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题很简单吧,总结下来有两条线,讨论的就是父母需要对子女的人生负责嘛?子女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是父母的责任嘛?最后也得不出准确的答案。
开出租车行的一家五口,父亲家暴孩子,母亲关爱孩子,在一个雨夜倒车杀死父亲,告诉孩子以后可以自由的生活,去过想要的人生。但事实是孩子的人生此刻被摧毁了,背负着母亲杀死父亲的包袱生活茫然无措。老大口吃,结婚也没告知妻子家庭情况,小妹美容师梦破裂,老二靠写文章当记者,还想当小说家,事实上也不理想,是最冷血的一个。在母亲十五年后回来后,任然坚持是受父母影响自己的理想才无法实现的。母亲这个角色到最终也是坚持自己当初的做法是对的,看的过程中其实跟老二一样想不通母亲这么做到底考虑过后果没有,反正是不太理解这个母亲,回来的很突然很理直气壮。还有另外一条线讲浪子回头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吸毒后彻底崩溃,儿子把责任都推到父亲身上,父亲委屈酗酒发泄,扭转了这家的母子关系,说出了让母子互相理解的话,意思就是父母需要对子女的人生负责嘛? 父母来说肯定认为不负责任,但电影里面的孩子受父母行为的影响,父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考虑后果。
当孩子,当父母都不容易,做好一个人,还有做好每一个角色,这是人生啊。
熬夜把《一夜》看完了,想看这部片是因为演员基本上都是我好感的,砂糖、mayu、铃木亮平、田中裕子……全片看下来果然演技全员在线,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剧情的过于平缓和逻辑不足。
听说导演是舞台剧导演出身,电影里果然常常能感觉到舞台剧的画面感,在一些一家人起冲突的情节中,几个人的站位、画面布局都很有舞台张力。当然,舞台剧感带来的弊端就是,很多时候完全没有日常感,在极其日常的场景里,人物们却在用大开大合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语言进行表演,这种割裂感大大降低了电影的观看体验。
尤其是最后部分的追车戏,本来应该是很紧张的戏码,却总让我有一种看舞台剧的错觉,而撞车逼停之后,二哥跟司机的打架戏份,肢体语言和拉扯来回都太像舞台剧了……这里并不能说有浓重舞台剧感不好,倒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特色。
大魔王经常打孩子们,所以女主角就开车把大魔王撞死了。女主角被判了15年,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以后孩子们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15年后女主角从里面出来了,可是孩子们并不感激她。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了,但他最近在闹离婚。他经常会打老婆,变得跟他当年的父亲那样。
二儿子成为一名记者,但是工作不是很顺利。他把自己的悲惨生活归罪于女主角,所以他把女主角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报道之中。女主角家的出租车公司从此就没有宁静日子过了,有人来散发传单还有人把车胎都扎了。
小女儿以前想成为美发师,但因为母亲是杀人犯所以被学校开除了。看来理发学校也讲究一个根正苗红。毕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
有一个老司机在女主角家的公司开出租,他也离婚了儿子跟的妈妈。前几天晚上儿子约他见面,一起去玩一起吃晚饭。结束的时候还跟老司机要了不少钱。但没几天老司机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早就染上了毒瘾,欠下了很多钱所以开始帮忙带货。知道真相的老司机是崩溃的,他把女主角抓上车,准备一起沉入海底。女主角的二儿子赶紧开车追,终于截停了那个老司机。看起来已经化解了家庭矛盾,最后女主角的二儿子又坐车赶往大城市了。大儿子也决定不离婚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当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不能理解父母。当自己是父母的时候受到了报应,不被孩子理解。正如我们开车的时候看到那些骑电动车的就来气,等我们骑电动车时看到那些开车的就来气。
在次子得知母亲被绑之后立马追了上去的那一刻,我终于才明白了次子的恨意下隐藏着的是对母亲的爱。
各种意义上的好片,虽然感觉中心不够突出,甚至有些乱,但是仔细分析还是隐约能感觉到全片想要表达的,我认为大概还是“亲情”。
首先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后黑社会大哥问“那一夜算什么——?”,母亲回答的是:“那一夜,对于你来说很特别,但是对别人来说可能不值一提。”那一夜,黑社会大哥离婚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儿子提出想要见父亲,两人一起吃饭打球,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开心的一夜;而对于他的儿子来说,只是非常平常的一个骗钱的晚上罢了。那一夜对父亲来说印象深刻,对儿子来说不值一提。接着母亲却又说:“可是,那一夜(就算对别人来说不值一提)对你来说很特别,不就已经足够了吗。”
那一夜母亲为了孩子开车撞死了家暴的父亲,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一夜。对于其他人来说,不过是拿来骚扰的谈资,与他们毫无关系的一夜,微不足道。可是这一夜对母亲来说很特别,因为这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于她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对于父母来说,已经付出了,尽力了,不就已经足够了吗。至于回报,至于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外人又怎么看待自己,已经不重要了。
接着全片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这样的“爱”,是“正确”的吗?
三个孩子有着不同的回答。
长子不恨母亲,他认为“母亲就是母亲,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成长与母亲无关,而且母亲还从家暴中拯救了大家。
次子非常矛盾。他对母亲充满了恨意,甚至将母亲作为“跳板”来让自己成为小说家。但从次子得知母亲被“绑”的慌张和焦急来看,其实隐藏在恨之下的是对母亲的爱,因为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第一时间冲出去,正如十五年前,看到母亲自首时一样,冒着大雨开车追母亲。次子的“恨”很有意思,他的恨对母亲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和反对:母亲自认为杀死家暴的父亲,就是对孩子好吗?在次子看来并不是这样,他认为,也许只要母亲陪在他们身边就已经足够了,他们更需要的是母亲的陪伴。而这样开车撞死父亲的母亲,也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大家都因此被骚扰,大哥说“可是我们并没有按照想象中的轨迹在成长”,妹妹也因此被美发学校退学,大家在“那一夜”幻想的未来并没有到来,母亲在“那一夜”给下的承诺也并没有实现。大家的希望都落空了。
妹妹始终对母亲充满着爱,在我看来她对母亲的爱是最直白的。
最后回顾全片,“那一夜”到底算什么?对母亲来说是特别的一夜,对孩子们来说是幻想未来又破灭的一夜,对其他人来说,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普通的一个晚上。然而一家人的命运和情感却因为这一夜走向颠簸,但是“家庭”并不会被“那一夜”所割裂,最终大家都还是相聚在了一起,不管中途发生什么——这就是家庭和亲情,这部片子给出的回答。
逻辑上跟《冰冷热带鱼》类似,反常态。
每个角色都在跟自己背道而驰:不想离婚的每天追着自己老公签离婚协议;爱老婆女儿的总是不待见她们;爱妈妈的儿子登报纸批判妈妈是杀人犯...
松冈茉优算是走上了不寻常路,每个角色都那么一言难尽,也是一个演员得到高度肯定才能有的特权吧!
日本电影的美术组,有种真实感,他们会把场景弄得真像有人住着的样子,有点怀疑就是找真实的人家做片场。
//mp.weixin.qq.com/s/QTFYxdX_AKdpTS5aVViIUA
剧里,还出现了一个场景,时空交错的场景,就是儿时的三兄妹和成年的三兄妹,他们行驶在平行的两条公路上,都在驶向自己的母亲,儿时的园子正趴在窗户看向对面,成人后的三兄妹正好看着车经过,她似乎在期待着,他们可以追上自己的母亲。这一次,绝对不能再后悔了。
探讨的家族亲缘议题很深,奈何导演呈现出的情感层次和人文内核太浅,几乎所有人物的心态转变、行为动机都要靠极强的戏剧冲突来完成,剧作层面的捉襟见肘完全没能撑起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节奏把控失当以及支线叙述过乱。三兄妹两个夜晚追车的互文,母亲偷窃小黄书时的心照不宣,横亘于两代人间挥之不去的心结,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是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那些萦绕心头的爱与恨,就通通交由时间慢慢消解。
都是自以为是的母爱父爱,有病的貌合神离的家人,原来最好的爱是陪伴,一声叹息
可以很软弱也可以很坚强,互相伤害也互相深爱,大概这就是家人。过去与现在的两组叠加镜头:擦洗被弄脏的车与夜晚兄妹三人开车追母亲。田中裕子的另一版「mother」,mayu状态比较接近「小偷家族」,比「蜜蜂与远雷」好多了。
我还蛮喜欢砂糖演这种劲劲儿的角色。如何成为一家人,即便成为创作者们永恒的母题,也永远不会被给出答案。15年后一切都那么的不自然,这期间充斥着再多不满和愤恨,在弟弟故作云淡风轻说出お帰り的一刻,已经被消解了大半。
父亲长期醉酒施暴儿女,母亲为了拯救孩子,杀了他,并自首入狱。兄妹三人的人生从此改变。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二儿子对15年后重新归家的母亲的态度,心里想着,难道不是应该很感激母亲吗?怎么反倒还责难起母亲了,难道二儿子是很想父亲再虐待他千千万万次吗?随着剧情的发展,得知母亲杀人入狱之后给兄妹三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困扰,亦如杀人犯的子女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能因为杀死是一个长期虐待子女的父亲就能免除。随后想到15年前,母亲是否可以以其他方式解决,而不是直接杀死父亲呢?而15年过去了,子女们是不是应该放下芥蒂,好好对待母亲呢?片中的两条支线,篇幅很短,却对主线起到很棒的映照作用,挺不错的,加1星。
主题:儿子都不行
旁人看来,杀掉家暴的父亲是多么有胆量的事,仿佛接下来就万事顺心了,但当事人从此面对的问题却是另一种不一样的困境。剧情是简单,并且从一开始就剧透完了,舞台剧改编,也确实跟舞台剧一样,重点就是表演的部分,可以说全员都很精彩(私心更喜欢亮平的部分,大河剧过后果然蜕变得更棒了呢)
虽然缺少一点逻辑性,但佐藤健真的也太帅了吧(本人也毫无逻辑可言)
两代人的自我陶醉,白石和弥的剧作真是一如既往一塌糊涂
K了一首梦をあきらめないで
三个儿女在弑夫的母亲归来后亲各自不同的反应和态度变化这条主线其实挺好的,前半段都想打四星。但前毒贩出租车司机这条呼应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支线编得实在牵强。后半段表演有点垮,感觉台词仿佛在跟观众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居然靠一场歇斯底里就化解了十五年的心结。
兄妹三人的心里都明白,母亲做出了杀人的选择是为了他们好,但之后舆论影响与各自生活的不顺,就顺理成章地归咎于缺席15年的母亲。大哥气急了会打老婆,小妹喜欢暴力的男人,这些都是家暴父亲留下的阴影,而仿佛局外人的雄二,与其说想借写圣母杀人的文章来获得成功,实际上从来没有挣脱所谓自由的桎梏。田中裕子好棒啊,这个造型依然非常有气质。砂糖是个好演员。
呃……… 佐藤健太………chok喇…………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太重要了,但无论父母做什么,孩子都不理解,最后也是活该吧
田中裕子太能镇台面了,眼神好有穿透力……
好多信息。暴力有時需要一生時間來化解。電影停留在家人的羈絆由家人解,但事實上家庭暴力是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力量的扶持。社會機制、公共資源的缺位才讓人更覺得不適和壓抑。again,東亞社會的這些問題不在於文化,而在於過渡到現代社會的方式
3.5 旬报十佳之一。白石和弥还是非常依赖强设定、强冲突和配套的大型演技秀场。圣母的献祭式杀人带来了更浓稠的罪恶,每个人都困在“虚幻的自由”里无法脱身,回归的母亲如复活的亡灵般,让家族链条不断崩坏并最终重组。整体架构非常有效,戏也都很好看,是要比一般质素的导演好,但是这种互害悖论式的家庭伦理故事一旦不往深挖掘,只是把所有设想的概念工整地走完,就还是缺乏细腻度和深度。白石和弥也不是没努力,但仍无法逃离以往类型片创作的桎梏。前半段有模有样,第三幕尤为无力。亮平和佐藤健的诉白时刻戳心。整体属于看的过程中会很受伤害,但无法产生余味的作品。
那一夜,发生的惨案,忍不住唱了起来。这种纠结的故事太适合几个演员发挥了,各个非常纠结与痛苦。不过,还是稍微有点沦入套路里。
我其实很喜欢白石和弥,《雌猫们》那种让你随便玩的电影他可以放得很开,《一夜》这种需要你规规矩矩的他也能在及格线内给你好好完成,个性和标准平衡得很好,有一个职业导演应有的操守和水准。但这部后半段实在太狗血了,剧本原本像一辆普通的出租车在平地开得好好的,突然上了高架两分钟后变成蝙蝠车起飞了的感觉……松冈茉优真的太棒了,一部比一部好,肉眼可见的进化,把妹妹身上那种二流子的气质演得入木三分,可爱又可怜。这部电影应该是有关在日朝鲜人的,堂下带儿子去吃的烤肉一看就是韩式店,背景那条街也都是韩语,次男的青梅竹马找了韩英惠(日韩混血)来演,父亲喝完酒痛打三个孩子的演技也很有在日一世“典型”的影子。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偷偷摸摸地塞这些符号?上一部这么干的日本电影记忆中已经是1975年的《日本暴力列岛》了。
不说别的 Mayu也太好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