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河南人,感受到影片最大的优点是与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有强烈的关联,但仍有可以做到更好的地方,比如人物角色鲜活但不鲜明,特别是女主角可代替性太强,故事完整度不够,情绪过于依赖音乐渲染,其中呼吁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的主题可以再明确一些,作为一个喜剧片,仅有方言梗是不够的,多融入一些地方特色会更好,不是闹着玩的方向是河南电影名片,河南人希望它能拿得出手,希望它更好。
地道的河南话,熟悉的乡土人情,一本正经搞笑,看着很过瘾!中!这片拍得不赖!果然不是闹着玩儿的!
一个乡村电影放映员,听了三爷经常说的村里抗日战争那些事儿,决定拍一部电影,警示村中后辈。于是大家都觉得他是闹着玩的,只有他觉得这不是闹着玩的,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于是,那个小伙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地拍摄(nie)着他的电影,上演了一出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所以说《不是闹着玩的》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确实,看蔡有才拍电影,就像是闹着玩的,产地、场景、演员、道具等硬伤太多,但谁还没有个梦想,谁还没有个盼头,有梦想就去努力实现,不忘初心,不值得肯定吗?
确实,看蔡有才拍《鬼子进村》,就是在闹着玩的,君不见当今各大卫视播放的抗战剧绝大多数不都是闹着玩的吗?我个人认为,对于抗日战争,美化、丑化、淡化日军的侵略,都是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抗战先烈,是应该批评的。
这是一部地道的河南方言喜剧电影,关于河南,她在网络上的名声不好,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人看河南人的眼光,就是世界看中国的眼光。我想这部电影也一样。中国电影,加油!
这部电影的特色是河南方言、河南风土人情,但河南方言跟其他地方方言不一样,比如广东、四川、东北、天津等方言略显“浪漫”,河南方言充满“土味”,所以,这部电影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能看懂其笑点,因此这部电影能为观众接受的程度就不高了,但我还是很欣慰,看到了我们河南这样一部本土电影,里面的很多东西,时至今日都还在身边活跃着……
最后,十年前这样的片子讽刺力度居然能过审……
这应该算是电视电影吧?影片中蔡有才和大头几个兄弟为了村里的爷爷,要拍一部抗日电影。这种村民拍电影的故事以前有过,有个新闻报道过一群农民拍电影,有个卖豆腐的老乡因为演汉奸还在当地出名了,打出了“汉奸豆腐”的招牌,这才是“自己给自己代言”的先驱。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自娱自乐》在六公主放过。但从内容上看,本片更贴近老百姓的最初构想。
影片走的是河南话搞笑风格,懂河南方言的观众来看,观影效果加成。故事反应了两个尴尬,一个是拍电影这么高大上的艺术工作,是不是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辈子都没关系?影片里警察叔叔一边看有才电影哈哈笑,一边又教育几个倒霉蛋:“拍电影,那是恁干的事儿?你以为你是张艺谋啊!”有才哥则自信地说:“张艺谋,那以前也是个农民,现在成大腕了。”不过支撑有才的这个理由靠不住。人家张艺谋真不是农民,而是工人。梦想照进现实,就更尴尬了。
二是农民兄弟们拍电影的初衷是牢记历史,别忘了自己村子被日本鬼子祸害过。但是唯一铭记这段历史的爷爷,说的话没几个人信。有才等人为了帮爷爷圆梦,为鳖孙减肥药脱裤子做广告。期间有两个特写,一是有才的拍摄设备是SONY,村长擦的摩托车是YAMAHA。这就像《1921》里面黄轩说的参加反日货集会,当他准备烧日货时,发现自己拿的是一盒日本火柴。还是尴尬。
但这两个尴尬,在唢呐版国际歌的伴奏下,在大头狰狞的笑容下,终于剥掉了喜剧的外壳,露出了悲剧的内芯。梦结束了,有才怅然若失地坐在打谷场上,生活还要继续,爱情或许要来了。
支持,有诚意,民间艺术
如果拍的不是那么糙的话,就应该好多了。
昨天广安门电影院看的首映,真挺好的,一直笑个不停,难得
挺心酸的感觉。
一般来说,续集要比第一集差很多,不过这个还是续集好看
在电视上看过,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几个农民拍摄抗日神剧的故事。尽管是河南本土题材,而且故事有一定的迷影情结,但故事拍得太过于胡闹,导演偷懒式的电视剧拍摄手法和廉价的服化道都暴露着制作的粗糙,如片名所言,也许那些拍电影的农民不是闹着玩的心态,但拍出这样一部电影的导演肯定是闹着玩的。
哈哈 乡音啊 加一颗星给它的朴实和诚意
我觉得挺有笑点,乐死我了。。。特别是本土话。。。。。
没想到豆瓣上评价的人和评价对分都比较高。此片有故事原型。
索尼190P
可以一看
.。。。。
还是挺有意思的······
闹了点,但不好玩。
大巴上看的…
挺有意思的。
笑了……
执着的人办认真的事儿的时候 总是要承受旁人以看二逼的目光来看你,总是要能在一片反对声中坚定自己的立场,总是要能区分认真与闹着玩的场合与气氛。
一,可不错咧
很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