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内容实在太熟悉了,因为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女老师。 电影演了1/3的时候我爸跑来问我看什么,我就告诉他大致讲一个女老师利用自己职责要求家长和学生给她提供帮助的事情。我爸表示这有什么值得拍成电影的。我说太值得了,记得我高一的班主任(教英语)吧,就跟这女老师特别像。我爸反驳我英语不好,所以你就是对人家有偏见。于是我开始跟他慢慢道来。 首先,她收贿赂。这件事也是我偶然间听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小伙伴提起。她有一天问我,我妈妈得到了一块好玉,但没有雕刻。你说,我是应该雕刻好了送给老师,还是直接送给老师让她雕喜欢的图案?我当时就是反问她,这么贵重的东西为什么要送老师?她说这样才能多得到照顾啊,你看A(一个男生),老师为什么对他这么好,他家就是送过礼的啊。知道这件事的我人生观都要崩塌了。我所在高中是在一个不错的学校,几乎100%一本率那种,所以老师的待遇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在我看来,老师脾气有好有坏、业务水平存在差异,但品行肯定都是好的。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我的想法多天真。 第二,她性别歧视。她特别讨厌女生,尤其是漂亮女生。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长的很张扬的漂亮女生。她做事比较大大咧咧,会犯点小错,比如早自习迟到10分钟、或者宿舍收拾的不够好而给班上扣点分。虽然放在学生时代是很重的问题,但现在想想根本不是大事。她和男生A关系很好,但一起犯错受到的惩罚完全不同。有一次他们一起早自习迟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女老师简单说几句男生,让他回座位,而在门口大骂这个女生到早自习结束。以至于我们坐在班里都能听到老师的声音。罚站、批评不时落在这个女孩身上。其实这个女孩子一开始成绩还可以,但慢慢的就不行了。我原先以为因为男生A长的比较帅(没错,她对比较帅的男生会好很多,虽然当时她已经40+了),联系上一条才知道其中缘由。想想看,一个人长期被老师责罚,只会恶性循环,怎么还有心思学习。 不仅对学生这样,对新来的漂亮女老师也是。我们班被安排了一个年轻好看的女老师当副班主任。你说身为老师应该互相尊重吧,她却逮着新老师的错处使劲骂,把新老师都骂哭过。一个学期后,我们果然没有了副班主任。 也许你们会问,学校为什么不管呢?因为没人揭露她啊。送礼的家长因为受着庇护不会说,没送礼的像我傻乎乎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想惹事飞而不说,被针对的女孩家里也没势力也不敢说,新老师怕继续被针对、不利于以后事业发展也需要沉默。而且我想知道,说了有用么?谁知道上面有没有人庇护。再者她带的班里学生质量都很好,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不好。像我虽然不喜欢她而英语不好,但也从来不敢放松学业,毕竟高考是自己的。所以学校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停职了她会导致好几个班的课业耽误。所以我们一代又一代,都是觉得既然事情没有落在自己头上,那不如忍一忍度过这三年。 电影中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很多家长还是选择了不沉默,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到了健康的学习环境。但说实话,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她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在没有被针对的情况下,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跳出来指出来。就像影片最后,女老师又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回到了讲台。 健康长大,真的不容易。说完这些,在我爸的吃惊中,我还是由衷的感谢了他和我妈。阿门啊~
看完这部电影还是有一定的体会和感触的。整部电影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从事情的结果开始,逐渐展开。一开始时,这位老师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父母的职业,这便为后面老师滥用职权要求学生家长为她做事埋下伏笔。而在最后又是一次新的介绍。这就像是一个轮回循环,同时暗示着这样的老师不止一个,用老师来借指一个群体,唯利益至上的人。在最初时,我以为老师的行为只是另类的教学,而当看到后面才发现这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她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她的思想观念也是错误的。而这样的人作为老师不仅给像古丹卡一样的女孩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并且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错误的观念。电影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老师对古丹卡说的话“你不是读书的料”。此外,她还改变自己的作业而说孩子的成绩不行。作为一个老师去否定学生,这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伤害。与此同时,她的行为和话语给其他同学错误的引导,嘲讽古丹卡说“这里是按智商排队的”,排挤她。她的行为最后导致古丹卡的自杀,万幸的是古丹卡最后被救了回来。她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或是说她不配做一个老师。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引发人的无限遐想,或者瞎想,这无关紧要,2016年捷克的这部《女教师》让我想起了当年教我化学的班主任,原来当初她对我所做的一切,搁现在说,也算是软暴力了。先不说我个人,说影片,要想更好地了解这部影片,必须先说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1983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距离捷克成为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过去了23年,而再过6年,它即将成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再过10年,即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将和平地分离,成为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我喜欢的作家之一米兰.昆德拉同学,就出生在捷克的布尔诺市,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已经被小资们翻烂了。
1989年11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一场反共产党统治的民主化革命,史称天鹅绒革命,这场革命促进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与和平转移政权,说它是天鹅绒革命,是因为这场革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而是像天鹅绒般平滑与柔软。影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之前,据说有人物原型。场景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新来了一位女老师达马丽,第一节课,她挨个点名,点到名字的同学需要站起来,同时大声报出自己父母的职业。注意,这部影片里有多处精彩的小细节,这个“大声”可以算是一个,这是一个只有成年人才能洞悉其中奥妙的行为,既可以理解为老师对学生及其家庭的正当了解,也可以有其它的理解。苏珊娜.莫拉利饰演的达马丽把这一人物的心理演绎的让人生畏,假如你不知道剧情——我一向主张看电影前先当一个白痴,什么影评都不要看不要听,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客观的第一观感,你会看到一个干练的女教师的形象,看上去一身正气,既严肃又不失亲切。一直到影片结束,苏珊娜都没有把这个人物演绎成一个简单的黑色或白色,假如要在她的身上赋予一些政治色彩的话,也不是单一的色彩。女教师达马丽的丈夫死了,她惟一的姐姐是苏联的高官,这一信息在影片中被传递过多次,她对那些帮助过她和正在帮助她的家长说:“一个人太难了,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干”,所以,会有家长为她跑腿,为她修理电器,为她买棒骨,学生们则在课后来帮她做家务,为她擦玻璃,清洗地毯。某个转学的新同学的家长曾在达马丽的家里不止一次地遇到过来帮忙的家长或同学,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自然,施与者和受与者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礼貌而有涵养,达马丽老师会在适当的时候低声告诉帮助过她的人:“复习一下第十六课第三题。”而没有按要求帮助她的学生,比如自杀未遂的喜爱体操的丹卡,达马丽会一次次在课堂上当众打压她,说她不是学习的材料,她的语言听上去也无可厚非:“有些人擅长其它技艺,例如体操,但运动总有输赢,怪不得他人......你不是读书的料,运动才是你的长处,有一天你可能会成为世界冠军,但你的学业成绩是班上最后一名。”这话听上去冠冕堂皇,有奖有贬,孩子们只关注到“最后一名”,他们开始嘲笑丹卡是“笨蛋”,打饭时让她排最后,因为打饭要按学习排名排队。
影片的结尾不知道是否照搬真实发生的场景,看起来导演也很纠结,他不愿意把人性想得太恶,有些事情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性的问题,很难说得清,然而1992年,天鹅绒革命之后,达马丽老师还是上任了,依旧是那条熟悉的碎花裙,高跟鞋,挨个点名,大声报出家长的职业。
(文/杨时旸)
中国观众看到这部《女教师》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一点亲切和熟稔的回忆,搅拌着挥之不去、难以名状的悲凉。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观看这部电影,而是在凝视某个自己都曾历过的片段。我们观看他们,我们想起自己。
《女教师》有着独特的风格,怪异又幽默,而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都是不堪言说的沉重主题。有关无处逃脱的压抑,弥散性的恶,当全部私人生活都被权力掌握之后,权力的傲慢和个人层面的弱小与无助。这一切全都被浓缩在一间教室,几个家庭,一场投票之中。它见微知著,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是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女教师达玛丽来到这所小学任教,点名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报告自己父母的职业。这个绝妙又轻盈的开场,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才会瞬间洞悉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这是毫不掩饰的“索贿”的前戏,一种见怪不怪,稀松平常的微小腐败。老师达玛丽的表情和举止都被演绎得极其精确,表演性的一身正气,面容糅杂着严肃和亲切,仿佛她让孩子们所做的这一切都理所应当。很快,家长们都按照特长和分工为己所用,有人为自己跑腿,有人帮助修理电器,有人为自己多买一点棒骨,她假模假式地请求,装腔作势地感谢,然后,默默地记下那些拒绝为自己服务的父母的名字,最后,把一切清算到他们的孩子头上。让那些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全方位羞辱他们的自尊,以一种决绝的语气宣判他们晦暗的未来。
显然,《女教师》并不只是想去单独呈现某个个体素养的低下,它不动声色地描摹出了激发和加剧人性之恶分泌的大环境。整体上的匮乏以及生存境遇的逼仄,让权力变得嚣张,这个小小的学校环境已经足以象征出更广阔的一切,人们无法撼动的时候,只能选择匍匐。
这故事有趣的一点在于,老师让家长去做的一切都是“小事”,你用力反抗觉得不值,不去反抗又心有不甘的那一种,相较于具体的“事情”,更让人难受的其实是对于尊严的剥夺。她看似示弱,实则颐指气使。
一边,家长们教育孩子要诚实,公平,守信——那是一种普遍人性中达成共识的,人类道德本能中的准则,但是,与此相对,在这个小小的现实环境中,一切都背离了那些宣教,行贿者,服从者获取利益;清白的,反抗者被贬损人格。在懵懂的、纯粹的的孩子眼前,这分裂的景象,让尊严尚存的家长们心怀愧疚。那些成年人混迹于污浊,姑且认命也就罢了,但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仍然无法逃脱于这样的宿命染缸,那无意于目睹一场精神意义上的绞杀。
从一开场,《女教师》就一次次转场于家长们的那场投票罢免老师的聚会和日常的课堂之间。家长会的戏,其实是故事的高潮,但由于它被一次次剪裁,切断,回溯和衔接,高潮也被有意识地延后和迟滞。成年人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成为了一次精神意义上的影像重叠,那些孩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走下去,终将成为这群父母的样子,有的人西装革履,但道德沦丧,贪婪无耻,他们认可那一套潜规则,服从,执行,加固,融入其中;而另一群人,贫穷,固执,懦弱,对于一切不公更加毫无办法。对于要不要罢免老师,家长们分成了两个阵营,有人认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而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被剥夺者,但从总体上看,他们所有人都是这个体系的受害者?可是,谁又能大声地说,自己从没有参与并且纵容了这个体系呢?
人们默默走回来在联署信上签下名字的时候,是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即便所有人曾经都屈从于恐惧,但最终仍然选择了反抗。导演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也并不愿意给人们一个畅快的完美结局,他让在此地溃败的老师换了一个地方重新操持起熟悉的一切。当然,体系本身不被改变,具体的依附其上的个人怎么会有所改观。毒素是弥散性的,长久又深入。但是无论恐惧,压抑,威胁和绝望有多么深重,人心中对于纯良,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从不曾缺席,它或许会被压制,或许无从表达,或许也被稀释,但它永远都不会消失。
难得的一部捷克电影居然看了有说不上的亲切感,以至于产生写影评的冲动。果然是相似的体制造就相似的社会关系,班主任们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家长们有精致利己的既得利益派和坚持原则的倒霉派,一场家长会将事件背景层层剥开,让人产生莫名的熟悉感。女教师风趣幽默人畜无害的样子让人后背产生丝丝寒意,不得不说演员的演技无敌。小班级影射了大社会,政治上是绝对不正确,幸好批判的是别人家的社会。
这个老师有毒!但是我国这样的老师也数不胜数吧?
就讲一件事:封闭权力系统里的道德困境。讲好不易,拍得高级犹如登天,但它做到了。魔幻的是,类似的现实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发生,小到学校,大到事业单位,主角可能就躺在微信工作群里,不管说不说话,存在犹如一道黑影。
中国的大部分学校敢组织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看这部片吗。全文:https://www.douban.com/note/633527373/
欢迎来到“1984”的世界,以一场虚构的家长会展示东欧集权主义的荒谬。一直以为《哈利波特》里的乌姆里奇是最邪恶的女教师了,结果被这片刷新下限——如此为人师表的角色当然是Communist(微笑脸)
3.5。看似是一群家长弹劾坏老师,但故事背后的政治讽刺却极为深刻。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体制。
三星半。片子里的好些个桥段都觉得似曾相识呐…
非常现实,而现实的面目也无比可憎
杰作。篡改人性,压抑一切美好,黑暗的东西当然会滋长。为什么必须要臣服于这样的教师,不过是因为逼仄得没有选择。
难以送出的蛋糕,被监控的前研究员,作弊敌不过真实数据,隔着话筒鸣枪反击,认死理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团结起来,是否能给予沉默大多数一个改变命运的投票机会?“也许她内心是个好人。”九十年代,从教俄语变成教英语,最后一幕那就是跨越意识形态人性之恶了
十二怒家長。配樂喜歡
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影子,从【十二怒汉】那类话剧,到【穆勒老师必须离开】和【杀戮】,它中间每组家长和学生的剪辑又非常的电影,很好的削弱了它的话剧感,片子的完成度非常不错。这个弹劾老师的故事,直接被导演拍成一种恐怖片的感觉,这位的女老师应该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出现过吧,电影里太惨烈了。
必须给五星了,真是一部好电影,社会主义下的滥权压迫,小到一个老师的格局:为虎作伥者,趋炎附势者,懦弱者,反抗者,各色人物反衬这见微知著的社会,影片画面极冷静,里子里却极躁动,画面质感十足,
某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登记册上父母职业都写得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老师去问呢;在某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造就出的优秀人民教师与家长 于是他们的孩子也重复着他们的轨迹;一个扭曲的社会 其问题必存在于消灭了良知与道德的教育之地的学校;东欧解放对那些可恨之人仅仅采取放逐未免过于仁慈
这种隐喻很直接,表达很准确,叙事很生动,问题是世界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解决的,会让人会心一笑的烦恼。
卧槽这种垃圾老师。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如果说是讽刺,我想即使是换别的老师来教也有类似的问题;或者“没办法我们还是要给她加薪”。把问题只归结于“这个老师”有问题,明显是一个令人作呕的说辞。并不好笑也并没有意思。
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长大成人造就什么样的社会。有没有很亲切的感觉?
为孩子贿赂老师这种事不就是你我日常嘛,捷克就拍出不一样的格局,就像伊朗的一次别离,离婚事件也可以以小见大。操蛋老师作恶,制度就是帮凶。家长连署事件很十二怒汉,精彩纷呈,叛国帽子男沦为擦玻璃工人,是在致敬布拉格之恋中的托马斯吗?影片当然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味,捷克的1983太TM冷。
一开始实在没法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去观看这部电影,它无法不勾起学生时期的灰色记忆,千愁万绪会涌上心头,但越往后看反而越平静了,因为老师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罢了,而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经历也许会磨砺一个人,教会他怎样去面对屈辱和不公,使他迈向成熟。
中国没得这么傻的老师,他们不会找孩子父母帮忙留下证据,他们只会要现金,说白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就在这些地方,这年头,孩子都要拼爹,社会越安定自然会慢慢腐化,事实确实是如此可怕。
相似的背景,熟悉的味道。人性之恶,借助着制度之恶,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好在他们只是在回顾历史,而许多地方仍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