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1990

HD

主演:Hossain Sabzian,莫森·玛克玛尔巴夫,Abolfazl Ahankhah,Mehrdad Ahankhah,Monoochehr Ahankhah,Mahrokh Ahankhah,Nayer Mohseni Zonoozi,Ahmad Reza Moayed Mohseni,Hossain Farazmand,Hooshang Shamaei,Mohammad Ali Barrati,Davood Goodarzi,Haj Ali Reza Ahmadi,Hassan Komaili,Da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特写1990 剧照 NO.1特写1990 剧照 NO.2特写1990 剧照 NO.3特写1990 剧照 NO.4特写1990 剧照 NO.5特写1990 剧照 NO.6特写1990 剧照 NO.13特写1990 剧照 NO.14特写1990 剧照 NO.15特写1990 剧照 NO.16特写1990 剧照 NO.17特写1990 剧照 NO.18特写1990 剧照 NO.19特写199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特写199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黑兰,记者法拉兹曼德前去报道年轻人霍塞·萨布齐恩因诈骗被捕的事件。原来,失业的油漆工萨布齐恩是一个影迷,他自称是著名导演穆赫辛·马克马尔巴夫,取得阔绰的阿汉卡赫一家信任,向他们借钱拍片。事发后,萨布齐恩被抓。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此案展开了纪录片似的跟踪调查,他采访了警察,阿汉卡赫全家,以及萨布齐恩本人。  审讯过程中,萨布齐恩为骗取了阿汉卡赫一家的感情而后悔,但他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如果有钱,他真地会拍摄自己的电影。而且,假扮导演马克马尔巴夫赋予了他自信。最后,原告阿汉卡赫家撤销了起诉,而萨布齐恩也见到了真正的马克马尔巴夫,后者骑小摩托带这个年轻人重访阿汉卡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 第三季女系家族SP亚莉克莎与凯蒂第二季黄玫瑰继承者计划欢爱小屋第一季闪谷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给阿巴斯的电影理念一个特写

《Close-Up》

不是所有被踢飞的罐子都能被特写

看的过程中数次困意来袭,然后实在绷不住了,倒头大睡三小时再起来接着看,这也是我认为《特写》的最大特点:极具生趣的理解,平淡无趣的体验。

真实的人重现真实的故事——与我以往看到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都不同。它以纪录片方式的形式呈现,但是带有明显的电影质感,我觉得“磨皮感”这一词特别适合形容《特写》——美女都爱p图磨皮,电影怎么不可以真假参杂,它看起来像纪录片,却是一部虚构作品,将观众带入“歧途”,在精心设计的场域中进行真假辨别的思考。所谓做戏做全套,庭审时粗糙的纪实质感以及不加修饰的台词,出狱后断续的录音语带以及汽车的追随跟拍,阿巴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所看到的是“ ‘真实’ 被时刻记录, ‘虚假’ 的电影艺术”。实拍的庭审现场与复刻的脑中回忆,虚与实的边界就此模糊,真与假的概念悄然融合,故事主角是否被特写镜头激起了表演欲,导演自身是否正站在镜头背后操纵一切,影人观众是否能跳脱全景品细节挖真相,电影在阿巴斯手上是一个印在胶卷上的实验装置,所有人都是被实验对象,而影院是实验场,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实验内容,特写镜头不一定对准了每一个人,但一定在反思过程中的某个角落。

电影是什么?《特写》没给出确切答案,结尾的特写镜头,笑得羞涩,红得美艳,那一定格必然为电影艺术拓展了更多可塑性、可玩性、可能性……

乘着摩托穿越车流,电影概念的重构正如那抹手捧的红,在夕阳下愈发醒目。

 2 ) 我看到的“特写”

时隔接近一年的时间,我又一次来了电影资料馆,这次看的是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作品《特写》。

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叫萨布齐恩的伊朗年轻人假冒成了一位伊朗的著名导演马克马尔巴夫,不仅赢得了一个大户人家的信任,而且混进这户人家里蹭吃蹭喝过夜,并且以拍电影为目的骗取了大户人家一笔钱。但是很快萨布齐恩就引起了这家人的怀疑,在确定他不是真的马克马尔巴夫之后报警,让警方逮捕了萨布齐恩。

不过,虽然电影由萨布齐恩的诈骗案引起,但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却并非萨布齐恩的“作案”过程,而是将大部分篇幅放在了法庭上。而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参演的演员都是案件的当事人,而法庭审判部分则是这场案件的法庭实录,据说当时阿巴斯在法庭上设置两台摄像机,一台拍摄法庭的现场情况,一台拍摄沙布齐安的特写。在这部电影的片头甚至还出现了阿巴斯本人向法庭请求获得案件审判现场录制资格的片段。这是一种模糊了现实与故事的手法。

这部电影可玩味的地方有很多,对镜头语言、电影中的隐喻等等我还比较外行,这里想说一个我比较有感触的点,那就是为什么萨布齐恩要去冒充马克马尔巴夫导演。

我认为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物质上的,在电影里萨布齐恩也提到,他离婚了,要抚养两个孩子,可是他实在是太穷了所以冒充一位有名的导演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大户人家要钱来搞创作,甚至还可以给大导演树立一个“接地气”的公众形象。

其次是精神上的,在法庭上萨布齐恩提到,作为伊斯兰教徒他们要读古兰经,那本应该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可是身处底层的他无法从古兰经中得到共鸣和慰藉。反倒是马克马尔巴夫导演的《骑自行车的人》拍出了像他这样夹缝中生存的伊朗小人物的苦难。萨布齐恩的潜台词似乎是,马克马尔巴夫导演的电影,就是我的古兰经。那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在穷困潦倒、生活陷入绝望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支撑下去的精神力量。甚至为了让自己摆脱现实的痛苦,他索性把自己想象成了马克马尔巴夫,因为这样他不仅可以更低成本地得到别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那是他作为一个底层人物的英雄梦。

萨布齐恩其实不是什么坏人,他只是沾染上了“穷病”。在电影的最后,他说他不要再扮演马克马尔巴夫了,他要扮演“他自己”。可是在那个失业率很高的伊朗,他真的有那样的勇气扮演好他自己、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吗?

从电影资料馆出来,忽然有点感叹。其实我住的离电影资料馆很近,骑自行车只要十分钟,可是过去大半年出差、疫情隔离等等各种原因,我差点忘记了这个家附近的“精神后花园”。后来我发微博写道,住得离电影资料馆近真幸福,我从自己的房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伊朗只要十分钟的路程。

 3 ) 伊朗电影Close-up 短评

平时不太习惯把个人积累用的“电影库”里的评论发出来的,但觉得发出来也是对自己的督促,文字不会太随意。但是我特别不想剧透……所以删除了梗概部分。但仍然会有轻微剧透,不影响观感。

人物亮点:

Close-up,是镜头特写,也是对他的精神、他的思想的特写。不同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正常来说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才会去追求精神满足,但这位主人公却由于从小就爱上电影,受制于环境等因素一直未能实现电影梦,出现了物质条件与精神需求的极大矛盾

他同时也挣扎于自我矛盾,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并不以金钱为动力,只是满足自己的浓烈的幻想,甚至有飞蛾扑火的感觉,明知道自己已经被怀疑,仍然愿意去扮演那最后的几分钟;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免去物质的欲望,他接受了金钱接受了衣服接受了住宿,无力偿还,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是在用“拍电影”给自己找借口了。

人性之复杂,充斥着欲望。

我喜欢伊朗电影,因为所看到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虽然沉重,但总是让人看到人性的希望,结尾是上扬的,与美国的黑色电影太不同了。影片中的配角很善良。让我感觉这个文化体系里的人也都是善良的。

最爱的镜头:

Close-up 尾声

电影语言部分

影片的中间部分镜头运动很少,靠演员的表演、阴阳光烘托出的人物内心矛盾、以及台词支撑;到了尾声,导演开始发挥视听语言的作用,声音的作用可以当作教科书里的例子了,先是diegetic sound,拍摄者的收音因为小蜜蜂信号的原因时断时续,增强真实感;营造悬念,吊着观众想知道他们的对话;以及一种拍摄条件差、麻烦重重的直观感受,突出了时代背景。

然后是马路上电动车的场景,刚好我认识的一位导演也十分喜欢拍“电动车”,我想在马路上跟拍时晃动的质感让电影更接近真实吧,隔着破碎的车玻璃,无数遮挡物中去寻找那一个渺小的人,他捧着与自己的身份毫不相符的花,去谢罪。这种生活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让人很无奈,突然就想到曾经看到的一张摄影(也许是绘画)作品,应该流传很广了,一位乞讨者在睡觉,头边摆着新鲜的玫瑰。对于精神追求的表达,也是容易触动大众的吧。这位伊朗导演借电影在表达对“人权”“平等”的呼吁,讽刺了影视业的人“不接地气”的现状,也表达了“导演和普通人一样”的心声。

镜子的使用在伊朗电影中不少见了,伊朗导演很善于用构图、镜面反射去表现人物关系、或是人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所以一部90年代的片子,一部来自于伊朗的电影,21世纪来看,跨文化来看,仍然能受触动。是我喜欢的风格。

 4 ) 短评写不下啦/

在冗长的自述中,“犯罪者”提到了他对电影与艺术的热爱,随即解释了冒充马克马巴夫导演的原因:为了得到尊重、善待甚至权力。

“了解社会苦难、捕捉其中的弊病、处理社会阶层的问题……导演要谦卑和贴近民众…” 他不懂什么是特写或广角镜头,却无比熟悉导演这份职业的习惯、行为、思想,甚至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或者准确地说,是他所认为的伊朗的导演应当有的模样,譬如如何躲避粉丝、看片应当选择影片和未删减的版本等等。

与此同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是个穷人。似乎电影与艺术,作为一种象征和符号,可以帮助他通过这样的“精神富足”来投机取巧的摆脱物质贫困。于是乎,他扮演别人,自作聪明的盗用信息,满心欢喜的坐享其成,以致于入戏太深。

在众人面前的一切说辞,其实都极有道理,仅仅是聊起来工作态度的话题,都可以借此机会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这个可怜人,太需要一份认可了,对社会身份的渴望让他自己把生活当做了电影,演成了跳梁小丑,愈演愈上瘾,甚至不要脸。

这个可怜人,有点可笑,又很可悲,言行举止带着几分有趣,夹杂着些许智慧,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小偷”,偷走了别人的身份与人的信任。可这件事,最吊诡之处不就在于:为什么阿汉卡夫人一家会被其所欺骗到呢?怀疑的同时还被支使的团团转,唯命是从。直至Sabzien先生被捕入狱。

Sabzien在法庭上,对着真正的导演的镜头阐述了一切,面对镜头他反倒是自在的不像是扮演“马克马巴夫”或任何人,而是展示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马克马巴夫导演,始终以“在场的缺席”出现在所有人的表述里,直到最后15分钟,真假美猴王才相见,Sabzien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接触到他表演的参照对象是一个怎样的人。马克马巴夫的名字和符号,乃至电影作为艺术所意味着的一切力量,在Sabzien的表演中被完全置换了。

贫困的生活令他感慨人生苦短。比起导演这个成功饰演了近40天的角色,他清清楚楚地觉得自己更适合去做一名演员。如果有机会,他大概率会成为一名好演员的。他大概研究了一些电影剧本,看了一些电影,读了一些书,他认真的把托尔斯泰说的“艺术是一种内在经验”践行了,可他像个小孩子一样犯了大错,就是把别人当傻子了。

其实,他就是偏执的把别人都当做自己的观众了,法庭上也如是认为。当然,也对自己的举动感到了羞耻和悔意。那么,如果谈及犯罪,他究竟错在哪里、罪的本质又是什么呢?道个歉吧,被欺骗的“受害方”也试图包容穷人的苦难,也感觉到了视野、政府腐败等社会问题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带来的摧残。毕竟对Sabzien来说,电影故事比《古兰经》在痛苦十分有效得多。

就这样吧,用一盆盛开的花,救赎曾经犯过的错。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骑单车的人》(1987) 也就是片中字幕马克马巴夫的《骑自行车的人》,讲述的也关乎一个每日“表演”的可怜人。阿巴斯的这部《特写》也许正是特写版的《骑单车的人》。

 5 ) 凝视的重量

电影是观看的艺术,如果题材本身的叙述不仅依赖故事,而是在于电影的形式与故事达成了统一,那我们会说这是一部真正好看的电影,想来,电影取名《特写》,不能粗浅的认为这是因为影片给男主萨布奇恩的镜头多为特写。这部电影的美,美在多个角度均体现了电影特写这一语法的力量。

特写在电影景别里属于极端的类型,由于它将观看者的视线集中在一件单一事物,而弱化了其他的事物,特写镜头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特写运用的不够好,观众就会显得被动,受制于某一观点。但同时,它强硬的属性在某些角度会让事物与主题形成强有力的关联,即便单一的体现某一事件亦有可能顾左右而言他,所以问题来了,作者需要观众真正注意的是什么很重要,是一片叶子亦或一个面孔?还是一个道理?好的特写就是一针见血,不当时引起观看者的血晕,恰当时会刺激到观看者的共鸣深处。

这部电影的结构好比漩涡螺旋,剧情的发展是从外至内,层层递进,递进的过程几乎没有被耽搁过,可是,阿巴斯的电影总显得很随意,像风一般的轻盈。它可以让观众融入到某一谈话场景中,而不知不觉的了解了事件的全部。就像开头的记者与司机对谈的场景,车里四个人有一无一的对话,但其实都不是事件的中心人物,而是漩涡外圈中的一个点,距离事件中心的线索有很多,为什么仅仅体现一个点,我们看见搭载记者来报道诈骗案的司机等候时的状态,他看见了下滑的金属罐子,看见了天空中的喷气式飞机,看见了垃圾堆里的花朵并收集起来,直到我们看见两名警察持枪下车才意识到了案件的严重性。在这一幕中,观众反思的是影片笔墨对于无关紧要的人身上还要停留多久,在无关的线索中猜测着事件的整体是一种知微见著的技巧。

但随着采访者的介入,诈骗案经由记者的记录已经在报刊上登出,电影的视角从刚才的司机身上来到一个陌生的采访者身上,他似乎对报纸上的报道意犹未尽,并开始追根溯源,同时在原告者家中的询问也似乎有意将材料升华。影片的视角清晰了,不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依然是闲散的,且经常从事件中偏题,例如家中二儿子会去谈论就业的问题。虽然问答者的主观视角中没有设置太多的悬念,但他探寻真相的决心是渐渐被观众察觉的。

到第三幕时,导演的出现整合了所有的角色,创作者自由的意识贯穿在这个叙事漩涡中。本片的导演阿巴斯本人探监,探望这个被告人,观众顿时被混淆了,原来前一幕的采访者是导演,原本虚构的剧情片被混合进纪实的味道。剧情仍然不断的被推进,可是影片的介质却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形式的改变却是有叙述性的,他表明了影片的真正动机,从原本的无动机变成了导演本人的动机。

法庭的部分,视角则再度升级,从一个真实导演的眼睛走向了摄影机的镜头中,粗糙的模拟摄像机画面呈现整个开审过程。阿巴斯告诉被告人萨布奇恩,此时有两个摄影机对准你,一个是特写机位,一个是全景机位,而观众只能看到的是特写机位下众多单人面孔的表现。此时的特写不单是景别本身,导演似乎在告知观众,请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区区只有1900特曼的小案子里,听听这个冒充著名导演马克马巴夫的人准备说些什么。观众的视线被收窄,这是叙事上的特写。

此后,在原告一家人讲述此案的原由时,视角不单止停留在记录者身上,也随讲述者回到过去,时空不断的来回切换。漩涡的中心逐渐清晰,谜题是萨布奇恩为什么要冒充导演马克马巴夫?

到此时,影片的整体结构已经成型,观众只需要倾听萨布奇恩讲述即可。法官和阿巴斯代替了观众问出了诸多问题,这些就像平日里,大家看到一个新闻人物时脑海里会蹦出的疑问,犯罪分子的内心活动?这个人家里的亲戚怎么看?外界的呼声是什么?排除恶以外他是否有什么自身难处?等等。

阿巴斯的故事材料极其简单,只是一个新闻事件加若干个问题,关键的在于导演怎么去组合它们。电影有时候讲的很透,有时候又讲的不那么透,比如关于被告萨布奇恩是否因为心理疾病所导致对于马克马巴夫的冒充,抑或是另一种尚需解读的行为艺术。其实人物本人说了很多,但始终在迂回,他并不负责给予答案,对此,影片有很大程度的人物留白。影片具备了新闻媒体的种种业界良知,真相不是单一的,真相在每个人的心中,但前提是电影人要讲足够真实、可信的材料呈现出来,尤其是当记录者愿意把自己从外圈到中心的每一个探寻过程公布于众时。只要人们愿意投入凝视,就会呈现出内心的答案。

在整个漩涡逐渐明晰的同时,观众也带来了意外惊喜,阿巴斯安排了真假美猴王相遇,被冒充者马克马巴夫导演本人亲自入镜,迎接萨布奇恩出狱。两人骑着摩托,马克马巴夫给萨布奇恩钱买一束向原告赔礼道歉的花,这些情节都在响应前文萨布奇恩欺骗阿恒哈一家人时编造的电影文本。

仅仅在电影中使用特写镜头是不足以将本片其命名为《特写》,《特写》对准了伊朗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对于贫苦的人,不能因为他们犯了错就对他们的诉求视而不见,无论他们的骗术是否高明,无论他们是否真的有意用艺术去表达自己的内心经验,无论他们是否会洗心革面,作为一个电影人应该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关注是种力量,特写作为电影这门艺术的关键技术,是可以实践的行为。

 6 ) 虚实-影像:历史及其它

在虚实-影像的运作机制下,虚构与记录形成了并相跃升的状态。在记录中插入的虚构不仅没有消解写实的能力,反而使影像更加真实;同样,在虚构的强力下置入的真实要素则进一步让观众陷进对虚构合法性的疑思中。

这种机制的发明,并不是早已有之。虽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他的《欧洲快车》中已经创造出接近虚实-影像的新影像类型,但罗伯-格里耶的此举受到的是当时在小说创作中兴起的“元小说”概念的影响,而不是出自影像自觉。这种带有反思性质的自觉一直要到90年代,才真正成为一股潜在的运动,从而引起人们对电影本质的重新思考。

这一运动是在剧情片和纪录片这两种影像类型的作用下产生的。自电影诞生起,剧情片与纪录片就保持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前者默认的虚构性质与后者必需的真实性形成鲜明的对照。但随着小说创作中 “元小说”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以相似的方式反思电影这门媒介艺术。他们试图在影像的虚构框架下加入真实的拍摄过程,模糊掉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刻意地暴露出影像的虚构性,以获得一种带有间离效果的真实感。

在费里尼后期的几部作品中,这种反思性越发明显。《罗马》这部混杂着虚构与记录的作品中,不仅摄制进程被当成素材写进成片,作为导演的费里尼本身也出现于镜头前,指导着影片的拍摄;或者在《访谈录》中,本身便是费里尼对于自己电影生涯的一次采访虚构,至于其中哪些部分是真实,哪些来自虚构,已经不再能分清,同样在《船续前行》的结尾,让罗马第五号摄影棚中正在进行的摄制过程进入影像,再次暴露出电影的虚构本质。或许,费里尼最为大胆的举动,是在《阿玛柯德》和《船续前行》中用塑料布制成的“真实”大海,以一种直接“说谎”的方式让观众信以为真。以上这些举动与费里尼对电影艺术的虚构机制保有的高度自觉性是分不开的。

但是,虚实-影像真正成为一种影像类型,要等至90年代伊朗电影的兴起。伊朗电影的两次浪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批电影人从西方国家学习归来,发起了以瑞许•迈赫尔朱伊的《奶牛》为标志的第一次运动。这一运动在70年代趋向繁荣,并迅速止步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这一时期的电影虽然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式的先锋性,但终归还是延续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道路。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政策的宽松,再加上电影学校、电影协会等民间电影团体的大量出现,伊朗电影再次复苏。这次被称为“第二次浪潮”的运动,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和莫森•马克马巴夫这两位杰出电影人为代表,伊朗电影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这片神奇的土地再次吸引着世界影迷的目光。

这次复苏一方面延续了上一次浪潮写实的倾向(像马基德•马基迪、巴赫曼•戈巴迪等一批导演),同时一些富有启示意义的新影像不断被创造出来。当其它第三世界的导演们还在努力“捕捉现实”的时候,伊朗电影人已经迈入“暴露虚构”的阶段。而这正是我们在此想着重分析的新影像类型——虚实-影像。这一系列电影包括: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特写》、“乡村”三部曲(《哪里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十》、《合法副本》等,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电影万岁》、《纯真时刻》等,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苹果》,贾法•帕纳西的《谁能带我回家》、《闭幕》、《出租车》等……

这些电影中,有一部分是延续了元电影的套路,比如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电影万岁》便是将电影拍摄前的选角过程拿来做了正片,或者在贾法•帕纳西的《谁能带我回家》中,缝合虚构与写实的是小女孩从剧组的逃离,同样在《樱桃的滋味》的结尾,阿巴斯让摄制组拍摄从坑里爬起出来的演员,影像的虚构与真实再次被涂抹地难以辨认。

但更为重要的是另外一些电影,这些电影因为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反思特性将为电影艺术在21世纪的迈进带来启示意义。这是阿巴斯的《特写》,通过让一个演员去搬演真实的人物,而他本身就身处现实之中,虚与实的界限何在已经模糊不清了;也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纯真时刻》,已经成名的莫森•玛克玛尔巴夫重新搬演多年前发生的袭击事件,而现实逐渐在虚构中偏离;这同样是阿巴斯在《合法副本》中作出的可贵尝试,让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扮演一对“真实”的夫妻;或者在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苹果》中,真实的人物搬演虚构的故事;这当然更是贾法•帕纳西在《闭幕》中的杰出创造,让两段并行的故事交互,将自己的生活记录演变为拍片设想中的一位作家的创作素材,虚构的虚构被转换成现实,虚与实的界限再次被搁置。

此后,任何的虚实-影像都将在伊朗电影的启示下创作完成。在此举几位大陆导演的有趣创作,它们是刘伽茵的《牛皮》、吕乐的《小说》、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虽然科长把专业演员套进纪录片中的虚构中是大胆的尝试,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和杨明明的《女导演》等。这几部简单又美妙的电影,代表了当下中国影人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

附:虚实-影像片单

 短评

生活流影象大师阿巴斯用这部惊艳的作品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纯粹。上个世纪的影象是属于黑泽明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和阿巴斯的。没有令人眩目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只有感情,对事物,人物充溢着的感情,还有那如同神来之笔的画外音。阿巴斯顺便借主人公之口传达了他自己的电影哲学。

9分钟前
  • Poros
  • 力荐

真实的人来演真实的事情,并用本真纪录、事件再现、甚至是设备故障来“欺骗”观众,最终令观众反思银幕上的“真实”,究竟真实或虚构到什么程度,其意义在哪里。短短九十分钟,就切肤感受到德黑兰在90年代的面貌和气氛、人的心态。无愧于电影-纪录片这个混合体裁中最好的作品。

12分钟前
  • novich
  • 力荐

!!!!!看着他抱着花坐在摩托后座上,一股热流从胸口涌上头,然后眼眶就湿了。被震到了九霄云外,完美的电影,阿巴斯最高作。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阿巴斯自然是名好编剧,但他在电影上的成就却并不在故事(内容)上,纯靠故事取胜的影片在导演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如何讲故事(形式)才是他的重心所在。或者说,他考量的一直都是“电影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19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电影止于阿巴斯”应该指的是他是真的在探讨“电影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拍电影”。

22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2017SIFF# 几乎可以五星啊,各种对电影本体的挑战确实很到位,就是阿巴斯欠点节制,比如自己跳的太多了,而且法庭戏的处理其实也有点让人不爽(没有反思摄影机的权力,相反在利用它,而这点基斯洛夫斯基要好不少)。结尾段落马克马巴夫现身和音轨处理真是神来之笔(音乐也好棒)。修复版

2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阿巴斯电影的一贯主题是“赝品”,以及它如何产生并呈现在这个世界,这种嬗变需要一个潜在情境,导致对自己认知的模糊和开放性。特写则是对“赝品”的凝视,让其“感觉”和“实际”紧压在一起,最终向人们显示揭示这种嬗变的本质。

28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想了想还是标上了“纪录片”的标签,因为法庭实录还是比重最大的(伊朗人这个啰啰嗦嗦啊,不论是这里,还是《一次别离》!)。但最赞的还是请来案件当事人重新扮演自己的段落,打破了虚构与真实的界线,感觉太奇妙了!这或许只是一件“梦想差点误入歧途”的小事,但电影让它变得不平凡。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我而言并非最好的阿巴斯。摄影机在场并不能保证电影在场,我们顶多可以确信的是事实被纪录了,它甚至不能算上“现实”,因为我们并没有被提供一个视角以便观看。这就是新闻和电影的区别:新闻追随事实,因此它得手的始终只能是个残影,而电影创造事实,因为残影只是它出发的起点。电影没有权利居高临下地相信自己足以弥补现实和它的距离,因为这样的行为很难摆脱单次且偶发的慈善的嫌疑,电影只能反向地、在阴差阳错的交汇中触及现实的罅隙,譬如,摩托上后座上的花。

36分钟前
  • 白斬糖
  • 推荐

「我曾經這樣被介紹給某人:『這位是《特寫》的導演。』對此,那樣並不是來自電影圈的人說:『我不覺得那部電影有導演。』多棒的概念,出於無心的讚揚。」──《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Lessons with Kiarostami)

4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看了十五分钟即奉上五星。之前为公号翻译的戈达尔采访中提到过“现实纪录和戏剧达到最高级的层次时便合二为一,电影通过现实纪录,会形成戏剧的结构;通过戏剧的想象和虚构,会达到生活的现实”。《特写》即是戈达尔口中的“最高层次”的电影。形式、结构之外,它也拥有令人动容的瞬间。

44分钟前
  • Cheesy
  • 力荐

朱莉被茱莉娅泼了冷水,萨布齐恩却被玛克玛尔巴夫接出牢狱--因为这里是伊朗,一个阴云笼罩却充满爱的国度。情景再现纪录片,想拍的人被阿巴斯说服做了主演,主角是梦想的小偷。据说这是阿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依旧颠簸在路上,结尾一个特写定格,一抹羞涩的微笑,一盆温暖的小花。

4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我是个对艺术很感兴趣的人,我从小就看过很多电影。……扮演导演很难,尽管我有自信,还有他们给我的尊重,他们给了我热情的招待……在此之前,没有人会顺从我做这些事,因为我是个穷人。可我假装是名人,他们会按我说的做。但我离开他们家,我又回到从前的我,当时是晚上,当我拿了钱,我才意识到我还是原来的萨布吉安…绝望的一点零用钱,这样他可以回到凄凉的家…我意识到我仍然是同样的可怜的家伙,独自回到了他的社会阶层。所以,我会去睡觉,当我醒来,然后想去那里为他们做些事,即使对我来说真的很难,我还是想回去。由于我对电影的热情,而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尊重我、支持我,我的确陷进去了。它鼓励我更好地工作,到那里,甚至觉得我是一名真的导演,我是真的马克马巴夫,我觉得我真的是导演,真的是他……假装一名导演本身就是一个表演。……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到现在,还是能听见那个空罐子滚下斜坡的声音。。。

56分钟前
  • M
  • 力荐

4.5;特写审视心灵,我只想说,这样一个以电影之名结识、又以电影之名行骗、最后以电影之名释然的国度,和结尾一样温情而有力量。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打破虚实界限,解构纪录与虚构、现实与搬演、演员与导演、骗与被骗的分野。2.这是阿巴斯献给影迷的一份质朴而深刻的礼物,也是导演的自况与自辩。3.首尾游戏:连续声响与近景镜头剪切vs断续音轨与远景遮挡长镜。4.动人细节:枯叶堆中的鲜花,滚远的空气罐,逮捕搬演时的三声鸦啼。(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按我现在的电影观念去理解,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加入搬演的纪录片。但阿巴斯一开始就没打算建立与观众的契约,也没有挑战纪录片伦理的意图。他选择用一种模糊而先锋的方式,去演绎一个极其戏剧化的故事情节。由于抹除了剧情与纪实的边界,使得电影内外的情感得到双向扩大。我不能不想到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比起安氏探讨艺术(摄影)的真实,阿巴斯直接探讨真实(现实)的真实。虽然这层附加的意义使得《特写》非常特别,但法庭辩护段落依然显得有些冗长乏味,尽管它拥有对切镜头,也让每个人物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而让我同样作为影迷感动至深的瞬间是,萨布齐恩赞美马克马巴夫电影真正懂得穷人之苦的时刻,导演骑摩托载着手拿鲜花的骗子的时刻——在那些时刻,人性之美通过艺术技法准确无比地传递给了观众。

1小时前
  • 晚不安
  • 推荐

8/10。家在阿巴斯电影中是一处能把人与外界隔开的避难所,所以怀着理想希望社会认同的萨布齐安即使察觉苗头不对仍执意前往他家,片中有两次摄影机被挡在大门外的场景:开篇警察和记者打车去抓捕罪犯,当记者进门,摄影机却始终待在车内,没有拍摄萨布齐安被逮捕的狼狈,转而关注司机看飞机、等待,结尾登门道歉时,摄影机停留在手捧紫色菊花的特写象征生命的谅解,阿巴斯式的道德情操与客体保持距离、尊重人的隐私。法庭戏采用声音分离,回避拍摄正在说话的人,因为阿巴斯认为自白的心声比人的表情更加丰富。萨布齐恩想要拍摄漂亮的房子而提议把树砍掉,但还是决定换个角度避开;司机把土堆里的花捡起插在车上,却一脚踢飞气雾剂罐子;树和摄影机、花和罐子的关系,不仅仅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诱惑物,还包含着对现代性的质疑,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回归倾向。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是个剧情片。厌倦了扮演自己的穷人,跌进了电影的迷梦。但你在看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它怎么这么真,居然可以这么真啊,导演跑出来了,玛克玛尔巴夫居然也跑出来,啊,原来所有人都是真的。他们真的还原出了整个案件经过,并且连“玛克玛尔巴夫”所描述的电影美梦也成真了(对他自己或那一家人)。电影如梦如真,亦不知是真是梦。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特写让西方认识了阿巴斯;这绝对不是一部纪录片;赝品这个在现代性里无法被证伪的概念,被阿巴斯证伪了。

1小时前
  • 故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