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影像获致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已经有过不少探索。真正将此作为命题以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展开探讨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此后,电影便朝着一条新方向前进:剧情→记录。当剧情片开始不自觉地向纪录片靠近(借助其拍摄方式、理念),影像也变得越来越“真实”,此一真实依然是就现实之松散而言(应当区分“现实真实”与“抽象真实”间的本质区别)。这是出现于第三世界各种新浪潮中的大多数早期电影的本质,一种记录本国现实、发展民族影像的冲动。
这条路走到现在,依然是条平稳坦途。只不过就手法而言,已经越来越趋向极致。甚至已经出现背反现象:正当各国电影人还在努力探索影像所能承载的真实限度之时,伊朗的电影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从过饱和的影像真实过渡到了影像虚构。这一异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实则需要花更多时间与篇幅展开。在这条走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路上,我们大致也快触摸到终点,迎来了两位英雄:菲律宾的曼多萨和法国的阿布戴·柯西胥 。
两位导演手法相异,但殊途同归。曼多萨通过手持长镜头扫过物象并将其悉数纳入影像体系的过饱和方式,与柯西胥在狭窄空间里借助快速剪辑将特写镜头组装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在曼多萨的电影里,人物在叙事线上的生成不断影响着影像体系的生成,同时影像体系的生成反过来也在辅助人物的生成。这是一个自得的世界,一旦给予了它足够存活的养分,便可自我发展。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一个在叙事线上延展出的人物都似乎在独立地发展出一个自我世界以附加到影像体系之中。(《养子》《情欲电影院》)而在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中,通过不断加快剪辑速度,让观众在目不暇接中接受人物在对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形成一种过饱和和超高密度的影像状态,来使观众的观影意志弱化,不得不接受这些宛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质感。
从这一角度来看劳伦·冈泰的《课堂风云》,便显得容易得多。而这部电影也是我们可以举出的法国人拍出的“现实真实”实例之一(一般而言,法国电影是一种“抽象真实”影像,关注于精神与思想层面)。在这部电影中,劳伦·冈泰达致真实的手法显然用的是柯西胥式,而非曼多萨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便是通过短镜头间的快速剪辑来让影像达到饱和和高密度的状态。同时,我们也清楚,饰演这位老师的演员不仅是小说改编原著的作者,自身也是教师出生,曾经在与电影里相似的课堂出生入死过多年。这些学生也都来自现实生活,也即,他们在演自己。这是影像获得真实质感的关键因素(当然当然,电影是虚构的!)。另外,在课堂风云间穿插的课外活动片段,则以长焦镜头拍摄,类似于《天知道》中的镜头使用,如果大家未曾忘记的话,之前也已提过《天知道》是美国人极少拍出的真实影像之一。
这部片子看完很闷。色彩绚烂的海报,实际内容确实是无趣的校园生活。学生和老师永远在墙壁之间,单一的空间,每天重复一样的行为,实在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有趣影片。
不过只要你耐着性子,就会不知不觉看下去。因为你会逐渐找到情感的共鸣,似乎这些事情似曾相识,却又格外陌生。我不自觉地在想,这些生活自己不也经历过吗?那个13、4岁的叛逆青春期和无聊正直爱讲大道理的班主任.....但是明明是同时初中课堂却又感到疏离,毕竟我们所处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看着他们矛盾重重的师生关系,我居然觉得很可贵,哎,中法课堂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年幼时期,根本不会有同学在课堂上公然和老师唱反调,更没见过上课摔门而去的“坏小子”,他们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而我们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老师是天,老师说得是最权威的,得到老师的认可就是一切,老师说你朽木不可雕也,学生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块木头。老师误人子弟我们还说他特牛掰。多可笑。
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问题,但是怎么嚼也嚼不烂不透。老师和学生之间永远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都觉得是对方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这是个无休止的问题。
老师觉得部分学生孺子不可教也,自己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心平气和的交流,为什么他们还会不断地找茬挑事儿?他们真的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吗?该怎么惩罚他们?他们真的能通过惩罚的过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奖励需要吗?该怎么奖励呢?奖励和惩罚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呢?为什么他们总是问学得东西有没有用?难道我们只教学生那些在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吗?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我是不是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脑回路了?
学生觉得老师总是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他根本不是真正的关心我们,只不过是装作关心的样子罢了。他是成人,他觉得我们说得都属于小儿科,所以就应该听他的话,我们才不是呢,我们也是有想法的人。他既然是老师,那我们就能不断地提问题,看看他是不是也有回答不出的问题!肯定有,我们一定可以把老师问倒!他说这么做,我们便不,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我们能证明自己有想法有能力!我们都明白你说得大道理,你不用说那么多!老子就是目空一切咋了?碍你事呢么?
以上是我瞎写的师生的内心独白。
哎,其实说到底学生就是缺爱缺关注,老师就是缺方式缺理解。
(补:回想电影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哪个不是家庭关系有问题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导师,可见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矜矜业业的老师们你们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提高音量和情绪发泄绝不能赢得人心。)
最后,片尾的空镜头下的无人教室耐人寻味。
[看了影评后,发现自己的认识还是浅薄了些,没有点出文化冲突、校园民主等字眼,有在法国生活过的豆友就有深切的感触,傲慢与偏见是法国文化的特点,多民族糅合居住的生活是法国的现状,从而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4353868.htmlEntre les murs (2008)
继续看金棕榈获奖影片。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是一部伪纪录片,记录一个高中法文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故事。男主角是法文老师,在新的学期教授新的学生。男主角对学生认真负责,虽然学生们总是调皮捣蛋,但他都不主张严厉惩罚学生。男主角还在一次课上大力表扬了一个经常捣蛋的黑人学生。几个星期后,在评定学生的校务会议上,男主角对黑人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评价。这些评价被在场的学生代表告诉了黑人学生本人。于是,在课上黑人学生质疑起男主角,惹得男主角很生气,骂了学生们几句。男主角的行为遭到学生们的激烈反应,使得男主角与黑人学生争执起来,一个女学生被误伤。事后,男主角写出调查报告,并在校长的示意下将自己的骂人行为也写了进去。随后,在纪律委员会的决议下,黑人学生被转学。学期结束时,男主角按照黑人学生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他们的“自画像”。
从开始看金棕榈奖获奖影片后,我就知道这些电影与好莱坞电影有很大不同。它们没有曲折的情节、吸引人的悬念、养眼的大明星,或者是宏大的主题,它们有的只是真实的生活、平凡的人生以及鲜活的人物。本片就符合上述特点,电影用128分钟的时间记录了真实的课堂生活,以及师生间的冲突,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着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这就是电影的全部内容,可是这样一部电影对我这个看惯好莱坞电影的人来说实在没什么吸引力,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睡着了。
虽然影片对白繁多、课堂上的内容也大都是法文语法等等这些原因让我睡着了,但它还是反映了一些法国社会的真实现状。首先,影片反映了法国的民族构成与文化冲突,这从课堂上学生们五颜六色的皮肤就可以看到。黑人、黄种人、混血、白人,课堂上的学生们简直是一个联合国。因此,这个联合国中充斥着文化冲突,比如一言不发的中国人、调皮捣蛋的非洲黑人,或者是来自加勒比的暴力黑人等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到,法国也并不是只有白人,原来它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次,影片表现了青春期少年们的冲动、活力等等这些成人年所丧失的特质。关于这些,从课堂上学生们的种种行为就可以看到了,不多说。第三,电影反映的师生冲突,真实的记录了课堂生活。师生冲突,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是频发的,它是每一个课堂上都会出现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师生之间的冲突也是很难说清的,不是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问题,也是规章制度的问题。放到本片来说,学生有错,老师有错,学校的制度也有错,这三者叠加的结果就是让黑人学生被转学,这是很悲哀的。从这方面可以看到,法国学校师生间并不和谐。当然,完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不存在的。总之,从片中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法国问题,这大概就是本片获得金棕榈奖的原因吧。
本片的拍摄方面很简单,纪录片似地的镜头,频繁的对话,固定的视角,以及没有音乐的场景,这些都让电影看起来相当乏味。尤其是没有音乐这一点,让我很不舒服。虽然本片是按照纪录片方式拍摄,可是谁也没规定纪录片不允许有音乐啊。总之,本片想要看完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否则你就睡着了。
本片演员表演方面同样普通。这部电影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所以他们表演很粗糙,不过这也让电影很真实,就像真的纪录片一样。平心而论,这些演员们能将本片完整的演绎下来,而且能让人看懂,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还是很成功的。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用纪录片方式拍摄的虚构故事,并不好看。它内容枯燥、乏味,也没有吸引人的看点,即使它可以反映一些法国的真实生活。不过本片这样的电影,正对戛纳电影节的胃口,能不获奖吗?
序列:0725
The.Class.2008.LIMITED.720p.BluRay.x264-METiS
2012-02-24
法国巴黎,提起来让你一时间只有浪漫与唯美的联想,那些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圣殿——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香榭丽舍大道……一个个光华夺目的名字接踵而至。然而这次你跟着脚步匆匆的瘦瘦的法文老师弗郎索瓦,迎着夏末秋初的阳光,走进了一所普通的国立初中学校,去领略他课堂上别样的风景。
都是老师啊,一年一度的期始会我们都不陌生——领导坐在主席台上,主任布置新学期工作,各人领得自己的分工,校长再做几点重要讲话,然后大家七嘴八舌谈论着暑假里的见闻,三三两两走向自己的办公室,便开始了一学期辛苦忙碌的工作。
我只在各类法国电影中见识爱情、谋杀、幽默、颓废,哪料到这次见到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教师,他们在会议室内寥寥数语简短介绍一下自己,便接过校长分发的课程表,开始议论和我们一样的话题:“你好好喔,第一节都没课!”“你教三年三班,我们可以换……”还见到前任教师对新接班老师认真地介绍本班的学生,指着花名册一一道来,这个很乖,那个不乖,一点都不乖……
真正走进课堂,我知道,区别来了。
上课时,学生可以很随意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靠着椅背,趴在桌上,嚼着口香糖,闭目养神……不一而足。可以随意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发问,质疑,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问着问着,当初老师提出的问题早已不知所踪,大家认真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万里;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老师选的教材很烂,让人学不到什么;可以发出怪叫、大笑、起哄,可以不用举手就坐在下面说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问老师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对老师的用语不慎表达强烈的愤怒并进行针锋相对的指责……
影片中展示的每一节课,几乎都是在闹哄哄乱糟糟的气氛中进行的,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甚至出言不逊……都可以用来形容这群课堂上的孩子。弗朗索瓦是这所学校已有四年教龄的法文老师,还是这个二年三班的导师(是否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班主任?),可是他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来自学生的尊重或是敬畏,学生们或是嬉笑着或是满不在乎地与他交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没有谁顾忌他的身份是老师,是一个应当有所尊重的长者。每一节课,弗朗索瓦都几乎被淹没在学生蜂拥而至的讨论(或者是争论)声中,常常有点声嘶力竭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是与他们展开辩论,下课时,他面无表情地离开教室,或者显露出有些疲惫的神色——哎,坐在屏幕前的我看着都替他累,更何况是真刀实枪上阵五十五分钟的他自己!还好,从影片看来,弗朗索瓦每周只需给孩子们上一节法文课,因为常听到他说“下周四把作业交给我”这样的话,不敢设想,如果每一天都有一节近一小时的这样的课,教师会焦头烂额到何等地步?!
这样的课堂,你敢尝试吗?
学生中,有乖巧可爱的,比如,来自我们亲爱的祖国的男孩卫。弗朗索瓦在卫的家长面前夸奖过他,很乖,很讨人喜欢,数学分数很高,说班上有这样的学生真好。在他的乱糟糟的课堂上,卫也是特别遵守纪律的一个,认真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要发言先举手,带点腼腆的笑,尽量清楚地表达自己,坐得也还算端正,一看就是我们熟悉的那类学生。一开始我猜他是中国人,果然!我们东方人就是有自己特殊的标记,走到哪儿都混淆不了。卫必定是在祖国上过几年学的,不然身上的印记不会如此明显。
可是卫只有一个。在弗朗索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那些不太认同自己“法国人”身份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孩子。他们有正义感,在学生错误地顶撞老师时会保持沉默或发出嘘声,在老师对女生使用“轻贱”这样的词语时会指责老师表示反感;他们也喜欢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老师一句轻轻的批评会让他们如刺猬一般顶撞、反抗、讥笑、回击;他们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矛盾,但面对老师时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两个班代表“泄密”是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导火索,但你看不到她们的羞愧,她们理直气壮,她们就是要努力捍卫本班同学共同的尊严。在这样冰雪聪明、自我意识极强、容不得半点虚伪与强权的学生面前,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把教学任务顺顺当当地完成,要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中一个年轻老师被自己的学生气得近乎失控,换作是我呢?我能平心静气把一学年的课上下来吗?当年教初中的时候,我不也常常被那群孩子气得七窍生烟,气得心灰意冷吗?看来,这年头,中国的教师不好当,外国的教师也不易啊!那种凭几次促膝谈心,凭几次爱心行动,凭一两次集体活动,就能师生同心其利断金的老套情节,如今已失去可信力,也无法再唤起人们的共鸣。
让我颇为感慨的还有一幕场景:校长、老师、学生代表坐在一起,给每一个学生写评语。校长报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老师们根据自己对其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学生代表如有异议可以提出,然后校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该生的评语,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醒或鞭策。在大家讨论苏勒曼这个问题学生时,老师们众口一词没有好评,我就在想,学生代表能对自己听到的内容缄口不提吗?为什么弗朗索瓦要选这两位同学?又或者她们是由全班学生共同选出的?她们的存在是为了让老师们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吗?是为了维护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实在可钦可佩!
想想我们的评语,都是班主任独立完成,评语中记载的,只能是班主任一个人眼中的这个孩子,他在其他课上表现如何,他在同学当中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家长无从得知,班主任自己也无从得知。经常有家长这样告诉我:您说我孩子文静秀气呢,其实她在家里可刁蛮泼辣呢,一点也不听话!做老师的也只有笑笑,一个孩子身上的那么多面,她只肯展示给你这一面,其他方面的情况,你又能从何得知?
走进《墙壁之间》,走进法国普通中学的课堂,你才发现,差距不只是一点点。那样活力四射充满挑战的课堂,我们何时才能拥有?我们做教师的又何时才能适应并胜任?而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让人尊重并羡慕的职业,什么时候才能有更多真正优秀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哎,问题总有一大堆,而答案在何方?
看了一段之后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第二回看完,不得不说人家的教育等总体情况比咱们进步很多,虽不能说一种教育好还是不好,但是确实有着一个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咱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不合适的,这片子给了一个视角认识法国高中课堂粗略是个啥样,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獲得之作,但前一年《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剛剛拿過大獎,兩相比較,本片就顯得平庸了。節奏上可以收得再緊湊些,出場人物描繪詳略也需斟酌,但前半段的瑣碎和聒噪為後半段劇情觸發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對於文化衝突的處理,略顯淺白。
真该让中国所谓的狗p教育学家也来看看,即使崇洋媚外,宣扬倾听孩子,崇尚个性自由,文化冲突和教师之道的把握分寸如何也会毁了洋课堂,更何况在教改到一片混乱的国度和体制内,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很喜欢,这在我的意料之外。
4-
19-2-2009 2:50pm bc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
技术没得说,很真实。可另外一方面又跟法国2台的纪录片差远了。另个,这种学校的老师还真不一定有这样的,尤其Wei的母亲出遣返的事,感觉很假。完了之后,说不上来什么感觉,还是有点高姿态的电影,导演没有方向,即使连疑惑都不敢表达出来。但还是值得一看
老师,我什么都没学到啊!
不赖
伪纪录片的形式 以老师的角度进入课堂展现老师与学生的各种矛盾 在两个小时还原之后 镜头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课室 大家都走了 这里曾经的争论都褪去了 我想到影片最后那个学生说的话: 可是我不懂,我不懂我们在做什么,每一件事 。其实何止课堂如此,生活的感觉大抵也是这样,我们到底在做着些什么呢?
记录片的剧情片
看不下去
在对教育的概念进行摸索式前进的同时,也应该同等关注学生与老师的权位落差,从此种基本的理念输入着手重塑一种「等级制度」;但也正如片中所言「老师不能取代父母」,不能过分地期待同时作为目击者与裁判员的人毫无保留地贴合公正,只是希望在尖锐问题前尽可能的客观。
手持摄影机,很多特写和近景,像拉斯·冯·特里尔的风格。又是一个把封闭空间里的故事拍得多姿多彩的电影。教育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难怪有本书的书名叫“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似乎有点documentary 非常适合听力练习
有几个中国老师能吃得消?
有趣的电影,但并不深刻。
【B】剧作丰满的生活观察+纪录片式拍摄,真实感非常强,视角的间离去除了所有主观态度,不引导观众偏向教师或学生的任意一方。在“表达主题”这一项上,做得无可挑剔。
8.9;流畅叙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