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大概就是一次次地踏入同一条河流。
影片开场就呈现出精巧的回环对应:起先是喧闹的教学楼走廊,Ariane远离人群匆忙下行,随后是卫生间交合的呻吟喘息,最终归于安静。接着镜头切换,几乎同样的元素逆序重组,我们又听到起伏的女声,可这次却是歇斯底里的哭泣,随后是楼梯上行,行李箱撞击着地面, 原来是Jeanne与未婚夫Mario分手,到父亲家中借住。
两位女主角的线索因Jeanne的父亲Gilles而趋近,桌上化妆包出现时抵达交汇点。第二天早上Ariane给Jeanne添薄荷茶的时候,第一次响起了背景乐。
起初Jeanne因创伤不断防御攻击,恶言出口后很快又转而自责道歉。两人逐渐敞开心扉后,Ariane问Jeanne好点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给了她一个善意的吻。在聊天和交往的深入中,二者不仅因彼此的秘密而产生连结,在生活和感情中的角色也不断发生对调。从容谅解予人宽慰的倾听者也会有歇斯底里的一面,也会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失去掌控。或许人们只有作为情感事件的旁观者时,才总能分外清醒。
在Jeanne与Mario的爱情中,Jeanne是更投入,也更被牵制的一方,过度珍惜表现为极强的占有欲。分手后她有天深夜梦到Mario,打电话给他,接通后没作声,Mario猜出是她。第二天Jeanne却向Ariane编造出相反的情景,还特意在街头打电话以使Ariane信以为真。而这些自欺欺人只会让绝望变本加厉。她痛苦至极,又希望这痛苦能被对方所知,使对方心软、愧疚、回心转意。Mario说:“我觉得我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满足她的所有要求,而她又太脆弱了。”但或许分离使他们重新思考对彼此的需要,或许相比独自面对寒冷,他们还是希望有人陪。
反观Ariane与Gilles的关系,所谓成熟对爱情有何裨益? Gilles容许自己年轻时的不忠,又因害怕失去Ariane跟她讲明,无论谁有不忠,两人都不要分开。Ariane隐约担心自己定会爱上其他人,产生了这样的不安后,却出于患得患失的焦虑迁怒于Gilles对吻的疏忽。女儿对父亲说:“就是因为她疯癫,所以你爱她。” Gilles称了解女友和她的自私,这样却也仍爱她,对于女方的不忠不仅不想知道,还想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如果你真的想和我长久幸福下去,我们就学着不要互相伤害。”听其此言,Ariana竟以为自己在这个成熟男人的身边可拥有自由。可当他真的看到女友与他人交欢的投入与享受,所有的坦然却都不再。他觉得受辱,觉得被愚弄,尽管他深知自己从前也像她一样。正是因为害怕自己像之前伤害别人一样被伤害,他才提前打好保护伞,可没想到只是无效药,连安慰的效用也非常短暂。
全片结束时惊觉,分合坎坷兜兜转转之间,Jeanne与Ariane这两条线索无论从心境还是情感关系上都几乎是反向并置,中心对称:
当然,以“从分到合”、“从合到分”来概括情节实在过于简化了作品的意趣,但无尽的回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恰好又是情感的写实。人们在爱情中或许可以探讨理性经验,但即时性的情绪反应和它造成的后果却总是难以控制和扭转。道理和是非说给人听,因在想象情境中合情合理而连自己也信以为真,果真到了需要自医时却还是无济于事。当然讲道理时人也难免坦诚,就像父亲被女儿问到"忠诚"时的吞吐。他给了忠诚十分模糊的界定,似乎表达着克制和包容的理解,但在自我优先的预设下,他的解释似乎已自证为谬。
不过又有什么正确和错误可谈,爱情正是无所谓定准的无限回环啊。“是你平静明亮的眼神,唤起我黑暗的恐惧。” 黑暗危险迷人,才引人一次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断陷入那些狂喜和绝望中去。因为人们贪恋性,贪恋美,以及一切拥有而无法占有的疼痛。
在经过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数次革命浪潮冲击之后,性与爱的二元论早已沦落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陈词滥调。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性行为先是与生殖意义告别了捆绑,紧接着脱离了社会道德管理体系走向更私事化的个人权利范畴。随着60年代轰轰烈烈的一场嬉皮士运动,性表达逐渐抛弃了耻感走向公开,与婚姻的关系亦随之开始变得复杂。在经过几十年无数文艺作品的结构与解构之后,我怎么也想不到2017年的这部《一日情人 L'amant d'un jour》能再次对人类爱欲这一老掉牙的话题展开如此精妙而深刻的探讨。
1. 忠于本能的忠诚与忠于选择的忠诚
阿丽亚娜深深地被自己的哲学教授吉尔斯吸引,她坚持不懈的追求最终获得了回应。也曾年轻过的吉尔斯懂得阿丽亚娜这样的女人,他与阿丽亚娜约定将来不论谁不忠两人都要在一起。有恃无恐的阿丽亚娜经常会和身边的年轻男性约炮,因为她明白这对她来说只是与爱无关的性,她的爱只属于吉尔斯。
吉尔斯也曾经在安慰失恋的女儿时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忠诚有很多种:有的人对身体忠诚,有的人对事物忠诚,世界上有比对身体忠诚更重要的存在。在吉尔斯的价值观里,性与爱之间显然是后者更重要。吉尔斯爱着阿丽亚娜,但当阿丽亚娜坦露自己与别人的性事时,吉尔斯却不愿再听,他更愿意假装不知情。这在表面上与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中的男女主角关系颇有几分相似,但在本质上却存在着不同。《女性瘾者》中的男主角是逐渐被嫉妒这一情感吞噬,吉尔斯则是将阿丽亚娜的行为视作一种选择,进而再将这一选择转译为对自己的伤害。
诚然,吉尔斯懂得性与爱的不同之处,然而年过半百的他更懂得本能与选择的区别。出轨是人性的本能,忠诚则是一种选择。吉尔斯在面对诱惑时选择了拒绝本能。年轻的阿丽亚娜不加拘束的生活方式在吉尔斯眼中是一种利己的自私。在一次撞见阿丽亚娜与男子的偷欢后吉尔斯毅然决定分手,虽然没有道德指控,吉尔斯已经无法再在这段关系中保持平衡了。阿丽亚娜不解,明明我们有过关于出轨的约定,而且我爱的人从始至终都只有你,为什么如今你却要反悔了呢?
2. 偷欢的意义
对爱情这个话题探讨了几十年,近70岁的导演加瑞尔对爱与性的区别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部影片中,加瑞尔做出了与主流社会价值表面一致的选择——他让吉尔斯的女儿与前任复合,让阿丽亚娜痛苦地失去了吉尔斯。但这一选择又与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完全无关。阿丽亚娜并没有被刻画为“淫妇”,而是一位独立又敢爱的现代女性。在导演对片中两对关系的处理上,我甚至认为阿丽亚娜这个角色获得了更多偏爱。年轻时的吉尔斯或许就像现在恣意放纵的阿丽亚娜,而成熟后的阿丽亚娜也许就会变成主动选择忠诚的吉尔斯。这段恋爱关系的结束只是因为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发生了摩擦,加瑞尔并没有通过道德评判去抹除偷欢这一行为的个人意义。
偷欢,经常被人们混淆为偷情,然而这两者之间存有很大的区别。偷情是情感偏离一段核心关系的出逃,是《英国病人》,是《开罗时间》,是《花样年华》;偷欢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湖畔的陌生人》,是忠于肉体本能的放浪。虽然“偷”字生来便带有贬义,在我的认知中,这两件事却都是忠于人性本身的表达。文艺作品对它们的颂扬在本质上是对自由的颂扬,对它们的鞭笞则是对责任的认同。我认为人们有权利在自由与责任的对搏中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可惜的是,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社会,很多人总是对选择自由胜过责任的那些人加以指责。
阿丽亚娜的偷欢是忠于自身欲望而做出的选择。我喜爱这个角色就如同我喜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萨宾娜一样,源于他们对自身需求毫无羞耻、不加束缚的直视与面对。
3. 现代关系
很长时间以来,我非常抗拒社会规则对个人生命轨迹的指手画脚,因此我曾一度对婚姻这一传统概念嗤之以鼻。我欣赏那些年近而立乃至不惑,却不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观念而焦虑的未婚青年,还有那些不因无人爱而感到孤独的独身人士。在经历上世纪几代人的思想浪潮洗礼后,现代人终于可以大胆地正视人性本身的不同需求——懂得并理解有人对激烈爱情的需要,有人对稳定关系的需要;还有一些人需要的或许更小众,但这种源自人性本身并且无伤他人的需求都不应受到他人的道德评判。
在旧金山每年九月底的Folsom street fair上,我可以看到这一理想场景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游走在短短四五个街区内,你会发现各式各样的现代关系:传统的专一关系、闭合的多角关系、全开放关系、跨性别跨种族跨年龄的关系、以及各式各样的“变态”关系……这些会被老学究称作“道德沦丧”的行为展现,正在被现代人们赋予“性积极”(sex positivity)的意义。社会容忍度的不断提高是对人性解放的利好,是对个人生活自由边界的扩张。更重要的是,理解与接受绝不意味着你必须加入其中。就像我喜闻乐见人们自由的身体表达,但并不需要身着皮裤或裸体走在街头才能说明我的立场。
我喜爱吉尔斯这一角色的原因也正在此——他深刻理解并接受人性的种种需要,但他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与阿丽亚娜一段感情的终结。一日情人易,一世爱人难。或许最长久、最理想的现代关系就是你和你的爱人能在自由与责任的天平中抱持相近的刻度吧。
2018年12月21日 旧金山
— 他说过 当人恋爱的时候就开始爱世上的一切 觉得生活真的很神奇啊 在街上溜达啊 都特别好 像傻逼一样 其实 但是从未陷入爱情其实挺悲哀的 — 因为我和马里奥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一起 那时候总是感到很安心 好像我们很快进入到非常平稳的状态 也和性格有关系 可能他就不是对的人 也可能我们都不是 看起来是这样 在恋爱关系中我也很烦恼 因为我很喜欢这个状态 但同时又觉得很扯淡 因为很安定 所以你的内心就没那么激烈了 你看 你的选择啊 兴趣啊 这些玩意儿 你就想回家 看到你男人 当然这很好 但同时又很矛盾 —(对啊 因为这种状态让你感觉不那么孤独 但孤独也可以让我们做自己的事 行动啊 思考啊 ) — 对对 是的 但是在恋爱中我完全停止了思考 感觉舒服就可以了 就像穿了一件厚外套 不想受冻 没错 孤单和悲伤会变成对人的折磨 当你单身一个人的时候 你至少要独自面对那种巨大的寒冷
#一日情人#是个挺有意思的电影,需要耐心一点。
虽然电影的大部分情节挺无聊的,不然就是女主1号歇斯底里,不然就是女主2号见缝插针来一炮,背景独白怒刷存在感有种音乐PPT的恍惚感,偶尔穿插的几个美好的男性肉体完全就是道具啊,好气呢。
当我耐着性子看了半个小时后(没错,这电影一共也才76分钟),感觉还ok,豆瓣7+还是可以理解的。
构思蛮有趣,采用对称的结构把双女主各自的剧情连接在一起——
女主1号Jeanne,身份是女儿。电影一开始,Jeanne失恋了,被男票赶出来了,坐在墙根儿嚎啕大哭;然后拖着个箱子一边儿抽噎一边儿去投奔她爸;到了她爸家絮絮叨叨跟她爸抱怨男票如何无情无耻无理取闹。
然后突然发现她爸家里还有别的女人(对的,这个女人就是女主2号Ariane,身份是爸爸的女友);女儿Jeanne和女友Ariane处于同一屋檐下,爸爸的小屋秒变双女主修罗场;同岁的双女主意外地脾气挺合得来(女友Ariane比较会来事儿,女儿Jeanne比较傻白甜,这样的组合容易给人一种塑料好姐妹的错觉),于是开始互相安慰、互相帮对方隐瞒不利因素;女友Ariane带着女儿Jeanne各种浪各种飞,女儿Jeanne不仅恢复了比较好的精神状态,竟然还有闲情逸致背着她爸给女友Ariane介绍小鲜肉;女儿Jeanne和前男友莫名其妙地就复合了,蹦蹦跳跳地搬走了。
女主2号Ariane,身份是女友。电影一开始,女友和爸爸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老少配十分和谐(方方面面的和谐);爸爸对自己和女友Ariane的爱情那是相当有自信,对自己的魅力更是蜜汁自信——爸爸对女友说,你可以去找年轻的肉体,别让我知道就行,重要的是我们和谐;同岁的双女主意外地脾气挺合得来(女友Ariane比较会来事儿,女儿Jeanne比较傻白甜,这样的组合容易给人一种塑料好姐妹的错觉),女友Ariane和女儿Jeanne互相安慰、互相帮对方隐瞒不利因素。
女儿Jeanne和女友Ariane处于同一屋檐下,爸爸的小屋秒变双女主修罗场;女儿Jeanne相中一枚小鲜肉,背着她爸把小鲜肉介绍给女友Ariane了(也不知道女儿是咋想的);女友Ariane和小鲜肉偷情被爸爸发现了,女友被分手了被赶出去了。
(北影节上映的时候还是剪切了……)
拍摄手法挺好玩儿,黑白镜头下做旧感很明显。双女主非常漂亮,每次俩女主同框的时候我都感觉这戏要奔着百合去了,然而并没有。
虽然剧情简单而碎片化,台词里的金句还是可圈可点的,算是比较典型的法国小清新。
#性格决定命运,同样决定着爱情的模样。#
我觉得吧,女友Ariane被踢爆和人偷情的时候,是真心悔过,哭得也算坦诚。不过这个坦诚吧,多少有些像段王爷常常挂在嘴边的“宝宝,我对你是真心的。”;“凤凰,我对你是真心的。”;“星竹,我对你是真心的。”;“阿罗,我对你是真心的。”……出轨是天性,所谓好奇心害死猫,不是因为出轨对象多么好,可能只是没尝试过。忠诚是选择。
《one day》观后日記 20200402 凌晨
电影似乎是在讲述「爱情」。黑白影调,典型的法式浪漫情调。
珍妮的分手显然是破碎。
吉勒斯说阿丽亚娜自私,我想这是爱的自私也是人的自私,密不可分,爱又与「命运」密不可分,命运重复,爱也重复,也相同也反复。
爱上一个人就会爱上一切,愚蠢。没有爱,悲哀。爱时疯狂热烈,陷入爱情后发现原来并不疯狂,但是不孤独了,但也不思考了。
爱又因「哲学」而起,阿丽亚娜对吉勒斯说因为你将我看透明,好似没穿衣服,这太疯狂了,从那时我就爱上了你。
女孩们经常因为「秘密」羁绊在一起。如同脆弱的珍妮和疯的阿丽亚娜。
占据导致「战争」,国家让我们为了不正义而战,战士不顾一切,也不后悔。
起初爱与「性」就是纠缠在一起的。不好的性体验,起因是好奇,成因是从没爱过人的男孩。
珍妮的占有欲强过马特奥,珍妮脆弱,马特奥还没准备好
珍妮再见马特奥时
她描述“胃里打结,喉咙干燥,没什么要说的”
我想起再见你时也是一样,紧张,喉咙干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那个小屋子里抽了太多烟。我记得一晚上我醒来无数次,抱着你说了很多,却仿佛什么都没说。
吉勒斯对阿丽亚娜说
“死亡吓不到我,我想在相爱中成长”
先爱上吉勒斯的阿丽亚娜却先背叛了,这是爱的什么?
这里我用生命代替命运,因为想到珍妮没有自杀成功,最终才得以跟马特奥复合,假如失去了生命,那还如何改变命运。
「爱情」「生命」「哲学」「秘密」「战争」都紧紧围绕着电影出现最多的那个词汇『 忠诚 』,对爱人、对自己、对时间、对朋友、对国家(或宗教)仿佛都要忠诚。
加瑞尔果然爱情小品的高手,旁观的都是专家,可深陷其中谁也不自知看不清楚的感觉真是好难描述,但他很轻松的在黑白影像和欢快配乐里就让几位在情感中转换了视角循环起来。原来是导演女儿,还演了cmbyn里小男主的垫背女友。还是喜欢更漂亮的情人,结合教授老爸和之前几部作品看是一盘大棋。金马54。
1.恋爱中的人忘却了思考,舒服就好,幸福得如同傻子一样;2.男人如果要背叛你,不会提前告诉你的,而你能做的,就是跟他做同样的事;3.性格决定命运,同样决定着爱情的模样;4.导演镜头里的女演员,非常好看。
还是比较喜欢加瑞尔的黑白影调,短促激烈而过的爱情小品因为黑白的过滤,与小清新与自我沉溺的小资感伤情绪拉开了最合适的距离,反彰显出生命韵律的自然风貌 3.5
1.加瑞尔"弗洛伊德三部曲"终章,除继续探讨爱情中的出轨与女性性欲外,置入了若隐若现的厄勒克特拉情结母题。2.情节上,分手-复合结构对称,情绪与性格上,欢快+性自由vs忧伤+忠贞。3.兀自插入的轮舞段落很有导演最爱的戈达尔气息。4.碳素笔风格的黑白影像+略显多余的旁白,别有一番风味。(8.0/10)
#Cannes2017 前半段节奏超爱 后半段有点话唠开始 看午夜场的我就有点迷糊了 到底什么是爱 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无解 唯一有个问题是在厕所啪啪啪为啥总是一个体位?
“双姝”构架下一个关于爱情中背叛与忠诚的寓言,哲学老师与放荡学生,一个崇尚相爱相亲,一个追逐欲望满足,却都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自由法则的牺牲品,女儿与男友反而更像是正常的一对,有争吵,有分手,当然也有羁绊,恋人们的故事总是欲说还休,在激情与伤害的宿命里轮回,其实我们都上了爱情的当
请不要拿加瑞尔来和洪尚秀相提并论谢谢。整整76分钟的陈词滥调。
意外排在了考验人耐心的两部主竞赛中间看(《圣鹿之死》和《温柔女子》),简直是一股清流,和解腻的甜点。导致看完的第一瞬间就恨不得把Garrel的电影都找下来看...谎言、忠诚、爱情,讲得轻又摸得深。最喜欢片中两位女生分别的“活不下去”又以局外人安慰。搭配的几段音乐更是锦上添花。
目前看过加瑞尔里最喜欢的一部。简约、曼妙的圆舞曲,浑然得无需解构。
爱是谎言堆砌的真理。
一日情人好做。像阿丽亚娜这样欲望先行的享乐至上者,就让自己沉沦在一日情人的节奏里不好吗,别寻求稳定伴侣了呗。
4.5;每一段感情的产生、滋长及毁灭如此相似,从一个怀抱流连到另一个,你以为掌握了爱情的全部秘密与奥义,永远觉得这是最后一次心动,其实不过在复制爱情,这是我们最大的绝症;我也曾踏遍千山万水,如今只想和我爱的人终老;太喜欢夜色里的街头漫步,以及间隔的配乐,新浪潮余韵犹在。
洪常秀完全不相信语言的意义,所以对话只有癫狂,重复,装聋作哑。加瑞尔更为传统,或者说乐观,因此人物能说出他们不可抵达的美。
金句真多,“她这么年轻敏感,一伤误终身。” “一生很长的”。“我不怕死,我怕不能和我相爱的人一起变老”。看的时候如坐针毡,因为好多句子都像抛给自己。。。
女主角的失误在于quickie场所太固定了一点都不顾忌被抓包
感情受伤的男人,很容易找到一段人间喜剧式的爱情,而感情受伤的女人,常常会遭遇另一场爱情悲剧。
調度調的如此精緻,旁白卻把觀眾當成瞎子。
喜欢在爱情中就像穿上了厚外套抵御寒冷这么个比喻。
法国洪尚秀,韩国加瑞尔
看过却不列入年度十佳的,我们无法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