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Z世代,其实大多数都是普通且平庸的生活吧,能做到生活水平高也是少数,但既然出生在普通且平庸的生活里,会选择改变还是安于现状?听李雪琴说到她的朋友,很普通但却很快乐,也不会在乎那么多,因为她的朋友在普通且平庸的生活中发现了生活的“光”,享受这样的生活,并不会把这些作为负担,也有努力工作去改变不想安于现状,但不管是想过生活水平高,还是安于普通且平庸,能找到自身的意义,都是有目标的人。
喜欢席瑞,总能把一切现象抽丝剥茧、讲的很清楚,也许该看看哲学类的书 社交 虚拟空间的消亡 理想的虚拟空间是打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身份限制和阶级限制,甚至一部分财富限制,但现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高度重合,几乎是现实生活的复刻。 虚拟空间的未来趋势:完全自我的小空间 像《动物森友会》,不需要人与人的交互,一个人就能完成,更强调主体性地位 人是需要在他者的认可中走向自我,没办法直接跟自我对话。 能直接地拒绝别人,才能接受别人的拒绝,因为我可以接受你的拒绝,所以不觉得拒绝别人是有负罪感的事,你没有说服我,那是发出请求者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而不需要我来承担 人并不是天生都有社交需求的,一部分人的社交需求就是很低,理想状态就是不用社交,像荷兰、北欧那边,一年都很难跟人好好说几句话。 不要追求快乐,要去避免痛苦,补短板比加长板幸福感更高。
三个点还蛮吸引我的。
第一个同理心是需要付费的。我认同,我其实一直觉得好的亲密关系(朋友/爱人/父母)真的很珍贵,ta们能够承接住你的情绪,无论好坏。但是我现在一没有爱人,二家人也都是情绪逃避型人格。我只有朋友。
我和我姐生活,一直很难受的一个点就是,她是一点都不能接受坏情绪的人,每一次我无意地叹气她都会发脾气。那个瞬间,和这份记忆延伸的时间里,我觉得我承受了双倍的负面情绪,断掉了和她的情感链接。
所以真的感谢我的朋友!!!尤其心情很down的时候和好朋友说两句话我就会很开心了哈哈哈。
第二个席瑞说现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像现实生活的复刻。我觉得网络世界不是现实复刻,而是现实的情绪放大镜。它或许不再乌托邦,或许会和现实不断重叠,但永远不会和现实一样。
网络世界可以让善意被无数倍放大,恶意也同样。所有一切的情绪,经过互联网,经过和指数级的人数链接,被不断放大之后,情绪反馈都是加倍的,过量的,与现实脱轨的,超出普通人日常所体验,所认知的情绪阀值。可能大家都会成为“十五分钟”的明星,如果在这15分钟内收获的情绪反馈是正向的,会上瘾一样的想要更多,渴望成为“流量”。
第三个标签越来越不带有批判性,成为主体表达自己是谁的工具。的确有的标签开始变成这种,也有些是新兴起的,像星座、mbti和社恐社牛。但是也有很多被互联网创造出来的,恶意满满的标签呀,田园女拳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女权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了。
像上面说的,互联网是情绪放大镜,有一些标签会被加倍调侃而变成梗,就会有另外一些被加倍痛骂或加倍喜爱。甚至有些时候,这些情绪都是可以一夜翻转的。就好像野草一样,轻飘飘而易燃,今天被东风吹倒,明天被西风吹落。
一个很有趣的引子 问 如果在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里选择一个人 那你想成为里面的哪个主角 给我一下子问住了 由于对be文学独特的爱 我鲜少看一些完满的爱情故事 be很好但是放在我身上就显得最好别这么好
我想我是有点恐惧的对于走入亲密关系这样的状态 去处理人和人的边界感 探索发现彼此的底线保持尊重的同时不消失新鲜感 听起来相悖又矛盾 在“智性恋”这个词语广为人知之前 我就感知到过度理智这个事情对我的重大影响
我对于我的朋友们很容易 falling in love这个事情表示羡慕也困惑 我每每真诚请教 大家都告诉我顺其自然就在一起了 所以对于可以释放恋爱信号这个事情曾经是我认真思考是不是要加入我的必修课
有一种说法是 人在相互见面的0.01秒就已经在潜意识里预判了社交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 你喜欢谁都是刻在DNA里的 气味磁场等等 所以其实crush也没有这么多选择
关于身边的人越来越难以走入亲密关系的原因有太多了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之后人们对理想伴侣期待值的提高以及这个社会里巨大的压力随之而来人们觉得应该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的焦虑感 也包括了绝大部分理性主体在决策自己人生中的重大事项里先考虑性价比 当然感情就是性价比最不稳定的东西 可能会考虑如果维持亲密关系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很可能获得更高的可回报
我们走的每一步 因为受教育的原因 我们都希望是无悔的是有结果的 是有正确答案的 但是本身这种观点就有背于亲密关系的初衷 亲密关系的本质本身就是沉沦的疯狂的不计回报的
在亲密关系里的让渡和保持自我是很难拿捏分寸的事情 “要是想有关系 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碰碰碰碰碰 不想碰就没关系 想有关系就得碰 你想功利的去选择一些一览无余的话 就要承受一部分孤独和寂寞 想要一些事后看来疯狂美好的回忆 就要受伤”所以说 不失控哪来的亲密关系
爱情中存在的期待与救赎 于友情做区分的排他性 所有情绪价值的承接
同时又不希望因为别的原因去缔结一些关系 不希望在建制化的过程中变得庸常
当然当代不需要爱情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太需要这个方面去寄托当做情绪发泄和情感出口了 我们有太多渠道去丰富生活 但是不可否认的在亲密沟通这个事情上 我们还是缺环的
对于爱情保持着的态度大概就是:
看多了幻灭和推导不必要之后成为了理由
但是依然祈祷对不确定性有冒险精神
追平了《荒野会谈》,又是那种我挺喜欢的比较随性的谈话节目,八集看下来观感挺舒服的,很让人平静,内容也比较有意思,选的都是一些当下热议的话题。
但有个大概的感觉,这个节目没有太把每个话题深入下去,在场的几个固定嘉宾都是各领域很优秀的精英,但是每个话题都聊得很浅,能感觉出来他们没有花太多精力提前去深入解析每个话题,他们只是用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对每个话题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故事,虽然这种谈话方式确实能营造出平时朋友很随意地聊天的感觉,也能拉进观众距离引起共鸣,但是每集看完后,只感受到观点都很旧很散,缺了一个关键人的深入剖析和总结拔高,就类似于《非正式会谈》里陈铭的作用,在《非正》没有陈铭前,就是一个不同国家观点碰撞的热闹又搞笑的节目,但是陈铭的观点输出和总结将这个节目对每个话题的讨论都变得很有意义。
而《荒野会谈》,其实也就是80、90、00的观点碰撞,令我惊讶的是居然能为00后发言的只有00后本人,在00后说完“快乐至上”的生活观后,几个90后说“很羡慕,但我们就很难这样生活”,我满脸问号?我就这样啊?这是故意在凸显几代人之间的区别吗?这几个人甚至无法为几代人之间的差别找到本质原因,都只局限于目之所及。陈铭当年的“单身比例越来越高是因为伦理进化速度没有跟上”犹在耳侧,可惜我在这个节目里还没有看到能深入挖掘每代人思想观念变化的本质的人。
所以,我暂时还没看到能挑起这个大梁的人,那个心理专家有点这种感觉,但好像还做得不够,不确定,再看看。
我们往往会在短平台视频上看一些博主在北上广赚够一定的积蓄后选择回到家乡过上自己理想的田园生活。你会选择过这样的生活吗?本期荒野会中嘉宾们谈到了不同的消费观念,而不同的消费观念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是酷抠族,会在不必要的方面上减少花销,在开支上除去不必要的水分时则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有些是Fire族,即制定一个挣钱的目标,当所挣的工资达到目标数字获得财富自由时则会选择退休。在节目中,蒋先贵提到自己会在北京挣钱,回到自己的的家乡挥霍;李松蔚则因为家庭责任以及对工作的熟悉,即使拥有一千万也会选择继续工作,这时工作仿佛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消遣。当你拥有足够的资金时,是会像蒋先贵那样换个地方生活开启自己退休生活了还是会像李松蔚那样依旧继续自己的工作,不妨来某乎与大家一起讨论吧。
有的点讨论的还挺深刻的,但是,席瑞有时候的论述让人感觉又把距离强行拉远的感觉,有点怪怪的。李松蔚在他们中间也不突兀,那个有态度的零零后小镇青年让我刮目相看,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就是如此通透了吧。。。那个打雷背景的雨夜山间对谈,有点危险刺激,又有点侥幸窃喜。弹幕里说席瑞骗子的太影响观看体验了。。。还是得注意一下,谨慎代言吧。。。
很有意思,也许因为嘉宾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唯一的较年长者也是85后,所以在有些观点上格外有共鸣,同时警惕自己在看一些会漫谈类的节目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钻出来的愤世嫉俗和怀疑主义,太危险了,怕自己丧失那种恒久谛听的能力。
说的还不够深入,不过我确实觉得孤独和虚无是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总体很像我当时做毕设时候的思路,就是很想知道同龄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受,想把这些可能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
李雪琴是什么人间真实哈哈哈,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呀,做梦都想有一个富婆朋友能够包养我!
挑选的主题和嘉宾都很好,年轻版圆桌派哈哈哈
如果有人在我说话的时候表现出来不是很感兴趣,对于我来说,就会有些沮丧想逃离这个现场。
八五后大哥张口闭口都是我们那个年代,感觉我都要跟着作古了……我觉得我还是很年轻的,虽然我看不懂各种缩写……
喜欢这种静静聊天讨论的感觉~
假期在家,偶然在B站刷到这个节目,一下子就很喜欢,一口气刷完五节,让我触动很深:这个节目不仅是作为Z世代一员自我的向内探索,也是一场对当今时代文化质地的讨论。“你必须成为一个逻辑自洽的个体,去自由的赋予任何事情以意义,这是唯一值得追寻的道路。”确实,人应该是建构式的,即个体关注如何在生活中创建自己的世界。每个人对事物都有其的独特“意义建构“过程,我们构建世界又生活在自己构建中的。因此,只有感觉到“舒服且自洽”,才是强大且持久的。
李松蔚老师的社恐真是好有意思呀,社恐就是恐人,说的好真实呀,也确实是害怕人,是一种病。
感觉谈的不够深,没有听到太多内容,但节目形式还是可以的,这类节目可以多一点。
这个荒野场景我真得有点爱,三五好友坐一起聊聊现在这个病态的社会和变态的人生,不需要结论,是一种释放。我不相信什么00后整顿职场,但我相信985整顿娱乐圈!李雪琴和席瑞真得好适合当朋友啊!
真的太棒了这个节目!今天的我在备考,到了晚上接近十一点,头脑完全混混沌沌,晕晕的,很炫。知识不进脑子🧠。偶然间看到了知乎推出的这部访谈,或者说,聊天,瞬间把我拉回一种轻松舒适的状态,让我感受到一种与亲切的人儿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非常自由地聊天,享受着知识的碰撞所带来的快乐与思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经历,都给予了自己身上一种独一无二的魅力!ps:才看完第一集,我知道我原来是个牛杂哈哈哈哈哈哈哈看完到第七集,第八集没有更新就忍不住过来标记了!非常好的一个下饭综艺,二十多分钟,刚刚好,不多不少,很多观点的输出。看完虽然不能记住里面的很多观点,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偶尔的对号入座,偶尔的深思熟虑,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很多人说这是青年版的圆桌派,说实话,我喜欢!
EP1:社交边界感是在沟通中构造的以己度人,学会拒绝别人,你就能接受别人的拒绝如今的虚拟空间是现实世界的复刻
李雪琴真是说的好有道理呀,交朋友确实得交善良的,绝交之后这样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在b站刷到的,很有代表性,应该是如今年轻人很多真实的想法。希望还有下一季。
太喜欢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其他人都耐心倾听的谈话节目了,所有人都很温柔。尊重和善良永远是最好的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类品格
高峰低谷之后才知道,真正的哲学不在哲学院里,而是在芸芸众生的日常里,在虚无与抑郁、苟且与荒诞里,在尘垢秕糠与一地鸡毛里。喜欢第四集。
我真喜欢李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