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的镜头渲染达到了惊人的效果,连演员选的都跟漫画里的人差不多。影片大场面不少,还有不少真刀真枪的打,有二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一位年经的帅哥战士被砍头前的那段,还有就是他和他的老爹那段二人舞。盾挡剑出鞘,十步杀五人。但印象最深的是王后目送部队出征的麦田,屹立的战士,古铜色的皮肤,长相一般的男女主角,金黄色的麦浪,远处不安的天空与山崖,如同油画般的质感让人感叹,光是想就已经非常美了。
终于看了被和菜头称为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第一部电影《300》,之所以值得期待,个人觉得此片有2大看点:
首先这是根据法兰克·米勒(Frank Miller)漫画改编的电影,之前的《罪恶都市》(“Sin City”)是近年来难得的黑色电影佳作,活脱脱一个漫画版的昆汀-塔伦蒂诺,而画面和故事上甚至比《杀死比尔》要来劲得多。法兰克·米勒的是美国著名漫画家,《蝙蝠侠》的漫画版的”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系列就出自他笔下,而这部《300》跟《Sin city》也都是根据他的同名绘本改编成电影的。《Sin city》里充满了美式漫画风格的夸张造型和匪夷所思的动作场景,以及以“红与黑”著称的鲜明色彩基调,所以在地铁再次看到那血溅四射的“300”电影海报时,不得不令人热血沸腾一下。
第二个看点,乃是让很多男性观众感兴趣的的”温泉关战役“,当然如果是女性观众,可以略过以下内容,电影里的众多猛男造型足够作第二个理由了。
关于”温泉关战役“: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列奥尼达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著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虽然这代表了他们必死无疑,他们仍然死守他们的位置,并且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波斯军队虽然最后成功的占领温泉关,但是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斯巴达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抵抗,给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在接下来海战中雅典能够获胜。雅典摧毁了大量的波斯船舰。失去了海军,波斯无法为他的陆军提供补给,这给波斯军队带来了致命的影响。薛西斯一世退回亚洲,留下了指挥官马铎尼斯(Mardonius),与大量的波斯军队,继续在他们已经占领的领土与希腊军队作战。最后在Plataea,希腊联军击溃了马铎尼斯(Mardonius),为波希战争划上句号。从此波斯再也无力入侵希腊。
据说当时只找到298具斯巴达战士的尸体,另外两人没有参加战斗跑回斯巴达。这两人遭到斯巴达人的鄙视。一人因为受不了家乡人的歧视,后来自杀;另一人则再次上战场,战死沙场。
——以上引用自”维基百科“
电影从一开始就不含糊,暴力血腥不断,片头对斯巴达人把小孩培养成士兵的过程介绍很接近史实,也让大家知道为什么300人(仅指参战的斯巴达战士)可以与500000的波斯大军抗衡三天三夜。我开玩笑跟一起去的同学说,此片才应该叫”Natural Born Killers”《天生杀人狂》,因为斯巴达全民皆兵,每个男子从婴儿开始就为成为一个完美的战士而经历各种磨练,7岁就要服役,一年四季只穿单衣,故意不提供足够的食物而迫使行窃而提高胆量。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要成为斯巴达的国王,必须流放野外30年后活着回来才行,这恐怕是古今中外少有的王室传统,列奥尼达一世也是罕见的身先士卒而战死沙场的国王,他完全可以有理由不去参加这场自杀式的战役。
在画面上,此片从头到尾都可以用华丽形容,算下来几乎没有哪一幕没有用到电脑渲染,所以整个看起来又像是一部超长的特效CG,据说此片大部分镜头都是在蓝幕前完成,估计演员都不用去什么外景,当然观众觉得好看就行了,现在的CG技术差不多快要让布景师们失业了,当然除非能遇到张艺谋这样较真的主儿,非要用最红的枫叶啦,最鲜的菊花啦,在造假泛滥的中国,张大师的这种精神值得国人学习啊,虽然电影这个行业就是视觉造假的行业。
电影里将大部分笔墨用于战争场面,后方的政治斗争似乎是杜撰出来的,显得有些老套。虽然式古希腊题材,但是落在美国人手里还是不幸地被美国化了,斯巴达王动不动就像巴顿将军般发表一通演说,还有像美国国会一样的元老院会议,事实上斯巴达是(删去独裁)军国主义的城邦,口号和民主都不如刀枪来的实在。所以,当片中出现几幕煽情场面的时候,周围的观众都发出会心的笑声,还是痛快的去杀戮吧!
尽管用漫画式手法驾驭这种历史题材还显得缺乏力道,《300》还是呈现了西方战争史上最残酷而又壮烈的一幕,当最后一名斯巴达战士倒在血泊中时,没有以寡敌众的奇迹,但这就是历史,这才是英雄。如果你要看奇迹,可以请张大师来拍,片名可能改叫《2》就够了,因为当年残剑和飞雪两人就可杀入雄兵百万的秦王宫殿,区区几个波斯兵算什么呢。
原文发表地址
http://www.echohead.fr/blog/?p=40据说广电不让引进《300斯巴达勇士》,说是R级……R级是什么概念?A片算A级的话那R级……(纯属胡掰请勿勘误)
其实在我看来,这片子根本没啥嘛,完全就是个300肉饼保家卫国的励志故事,情节如下:
300肉饼
从前有一堆油炸肉饼,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色泽金黄而略带焦糊,胸前有两陀大肉饼,且就胸前肉饼来说,公的比母的要大。
本来它们幸福快乐地在自由的城邦里生存、繁衍、裸奔。忽然有一天,肉丸来袭!
不知道是掺了香菇,还是放了芝麻,波斯来的肉丸个个色泽黝黑。但是色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它们数量之庞大,用整个地中海当火锅都不够塞。
英勇的肉饼决定誓死捍卫自己生存、繁衍和裸奔的权利,所以尽管一些畸形而丑陋的肉饼以一个还没下锅油炸过的稚嫩小肉饼出演的洗发水广告来反对肉饼皇帝带饼出战,肉饼皇帝还是带了300个精装肉饼去迎战肉丸。
肉丸头目自允为天神,要求肉饼臣服于它——肉饼想:KAO,不就是修了个眉毛外加浑身上下勒满钢条么,最多就是个有SM癖好的GAY嘛——大家都不甩它。
于是肉丸滚向肉饼,挥刀互砍,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
开始的时候肉饼占优,把肉丸剁碎了还堆了个肉墙。后来,肉丸发挥自己肉多的优势,经过重新捏造,推出了很多形态各异但总的来说都很丑陋的新型肉丸。甚至推出爆浆丸!爆浆啊!火花在肉饼们的头上炸开……虽然这些华而不实的新型肉丸最终都被肉饼们一一击败,但是肉饼也元气大伤,胸前的大肉饼纷纷挂彩,最帅的那一个肉饼人还被剁了脑袋。
再后来,一个在肉饼皇帝的Interview里慷慨陈词了很久最后却被Reject的丑怪肉饼向肉丸头子告密,肉饼遭受两面夹击,命悬一线。
与此同时,肉饼议院里一群肉饼政客正在处心积虑地勾心斗角。忘了说,肉饼政客由于胸前肉饼不突出,而且对裸奔没有炽烈的渴求,跟纯正的肉饼有阶级差距,所以对到底是受到肉饼的领导还是遭受肉丸的统治没什么所谓。其中更有一只,非常贱格,以肉饼皇后是荡妇来分散众肉饼对事实的关注。肉饼皇后一怒之下发挥肉饼强悍本质,抡起菜刀将该贱饼一剁了之。贱饼倒地身亡,肉丸金币撒落一地,众饼才发现“哦!这丫是叛徒”。
可惜战场上300肉饼的颓势难挽。肉饼皇帝丢下盾牌卸下头盔的“终极裸奔”也未能成功。最后,300肉饼被乱箭钉死,战场成为了史上最大的砧板。
观后感: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M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Rock的……
城邦的精神气质被美国的价值判断取代,比方说:政治都是贪污腐败的,政客都是尔虞我诈的,宗教都是欺世盗名的,只要是 Fight for Free 什么都是伟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援助都是很迟才到的……(哦对不起这不是美式价值判断,这是美式电影结尾)
最后,广电不引进《300》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大失误——它的引入可以扭转观众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失望情绪,还可以扬我国威,告诉世人好莱坞继抄袭我港《无间道》剧本之后,更精确模仿了张大师在《英雄》里箭如蝗虫的拙劣特效;至于在砍杀过程中那些没完没了的慢镜头,一定是受到冯大师《夜宴》里用慢镜头把一大活人抽得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启发;而在肉饼皇帝与肉丸使者的对峙环节中忽然在肉丸使者身后出现的一口大井,简直就是陈大师的《无极》里那个穿越时空的馒头再版!
综上所述,《300》人物可爱,主题健康,还有振兴民族产业的 By Product,一定要引进啊,一定!
来自:
http://blog.myneverland.org
史诗中的史诗,无与伦比的绝美画面,极致的暴力美学,仅用6500万,扎克是人间之神。
【B】油画风+慢镜头,扎导个人风格运用的最好的一次,竟然让我挑不出什么明显的缺点来,对扎导来说应该算是很成功了。我没想到的是全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竟然是法鲨的,原来他的欧洲第一腰那时就开始有雏形了哈哈哈╮( ̄▽ ̄)╭
齐泽克不认为此片可被视作对于时局的简单投射——斯巴达代表西方文明,敌人是波斯。因为他从影片所展示的波斯军事先进程度品出了另外一层似乎更贴切的反讽意指,“波斯人的大象和巨弩不就是高科技武器的古代版本?斯巴达人被如毛剑雨所杀,不就相当于科技士兵身处安全距离遥控轰炸,就像美国士兵在波斯湾的战舰上按下了火箭按钮?“……看到此处,诸位觉得导演施奈德是该暗挑大指胡哥懂我,还是该暗骂三声别乱解读呢?
电影视觉的革新,不仅是指全蓝幕布景纯后期特效加工,也指那一群健硕的准裸男;故事不复杂但也不落俗套,悲剧英雄永远比皆大欢喜来的震撼。
每个斯巴达人的内裤上如果都有着CK的标志的话,这片我打满分。
从此喜欢上扎克施耐德色彩饱和度强烈的慢镜头
忽略剧情吧。颜色画面真的很好
很明显~女祭祀跳舞那段实在太短~~不过瘾不过瘾!!>0<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M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Rock的;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堪比张、陈、冯三位大师的片子。
尼玛!这大夏天的去看神马斯巴达还真是要命啊,300具鲜活的肉体在银幕上乱晃,血脉喷涨鲜红四溅有木有!!黑暗中荷尔蒙上蹿,视网膜撑爆,矮油亲,我的海绵体就要不听使唤鸟~~
那个不幸的祭祀少女舞我来回看了几次。
很奇妙的片,从一星到五星都说得通。如果没先看电视剧,可能会惊喜更多。喜欢看关于斯巴达的一切。
战争、自由与艺术
是的,战场英雄,总是让人尊敬的。尤其对于满怀热血的青年们,他们也许无时不刻的希望自己成为斯巴达人那样的豪杰。我也是个年轻人,自然曾不例外。然而,有那么一天,当我缓缓的翻开前人们的书籍,将这些勇士的精神力量放在一旁,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寻找真正斯巴达人身影的时候——我看到了,岁月下的真实……(鲁迅)
全片就像一颗雄壮却疲软着的阳具,没硬起来,就无所谓高潮了。
根据米勒的漫画改编...装酷味道十足,画面上也沿袭罪恶都市的风格..肌肉男们的咆哮和鲁莽,格斗场景的壮观,分镜叙述的技法以及那场颇具技巧的OOXX都颇可观..但是编剧上流于俗套。对于传奇史诗类影片,解说叙述和正叙等都用惯了,若在视角上有所突破或许更好。还有就是结尾,太富续集味了。
为何不能是301,一定要凑个300勇士呢,可见也是某个整数强迫症。
根据漫画改编的,不要把它当成史诗历史剧,和60年代的老版也没半毛钱关系,立体地再现了米勒那凌厉美丽的画面,人体大赞!!!!
Spartans! Ready your breakfast and eat hearty for tonight we dine in HELL! 荡气回肠!
-我们满天的箭可以遮住阳光。-那我们正好可以在阴凉下打仗。油画般的摄影,史诗级的战争场面,生猛粗暴的动作戏,快镜头和慢镜头的协调,近景和远景的切换……扎克·施耐德的风格从这部电影开始崭露头角。-你这女人凭什么插嘴?-因为只有斯巴达的女人才能生出来真正的男人。女权主义的女主角、妓院里的同性恋,扎克·施耐德后来的电影中也能看见。 事实证明,300人打30万人的电影不一定是神剧,也可以是神作。PS:本片成本仅65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