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戏不好,然而这戏不好要是怪陈凯歌或者严歌苓,都有点冤。艺术创作一旦遇到了限制,被处处掣肘,要在限制中复活那曾经伟大光鲜的生命,似乎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貌似我在怪罪梅家后人,但话说到这一层,陈凯歌承受这罪责,又变得不冤枉。为什么你要找梅葆玖?为什么要他来充当你的艺术顾问?不管这是一个姿态,还是实质上想去寻求的保障,都会令创作束手束脚不再自由。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便描写过这样一个事例,那天性乖戾的画家在世俗眼光中是一生浪荡无情叫人难以理解,而他死后成名,他的儿子为有别于坊间流传的他爹的各种故事版本,自己出了一本爹爹的自传,在那本自传里,他父亲仿似一个圣人,对家庭、对责任、对艺术的追求都完成得无可挑剔。但这个人真的是他父亲吗?世人对这本自传又真的感兴趣吗?并不。
这次的问题是同样的。梅兰芳并不属于梅家,不属于梅葆玖也不属于福芝芳(电影中亦有同样明确的台词),戏里对白说:他是属于座儿的。其实,梅兰芳是属于艺术的,也就是属于普罗大众的。陈凯歌理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判断不受干扰,拍出自己心中的梅兰芳,而不是梅葆玖心中的梅兰芳(我相信陈凯歌心中的梅兰芳定必比现在我们在成片中看到的更为饱满)。一旦亲人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处处又流露出自己家庭的痕迹,要梅葆玖自己不处处小心是很难的。人之常情,你的父母被人撰写,你会不想留下完美的印象吗?但艺术恰恰不需要这些自我修补,因为那不是真的。
一旦放弃了创作底线,这部电影根本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灵魂。放弃这点不说,这部电影的戏十分散,人物自传电影,理应抓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看看王蕙玲再现过的人物:徐志摩对灵魂伴侣的追求是主线,张爱玲终生不断地写作是主线,不管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人生风浪,一直在追求这目标不变。梅兰芳一生的主线也清晰可辨,其实在电影一开始便已交代清楚:唱戏是纸枷锁,最好当个平凡人,不要这劳什子;然而梅兰芳却不能,与生俱来的命运让他宁愿选择与这纸枷锁共度一生,千忍万忍。在人生的风刀霜剑中,在爱情的冲撞负心中,在国家的重创命运中,这应该是始终未曾改变的。他理应一直在唱戏,一直在练戏,如同邱如白所说:别把戏荒了!但大家都把这条主线给荒了。戏一散,就断掉了。梅兰芳展现出来的人生便不连贯了。
电影应该是容许某部分的虚构与重建的,哪怕是一个真实人物的人生,为了让它更好看,更出彩,是可以根据人物的真实性格去虚构一部分情节。因为要照顾到梅家后人的情绪(事实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小冬的戏被改掉了,然而这虚构不是为了让戏更好看,既然人人都知道孟小冬曾是梅兰芳的妻,这个事实难道因为在电影上化作纯情的恋爱就会改变吗?不会。又难道因为电影上这样去表现孟梅的爱情就会更显干净纯洁吗(对于梅兰芳来说),同样不会。那这自欺欺人是为什么。还放弃了对于梅兰芳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宁可舍弃掉这一部分也不去成全一个有血有肉的梅兰芳。而真实,现实中的真实放到电影上力度又不够,在表现梅兰芳在日占领时代的崇高气节,却嫌枝杈太多而忽略梅兰芳的心境。于是,虚构的虚无缥缈,真实的又旁逸斜出,这部电影就坏在始终未曾直接表达梅兰芳的心,通通只靠他人的反应去表现他,为什么记者会说与梅兰芳交戏的人都比梅兰芳精彩,因为他们可以被直接大胆地描写,没有任何后人在此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他们形象是否可以出街见人。于是这个梅兰芳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因为观众从不曾看见过他的真心,不曾与他直接面对面,去倾听他的喜怒哀乐。看完这部戏,我们与梅兰芳,仍然站在星河两岸,彼此陌生。
这是严歌苓的戏,我多么喜欢严歌苓,又多么期待自《天浴》后她的再次出手。她说在美国完成了第一版剧本,回国见到陈凯歌,陈说这些得全部推倒,重新来过。对于一个编剧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事。但她说自此之后,她慢慢摸到了感觉。那是一份什么感觉,我很困惑。事实上《梅兰芳》甚至不如她的一个短篇《魔旦》精彩,极漂亮的文字去描写美国唐人街中的一个男旦,不知道陈凯歌有无看过那个短篇,《梅兰芳》并未拍出此等况味,而严歌苓其实是可以写到那个程度的。你明白我意思吗?严歌苓所受到的限制有多大,大概可以猜中一二。只有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可以辨认出来自严的手笔,而其他……
如今写戏,制作人和统筹会要求你把台词尽量说清楚,话别藏着说,人物在想什么一定要说出来让观众明白。《梅兰芳》通篇都做到了这点。真遗憾。
如果你无法爱上戏里的梅兰芳,你是无法被打动的。而如果你无法被打动,《梅兰芳》无疑有点失败。这失败不是来源于创作团队的实力问题(这不可能),而是来源于他们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艺术的底线,没有保护自己的创作和判断不受外人干扰。如同航天飞船在返航时发现居然减速失败,一查之下发现是在原始命令中有一个小数点计算错误,却为时已晚。这样的错误一疏忽便看不到,但足以致命无法逆转。
好多人告诉过我《霸王别姬》里面最让他们难忘的镜头,却从来不是我心中的那个:一个水晶玻璃鼎,被一个前清的老太监摆在少年程蝶衣的面前,让他往里头撒尿,黑暗的卧房里,一束阳光打在玻璃鼎上,灿烂而精致,荒谬又颓废。
在 12月5日《梅兰芳》上映之后,我敢肯定网上的评论将会有很多恶搞和怒骂,但我也敢肯定欣赏这部电影的人不在少数。如果同人女们没有因为看到这么多“有爱 ”的镜头而兴奋异常,如果激素过剩男们没有因为几个小小的瑕疵而大动肝火,如果陈凯歌没有拍出《无极》……可惜没有如果,可惜张国荣已死,但不可否认《梅兰芳》是一部好电影——不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好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的七个关键词:
开头。极好的开头,大师级的开头,满分的开头,青年梅兰芳俊美而又有少年人的朝气,几段京戏的穿插美轮美奂,王学圻的表演非常到位,每个动作都把老伶人的“爷”劲儿演了出来,如果电影到这里结束,我一定会起立鼓掌,可惜下面这段来了……
小三。这一次陈凯歌没有向商业妥协,却向梅葆玖妥协了。他自己说“不能通过炒作梅孟恋来抬高票房”,充分说明了他在孟小冬段落的处理上有着忌讳,而影片中的此段也确实给人畏手畏脚的感觉。让章子怡饰演孟小冬毫无疑问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地位,可是我全片唯一一次看表就是在这个角色出现的部分。这个部分的影片留下了多次生硬剪辑的痕迹,感情发展缺乏过度,孟小冬和梅兰芳的这段恋情让人完全没有看到“情”,似乎刚刚相见就同居,同居又马上分手,仓促又苍白,是全片一大败笔。如果说陈凯歌想通过着重描写梅兰芳的这段婚外情而把他还原成一个“凡人”的话,那么这个剧本创作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在今年的语境里,“小三”只会让人产生充满戏谑的联想,这与此段情节处理的急促不明混合在一起,让观众昏昏欲睡。
精致。一贯的陈凯歌风格的精致,镜头,用色,化妆,一切都精致非常。如果说《霸王别姬》的华丽透出颓败,《刺秦》的古朴透出戾气,那么《梅兰芳》的精致是典雅而平和的:北平的小四合院,戏院里的桌桌椅椅,后台镜中的光与影……没有大红大紫,没有万人阵帐,但镜头中的一切都柔和而富有美感。对于镜头语言的掌控是一种艺术,而陈凯歌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新意。我一直觉得电影真正的新意在于剧本,在于立意。陈凯歌抓住了刻画《梅兰芳》的一个很好的角度:被奉为伶人之王,却只想当个凡人。而且这个主线,从影片一开始就穿插交代,梅兰芳大伯的那封信作为这条主线的要素,多次出现,这样的回忆和现实多次跳跃的手法,运用好了会很有沧桑感,非常大气;运用得不好就混乱不堪。陈凯歌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多为平铺直叙的中国电影里鲜见。
配角。主角们的表扬让人失望,黎明是个认真的演员,但在本片中的表演缺乏生气,这个梅兰芳似乎没什么情绪波动,连表情也生硬不变,也许是剧本中这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本来就不够,总之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在电影的后段反而像是绿叶,衬托出孙红雷让人惊叹的表演。孙红雷这次扮演邱如白,没有受到以往角色形象的影响,把邱如白对于梅兰芳的“痴”演到了极致,给观众传达的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热爱:抛却国仇家恨,只要梅兰芳不朽。他和王学圻在片中的表演夸张而表情丰富,台词丰满而直接,感染力非常强。本片中的两位配角,孙红雷和王学圻,让这部电影在表演方面没有失分。
台词。往年国产大片经常有让人笑场的台词,从去年《集结号》和《投名状》开始就好很多了,《梅兰芳》这点也过关,有些上口的老北京腔,又有点舞台剧式的夸张,幽默的地方也挺多,总体效果很不错。有些台词气魄非凡,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邱如白在对少年梅兰芳说的那一句“你的时代到了”,还有十三燕说的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简单、细致而有力的台词为影片大大加分。
遗憾。六个关键词说完了,最后我想说的就是,这是一部有遗憾的好电影,它本来可以得到我10分的评价,现在却变成了8分,因为刚巧在12月1日我去小西天看试映之前的晚上,我苦苦等待的"The Dark Knight" 1080p版终于下载完毕,相对于这部电影一路High到家的高潮迭起,《梅兰芳》中段梅孟恋情处理的不完美就更加突出。与少年梅兰芳、美国演出、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等三大段落落落大方的处理相比,尤其是与影片开始梅、燕对台戏的精彩相比,这与孟小冬的一段明显地有所收敛、有所顾忌,从剧本上就有含混不明的硬伤,让人遗憾。
看完这部电影,我拿到一张问卷,上面有一题是这样:你觉得这部电影符合你的期待吗?我的答案是基本符合。虽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梅兰芳》,但陈凯歌总算又回到了自己的路上,他不用和张艺谋去比谁的色彩更绚丽,也不用和吴宇森比谁的武打更花哨,他不用和冯小刚比谁更平民更卖座,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搭建起来的舞台,用人文精神和知识分子情怀塑造出来的人物,才是最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元素之一。
也许我们期待一部完美的《梅兰芳》还太早,也许会有人觉得已经太晚,但从这部电影中,我至少看到陈凯歌回到了认真做艺术的行列中来,全片从剧本台词到表演都踏踏实实,这样的回归,就已经足够,就已经让我充满对下一部的陈凯歌电影的期待——期待《赵氏孤儿》,能够没有遗憾。
欢迎光临我的BLOG:
http://www.bullog.cn/blogs/masaiqu/
凯子哥拍隐晦的BL就是这么带劲儿
自从踏入梨园,他就戴上了纸枷锁,再不是你的我的,他是座儿的;曾以为自己是纸燕儿,莫大的孤单却让他飞不起来,谁要是毁了畹华的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一辈子,少一年、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孟小冬等梅兰芳,等来一个下午、一个钟头、一分钟,都行。若有来世,做个凡人。
星星全给了安藤~
章子怡的演技烂得惨不忍睹
到黎明出场以后,就不看了。前面的三星全部都是给余少群的。还是老老实实的看京剧得了,梅派的华丽却是真真正正的。P.S.余少群的扮相也不错,甜美。怎么学了小生,如果是走乾旦也一定会很优秀
余少群和王学圻挺出彩的,黎明少了点味道
梅兰芳本就是一出戏,但黎明演的是什么!?还有内章子怡,完全没把东皇的气质演绎出来啊,那做作的简直狗屎!看的生气,因为这片子歪曲了多少历史,因为演员一个个都不来劲,因为所有的气质都不及原型的丝毫,还都比不得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不到2分钟的有声纪录片。我也要感慨下世间再无张国荣了~哎
张国荣已经不在了
看完第一段时,还以为陈凯歌还魂了呢。赞一下小畹华和老戏骨王学圻,神了!黎明出场后,所有的配角都变得光彩灵动,陈红雷,英达,章子怡这样的大腕就不说了,连陈红大妈和那个日本人都可圈可点。一个苍白空洞的主角的全部作用就在于此。
其实没有黎明才是五星。
前半部精彩,后半部拖沓
小梅兰芳非常有味道。。就是后来有点断层。老黎也算努力了
前天看华表奖陈凯歌吐露心声,被他诚挚温厚的话语深深打动,也许这就是老一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精要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吧。在这个躁动的年代能让我们安静地品味一代大师的人生悲欢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天王黎明表现尚可,但离张国荣当年的风范不能不说是明显的逊色——他是永远不可超越的
陈凯歌没有再现《霸王别姬》的伟大,但也能靠这部片子摆脱《无极》的罪名,《梅兰芳》真实而动人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时代故事,孙红雷、王学圻演技值得称赞。
天下无敌的燕十三争了一辈子,纵然得了太后钦赐的黄马褂,也没能摘掉远在天边的纸枷锁。风华绝代的梅兰芳唱了大半生,就算收下商号联名的金牌匾,却还是错过近在咫尺的孟小冬。守住婉华心里的那份孤单,也就守住了满堂喝彩。记住爷爷死前的那份期待,京剧之花在异国盛开。这是陈凯歌对一个时代的告白。
应该是上半场,可我也不记得了是哪一段,我哭了,我哭不是因为这戏有多么悲切,多么感动,我哭只是因为,世间已无张国荣。
抱歉我还是要把这片归入为背背山的行列上。
别要求太高了,毕竟那是陈凯歌和黎明啊。
没啥兴趣
后半段奇怪,也许因为前半截太好,配角儿太出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