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水平和剧作水平都维持在3分的诚意之作。 八岁的小小被父亲和后妈送去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指路,建立了如同“爷孙”般的情感,被吴先生送回学校。
影片可以说除了诚意,就没有什么别的优点了。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人物的塑造也不够真实。前半部分关于对小小母亲的讨论,确实给影片增添了一些戏剧性,但是吴先生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就显得很随性。配角就更加符号化了,从行为到台词都显得很幼稚简单。 而在情节上,无论是算命还是强奸案的一些情节,也都没能给到对应到作用。把那些神乎其神的算命用一个撒谎就解释了,实在是说服力不够。而无意间酿成的强奸案竟然草草结束,没有任何作用。
导演还很明显在视听语言上没什么水平。在文化的审美上也没什么造诣,秦腔元素就简单的卖唱了两次,没有营造出文化氛围。
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节奏明快,毫不拖沓。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白描少雕琢。不能说平淡,它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还是强的,主线情感和单元串联都挺明确,也抓人,同时主体又很简单,望一知十,看见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画面美。枝节处理由于说话务穷尽而缺乏留白。老人与幼童的叙事虽说各国都有,不乏经典,然而剧本选择聚焦偏远山区走街串巷吃百家饭,挣苦哈哈钱的算命瞽者,地域特征就容易锁死。吴老头精,口毒,心善,操着最贱的业,却总想帮人,还想挣点体面。小小倔,头铁,皮实,哪怕白眼儿翻上天,也不妨碍他一头嚎叫着追晃晃悠悠亲娘的魂,一头扯懵懵懂懂幼妹的手,两头不拉。穷到极处,谁又不是一朵苦汁子灌出来的黄秧菜呢?少失所养,老无所依,一开始这一个也没想救那一个。喜欢倒的确可能是喜欢的,否则老头子不会老是逗他玩儿,拿话刺他,想小孩儿跟他亲,但那份喜欢里更多的还是给自己找个便宜徒弟鞍前马后的算计。直到老头儿送小小回学校,真心终归将岁月提纯成涓薄的甘醴,喜欢变成了爱——他不再想着拘一个小领道在身边,“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而想成全娃娃的愿望,想他出息。所以一开始村童起哄架秧子扔石子儿,他可以冷冷“你就是天生挨骂的命”,压小小也厌自己,后头却立刻恶向胆边生揭竿而起了——再老的狗子,那也是要护一爪犊的。是了,世间至贫至贱亦可生情,亦可讲义,亦可相依,生命不是要在无边苦海里拧出那一点点蜜水,咂着嘴闭着眼拼命说甜,而是即便预知野草将在人世遭受所有践踏,也无法取消此刻出芽的喜悦。 另一个我喜欢的点是导演明显也有田园牧歌般的乡土情结,这让他镜头里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却青碧星点,荒凉贫瘠却宁静悠远,但他却没有像很多其他作品般,以寓褒于贬的手法稀释农村淳朴表象下的血泪,美化愚昧精神里的残酷。吴老头算命第一幕,即是他善意的谎言,说这家正奶孩子的媳妇子“奶子上有红痣,吸一口有大前程”的杜撰,招致了女人惨遭公公侮辱的悲剧。第二幕,另一家不堪家暴上吊死了的儿媳尸骨未寒,病痛缠身的婆婆已经迫不及待领同眼睛发光的儿子公公追问:“儿子什么时候能再讨回一个老婆?”种种细节,不说批判,那也是冷得很的了。查了一下,嗯,17年的作品。
欢迎移步至我写的北影青年四部曲中的其他几篇感想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一《旺扎的雨靴》//movie.douban.com/review/9278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二《那年八岁》//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77/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三《西小河的夏天》//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四《石头》//movie.douban.com/review/9340815/
杨瑾《那年八岁》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位疼爱他的爷爷
年底,摄像群里突然看到,吕松野掌镜的新片在央六首播了,匆忙的给电视装好直播软件之后,已经错过了开头。从一个满脸眼泪的孩子,和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头子的镜头,切入这个故事有点莫名其妙。镜头依旧是吕松野标志性的高信息量的固定机位、拉风却不干扰故事推进的构图,不过但过度的鲜艳和低宽容度让我几度怀疑,吕松野是不是想进军电视剧行业了。突然,一个夕阳下老头子背起孩子过河的画面摆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还是被吕松野魔幻的光线给震撼到了。如果说梁朝伟和周迅这样的演员,一部戏通过只发挥几句台词来突出剧情的话,吕松野也显然用此刻的魔幻,突出了两个冤家的此时的幸福美好。我想若想此生无憾,一定要在电影院一睹此片的风采。而且,大量人物只占画面很小的比例的构图,在电视上根本看不到摄影师的构思。悲剧的是,这部电影目前只有电视放映,还未有进去电影院公映的计划。年后,我刷遍了大象点映的片单,也找不到这部电影。倒是看到了杨瑾导演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可能老天听到了我的祈祷,北京电影节在淘票票做的推广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搜索了一下《那年八岁》,居然有排片。虽然被排到了小西天电影资料馆的2号小厅,无法在更大屏幕上领略吕松野的美。但片后跟杨瑾导演的见面会,因场次的小而距离更加贴近。这个鬼怪、风趣、调皮、接地气的导演,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大智若愚的导演现场开“黑”好兄弟吕松野,摄影对他来说好像没什么难度,拍戏就跟玩似的。更是爆出,拍戏过程中,喜欢晚上喝酒吃烧烤,有一天喝多了,第二天没能起得来,助理摄影师尝试好几次之后才拍完的囧事。做过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摄影师的导演杨瑾,“吐槽”吕松野拍摄,有一天上下左右到处看,一直等,到处比划,坚持光线非常重要的原则,影响了一次拍摄进度,不过杨瑾强调,就这么一次。
导演的调皮还体现在,当《西小河的夏天》、《石头》、《旺扎的雨靴》的三位导演,讲述挑选和引导非专业小演员表演时,有多么艰难的时候,导演刻意显摆自己片中小演员是个戏精,根本不需要怎么指导。小小的扮演着,杜俊豪,总是和妈妈带着时刻打包好的行李箱和需要补习的课本,辗转于各个剧组。爷爷扮演者罗京名和杜俊豪,在短片《福与李》中有过精彩的飙戏,而且两人都是陕西人,有很默契的配合。在片场拍摄的时候,杜俊豪跟人来疯一样,跟谁都闹在一起。一旦开机,便瞬间入戏,有时候甚至导演提,要不要多拍一条。我觉得,小演员这样的表演风格,倒是跟罗老师略带话剧腔的表演风格非常的搭配。从头看下来,也没有觉得多么的出戏,只是觉得这个电影出个陕西话配音版,会不会更有感觉。当年《让子弹飞》的川话版上映后,也是赢得不少观众的拍手称快。
导演也把这种乐呵的理念带入到了人物的理解上。杨瑾说,区别于原著,他把小小改编成位一个喜欢恶作剧,甚至有点“坏坏”的小孩。比如,故事一开始上学便大胆的撩妹,被老师牵着耳朵拉到教室;还偷偷的把盲人爷爷引到一堆牛粪上。主持人问这样改编原因的时候,导演脱口而出:“我小时候就这样”。这个故事在导演自己的理解下,少了一些悲情,变得更加接地气。
导演介绍,剧本是中国编剧收入排行榜前三的林和平仅有的一个电影剧本。是林和平在北京陪儿子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写的。而且是基于编剧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将他依次卖给三个瞎子引路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林和平是东北人,开始构思爷爷的角色,甚至都有找过赵本山来主演。因为本山老师二胡的手艺,就是小时候给瞎子引路的过程中学到的。
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导演没有把重点放在渲染人物的悲惨,更没有把电影背后宏大的朝鲜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作为剧情的冲突点,而是聚焦在小孩子和爷爷身上。弱化了社会大洪流,增加了孩子的调皮,欢笑之余,让故事更多的关注了两人悲惨的命运下的心心相惜。在我提问,为何四位导演没有前几代导演,真实的呈现社会历史变迁的时候。其他三位导演说自己的成长没有经历这些,自己的作品也不会对社会进行很锐利的控诉。调皮的杨瑾导演说,很快他就会做这样的作品出来。主持人调侃到,希望这样的片子能顺利过审。
其实,同导演都是山西人的我,很能理解山西孩子成长的特别环境。山西导演贾樟柯的诸多现实主义的影片,也与山西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杨瑾的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其实讲述的也是两个阶级和身份悬殊的孩子之间,靠善良和坚持最终感动彼此的故事。这部电影中学霸,在解释为什么和学渣,形成互助小组的时候,这样说“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和另一个孩子在一组,他家特有钱,我特讨厌他,轮到我站在讲台上选人,我想了想,还是选了小波”,这段话讲明了一个学霸为啥离家出走,去学渣家里看黄河的根本原因,是不跟看不起自己的富人做一组。从电影片头“献给尚于博”我推测,这个小博便是电影中小波的原型,杨晋更是导演自己杨瑾的化身。这个故事,其实更有可能是基于真实改编的。山西是个很神奇的省份,从2000年后开始,各种煤矿产业相关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子女,便和没富起来的子女们一起上学。在成人尚难处理好贫富差异化下的社会交流方式的时候,喜欢攀比的孩子们更是无法处理好。
《那年八岁》里爷爷前半段,不停的跟小小说:“你就是穷人的命”,而且抢起小小的肉的时候,丝毫不留情。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很难改变。小小也习以为常,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逆来顺受。一个人去挑水,被后妈批评,被卖给瞎子,他习惯着自己下贱的生命,很多这样的设定一度让我很难过。带着铅笔盒上学,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对于剧中的小小却是奢侈的。
但是,同《旺扎的雨靴》里的固执的旺扎一样,小小的固执也打动了爷爷。片名《那年八岁》原来是爷爷八岁的时候,也失去了妈妈,从两眼一抹黑的被人歧视的瞎子,努力学手艺后,做成了高收入的算命盲人。当爷爷把这个故事说给小小的时候,仿佛两个八岁的孩子,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杨晋和小波一样,成为了朋友。《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的完整,我想应该是:“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多少,跟能否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那年八岁》的想讲的是:“两个人阶级地位相差很大的人,跟能不能成为朋友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年八岁”。
小小被爷爷送回学校,他突然意识到爷爷是唯一一个还疼爱他的人,便一刻不停的跑去找爷爷,流着幸福的泪喊着“爷爷”,这几声“爷爷”不能是下课后,也不能是放学后,必须是立刻,马上。
希望每个人都能坚持到自己的小愿望,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个疼爱自己的爷爷。
其中的一个细节。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比烂更可怕的是平庸,导演的素材十分匮乏(相似的段落重复使用),再加上剪辑的生硬,使得故事被硬生生的撕成了碎片。
陈旧如第四代导演出品,但又没一半感人。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孤苦伶仃的老头,相依为命。我们能怪他算命“骗钱”?谁都需要条活命的路啊。吴先生真不像盲人,两人表演有待提高
看到对嘴型唱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一老一小演员还不错,其他演员都业余得太明显,配音声画不同步,尤其唱民谣的时候,太出戏。。被村里人追打的戏剧冲突太勉强,整个感情发展线都太勉强,尴尬得我不能不偷摸刷手机。。故事其实很有潜力,民歌也很有潜力,可惜了。。
平淡深情,势头不俗,人算不如天算,算命不能认命
短小,精干,自然,流畅,北方山区春夏之间的村庄、山岭,荒凉之中绿意点缀,很美,杨瑾和李睿珺一样很会片儿童,很会挑选孩子,吕松野的摄影加分。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望黄河,西望贺兰山。
讲述了一个瞎子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算命却不能认命,眼瞎心却不瞎。乡土风,爷孙情,相依靠,领路人。土埂、麦田、小溪在吕松野的摄影加持下,既真实又超现实,小演员的表演也不错,像董子健,未来可期。
温馨又自然。看来大家都是在电影频道看的了
所以逐梦演艺圈能上院线 这种片子就只能在电影频道放?
以为是贫困父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故事,结果却是小男孩给算命瞎眼先生当领路人的剧情(莫名想到《导盲犬小Q》),而且还充斥着迷信、辱骂等为我不喜的桥段,故事情节编排不满意的同时,制作上也存在挺多的问题,倒是部分特色台词有惊喜…看完才发现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导演杨瑾拍的,有些失望。
哈哈,中央六台首映吗,看的人这么少
不如之前的《有人赞美》好,罗京民到底还是演技痕迹重一些,而且那场打斗戏也让人莫名其妙。
吕松野摄影的第四部长片
感觉大家这个时候在豆瓣上是种缘分
为什么不选这种电影去参评奥斯卡,中国怎么就没有好电影?!是好电影都被那些烂片大导演埋没了
跟爸妈一起看的cctv6,一边看一边听他们说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镜头沉静有味道,画面优美。在一个简单故事里,一老一少尽现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