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前电视人)导演、一个司机(摄影)、一个(新手)录音,三个人组成的制作组,设备都是便宜的二手,画面常常局部过曝,还有些奇怪的滤镜和毫不遮掩的穿帮,构图、光线也没有讲究,基本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解说我猜是导演自己写自己念的(真实但不悦耳),歌曲是一个小河民谣乐手一人制作,这能有什么影视技巧可言呢,与那种一集一个人物可以讲30min、有着丰富的镜头语言、精心的场面设计和调度、解说气势恢宏、充满种种“精神”的精良纪录片相比,这就像一个大学生作品。再看片子里的内容,向西再南下绕中国一周,去得尽是无人知晓的“穷乡僻壤”,拍得也是灰头土脸、鞋都不穿的乡村老人,就是这样一部全片毫不掩饰“贫穷”的纪录片,被电视台拒了20多次,最后却在B站获得近300万点击量和豆瓣8.8的评分。
也许导演刚开始想拍一部符合主旋律的纪录片,但当他们真正拿起相机,显然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条让这部片子如此与众不同的的路。
制作者们抱着一种信念开始这段旅途,记录着手艺人们是如何工作、生活的, 他们大多都远离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做着中国人千百年延续做着的手艺——染布、造纸、烧瓷、做伞、打铁、锻铜、炒茶、绘画、奏乐、刻经板……,他们有的生活在两万人组成的桃花源(麦宿),有的在作坊或自家小店里,还有的就坐在自己家,一个个灰头土脸,仿佛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日子还在温饱线附近,而这正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这也正是我们数千年先人传递下来的温情和智慧,我们在城市生活好似以太久太久,以至于遗忘了这群还保留这这些技艺、并以此生活的劳动者们,他们分散在中国一个个看不见的角落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手艺,哪怕无人问津、也无人继承,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大众眼里多么稀有、有情怀,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手艺可能会就此消失。
但幸好总有人愿意去寻找。而张景及何思庚、喻攀三人,一寻就是八年多,整整五集,还在继续。或许这也是某种工匠精神,打动人的并不某一种复杂的手艺,而是手艺背后的人所携带的气息,隐隐讲着信念、热爱、梦想……他们从不高高在上,而只是做了一件事一辈子,就像他们的手艺一样,从自然取材,朴实无华,而这正是效率流水、塑料污染、核酸双码的城市,找寻不到的东西。
题目可以拆分,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寻找”,一个是“手艺”,寻找,这个关键词会让我想起另一部同类的作品《诗人出差了》。 说句实在话,这部片子有一部分我看的是没有什么兴致的,感兴趣的部分包括新疆、西藏还有云南的一部分,另外就是最后的高密的扑灰年画。 像我这样专业从事于艺术工作的人,又是对民族文化极其有好感和关注的人,对这部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素材尚且仍然不够熟悉,那么就不难以想象对于一般的老百姓会对这部片子有什么样的观看感受了。 我不太明白这部片子为什么会大火,我怀疑这部片子能火仍然有我国观众的同情化女性化趋势之嫌。 说句实在话,虽然这已经是成为了一种民族化审美心理的特征了,比如《霸王别姬》的火热就是一例,说句实在话,我有一点为这种阴柔的民族特征感到一点担忧。因为这过于文弱了。 创作者卖房拍片这种情怀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成为又一个同情弱者的审美表达。
1,价值感。一直以来,脑子里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命题:找一件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不论结果如何,去做一次。
某种程度上,这个纪录片作者,正在做着我一直在想却没有迈开步子去做的事。
2,“原来这才是价值”。铜像菩萨的铸造,按价格和产量看,手艺人应该很有钱了。但当被问及此事,他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捐”给了寺庙。有的不收钱,有的是和尚来这里帮个忙…总之,所有的“捐”都是一种价值、一种信仰。
导演旁白:原本以为,把北京的房卖了拍纪录片,已经很了不起,现在看来,做这事儿还是在求回报,人家做的这个,才真的叫不求回报。
3,手艺人的迷之身份。做芦笙的,简直就是个科学家,竹子被劈成长枪短炮的阵列,一个发声片儿的缝隙都要精确调节。画那个碗的、染布的,简直就是美术大师,色彩和图案感知力max,手稳得令人咋舌。烧沙罐的,就是化学老师。炉温、各种原料与化学反应、时间拿捏……循环往复的,都是大智慧啊!太了不起了,这才是“一身绝技”!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