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白天與黑夜都各佔一半。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黑暗似乎是不被允許的存在。
仍記得小學時班級的佈告板上那些積極正面的標語,什麼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勤奮、勇敢、自信、愛國、友善等等的正向價值在弟子規、八榮八恥觀和《感恩的心》的手語中折射成每個稚童心靈中閃爍的陽光。
那些年裡,《陽光總在風雨後》似乎是小學生的爆款流行樂,於是我們風風雨雨都接受,相信烏雲之上有晴空,暴雨過後是彩虹。不然,就是踩著《紅星歌》那句“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的四二拍節點集合升旗或出操。有那麼一些時候,我也會相信,我們的生活自然而然就會像黨的光輝一樣“驅黑暗、把路開、迎春來”。
但是,似乎從來沒有一個誰來告訴我們:我們生而具有光明與黑暗的兩面。我們於是躲在被窩裡,恐懼我們自身的膽怯與懦弱——因為蜘蛛結網結到第八次也會成功啊,因為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的光明的呀。
《陽光普照》提醒我們:每個被陽光曬得昏沉的人,都需要在陰影下躲一躲。
大兒子阿豪是多麼光芒四射的存在啊。他長相好,成績好,待人體貼,有考取醫學院的理想。特別是在弟弟阿和的墮落與輕狂的對比中,他不僅被父親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更是整個家庭躍升的的那一束,唯一的光。
你說,溫暖純良的阿豪,像不像一個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艷照人。
那你知太陽在哪裡嗎?在外太空無處躲藏的黑暗裡。一個只能夠沐浴陽光的人,沒有辦法安放生而為人那與生俱來的陰暗。
我很喜歡電影中阿豪這段轉折,導演的處理方式顯得特別寫實:那麼突然,又那麼理所當然;那麼明白,又那麼無可知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他人一切情感的同理與體認,不正是這樣嗎?我也明白,我也理解,但我又不可能真的明白,真的感同身受。
後來,在阿和敘述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阿豪沒有考上第一志願,要再拼一年。所以這個資優生,也同時是一個復讀生。從一般社會價值的視角說,阿豪失敗了一次。
但是,如果不是通過阿和的言語,我們似乎無從確切地發現這一個訊息。當駕校學員問起父親有幾個孩子時,他總是回答:“一個,準備進醫學院了。” 那是一幅自豪的、勝券在握的模樣。當阿豪提出翹一節課陪小玉做產檢時,母親也表現得淡定從容。只因為阿豪是那個燦爛的太陽。
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聲音,一種問跌倒的人痛不痛的聲音。當我們的教育在談及失敗時,後面總不忘加上一句“乃成功之母”,呼喊一聲“捲土重來未可知”。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然後你要“把握時間,掌控方向”。
但是,當我痛得無法忍受時,我可以用什麼樣的面孔去應對觀眾席裡面滿懷期待的人們?當這一階段的衝刺遇到了阻礙,我是不是也可以選擇暫時退出?當心已經被黑暗完全籠罩,該怎麼去尋獲那原應普照的光明?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在學校的講台上,不在我們的家庭教育裡,也不社會價值的期許裡。
為什麼郭曉貞能稍微走進阿豪的心裡?我想是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她問:“你還在生老師的氣嗎?”
從情節的角度說,阿豪只是電影中的一條支線,卻也是對電影主題一道嘹亮而悠遠的回聲。相比起哥哥,主角阿和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在沉沉浮浮的人生歷練中,終於等到黑暗翻面過去,迎來了新的白晝。
我們的一生,就像電影的最後,阿和用腳踏車載著媽媽騎過的那一段林蔭道。陽光透過枝葉之間的空隙散落下來,媽媽一直透過樹頂,望著天空中那輪太陽。
她的臉上有樹影斑駁,光影流散。
街上一直没有热闹气氛,连续几个晴天——另有两场货真价实的雪——总归是件好事。阳光不时掠进屋子,不像哈代看到的“早晨在墙上越来越坚固”,而近乎惊喜,一不留神就偏转离开了。
最近由天色很容易联想到《阳光普照》。单片名都令人一振,意象也容易捕捉,阳光灿烂到让人无处遁形,把彩色的招牌和书脊一律晒得发白。但电影始于雨夜,寻仇引发的事端塞满接下来两个多小时。黑轮的断手飞进汤锅,受热下沉,应该会被煮熟。
这个场景奠定了《阳光普照》的基调,矛盾和荒诞不断冒出来,都是些与理想生活相去甚远的杂质。电影探索着生活的模糊部分,阳光与阴影相互侵蚀,明暗边界不断地变化。就像陈建和被押往彰化的少年辅育院时,亮光星星点点地钻进昏暗的警备车。
阿和要求妈妈帮他买“146”和“904”,最后添上“428”。“428”是黑卤蛋的代号,妈妈难得地笑了,似乎忘记儿子丧失了自由。另一些细节也怪有趣的,譬如父亲阿文通电话时心烦意乱,遮阳的花伞特别秀气;民政官员去辅育院登记结婚,开了个怪诞的玩笑。还有阿和离开辅育院前,“同学”们突然一同唱起《花心》。可以想象,他们见过太多人来人往,失去自由又重获自由,而阿和将面对重返社会,也就是重整人生的考验。全片有两个场景最为动人,合唱是其一。
家庭是工整的,父母和两个儿子大体分别在白天和黑夜活动,并行不悖又缺乏了解。哥哥陈建豪优秀、善解人意,“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给别人”,弟弟不出意料地因此遁入黑夜。在父亲阿文眼中,哥哥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一个。他是驾校教练,成天重复校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暴躁到有些滑稽,没人把他的唠叨当真。
阿豪在世间的时间很短,自出场就面对奇异的不真实感。他命里“阳光普照”,因此不堪重负。他给同学晓真讲述的改良版司马光砸缸故事,来自台湾作家袁哲生的小说《寂寞的游戏》。袁哲生的朋友张大春评价过:“那些看起来说不完的、老是周旋于青春期天真乡村风景之间的成长的故事,总是窥探着死亡。”阿豪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位孤独的作家,他们都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寂寞的游戏》是理解《阳光普照》的一条线索。小说里十三四岁的“我”始终在困惑:我究竟是谁?他喜欢玩捉迷藏,坚信“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了”。他在找寻自己的小伙伴脸上看到“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这是小说中最骇人的一段描写,作家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梦魇,真实且悲伤。
少年对自我、对未知的恐惧易于理解,这种感觉往往为时间冲淡或埋没。但纤细的灵魂会长久面对无法定位自己的困扰,那可能就是阿豪期待的阴影,生命的一个变量。
“我”看到自己蜷缩在树上,“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司马光也是这样,看到破掉的缸中与自己一模一样的男孩,赤裸、肮脏,面无表情、目光空洞。正因为读到《寂寞的游戏》,编剧张耀升写出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伊卡勒斯》。
阿豪去世后,阿和成为家庭的希望,半推半就地充当哥哥的替代者。每个人都要适应剧烈的变化,要表现得不以为然,加强了本已有之的失神状态。但阿和必须更多出现在阳光下,明暗在扭转、汇合。人的情绪,彼此间的关系一直在静止底下变化,阳光时时洒下,如逝者的注视。每个人都亦步亦趋地活着,暗流涌动间,线性的家庭故事变得非常充实。
陈以文的表演非常精彩。梦到逝去的大儿子之后,阿文惊醒,站在空无一人的驾校里无所依凭地望着校训和塑料桩,那里藏着他很大一部分人生。他仓皇、迷茫地走到梦里的巷子寻觅,给人以强烈的回溯人生意味。这是《眼光普照》中另一个最动人的地方,这个沉默的男人也在面对自我危机。
当然《阳光普照》可以做得更好。所有人都被遗弃了,有时像活在培养皿里被人观察。昼夜交替是恒常经验,但天文学更能激发心智,过分内敛削弱了电影的力量。除了法庭和辅育院,社会还是不分明的嗡嗡回声。心气相通的《大佛普拉斯》和《蜂鸟》走得更远。苦苦求生的边缘人瞥见权贵醉生梦死,死亡和社会不公留在女孩的记忆中,这些瞬间格外有力。
终局是有趣的,犹如一场似是而非的和解。太阳下,母子两人仿佛回到相亲相爱的时光。妈妈对阿和撬锁表示诧异,这令人惊奇,她分明参加过庭审的,理应知道儿子偷过摩托车。枝枝蔓蔓的生活要被修剪成一株盆景,没什么法子,他们得停下喘口气。
本文也发在微信公众号“咖啡香烟”(Coffee_Cigarettes)上了:)
这部电影,看完五味杂陈,却不知道从哪说起,无法下笔。
电影一开头,雨天,夜晚,非常舒缓的配乐,却转眼间,一只胳膊被砍掉了,一地鲜血横流,一只断手被摔进了热汤里。一反传统黑帮元素的一般呈现,暴力血腥的场面配上悠然的音乐,声画对立,拓展了表达空间。就像现实生活世界中,那些大事,都是悄无声息地发生,悄无声息地消失的,没有配乐,没有伴奏。
阿豪——无处安放的存在
阿豪在公交车站讲了一个故事,说司马光砸的缸里,不是别人,而是小时候的司马光自己。小时候的他,躲在了缸里,躲在了阴影里。而阿豪,没有缸,他无处躲藏,无处安放。
阿豪跳楼前,有一趟动物园之旅。在盛夏的午后,从树叶缝隙间阳光洒满整个大地。在那里他问她,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他没有回答。接着他们来到猩猩园面前,左右各站一边,突然一只大猩猩冲过来,敲打着玻璃,大力嘶吼着,而在我们这边,整个场景,静默无声。猩猩和人类互相无法听见,而阿豪,也无法被人听见。这只猩猩其实就像是阿豪,被困在玻璃里,他看得见外面,外面也看得见他,只是再大声嘶吼,都永远无法互相听见,互相理解。
所以在24小时明亮温暖阳光普照下,他选择了在夜晚跳楼自杀,选择了在黑暗中失明。
阿和——热血沸腾后的归来
阿和是执拗的,童年痴迷自行车,是向往追求自由的。而这么一个人,却因为一件小事,进了监狱。靠所谓义气而活,也为所谓义气所累。义气过了头,就变成了拖累。
阿和坏吗?
哥哥死后,他突然跑下坡,到处狂奔,吼叫不止,他失控了。
在禁闭室,有人过来劝慰他。“他真的很厉害,厉害到只做了这一件错事。”
十几年与哥哥的暗暗较劲,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阿和出狱前,四周的少年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阿和默默听着,虽没给特写,但是能看到他眼角的湿润。这一时刻大概是影片最温暖的场景,这些被我们贴上“可恶可怕”的犯罪少年,不过是一只脚误踏入歧途的雏鸟。
阿和回到家,和同样尚且稚嫩的妻子坐在一起,看着摇篮里的婴儿,彼此无言,妻子流下泪来,阿和,一脸平静中带着迷茫。这幅场景加上配乐,莫名让人非常动容,热血沸腾过后,剩下的是平静,年少无知却因不得不担的责任不再气盛,生活还要继续,归来已不是少年。
菜头——无所适从的停留
影片对于菜头的笔墨不多,但这个角色非常立体。
菜头是一个非常冲动的感情用事的人,雷厉风行的出场,一刀砍掉了半只胳膊。如若招惹不上警察,会被认为讲义气够朋友,而一旦招致牢狱之灾,这义气就过了头。因为年轻,义无反顾,也是因为年轻,无力承担后果。
阿和胆怯了,选择了逃避和推卸,而菜头,依然义无反顾。
可以说,阿和在知道要入狱之前,就已后悔了。在入狱前两人就已分道扬镳。
但是菜头,从未后悔过。所以他看到阿和出狱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心寒,他不明白为什么,觉得阿和背信弃义,觉得阿和亏欠他。其实,是只有他还留在原地而已。
菜头其实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活在自己理想中的情义世界中。因此他才会出狱后依然想与阿和保持联络,因为他坚信这份情谊。
阿和的所作所为令他气愤,阿和父亲态度的前后对比,让他倍感可笑。在那场阿和父亲和菜头的天台对话,菜头一字一句地指责出了父亲的虚伪。这一场对话为菜头看似过分无理的做法作了注解。
菜头心里还是对阿和有情谊的,表面冷血,但却在最后,选择了在车外抽烟,这是他最后一支烟,正是这一支为阿和着想的烟,让他招来杀身之祸。
在死后,只换来阿和的一句:“他一直找我麻烦。”
菜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周围人都离开了,他却还留在原地,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阿文——走向失控的父爱
阿文是个驾照教练,一辈子都在指导别人开车,常常把公司标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当做人生信条,时不时挂在嘴边。当他在学员面前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们时,正说到起兴处,就被人冷不丁打断了:“时间差不多了,学员们还有事,有的还要赶回去上班呢。”
本来让人感觉动容,却在这一刻立马觉得阿文有些滑稽可怜,那些“人生金句”的严肃性立刻被这突如其来的打断消解了。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充满着这种尴尬时刻,哪里有专为你设立让你长篇大论的讲台,台下的不是观众,只是看客。你上一秒严肃认真,下一秒就被瓦解冰消。
阿文作为父亲,在阿豪死前,是不温不火的,而在阿豪死后,是过了火的。
在影片最后那场山顶戏中,妻子在阿文再次说出“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时,无情地打断他:“不要再把你公司那广告词当真了,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来教训别人,你要是真能做到的话,你怎么会到现在还只是个教练。”
然后阿文一点一点地说出了菜头死亡的真相……这个指导别人开车指导了一辈子的人,却没有握好方向盘,把车驶向了错误的方向……
从来都是这样,要是能做到“把握时间,掌握方向”,那这句话也毫无意义了。
我们永远无法时时刻刻保证自己驶向的方向是正确的,能做到的,只是一直在路上。
菜头的死,是静默的,凶手不言,阿和不言,父亲不语,母亲不语。被人不约而同地埋进了尘土里,大家都当做没有发生,好像给这个家庭没有带来什么影响,生活依然继续,阳光依然普照,看似往事了无痕,但你我和他们心里都清楚,往后要负重前行。
电影以阿和载着母亲骑自行车结束,并没有出现类似于“阿文偷自行车的行为非常恶劣,受到了批评教育”的字幕。
更没有出现类似于“阿文自首”或者“阿文被逮捕”的字幕。
电影中,阿豪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玩捉迷藏,在他把所有小朋友找到了以后,却说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被找到。
其它小朋友在树下找到一个水缸,说:那个小朋友一定在里面。
于是司马光用石头砸向了水缸。
水缸根本没有水流出来,有一个小朋友坐在水缸的阴暗处,看着缸外。
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自己,也是阿豪。
司马光说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被找到,言外之意就是另一个他躲了起来。
水缸外的是伪装的他,躲在水缸里的才是真正的他。
正如阿和所说:阿豪是一个很好的人,什么事都替大家设想,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他心里面在想什么。
每个人和动物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但是阿豪没有。他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电影的英文名是《A Sun》,和A Son同音。家里只有阿豪一个人得到了阳光,阿文也只承认他只有一个儿子。
阿豪阳光充足,长得高大威猛;阿和缺乏阳光,长得矮小瘦弱。
阿豪是被偏爱的那个,但是这对他来说并不是好事,父亲对他的期望太高了,他的压力也太大了。
他成绩很好,但是因为发挥失常没有考上第一志愿。换做别人肯定就去读第二志愿了,但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选择了复读。
他从小到大在父亲眼中都是完美的,不能有任何瑕疵和遗憾,最终选择了自杀。
阿文每年都会把驾校发给他的笔记本送给阿豪,阿豪已经有十个笔记本了,但是里面一个字都没写。
他不会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也没有习惯写在纸上,总是把它深藏在心里,直到他跳楼自杀了大家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自杀。
阿和得到的阳光太匮乏,从不知道温暖的滋味。他在黑暗中生活,也被黑暗所吞噬。
阿豪接受的阳光太浓郁,刺眼的阳光让他想要躲进阴影。于是他走进了阴影,再也没有出来。
阿和和阿豪是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偏爱,一个极端缺爱。
阿文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阿豪身上,对阿和完全放任自由。
阿文觉得他对阿豪付出最多,觉得他对阿豪最好,就理所应当地认为阿豪的未来是最光明的,殊不知阿豪唯一的感受不是幸福,而是被压得喘不过气。
阿文对阿豪的期望太高了,所以阿豪有时候会羡慕阿和,他希望能有哪怕那么一天、一个小时父亲能不关注他,能不管他,能获得一丝丝的自由。
他和他故事里的司马光一样,对外表现出善良阳光的一面,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但是其它人都丝毫没有察觉到,没有察觉到他们所看到的是伪装的司马光,真实的司马光躲起来了。即便司马光明确告诉大家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被找到,大家也坚持所有人都找到了。
阿豪很希望人们能发现真实的他,那个藏在水缸里的他,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出现这样的人。
所以他只能像司马光那样,自己把水缸砸开,让人们看到,原来我们一直没发现,还有一个真实的他躲了起来。
人们不知道阿豪在想什么,他们对于阿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黑轮欺负阿和,阿和没有告诉父母,父母也没问他。唯一知道有人欺负他的,是大家都很讨厌的菜头。
他和小玉发生了关系,他同样没有告诉父母,直到小玉找上门来父母才知道。
他和少年辅育院的狱友产生了矛盾,但他其实没有恶意。他主动把母亲带给他的菜给大家吃,但狱友觉得他不安好心,还叫他晚上不要睡觉,不然把他打到全部吐出来。
他和狱友打架,他也不告诉母亲,谎称是撞到玻璃。
后来菜头被放出来了,三番五次骚扰他,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表面上,阿和和阿豪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人,但其实他们是一样的,都是不把真实想法说出来,都是躲在水缸里的人。
琴姐说:你要讲,不要人家找上门了我们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阿和说:没有什么事情啊。
阿豪是一个优等生,但他的毕生梦想真的就是做一名优等生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除了他没有人知道。
所有人都说阿和很坏,但他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坏吗?
阿豪样样都好,阿文就偏爱他,最终让他受不了了。
阿和样样都不好,阿文就不认他这个儿子。
那琴姐是怎么评价阿和的呢?
他加入了拳击队,在学校打,在外面也打,一直到前一阵子出事情。
她客观公正地评价阿和,不会因为他是她儿子就觉得他是完美的,也不会因为大家都说他很坏就不承认这个儿子,是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阿文能多向自己的妻子学习,也许结局会迥然不同。
阿豪什么都不告诉父母,从没说过他想自杀,自杀前也没有吵架,甚至一点异常都没有,和平常一样,没有任何征兆,以至于父母都觉得太突然了。
正是因为女同学郭晓真,琴姐才知道阿豪最近在做什么。
最近他常常送女同学回家,还和女同学一起去动物园,给她讲司马光的故事,告诉她他对阳光的理解……但这些也仅仅是他所有事情的万分之一而已。
父母对他的了解,甚至还没有一个女同学多。
这在现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正常的事,我相信99%的青少年的父母对孩子的了解都没有他们的同学多。
阿文不了解阿豪,也不了解阿和,因为他不认这个儿子,也从来不和他说话。
阿文对两个儿子都根本不了解。
直到阿和进了少年辅育院,阿豪跳楼,他才想起应该和儿子沟通沟通,而且都是阿和先开的口。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新闻,17岁男孩被母亲批评后跳桥当场死亡。
有网友批评家长眼看孩子都要跳桥了还不肯罢休,非要等他真的要跳了才去阻止。也有网友批评孩子没有必要这么极端。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发生这种事并不是其中一方的责任,而是双方没有沟通。
但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沟通,而是他们尝试了沟通,但是父母坚信自己是对的,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当孩子一次、两次、三次……发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没什么用之后,以后他就不会说出来了。
阿和、阿豪想什么、做什么都不说出来,这是他们不对。但他们为什么不说,也许是因为以前他们说过,但是父母不在乎他们的想法,久而久之他们就不说了。
阿和选择告诉菜头,最终和菜头干了一件傻事。
阿豪选择憋在心里,最终憋坏了。
最后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私自做一件事,不告诉儿子,本质上这和儿子向他隐瞒所做所想是一样的。
虽然电影最后没有出现他被逮捕的字幕,但是现在科技怎么发达,他杀了人八成会被发现,那么迎接他的就是坐牢甚至死刑。
杀死菜头,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一世的问题。
阿和、阿豪不善于沟通,阿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阿豪,他自以为他对阿豪很好,其实他只感动了自己,他从来没问过阿豪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想不想学医,想不想复读,想要阳光还是想要阴影。
他丝毫不关注阿和,间接导致阿和走上了歧途。
两个儿子的经历,都和他密切相关。
判决下来了,民事赔偿150万。菜头家没有钱,黑轮的父亲邱先生就去找阿文。
第一次,他直接赶走邱先生。
第二次,他把邱先生扔在荒山野岭。
邱先生心平气和来找他,他每次都敷衍对方。没办法,邱先生只好用最极端的方式了。
这个时候他才说,我们到办公室好好聊好不好?
包括菜头骚扰阿和的原因之一也是阿文。
菜头家里只有他奶奶一个人,他奶奶拿不出150万,他家被查封了,他奶奶也被赶到老人安养中心。
那个时候阿文没想过要帮忙,现在才想起给他发个红包,叫他离阿和远一点。
所以杀死菜头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吗?
菜头他也没那么闲,一天到晚没事干非要来骚扰阿和。
他骚扰阿和,是因为在他看来,他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黑轮欺负阿和,他二话不说就去砍黑轮了,但是在法庭上,阿和却说他的初衷只是吓一吓黑轮,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导致自己被多关了三年。
他以坐牢为代价帮阿和报复欺负他的人,结果事后阿和却说:我们不是说好去吓吓他吗?
所以菜头就要问了:你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
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他却说:“是你自己要这么做的,我又没叫你这么做。”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自作多情了?
他所谓的义气、兄弟情义,在阿和眼中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他自然会感到不爽。
他比阿和多关了三年,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这三年阿和从来没有去看他。
再加上家里被查封,奶奶无处可去,阿文却没有帮一点忙。
没有人天生就想当大反派,当大坏蛋。
只是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让他感到很不爽,让他觉得很不公平。
然而阿和一家人丝毫不觉得对不起他,还想和他断绝关系,他只好来骚扰阿和了。
电影有一个细节,阿和抱怨菜头在车里抽烟。
第二次他还是想着车里抽烟,但他想起阿和说的话,最终还是忍住了,下了车再抽。
讽刺的是,如果他继续整阿和,继续在车里抽烟,那么阿文就找不到杀他的机会。
他终于想要放过阿和了,然而下一秒就被阿文撞死了。
菜头已经死了,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他以后还会不会骚扰阿和,但是导演拍他在车外抽烟的细节肯定是有道理的。
也许菜头不是非要和阿和作对,也许他只是想惩罚一下阿和,也许这真的是他最后一次骚扰阿和了,也许阿文不需要杀死他。
阿文抱起石头,不应该砸向菜头,而是应该砸开阿豪内心的水缸。
如果阿文对两个孩子是公平的,不用亲情绑架他们,而是和他们沟通,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许阿豪就不会选择自杀,也许阿和被黑轮欺负后就不会用犯罪的方式来解决。
如果阿文能尊重阿和的想法,倾听他的心声,也许阿和就会告诉他他有一个女朋友,也许阿和就会学会做避孕措施,小玉就不需要面对婴儿独自落泪。
如果邱先生第一次找阿文,阿文就能坐下来好好和他谈一谈,他就不会极端方式逼他。
如果阿文能去少年辅育院看看菜头,就算他拿不出150万,他也可以给菜头的奶奶安排一个住处。
至少菜头知道阿文想了办法,而不是眼看他在少年辅育院里一时半会儿出不来,就对他和他奶奶不管不顾,他出来后就不会骚扰阿和,也不用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其实很多问题刚刚发生的时候阿文都可以和平解决,但是他选择了逃避。
那么当他不能再逃避的时候,很可能事情已经闹大了,他已经无法解决了,或者要用很大的代价才能解决,比如儿子的死,比如他被判刑。
阿和说: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他(阿豪)心里面在想什么。
这句话对很多人都适用,对阿豪适用,对阿和适用,对阿文、菜头……都适用。
《大佛普拉斯》里也有这么一句话: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没有人知道阿豪在想什么,也没有人问过他,这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他从小就希望有人能砸开水缸,看到他内心的宇宙,看到真实的他,但直到他死了也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人。
可能你我也是这样长大的,父母看见的都是伪装的你,而真实的你一直躲在水缸里。
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童年,但至少当以后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可以保证让他得到的阳光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会过于匮乏,也不会过于刺眼。他们有时候也能躲进阴影,享受真正的自由。
父母没有主动砸开我们的水缸,但至少以后我们可以去主动砸开孩子的水缸,了解他每天都在想什么,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强行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最终只感动了自己。
如果没有人去砸他的水缸,可能他会选择自己来砸,然后就会像阿豪那样,走进阴影之中,再也没有出来。
(文/杨时旸)
《阳光普照》给人的观感是奇特的,它在平静和暴裂的两极同时用力,用等同的力向相反方向拉扯,正是这样的古怪力道酿造了这个故事的气味,它家长里短却充满戏剧奇观,它一直维持着平缓的、琐碎的、娓娓道来的腔调,却总让人感到隐隐不安,担心会在那刚刚走了一小段的坦途之上出现巨大裂隙,让人粉身碎骨。它有着突然而至的反转,极其抓马的设定,但故事一路走下去,却发现最初的那些反转都不过是必然之选,而那些看起来狗血剧般的抓马剧情也是我们忽略的身边俗常。
阿文和琴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是个阳光大男孩的模板,懂事、优秀,二儿子阿和是个街头混混,他和朋友菜头去砍人,酿出了大祸,两个人都进了管教所。中年人阿文以为自己所面临的生活是这样的:大儿子读书,工作,娶妻生子,成为自己的依靠,小儿子终有一天惨死街头。但生活耍弄了他,看起来毫无心事的大儿子在一个夜晚从楼上一跃而下,小儿子的未成年女友怀着身孕找上门,一年半之后,小儿子出狱,生活必须向前。眼前的日子成了一道超纲的考题,答案遍寻不着。
从结果反推,《阳光普照》中的所有人都被命运和生活篡改了,他们几乎都被重置了一次,大儿子阿豪的决绝自戕,小儿子阿和的浪子回头,老实本分的父亲阿文最终酿出杀机,只想平静生活的妈妈终日要和巨大的秘密相伴……他们到底是阴差阳错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还是只不过被这翻覆的生活激发出了原本那真正的一面?这答案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正是这份生活之中难以言说的命运感,成就了这部电影。真的很难去形容它,它把日常挤压到了最不可能的轨道之上,又在最极端的故事里让人相信生活里真的藏着如此不可说的秘密。
看着《阳光普照》,不可避免让人想起那部《大佛普拉斯》,因为从基因上造成的影调的相似,或者因为那日常生活之下的黑暗深渊与灼灼光亮,又或者因为其中那些故意放置的半是鸡汤半是真理的金句,总之,这电影有着台湾现实主义中独特的韵味,溽热掩藏的冰冷,平静之下的暴力,冷漠包裹的温情,以及温情缝隙间的疏离。
大儿子阿豪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原本以为他是个将会展开书写的主角,但没成想,却突然以死亡迅速终结,他的选择推动了这个故事,也改变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作为一滴试剂,让这个家庭生活的底片重新显形。选择死亡之前,他和同班交好的女孩讲了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发现在缸里藏着的小朋友竟然就是司马光自己,这故事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诡异,像个设定失败的冷笑话或者蹩脚的鬼故事,但这故事一直在点题,真实的自己躲在密不见光的容器深处,等待自己的寻找,但自己和自己终于见面的时候,却是不可避免的惨烈和死亡。这是怎样不可言说的悲剧呢?阿豪自己见到了自己的一瞬,他决定不再扮演阳光使者和家庭支柱,飞身拥抱自己暗黑的投影,父亲阿文见到真实自己的一瞬,将油门踩到底撞死了一直骚扰自己小儿子的菜头,这选择之中关乎囚禁与解放。前者解放了自己,囚禁了家庭,后者囚禁了自己,解放了孩子,但又用秘密锁住了妻子。处在阴暗潮湿之中久了,渴望阳光普照,但阳光持续照射得刺眼,就渴望一片阴影栖身,这些人到底是缺少栖身的阴影,还是缺少普照的阳光? 这故事里到底有没有成功的逃脱者,逃出长久阴暗或者灼人烈日?没有吧。但他们都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解脱,又从另外的维度上进入了新的桎梏。
(本文首发 中国新闻周刊)
躲进阴影里,让我们活的心安理得。没有阴影的角落,阳光普照,令人绝望。
在儿子的自行车后座上,母亲也感受到了阳光的美好以及公平。而儿子小时候一直喜欢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一切原因,似乎也不言自明。影片最后的这个场景很扣题,同时也很有趣,它象征着某种情感与地位的转化,阳光还是那样的阳光,而母亲与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似乎也成为了彼此人生路上的阳光。
家里的优等生哥哥阿豪是那个讲阳光的人,他说最公平的是阳光,也说自己没有自己的那个阴影角落。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综合来说就是优等生,却又不是最优等,但天然的对知识和权威本身存在轻蔑与怀疑,同时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究竟是什么。这里面有细节能支撑我的说法,一个是阿和所讲的没考上第一志愿医学院就要复读,优等,却是最优等;上课质疑老师是不是真的相信,对知识和权威存在轻蔑与怀疑;有漂亮的女朋友,不错的成绩,父母亲,还有弟弟,却说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找阴影中的自己,说自己没有那个属于自己的阴影角落,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往哪里。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影片中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对比太过鲜明,很遗憾的是对兄弟感情没有多少着墨。仅有的两场戏,一场寥寥数语,另一场是阿和的转述。不管从阿豪,或者是阿和的戏份内容上来说,也许是导演的刻意为之,也许是无心之举。我都看出一种感觉,那就是父母的缺席。就在阿豪去给阿和探监的那场戏里,阿和非常生气的大喊:为什么老妈没有对我讲小玉的事情。
你会看到整部影片很少有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对手戏,而发生关联的戏码有很多都是第三人称视角。父母兄弟均以一种“看客”的身份介入彼此的生活,并不能说是漠不关心,但总给人感觉怪怪的。亲人之间,肯定是有碰撞的,而影片展示出来的就是一种冷漠的和谐,彼此不理会,理会也是默默的看着,远远的跟踪,无声的爱,或者是悔恨的眼泪。这个一家人的生活,更像是几个人各自面对自我,面对社会的生活。
看这部电影最后那段剧情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想起奉俊昊的那部《母亲》。最后这段通过口述出来的剧情,其实非常黑暗,非常压抑。这一段的处理在影片中,更像是对父亲的爱的一种解释和开脱,在凸显这种爱的沉默、压抑和痛苦上着墨不多,我就想是不是改成母亲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两个人心照不宣会更好一些。
影片中还有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阿和和小玉登记结婚的那一幕。整个气氛尴尬、沉默又莫名其妙,阿和的父亲莫名其妙的在测血压,小玉的姨妈一副不耐烦的样子,阿和的母亲抱着孩子被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小玩具吓了一大跳。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没事,热闹一下。就这一场戏,我非常喜欢。就是这种反差感,一家人凑在一起要见证一件大喜事,但每个人都平淡的像是白开水,陌生的像是路人。
另一幕是母亲和阿豪女友的对话那段戏,这段戏表现出母亲与阿豪实际生活的疏离与不了解。儿子每天在做什么完全不了解。一个一直都让人放心的人,才是那个最不让人放心的人。这句话是我说的,许光汉饰演的阿豪默默的读出那段旁白时,我颇有感触。明明一个人的内心已经绝望透顶,无所遁形,但对于旁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而言,这只是普通日子里的有一天罢了,因为这一天阳光普照。阿豪的短信让我想起自己在某个周末写下的话:
周日,我像工作日一样出门,对父母说了一声:晚上可能不回家吃饭了。父母没有一点怀疑。谁也不知道一个人赴死的意愿,就随时在稀松平常的日子里随时都可能发生。
只不过我没有那勇气去付诸实施罢了。
以前,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阴天和下雨天,有的人下雨天会昏昏欲睡,而我,分外精神。有时候我想也许是外面的恶劣环境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的活着,因为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我可以理所当然的躲在屋子里,看着这大千世界,人来人往,无声的流转。
未来的生活还是在继续,所有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继续,即使不这样说,大家心里也都明白。
阳光很轻,用物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光子的静态质量是零。但它有时又很重,无所不在,无处遁形。但也许总而言之,它只是公平罢了。
有些时候,一些平凡的话,比如:“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反而弥足珍贵,因为尽管外面天气很好,但我总想问你们一句,也问自己一句:你的心里,是否已经放晴?
祝你阳光普照,也有自己的阴影角落。
全文完
2020年2月1日
阿豪讲的不是司马光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他其实一直躲在阴影里等待别人发现,可他终究被自己的阴影吞没了。前半部分极好,可后半段就变得冗长拖沓。阿和要出狱,狱友齐声唱《花心》莫名泪点。
电视剧观感极强。想讲的事情太多,导致时长过久,电影前后略显割裂。不过导演着眼小人物的视角从没改变,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好的;太阳照常升起,被阳光普照的我们,最终还是要踽踽前行,面对生活。
除了结尾的剧照,这一家人从未同框过。
两个震撼我的地方,一个是合唱《花心》时意外的感动,一个是父亲自白时带出父爱的主题。我们华人群体中深植基因的伤痕式亲子关系,始终还是没学会让双方都轻松自在爱人爱己的方式。“不说一句的爱有多好,想我怎去相信这一套,多痛惜我却不便让我知道。”
菜头真是神级的反派,有他的镜头我全程心悬在嗓子眼……
司马光救的是躲藏在阴影里的他自己。
很喜欢台湾这种不慌不乱和淡定从容。尽管这个家庭有如此多的不幸,但几个人都没有慌乱。
当一部电影刨除掉心机和算计,真诚的表达哪怕笨拙都是极度动人的。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阳光普照》不是什么教人走出阴影,必须和解的正能量电影,它恰恰是在直面阴暗,崎岖破碎的人生,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有不可消除的悲伤洋溢其中,一直到最后阿和带母亲骑车的尾声,传奇总是在经历重重磨难艰难险阻后活下来,改变什么。但《阳光普照》不是,生活里就是有人生,有人死,有挽回不了的遗憾,有无法改变的命运,然后我们承载些什么,继续活着。在焦虑,愤怒和恐惧重重压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等待的时间里,可以看看《阳光普照》。救赎哪怕在电影里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事情,但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怎么去面对歧路纵横的人生。
有些牵绊开始于单车的后座,有些恩义结束于巷口的拐角,有些未来融化在炖菜的热汤,有些过去藏匿进荫蔽的水缸。本子里写的不是秘密,信封里装的不是帮忙,伸出手掌承接的是亏欠,并拢五指感受的是罪孽。阿豪搬起石头让自己解脱,父亲搬起石头让儿子自由,太阳给予每个纬度光照,却没有给予每个人阴影。
年度十佳备选。沉浸在故事里,人物被隐藏的每一种情绪都找得到来处,也能在自身找到依存,是为数不多的新的观影体验,不知是自己成长了,还是影片给了这样的思考。故事里的菜头和阿文都是全新的,没别描写过的人物,是在千万人海里找到的新的灵魂。菜头为了阿和,切掉了黑轮的手,却被阿和将所有的矛头指向自己,最后死了也只是得到阿和的一句「他一直在找我麻烦」。阿文是阿和的父亲,他从来不喜欢阿和,也从来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儿子。阿和入狱,他希望儿子在狱中待到死。大儿子死后,竟然为了阿和杀了人。人生就是不断地「把握时间,掌握方向」,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也会被遗忘,反正人生就是风风雨雨。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只要握紧手中的方向盘,红灯该停就停,绿灯的时候慢慢起步,稳稳地开,人生的路就会平平安安。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金馬56#獲獎前後台北院線二刷都爆哭。裡邊的人物和關係很代表台灣ASun,都有被舍弃后的委屈,做错事后的改过,宽容谅解乃至再次交恶,承担责任为别人付出,离开谁也要很顽强,正好也与本届奖项完美契合。他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其实我看完挺难受的 整个片子最喜欢的就是摄影了 特别厉害。预测会拿金马大奖
菜头之所以不划伤宾利,可能主要是因为车子是剧组租来的。
三次噙泪:弟弟接到出狱通知,四周响起歌声送他回到阳光下的时候;哥哥想要有个阴影可以躲一躲,在父亲的梦中说要走另一边的时候;父亲站在阳光普照下的草地,跟妻子说起接纳并承认了“一个儿子”的时候。电影暴戾开头,温柔收首,看完一遭,仿佛我们人生的破碎也经受了缝缝补补好了一点。
去年就算能去金马,最佳影片也该是这个了。巫建和长得不帅,但是眼睛有邱泽味诶。
阿和得到的阳光太匮乏,从不知道温暖的滋味。他在黑暗中生活,也被黑暗所吞噬。阿豪接受的阳光太浓郁,刺眼的阳光让他想要躲进阴影。于是他走进了阴影,再也没有出来。父亲终于明白,“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就是个笑话。生活总是惊喜与噩耗相伴,幸福与意外并存,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计划发展。正如计划之外的孩子没有征得同意就来到这个世界,最疼爱的孩子却偷偷溜走。重要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是你如何面对。你可以将他扼杀在摇篮,也可以赋予他生命。你可以祈祷他关到老,关到死,也可以放下无法改变的过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最终父亲选择了后者,以下半生为赌注,以生命为筹码,用一场豪赌换取儿孙平安,弥补迟到多年的父爱。点点滴滴的亲情化作屡屡阳光,喷洒在儿子身上。以前他只承认一个儿子,现在他真的只有一个儿子。
有人得不到阳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阴影躲藏,新年就这样开始了
疫情蔓延之际,看到如此高水准的电影,心绪复杂。看完电影,已经时值午夜,万籁俱寂。微信里关于疫情的文章,仍然汹涌,安居家中,内心却丝毫不平静。无意对这样的电影,做过多点评,只是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大佛普拉斯》《血观音》到这部《阳光普照》,这些直面台湾中低层民众生存状态、揭露台湾家庭关系困境与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不只能够在院线公映,而且似乎都获得了台湾政府文化部门的拍摄资助。
生命必须要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来。谢谢台湾电影这几年持续挖掘华人家庭的恶之面,是这些软弱、凶狠、无奈、绝情,为爱赋予了真实的温度。日不落终将毁灭,阴晴圆缺才是生命常态。
菜头最后一支烟,没有在车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