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周末了,刻意留下一天时间读闲书,看材料,顺便想起了这部电影。翻检出以前的短评,看到赫然写着一段话:
”李安编剧,张艾嘉导演,所以这一部电影所表达的和严歌苓所歌颂的,显然不一样。小渔有古典精神,她头脑里的事都是具体的。而马里奥被改写成了左翼运动中的失败者,并任性地毁了一生。所以马里奥会说,小渔是个真正的战士,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和生活战斗。而小渔那种浑然天成的怜悯之心,也才令人心碎。 “
当时匆匆记过便忙着做正事去了,也没来得及仔细回味。今天回忆起严歌苓的原作,才忽然发觉特别有写一写这部改编作品的欲望。记得曾经一瞥张艾嘉的访谈,谈及她为这部电影里的某些片段和男性同行争吵,话题大约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小渔会怎么想?因之才一直记得这部电影。因为女性导演自然而然会关注女性的视角,会赋予人物一点血肉。果然电影拍出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傍晚的街市上,东方少女走过资本主义大都市的街头,海风吹起她的红色长裙,淡淡的音乐和街市声在韵律中响起。其孤独和诗意,居然已经是上个世纪的经验了。
显然,并非所有女性都是仁慈的。严歌苓的原作并不温情,甚至有种一神教文化中的残酷。但她的女主角常常是那种蒙昧的、奉献的、专门为不值得的人牺牲的女性,而且统一带着东方女性特有的仁慈……她赋予女性美丽,但剥夺她们自主的命运,笔触残酷。《少女小渔》是她早年的习作,节奏明快,所述说的故事无非是同时代旅居美国的普通华人的命运。其中自然有作家自身的漂泊之感,所以还比较动人,尚且不乏同情。其女主角,也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渔,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命运就是为了男人存在的,为了解决其男友在美国的生活问题,花钱远渡重洋、打黑工,躲避移民局的追查。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这个没有自我,也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少女,她的性格似乎是任人揉捏的。既然要长期居留下来,总是要解决身份的问题,于是便和一个白人老头子假结婚以获取正式的身份。这是一门生意,将她交出去做新娘的,是她的男朋友。这个故事,读来真是令人头疼不已,但又令人忍不住顺着其笔触迅速地滑行。严歌苓是残酷的,并没有把白人描绘得多么高尚——她就事论事,把这种人形容成野兽。而小渔这个东方女性,在和老人互动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把他变得有了一丝人味,看起来不那么像动物了。但是,这并不妨碍老人被抛弃以及不体面地死去的命运。
那么,电影是如何改编的呢?因为原作精简,只是描绘在异国他乡,不同人种和代际的人之间匆促的命运,以及一丝微妙的暧昧及怜悯,电影就必须扩充以更丰富的背景和内容。这其中,就有了当时华工在地下工厂的劳碌身影,其间不乏女性的身影。这些东方女性特别沉默、勤劳并善于忍耐,这一切都要与她们的善于”奉献“画上等号。也加入了电影人的乡愁,女性大约是最便于投射的——在这里她们的身份相对男性而言更暧昧不明。而小渔民这个主人公,她那么普通,要在一部电影里发展得很饱满,就必须有一条清晰的、成长的线索。——那就是这个东方的、传统的女性,她的觉醒的线索。
不知道在这一改编过程中,究竟哪位居功至伟。重新在记忆中阅读这部电影时,我才反应过来,小渔大概象征着某种东亚情结在异乡的重新定位、或者觉醒吧。这里赋予了同小渔假结婚的白人老头马里奥很多人性、以及历史背景,应该是暗暗有意将那层象征意味填充进故事的纹理中的。马里奥的家居生活,就不再像严歌苓原作中呈现的那样,除了凌乱之外就别无任何信息了。报纸、书籍、还有他每天早晨一杯咖啡的生活细节,以及他那些早年曾经试图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经历,都在暗示这个老人身上,曾经有过文明的痕迹。他的失落,是源于理想的败落、或曰在与生活交战之后终于颓丧了——这恰好与小渔这一随便由人命名,生活任人摆布的东方女性,有了某种微妙的共鸣。他们都是从主流社会中脱轨的人,但一个自我极其强大乃至霸道,另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依靠关系和直觉行事。这样故事就有了张力。女性角色的一个身体记忆就是劳动。她看见老人的房间杂乱无章,就情不自禁地开始收拾、整理出秩序。而马里奥暴躁地喝阻了她。尽管如此,这不大见效……人在奇怪的互动中,慢慢被彼此改变。这一点,在严歌苓的原作中也描述过。东亚女性的面孔天生显得年轻,在白人眼里看起来更像个孩子,招人怜爱。而这个东方女性的行动,又不知不觉恢复了老人的生活秩序,使得他渐渐像个人了。甚至最后都感化了其同居女友,这个酗酒堕落的白人女性,决定洗心革面做个人去。这些情节,都被保留在了电影里,只是有更为柔和的表达。但更为有趣的处理手段,还在于电影加入了异域文明下的个体,他们日常的礼仪,又柔化了人物的兽性,去除了多余的男女暧昧之情。在电影中,小渔和老人,只是互相扶持和怜悯,他们甚至开始交流起语言。马里奥开始表现出绅士的礼仪。这很有趣,这些环节,都在为小渔的转变做铺垫。剧情的中段,是华人车间女工们的工作场景。一位满脸沧桑的女工,随着广播歌唱起来,唱的是什么呢?——那是女性的自怜和无私奉献的情结,更有一种渴望,渴求摆脱束缚,却又反反复复跌落回付出爱情的结局里。这抒情歌曲,低沉的情调和对自我的渴望,不知不觉引起小渔的遐思,她对着镜头抬起眼睛,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回忆起整部作品以及电影,我最深刻的印象还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命运被描绘得如此阴暗和低沉——都是低伏在地表、不断被索取也甘心去奉献的无名的女性。事情真就惨烈至此吗?可能还真的不乐观。这种觉醒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很脆弱的。小渔只是一个微小的符号,一个可以交换的筹码。她的男朋友姜伟,可以一边利用她、对其尽情索取,一边继续交往女朋友——这些都是可以随便代换的。但甚至对这样一个男性,你也很难指责他。因为他的生活、工作处境,甚至更加肮脏和嘈杂,人在其中无法维持基本的尊严。连自己都没有尊严的人,还能真的有爱情、或者对女人有多少怜悯吗?这是一个极其压抑的环境和记忆。而小渔在和马里奥的互动中,却渐渐接触到了文明,开始有了改变。她出于本心同情这个老人,理解他的孤独。这是发乎其本性的善良。其实,故事行进至此,一种残酷的生活处境已经显出了实质。马里奥终于要死了。他渴望保留一点人的尊严。而小渔正好帮助他维护了这一尊严。她把老人扶上床,给他煮了一杯咖啡,让他舒舒服服地躺着……这时候,男友并不怜惜她,也不理会别人的生死,他毕竟还有活色生香的生活。而小渔,似乎在这一刻爆发了,尽管她仍然是压抑的。
在这最后一刻,她回转过头,惊讶地看着合上眼的老人——尽管分辨不出他是睡着了还是死去了。这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柔光打在她脸上,她潸然泪下。这道光大概是送给女性的。电影把一个短篇小说,改成了女性觉醒的故事,然而还是停留在一个很暧昧的阶段。
少女小渔的特质,经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上的际遇,才显现出来。马里奥夸赞她是一个真正的战士,这一左翼语言习惯无形中把他带回了生命中最耀眼的时刻。但马里奥的本性如何呢?他并不真勇敢,其实没有参加战争,也从此一蹶不振。这也是符合人性的。不是所有人都禁得起人生的一次次打击。马里奥的人性是被一个懵懂的东方女性拯救的。这个东方的形象,也很典型,维护关系,在关系中确定自己,但没有办法自主。马里奥教她的,正是你要有一点自我。幸亏电影将其处理得很得体,变成了微妙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而马里奥只是带领小渔行进至那个须要做出抉择的时刻。
女性的故事早就比上个世纪精彩得多了。再次阅读,还是感慨于女性的自我何必如此之低伏。女性导演有心挖掘她的内心,还多少让故事更好看了一点。但这样的女性,可能是普通的、良善的大多数人。描绘出她们柔软的一面,作为人的有尊严的觉醒的一面,其实很艰难。小渔的面目太模糊了。她的模糊,也是源于缺失了寄托,遑论定位。所以电影也只能停留在她觉醒的那一刻。那么,这个角色就毫无意义吗?也不尽然。
在马里奥孤寂人生的尽头,能够体体面面做一回人,得到生而为人的尊严和怜悯,这已经很幸运了。无私地给予他同情的,就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东方女性。笼罩着老人的光,也照着女性的面孔,光是一种文学性的隐喻——可以是启蒙,也可以是爱。女性的包容和爱,又和东方的宗教和文化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给冷峻的现实蒙上一层怜悯和温柔,其实这时候反而诉诸灵性了。当然,这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贴近基督教文化中对灵觉得描述。我更好奇的是,在今天女性该怎样行走于世间。爱不用回避。但她不应该,也从来不必是一种形式或束缚。真正的爱应该是博大的,能够放手让人高飞。真正的伟大的牺牲,也不是单纯地献祭,而是走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既然放逐出境,我就以世界为家,如此的胸襟和智识,女性也应该具备。《少女小渔》的温暖色调、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对那种觉醒的期待,这大概是电影最动人的主旨。甚至,女性也变成了温柔的寄托,可以代换成乡愁、东方人的漂泊无依之感、宿命论。它甚至也许想说,爱,终究还是绕不过去的。
曾经你以为最好的给他才是爱的真诚,对他予取予求就能换回宠爱,直到现实给你冰冷一击才能认清事实:他只爱自己。女性需要真正觉醒,自信、自尊、自爱,确认自己拥有被爱的价值。马里奥与小渔于夕阳下散步,聊天,晚风,桥和流水。周围皆是陌生人,但身边这人让你觉得安全,这场景美的要哭了。
意大利老头儿演得好,是这部电影流畅的部分
好的电影永远有千万种解读方式,少女小渔首先是一部成长史。一个人,首先要成长,其次才是爱,这是小渔和江伟的差别,也是马里奥和江伟的差别,没有这个东西,活着但不会快乐。
人和人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爱情靠得住吗?温暖从何而来?
逃票的故事
看到最后想结局表这样表这样,可偏偏就酱紫
红裙在顶楼翩跹如舞步,曾经她的生活里只有江伟,买菜剥螃蟹,在纽约的夜色里散步。老去的作家打乱整理好的报纸,说抽烟是为了死得快一点,他在房间里奄奄一息,她听着楼下汽车发動的轰鸣声,拉上了窗帘。她在别人的选择中失去了过往的恋人,却在自己的选择里,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人。it's your life.
他和她才是一类人,这个,与爱情有关亦无关。。。。
味道很对,结尾马里奥死去,小渔听到江伟下楼开车离去拉上窗帘那场给全片加分。鱼市、纺织车间、马里奥和提诺一起喝啤酒及回忆那些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朋友等细节挺好。对移民话题和移民生活有多方面较浅的展现,江伟和小渔的三次做爱的(在局促环境中)也拍的挺好。找到自己,才能论及其余。
不急不缓地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闷。。。李安监制。。
他把蟹爪留给你,把蟹身留给自己。你他妈还敢用爱的名义给我叫嚣。
再仁慈,也不要去爱一个心胸狭窄的男人。
真讨厌在楼下狂按车喇叭的男人啊,急躁的声音都是自私发出来的!
我居然是和老妈的一起看的,结果就是要不停地解释,那个是过去了,现在留学不会这么苦的,真的,我有奖的……
二十年后,纽约还是这样,警笛,移民,蜗居,攒钱。有少女为了爱情在纽约通勤,在挫败后知道才给自己尊严。她擅长倾听他人故事,不再把道歉挂在嘴边,以自己的方式战斗。终于她为自己做选择,不再依靠爱情。失去爱情只剩生存的还有老柴一家。(#中国城 #严歌苓张艾嘉编剧李安制片,微妙呈现两种文化
一分钟也等不了
江伟典型中式渣男,严歌苓的女主向来有圣母情节,各种勤劳善良隐忍,男的永远幼稚浮躁可笑。但是也确实反映出中国大部分男的配不上中国大部分女的永恒国情。刘若英的眼神太棒了!
这里又见到典型的中西方为人的不同和冲突,这大概又是李安的原因了。但是在尊严和真爱面前,种种文化冲突微不足道。严歌苓的好剧本,李安的监制,张艾嘉导演,男女主演都很棒,尤其是刘若英,朦胧青涩之余看不出这居然是其处女作。7.9
每个在国外无依无靠的人都想要得到一份这样的关怀~~很温暖~~刘若英当时好青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