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二个世界
昨天晚上看了Schindler's List的上半部份, 先介绍一下影片, 再说一说Ralph在里面的表现..............
我目前只看了上半部, 还是忍不住要说一下. 本片实际上有两个主角, 一个当然是Oskar Schindler,另一个就是Ralph扮演的,管理集中营的纳粹军官Amon Goeth.--------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Amon(阿门).
首先介绍一个这两个人,第一主角Oskar不仅仅是比Amon年长有钱而已, 他是生意场上的老手, 精明过人, 深谙阅人之术, 小小手段就把纳粹高层哄得一愣一愣的, 生意也是搞得有生有色. 此君在异性中也是如鱼得水, 极受欢迎, 哪个女子不喜欢有钱又有格调的Oskar? 一开始Oskar也是作为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出现的. 后来见得多了就出现了转变, 而这种转变对他来说是自然而又必然的.
另一个人Amon(Ralph 饰)就没那么走运了, 不仅爬得不如Oskar快, 场面也不如Oskar见得多, 性格和处世上更不如Oskar圆滑得体... 尽管他年纪轻轻就做了纳粹中级军官. 看得出来一开始他对于调去管理集中营这样令人生厌的"下等人"地方是相当讨厌的, 简陋的居住地, 极差的卫生环境, Amon这样的上等人, 一出场就以帕掩面地表示了对集中营的厌恶.
当Amon抱怨够了, 他接受了现实, 并很快地以折磨集中营和犹太区的居民为乐, 对于自已就是这个小世界的上帝的事实, 进行了充份地实践. 以至于无聊的时候就玩射杀犹太人的游戏, 或许来这种下贱地方并不是他的选择, 但是作一作无所不能的上帝的确使他沾沾自喜, 不可一世.
当他认为作上帝也不过如此时, Oskar出现了, Oskar使他意识到了他的世界有多小. 这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 他就感觉到了. 当然, 一个战争中的年轻人没见识过花花世界是正常的, Oskar一出场, 熟练而有风度地与各位军官打招呼, "Hallo, I am Schindler." 一个名字就够了, 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的Schindler. 相比Oskar的自然和优雅,Amon显得有点紧张...
就在Oskar在他旁边坐下用饭的时候,Amon小心而又腼腆地问Oskar:"Is that a silk shirt?" (那是丝绸衬衫吗?) "Of course!" (当然!)
Oskar既没有望Amon一眼, 也没有停下吃饭. 这时的Amon只是纳粹高层介绍给他合作办厂的下级军官, 他并没有把Amon放在眼里.
Amon有点尴尬, 他做出想摸一摸地动作, 很快又收回了手....
从此,Oskar成了Amon的偶像,在Amon的世界里,Oskar与那些粗鄙的军人, 垃圾一样的犹太人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人类. 他优雅的风度, 深得人心的作派,使年轻人Amon心神向往.
于是,像任何潮流青年一样, 他私下里处处对Oskar进行模仿, 于是人们可以见到他骑着高头大马在集中营里趾高气扬地来回走动, 用的当然是Oskar送给他的名贵骑具. 当然了, 营中集这样的地方完全不能和Oskar练马的林荫道相比, 但是, 他还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满足一下不也挺好嘛.
在心理上, 每天在阳台上射杀一下犹太人, 也总有无聊的时候. 做为一个纳粹青年, 也许Amon也曾有过理想, 但是如今他只能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虚度年华, 战乱时期, 还能谈什么个人理想? 于是他苦闷了, 越苦闷就越堕落, 杀杀人, 酗酗酒, 找找姑娘...
也许他可以穿上Oskar送他的时髦衬衣, 用一样地名贵马具, 在同一个桌上吃饭, 和同一个姑娘跳舞调情, 他甚至开始学习Oskar建议的慈悲为怀, "I pardon you." (我豁免你的罪.) 但是Oskar的人生观他是学不来的, 作为一个纳粹军人, 他相信纳粹帝国这个美好前景, 他相信犹太人是生来有罪的, 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他为之所奋斗的信念是正确无疑的.他不可能, 也没有能力, 对他所相信的一切进行否定.
他的心智还没有达到Oskar的高度, 他还太年轻, 这是他唯一的错.
这个时候, 他遇见了喜欢的人, 偏偏她是个犹太人! 这可怎么好, Amon越发地矛盾了, 在地下室的一段是Amon的内心独白, 他喜欢这个姑娘, 但是 ..."严格来说, 你们犹太人不是人, 你们的生命就如老鼠,蚁蝼一般..." (这解释了,他为什么杀人杀地那么痛快.)"但是, ...(他看着她的眼睛)这不是人的眼睛吗? 难道是老鼠的眼睛?"
可怜地Amon, 他的人生是个悲剧, 他有理想, 与那些花天酒地, 人性尽失的同党不同, 但是他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把自已拉回正道. 他不像Oskar那么成熟, 有思想有能力认清纳粹的谎言. 可以想象一个被纳粹洗了脑的热血青年,在这种人性和他曾经追求过的纳粹帝国理想之间来回挣扎的痛苦, 作为一个年青人,他还赔上了自已珍贵的爱情.
被纳粹思想迫害的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犹太人....Amon 无边的痛苦可以作证. 对于这一点, 上帝也只能抱以一声叹息...Amon(阿门).
2 ) 《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的残忍与温情
第一,欲让观众为之流泪,必先让观众为之动容
我们会为什么样的人流泪?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死了,你会流泪吗,央视新闻经常报道领导人去世我大多无感,不是我不爱国,毕竟不认识。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不认识何谈哀伤,所以要想让观众为角色流泪你就必须让观众对角色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辛德勒的名单》有戏份的人物共120多位,虽然观众不一定全部记得,但记住二三十位还是不成问题的,举几个配角的例子:女仆人海伦;那个犹太女工程师;戴眼镜的小姑娘和她的母亲;聪明的小屁孩;独臂老爷爷;红衣小姑娘等人每一个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就像一个熟人一样,那当他们遭遇危险的时候甚至是被杀害时观众绝对会为之伤心。
电影中纳粹杀得第一个人就是独臂老爷爷,斯皮尔伯格不会“乱杀无辜”独臂老人的死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来看看编导如何塑造一个憨厚愚昧的独臂老人形象,并让观众为之产生感情甚至流泪的。这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在本片中展示他的残忍。什么样的角色最能打动人?是那种毫无缺点几近完美的人吗?未必,有时候小缺点小毛病的存在反而加强了角色,我们国产电影则不同,必须正邪分明坏人必须坏坏到骨子里,好人必须高大伟岸,这样反而没意思了,现在国产主旋律抗战剧都是这样正面人物太正了以至于观众都难以信服。本片中的犹太人憨厚真诚,愚昧无知又带有逆来顺受的奴性,这样的人反而让人同情,如独臂老人,他让人感觉十分真实,因为他接地气儿。
男主角辛德勒正在吃饭,秘书告诉他有人要见他以表谢意,这段戏就是用来塑造独臂老人形象的。辛德勒看到对方是残疾就已经很不高兴了,只是还没有表现在脸上,独臂老人十分不识趣一个劲儿的啰嗦,说话又吞吞吐吐于是最后辛德勒索性坐到椅子上把脸扭到一边任老头子啰嗦,气氛十分滑稽尴尬。虽然辛德勒没有说一句不满的台词但构图和表演出卖了他的内心,这一幕戏的构图十分精彩潜台词都是通过构图表现出来的,由于本片是黑白电影失去了色彩的对比强调,所以就对构图和灯光的要求更高。
老人走后镜头又给了辛德勒,这是一个静场是气氛十分尴尬,辛德勒的不满跃然银幕之上。辛德勒觉得这种残疾人不应该进自己的工厂,气的脸色铁青甚至不愿意和秘书说话。这都是进一步加人强物使老人和辛德勒的形象更加丰满为后面的转折埋下伏笔。也正是是因为这次会面,让观众和辛德勒都记住了这个憨厚的老人,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也正是一个个让辛德勒又爱又恨的犹太人的死激发了这个“混蛋”的良心,让他决心拯救这些“低级”的犹太人。除此之外编导还花了大把力气塑造了诸多类似的人物,让他们有血有肉,目的很明显:养肥了再杀!只有观众同情角色本身他们才会同情角色的遭遇,说完这个老爷爷我们来看一处大屠杀,这一幕老斯的闷骚和残忍令人发指,看的人不由得说一句:斯皮尔伯格这一招太损了,太毒了。集中营每到一定时间都会进行体检筛选一部分人,优胜劣汰把他们送往奥斯维辛,这段戏非常震撼。斯皮尔伯格让一群孩子牵着手高兴地唱着歌走入画面,身边是纳粹官兵,结果不言而喻,这群笑容灿烂的孩子是要送往奥斯维辛的,老斯最闷骚的是让孩子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走向死亡,孩子们越表现的可爱天真观众就会越同情他们,而孩子们的无知与纯真与即将敞开的地狱之门的对比起震撼效果不言而喻。
孩子们上了车依然欢声笑语,与后面哭喊追着车子跑的父母形成第二重对比,成千上百的父母追着车子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车上的孩子浑然无知笑着与父母打着招呼,父母会哭是因为他们知道这车子是孩子的灵车,孩子们会笑只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一幕斯皮尔伯格真是闷骚到家了,把观众的心都撕碎了,孩子们天真可爱让观众同情,父母的哭喊再次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在这段戏中父母和观众都知道孩子即将面临的命运只有孩子们不知道,这就产生了戏剧张力。这段戏极为残忍,并不是导演和编剧残忍而是历史的残忍,斯皮尔伯格通过孩子们的笑脸完成了对生命的祭奠和对暴行最强烈的控诉,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老斯的残忍都是他大爱和温情的体现,如果不是敬重这些幼小的生灵而是完全奔着票房而去,那他是万万拍不出这样直击人心的画面的,电影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电影没有展现后面的画面,但结果不言自明,而且不展现这一画面远比展现带来的震撼效果更加强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二,看不见的东西远比看得见的东西更具感染力
在本片中有不少直面暴力的镜头,但更多的屠杀斯皮尔伯格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的,这样避免了低俗血腥而且进一步加深了震撼力。老斯电影的一大特色是,他喜欢省掉暴力发生的过程直接展现暴力造成的结果。比如纳粹即将血洗犹太区,一大批犹太人被送上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火车走后镜头没有拍犹太人的画面,而是用一系列镜头来展示他们留下的物品:堆积如山的皮箱,皮鞋,饰品甚至还有牙齿,玩具洋娃娃和一幅幅犹太人留下的照片更是直戳观众的心。
照片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定格时间,电影中当镜头略过一幅幅照片时虽然是长镜头但却有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效果,几幅照片就能窥测人的一生,如《公民凯恩》,如《泰坦尼克号》的结尾露丝一生的照片。生前的物品是最能表现人物生前生命力的意象,也是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东西,正所谓睹物思人,E胖说得对:“你的背包,让我走得好缓慢”。这样一幕高度写实的景象搭配约翰威廉姆斯悲怆的音乐使整场戏悲凉彻骨,斯皮尔伯格能拍出这样的画面同样来源自生活的积累接下来的屠城戏斯皮尔伯格让观众直面暴力,却没有直面暴力的画面,依然是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残忍得变态。这场疯狂的屠杀的气氛营造也出神入化,着重分析: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优雅沉郁的交响乐中,一对纳粹官兵跑入画面,这一幕画面的灯光十分讲究,灯光从侧面打过来,军官的头盔在夜色中发亮但我们却看不到他们的脸,使纳粹显得更加恐怖;
嘈杂的脚步声过后,镜头切到了屋内,音乐也消失了,屋子里静得出奇和刚才也是一个听觉对比。纳粹官兵用听诊器搜查着每一个角落,士兵手持冲锋枪严阵以待。这是一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纳粹引蛇出洞,一边是犹太人愿者上钩都从藏身地点走了出来。这段戏中环境音发挥了巨大作用,配乐十分轻柔几乎没有存在感突出了环境音的作用,蝉噪林逾静,这是为了突出屋子里静谧的气氛。官兵们拿着手电筒在屋子里绕来绕去脚步踩在地板上发出哒哒的声音使屋子更显安静,危险之中声音越静气氛就越显得摄人心魄,这是恐怖片惊悚片的惯用手法,斯皮尔伯格是惊悚片起家的气氛把控自然炉火纯青。接下来一个纳粹发现了床下藏着一个人,这一条线达到高潮,平行蒙太奇的高潮都是同时发生的,一个藏在钢琴里的犹太人从钢琴里出来时不小心碰到了琴键,暴露了自己于是另外两组官兵也发现了目标,这条线也到达高潮,霎时间整栋楼房枪声四起火光四溅。
这时斯皮尔伯格又闷骚了,不让观众看杀戮的画面只让观众听喊声和枪声,更闷骚的是:竟然有人在弹钢琴!这肯定是刚才那个犹太人不小心碰到的钢琴,谁这么变态?欢快的琴声与杀戮的枪声官兵和犹太人的叫声搅在一起,画面在火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但观众就是看不到杀戮的画面,然后镜头切到了那间放着钢琴的屋子里,一个军官正优雅地弹着钢琴,屋外则是枪声四起火光一片,这场杀戮在这名军官眼里就是一场狂欢。
镜头切到大街上,大街上尸积如山,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纳粹少校坐在一边洗着脸,埋怨着杀了一天了,累坏了。他背后楼房的窗子则是忽明忽暗,钢琴声依然在持续,紧接着是一个大全景整个街区布满枪声街道楼房的窗子忽明忽暗,虽然观众没有直接看到画面但带来的震撼力绝对是直面暴力的两倍还多,再加上欢快的钢琴声估计观众都要恨之入骨了。(少校后面的窗户忽明忽暗,这一招美剧《冰血暴》也有且逼格更高)
这样的手法还有一次是少校杀自己的男仆的时候,气氛比这一次还要恐怖,而且它又展示了斯皮尔逼格电影的第三个特色:
第三,给你希望,再将它彻底粉碎
这一招是老斯最残忍的一点,就是明确地告诉你在那个绝望的年代奇迹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以这个男仆为例: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少校是一个对待犹太人冷血的近乎变态的人,为了演出这种残忍和毒辣拉尔夫费因斯特意修了眉毛并且每次开拍前都要喝烈酒“助兴”。辛德勒劝少校少杀人理论很经典: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杀他不叫权力,叫制裁。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却赦免了他才叫权力。少校听了辛德勒的建议,果然少杀人了。他的男仆多次犯错,少校都忍住了火气赦免了他。但这只是暂时的,魔鬼不残忍就不叫魔鬼了。男仆里谢克又犯错了,少校十分生气,里谢克吓得战战兢兢,少校又一次赦免了他,但镜头没有结束气氛和情绪一直在提升:一面是里谢克在操场上行走,一面是屋子里的少校喃喃的反复重复着刚才的话。镜头反复切换,少校的情绪在积累,观众也知道危险在酝酿然后是一个少校的面部大特写眼神十分恐怖,声音静的出奇。
突然一声枪响,里谢克吓了一跳但他不知道枪是从哪打得,于是继续往前走。又是一声枪响回声巨大,操场上的几个人吓跑了,里谢克继续往前走。这时候斯皮尔伯格又走起了闷骚路线,坚持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省掉暴力的过程直接展示结果。镜头切到了辛德勒的会计这里,辛德勒的会计在操场上走着,又是一声巨大的枪响。会计继续往前走镜头跟着会计移动,然后我们看到了血流满地的男仆的尸体,这就是一招突然袭击和欲擒故纵。(杀死男仆)
暴力突然发生,而且斯皮尔伯格不让我们看到男仆中枪倒地的镜头,但营造的气氛却让人紧张到窒息远比刻意低俗血腥震撼的多。国内的一些导演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完全为了变态而变态为了突出日军的残忍就故意在恶俗黄和暴力上下功夫,我想问的是日军烧杀淫抢无恶不作,你是不是要把日军侮辱妇女的画面也详细的拍出来才能展现你的人文情怀,才能展示日军的残忍,结果拍出的画面让人不忍观看甚至羞于观看,只看见了导演的恶俗趣味完全看不见对人性的悲悯。 也许他们拍的时候很用心,但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打动观众的永远不是视觉上的震撼,视觉背后营造的氛围、代表的情感给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才是最大的,你放一个血腥的画面观众确实被吓了一跳,但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而且根本激发不了观众对人物的同情;而如果你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虐了他一把,他会记好久。希区柯克说得对:真正恐怖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死前所酝酿的情绪。就像《鬼子来了》最后的屠村的段落,剧情上的巨大反讽加上气氛和情感的高潮,愚昧的村民现在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这一幕给观众的冲击几乎和观众身临其境一般,仿佛观众正遭遇屠杀。杀男仆是告诉观众没有奇迹,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斯皮尔伯格在屠杀开始时为观众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到后面再把它轰的粉碎,这是全片最残忍的一个段落。《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黑白影像中的红衣女孩。孩子,是斯皮尔伯格继续厚望的意象,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孩子是天真美好,纯真善良的理想载体无论是《第三类接触》,《ET》还是即将上映的《间谍之桥》都有孩子的身影,本片中的红衣女孩可算是老斯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孩童形象了。 在大屠杀进行到中间时,红衣女孩登场,她步履蹒跚十分可爱,在黑白胶片拍出的画面中红色成为唯一的亮色因此又特别显眼,女孩登场时音乐响起,这段音乐是一群孩子在合唱就像基督的圣歌一样庄严神圣,更让小女孩像个天使一般。一旁高山上的辛德勒俯视着山下的街道看到了红衣女孩,也许是这个女孩击中了辛德勒的心灵,辛德勒才决心救犹太人的。女孩在街上行走,街上鬼哭狼嚎尽是杀戮,这一幕独具匠心的设计让观众都以为这是导演在绝望中寄予的美好幻想,是给观众希望,是导演对生命的歌颂,是黑暗中的灯塔。对此,闷骚的斯皮尔伯格表示呵呵。女孩蹦蹦哒哒的跑上了一间阁楼,钻到了床底下,钻进去的时候还发出哼哼的声音十分呆萌,床下的女孩嫌外面的声音,于是她捂着耳朵瞪大了眼睛一脸萌像的望着外面,这一幕够可爱的。
但细心一点会发现,女孩钻进床底后画面就变成黑白的了,画外音是一大队人马跑步的声音,这声音是谁的声音呢。这是导演在转场上玩的小把戏:音响转场,这一手法我在《活着》影评里分析的有,而且还特意强调了《辛德勒的名单》里也多次使用。这一队人马就是刚才重点讲得夜晚屠杀居民的人马,导演用声音直接由白天的屋内转到夜晚的屋外,官兵们一个地板一个地板的用听诊器搜索,连床铺和柜子都不放过,小女孩的命运不言而喻。在剧本上制作者们还特意欲擒故纵,以逆向思维来写也是在抹杀掉观众的希望。在一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上,乘客们口渴难耐辛德勒想帮助他们,于是借来水管说是拿车厢里的人取乐其实是给他们水喝,大家看着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哈哈大笑,觉得辛德勒太坏了太会玩了,正当观众为辛德勒的善行感动时,少校突然说了一句:“辛德勒,你太残忍了,你在给他们希望!”(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帮助犹太人)
这种逆向思维一下子又给观众浇了一头凉水,不管怎么样这群人到了奥斯维辛都是一死,辛德勒以为自己在救他们,实际上不但不能救反而徒增了他们死前的痛苦。而且本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少校的单人近景镜头,少校紧皱的眉头和板着的面孔也告诉观众其是少校已经看出来辛德勒的用意了,这一场逆向思维的戏也是一处神来之笔,是其他该题材电影中所没有的。《辛德勒的名单》拍摄难度大主要源于题材的特殊性,历史题材和传记片是所有类型片最难拍的,难度之一就是剧本创作上:又要尊重史实,又要具有戏剧性最终还要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记片类似于历史题材又不同于历史题材,剧本创作也十分不易,但这两种题材又是电影人表达自己人文思想和对生命思考的最好载体,因此备受导演和学院派青睐,是奥斯卡最中意的口味。水平不够的人驾驭这两种题材要么拍成纪录片,要么拍成小众粉丝电影,要么如同鸡肋拍出的作品毫无意义,而这几年这类作品几乎层出不穷除了圈钱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很快就会被影迷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历史和传记想拍好甚至拍出深度十分困难。而本片作为历史传记片可谓难上加难。《辛德勒的名单》从计划到开拍共历时13年,主要时间花在了剧本创作筹资和筹建剧组上,剧本多次修改几经易手,很多商家也对这类题材并不热衷,最后环球影视公司决定投资前提是斯皮尔伯格担任《侏罗纪公园》的导演,老斯拍摄《侏罗纪公园》创造了票房奇迹才获得《辛德勒名单》的绝对话语权。《辛德勒的名单》片长195分钟,全片几乎都是黑白画面是一部反市场的作品,但却得到了各大院线的支持,最终在全球斩获了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而导演兼制片人的斯皮尔伯格将全部票房收益都无偿捐赠给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辛德勒的名单》的伟大除了与其其思想性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更与它高超的艺术水准有关,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很多但《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一部。本片无论是导演技法,剧本还是它的画面无可挑剔,尤其是《辛德勒的名单》的美术设计可以媲美《泰坦尼克号》甚至更胜一筹,《辛德勒的名单》虽然是黑白画面但场景却极为华丽构图精美,让电影呈现出来的黑白画面看起来赏心悦目,基本上是一打开就让人不忍关上,这也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特色之一:画面精致堪称摄影与美工教科书。伟大的电影就该这样,不但思想深刻情感动人而且技法高超对电影学徒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样的电影无论在普通影迷心中还是学院派心中都有极高的地位,这样的电影才能传世。
(辛德勒初登场,斜线构图十分精致,加上灯光和景深进一步强调了其存在感)
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那你真该找来看看,这不是一部让人压抑的电影,相反这是一部充满人性与温暖的电影,虽然斯皮尔伯格的手法冷峻残忍但都是为衬托人性,这都出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屠杀只是电影的历史背景,历史之下人性的探讨才是这部用电影的主旨,电影的重点都放在了人物塑造上,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杀人少校;充满奴性又善良淳朴的犹太人;还是无耻混蛋辛德勒导演都一视同仁把它们当做一个人来看,然后在二战的特殊时期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少校虽然残忍但他也会动情,他也会爱上自己的犹太女仆这一剧情设定不但丰富了少校这个人物,也是对种族歧视的最好抨击,虽然历史上的这位少校根本不可能这样。总之《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绝望之中给人无尽温暖的电影,看完后让人感觉很舒适而不是压抑和虐心,如此沉重的题材,能被斯皮尔伯格在情感上把握的如此到位实属不易。
3 ) 深具史诗的格局——《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 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辛德勒的故事也会被人们永久地诉说。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阵容强大,让所有人都重感了一段血腥的历史。
看完影片,我不禁留下了眼泪。历史是怎样的,人性是怎样的,《辛德勒的名单》为我们诠释了。世界是怎样的,在《辛德勒的名单》的黑白与彩色的变换之中,我们感悟了。正如“黑色星期天”,历史有过一片黑暗:而正如影片开头的烛焰,人性闪烁着美丽的光。
4 ) 第三遍看重新发现的细节,想到多少记多少
1.影片在犹太人祭奠的开场后第一个场景是集中乡村犹太人并将其运送至城市的火车站。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携带便携桌椅、文牍表格和文具,对犹太人进行登记的德意志官吏。影片后来的段落中他们还多次出现,细细体会才发觉他们才象征着全片中最为恐怖的力量——一丝不苟地按规章制度完成灭绝计划的国家机器。
2.辛德勒本来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一开始酒会出场是跟党卫军拉关系。找伊萨克·斯特恩负责具体的记账、管理。开始的启动资金是犹太人区里的老金融家出的。纯粹借乱世捞一笔。
3.斯特恩想尽办法救了一个文科老教师。战争时期为活命搞工科是必须的,但为了民族的未来不能舍弃文科。
4.辛德勒救斯特恩那一段公关功力非凡,但我想说的是后面文员和军官跟辛德勒一起喊斯特恩寻找他的那一段。这几秒钟是本片唯一具有斯皮尔伯格式幽默的地方。
5.哥特清除犹太人区之前的那一段演讲,非常、非常、非常恐怖: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允许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据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六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而他所暗示的已经很明显:“……而你们,将创造这个历史。”
德意志从各行各业被征召为党卫军的人民群众将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把“犹太人”换个词想想。
凭这一段,哥特不用再做什么,他就活该被吊死。
6.直接跳到最后,想解释的是,最后辛德勒的哭泣绝对不是做作或过头。因为辛德勒犹太人把用金牙浇铸的金戒指送给了他。任谁都知道,反犹主义者一向以犹太人贪财、贪得无厌为理由剥夺、屠杀犹太人;而当辛德勒犹太人真的把最后的一点纳粹想剥夺而剥夺不走的财富自愿献给为保护他们而倾家荡产的“纳粹党员”义人的时候,谁又能不动容?只有到这一刻,辛德勒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之前他的救人,是从机缘巧合(犹太劳工便宜)——工具理性(有能干的人)——良心发现(开始尽可能收容相关家属),到最后的肩负重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出所有能救的犹太人)。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的箴言,是辛德勒最后哭泣的原因。(影片中的)辛德勒通过这句话,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彻底理解了他的经历的意义。和前面带领犹太人单纯为死者默哀不同,辛德勒的哭泣是为数百万被纳粹毁灭的世界而哭泣,为人类的文明、理性、财富和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在这场绝无仅有的浩劫中被肆意践踏而哭泣。当他说“这个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顶针可以换两个人”的时候,他指的不是单纯的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记忆和良知的问题。辛德勒在这一刻意识到了拯救犹太人这个行为是在重建被纳粹摧毁的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即使他已经做的足够多足够好,身为一个“纳粹党员”,他是仍然不会满足,仍然要为过去没有更早觉醒而哭泣和忏悔的。
7.最后苏联单骑的“解放”略黑了一下红军。然而红军的“不能往东……我要是你也不去西方”的告诫,实际上是对今日以色列国家的肯定:犹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保卫自己的能力。
8.绞死哥特时凳子没有立即踹掉,隐喻纳粹阴魂不会即刻消散。很多人提过了,但有必要再提一遍。
9.最最后演员们搀扶着原型们为辛德勒逐一献石祭奠。连姆·尼森最后的献花和最后的身影是代表辛德勒本人吗?我想他是代表着全人类都应该认可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拯救无辜的人,永远值得肯定,永远问心无愧。
p.s.辛德勒是苏台德德意志人。
p.p.s.辛德勒的经历当然也给纳粹德国的所谓“反腐”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5 ) 救人一命,就是拯救自己
说不清为什么,直到最近才看了名作《辛德勒的名单》,“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在那个疯狂失常的年代里,人性的光辉照亮的总不只是被救者本人。奥斯卡•辛德勒,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他是一个投机商人,甚至落井下石,仗势欺人的掠夺者,然而,他之后的壮举又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留有足够的道德底线,将可能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拯救这个世界,同时拯救自己。
奥斯卡•辛德勒在片中的出场并不光芒四射,用道貌岸然,人面兽心似乎形容起他来都不为过。他风度翩翩,善于交际,与纳粹上层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利用这种关系建立自己的商业势力。辛德勒更像一个逐利的商人,他并没有多么强的道德观,他看重的更多是个人奋斗下的商业利益,这让他做起趁人之危的事情来毫无愧疚,但是同时也让他对纳粹的反犹价值观不以为然。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因为辛德勒此后的伟大举动,而刻意掩饰他的道德缺陷,在犹太人被驱逐的时候,此时的他并没有帮助他们什么,倒是更乐于趁机榨取些商业价值。他让犹太人进入他的工厂也更多看中的是其低廉的成本,甚至只要他愿意可以任意处置的权力,这是一桩多么完美的买卖,一场多么残酷的“圈地运动”,夺去犹太人的一切财产,在此基础上建立工厂,再让这些一无所有的犹太人进入工厂工作,辛德勒显然也很享受自己超越父亲的业绩。
而辛德勒尽管商业上显得精明乃至奸诈,但是斯皮尔伯格也已经在对他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他理性和感性的地方,他并没有如党卫军一般歇斯底里的疯狂,他看中犹太工人的技术能力和低廉成本,同时又并未因此歧视他们,反倒与他们相处融洽,即在人格上,他是保持着健全的理性态度的。而在他与犹太群体中,他的得力会计师,犹太人斯泰恩又是重要的角色,辛德勒或许并不是恶魔,但是让他最终勇敢的救助一千多名犹太人,也是一个渐进和逐渐认清现实的过程,而斯泰恩就是这个过程重要的推动者。斯泰恩一次次的在德国人和犹太人间周旋,他首先就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同时也渐渐影响着本欲置身事外的辛德勒。很多时候,人类善和恶的一面都潜伏于内心中,而最终的表现常常就取决于那亲身接触的人和事,党卫军一次次出格的举动,包括直接影响辛德勒商业利益的行为让他渐渐感到愤怒,而斯泰恩一次次请求他救助他人的行为也唤醒了他心中善良的品质,并让它不断壮大。很多时候,人的举动就源于一种“习惯”,当你做了某件事,让你产生了愉悦、满足或是释然,都可能给你一种再做一次的反馈,所以,常常,优秀是一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善良是一种习惯,残忍是一种习惯。而辛德勒便渐渐地让拯救他人成为自己的“习惯”,不要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当他发现他用一只手表就可以让一个人远离焚尸炉时,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
与辛德勒站在对立面的是阿蒙•戈特,一位党卫军高级军官,他可以看做将残忍作为一种“习惯”的代表。他初次出场,就指令将一个女技工枪决,之后稍有不满,便当场枪决工人成了他的“习惯”;他清早会拿枪对着工人打活靶,在倒下的尸体中微笑,这也是他的“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从他人的恐惧和死亡中获得愉悦,他对鲜血和他人的痛苦已经感到麻木,麻木的他也暴露着自己的空虚与虚弱,而他又只能从下一次杀戮减轻这种无助感。与没有让辛德勒高大全相对应的,斯皮尔伯格也没有让戈特成为简单脸谱化的魔鬼,他也有血有肉有情感。片中几个镜头都刻画了这个人内心的无助与空虚,如恼火的想枪决一个人,却因为枪械故障无法开枪的那种焦躁,他太想证明自己控制一切了,甚至为此刻意杀戮,却发现自己无法掌控太多一切,倒是辛德勒潇洒的似乎控制着局面。他与挑选的女仆间的关系更是令他纠结,爱她意味着他刻意营造的冷酷地控制一切的形象的自我崩溃,而二战末期,那种加速的奔向毁灭的疯狂更让他接近崩溃的边缘。戈特是一个矛盾体,因而也让观众对他的情感容易产生矛盾,无论如何,一个屠杀不知多少犹太人的他是可恨的,是应该接受惩罚的,而同时,他又是可悲的,他无力的被洗脑,无力的去屠杀,无力的爱上“应该”鄙视的女人,又无力的发现无法与她共度一生,最终,无力的走上生命的末路,成为纳粹疯狂的历史过程中,大量走入迷途而毁掉他人,也毁掉自己一生的德国人的缩影。
是的,戈特毁掉的不只是犹太人的肉体,也是自己的人生;而辛德勒拯救的不光是犹太人,更是自己的灵魂。我很喜欢《辛德勒的名单》那款经典的海报,一只手从上握住一只向上的手,明显有个紧握又上拉的力量感,这一提,将被救者和救人者都提升出了苦难,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超越二战背景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希特勒鼓吹着德国人的高贵和犹太人的低贱时,在风雨如晦的日子恰恰上演了这一出反希特勒意图的拯救和自救,这正是其鼓舞人心的地方,任疯狂的极端主义思想一时横行,总有人道主义的光芒照耀前方。而辛德勒的不完美更体现着这种力量的普适,它不需要你有如何的道德高度,不需要你已走过的人生路上毫无瑕疵,只要正视当前的现实,抵御将自我道德下拉的力量,就足以保持良知,并成为社会理性运转的一份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3fb00f7de2e533a730eec09.html 6 ) 感动于良知
对于和战争有关的电影,女生的兴趣一向都低于男生。几年在北京前买了这个电影的dvd, IT男看过之后推崇备至
,而我却一直都没有完全看过,仅仅看过其中的一些片断。
当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纳粹在Krakow大屠杀后继续“清洗”躲藏在房子角落、夹层、壁橱或钢琴中的犹太人,其间一个德国人伴着枪声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英国组曲”(第二组曲BWV807第一乐章)。。。(不过我至今没有想通电影里为什么有一段德国士兵的对话,讨论这个曲子是莫扎特的还是巴赫的。。。)
最近发现当初买的碟片已经自杀,况且现在可以买到更好的版本,于是又买了一套。买回家之后温习这旧片,终于完整地再看了一遍。都说这个片子很长,但我坐在那里,安静地看完这个片子,一点也不感到时间的流逝。
影片是黑白的,所以,窗子是白的,钢琴是黑的;天空是白的,大地是黑的;皮肤是白的,外套是黑的;雪花是白的,鲜血是黑的。死亡本身造成的恐惧因此被淡化,而因为被纳粹所践踏的人性和对未来的无望而产生的绝望,反而被影片推至极限。没有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决不会体会到这种绝望,而我,我相信自己哪怕是看过十次,所感受到的,也决不会超过那真正绝望的千分之一。
那是怎样不见天日的一种黑暗啊。而辛德勒的名单,对于那一千多个“Schindler‘s Jews”来说,却是那无尽黑暗中触手可及的一丝微光。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生命,一个故事,更能燃起更多的希望。
黑白的影片中,却出乎意料地让观众看到一丝色彩,--一个身穿淡淡红衣犹太小女孩在远远的背景中奔跑,仿佛逃离了纳粹的魔掌。但在将近结尾处一辆装满了尸体的车上,我又看到了那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那个镜头依然是远远掠过,却唤起人心中无尽的悲伤。
影片的末尾,那些获救的“Schindler‘s Jews”手挽手站在地平线上,画面渐渐由黑白转为彩色,那个时刻,仿佛冰封大地瞬时充满了阳光,让我的喜悦眼泪溢满了眼眶。。。。。
我想,这部电影的感人,不在于情节,在于可以唤起所有观者心底的良知。
斯皮尔伯格,犹太人,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通过黑白映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传播到世界各地,那段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杀戮终于大白于天下。苍天悲悯,辛德勒名单内是生命,外是死亡,他为此倾家荡产,1100犹太人得已生还,也记住了辛德勒这位伟人。
一部没太大感觉的公认神片,拍的的确是很真实,但或许我口味重了点,还嫌不够残酷吧……最后辛德勒对着一千多人的一番话泪崩了,我和同学俩大男人在自习室默默泪流再默默用纸巾抹泪的场景太喜感了
有钱才能保护喜欢的人
不仅仅是犹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我哭死算了我
“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一段如此深刻的历史,多么希望它早早结束,但如此一部经典的影片你却永远都不想它完结。感动于良知,印象很深刻的永远是黑白画面中的那一抹红色。在任何时代,不管有多么的黑暗,都会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着;经典的影片也不会因为缺失色彩而让人觉得沉闷。★★★★☆
请看一部没有笑容的电影吧
出门的时候,看到灯火辉煌的城市,会觉得一切幸福美好都是罪恶。。。
这不止是剧情,更是技术、镜头、剪辑、演技和配乐的综合胜利。表达是一出技巧活,不以剧本和背景定优劣,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功力和运气造成,不可求,但可遇——《辛德勒的名单》可谓厚积薄发。而实论背景,辛德勒本人之事尚存争议,电影却已在全世界人面前诠释并且定性了,由此可见媒体的影响之大
“你从来不喝醉,那是绝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权力。” “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却不那样做。那是古代帝王风范。那才是权力。”
最后辛德勒摘下自己的胸针,说自己原本还能再救一个人,痛哭失声的时候,我也已经哭得不成人形。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经典之至,感人至深。
这类片子,在我的概念里,和读书时四大名著同等级别,大部头,轻易不敢触碰,一旦决心看就要掏心掏肺100%投入。很辛苦。看完都像心灵负重走了长征。平庸之恶也许只是借口。真的猛士敢于面对人性的黑暗与软弱,敢于跳到体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像伟大的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致敬。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你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辛德勒的名单,当时我看成希特勒了,还以为是间谍片,后来看了发现是救赎片。二战时期的片子大多是在救赎和摧残中纠结。日光之下再无鲜事。不过不能否认影片很不错。
连姆·尼森后来又演了《通勤营救》《空中营救》《飓风营救》,半辈子都在营救别人。幸亏《辛德拉的名单》当年没在中国上映,要不然中文译名可能会是《辛德勒营救》。
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
我可以冷漠的看完整部影片。我深知我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自己
印象很深刻的是黑白画面中的红色。
献给导演认真的态度和无数个小高潮
辛德勒犹太人献给辛德勒的指环上写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当1100这个数字具化到一个个人名的时候,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