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女人

HD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丽莎·库卓,Daisy Tahan,劳伦·艾波罗丝,伊丽莎白·玛维尔,Charlie Tahan,安东尼·拉普,斯科特·科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2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3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4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5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6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3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4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5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6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7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8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9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另一个女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原名《爱以及其他不可能的诉求》,根据阿耶莱-沃尔德曼的同名小说改编。也是娜塔莉·波特曼参与制片的首部电影。   艾米莉亚·格林里夫(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的生活正陷入一团乱麻。因失去了尚处襁褓中的爱女伊莎贝尔而无比悲痛,同时作为律师杰克·沃尔夫(斯科特·科恩 Scott Cohen 饰)的第二任妻子过着郁闷的生活。更因背负家庭破坏者的恶名,还要应对杰克的前妻卡洛琳(莉莎·库卓 Lisa Kudrow 饰)的怨恨和攻击。而如何与继子威廉姆相处不但考验着她为人处世的能力,更让她再度陷入对失去的孩子的悲伤回忆,她该如何从生活的困境中走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怨灵地下室激情死亡线五个堕落的男女温暖的印记合约情人赌城绝杀死亡之雪2

 长篇影评

 1 ) 《另一个女人》观后感

注:只是一个话痨的短评,并不是精心写就的观后感,会有这篇文字纯粹只是因为短评字数限制。

这部电影让我多了更多对自我的觉察,而且是充满希冀的,但这并非是盲目乐观或是刻意掩盖住「痛苦」而得到的舒缓之感,以前没觉得伍迪艾伦这么灵,当然也是我看的少,他仿佛又懂男人又懂女人,或者只是我这个年纪和阅历看来觉得他的这些刻画是通透的吧。共鸣感从头贯穿到尾,就像女主和另一个女人一样,互相看到对方的「痛苦」时,其实正是看到自身「痛苦」和「希冀」的时候,所以「自我欺骗」是原罪,所以还是要多遵循自我内心感受去接触真实的人,不是社交,而是真情实感的联结,在这些交互中,我们才能勇敢地不去自我欺骗,我们会独立但不孤独,勇敢但不盲目。真是奇怪,最近让我深感共鸣的电影的主角都是超出我现在年龄不少的女性,或许是因为,其实女性从小到大面临的困境都是同质的,迟早都要苏醒,从「感觉生活中充满了欺骗,不知道自己是谁」到「我是想要点东西,但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到「我想干干净净的重新开始,我想做点不同的事情,我想多认识一些人」到「我合上书,同时感受到了渴望和希冀」

“今天碰到一个很悲伤的女人,一个你觉得她会拥有一切的女人,但并不是那样,她一无所有。这让我很害怕,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不能阻止自己,总有一天我也会变成那样。她不允许自己有感情,最后的结果是她过着一种冷清的精神生活,跟周围所有人都疏远了。”

“我知道我们以前谈过这个,我就是这种,只看到和听到我想要的东西。她就是这样的人。她…她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假装一切很好,但你能看出来她很失落。”

“我想人不可能永远压抑住自我内心深处的感情的,你知道…所以我不想等到我到了她那个年纪,抬起头来时只发现自己的生活里竟是一片虚空。”

谢谢伍迪艾伦,也许让我免去了这一遭,让我提前预见到这所谓的“体面生活”下只是空虚。资本所刻画的好,社会所规训的好,于我这小小的人生其实只是无尽的虚空和与真实情感的疏离。而我不想等我活到五十岁才发现我一直在自我欺骗。

 2 ) 伍迪艾伦拍的伯格曼风《理智与情感》

有些电影作者越看越像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咨询师,介入主人公当下的情绪,再勾连起过往的相关回忆,挖出这个感受的源头和关键进化点,让人明白这个崩溃和毁灭是怎么到来的。

也许是从出生起就开始的,后面不断加剧这个点。

即使如此,按照电影的设计,治疗会完成的,主人公也能重新回到自己,回到与自己的链接,回到自己的真实热烈的情感。

那么理智呢?理智还在,但它不再是隔绝热情的冰冷的桶。

离开这个看着很好,理智得能处理好一切复杂又尴尬场面的男人,他冷静地说:“我接受你的指责”,这很可怕。

早年的女主逃避孩子的到来,争辩中容易说出的部分是,不想中断自己原有的人生,不想沉浸在养育孩子的复杂中。让她觉得更可怕的是生孩子带给自己的感情,难以抑制的母爱泛滥带给女人的恐惧。年轻女人在餐厅问50岁的女主,如果有个孩子会更好么?女主说是。孩子就是真实热烈的情感,接纳ta象征接纳自己被大雨倾盆般的情感倾注。

这种情感不纯粹是爱。还有相伴而来的同样热切的恐惧、惊恐、愤怒…真的挺可怕的,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当然首先需要勇气。

 3 ) 是自己的另一面

12点 还是不想睡 想看一会书 翻开一本书 那些字无论如何在脑中不能连成整体的意义 放弃

打开手机 翻一部电影来看《另一个女人》(继续伍迪·艾伦)跳出来 如果一定要我看一部判析女人的电影 那就看吧

一个50岁的女人 归纳分析总结了自己过去的生活且对自己过去的生活产生了全部的质疑……

质疑又如何 还能做什么

(学哲学的女人是可怕的 远离

知识分子是可怕的 躲远点)

也许可以读读里克的诗

 4 ) 不自省,就是自欺

     自我肯定的依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Woody Allen在《另一个女人》中很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
     早上起来,玛丽安是个自信的女人,她自我肯定的依据来自事业的成功(在一所很好的女子学院当哲学教授,正在撰写著作)与家庭的和睦(有房间里的家庭合影为证)。这些依据都是各种事实(facts),比如地点、环境、职业、社会阶层、工作内容、照片上的微笑。
     但是为什么在几天之内玛丽安的自我肯定就急转直下,从自信变为疑惑、茫然、惶恐、失落以及沮丧了呢?
     起因是她漏听了隔壁一个女人和心理医生的对话,“另一个女人”的叙述仿佛唤醒了梦中人,玛丽安潜意识中被“自我肯定”埋藏的焦虑和疑惑得到了激发,在进一步的观察与反省中她发现自己其实处于人际关系的层层危机中,这些危机只是被各种表象的事实(facts)给迷惑和掩盖了。
     影片清晰地剥离了这一层层的人际关系危机。
     第一层是玛丽安和弟弟保罗的危机。玛丽安眼中的情况是,保罗自幼和自己非常亲近,他们的关系亲密如故。但保罗的老婆告诉玛丽安,保罗恨她。
     第二层是玛丽安和丈夫肯的危机。玛丽安眼中的情况是,肯事业有成,受人尊敬,他们的婚姻建立在头脑的沟通和身体的激情之上。而实际情况是,他们的关系在开始之时,就建立在不轨的基础上。肯向她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所以玛丽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当了第三者,虽然她是一个在道德上为学生“树立榜样”的人,但其实自己并不完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肯又是一个冷漠自私的人,他们不再做爱,偶尔发生也是照章办事,肯拒绝谈论感情的问题,玛丽安根本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第三层是玛丽安和曾经的密友克莱尔之间的危机。玛丽安认为他们一直是最好的朋友,只是近年来疏于联系。而实际情况是,克莱尔认为玛丽安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勾引了她曾经的恋人,从而毁灭了她一生的爱情。当克莱尔告诉玛丽安的时候,玛丽安是如此惊讶,她的记忆好像存在于另一种空间,与周围所有人的记忆都格格不入。但如果了解了玛丽安的性格,就不难理解,她“勾引”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拒绝对方,她需要从各种事实中提取出自我肯定的依据,她非常的自我,也很自私,已经到了无法意识到自己多么自私的境地。

     在这三层主要危机之外,Woody Allen又提供了三把钥匙,帮助玛丽安进行自我反省。
     第一把钥匙是隔壁的“另一个女人”,这个角色的设定非常模糊,其实我们不知道她究竟是谁,只知道她是一个心情绝望的孕妇,但是她的叙述和玛丽安的经历非常相似,她和玛丽安共同出现的地点是剧场附近和古董店,这样两个带有强烈符号意义的场景仿佛暗示了“另一个女人”就是玛丽安自己,当然我们不必对影片作出必然的解释,但至少这是她角色的主要意义。她间接帮助玛丽安逐步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生活的选择和对家人的态度。她最打击玛丽安的一句话是:“我希望自己到了她那个岁数的时候,不会沦落到她那个样子。”在影片结尾的时候,“另一个女人”离开了,不再出现,这预示着玛丽安正在重新找回自己,不需要她的“分身”来帮她打开心锁了。
     第二把钥匙是玛丽安曾经可以选择的一个男人拉里。他是一个真正爱她、对她充满激情的男人。而且他也看透了肯的本质,不过是个自私冷漠的家伙,玛丽安也对他有过刹那的激情,但当时她已经快要和肯结婚了,她的道德规范不允许她出尔反尔,跟肯的朋友恋爱。她竭力说服拉里,但其实是说服自己,快乐地跟肯结婚。而这也让她错过了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影片结尾,她阅读了拉里以她为原型所撰写的小说,再次发现了跟自己记忆截然不同的事实(facts),拉里和克莱尔都是真正了解玛丽安的人,拉里的了解来自爱,克莱尔的了解来自恨,玛丽安需要通过别人对她的了解来了解自己。
     第三把钥匙是玛丽安的父亲、母亲、前夫、继女、学生和其他人际关系网中的重要人物。玛丽安的父亲是她性格形成的主要来源,他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但是苛刻、冷漠、追求事业而轻视人际关系,他最后非常的不快乐而将这种不快乐转嫁到对待家人的态度上,用玛丽安的弟弟保罗的话来说,玛丽安和父亲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并且用自己狭隘的标准来要求任何人。玛丽安的母亲正好相反,影片中她没有出现过,因为她早就过世了,但是从各种描述中我们得知,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艺术、情感丰富的女人,玛丽安从幼年到少年都受到她的影响,对诗歌、绘画很有兴趣,但很可能后来她去世了,于是玛丽安的热情也随之逝去,成为艺术家的热情转变为了成为哲学家的理智,而且过于理智,就变得冷酷。
     对玛丽安前夫的闪回体现了玛丽安自私的顶点,她为了事业而打掉了孩子并且没有与前夫商量,离婚15年后,前夫自杀,而玛丽安拒绝认为他是自杀,当然因为她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
     玛丽安的继女和学生表现了年轻人以她为榜样,这是事实也是讽刺,继女劳拉认为玛丽安是个楷模,但是也非常的judgemental,玛丽安的学生认为她影响了自己一生,但实际上这一评价只能让玛丽安尴尬,因为她对自己的肯定已经崩塌了,因为她意识到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多么的不和谐,她失去了友情、亲情、爱情,或者接近失去的边缘,不过好在她会自省,她又足够敏感可以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影片的结尾玛丽安开始做出调整,主动向弟弟示好,发现丈夫出轨后与之分手,虽然她不能跟拉里重新开始,可能也不能跟克莱尔和好,不可能再有孩子(虽然她现在后悔了),也就是说她已经错过了很多的可能性,但是认识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是最重要的部分,起码如“另一个女人”所说,50岁还不算老,玛丽安不用在自欺中度过余生。

     Woody Allen对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讽刺在本片中非常典型,表象与内心的矛盾、事实与精神的背离、外界评价与自我认知的断层、社会价值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破裂,这些都是玛丽安所代表的种种问题。
     玛丽安问丈夫肯:“为什么我们每天晚上出门,跟你甚至都不喜欢的朋友吃饭,而从来不单独相处?是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没有话说?”在精神空虚的时候,我们只能用各种事务来掩盖,当我们忙于各种看似有意义的事务的时候,却无法面对精神空虚的现实。
     玛丽安在自省的时候,停止了工作,只是在城市中游走,漫无目的,清理思绪,这是Woody Allen对消除城市生活中精神空虚的一种解答,即放下手里看似有意义的工作,做一些全无意义的事情,然后,开始思考。

 5 ) 另一个女人

我个人看了之后很受触动的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他的电影通常不会让我有特别深刻的感受感动,因为导演本人的态度和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往不会往那个暗沉的方向走,伍迪艾伦的世界是晴朗的纷杂吵闹的花花世界,人们象笼中鼠一样亢奋沉迷徒劳无义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和人生。

 如果伍迪艾伦不做导演,他或许可以做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的任务不是治疗不是建议,而是作为局外人观察,然后把案例写进自己的书。伍迪艾伦的电影有时让我觉得就是一本隔岸观火的精神诊疗手册,你觉得自己病了,你告诉医生你的症状,结果发现这个医生比你还癫,还是自己治自己吧。

她以为她的家人很爱她,真相却是他们恨她。
她以为她是她最好的朋友,结果她故意失去联系不想再见到她。
她以为自己是好妻子,结果丈夫与她分床而居且在外面另有他人。
她以为那个失声痛哭的女人可怜需要帮助,她却说她老了不想沦落成她的模样。
她以为她可以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但是她的继女却说她总在苛责别人。
她以为自己是个事业成功的好老师,甚至有学生对她说:谢谢你,你改变了我的人生。可被人这么赞了,却尴尬和自我怀疑起来。

这是一个恐怖的真相,我们以为自己是这样这样的一个人,但真相却是在别人眼中我是那样那样一个人?何以偏差到如此地步?那么哪一个我是更真实的?我自己定义的我还是他人定义的我?我要么同时接受互相矛盾的两个我,要么否定其中一个接纳另一个?我如何做的到?

电影的结尾,她说我比前一阵子更清醒了,而且她也有计划主动去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看来,他人定义的我战胜了自我定义的我,也是一贯的伍迪艾伦的实用主义态度。

自我是个深渊,陷进去的人都很难出来,跟外部世界妥协必定是个让我们无比痛苦的经历,但是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意识到我们独自在深渊里渐走渐远。

 6 ) 沉思

好喜欢这种带给人沉思的电影,其实女主的问题很简单,旁观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了,人在现实中很容易就是走的太快而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开心真的难过,很难掌控自己情绪,从而不知道自己怎么给自己想要的情绪,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很多成功认识也是认不清自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吧!还有演员演的也很不错,导演编剧什么的都没问题。

 短评

“我不知道记忆应该是你拥有的还是已失去的,但长久以来,我第一次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精妙绝伦的剧本,介入回忆实现心理呼应,梦境即为情感尝试挣脱束缚的表征。而墙壁另一侧的女人,就像是无法正视真实欲望的分身,被遗忘在现实生活的罅隙中。

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long time, I felt at peace"。兩個女人的(聲音)共鳴,劇本扎實,Woody Allen的《假面》,也是他最好的嚴肅劇。其實有點缺陷,但Gena Rowlands的表演、讓我倒抽一口氣的收尾,還是令人讚嘆。

13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如果你允许自己去感受的话,世界跟现在会是两个样子,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敏感脆弱,其实是好事,总比那些没有感觉麻木的人好。另外因为这部电影遇到了一首爵士乐Bilbao Song和Gustav Klimt的油画Hope。

14分钟前
  • Q
  • 推荐

用几个简单的元素勾勒出一个五十岁女人的心事, 通篇都是女主角的独白配上精选的反复使用的古典乐, 或许我以前不喜欢这种方式, 但戈达尔改变了我的观点, 音乐,旁白与简单的影像的结合有着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19分钟前
  • Coco
  • 推荐

2 不同年龄看 体验大不同 西方的女性50岁依旧敢重新审视人生 不惧选择与丢弃 亚文化25以后就把人生写死 归档剩女 自称老阿姨 并以30为分水岭 且为依旧热爱生活而沾沾自喜 人在存在的任何一刻都不应放弃自我 而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并无必要拿出来展示及讨人歌颂

22分钟前
  • 李元度
  • 推荐

4- 是否因为Gena, 这次的Woody Allen有点Cassavetes那部特别迷人的《首演之夜》的味道?不同于老约翰镜头下迷蒙醉眼现实与梦想(台上台下戏)的女伶形象,这里的Gena更加成熟和独立(大学哲学教授),却依旧有她不轻的十字架要背负。梦境一节调度流畅圆熟,够得上五星。桥洞下的错失也经典。

2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I think of you more than once in a while." "But without regret. Please don't tell me you have any regrets."眼泪要掉下来了 有话想对你讲但堵在喉咙啥都讲不出来 这个电影让我反思最近那个热贴真的left me edgy and uncomfortable有点愧疚也后悔自责 告诫自己不要再有第二次了

26分钟前
  • Taekii
  • 推荐

无论是探讨议题还是私人趣味上,这部都太击中我的点。一个骄傲又自我沉浸的女人,五十岁的时候突然从外界看到了另一个她无法接受的自我。(这部和伯格曼的摄影师合作,色调和构图都太像了)

31分钟前
  • Merlot
  • 力荐

这是伍迪艾伦的《野草莓》加一点点《假面》呀,也是和尼克维斯特合作的开始,昏黄的室内景,搭配清冷的纽约冬天。中国人的古话是“五十岁知天命”,这说法确实有普适性,一个人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未释放过真正的情感,也不知是早还是晚——正如那个无意间偷听到的隔壁陌生又很亲近的女人,她在绝望的情绪里出场,却有一个名字叫“希望”。剧本堪称完美,尤其那段分成几幕、跨越大段人生、罗兰兹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的梦境,简直是神来之笔。虽然是个压抑甚至痛苦的故事,但演员之间非常有火花,罗兰兹太有魅力了。这部电影当年不受欢迎真是太遗憾了

3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可能是老头最短的一部?也是目前见过最严肃的。剧本妙得很。“另一个女人”叫Hope,是自己的分身或映像,用来说出内心不敢面对的事;通过管道传声听另一个自己接受心理治疗,本身就像催眠或梦境植入——最棒的剧场梦境一段,自己观看自己的演出,正是这一现实的投射;电脑屏幕就像那个管道,这场精神分析指向的病人又成了我本人,无敌戳得很准,送来重重一击,尤其米娅最后描述吉娜那段话。No.3000|Don't make something romantic sound infantile.

3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独白主观视角伴随逐渐展开的客观过去事件形成的角色刻画颇为巧妙,偷听到Mia演的年轻女人仿佛是倾诉自己心灵苦闷的另一个人格(最后演员表里角色叫hope),年过半百后才惊觉自己或许一直是个既会抢男人同时又压抑自己的口是心非的人?不过一直稳步走过来的人真的会年过50后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么and这样的空虚是有条件的人才能思索的奢侈的空虚也说不定。Gena演得真好样子也极其迷人,导致跟Ian Holm太不般配令人无法相信这会是个对抢来的丈夫如此满意的女人- - 哦对剧中女主角居然是一个始终不介意秃头的奇女子,第一任教授丈夫啦恋爱过的哈克曼啦,这个吧,我觉得,可能,因为,剧本不是女人写的...整体配色全部是大地色系,故意让演员都统一那么穿,伯格曼的摄影师Sven Nykvist确实不同凡响室内场景都很油画。

38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相比起大多数作品的喜剧和讽刺,这部的深沉基调则复合着焦虑和忧郁的暗淡情绪,站在伯格曼的肩头思索着他的不朽和灵光。Marion看似一帆风顺受众尊敬的人生在中年尾声踏入自省的沉潭,现实与梦境开始交互纠缠,倒叙的片段被模糊浸润在午睡的半梦半醒中,自以为是的回忆被挑拨质疑而被追索为自身的批判矛头。Marion从容不迫的优雅面具,大谈特谈布莱希特戏剧所流露出高级知识分子的优越,而在自我犹疑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结局却又一如导演常见的桥段,不出意外的背叛将成为了自我审视的终章。

43分钟前
  • Dear deer
  • 推荐

The other woman is named Hope. 已经完全和伯格曼处于同一高度 只不过场景从瑞典的郊野移到了曼哈顿的街区 梦见剧院那段场景让我想到Synecdoche, New York

47分钟前
  • 𝐓
  • 推荐

年近五十回望过去,玛丽昂做得永远是保守且冷酷的决定,从不冒险,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看起来她应有尽有,其实一无所有。类似《野草莓》的伯格曼式“内心公路片”,巧妙的叙事结构,完美衔接梦境与现实,古典乐太合口味。

5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和他以往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动人,传达的感情真挚到我一个22岁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52分钟前
  • 赛珞璐
  • 力荐

伍迪艾伦“伯格曼时期”的作品,摄影师是尼克维斯特,偏棕的暖调,却是冰冷的故事。不少伯格曼式的特写及变焦镜头。一个偷听的故事,通过画外音切入闪回段落。剧作在时间的处理上近乎完美,现实/回忆,自我/他人,最精彩的是玛丽安梦境中的那场戏剧演出,她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5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真的没有人像我一样觉得Marion这个人物的灵感来自于汉娜·阿伦特嘛…海德格尔哲学、女哲学家、没孩子、超乎常人的理智、年轻时和导师的恋情、抽烟、甚至发型…匹配度太高了。决定了这是WA片子中我的top3。叙事手法好极了。同时预感自己晚景凄凉。

60分钟前
  • 咯咯精
  • 力荐

设置虽简陋 但比起故作老态的野草莓真诚太多;或许正因为"50 is not so old" 懊悔才不会是仅仅限于ego的活动 它仍需要面向他人 需要挣脱话语 需要付诸实践 也因而更需勇气 在这里WA的态度无疑是犹太教式的(别于伯格曼的某种新教传统)孤独的秩序-永恒被判定为一文不值 只有在联结之中生命才能成为动词(于是wa一如既往从“家庭关系”展开叙述的技巧变得独具匠心) 尽管这同时意味着当生命失去某种使动能量后将永远陷入一片或被拥有却终将遗失的记忆沼泽;尼科维斯特的摄影了不起 吉娜罗兰兹的表演更是杰出

1小时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女主的梦绝了。配乐也很经典。聪明的女人遭人妒,聪明反被聪明误。年过五十猛然看清了许多事,一些人你永远失去,一些人还来得及找回。

1小时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推荐

我的第1000部美国电影//确实“在伯格曼和卡萨维茨之间开出了属于伍迪艾伦的花”//哲学和艺术教会人们如何生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柔软的色调中有锋利的痛苦//像是偶尔才聚在一起喝酒的老友忽然聊起了最近一点关于人生的思考 少见难得真挚焦灼

1小时前
  • YiQia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