底的爱都会被唤醒
<KOLYA>不怎么被人们关注,情节有点像<中央车站>但不那么记录片的感觉,情节性多些,可是真挚的孩子表演就很值得看,很多小细节都是真的跟孩子接触过才能感觉到的!!还是很不错的片子,简单,舒服!
孩子的单纯,老头的魅力,女人的眼神,童年对死亡的认识,都是那么干净,没有刻意在煽情,每笔都很自然的流动,那就是生活
跟中国的<千里走单骑>比起,感觉中国电影对孩子的描写太淡,东西越来越自私,简直是个商品,哪是在用电影做艺术,怀念当初<天堂来信>那样真挚的电影!
6 ) 爱让人们勇敢
当一部电影中有一个可爱的“小主角”时,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呢?!
本片的所设置的背景是个非常特殊、敏感的时期。电影中含沙射影的暗示了政治,充满讽刺意味,东欧巨变给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真实的表现捷克,充满民族特色。一段纯朴的异国“父子情”体现人类本质的善良,每一处生活片段都让人觉得那么真实、真挚,人的感性始终存在于每一个人,无论浪子抑或冷漠的人......人沟通于心,能超越语言和国度。
路卡本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定义的诡异的思想问题,沦落至为葬礼做伴奏和修补墓碑为生。这样的命运看似悲惨郁闷,怀才不遇,但是路卡看起来悠然自得,每天赶场奔忙,忽悠下老太太花钱给墓碑上金,更以独特的魅力时不时跟美女尽鱼水之欢。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并不那么“高尚”的小人物,有那么点小私心,小狡黠,而这首先就是一个对那个时期政治的反讽与不屑,路卡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在一个教育人们一会为这个牺牲,一会为那个奋斗终身的年代,更多人如他一般,为了生计奔波,在平凡生活中尽可能的享受欢乐,他因为不合理的原因被剥夺了在乐团的工作,他当然也可以坦然处之为回应。
在去掉“高尚”化后,本片一个有趣的发展是,在卑微中却升起了平凡人的善良与伟大。路卡为了生活,为了买车,对一切捞外快的机会都会不遗余力。所以,面对一个假结婚的机会,他犹豫和推脱后,还是答应下来。这起婚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伤痛的表现,一个苏联女人,为了去西德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以此方式留在捷克,进而辗转前往西德,她成功的离去,却没有带走她的儿子科里亚,以这样的方式去寻得美好生活,甚至需要出于自私和无奈抛下亲人,这起假结婚以闹剧的形式展开,以路卡手忙脚乱的面对一个新添的“儿子”收尾。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喜感,却也让观众自然的体会时代的扭曲和伤痛。出于无奈的卢卡和科利亚生活在一起,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不熟悉、不信任。可是科利亚的纯真渐渐感染了卢卡,地铁的那次走失更是让两人感情升华。他们一起野营,一起看电影,一起骑车,他们几乎就是真正的父子。科利亚学会了“晚安,爸爸”,卢卡甚至让老情人给科利亚讲故事,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路卡抚养着这个孩子,也从中体会到了更多人间单纯的美好,外在表现上,我们常常感觉成人为孩子铸造了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家,而在精神层面,却常常是孩子为成人制造了一个慰藉心灵,科里亚就是路卡的家,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获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你隐隐感受到时代的创伤与压抑,却又很快被一份父子的温情所感染,这或许正是本片的意图,用爱与试图将爱消解为空洞的立场和符号的政治抗争,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这部影片以浓浓的温情让政治淡淡的被消解,当我们期待一个更阳光的环境时,需要的或许是先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阳光的一面,就如路卡,去爱一个孩子,并从中获得更多让自己坚持的阳光,坚守自己的一片温暖空间。每每看到这样的电影,就会特别感动,就会觉得世界美好。
路卡与“儿子”的故事就是一一个男人身上的父爱被不断带出的过程,是一个成人向孩子学会纯真的过程。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有造成了这个看似正常的感情故事细节上的不同。如片中几个特别生动的细节,苏军军队的车辆从路卡家旁经过,科里亚与苏联士兵的逗乐,当时的捷克正在苏联强权下压抑的存在,而看似强大的苏联,背后却也有其扭曲制度下造成的如科里亚这样的苏联弃子,有些反讽,悲哀。科利亚拿着淋浴头给奶奶打电话,他很想念奶奶。虽然卢卡并没有直接告诉科利亚奶奶已经去世的消息,可是科利亚朦朦胧胧的感受到了,所以他很难过。还有一个细节,科利亚发烧了,每次睡觉前必要碰一下的风铃、喜爱的陀螺渐渐变得模糊起来。着急的卢卡不得不半夜请旧情人来帮忙。
电影的画面很安静,营造了很温馨的氛围。无论政治怎么变,生活总得继续。爱让人们更勇敢!
二十年前的剧作课堂上,老师冠以没有一场废戏的教学佳片头衔,十年前陪朋友重看也觉得OK。昨天再看,发现随着认知的拓展,了解过布拉格之春和天鹅绒革命背后的实质后,再对该片充斥的的意识形态难以下咽。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殊荣反而把影片从5星褒奖拉了下来。不过演员的表演确实棒,特别是非常灵气的小男孩,以及男主的床戏一点不油腻。8.3/6146 短评2076条 %86/12/2 【7.8/1.6万 北美票房57.7万美元,全球票房57.7万美元】
下载:1.45G→1.7G;大约剩余28分钟→17分钟→10分钟→4分钟→1分钟15秒→5秒。—— 《甜心先生》→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给我一个爸》。—— 整体温馨搞笑又感人:可爱的科里亚萌到我了,牵手、骑肩、拉小提琴、与卢卡一起看电影…喜欢;而拿着花洒哭着假装打电话、机场分别…戳中泪点。
一部小感动的片子 捷克的电影风格第一次看到 他们八几年就那么的开放 不崇尚结婚 路卡再和一个女士假结婚后 帮他她照顾孩子 起初他挺反感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他爱上了科里亚 科里亚也深深爱上了他叫他爸爸 他们处出了父子亲情出来 最后小孩离开 路卡的眼泪含在眼眶
又是一部关于父子的温情电影。一个很萌的老头和一个可爱的娃娃搭档的电影总是让人难以抗拒的。最后甚至希望孩子能留在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爸爸身边。推荐一下男主角的另一个片子《布拉格练习曲》,非常精彩的片子,温情脉脉的人生。男主角演的很棒。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常涌现出这种温情的片子,捷克贯有的清澈角色脸庞和清澈到底的镜头,相对《中央车站》,稍显的过于理智,以至于看过半年后,脑海里的电影库里都想不起它的存在了。知名度不广让许多人错过它是真的很遗憾
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寻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如果有10颗星~ost要好好找下
感觉很好,很温暖,画面静静的流淌,摄影很美,离别那一幕感动的不行,小正太实在太可爱了……
9.5;绝对被低估
名字也可以译成给我一个儿子,真父子搭档拍的假父子电影,不知道捷克和俄国的关系算是真父子还是假父子。
三星有点少,四星有点多——1、小孩很可爱。2、男主像极了肖恩·康纳利。3、女主长的都很漂亮,幻想占有。4、反应的1988年的东欧,比我们现在2011年的社会福利、生活气息、公民素质、人文环境和那个啥都强很多。5、算了,不扯淡了
故事本身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一老一少从讨厌到一点点建立感情,到难以割舍。看点主要在小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眼睛亮且干净,很难让人不喜欢。另外政治背景真是鲜明。
捷克版"肖恩康纳利"主演,让人联想起<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国片,同样是言语不通,同样是大男人与小男孩的故事。不同的却是主角的生活态度与现实别离的残酷。
1997第69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摄影好,音乐好,政治,缺点是节奏失衡。
【B】摄影暖黄的色调很好看,在温情片里加入了政治元素算是比较特别,故事重点其实不在父子情,而是一位老人被小孩闯入生活后的心态变化
诗意的城市,温暖的镜头。不同于其他着笔于同时代的影片所惯有的阴暗格调或嘲讽口吻,一个混乱时局下充满着童话和艺术气息的故事在导演的轻声诉说中缓缓向你展开。
6分,不起眼的奥斯卡外语片,也算踩准了时代的节拍【--听一大仙说今年就瓦解。--都说了四十年了。---这次应该靠谱,好多布尔什维克开始捞金条了。。。[汗]】。叙事节奏已经过时了,配乐不错。你看看人家波兰的孕妇---完全不怕狗【分数范围6-7分】
淡淡的,却很深情,政治恩怨让位于挚爱亲情。小男孩的表现非常好,用莲蓬头打电话那段又可爱又可怜。
雕刻时光 + Lens:19:50 (摄影无敌了)
比《酒瓶回收》手法幼稚很多,有年轻导演不可避免的缺点,用力但够不到点儿。导演老爸这个时候年轻多了,看着还挺有味儿。导演的政治倾向极其表现手法不评价,不是我喜欢的调子,但肯定是西方电影节喜欢的调子。再次感叹,《酒瓶回收》强太多,拿小朋友说事儿,总容易讨巧,拿老头说事儿,是个功夫。
Kolya是個小萌物.人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