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制作:
【关于原著】
同为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好友的裘德·洛和制片伙伴西蒙·哈弗冯(Simon Halfon),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他们可能会有兴趣合作的电影意向。裘德·洛早在三年前的《明日世界》中就体会到当制片人的乐趣了,而已经是一名成功的插画作家的哈弗冯也一心想涉足这个领域。在他们的一次谈话中,哈弗冯提到了安东尼·沙弗尼在1970年赢得托尼奖的舞台剧《足迹》……两年后,这部舞台剧就被约瑟夫·L·曼凯维奇搬上了大银幕。裘德·洛说:“哈弗冯已经看过原版影片了,他将它描述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只是被披上了很多层故事的外衣而已,再加上最初的舞台剧的辉煌成就也给它增添了一层光环,所以他才会想是不是应该以现代的电影手法重新为观众介绍这个故事,因为内容的精髓部分还有许多未被开发出来。对于哈弗冯的提议,我一直记在心上,而且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思考,只是没有机会付诸行动,直到有一天,某个人问我目前正在制作什么电影--然后我突然想到了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
当时哈罗德·品特的名字在文学界可是如雷贯耳,因为他不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拥有着“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原创剧作家”这样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裘德·洛就想,如果能请到品特重新润色那部由安东尼·沙弗尼创作的非常有娱乐氛围的舞台剧,似乎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选择。当然,品特令人生畏的名气曾经让许多与裘德·洛有过一样想法的制片人望而却步,而裘德·洛也大方地承认,整个过程看起来确实就像是一个“荒谬的长镜头”:“任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这部影片实在是太适合他了。当然,对于我来说,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至少我找到了一个给他写信的机会。我们的会面被安排在了午饭时间,我将这个故事尽量简化讲给他听,内容基本上就是一个房间里的两个男人,一个老点,另一个年轻一些,他们为了一个从未露面的女人进行了心理和身体上的抗衡……如果我记得没错,品特当时的回答是,‘40年来我一都在写这类故事。’是的,他最终同意为影片创作剧本。”
哈罗德·品特已经看过多部由裘德·洛主演的电影和舞台剧,所以他非常珍惜这次两人合作的机会,品特表示:“裘德·洛是那种非常聪明的演员,正是他的智慧才让他如此地与众不同,更何况他还对电影充满了热情和真诚。”当品特确定“入伙”之后,这个由裘德·洛和西蒙·哈弗冯共同执行的故事点子也开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拍摄资金,古堡电影公司成了制作这部电影的最大东家。裘德·洛继续说:“品特的加入,让这部重拍电影激发出更多人的兴趣,而且,他真的能够为它带来难得一见的庄严和重要性,任何能够引起品特的注意力的故事元素,都是他努力的方向,因为他代表的是写作世界的一个典范。我们知道,通过品特的双手,这个故事将会拥有不可思议的高品质。”
【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就是参与者们积极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的过程,哈罗德·品特说:“我将这个剧本看成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虽然为了创作它,我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但我既没看过原著舞台剧,也没看过1972年的老版电影,可以说我对它真的是一无所知。我只保留了原来的一两个情节,因为我想远离那个曾经的经典,用我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重新整合。”裘德·洛补充道:“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品特接不了的电影本子,而这部影片讲述的则纯粹是一场男人之间的战斗--你的妻子,另一个男人也想拥有……要知道,这是专属于男人的自负,只有在这件事上他们从来不会退让,因为除非被遗忘,荣誉永远代表着一切。显然,品特对这样的故事异常感兴趣。”
有了哈罗德·品特的剧本做“武器”,裘德·洛和西蒙·哈弗冯也有了足够的筹码开始寻找额外的资金支持,裘德·洛说:“由于品特的创作风格使然,再加上很少会有人去琢磨一个电影剧本的对话里会有什么言外之意,所以对于投资商来说,这个非常少见的剧本可能会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他们知道这些对话一环扣一环,非常考验人的智商,但他们却看不到这样一部电影能够拥有什么样的商业潜力……似乎只有我和哈弗冯坚信最后我们一定能够得到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
差不多几年前,哈罗德·品特刚开始创作剧本的时候,裘德·洛就将这个重拍计划告诉了原版影片中的主演之一迈克尔·凯恩。凯恩直觉这是一个不错的好提议,并答应为新版影片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那就是他将饰演1972年版本中劳伦斯·奥利弗的角色安德鲁·怀克。当新剧本一完成,裘德·洛马上就拿给凯恩看,凯恩表示:“从一开始,我就对这个重拍的想法非常地着迷,尤其是当我看过品特的剧本之后,甚至有点抑制不住地激动,虽然里面基本的剧情并未做出太多的改动,但风格上却差了个十万八千里。”
当迈克尔·凯恩同意在哈罗德·品特创作的剧本中充当一个角色后,裘德·洛突然意识到,编剧、演员都码齐了,竟然单单把最重要的导演人选忘脑后了……所以他又紧锣密鼓地开始寻找,并将目光锁定在肯尼思·布拉纳的身上--似乎也只有他能够将所有人的想法汇总在一起,拍出一部电影长片来,而且他的作品表上还有那么多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引人注目的电影详单,布拉纳回忆道:“一天,我的经纪人打电话给我说,‘有人正在筹拍新版的《足迹》,裘德·洛是制片人兼主演,迈克尔·凯恩也将饰演其中的一个主角,编剧是哈罗德·品特……’最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这个世上怎么会有如此让人兴奋的电影制作组合?我非常喜欢原著电影,而且反复看过多次,对舞台剧更是感兴趣,因为饰演麦洛的那名演员是我的好友。很快,我就拿到了剧本,比我想象中还要好上千倍万倍,当我觉得这样一个幕后制作团队已经完美到不能再完美的时候,品特就用他那独有的黑色幽默感再让我惊喜了一下。”
由于对原著太熟悉了,肯尼思·布拉纳一眼就看出了哈罗德·品特的剧本中的不同之处:“虽然两个版本的影片拥有相同的思想,角色的名字也未做任何改动,却好像在讲述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语言到情感,无一例外。但总地来说,品特那敏锐的观察能力还是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和承载性的--他有的时候会选择幽默的气氛,有的时候又通过威胁和恐吓,甚至还使用了大量的诗情画意。新版的《足迹》中,品特使用了一种绝妙的戏剧和电影结构,毫不费力地就将那个由安东尼·沙弗尼创造的经典故事变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迷惑:这场心理大战,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发生在两个针锋相对地争论的人之间,他们都属于那种心思慎密且智商很高的男人……能够加入到这种用对话支撑故事的影片中,对于我来说本就是一个得来不易的机会,而且它的故事风格还带有明显人身攻击的成分和男性特征,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不停地提醒我,它肯定能够成为一部该死的好作品。”
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中,由肯尼思·布拉纳、肯·洛奇和彼得·格林威纳等著名导演执导的英国电影都进入了主要奖项的角逐。
当问到今年有大量的英国和好莱坞电影参加这次威尼斯电影节时,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说:“我们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影片是否新奇有创意。而且我们发现英国和美国的电影还是在设法给观众提供一些新的东西,而且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来说,他们的也更大胆些。”
布拉纳的这部入选电影,是重拍1972年的电影经典《侦察》,主演是裘德·洛和迈克尔·凯恩。后者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在原版本电影中是由劳伦斯·奥利维尔饰演。在这部电影里,凯恩吸收了奥利维尔的角色特点,而裘德·洛也加入出演这部电影,并出演原版本中凯恩饰演的角色。裘德·洛也是本片的制片之一。电影在安东尼·沙弗尼的剧本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编剧为哈罗德·品特。
花絮:
·这已经是裘德·洛第二次出现在原著是由迈克尔·凯恩主演的重拍片中了,第一部是在《阿尔菲》。
精彩对白:
Andrew Wyke: You're the man who's f***ing my wife!
安德鲁·怀克:你就是那个睡了我老婆的男人!
from:
http://www.verycd.com/topics/229872/严格说来,这是一部充满性的张力的电影,它关于性别,关于性欲。正如海报所示,Jude Law 和Micheal Cain两位英伦Alfie各占画面一半,以目中无人的姿态屏息相望,既像挑衅又似挑逗。但需要看到的是,在两人背后的编剧Harold Pinter对该剧也施行了巨大的影响力,有Master of menace之称的Pinter,为整部电影添加了幽默、刻薄与惊悚,使其有别于1972年旧作的典雅与含蓄.作为场外的第三人,Pinter如他所擅长的那样,以两性关系为表象,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女性主体地位完全缺失的、充满男性自恋、侵略、虚幻、秩序与错乱并存的话语王国。
在不到90分钟的影片里,镜子(或者可反射的镜面)出现了许多次,有时是人物正面,有时是背面,有时是一人,有时是两人,有时是清晰的影像,而有时则扭曲变形。
对镜子这一意象及其背后隐含的主题的探讨,可以从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找到些许线索。
拉康认为,人类在出生6个月后,便获得了从镜子中体认自我完整性的能力,虽然婴儿对影像的认知和认同在本质上是虚幻的,但伴随这一过程的却是洋溢的喜悦和快乐。它给予婴儿一种连贯的、协调一致的身份认同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矫正自我、使影像得当的期冀和承诺。于是,婴儿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起一种欲望关系。在这种欲望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是自我的自恋本质。出于竞争的需要,婴儿与自我影像、婴儿与他人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依恋关系,而且存在着一种攻击性和竞争性。拉康认为,“侵凌性是种与我们称之为自恋的一个确认方式有关联的倾向,这个确认方式决定了人的自我的结构形式并也决定了这个世界特有的记存事物的结构”。
毫无疑问片中唯一的两位男性角色起初都拥有对镜中自我的完整统一感以及随之相伴的自恋与侵凌。年长的Andrew Wyke (Michael Cain饰)其出场方式既让人感到了浓重的压迫, 当年轻的Milo Tindle (Jude Law饰)驾车驶入Wyke的庄园,Wyke正在室内通过监视屏观察他的行踪,此时Wyke是不可见的观者(invisible watcher),在即将开场的角斗中处于主导地位。当Milo进入房中,Wyke开始向对方炫耀自己,他亮出自己知名侦探作家的身份(此处Wyke被称为Master of menace,很难说不是Harold Pinter本人的一次自我嘲弄)。而对此Milo却以他想当然的无知(never heard of them)回击,更直言不讳I’ m fucking your wife, and she’s fucking me, it’s mutual. 如果说片中人物自行设定的“三场游戏”是全片作为纵轴的叙事线索,那么“游戏”开场前的对话实则已奠定了人物横轴上的心理基础——Andrew Wyke,作为知名的与英女王相识的作家,拥有财富、威望、崇高的社会地位; Milo Tindle, 作为不入流的演员,拥有年轻的容貌、身体,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Wyke的妻子Maggie,这些都是构成两者自恋的基础,同时也变成了他们互相侵凌的原因。
Wyke的影像第一次出现在镜中是在“第一场游戏”中,他向Milo提出建议,要对方假意闯入别墅盗走保险柜中的珠宝,这样Wyke可以获得巨额赔偿而Milo也能拿着珠宝与Maggie远走高飞。在重金诱惑下,Milo动心了。随后两人走进一间宽敞的有壁炉的房间,讨论着计划的可行性。Milo站在燃烧的壁火前,问Wyke何以舍得将妻子让给他,镜头反打到Wyke, 他踱着步,从容的说:我对Maggie早已没感情,她是奸妇,应该被石头砸死。此时,Wyke背后墙壁上的镜子映出了他的重重镜像,层层叠加又荡漾开去,犹如无数个Wyke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在这一刻,Wyke立于镜外,而镜内无数个自己的影像不仅证明了他身体的完整性,而且使得他对自我的认同感扩张到了无边界,换句话说,它们印证,甚或成全了他的自恋。结果在第一回合,Wyke以狡诈的计谋将Milo吓得昏死过去,他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他走下楼,为自己倒了一杯酒,同时凝视镜中的自己,犹如欣赏自己刚完成的作品。如果说眼睛关注的是符号系统的秩序,那么凝视追求的是一种自恋式的幻想——对于每一个客体来说,它构成了主体注视欲望驱动的对象。而Wyke欲望驱动的对象,正是他自己。
第二回合,镜子再次出现,这次映出的是Milo和Wyke两人的脸。Wyke没有料到Milo会再次出现在自己家中,并且乔装成Inspector Doppler对自己大放厥词。卸下面具的Milo以枪威胁Wyke,逼迫他将保险柜里的珠宝全数戴在身上,在镜子面前装扮成女性。切近景,Milo从背后紧紧胁迫住Wyke,用项链勒他的脖子,同时嘴里一直念道you look so charming,sweetheart.切到镜中,Milo与Wyke入镜,同一个镜子的画面里,一半是Milo将Wyke当成女性侮辱,一半是Wyke脸上流露出痛苦不堪,两人的脸在镜中都扭曲变形。可以说这一面镜子,既象征着Wyke完美的自我认同因外力拉扯的变形,也象征着Milo为了巩固自恋而向外爆发的侵凌。Milo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其自我欲望的驱动对象变成了原本战胜过他的对手Wyke,戏弄Wyke,羞辱Wyke,报复Wyke,从而维护自己原本自恋形象的统一,是他行为的唯一目的。
进入第三回合,镜面本身发生了碎裂。Wyke将Milo带入客房,向他提出stay with me的请求,他开出优渥的条件,声称只要Milo撇下Maggie转而留下来陪他,便可以带他周游世界乃至为他开设一家剧院。Milo与Wyke分立于大床两边,Milo身后一面镜子映出了两人。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面镜子并不是完整的反射体,它由很多块大小不同的镜面拼凑镶嵌而成,因此镜中便出现了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人物影像。它们破碎不堪、亦真亦幻,随着人物的行动而变得难以辨认。无疑,人物到此刻已进入失序的状态。无论是性身份上(两个主角都已经在“游戏”中扮演过女性角色)还是性取向上(两人都已显露出同性恋倾向),都已经与最初完整的镜中自我所背离,而两人的相应关系也由原本的情敌变成情人。这种失序的心理状态通过不完整的镜面折射出来,但两位主角却还浑然不知,他们如两只困兽囚禁在精致的牢笼,彼此试探、布局、勾引、撕咬,终至毁灭。
可以说Slueth是一部优秀的“舞台戏剧片”。因为故事本身即发生在巴赞所说的“具体有限的、封闭的和被包围的空间”,而单一且缺少立体感的布景又加重了戏剧的不透明性。但在此无意讨论原舞台剧与两次电影表达的艺术关系,而是想要指出,借用各种舞台手法,Sleuth克服了电影屏幕的离心力,创造了一个向心的、不透明的、以人为主体的叙事空间。在此多余的叙事线索或背景交代都被省略,不管是戏剧化的布景、道具,或电影化的镜头语言、配乐,都成了一个语义系统内的能指,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目标——人——被组织起来。它们与人的动作,人的语言,人的神态行为,砌成一幅拼图,当最后一场结束,拼图豁然立现,留下两个鬼魅一般的男性角色成为精神分析的绝佳范本。
全世界的人都在盯着裘德洛(我觉得这个比朱迪劳好)的头顶,等着他秃头谢顶,也有人也在暗自谄笑他已老了不再年轻,片约已不如当年.
但我觉得他是值得等待的.
撕掉假面后的那得意,嚣张而飞扬的表情配上俊美的脸旁非但没有让人产生恶意,反而爱慕不已.
至今看过他的电影只有 冷山 和侦查.
听说过的是 大受好评的王尔德的情人.没办法,他生的太美.
在侦查中,那完全如小男孩般自信而又眼波流转的表情,那奔放而又不夸张的演技都让人生叹.
恩,期待 蓝莓之夜
开始是为了观赏美丽的裘花而决定看《足迹》。两个典型的英国男人,一间房子,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不可否认很吸引人,可还是会让人忧患——剧情会不会无聊,噱头够不够,演员的演技会不会令人昏昏欲睡,文艺片的通病。但只要看看《足迹》的阵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编剧品特,曾自导自演过《亨利五世》的肯尼斯·布拉纳,老戏骨迈克尔·凯恩,被称为“英伦玫瑰”的裘德·洛,还有电影的剧本原创安东尼·沙弗尼。如此,谁还会去在意这是一部翻拍的小成本文艺剧。当然,肯定会有人说,大阵容不一定会出好剧。如果在看完《足迹》后还有人这么认为,那要么是对1972年的原版先入为主,要么只能说明在广告中插播剧情的商业大片更符合某些人的口味。
《足迹》在单调的视角转换、繁冗的对话以及老套的故事中开场,老婆出轨的老男人为了出口恶气给妻子的情夫留下便条,相约到自己家中进行谈判;小男人亦是为了夸耀这种出轨关系而赴约;说到底,都是为了男人的自尊心。见面后的两人互相试探,老男人借机炫耀自己的身份,侦探小说作家,拥有广为人知的名声和富有的生活。小男人则只是个兼职美发师的二流演员,正在待业。相比于老男人,这样的社会地位让小男人多少有点被动,但他很快想到了反击的方法,那就是老男人的妻子。他告诉老男人,他和老男人的妻子彼此相爱,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由此展开。
硬要将《足迹》理顺来看,无外乎是支撑全影片的三个游戏,它们分工明确,各自担任起场,承接和高潮,令单薄的演员人数和狭小的电影空间填充的饱满起来。若是一开始便不眨眼的跟着剧情,那么就会发现很多埋下的伏笔:窗外停靠的车辆,手上的疤痕,开枪的次数,以及对白中掩盖的事情真相。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一部可以一边吃爆米花一边观看的影院电影。因为走神的时候可能就会错过关键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被挂上“悬疑”字样的缘由。
可以说,这是部两极分化严重的电影,不喜欢它的人有一万种理由,甚至包括了裘德·洛严重后退的发际线。喜欢的更不必说,他们会一遍遍的重复播放,只为了找出电影为何有如此惊奇结局的原因,他们会为此吵得不可开交,连SM都能联想到动机之上。说到动机(电影想要传导给人们的思想),其实在最开始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都没有隐藏,还记得老男人怎么说的么?“这只是个游戏”。作为拥有天生控制欲的侦探小说作家,和喜爱冒险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二流演员,这两个人都想在彼此的游戏中获胜。而游戏的本质则是输赢以及规则,一个人要在规则的约束下赢取胜利,这才是真正的赢家,缺一不可。电影中的老男人与小男人较量的最终输赢,还是要等每个人看完影片自己去下定论。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END
后记:这是我很少在写影评时忍着不去剧透的影片之一,毕竟抽丝剥茧,逐渐明确剧情以及思想的过程非常诱人。可对于一部好片子来说,剧透就等同于灾难。PS:我认为只有未翻译过来的电影名称《BLEUTH》才配得上电影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难以明说的紧张,对峙,以及魔幻的感觉。
咆哮一句:裘花,你这么妖孽是要闹哪样!!!!!!!!!!!!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非常喜欢能把胡渣子都拍得如此有质感的特写镜头,再加上演技派的表情,过瘾啊!小洛同学华丽丽的下巴哦~~别再撒娇啦,完全是找虐啊!痒痒中。。。哪位好心人施舍俺1972年版的啊~~~
哎哎哎。在表演上,凯恩爷爷顿时把裘德洛比下去了,小丑固然笑到最后,但是还不是被驯兽师鞭挞出来的~哎哎哎……男性心理大揭秘,可惜我不是很能精确了解,还是得看影评诶。
肯尼斯·布拉纳又拍了部舞台剧,剧本是哈罗德·品特的,全片俩演员,场景也没出这套充满后现代设计感的大宅,一个喜好控制人的犯罪小说作家,一个不得志的演员,这两个卷入一场三角关系的男人进行了清晰的三回合较量,前两场只是比谁能骗过谁的花招,第三场则充满了似是而非——老头子真的爱上年轻人的头脑了么?年轻人真的是老头子老婆的情夫吗?他第二次返回的目的真是报复被戏弄的自尊吗?之前两场都是反转嘛,所以第三场的剧情也无法令人尽信,观众对人物的揣度也就没了意义,这是这类花招剧本必须付出的代价,你总喊狼来了,别人就不会拿你当回事了。布光、台词和念白都舞台感十足,更添了一层矫饰感。布拉纳在开场用了很多监控器的视角,似乎在说明客观画面的可疑。全片诸多这种虚晃一枪的招数,让人感觉这片子不过是一部卖弄障眼法的消遣商品
21_038。3.5吧,看了老版来看翻拍版,这版演员和音乐都很好,但真的总体比不上原版。改了一点,气氛和表演方面还是老版更出色(当然这里演员也很优秀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感叹Ken叔太灵了结果看完打开豆瓣发现是翻拍作品,咳咳。不过仍然是肯叔特色,在异性恋的表面让人觉得两个主角存在着各种那啥的互动和人物张力。。。裘裘美死了,美的人都要化了好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配乐,开头只听到一点点就让我觉得极佳,契合又大气,片尾字幕发现是那谁,简直太
两个人的独幕剧。两个主演颇有些渊源。迈克尔凯恩的《阿尔法》《足迹》后来翻拍都是裘德洛的主演。本片裘德洛的角色正是当年迈克尔凯恩的。
I admire your thoughts~~jude~jude~~U've got many many room for u to improve~
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的战争。一个失意的演员,成为了一个兼职发型师(裘德洛饰),作为一个婚姻破坏者介入了当红小说作家(迈克尔-凯恩饰)的婚姻,引发了一系列的爱情复仇阴谋。普通人在感情变化的不同阶段所作出的反应在一场谋杀中无所遁形。在这场涉及密闭空间的高智商犯罪中,究竟是谁在掌握着主动
体会不是很到位,觉得两个男人都寂寞。裘德洛表现很棒,当他低头说“我很高兴你喜欢我的思想,很多人喜欢我的身体,但我想不出有谁喜欢我的思想”的时候,很感动,小难受。不经意间的微笑,很迷人。最初觉得凯恩是以包养为名赢取这回合,但被要求倒酒时,眼中氤氲雾气让人觉得他是认真提议。
最早的"Sleuth"拍于1972年,有趣的是Michael Caine当年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演的是Jude law 的角色.也就是说在1972年他演年轻人,在2007年他演老头子,真是太有趣了.真想看看M的1972年版本.
没看过70年代的原版,不过这部虽短却意外的十分好看。故事从始至终都很吸引我。凯恩爵士当年演了年轻的男人,这次却反过来演了老年男,挑战不小却完美塑造,不愧为英国影坛骨灰级演员。裘德洛很惊艳,和凯恩能够有来有回。算不错的翻拍片了,四星。
如果说若干年前看到Brad Pitt会想起罗伯特雷德福的话,那在英国这头,看到Jude Law也已经会联想起Michael Caine老爷子了,同样是优雅的英伦男人,当然对我来说Jude Law更偏重美貌,Caine爷爷更注重气质……再加上本片导演Kenneth Branagh大叔(哎哎当年的古典美大叔啊,现在年纪长了倒有点像小老头了),看到他就想起那英国的前辈Laurence Olivier……这一帮子的英国气质男,炮制出一部可以说精彩也可以理解为闷的电影
差点演成同性恋~~两个变态男人的故事~
很有意思的一部“密闭空间”电影。这种电影一定要拍到回合、演技非常精彩,稍有松弛就会感到沉闷。摄影指导很腻害,很多镜头都很特别。最后的结局也很意外。
似乎结尾突兀仓促了点,还可以抖个花枪吧
两人调情那段太雷了~!
3.5 建筑空间赞!Michael Caine两个角色都演过了,真过瘾啊!
悬念设置的非常到位!不过如果能够晚点揭开谜底并且把动作场面去掉就更优秀了。剧本成功的表现了一个失败的人恼羞成怒的窘态,没有成功者,都失败了,在生活面前
3.5星. 密室電影, 關於兩個男人間的game. 兩位演員表演的很過癮. 場景氛圍和音樂都很棒, 劇情上有種超越懸疑的詭異和人性因素在裏面, 但表現的很隱晦, 多少有點莫名奇妙, 而且總有種某個部份刻畫不足的感覺. 總體看還是過得去的懸疑片. 越來越發現裘德洛的帥^^
拜托!那些给这个电影两星三星的人都瞎眼了吗? 这片子出色到了极点! Jude Law彻底证明了他不需要靠外表出名! I LOVE this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