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在第三帝国崛起时被迫害,诬陷其作品损害国家形象,同时与他的朋友汉斯发生的一个温情又感人让人思考的故事。选材角度独特,主角是有思想的儿童和儿童作家,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切换到小汉斯成长的画面,成长后的小汉斯意识也展现得更加笃定,也颇有年轻时候的卡斯纳特的影子,还是个很帅气的演员出演的这个角色。时代背景展现得很清楚,线索也简单清晰。画面朴实,也不得不说德国的音乐确实棒,背景音乐出现得恰到好处,音乐也感人。
能有所相信是困難的,在任何時候都是這樣。因爲擔心牽連,在被蓋世太保調查了以後,卡斯特納把漢斯給趕走了。從現在開始,一切與我有關的東西都有威脅。他說道,我讓漢斯傷透了心,偏偏是因爲我的書對他來說意味着一切,我就得趕他走。這最後一位還相信我的小朋友。他把兩者(他和漢斯)的心都傷透了,所以他纔會這麼說。漢斯藏起來的卡斯特納贈他的書被搜見時,他姐姐問道,你要把書藏到什麼時候,他說,直到第三帝國成爲過去!他姐姐說,那你可以等上一千年。
如果沒有卡斯特納的記錄,那麼那些戰爭中所犯下的暴行就會無人知道,像漢斯這樣一個生命的逝去又有什麼呢?參加演出的小演員除兩名外,均未能從戰爭中活下來,可見戰爭並不挑人,他不管你是主角還是配角。僅僅在卡斯特納的筆下,他纔成了主要人物。卡斯特納說,僅憑這一個無謂的失去,我可以估計出,希特勒所犯之錯數以百萬計……他記錄這一段個人經歷,就是在記錄數以百萬計的同樣遭遇。他記錄下的是自己的經歷,但誰又未曾經歷呢?在兩萬七千七百六十二位陣亡者當中,一個名字無足輕重。
如何来界定儿童文学呢?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好像不少作品都有这些特征,有人把《小王子》当人生之书,翻来覆去地读,同时也不会忘记苏佩里的《夜航》和《人类的大地》里更广博的温情。而卡斯特纳起初打算只写一部儿童文学,像苏佩里那样,但二战后,他再也没有触碰其他类型作品,他的故事不再涉及第三帝国。这部电影就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埃米尔与侦探》(又译为《埃米尔捕盗记》)的故事。
创作和人格的双重纠葛
卡斯特纳把作品称作自己的儿子,他拒绝结婚生子,对自己的作品无比信任,有自己的文学追求,志得意满地和书店老板的开玩笑。但汉斯的妈妈明确表示卡斯特纳不懂孩子,会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尽管她觉得这一切与写作并无关联(地点是产房门口)。他并不把自己算成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他是不喜欢孩子的文学作家。
而汉斯的缺席的父亲形象,恰恰满足了那时的文学追求——“无父无母”。
汉斯擅自拜访他,并请求他为校报写一份稿子——被主任称为“悲观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诗作:
如果我们打赢了战争 我们的祖国会光荣无比 躺在床上请求他们饶过我们 我们的双手放在裤缝处 所有的辩论都化为枷锁 在法庭上待上数小时 如果我们打赢了战争 战争将变成轻歌剧 幸运的是我们没有赢
成长和链接
汉斯买下了那本《埃米尔与侦探》,他给卡斯特纳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书籍的喜爱,还用自己赚来的钱给卡斯特纳买了巧克力,祝愿他以后会像埃米尔一样成功。
随后利用信件打广告的契机,卡斯特纳在大院里认识了和他们做游戏的小孩们——那简直就是《埃米尔》的场景。他告诉了他创作的秘密,并用报纸上的新闻来举例子:写作的诀窍在于“是否发生不重要,但是要真实”。
两人之间关系对应创作的一致在沃尔夫那里受到了挑战——他无法解释如何在没有理性的国度里一边不做恶事、不袖手旁观的同时理解反抗有时是愚蠢的。
阻止坏事的发生和不做坏事同样重要,这是他教给他的独立思考。这是阅读和读者、写作之间的关系。两人之间互相抛弃,代表着写作的取向和归属,在乎对纳粹的看法,卡斯特纳希望读者年龄再大些,却又渴求完全信任的读者,汉斯在理解的同时无法做出判断。
交谈之中,那些飘忽而过的人名和时事新闻都在预示纳粹统治和战争的迫近。汉斯无法理解闪米特媒体、红党、布尔什维克作家,打着反对极端犹太理智主义的雅利安种族主义者横行霸道,他和沃尔夫做朋友一起遭受排挤,卡斯特纳作品被下架、烧毁,出版社把存书退回他的住处。
这件事可怖之处在于戈培尔和军方都没有组织那场烧毁书籍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德国的学术精英(雅利安幸存者)只能坐着看,平凡人也是如此,可怕之处在于我们都目睹了那件事,却不知该如何反应。
汉斯问了出来“为什么没人发声呢?”之后,就是第三帝国的崛起和知识分子的出走。
那么是什么在发声呢?
是代表智性、趣味的黑白故事片被恶搞、政治宣传、德国战胜的彩色电影取代:报纸作为一种公信力越来越差的工具(起初在片头餐厅众人对报纸的看重和错登卡斯特纳死讯的对比);无限制、无止境地对文学、美术作品进行审查。一切都像是最后真正放映的《埃米尔与侦探们》的原片,那是最粗砺的真实,不是美化的幻象。
克服恶心,保持清白
最后留下来的创作者们都很在乎拥有一个完全相信的读者,即使他们并不是只为谁写作的,但目光所及之处,好像只剩下特定的小星期二,在这个时候把自己和写作抽离开来、理解读者、发现人生和创作都是充满危险的。让他留下来的原因,绝不是溢出的20%的怨恨、20%的堕落、10%的愚蠢、20%的懒惰、5%的英勇和100%的不让母亲伤心,而是绝对的真实。
卡斯特纳决定留下来,因为离开就没有真实的感受,接触不到真实的纳粹,他经历现实、名声、信仰和写作诉求的全方面破灭,他在盖世太保的审查中被要求他发表文章反对移民来表现他自己的爱国精神;他亲自赶走了最后一个信赖的读者——把写作的方向的具体受众推到一旁;法律判决剥夺了他德语写作的权力;他只能靠写作搞笑剧本维生。而汉斯面对的是家人的不理解、不信任,学校同学的排挤、被迫参加党卫军、种族主义学校带来的苦恼、席卷而来的战争恐惧。
他们听着那场被安排好的球赛里,重新接受曾经互相抛弃的关系,通过试探地拳击幻想,轻轻把真实拍回地面,重拾创作的信心。
周围戈培尔还在大搞歌舞升平、捷报频传那一套,但是他靠着汉斯接触到了真实的战争体验、犹太人遭受到的残忍对待。汉斯靠着自己的思考,明白了那些颠覆言论“犹太人的臭气污染了森林”、“黑人运动员无法胜过雅利安运动员”、“在战场上光荣捐躯才是自由人”的诡计。而最后他靠着那句忠实读者的“暗号是埃米尔”出逃,拍的电影叫《颜面尽失》。
那些从恶心的泥沼中脱身而出的是哪些作家呢?是图霍尔斯基(《柏林、柏林》)、布雷希特(《夜半鼓声》)、德布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魏费、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和曼恩兄弟。被投入烈焰的是什么呢?卡尔马克思和卡尔马茨基的全部作品,创造可耻的性别主义生活、侮辱人性灵魂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全部作品、在一战中背叛文学的雷马克的全部作品、用堕落和败坏的道德损害文化和习俗的亨里希·曼和卡斯特纳的全部作品,嗯以及布劳恩,他被以宣扬失败主义、打击军队士气的名义逮捕、暗杀。
两个细节,他们谈论各自的“儿子”时,有个插画师说他的“儿子”并没有给自己赚到钱手里拿的那张,就是《父与子》。在烧毁手稿时也是那个经典形象的特写。
不好意思,我又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电影片。这次讲述的故事已经极其隐晦了,但是我还是觉得,隐晦之下,少了那种战争的紧张感。想起来《钢琴家》,在战火纷飞的场面里面四处躲藏,也想起了《流浪的尤莱克》,一个逃亡的时候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硬生生地靠着自己的一只手臂撑到了战争结束的故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最后将军家的小男孩,误入了毒气营,最终死去的故事....
二战的电影真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每一部你看到的时候,内心深处都是隐隐作痛的,而且这些电影,让你难受得似乎喘不过气来。所以我今天说我“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片,因为我已经有意识地在避免这种片子了,我有意思地避免这种片子,因为我自己看到的时候会难过上好几天。
还有那种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对于机器人的片子也是极度反感。有关战争的片子我是心理上反感,而有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是生理上反感,反正不管怎样,反感就对着了。我对机器人片子的反感始于什么时候呢?始于《人工智能》这部片子,然后片子里面的小男孩,我看了之后真的是细思极恐...还有带给我恐惧的是那个做鸭子的机器人,他做鸭子的场面我也是记忆犹新,虽然说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但是我还是说...很反感。
这部电影里面,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也被烧掉了,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于是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了,而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相差至少十岁吧,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排斥彼此。最终,两个人因为年龄的差异而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而且卡斯特纳很有创意,小星期二的父母离婚了,于是小星期二说“要是你来做我的爸爸就好了。”小星期二和卡斯特纳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这个离婚的话题,卡斯特纳讲说:“我认为,只有双胞胎的父母才被允许离婚,每个家长都能得到一个孩子,也可以互相交换,父母可能都不会注意到。”你看这个作家多有创意啊,我反正是想不到这样有趣的话题的。
然后看到了这里,想到了我的妹妹。我在重庆考研究生的时候,也是我妹妹,三天两头地打电话和我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我当时就跟她开玩笑讲说:“如果不是你每天和我聊天的话,我可能一整天都不会开口讲一句话...”因为我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还是很自觉很独立的,可惜了,也没有考上。
而且我妹妹,还时不时地买零食给我吃,这种买零食的行为也让我内心深处得到了安慰。虽然我是姐姐,但是我一直在得到别人的照顾来着。这种友谊,我终生铭记。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永久的约定》,作者是黑柳彻子。黑柳彻子是“豆豆”系列作品的作者,但是这本书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于战争的。伊拉克的孩子们,因为战争的缘故,有些人一生下来就会有先天性疾病,当时去援助的医生们,检测出来了孩子们的疾病,却没有药物抑制。
而且当地打仗时候落下的炸弹,含有一种叫做“铀”的放射性物质,孩子们只要接触到这种物质,就会身体不舒服,而且这种物质,如果按照自然状态让它消失的话,可能需要几亿年的时间,所以说,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到底有多么的严重呢?隔着屏幕我都能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
还有些地方的孩子母亲,因为父亲被征兵入伍了,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们,没有饭吃的时候,母亲们只能说是....搞点这种行业勉强糊口,战争年代,即使是做这种工作,也不好赚钱的。母亲们不仅仅是养不了孩子们,最后自己还得了艾滋病...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在母亲的体内是不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但是如果是自然分娩,不是剖腹产的话,孩子们在从母亲体内抱出来的时候,便会因为接触了母亲的血液而感染上艾滋病。如果是剖腹产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可惜了,那里不仅仅剖腹产费用高,而且他们也没有钱去做剖腹产。
还有些地方,因为战争的缘故停水停电,这些人因为没有水和电,上厕所都没地方上,整座城市的设施都是完完全全瘫痪的。没有电的话其实还可以说是早点睡觉,但是如果没有水的话,这些人连喝水的地方都没有,更加别说是吃饭了。
城市附近有一条河,但是河水早已经被排出来的污水弄脏了,没办法,你想要喝水的话,只能喝这里的水了。哎,想想就挺难过的。
战争其实还是挺残酷的,我隔着屏幕,隔着书本都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所以说,抵制战争,让我们所有人和平相处。
如果国内视频网站不是删减版的话,这个电影完成的很令人遗憾。战争背景下的成人与少年的友谊,再加上真人真事改编,包括父与子的作者等著名配角,可以说的很多。但是它浪费了一个很不错的题材。前半段还好,节奏还比较稳。但后半段真正开始吃劲儿的时候,开始囫囵吞枣地糊弄,太着急推进剧情,所有关键节点都一闪而过,根本没有给出深入延展的时间。比如好友那句“你还要写搞笑剧到什么时候”,以及好友自杀前后等等。不写怎么糊口?成年人这种问话显得低幼,而因为没有背景交代,诸如“在猪圈里没有清白的人”这类台词就如说教般僵硬。
我想不通这个题材怎么才做了90分钟,实际可以说的内容有太多了,每一个配角人物的侧写都可以更深入,整体时代背景和小星期二的个人背景也可以再展开,战争前后对比也可以刻画地更强烈。课堂老师是脸谱化的凡人恶魔,就很老套了;而《父与子》的作者和小星期二的理发师朋友,明明可以详细聊聊的人物却着墨太少,比例分配极其不均衡。全片都围绕着作家展开,而实际对于作家也没有拍的很透,产房前后的戏对这个人物来讲没有太多意义。。主演德国小鲜肉我看了他好几部片子,演技还是在线的,只不过对这个片子来说不够厚,当然其他人的演技更是拉垮。而片中有三对明显的友情线,成人/成人,少年/少年,成人/少年,但勉强只完成了其中最后一条。
酒吧侍应生、钢琴演奏者、书店女销售,其实这些小配角都可以略铺开一些,影片就会显得更丰富,“时代切面”也能更饱满。但可惜的是,全片没有出彩的点,平铺直叙的十分寡淡,场景也过少。
最打动的人应该是作家最后过关卡时,纳粹小兵那句“密码是埃米尔”。那一刻会让人感到爱、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巨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相通与情感相连,是可以跨越时间、立场、身份等等分野的。最后真实历史影像出现,“当年电影参演的小演员,战后只有两个幸存”—-这太难受了。所以这样的片子应该多拍,有一个机会就要拍好。这样不咸不淡的处理,远远削弱了现实本来的力量。
—————剧透预警—————
—————非影评 是观后感—————
当亲情,友情,爱情,或是任何其他美好事物,只要撞上了战争,都会被破坏的粉碎。看到《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电影简介时,我就隐隐感觉到它的结局可能并不好。
有关二战,总是越了解,越心痛。这部电影聚焦于一段忘年交,埃里希·卡斯特纳和他的小读者汉斯。
看完电影的前半段,我还有些小失望,觉得它配不上影评网站上8.3的高分。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改变了看法。这部电影很像《时空恋旅人》,前半部分比较平淡,叙事娓娓道来,没什么戏剧化的情节;但后半段情感渐起,通常这时观众才意识到,之前平淡生活的剧情已经是全篇最和平安稳的部分,而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卡斯特纳与汉斯的相识是在二战开始前,他们的故事便从那时一直延续到战后。所以,影片内容也是从平和走向紧张。我想在这篇观后感中,记录下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变化。
Ⅰ.书籍封皮的变化
在影片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这一系列变化,让人想起了二战前夕,许多书籍被列为“禁书”,作者也被威胁,不允许再写作,作品还背上“劣等文化”等污名的事情。这也让我联想起《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的一句台词:“我从未因思想而受审过。”精神,思想等,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不敢断言包含某类意志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但以一种意志去压制和清除另外一种乃至多种意志的行为一定是欠妥的。我们需要细细考量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哪些,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以后产生的影响大不大……我们应该明白,这些后果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会作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的。当某种思想被打压,被雪藏,被遗忘,这也意味着一个族群会走向没落,不管这个族群是大是小。
Ⅱ.咖啡厅的变化
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这家咖啡厅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物是人非。
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德国局势越来越紧张,不过卡斯特纳依然经常去咖啡厅。他偶尔会悄悄问咖啡厅老板,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笑话。
这是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我无法想象,连笑话都要小心翼翼地讲,大笑都可能成为罪行,这是怎样一个压抑又痛苦的社会。
Ⅲ.名字的消失
这又是一个让我感到心酸的细节。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漫画《父与子》的作者),还有其他很多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我勉强称得上是一个文字创作者,我懂得署名对作者而言有多么重要。在作品上看见自己的名字,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你可以说这种情感大多是类似的,但仔细品味其实各有不同,因为每一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而在卡斯特纳所处的那个时代,只能充当幕后写手,甚至还要背着良心给纳粹做事,卜劳恩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厌恶: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苦楚。名字是证明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过的重要痕迹,而纳粹做的正是要强行抹除这些所谓“劣等文化”创作者的痕迹,逼着卡斯特纳等人抛弃名字,抛弃身份,抛弃所有社会关系。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有的东西被迫中止,有的东西被迫开始,大家都身不由己,畏缩求生。
Ⅳ.观念的变化
卡斯特纳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而汉斯长大后,想要去帮助他的朋友沃尔夫时,卡斯特纳又这样说:(纳粹当时正在砸沃尔夫家的理发店)
这是两难的选择,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汉斯向卡斯特纳提出的问题,也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问题。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希望自己如果面对类似情况时,所做的行为不会让更多人受伤。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的并不是更好的那个,而是不那么差的那个。
电影结尾,卡斯特纳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但他的许多朋友都已离去,最忠诚的小读者汉斯也永远留在了战场上。战争的结束,对他来说,既是解脱,也是哀悼的开始。
(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HardTime
文学作家与小朋友在文字中灵动相犀,又在二战的背景下迸发文字力量的故事。片中的小演员,都真可爱啊!
前半段非常可爱,后半段阴霾笼罩,小星期二贴着卡斯特纳的胳膊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他的时候快化了,甜蜜极了!剧情简单但精致。另外:演员们怎么都那么好看?!父与子的作者原来是卡斯特纳的好基友!
2018.04.05典型的电视电影格局,情节很平淡,并非多么出色的作品。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本片反映的那段历史与今日之中国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对位,却又奇异地提供了一丝宽慰:这些终将过去。
7+2=9/10 雖然還是二戰電影的套路,但是小正太和帥哥實在是搶眼,而且我最愛的漫畫《父與子》的作者也在,這分偏心的高。可以看到30年代德國文藝界的一小角,去與留的選擇,都是勇氣,也都是無奈。編劇選擇了側面說出戰爭的殘酷,沒有太多直接的戰爭場面,但最後告知當初電影里所有小演員,都沒有能夠活過二戰,那錐心的疼……二戰這題材,希望能繼續挖掘更多發人深省的題材,因為人類真的太善忘了!
男主太帅了
拍得太棒了,1933年-1939年的德国,真挚的情感与勇气融在那段恐怖时期,给故事带来了一丝温馨和坚定的信念,五味杂陈,真是差点看哭
迷弟和爱豆的德国文革故事 设定很常见 胜在故事讲得精细 后半段精彩纷呈 台词也好
基于德国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在1929至1945年间的真实生活改编,讲述其与崇拜自己的柏林小读者之间两度中断的友谊。影片以安全、信仰和人身的依次消失为主导动机,在行将末路的魏玛共和国和纳粹独裁帝国特殊政治环境下,凸显知识分子在公私领域的区别抵抗方式,塑造出主角道德与现实主义者的矛盾形象
读者与偶像之间建立起来的忘年恋,背景是特殊的战争年代,种族主义在德国盛行,迷弟和偶像之间的互相帮扶让人印象深刻,以及认识了“父与子”的作者本人,但愿那个噩梦般的时代不再来临。
德国二战视角反战电影。和平主义者、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因为反对纳粹政权,没有流亡国外的他一度遭到盖世太保的审问和威胁,影片中他忠实的小读者汉斯和他的友谊又是一段佳话,可惜的是这位少年成年后去参战却没能活着回来,战争的残酷溢于言表。
仅有20秒战争场面的德国反战电影。玩世不恭的童书作家、天真信仰的孩童、讽刺漫画师与他们的家人们,构成了片中绝对多数的战前善良德国人,可到了现实里,他们就成了需要憋屈藏掖着勇气的一小撮。童书、改编的黑白电影、重现往事的彩色电影,共同再现了在疯狂时代之下勇敢的人们也需要进行的表演,直至最后以“口令埃米尔”出逃的剧组,装模做样拍戏时,被掠过吉普车上的黑人大兵一句“welcome to Hollywood‘解放。
结尾背景人们欢呼拥抱庆祝和平与卡斯特纳得知汉斯的离去形成强烈对比,令人为之动容。平淡又恳切地勾勒出反战意义:战争迟早会胜利,但鲜花换不回失去。
我男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魅力啊
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今天才知道父与子的作者身临的是那样的环境。😭
一位作家最幸运的就是找到了真正能读懂他作品的读者。卡斯特纳找到了,那个幸运的读者叫做汉斯。他虽然生命终止在20岁,但他永远活在卡斯特纳的心里。
但愿那样的时代不再来……
近几年看过的最棒的德国电影之一,论一本书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通过作家和小书粉的友谊来展现纳粹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结局非常遗憾。另外电影颜值爆棚,德国男人和德国男孩真的太帅了!
- 为什么没有人说点什么呢? - 我也什么都没说啊。
影19253:除了理发店里年龄变化太大与当时紧张的环境有些脱节。点到《父与子》卜劳恩,卡斯特纳与汉斯忘年交。文艺平静的表现战争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