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看完才知道:1.深圳为什么不堵车,三分之一的人坐地铁,不想浪费时间在堵车上,时间就是效率。2.深圳有16万金融从业者,36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0万亿元;2018年深圳GDP就超过了香港,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3.龙华有个全国最大人才市场三和人才市场,饿了么骑手月薪5000-10000。4.深圳是中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5.皮蛋瘦肉粥是点单最高的菜品,每一单外卖成本比全国平均价格贵五元。6.南山是因为这里有陆地上最南的山。7.中国每4件专利申请中就有一件来自南山。8.深圳有1438个城中村,占深圳总面积1/6,居住了1100万人。9.深圳每天有66万人口在港期间流动,14座口岸中,罗湖口岸人流量占了1/3,港澳高铁14分钟。15.深圳是唯一一个全市统一校服的城市。16.深圳的小学生100万,但老年人比全国少一成。17.科兴科技园是中国加班最长的大楼。18.深圳是最爱阅读的城市,销量最多的是财经类书籍。
Today:《城市24小时》
这是个有关城市的纪录片,目前只有第一季,没看见有第二部的消息。聚焦于5个城市: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其中我最喜欢厦门这一集。
-
虽然是因为好评才去看的,但我个人觉得较为平庸,说不上优秀。
-
纪录片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一群人的故事,讲述一个城市的历史,讲述一个城市的文化。让我欣喜的是,跟大多数城市纪录片不同,这个纪录片不是强调“自然风光”,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旅游广告似的介绍一个城市有哪些景点,它着眼于“人文风景”。用两个字简单概括的话,那就是“平凡”。镜头对准的往往是一个代表人物,以此结合时间,来表现这个城市的特点。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呈现出一个城市的样貌
-
在把握城市特色这一点上,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褒奖。郑州是火车,武汉是码头,深圳是创新之都,成都是茶馆,厦门是文艺之地。话虽如此,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把握得很好。要是让我给这5集排个序,应该是1厦门2武汉3郑州4成都5深圳。厦门的那种文艺气息和恬静优雅又带着淡淡的温暖的夏日风情,感觉好像在落日的余晖下在海边欣赏自己的影子一样的平静,这就是厦门的“文艺”,我觉得厦门是拍的最好的,令人印象深刻。而深圳则是最烂的,我一开始寻思应该是广州好说,毕竟深圳确实很难用一般的套路来说,否则它将变得平平无奇,结果事实是,深圳这一集确实没有挖掘出深圳的内核,作为深圳人的我觉得这一集简直令人打哈欠。
-
总之,这个影片还是值得看看的,特别是要去旅游的伙伴可以了解,学着像当地人一样生活,一样感受一个城市的美好。
🌟有帮助的话就点个赞鼓励鼓励吧!
———————————————————
我是Mark Lian,一个社畜
中国五座城市的特色
总结下这几座城市在编导心中的特色:
深圳:金融;
郑州:铁路;
成都:熊猫;
武汉:大桥;
厦门:海鲜;
数字:
世界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00多床位;
世界最大大学城=武汉,120万学生,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
成都=中国唯一一座20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省会城市!
另:
关于片中深圳工资收入的描述,似乎觉得有些过于夸大。动辄50万、100万年薪,深圳真的已经盆装斗量了?
9/22,智联招聘发布了《2020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2020年夏季求职期深圳排名第3,平均薪酬10565元,
这个数字比4月份低了,当时智联发布《2020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深圳平均薪资为10616元/月。
即便是排在他前面的上海,老羊也没觉得有那么多的50万、100万年薪者啊,尤其还是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普通管理人员。
纪录片 《城市24小时》通过拍摄:进货人、拉货郎、卖面人、理发店与餐厅老板等人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展示了厦门的24小时,以原住人与外来人的不同生活视角来揭露这座城市在时间长河里新旧变迁,冲突矛盾与融合。导演用镜头跟随着城市生活的参与人之一,以一个厦门人的视角,客观的记下城市在24小时内的经营运转。 旧与新,是旧的原住民与新的住户游客相互融合,是新的鼓浪屿发展道路与传统人力板车拉货的配合,是菜市场的古老存在与他的新潮元素添加,或是木偶戏与传统歌的空间并存,变老的人与事物,习俗与各处新来的人带来不同风情,与新兴发展方向的对比融合,以及在快速发展下,厦门作为沿海城市在“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地位,从微观视角出发,以不同身份市民为了生计,在各自岗位上为城市经济的连转运营做贡献,展现了城市发展,离不开这些个体的努力工作。导演用视听语言按时间顺序的剪辑为新与旧并存,做出了和谐共生、互相包容的真实记录。 片头用一个展示城市的延时镜头,与流动的车灯,逐渐变换的机械齿轮,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告诉观众本片的主题内容是城市的快速发展。这篇中大量运用了远、全景别拍摄城市远景全景,在展示城市间不同特色风景的同时,也印证了篇中所处的时间。在拍摄不同人物的工作片段,到大远景以及中近景的切换,暗示了城市里还有许多与片中人物一样,在辛勤劳动的民众,拍摄的部分也只是城市中偏安一隅冰山一角的存在,给出时间,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联想,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多次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使用跟镜头,镜头的晃动感,能使影像更加真实动人,具有生活气息的片段,能让快节奏发展的城市,产生一层慢生活的温暖感情。如何在影片中展现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导演使用了一个跟镜头,跟着老年夫妇提着乐器穿过一条所谓鼓浪屿最窄的小巷,如同穿越了时间回到过去,连接未来。……………… (上个月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写完,咕咕咕)
我们在520表白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的时候,是否想起承载着我们日常生活本身的城市呢?
央视纪录频道携5集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亮相,影片以24小时为刻度,以郑州为起点,从0点到24点,从城市里弥漫着的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到每个抵达这里的人们的希望和梦想,从四面八方的铁路交汇,到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相遇……
整个片子温暖平实,但又把思考和感慨融入到每个细节里。
对于郑州,《城市24小时》以“铁路”这一典型的符号浓缩了郑州的城市气质:“也许你没有到过这里,但可能明天就会路过。”而如何体现中原十字路口的交通枢纽地位,影片用两位平凡人物的故事,以小见大的还原了这所与铁路息息相关的城市全貌。
有多少人行色匆匆路过这里,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走向远方?
即便是到了凌晨,郑州火车站的值班站长也在彻夜马不停蹄的为旅客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直到晨光熹微才能交班休息。
这里的铁路能够连通多广阔的世界?
旭日升起,调车员李新忠几十年如一日的悬挂在列车上行进,保证列车能够安全地直达他从来没有去过的亚欧大陆的另一端。
影像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把整座城市融进了郑州火车站平凡的日常当中,并以故事化的表达勾连出琐碎细节当中的起承转合;从平凡人物的默默付出中,可以折射出交通枢纽的客流量与繁忙程度,可以将郑州的城市概念外延到与世界的连通当中,以此让城市的功能体现的更加细致生动。
郑州的城市运转过程被镜头分解到24小时的时间刻度中,以饮食为例,早餐时分的胡辣汤、中午时分的校园午餐、夜幕降临后的烩面香气……影片细致的描摹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但郑州的24小时并不单纯停留在当下的生活,影片将拍摄对象聚焦在不同群体的不同生活选择当中,通过碰撞与磨合,24小时的时间线拓展到更远的历史与未来。
纵使许多村庄不断被拆迁改建成楼房,这个城市也依旧热爱并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因为在午后的豫剧学校里,10岁的小女孩为了能够登上《梨园春》的舞台,苦练经典曲目;傍晚时分是国棉四厂的老人们悠闲的时光,他们随纺织兴起来到这座城市,并如此循环度过了大半生,相比之下,几个小时后夜幕里下班的年轻工人,他们显得更有想法有活力。
每个人带着属于各自时代的印记,在人与人的相遇之时拉长了时间的范畴,现代化城市如何传承传统,年轻一代与父辈之间有何种差异与联系,都是以时间碎片拼凑出的更深远的主题。影像以短暂的24小时,浓缩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蓝图。
这部纪录片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城市当中不仅有人们的生活,更寄托着每一个奋斗者的梦想。
镜头中不断闪现密集的人群:深夜火车站里拿着行李奔走的游客人头攒动,午餐时刻豫剧学校里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稚嫩的年纪离开家来到这里学习技艺,夜晚的富士康厂房门口大量工人下班后开启了难得轻松的夜生活……
这座城市有着密集的人口,人们不惜离家来到这里,为了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影片对“梦想”不着一字,但是却将城市承载着人们拼搏、争取更好生活信念的内涵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对万千怀揣梦想来到这里的人们来说,处于十字路口的郑州带着包容万象的城市特质,让外来的人们也能很好的融入这里。
深夜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到更真实的城市运转,八千多张床位正常运转,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的付出,在这份保障之下,无数望眼欲穿的等待得到积极的回应,无数新的生命带着喜悦诞生。
城市的功能便在此体现,影像记录的不仅是城市生活的表象,更是需要在度过24小时后,深入的思考人们和城市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直想说,通过纪录片或者其他形式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
《城市24小时》五集,先看了第一集郑州和第五集厦门,提到这两个城市你就会想到的东西。
提到郑州就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对于郑州,相隔太远,几乎是跳着看:把省会拉给郑州的火车,铁路人、还有胡辣汤、面、豫剧、富士康等,对于北方省和城市没有太多好感,总感觉活力不足,而最新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硕果仅存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也是显现了这点。
第二集从厦门开始看,虽说厦门城市不大,可名声不错,加之同省,画面一开,活力铺面而来,厦门就是鼓浪屿和文艺,鼓浪屿就是钢琴,文艺要去沙坡尾找,在沙坡尾的理发店中,悠悠的吊顶风扇,老式的理发室,还有从小在这家理发到大的84年小哥,倒茶喝茶话仙的开怀,这些画面有些港式电影的文艺,也许不能这样子说,这就是专属厦门的生活气。海边、海鲜、厦大、敲钟人对生活的热爱、开朗和积极,新地标,岛内岛外桥梁联,鼓浪屿与600米外环岛路,于是,小视角一定,轮渡船员与检票员的一家,放假时间不一,8天一次的重聚,还有下班回家吃饭,三代,父母,小孩,不管是怎么样,也是片中所说,无数中国式家庭相似的一种。
后续在看三个城市的24小时:深圳、武汉和成都,越发觉得无聊。中央级别的电视台拍出的纪录片感觉干巴巴的,毫无特色,中规中矩之极,幸亏只有5集,吃国家饭、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工作人员大概是拍不出也不想拍了,缺少了一份热爱,做什么的都普普通通。
于是对于这三个城市,你可以想象的到的,就是他们所拍的,深圳就是前沿科级之城、香港的相邻、小渔村跟大城市的沧桑巨变等,武汉就是热干面、武汉话、铁路,成都则是大熊猫。
衣食住行,然后就是方言,郑州、武汉、成都和闽南话,大概围绕这个拍个名曰24小时的城市,并没有显出各个城市的特色,想要拍出下班后,大家巨嗨的场面,可是连这些个场面都显得如此的不伦不类、不敢放开,死气沉沉。
这个纪录片到底有什么特色能让我给个多少分,认真想了一圈,好像只能一分给厦门片中悠悠而转电风扇和成都片中画面一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气魄。
不得不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趋同,只有吃,能区分彼此~
郑州:真的没听说要从小学豫剧,倒是想尝尝咖喱味的四厂烩面。武汉:拍出了大武汉的江湖气~怀念2009年华农一块钱一碗的热干面。深圳:借人工智能之口,吐槽拍纪录片不挣钱,服气!成都:陶瓷窑里烤出荷叶鸡,萨克斯奏响苏三起解,窗含西岭千秋雪,碧潭飘雪最成都~厦门:要不是看这部片,我还以为厦门的关键词叫“过桥”……郑州五年,又刚好在过去十年间行走过武汉、深圳、厦门、成都。一座城市的24小时哪能浓缩在50分钟里,值得纪录的又何止24小时。
深圳人人996,隔手下一集成都,6点多熊猫基地门口一堆人在排队等看熊猫
看了第五集厦门的部分。要介绍这巴掌大小的地方,连出岛都没有。鼓浪屿八市沙坡尾曾厝垵,依旧是游客的厦门。
不明白为什么要选深圳这个毫无个性又面目模糊的人工城市,堪称最大败笔,果不其然也是全季最难看的一集,渗出屏幕的铜臭味和尴尬。虽然创意是抄的,但素材和编排还是不错的,最大的看点还是人情味啊。
依旧是以武汉的过早作为切入点,场景和时间的转换衔接十分自然流畅,恰到好处的现场音生动展现武汉人的烟火气,某些点会讲述繁华热闹的现在,也会追溯过往,城市的立体感更强了!下午3点半的东湖和民谣歌手的那段转场,看到了更年轻,更时尚的武汉气质,让人特别喜欢!
第一集就热泪盈眶了
郑州,武汉两集尚可。其他三集,尤其深圳……怎一个乱字了得。形散神不散何意?可不是强行串联。写文本的人迫切需要进修。
本人生活在郑州,所以特意看了第一集。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高楼宏宇,也没有官方gdp式的城市色彩,里面是这个城市里最有温度的人物,行色匆匆,来去无名,被裹挟在这个城市的机遇与没落的洪流中。本集呈现的郑州像一杯泡好的茶,用力一摇,茶叶,茶根,茶渍,在杯子里翻滚,混混不清,但有茶香飘过。
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和证券交易投行大鳄真是千差万别。
又是不可避免地以一种外地人的刻板形象来拍,没有人天天喝胡辣汤,那玩意上火,天天喝顶不住,更无语的是每个河南人学说话的时候都被家人教豫剧?!铁路和纺织厂部分确实是郑州的灵魂,豫剧小学和郑大一附院部分没必要拍那么多,既然代表劳动力和制造业富士康都被拍了,那代表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龙子湖大学城和东区cbd,高新区也应该上镜,所以很片面。
铁道,服装批发,豫剧,商代遗址,四厂,富士康,郑大一附院。48分钟的时长,其中铁路说了将近20分钟。形成的画面和印象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全国最繁忙的火车站,全球最大的医院,人口大省,劳务大省。非常典型的河南印象。我强烈怀疑导演直接从新闻里抓取的内容要点。(而且文案写得真差
高配(山寨)版NHK纪实72小时
我想喝胡辣汤
“悟空悟空,你愿意拍纪录片吗?” ”不愿意,因为不挣钱”
看第一集感观不错,当看到深圳的时候发现拍的太表面了,当看到成都就更加明显了,我生活在成都,无法认同这种旅游攻略式的描述,尤其是请斗鱼网红来我不如直接去看直播好了!剧组里有人是这位朵一的榜一?每天刷大飞机吗?
地球知识局推荐的纪录片,看了一集,郑州,不想看后面的了,感觉一般。城市,是目前大多数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它的24小时都在经历什么,从凌晨4点的郑州火车站开始,货运编组,二七塔,商代古都,胡辣汤,豫剧,棉纺织基地,全球最大富士康工厂,全亚洲最大医院,一个个零碎关于郑州的前段被刻意拼凑。表现城市不应该只是一些代表性元素简单的堆叠,而这些元素也不并符合24小时这样的定义,没有升华主题的记录,就是视频映像的流水账,一个个元素切换,郑州这座城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看到纪录片的观众意味着什么,好像完全没有表达,解说也很空洞,没有内涵,不及格。
希望出第二季。作为旅游城市,成都和厦门这两集明显突出了美食美景的比重,休闲或文艺模糊了24小时,很符合外地游客对两座城市的幻想,但一时间也让观众忘记了主题。也许这也是城市的特色使然,它们本身就没有那么争分夺秒。而本地观众有时候也不买账,永远觉得拍不出他们记忆里的风土人情。可是啊,工业化以后,故乡便变成了城市,信息化以后,连城市的面目也开始模糊,改变成了唯一的永恒,我们需要警惕这种现象。第一季虽然不完美,但是瑕不掩瑜,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城市的专属记忆,我们需要呼吁和鼓励多多的记录者,从千千万万个侧面去留住我们共同的家园,保留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哪怕是正在变化中的特色。
热干面、大桥、轮渡、江汉关、光谷、武大、编钟、武汉人的东湖、红钢城、小龙虾、冯翔的汉味民谣汉阳门花园…很了解武汉,拍出了武汉的烟火气,一个江湖气十足、码头文化深刻烙印入骨的武汉栩栩如生。热干面贯穿首尾,这就是武汉的精髓。乡愁 武汉 怎不思念他。
看了郑州,武汉,成都三个城市,看不下去了,总觉得台词有点尬,尬的原因是内容过于的绝对,没有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核心和多元化,刻板印象的概括了一个个城市,24小时的内容显得空洞,并且每个城市没有完整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