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莫扎特传1984国语

HD

主演:F·默里·亚伯拉罕,汤姆·休斯克,伊丽莎白·贝里奇,罗伊·多特里斯,西蒙·卡洛,克斯汀·埃伯索尔,杰弗瑞·琼斯,查尔斯·凯,肯尼思·麦克米伦,肯尼·贝克,Lisabeth Bartlett,Roderick Cook,Richard Frank,Patrick Hines,Nicholas Kepros,Jonathan Moore,辛西娅·尼克松,布赖恩·佩蒂福,文森特·斯卡维利,Douglas Seale,Cassie Stuart,约翰·斯特劳斯,Eva Senková,Ladislav Krecm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国语年份:1984

 剧照

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2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3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4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5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6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3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4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5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6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7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8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9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莫扎特传1984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  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尔忒弥斯酒店绯闻女孩第六季艳阳天国家地理 野性阿根廷情与缘巨星的小娇妻断刀客你好安妮大浪淘沙漩涡俱乐部上海之夜1984亡命狂奔乌龟也会飞边界风云秋决独立人间第一香为你钟情2010(国语版)拜启,民宿大人护士当家第一季美国梦之安魂曲交易2007惊魂记3贫富人生震天鼓超能英雄密道追踪之魔镜邪灵一个Z和两个O

 长篇影评

 1 ) 美国化的《莫扎特传》

一.演员不合格
老年萨列里解说词般的陈述,神甫记者般的沉默,这就是线索。
所有演员完全美国化的表演,令人啼笑皆非,难道这部影片要成为喜剧,或喜歌剧,但喜剧不等于搞笑。
即便是美国导演此片,也应该使演员讲德语,因为英语在此种场合不合时宜,它很难听。
莫扎特的傲慢无礼不等于愚蠢无知,不等于猴子般的耍宝。是谁设计了他的笑声,他一定不认识“儿童”。
从莫扎特身上,看不到任何属于“人”的东西,亦无“神”的东西。
奥皇前言不答后语的台词,毫无延续性。除非他不是正常的“人”。还有那死鱼般眼神,例行公事般的行动,既无和蔼,又无尊严。
学院院长无需如此戏剧化表演,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不是一个应该具有什么品质的“角色”。
还有,莫扎特父亲白开水般的面孔,就意味着那是谨慎,思虑吗?

二.情节不合理
莫扎特夫人起先体谅丈夫,向萨列里为莫扎特谋职位,而后又对莫扎特父出言不逊,而后又像为符合影片进度,又表现出持家,接着又变得懒惰。
莫扎特既想表现出才华横溢,又摆出一副白痴的脸孔
萨列里的忏悔,负罪,简直就是中国化的自欺欺人。可笑至极。
更可笑的是,萨列里竟派女仆到莫扎特家做内应,这位“内应”见莫扎特酗酒也会惊恐万分?
萨列里想出一个绝好的主意除掉莫扎特,什么主意,找人假扮死神,而且死神付他赏酬?假如莫扎特惧怕死神,他会怎样死去,而且假如莫扎特因伤神过度,也不至于扮出溺水而亡的死相。
萨列里嫉恨莫扎特,欲害之,目的又是为了得到伟大的安魂曲?他何以知晓安魂曲一定伟大?

三.艺术不到位
为了表现莫扎特音乐的崇高,至少应该拍摄歌剧院的穹顶,但是没有看到。
当时的音乐指挥没有指挥棒,但是指挥家的手应该是弯曲状的,不是像那位莫扎特用手指乱点。更甚者,萨列里的指挥绝对是在赶马车。还有何神采可言。
拍摄剧院指挥的角度,俨然现代都会。
莫扎特对其音乐的理解仅是“它在我的脑子里,余下的只是借着酒与时间将它写出来”吗?
莫扎特的发式太现代化
莫扎特的夫人是被侍卫拽到台上来的,莫扎特果然很“乡下人”
莫扎特去应聘家庭教师,他的确是走错了地方,他走进了一户“美国居民住宅”,并且他们家的狗比主人更具音乐鉴赏力。
尤其莫扎特手持酒瓶的样子,宛然美国现代混混。
莫扎特至死也未想好如何去死,导演说到“时间到了”,于是莫扎特停止了表演。
童年的莫扎特没有台词,长大后的他又竭力扮天真。

四.对白机械化
由于演员弱智的表现与编剧稚拙的手法,导致了对白机械化。而且,我还看到有中国化的风格夹杂其中。

结论,作为真实存在的莫扎特被戏仿了,作为艺术体存在的莫扎特被玷污了。任何一部由欧洲名著改编的电影都要好过《莫扎特传》。

 2 ) 刹那光辉便是永恒---《AMADEUS》评讲

  

  有那么一个人,他名字的中间有这么一个词Theophilus:这个词在德语叫的"Gottlieb",在拉丁文里叫"Amadeus",在意大利语叫"Amadeo",在法国叫"Amad ",在我们的语言里被称作"上帝的宠儿。" 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克利索斯托穆斯·沃尔夫冈古斯·特奥菲卢斯·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我们把"上帝的宠儿"简称为天才,或者干脆就简称为莫扎特。

  "莫扎特是个天才,我不是,那我怎么办?"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摄制的《莫扎特传》(《Amadeus》)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接近这个神,至少是神的宠儿,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
  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成为神把诸多苦难加诸于天才身上的帮凶。

  "我可以在我无往不胜的人间为所欲为地给他设置障碍。这人间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欺世者发财,盗名者成功。"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么地方,也许她认为莫扎特的不顺利只在于那个人对自己的肉体并不满意;也许她真的认为莫扎特随意涂抹在纸上的音符不过是排泄物,只有这种排泄物竟然能够为她换取帽子上的头饰的时候,那也许会提升为比较高级的排泄物;也许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列里兴奋地刺出最后一剑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上天已经不让凡人糟蹋他的宠儿了,上帝的宠儿要回家了。


  "透过音符构成的栅栏,我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美。"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如果考虑到莫扎特短短的创作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他留给我们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但是,他没有为我们留下来,而且我们永远无从知道的作品的数量更加惊人;因为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他都偏爱即兴创作,这就是说,在钢琴上自由虚构随意演奏:在公开的音乐会上也罢,或者更常常是面对几个听众连续演奏数小时之久。而此时所创作的东西事后并没有记录下来——这是整整一个曾经发出一次美妙音响然而却永远消失了的莫扎特音乐世界。而我们从萨列里的眼睛里看见了那个世界,我们在萨列里陪伴莫扎特的那个最后的夜晚疾笔如飞的指尖读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在萨列里无声却又鲜血淋漓的忏悔里听到了那个世界。当流星把夜空照得那么璀璨的刹那,我们读到了永恒,纵然我们再也无法和这个永恒擦肩而过。

  "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

  电影接近尾声,我们看见了萨列里缓缓挥动着枯干的双手:"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在短短三十五年的岁月里,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何止这些,每一个刹那都足以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被称为奇迹,那么多刹那在有限的空间里聚集在一起那就只能被称为神迹。二百六十年过去了,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


  "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可4:9)。
  让我用神的话结束这篇对神的礼物的膜拜,他从来不属于我们,但又和我们是那么的不可分离。

-------------------------------

  电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
  1.歌剧《唐璜》(K .527)序曲 /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 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 "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20.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22.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
  23.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
  24.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
  25.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萨利埃里"的风格演奏
  26.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
  27. 第22钢琴协奏曲(K.492)第三乐章 /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
  28.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
  29.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
  30.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芭蕾音乐"Ecco la Marcia" /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约瑟夫二世的许可后配以音乐再次演奏
  32.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
  33. 歌剧《唐璜》(K.527)第二幕终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挥《唐璜》
  35.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佩带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
  38. 同上 / 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
  39. 歌剧《后宫诱逃》(K.384)、《费加罗婚礼》(K.492)和《唐璜》(K.527)中音乐改编的喜剧音乐 / 莫扎特全家观看演出
  40. 歌剧《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
  41. 歌剧《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间
  44.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弹琴
  45.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
  46. 歌剧《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剧《魔笛》中的咏叹调"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训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Ein Madchen" /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Pa pa pa " / 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
  51. 德国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离世、出殡
  54. 第20钢琴协奏曲 (K.626) 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的笑声,影片结束

 3 ) 国王打的哈欠

国王打的哈欠
文/caesarphoenix

在大多数时代的大多数地方
艺术家都要通过在国家部门谋求职位或依附于权贵,才可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养家糊口),进而才有可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影片中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最终能够得以排演,是因为莫扎特描述的“仆人趴在地上丈量长度看是否能够放下婚床”的开场吸引了国王。也是因为国王觉得演员们跳来跳去太傻,芭蕾舞段落才得恢复免于删除。
官僚们以国王的禁令为难莫扎特,每每靠国王施恩才得以解围。
影片中的奥地利国王本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却为了皇家的体统、礼仪、威严,而要学习这种向来为贵族精英所把持的艺术,也因其地位有着评判音乐的最高话语权,要为是否能够上演、上演多久做最终的决断。
由此看来,由不懂行的指挥懂行的是历史的常态。
稍微值得庆幸的是,那时欧洲各国的君主不管其是否真心诚意,都要摆出一副开明君主的架子,这是欧洲的政治传统,也是新时代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
所以即使打了一个哈欠还会有九次上演的机会。
况且对于一个没有音乐的耳朵的人,听四个小时只打一个哈欠,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正如影片中的一个段落所表现的,莫扎特的音乐甚至可以使狗短暂的安静下来,但他的音乐绝不是为狗而作。
莫扎特后来也为平民剧场写怪诞幻想剧的音乐,但骨子里他的音乐始终属于上帝。
国王和当权就算不是永远的存在,也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法逃避的艺术家们在网络共享的时代中依靠着大众也许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吧,不过也有可能是更大的禁锢。
大众的哈欠会比国王来得更早也更响吧。

 4 ) 纵情声色: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樱樱制造

 5 ) 谁成就谁的不朽?

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自认为不算是好的写手。即使想把历史哲学人文方面的诸多元素运用于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的真实体验,也是很难。而人生实在是太短暂,想去完成的事情太多,真正能够经历的,却又太少。好在,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叫做电影。有着挑剔的眼睛和耳朵——人的神经元是很奇妙的东西。由是,能够享受像《莫扎特传》这样的视听盛宴。

不能否认这部电影在配乐方面的成功,由莫扎特这位优秀的天才作曲家传世的诸多佳作成就了这样的华丽动作。有新意的叙事手法,片长三小时却毫无赘述的紧凑情节,震撼与惊喜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乱花渐欲迷人眼。

神父在说着:忏悔吧,上帝的子民。主赦免你的一切。神父之于我的意向之中,是完全理性的存在。用宗教的准则判断着一切事物,黑是黑,白是白。由是影片从被关入疯人院的前宫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展开。曾经的萨列里,对音乐如神祗般顶礼膜拜,伏在上帝脚下亲吻主的脚趾。一心想要通过音乐来歌颂神,甚至不惜为之付出贞洁、辛勤、甚至是人性崇高的品格。可是上帝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上帝“赐予”他的仅是一种对于音乐——甚至可以说对于莫扎特的音乐的独特的识别能力和读解能力,而并非创造力。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对于爱音乐狂热程度毫不亚于莫扎特的萨列里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使他不由得陷入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矛盾情结——尽管厌憎莫之为人,却对其作品推崇备至。他是有远见的伯乐。对两者区别对待,而这直到现在,还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由萨列里向神父的叙述而展开的莫扎特生平,既不委婉,也不动听。时不时夹杂其中的咒骂,和对于上帝的牢骚,能够看到他在莫扎特死后饱受了多少良心上的谴责和对自己平庸的愤懑。萨列里并非大奸大恶之徒,甚至在这两人中,我更喜欢萨列里。在父亲因小事故世之后才开始自己的音乐旅程,虽是被迫,至少也体现了一些责任感。

而莫扎特呢,追逐女人和音乐,只是他的本能反应。天才或许本身就是用来挥霍的,音乐对于莫扎特来说只是可操纵的表达工具,如同寻常人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个场景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一边喝酒一边玩着台球,就这样不经意地,却创造出传世的不朽作品。这样天然去雕饰的音乐,流畅而且完美,改动其中任何一个音符都大概可称之为“上帝的旨意”。而萨列里呢,他作曲的时候总是要正襟危坐于钢琴前面,仔细地弹着改着每个微小的部分。

影片中的莫扎特,对金钱淡漠,自信到狂妄的态度,笑起来分明有些粪土江山的象征主义。或许艺术家本身,就注定了与金钱无缘。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些放浪形骸,和之于传统的挑战。像是凡高,提奥的赞助成就了他身后的辉煌。然而提奥毕竟是凡高的血亲,况且提奥不懂美术,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出于对穷困潦倒兄长的责任。这样的风格,注定了不是适合萨列里的道路。萨列里不是莫扎特的任何人,他也就只能发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如果莫扎特降生在现代,我想会是个实验派的摇滚乐手。仍然是不按照常理出牌,大概会很朋克的打扮。萨列里的作品则是中规中矩的,没有对传统的挑战意味,出现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之都,总有些重复别人的痕迹。或许就是其作品在几十年之后湮没于众声的原因——历史是不会由于某个不成功的音乐家拥有高尚的人格就记录下他平庸的作品的。很残酷,不是吗?

但至少,萨列里在我眼中,并不是个庸才。对于美食的良好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快乐,熟悉与人相处的技巧,还有,高尚的人格。当莫扎特的太太请求他看莫的作品的时候,充斥在他心中的嫉妒以及仇恨使得他说出“你晚上再来”的话。女人真的回来并且将衣服脱得只剩下贴身内裤的时候,萨列里却摇了身边的铃叫来仆人,让女人离开之后自己从房间出去。悬崖勒马。试想若是事物按照其本身应该行进的前进方向走下去的话,莫扎特和萨列里一定会是誓不两立,也就没有后面种种可能性的发生。

片中的主要线索是老年萨列里对神父的叙述。神父的神情从初始的无谓平淡例行公事,到渐渐的被打动,被震撼到无言以对的过程,再现了萨列里眼中那一段莫扎特这个音乐巨人一生的传奇。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很难接受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更加白痴的事情。片尾,萨列里端坐于轮椅上,带着无奈接受的心情,对疯人院的众生大喊“我赦免你们”的时候,我有种错觉,似乎他就是上帝,就是神祗。或许他对第三人讲述自己的嫉妒之后,可以完全得解脱。毕竟在莫扎特在世年代,他算是为数不多的理解莫扎特才能的人之一。没有萨列里的存在,也就没有莫扎特的安魂曲。赦免的,应该还包括他自己。

这是一部不存在爱情的电影,莫扎特的夫人并不理解他的音乐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讲述的,只是两个懂音乐的男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羁绊。萨列里原罪,世人在他的角度都会犯。而错就错在,他也是为了音乐而生。

 6 ) 天才之死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中国人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影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 Amadeus 的由来是:
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恐怕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如我,也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莫扎特确实是个天才,他六岁便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就如同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电影中的莫扎特,是那么的光辉夺目,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初次见到莫扎特之前,曾与自己打赌:那绝世的天才,是否会显露在脸上呢?谁想到,他遇到的竟然是个满地乱滚的顽童。看这部电影出于同学的推荐,他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莫扎特的笑声,尖锐而爽朗,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初次见面的时候,他时不时响起的放肆笑声,曾把皇帝和他的宫廷乐师们一次次惊得合不拢嘴,就像他卓越的音乐天赋。而在影片中,莫扎特也始终如他的音乐和他笑声一样,纯真,善良,浪漫。这样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难道天才不该是如此的吗?如果莫扎特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他能够写出美丽浪漫的音乐吗?如果天才如凡人样心思缜密、勾心斗角,他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昏暗黑色呢?是的!莫扎特就该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莫扎特在指挥自己作品的时候,以肢体语言,充分表现了作品的喜怒哀乐,散发出天使一般的的光华,而那吓了皇帝一跳的笑声,也同样预示了他跨时代的音乐创作,将震动世界。
20年后再看这部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的影片,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对比”。影片塑造了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位,是纯洁、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一位是阴险、伪善、对莫扎特满怀嫉妒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与上帝为敌的人。由此,天才对抗着平庸,友情对抗着陷害,真挚对抗着虚伪,甚至于在安东尼奥·萨列里心目中,恐怕也进行着钦佩赞赏与嫉妒相轻之间的战争,他在最后的忏悔中也说“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两个人”。那么,这种对抗的胜利者是谁呢?正如同影片最后安东尼奥·萨列里所说:“我死后不会有人人再弹奏我的音乐了,但是莫扎特死了,他的音乐却永垂不朽”。在疯人院里,他不停的忏悔着:“我杀死了莫扎特!”而他又不停的叫喊: “我宽恕你们!庸才!”没错,他杀死了莫扎特,但是虽然只拥有短短的35年生命,莫扎特依然是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有这样的一种伟大,抹杀肉身,也无法遮盖。你不得不说,莫扎特也许确实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帝之宠”。

我不想过多讨论影片中莫扎特之死,因为史实中,安东尼奥·萨列里是无辜的,莫扎特死于疹子感染(但是确实,他的死与过渡的劳累有关系)。我想说的是,影片中莫扎特死前与萨列里合作写出的乐章的一幕,毫无疑问是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戏剧张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庸才”宫廷作曲家,为自己精心策划谋害的病榻上的“天才”代笔,由莫扎特口述,萨列里记录,那波涛汹涌的美妙音乐,就如此被书写成谱,毫无疑问,萨列里是仰慕这位天才的,在影片中,他也是唯一一个能够理解莫扎特音乐的人,如同他自己所说“我嫉妒这种音乐,我动用权力让它只演出了5场,但我又每场都偷偷的来听”。萨列里明白莫扎特音乐的美丽之处,但是又对他疯狂的嫉妒,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时刻,当他听着这位仇人的口述记录下音符,当他在仇人的指点下豁然开朗,当他对这音乐的异常的兴奋时,尤其是当最后,莫扎特向他道歉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由此看来,“我宽恕你们,庸才!”萨列里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而莫扎特,虽然最后草草下葬,却终为后人铭记。

天才死了,天才死的不明不白,因为有些人始终不明白,天才的肉身死不死,真的没那么重要。

 短评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10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Too American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1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23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28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2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36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41分钟前
  • 周祺 Zhou Qi
  • 力荐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44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48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5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53分钟前
  • 右手
  • 推荐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54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58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1小时前
  • 冥王疗愈师
  • 力荐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1小时前
  • 白发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