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我的内心被震撼着,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不愁吃、不愁穿。有时走一-点路也不想,打车.上学,甚至父母煮的饭菜、买的衣服、鞋等不称心,还责问父母不会买东西,强烈要求在买,山区里的孩子们没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学,而且溜索很危险,常年是那两件洗的发白的衣服和四.季不变的凉鞋,与他们相比之下,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但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吃要好的、要穿名牌、要喝饮料、住要高档,不比学习,而讲物质,不讲节约、而讲奢侈。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山区里的孩子,要学习山岖孩子们那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学习山区孩子那团结和睦的风格。
每天早晨,女儿,你是在食物的香味中起床。那是你前一天已经向我“预订”好的早晨,或面条,或八宝粥,或馄饨水饺。不论口味如何,营养是必须保证的。
然后,爸爸会开车,把你送到学校大门口,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上课认真啦,注意安全啦,balabala一大堆。
四点放学,水果,点心备好,接回家,做作业,练琴。
就是这样的,我看起来是“蜜罐中”的生活,你依旧会觉得日子有时很累,不开心。
女儿,你知道吗,你的不开心和累,真的“太高级”,这部电影看完,你泪如雨下,我想,不论是你能记得多少,记得多久,至少,此刻你是明白的,你的“苦”,真的是不值一提。
珍惜吧,你的上学路是一条刮风下雨都在温暖的车子里的路。可是,这些庇护,是因为父母爱你,我希望你在这路上,多想起电影里的同龄人,我不想你去特意同情他们,只想你知道,你的求学路,应该通往他们,应该致力于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和你一样,让风雨求学路变成温暖的路,幸福的路!
这才是你每天踏实求学路的真正动力!
从前有一个小孩叫瓦娃,他姐姐娜香每天都滑索上学。瓦娃也很想滑索去上学,但他妈妈坚决要等瓦娃的爸爸回来再带他滑索去上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瓦娃还是背着妈妈去滑索来到了娜香上学的地方。在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时,瓦娃碰到了从城市里新来的聂老师。聂老师看到瓦娃时,瓦娃很快将就逃跑了。再一次家访中,聂老师跟着娃娃的娜香来到了家中,在聊天时,聂老师一眼就认出了瓦娃。瓦娃妈妈得知后非常生气,正要打他时,娜香突然决定只要瓦娃不独自去滑索,就把自己的新鞋子送给他。但第二天早晨,瓦娃觉得大家都有新鞋子唯独自己的娜香没有,就鞋子还给了娜香。娜香放学时聂老师送给了她一双鞋,让她回家后给瓦娃。在滑索回家时,娜香一不小心把鞋掉进了江里。正要捡鞋时,滑索的绳子突然断了,最后不幸身亡……
后来,瓦娃也很少说话了,直到有一天,家门口修建了一条桥,瓦娃可以安心地走去上学了,他也慢慢从自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部分就是姐弟情深的场面。弟弟很爱姐姐,每天的玩伴也只有姐姐一个人;姐姐也很爱很爱弟弟,姐姐也从来没有欺负过弟弟;两个人和睦相处,情深依旧,真的是很好很温暖的一部电影了。
然后想到了我自己的弟弟,少年时候打架的场面;而且我每一次都不想带着自己的弟弟一起出去玩,所以我每一次都把我的弟弟给气走,让他去找我妈妈,少年的我真的是坏坏的,如今的我也是坏坏地吧,一点点没有道德感,没有责任感。
但是我的不快乐,已经不容许我有道德和责任了,如果我不小心有了道德和责任,想必我会即刻死去,阳光晴朗,万物生长,而我却选择了死亡。
因为村子里面的新来的老师,给每一个小孩子送了一双雨鞋,弟弟也很喜欢,也很想要,但是老师并不知道这个家里面是有两个小孩子的,于是弟弟就非得想要姐姐的雨鞋。弟弟说如果把雨鞋给了自己,自己就不去偷偷溜索了,于是姐姐就说:“给他嘛!”但是最后上学的时候,弟弟看到溜索的少年们全部都有一双崭新的雨鞋,而自己的姐姐穿着拖鞋的时候,就把雨鞋重新给自己的姐姐穿上了。而且还用自己的衣服袖子,给自己的姐姐擦擦脚,他真的是可爱到爆炸。然后我就觉得,此处真的应该手动@我弟弟,我弟弟别说给我擦擦脚了,我弟弟连盆洗脚水都没有给我端过的。
弟弟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姐姐说:“我们这里要建桥。”弟弟说:“什么是桥?”姐姐:“......”解释了半天。
弟弟:“哦,我明白了,桥就是水上的路呗。”
弟弟:“为什么我们这里好?医生要走?阿爸要走?城市里的人还不来我们这里?”为什么我每天如此不幸福不快乐,还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压抑着自己?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这样子对待我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很不快乐。
最后姐姐为了拿到给自己弟弟的一双“18.5”的鞋子,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她也许永远想不到自己是因为这样才丢掉了生命,因为“18.5元钱”才丢掉了生命;但是这“18.5”元钱,又是无价的,是姐姐的生命,是姐姐对于弟弟的爱意,是姐姐对于弟弟最诚挚的爱意,是那么的温暖,是那么的让人心情澎湃。
电影看完的那一刻,我的不快乐又继续洋溢起来了,此消彼长,毫无办法。
同事让我帮忙找这部电影,找到视频后,顺便观看起来。这是一部特别让人共情的电影,关注山区的发展、边缘人的教育、儿童的心理,节奏张驰有度,前期有小欢乐,夹杂着心酸,后期非常煽情,一条索、一座学校、一双鞋、一座桥……承载着太多太多,国家当下除了发达地区经济的追求,也不能忘了那些后进地区的需求,他们也有追求进步的渴望与权利。里面的亲情也很感人,姐弟间的深挚感情让人动容,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真实,其中丝丝缕缕,使我不由得想到与自家弟弟的成长画面,真是难以忘怀。
自了汉的情绪有可能是因为对体制的过度厌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体制也把主旋律毁掉了 道理放在文学上一样 王朔在旧语言旁新开了一桌 结果后来人学不会学不像--即使这样 也嫌弃旁桌的菜难吃 即使有前清御厨的这个事实 对不对
好像是獲獎的影片?真實故事改編。主題不錯,景好,演員(我指小朋友)難得也這麼好,可惜整體的功利和說教性太強。曹曦文完全臨時演員的水準,和小朋友差遠了。片尾赤裸裸的希望工程宣傳片直接把片子質量拉低好多,浪費了小朋友真實純樸的表演啊。
这部电影我得好好讲讲,因为我看哭了,初一的时候集体在学校报告厅观看的。全片每一帧都那么真实,印象最深的是:一往如常的溜索过江回家时,娜香为了保护书包里的新鞋,不让新鞋掉到江里,结果绳索嘣地一声断了,她不幸跌入怒江,再也回不来了...娜香跌入江中的那个瞬间我永远也忘不了,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当我以为其他同学也会有所触动和我做出一样的反应之时,我竟然听见他们不绝于耳的笑声,感觉那个时候只剩我在惶惑:What?你们在笑什么很好笑吗?拿别人无奈的痛楚当玩笑?最无语的是,散场的时候,我眼角的泪渍还没擦去,被一个同班同学看到了,他就笑嘻嘻地跟我说,不是吧,这种电影你也能看哭,这有什么嘛,你也太多愁善感了。听完这一番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觉得他,以及在娜香跌入江中时放浪大笑的一众同学,都是面目可憎的。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上学条件要好的多啊。溜溜锁啊,看着太危险了
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尤鸡鸡遇到了旧凉拖,它们之间发生了缠绵悱恻的感情。好吧我终于认清了自己跟‘学者’之间的差距。三颗半为丁嘉力。
很细腻,简简单单的影片,深刻的姐弟情,对于大山里走不出去的无奈和祖国日益强大的实力,描写的很到位。姐姐和弟弟的演技秒杀一大片流量明星。
连着看了两场儿童电影,《人间童话》是笑中带着心酸的批判纪录片,《走路上学》是红着双眼看完的纯朴亲情之作!
电影的制作和故事整体还算满意,不过部分情节发展个人觉得有些刻意,比如姐姐娜香在商店买盐看了双男鞋,因贵买不起准备要走,转身就看到聂老师,然后聂老师好心买下那双鞋送给她弟,接着娜香溜索时不慎坠江……这一系列剧情转折编排痕迹偏重。考虑到《走路上学》也算是一部公益宣传影片,最后略显突兀的结尾就情有可原了。片尾曲《一路》:刘子豪作曲,彭臣作词,成龙主唱。
看之前以为因为缺乏交通工具而走路上学,看后发现原来走路上学是个理想。
“学校里每个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脚。”小演员真棒
以一个故事宣传了希望工程 但是导演在将道理的时候并不是依托的这个故事 而是依托的这家人之间的爱 姐姐对弟弟的爱 弟弟对姐姐的爱 母亲对孩子的爱 父亲对孩子的爱 一家人对奶奶的爱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 家人和亲情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导演通过此来表达影片的思想 自然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很不错,有味道
好难过,姐姐因为捡红色鞋子掉入了河里去世了。
又被感动了T.T。。。我真是个好孩子~
姐弟情,贫穷的悲剧,走出大山的愿望
我只看过11分钟半的版本。。但是那个版本看的我湿了。。两个娃儿一点也不萌,但是比任何日本萌小孩都可爱。是个好故事,希望能看到完整版
小演员棒,颜色构图美
既有伊朗电影的神韵,又兼有国产主旋律的关怀。
小姑娘好可爱。女老师好像刘涛啊
演员一股昆明腔,听了略出戏,另外,剧情有一些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