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这五个城市都去过呢,但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对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
北京的部分采访了很多老北京人,整体的感觉是一种老北京文化的失落吧,确实是有很多原来的人文气息不见了,需要去继续传扬,也挺佩服一些老北京那种怡然自得,我就想玩点儿我喜欢的东西的心态的。
深圳是刚工作不久的时候去的,但是我发现我就一直都不喜欢那种看着有点乱有点不整洁的城市环境,之后去了广州也不是很喜欢那种城市氛围。其实要说这俩城市的环境也不是很差,还记得飞机落地,从白云机场出来的路上,感受到很舒服的阳光和海风,但真的去溜达溜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就不是很喜欢。
上海和北京一样都是大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喜欢那个洋气劲儿。其中有个被采访的设计师就说,曾经在这里每天被996压榨,不知道图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就好很多,确实是生活还是需要自己找到乐趣才能过得下去。
真正让我想问我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生活到底在何处?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看成都和银川的时候,看成都时候还不是很明显,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成都是一个悠闲的城市,再加上父母总对我说少不入蜀,所以对他们这种悠闲的状态很是习惯。看到银川的时候,第一个精酿啤酒老板,曾经也在北京呆过,就说到在大城市压力大,也曾996,也曾焦虑,突然有一天就会问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回到家乡之后,有了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还有专门卖羊杂碎汤的父子俩,对自己的营生非常自豪,父亲对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继续给大家做正宗好吃的羊杂碎汤就感到很厉害很自豪,也让人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就是这种幸福感,让我心生羡慕,我就不由得想问自己,对我来说幸福是什么,我的生活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慢下来,像他们这样慢慢生活,充满幸福感呢,真的太迷惑了,但也真的很羡慕~
思路断了,不知道还想说什么,先这样吧~
之前已经做过三篇文。
就《我的城》,写了我的喜爱,以及由此及彼的一些体悟。似乎还没有碰及过上海和深圳篇。所以决定再写一写。
上海的导演叫陈卓。或者是父姓加母姓的结合,或者取了刚超独立的本意。对一个只见过影像的导演,这是我从名字得来的认识。
上海是什么?
就在片子里。从清晨一片温热平顺的空气中,忽然响起整点报时的声音,然后各种电台的呼号、各种公交报站名的声音吧,混杂在一起,拉开了上海的早晨。虽然方式并不新鲜,但用在上海,就捅破了一片繁华,添了一些烟火气。
然后,挤挤挨挨的弄堂,异域特色的建筑,描着口红的老阿姨,梳着背头的老克勒,袅娜忽闪间,遗韵打底,洋气主演。摩肩接踵的人群,街边的咖啡座,和平饭店里起范儿的爵士乐,悠闲发呆的外国人,灯火迷离之处,你一个恍惚,就不知身在哪里。
这是导演的精巧。既没有沉湎于旧日风情,也没有主打新派高端。就是在各种人物的交错中,表达城市。
这一集里,我觉得人物是光点。
当然,每一集里,也都如此。四集的导演,应该都有过人物选取的焦灼。但是上海、包括后面的深圳,可能更难一些。
我个人觉得,北京人民天生就有政治意识和宣传意识,面对采访和镜头邀请,他们不吝啬去展示自己的骄傲;成都是一个又热火又家常的城市,成都人耍得起来,所以也应该不会拒绝镜头下的热热闹闹。但上海和深圳就不同。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精神是包容的,但城市个体对周遭自带傲娇和疏离,会冷静保留自己的打开。他们匆忙行进,甚至来不及给你一个笑脸。
所以,陈卓导演能够找到这一集里这几个人物,我觉得需要运气,更需要导演的判断力和执着。顺便夸一句,片中几个被采访的男模很帅。不是那种玫瑰花瓣儿型的,而是线条清朗眼神明澈的帅。安静自信有教养。这很关键,选不好就会拉低画面。
细节远比想象中更重要。
比如片中蔡依林演唱会和沪剧演出交替的片段,使用了画中画,三个画面拼在一起同时呈现,有点像综艺大观。还有一段各种方言交叠响起的时候,屏幕左边打出了“中国各地方言”这个字幕,些许画蛇添足。还出现了一个不知身份的穿蓝衣服的中年妇女对老克勒在街上的采访,莫名跳境。
说远了。再回来。
啤酒阿姨和建筑师冷泉,是两个让我没办法忘记的人物。
啤酒阿姨的片段,我认为,在四部片子里,剪辑最为流畅和干净的一个段落。节奏感、流动感无比欢畅。啤酒阿姨恰恰是代表了城市里的一部分人群,他们小有积累,享受大上海的一切新鲜,然后在其中快意潇洒。
而冷泉,是另一个群体。
冷泉是天生就有故事感的人。他的形象、表情,孤独的无奈的然后矛盾交织的,虽然也有欢乐的时刻,但总是很快又被新的无力所淹没。片中,他讲刚来上海的时候,他只说了“其实。。。。。。”后面就顿住了,低头、沉默,摄像和导演也给了这个表情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个处理让我觉得很棒。
他的一声叹息,他的一个沉默,他的一个背影都让你觉得,其实你懂。无论你是在上海还是在别处,属于冷泉的某一个瞬间,你也有过。工作的一言难尽,感情的欲言又止,似乎别人都比自己幸福的焦虑。
我们想要通过努力通过奋斗去迎来属于自己的获得,就像书上说的那样。但是我们骨子里的一些,比如说不够圆滑,不会变通,过于较真,或者坚持自我等,说小不小的,常常和现实很难打成一片。
我们怕什么?
怕平庸。怕穷。怕没有房。怕三十岁还没有女人爱。怕已近中年油腻却还初心不死。怕生命在一事无成中入土安康。
在上海这座城市,也可能是在深圳,又或者广州,脱离了父母怀抱和学校庇护的年轻人,不由自主沉入城市的中心,层层叠叠,像旋转楼梯一样,感觉前进和后退都看不到出口。关于自己的回忆都是加班和外卖,还有深夜里手机屏的亮光。在日复一日的城市烟火里,都有一段过往,却难与现实分手。
我们怎能不怕?
冷泉代表的仿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有伤的年轻人。不管这伤来自爱情、来自创业、来自人际交往、来自不被认同、来自信任,或者对自身追求的迷茫等等。总之,冷泉这个人物,几乎在某些时刻,你会觉得那是你自己。
音乐的作用在上海篇里格外突出。
无论国内知名音乐人张镒麟的音乐监制,还是不知名的演唱,音乐在全片都恰当的添温加热。那首叫《破城》的歌,我还认真的记下了乐队的名字:WalkingXL
————
有没有一个夜晚
有盏灯可陪我不暗
推杯举盅之间,又是工作的无奈
每张格式的笑脸,都似乎真诚泛滥
以为干完这杯,明天就会灿烂
。。。。。。
我们建一座城,别人称它围城
都说合久必婚,为何负了此生
我们建一座城,没想到被破城
穿过破碎城门,远处谁在等
。。。。。。。
我不知道这个乐队是否有名。但是配着画面的这首歌,听哭了我的眼睛。旋律很戳心。“都说合久必婚,为何负了此生”,这看起来是说爱,也是说理想。
片子中一些似乎静态的画面非常好。匆忙着赶地铁的人,孤独等待的人,空旷车厢里听语音的人,沉默眺望的人,我们的怕,其实都装在里面。
夜色沉垂,
城市巨大,人又那么孤独。
“压力,可能是你奋斗一辈子都不够的。这种压力让你觉得,我算什么?”
说完这句话的冷泉,拉着行李进入上海站。电梯门关闭的那一刻。他的眼神难以琢磨。感觉隔着画面,仿佛听到他的一声叹息。
离开的冷泉,还会不会回来?
我路过山峰,我遇见海洋。
灯影闪烁,时空交错。
你是否还在坚持?
又或者已经放手?
时间的列车在哐且,可不甘心的理想仍旧是我们的精神泅渡。
丰子恺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但愿如此。
我们空无所有,幸好还有一身青春。
想起片中冷泉在人海中的转身回望。很奇怪的,既断肠,又励志,他的脸上,依旧有惑,却又亮着不死的星光。
甚好。
怕什么?心若在梦就在。
你我安好,就是好天儿。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有幸遇见了这部纪录片
一共四集,不多,每集五十二分钟,不长,四集分别讲一个城市,北京,成都,上海,深圳。
这样的片子看的太多了,BBC有超级城市巡礼,还有城市的远见,城市化等,类似的片子有很多,但都是在讲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我的城》的意义是什么?
放眼望去,城市题材纪录片其实是不讨好的,太多华丽丽和浮华只聚焦于城市外部的表面的包装,却缺失真实性。
但,《我的城 》另辟蹊径,讲述了一座城,几个人的“凡人语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这个城市的故事。
帝都北京,五朝古都,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纪录。
胡同,给我的印象最深。
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如何兼顾现代和传统,这是每个城市建设者要考虑的。胡同和繁华钢铁大厦的共存,形成了北京独特的风貌。
胡同是北京气质体现最浓烈的地方,电影《老炮儿 》,在胡同里遛鸟闲逛,京片子的味道和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扑面而来,可是老炮到了钢铁森林,却成了哑炮儿
城市化的加快,稀释了我们真正应该保留的东西。
如果北京能够按照梁思成最初的规划,保留北京旧城原貌,让现代新城和古代旧都共存,北京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可是,“陈梁方案”最终还是被摈弃,旧城墙被拆毁,北京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
好的纪录片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这部纪录片就是,不仅探讨了城市的新和旧,还谈讨了“同志”这样谈之色变的话题。
《我的城》的推出,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面临巨大变迁的大环境下,很有必要。如何更好的保留传统,如何包容非主流,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纪录片,大概是六七年前,无意间在CCTV9看到了《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其中科幻感的质素吸引我看完了全集,自此改变了我对纪录片死板的印象。后来又尝试看了《楚国八百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优秀的纪录片,但不知怎么,最后都不了了之,看着看着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动力。 所幸,今年十一前昔,我遇到了《我的城》。北京,上海,成都,深圳。这四座城我去过三座,看完之后,勾起了我对这三座城的回忆,也让我对第四座城产生了兴趣,归其原因,大概是片中呈现出的人间百态。 城是什么?这是我看完《我的城》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部纪录片没有试图解释这个问题,但是我却看到了答案——城,就是无数个生活在城中的人组成的。建筑也好,文化也罢,都离不开那些平凡、普通却无处不在的人。 人是复杂的,因而城也是复杂的。北京,有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成都,整体比较悠闲,但也有舒适和逃离舒适的矛盾;上海,不必多说,新旧交替的速度之快,让本地人都有些无法适应;深圳,追逐金钱和名利的路上,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或许始终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十一长假第一天看完《我的城》后,我脑中一直浮现着片中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让我许久回味,因为《我的城》记录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他们的状态,又映射出城市的点点滴滴。 北京集里的小豆,在回忆小时候骑着自行车从胡同骑向胡同的时候,脸上带着笑意,又有几分惋惜;北漂的双胞胎姐妹,没有我印象中北漂族的“凄惨”,她们的脸上洋溢着憧憬,让我也对北漂有了一丝向往...... 成都,茶馆老板,连同他的一小方天地,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在茶香中品味着生活的味道;女摩托车手,在风驰电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还有不得不提的“走不脱”的美国人,江喃,一口流利的四川话,直率生动地展现着他之于成都的归属感…… 上海,外来建筑师的一句“我算什么”让我哑然;对上海话的流逝感到着急的沪剧演员;对“时尚”有着独到见解的模特,还有不停创造时尚的彩虹合唱团…… 深圳,大芬村的画家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拿到4000块而激动不已的动车调度员;最大的心愿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歌声稚嫩而动人…… 这些城中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追逐着,向往着,他们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不同的人,汇聚到同一座城,构建了一座城市的印象。 《我的城》用一种客观的视角,记录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却又由点及面,反射出整个城市的特质,我想这是因为人和城,本身就是相互交融、无法分割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人们在城里上演着属于自己自己的悲欢离合,把记忆留给自己,把印记刻进城里。
看完《我的城》,没有气势磅礴的震撼,却莫名生出惆怅来,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面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甘心触发了我们思考。 时间是真实的吗? 还是人生的错觉? 封存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多年后拿出来,还是如新使用,但人生的岁月确实让你的身体和心理衰老。所以,时间不是真实的,是人生的错觉。我们使用身体,规划灵魂,到头来,我们结束生命,表面上看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是机体的使用次数被消耗完了。 《我的城》是我们的故土,无论先来后到,城市给我们前所未有生活的空间。,城市产生的智慧,科技让我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生命宿命不断繁衍,直到繁衍的速度被科技的速度超越,直到人类开始从科学的层面讨论永生。 《我的城》在过去的剧集为我们叙述的是城市人生的过往变迁,有机遇,有宿命,《我的城》在未来的剧集里,是否可以为我们展现希望,科技,突破和科技时代下城市人类的繁衍。
第一次看片子的时候,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那长久以来飘忽不定浮在空中的心拉到了地面,跟着摄影机,穿梭在每个鲜活的人物周围,看着他们笑,听着他们说。
一边感叹别人的生活竟然是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一边想着自己为什么总是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记得当年班里的美女学霸,高考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北大。谁曾想,第一年3分之差让她与梦想失之交臂。再见她时,依然是坚定而自信的脸庞,我问过她为什么要坚持。她说,就是想上北大。
简短的回答,却让我想了好久,年少时当别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时候,我还浑浑噩噩茫然不知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何处。
身边有一个朋友,爱玩,但唯独喜欢绘画。那么不爱学习的人,每天练习绘画十多个小时。大学毕业后,所有人反对,说你还是老老实实去找个稳定工作比较好。他不听从家里的安排,坚持自己的选择,只身前往北京深造。现在的他忙碌、劳累却也快乐,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看起来肆意妄为,却活出了自己的模样,我觉得他很酷。
提笼架鸟玩洋车串胡同儿,那浓浓的京味儿能让你咂摸良久;一色儿的绿一双双炽热的眼,球迷响彻天的叫喊声足以唤醒内心那已经沉寂多年的激情;“四轮载人,两轮载魂”,酷炫的女摩托车手,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如白开水……
生命短暂,有的人辉煌一世,有的人平凡一生。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知足常乐。但依然有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随风而驰,他们潇洒不羁,他们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不是片中人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但他们每个人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样子,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年少时,会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去北京还是上海?做科学家还是发明家?可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其实,让自己酷炫也很简单:有梦想,并为之努力。
第一集
不好拍 难拍好 但还行吧 4星鼓励
突然对国安,有点兴趣了。胖乎乎的小伙子喊张稀哲,笑死我了
中弃,第一集我极其不喜欢,没什么阐述却一直在卖弄,且前言不搭后语,得意自己生处多元化城市却还一口一个 老北京 新北京 牺牲 过去呢
导演缺灵气 内容太common
不服和懒
个人比较喜欢北京上半集和上海那一集
第一次看到这么不真实、浅显、毫无人文色彩的“城市宣传片”,导演的视角是游客视角,提取自己所认识的城市标签,按照自己所想的剧本去寻找素材,没有深入了解过城市的生活,每一段落都蜻蜓点水。拍摄方式是纪录,内核却是精心安排的旅拍电影。
怎样在50分钟内,用影像代表一个城市——很难,因为很多要素都是雷同的。
上海拍的好杂 北京也是 深圳的城中村 大芬村 不错 吃东西看画 最喜欢拍的成都 火锅 辣 喜欢,然后悠闲一些,包容一些。
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由此希望一直把纪录片看下去 相对真实
有种贴上标签念宣传口号的感觉,还是不太贴合生活
有些拼凑,衔接的不好,有些例子并不能代表一座城市
成都女娃好酷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但大部分人心中的那座城,都回不去了。
很接地气的纪录片,把现代城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动的表现出来,每个地方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不一样的人文特色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故事!第一集北京的前半段看着还有些气质在,多看几集就发现这是一个大型的二更个人短视频展示拼盘……找不同的人端着来介绍自己,配上华丽精致的摆拍镜头。全是“介绍”、没有故事。
成都除了大熊猫,美食,音乐节,还有cosplay和赛车,女骑士,拳击和竞技!深圳,如果抗不住,撑不住,我们就不会还在这里了。 像旅游宣传片,不过我选择吸收城市带给我新鲜正能量的东西。
爱奇艺。没有想看的普通人的生活,都是一些所谓的“艺术”“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