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用剧照版权归片方所有
作为一个在北马马泰边界长大的乡村孩子,我能深深的理解为何许多网友们看不明白这部电影。因为马来西亚的各个地区(简单划分为北马、中马、南马和西马半岛)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中马地区的朋友都不一定能理解电影里的一些背景。就拿我的经历来说吧,我前段时间离开了马泰边界的家乡,到了北马的一个城市去工作。经一番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同事甚至都不知道,原来北马地区还存在着暹人(大马暹星裔/大马泰裔)这样一个族群,更不用提那些文化背景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单地介绍一些我自己经历与了解到的马泰边界文化背景,让网友们能够更了解电影中发生的事。
片头的皮影戏名为Wayang Kulit,是马来西亚传统民俗表演,同时也是马来西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一般演的都是兴都教(印度教)的神话故事,据说是19世纪从印尼爪哇引进的,在与本地文化结合后,衍生出了马来皮影戏独有的特色,并以马来语为媒介来呈现。
女主右手边祭拜的佛尊为伯公,是北马当地人祭拜的主要神像之一。神桌上方一般会配一个红灯泡,24小时不关灯。
越来越少见的中式马来西亚传统排屋木房。
拿督公,一般乡下的人会请一尊在家门口或是院子,出入山林前祈求拿督公庇护。阿昌所说的蛇是拿督公的化身是本地人流传的一种民间传说。一般在祭祀神明或祖先时,若祭祀点附近出现小动物,都会被认为是神明/祖先的化身。前面的供品有咖喱鸡、黄姜糯米饭、青柠、烟草、栳叶等。
红色的神坛为天官坛,一般请在家门口。坛上的牌位一般写有“天官赐福”四字,一般都在每天傍晚上香拜一下。
这应该是Kaew姨在出发回泰国前在阿昌家施法下的降头。在马泰边界,一般巫师分为马来巫师(bomoh)和泰国巫师。我所闻的泰国降头一般最明显的征兆为吐铁钉、吐头发、浑浑噩噩、神志不清等。
绿色的旗子应该为拿督公旗子。
在北马,一般乡下的家庭都会在自家院子或是空地种些香草和蔬菜,例如小米椒、咖喱叶、香兰叶、葱花等,需要用到的时候就去自家院子摘一下。
一般在边界的家里电视都会接收到泰国的电视频道和电台。背景祭祀的为伯公像(上)和土地公牌位(下)。
80年代教育部试图通过“3M制”、“综合学校计划”“华小集会用语事件(规定华小集会必须使用马来语)”、“华小高职事件(委派不谙华语华文者出任华文小学中的正副校长等职务)”使华小变质。影片中多次在电视与报纸上出现的新闻都在说这件事,可以当作本片的暗线去解读。
背景都是晒海鲜的平底篮子,女主正在挑小鱼鱼骨,准备晒鱼干。
本地的童谣和小游戏,类似剪刀石头布。
田伯爷神龛,马来语称为“Jelapang Padi”。祭祀品从左下顺时针开始算起为:梳子/胭脂、米浆水粉、槟榔荖叶、纱笼布、鲜花、镜子、稻穗、中间插着的为Kuku Kambing(羊指甲)。羊指甲是古早的一种插秧的工具,一般会插秧后放置在神龛里守护稻田,直到这一季收成。
田伯爷据说是暹罗的神明,庇佑田地的。长辈一般都不会让小孩靠近并破坏农民幸苦栽种的庄稼,因为当地民间传说流传着:这种行为可能会冒犯田伯爷,而田伯爷就会回暹罗,不庇佑田地了。
据导演科普,田伯爷是无固定形态的。在当地马来文化Semangat Padi中,田伯爷的化身一般分为好预兆和坏预兆。当田伯爷化身为「年轻漂亮的女人」,夜晚出现在田间或者是神龛里梳妆或唱歌,就代表这一季的稻田将会长得和女子般“美丽”;化身为「白发妇人」则代表这一届稻田将会早熟,收成丰富。反之,当田伯爷化身为「眼镜蛇、黑水牛、大象、长发长须的男人、持拐杖老人」等比较刚硬的形象出现在稻田中,则代表田伯爷被触怒、遭人下降头(稻田不止可以下在人身上,也能下在稻田和物品)或是有灾害即将发生,稻主需要请巫师来察看情况,并开办「祭宴」来化解。
在当地华人文化中,田伯爷则无形态,也没有化身。当地华人会祭祀糕点等。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鼓励学生说华语(普通话),说方言就会被处罚。
暹罗裔/泰裔、马来人、原住民在马来西亚都归类为土著,并有保护土著权益的相关优待政策。改名成泰文名之后就可享受相关政策。
黑板上的话:”我们国家,马来西亚,是个由各个种族组成的多元文化国家。其中的种族包括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每个种族都富有各自的民俗文化,例如特色服装…”
一般信佛的当地人都会挂佛牌/符咒等庇佑出行平安。
一般出车祸去世的死者家庭都会举行一场招魂仪式,把死者的灵魂招回家。
Kaew姨身上的披肩是一条印着“祝君平安”的白色毛巾,一般会在丧礼出殡当天派送给往生者的家属,擦拭泪水和汗水。
一般乩童被神明上身之后,会做出一些神明的肢体习惯,和神明所说的语言。据我推测,在拿督公乩童的桌上出现爪威拼写课程与左边一看发财的中奖书暗喻着这乩童不是真的,而是神棍,因为拿督公身为马来裔本来就应该会爪威拼写,而是不需要相关课程书籍的。 乩童由导演张吉安饰演。
灶君一般被当地人供奉在家中的厨房。据民间传说,灶君向火,能给家里的事业/生意带来好运。因此,一般灶君都供奉在炉灶附近。
在大马,很多山洞中都设有庙宇。山中与女主对话的应该是珂娘本人,因为她所说的闽南语为泉州口音,而不是已本地化的福建话。后面背景响了祷告乐,女主听闻,便说天色晚了,要回家。背景响的音乐为穆斯林祷告的经文。此次的祷告为每日中的第四次(Maghrib),时间为当地时间晚上7:27左右,也正是当地日落的时间。
马来巫师的家为高脚屋,现在在乡下地区还能看见,也算大马的一种传统建筑了。80年代,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实行政教合一政策,马来文明逐渐伊斯兰化,许多巫师解降师转职成为伊斯兰教宗教司,便有了影片中送出解降器一幕。导演在采访中曾说到,他的父亲在“中过”降头之后,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便跟随解降师学习解降。
阿昌被下的降头应该是灵降。灵降是指巫师利用自己养的灵体或是小鬼去加害受害者。图中的妖怪应该就是Kaew姨养的灵体/小鬼。
在进行祭祀、火葬尸体、烧金纸等活动时,民间流传着不要回头这一说,因为会看到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祭祀亲人的时候,据说会看见亲人,而让祂产生舍不得、留恋人世间的念头。
片尾曲《出山关》由饰演珂娘/船主的演员云镁鑫演唱,导演张吉安填词。
我的一位生在北京的好友与我一起观赏了这部影片,并且和我做了大量交流。以下是他的观点:很多人把《南巫》当作惊悚片甚至恐怖片来观赏,这本身就是错的,也违背了导演的初衷。《南巫》的预告片很平,简单的叙事、写实的风格,没有一惊一乍,与近期热搜《咒》《哭悲》《灵媒》等亚洲恐怖片预告大相径庭。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与我们现在生活的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往往我们会把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愿了解的未知超自然现象都划归为坏的、恐怖的,加以宣传炒作,就很容易把这类现象与相关作品扣上个帽子。降头、巫术这些听到就很吓人的词语对于一个敬畏神明的国度来说,真的再正常不过了,不准成精这样的说辞就不再适用了。希望大家在快节奏生活中能广泛了解慢慢沉淀下来的各国优秀文化,而欠张导的这两张电影票,只能等下个月北影节的时候还了。
撰写:肆囍 琼岛搓澡师
编辑:肆囍 琼岛搓澡师
公众号:aoicoco
没有成长,没有人格冲突,没有捉马的多线剧情。 没有人来刷存在感。
恐怖东西,出来就是恐怖东西。
孤独,固定,沉闷,且不知道未来。
没有一条好出路,没有远方的风景和目标,也没有财宝。
没有复仇,没有牛逼人物暴毙,也没有小人物逆袭。没有大反派,土地神被政策风向逼走,避开风头后又回来。
公主不害人,然后公主就说自己不害人。
像极了我被 咒这个电影清洁后做的第一个梦。
去到重庆地铁换线那一段地道,往什么地方走?
离家一千公里,地铁去不到。
没有女朋友,也不想买东西。
但我以前很喜欢坐地铁吃遍重庆。
把所有剧情和幻想都清除,路人没头没脸。只剩下自己的感受。场景稳定得很,一直在地下出不去。
等政策,等老天开眼了,现实中老爸也可以做巫师行业了。
这个过程,老妈在辛苦的为家庭冒险。就是这样熬过来了。
我,现实中,要一个人干几个人的身份。
那个称其为“迷信”的东西,在另一个国度就是生活,没有信与不信之说。即使女主不拜山神,但固化在心灵深处“神明”也无处不在。
难得的把缅怀,乡愁,民俗以及文化认同等诸多元素的故事揉进一个关于“儿时的记忆”影像叙述,且能做到杂而不乱,实属不易,又把多元文化放在各个民族不同的信仰的外表之下,看似简单的罗列,实际是有潜在的联系的-用请巫师驱邪祟这样的小格局衬托民族多元共存的大格局。
明确了这个故事内核,片中出现的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对讲华文的要求,爪哇课本,永远不给画面的电视新闻等有些zhengzhi意味的点到为止与皮影招魂,口吐铁钉,请巫师驱邪这些描写就相辅相成了-
正是因为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圈层内,才滋养出多种信仰与文化。其中,汉文化是主叙述,将汉文化中伯公,马来本土文化拿督,和伊斯兰文化的巫术通过给女主的丈夫治病这件事情展现给观众。
在南洋文化圈内,向来喜欢把各个种族的差异放在桌面上剖析,但最终落点都是对guojia的热爱,可是《南巫》却轻轻的抛出一个对同宗汉地的一丝怀念,并以诗意的描述,让故事升华,这意向化的描述也挺克制的。最后那句似梦非梦的“出海”以“出汉关…”的唱词收尾。这看上去,真的有点忧伤且美。
大概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能去看这部电影,预告片仍旧选用了“恐怖”的基调。但我想说,这真的不是一部恐怖电影,甚至都不是民俗电影,然鹅他的的确确是一部有关生活的电影,尤其关乎那个时代下,大马华人的的生活。至于故事中所蕴含的身份认同感的解读,个人感觉不是很强烈,有也是淡淡的隐藏在电影里。有更明确且直白的关于身份认同的电影《我们的故事》。讲新加坡建国之初,华人离来马来西亚,加入新加坡前前后后的故事,对讲“身份认同”比这部电影要彻底的多。
另外,电影的摄影和配乐真的有惊喜,整体呈现有杨德昌的感觉,不是吗?
就算有之前的灵媒做铺垫 这部电影还是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是熟悉的东南亚宗教风味 但又不止
没有大师之间的斗法 反而穿插了传说和政治隐喻 再加上导演的长镜头和大段无台词留白的处理
它是恐怖片 又不局限于恐怖片
可以说是在俗套的片子里杀出的一只白鸟
色调与众不同 腔调与众不同
女主听的广播 手里拿起的书 不畏神
男主虔诚的信仰 中的降头 到最后的痊愈
对门阿姨的叫魂 还有做的巫术
以及我觉得最最独特的 那段田阿伯的舞蹈 奇妙又惊悚
这就是东南亚典型的夏天了 轻飘又带着神秘感
而且我还以为会有什么 大师之间的斗法 神秘的仪式
传统的东南亚恐怖片风味
结果没有 只有女主一个人 从最开始的问医生 接下丈夫的摊子
到后来痛哭一场 开始拜神求佛 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有一段女主走向佛像和佛像对视的画面
我觉得那个时候她不仅在叩问宗教 叩问佛祖 更在叩问自己的内心
你真的做好来这里生活的准备了吗 是不是还是时刻想着要离开
最后在海上和山神化身的一段对话
山神说我一辈子都出不去这道界限 一辈子都被困在这里
女主又何尝不是
区别只在于女主的家在这里
她还有一个根 有一个维系
尽管我到最后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女主要嫁给男主
这就是爱情吧
「我永遠,過不了這個邊界,回不了我的老家」
看完回想起,去年金馬影展播映時,聞老師說這部是「侯孝賢或蔡明亮來拍『粽邪2』就會是《南巫》」其實相當到位,但如果說這部是張吉安自己私人的《童年往事》或《羅馬》,也是說得通的。他能夠在自己導演處女作,表現出如此高獨特的風格,把影像風格轉化為自己的模樣,如此獨一無二,也如此震懾住人心。
要說這是一部跟《女巫》和《哭聲》屬性類似的宗教恐怖片也好,說這是一部關於馬來邊境文化與宗教的國族認同片也罷,張吉安利用許多靜態的畫面中,暗藏了不同的意象、符號,只純粹端看個人怎麼去解讀。但說到底,片中到了結局也沒有講明到底是誰對阿昌下了降頭,正如同張吉安對於這片土地難分難解又複雜的宗教衝突。這個詛咒從最初就已存在,且未能被輕易的解決與釋懷。
從種族與宗教文化方面講,《南巫》跟《你是豬》所要探究的層面意外的非常相似。前者用了最生猛、毫無修飾的烈火,最直接的影響了觀看者當下的情緒與想法,後者則是利用尋求不同治療方式,暗喻了這邊界,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況。不論西醫、馬來亞拿督公、象嶼珂娘山神,都無法治療好阿昌的降頭。反倒是最後的暹羅巫術,才得以破解。很明顯的,自家傳統的療程都無法解決,最終還是得靠外來的信仰破解,豈不是對當地來說,是莫大的諷刺吧
很喜歡張吉安關於女性的塑造,在短片《疫外》或者《南巫》都能看見。前者塑造一位在疫情期間當外送師的單親媽媽一天的生活,縱使在短片中看到與兒子的互動不多,但後半段即使摔車受傷,也要爬起來看兒子歌唱比賽的直播的心情,和後者為了老公四處奔走,找尋解方的阿燕,都有著樸素、堅毅,不屈不饒中仍然帶著思念的女性。願意扛起一家之事,就是會讓觀眾湧起溫暖而被打動,進而敬佩這些女性。如此堅強、如此溫柔,或許就是張吉安所投射的女性映像吧
論《南巫》這部,以一個鄉野奇譚,來帶出宏大的國族歷史片,有些沈重的敘事,卻用畫面來凌駕其上。一些象徵、一些符號和一個故事,最終會如那些物品沈入海中?還是如大象一般,席地而坐在象嶼山之中?就不得而知了。
回不到
山的從前 家的心願
天長路又遠
聽不見
你的召喚 心煩意亂
孤雁夜長嘆
唱不完
聲聲南管 肝腸寸斷
吹度玉門關
心在歸途 人在遠方 遙望
出漢關 來到此
出漢關 來到此 —片尾曲《出山關》
(雖然片尾曲是張吉安寫詞的,所以符合整部片的故事,但曲調還是單獨聽比較好聽,放在這種片尾太突兀了)
《南巫》为马来西亚导演张吉安首部剧情长片,片中以半自传式叙述在他童年时期发生在父亲身上的光怪陆离之事。凭藉这部作品,张吉安入围第57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两项大奖,并斩获以推广亚洲新锐导演的奈派克奖(NETPAC)以及亚洲电影观察团推荐奖。
电影名为“南巫”,实际上有著双重指涉:首先,显而易见的是,“南巫”一词代指著南洋巫术;其二则是暗喻著马来西亚的政党——巫统。
何谓南巫:宗教、巫术作为一种政治隐喻
在《南巫》中,宗教作为一种複调形式,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多元纷呈地出现,如:暹罗的巫降、稻农的田伯爷信仰、象屿山山神以及马来亚的拿督公信仰。然在各式宗教的竞逐上,也显现了一种隐喻式的政治关係。
当女主角阿燕夜半到马来裔巫师家中寻求帮助时,巫师在举行完仪式后,随即将所有的法器都给了阿燕,示意她拿去丢掉。马来巫师之所以会放弃在地传统信仰是源于政治上的因素:自1981年马哈迪上台后,使得国家体制日渐伊斯兰化。他必须摒弃原始宗教,转为所谓“正统”的宗教师。于此,宗教的一统,也意味著政治的一统,更是在地话语权的剥夺,传统文化的失声。
另外,在电影裡男主角阿昌信奉的拿督公信仰,也与马来西亚政党巫统作为互喻。拿督公的形象同于华人信仰裡保护土地的土地神,然其手持宝剑,就如同1987年茅草行动期间,执政党政府曾高喊著的种族主义口号:“以华人的鲜血,清洗马来剑。”讽刺的是,阿昌以拿督公作为庇护者,最终却是被吞噬的。
阿昌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华人,信奉著马来亚的拿督公,将它安置在家的外头。在家中客厅裡,则安放著华人信奉的土地公神像。儘管如此,坐镇在客厅的土地公神像却对家中发生的变故无能为力;反之,置于外头的拿督公则是能够侵入门户,轻易地影响著整个家庭。
导演表示:“这个拿督公,它也代表那个时候的华人对于巫统的形象,因为巫统的Logo是一把剑,所以它就是整个国家的巫术。但是它可以去得掉吗?又去不掉......它就是整个国家的宿命。”
身处边界:马来西亚华人离散史
《南巫》以恐怖叙事为主体,实则内含著丰沛的人文关怀底蕴。该部电影不仅是作为导演个人回忆的一部分,还包含著整体的、马来西亚华人的离散史。身在多元种族文化的国家,其应如何思索对于华人身份的自我认同?除了文化上混杂,地域的边界也混淆了个体对家国的归属感。
电影聚焦于马泰边境的吉打州,吉打与泰国为邻,旧时为暹罗王国统治之地。因此,吉打人游移于两国边界之间,虽身处于马来西亚,心却嚮往著他方——泰国。泰国是那永恆家乡的投射,实际上却是他方。片中有一幕是阿燕在市场裡贩卖本地海产,但市场裡的人们却挑剔著只想买泰国虾。
“物”的价值,全然取决于地域而非品质本身,而来自泰国的“物”,总能满足边界人对原乡的乡愁。张吉安对此则称:“从这种社会观感,展现了对自己国家缺乏自信的想法一直存在,所以我觉得这种边界人心态一直来都牵绊著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人。”
电影裡的女主角阿燕则是来自于马新的边界——新山,在远嫁到吉打州后也必须适应著当地的宗教信仰。来自新山的阿燕,受新加坡政策影响,本是秉持著一贯的科学主义,在丈夫阿昌被下了降头术后,她曾反驳著:“(你)一直说不停,哪有下降头这种事?”但看著日渐消瘦的阿昌,她最终还是放下偏见,为了丈夫奔走于“医”与“巫”之间。在科学/宗教,抑或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界限间,都标志著一种文化上的分野,这也是边界人身份上的混杂性。
无论是处于马泰边界的吉打人,还是在马新边界的新山人,儘管他们都生活在同块土地(马来西亚),眼光却总望向边界外的另一边。正如同那传说中回不了家的泉州公主,永生被困于象屿山,最终成了山神珂娘。电影末段,珂娘(泉州公主)的化身在海上吟诵著:“永远过不了这个边界,回不了我的老家。”这句话正道出无数边界人在心底的悲凉与悽怆——那到不了的远方,是永存于心底的原乡。
小结
继2017年改编自五一三事件的《义山》后,张吉安又于2020年带来这部充满政治隐喻的《南巫》,由可见得导演对家国的关怀。金马奖执委会主席闻天祥在提及这部片时称,《南巫》就像蔡明亮拍《粽邪》。但于《南巫》中,真正骇人的鬼怪并非是暹罗的巫降,而是那盘旋不去的政治幽灵。于此,《南巫》可被视为一部华人生存史,在政治的隙缝中夹缝求生,以艺术之名为历史留下纪录。
這部片子的出發點和導演的構想都非常好,很獨特且吸引人,他有得天獨厚的家庭背景,又有認真踏實做research的深入精神,映後他提到連道具都是他親手做的因為別人做得不對不準確。but!他並沒有很好的把這些豐富紮實的知識和理念融合到電影裡,主要是我感覺他對影像的判斷力不太好,抽象說就是很硬,沒有流動感。具體來說鏡頭的呈現包括調度,攝影機角度,空間裡的側重,表演的節奏,戲的節奏,講故事的節奏都不太好,有很多刻意但不match的鏡頭設計,很多不必要的冗長,很多執行出來不太對勁的地方。所以我感覺張吉安很適合去做學術或者去做老師,他講比拍好很多,聽他講那些馬來地緣宗教民俗真是非常清晰有條理又有趣味。
南洋华人的身份和处境,镜头调度太刻意,拍得太沉闷和平淡了。
对神怪鬼魂毫无保留的直接展现是导演刻意要与恐怖惊悚类型划清界限的方式,也是内核表达的关键,神秘氛围更多来自看似静逸实则怪力乱神人鬼共存的生活环境,这又与不同文化信仰交融共存以及身份认同危机达成了一致。有几处稍嫌稚嫩不成熟的段落对于新导演处女作来说在可接受范围内(PS:人家从没有“宣传”过自己是恐怖类型片,自己信了微博营销号交了智商税不要怪电影跟你预期不一样
要是简单概括下,我觉得这是个“亚洲众神”的故事。父亲中降头之后四处寻求帮助的一段经历,本来只能是乡村野史或者家族记忆里语焉不详的一段,但导演却借着这段经历,写出异乡人的融入、认同、寻根和哀愁。人离了乡,连随身携带的神灵都失效了,中了降头陷入绝境,只有寻求在地神灵和中介(巫师)的帮助,几番试探、怀疑、拒绝和被拒绝,一个神一个神地求过之后,终于认了新的神灵,得到了新的佑护。流落他乡的中国神灵最后现身,送了女主人公最后一程。本以为哀愁的来源,是那回不去的一家人,最后才发现,是隔山隔海不能回家的神灵。整个故事,发生在异乡碧绿的田野里,绿野仙踪。
以恐怖叙事包装,剧作布局精巧,对“降头”的描写既写实又轻盈,引领观众的猎奇心理。中蛊的源头做了减法,应当始于阿南母亲的疑心作祟。于是乎,“降头”带有象征意味,表象下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流失,包括将信将疑的阿燕,也游走于“医”与“巫”之间,直到她从信仰中寻求慰藉,观众也与之达成共情。她似乎也找到了某种身份认同——“永远过不了这边界,回不了我的老家”一语双关,也是一语成谶。
别吹 别吹 摄影保守 不敢突破或者说导演根本就没有审美突破 看得出来导演的野心很大 但是也很怂 人物调度仅仅是对某些大师的肤浅模仿 感觉任何一个喜欢文艺片的学生拿到一定的资金也能完成 可以说对比剧本的话 成片一定是让人失望的 再次肯定了拍摄是第二次创作的绝对性 这样想要诗意的纯电影倾向的电影不敢突破剧本就是在自寻死路 太尴尬了 导演的自恋几乎都要溢出来了 我的天呀 ps明白导演想要突破传统的“南巫”讨论就像胡金铨说的什么时候能不用旗袍瓷器 还能拍一部好片子 但是很显然导演还是没能免俗 全片所有的亮点几乎还是在满足一个猎奇的ethology民俗风情的片 只能说导演拍片的时候很有可能想的是西方的观众而非本土观众
比较稳的处女作,它不同于欧美的邪典,也异于日韩的惊悚,更不是香港那种粗糙的直给。它以现实题材切入,加上民间怪诞志的调调,或许那种东南亚本身就对文化的日常信仰。(片尾曲《出山关》好听)(想看毕赣拍贵州一代的巫蛊传说)
《丈夫被下了降头》,挺新鲜的,毕竟国内不让拍这样神神叨叨的迷信题材...学校要求讲华语,电视新闻播放着爱国教育,用皮影戏超度,僧人批评女主不会说马来语,能感觉到一些隐晦的思考和表达吧,虽然对马来西亚这些混杂的文化背景不是很懂。祈求山神婆婆原谅时山洞里的吟唱很空灵,一些远景固定长镜头很美,后面真的出现了白色的索命鬼XD 这电影节一个片叫北斋一个片叫南巫,还有点对仗-0-
并无惊悚元素,倒是有几段有点阿彼察邦的感觉。
以民俗文化的分歧书写地缘政治的分化,无论是女主或山神婆婆,均是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这片马泰交界处,从语言的驳杂到信仰的迥异,从官方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政策到民间风俗的偏好,无不彰显出这片处于“边界”处的人们对于寻求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渴求;珍惜此类内地无法拍的影片。
重看後更喜歡,故事簡單卻藏很深。先生被降頭,妻子從不信邪尋求西方醫學,到半信半疑找華人信仰拿督公(也是先生信奉的),以為是山神婆婆心眼狹小,最後反倒是馬來信仰破解降頭;吉打原屬暹羅,在馬來西亞北邊,與泰國交界,妻子來自馬來南邊華裔,山神婆婆則是泉州公主,嫁過來(被巫師變山)再也回不去海的另一邊;而時值1987,馬來西亞才要慶祝國慶三十年,遙遠的首都正發生華文學校的抗議與逮捕,中心與邊緣都在問認同與歸屬。遠景鏡頭裡事情微小的進行,像找不到衣服一樣,太日常細微就看不見意義,但情節往後發展,卻能不斷為前面的事增添含義,不是蔡(現在都在拍就是要你看著角色的電影)更近侯,也才知道拍山與稻都有故事。皮影戲、人形演繹神祇都讓我想起東南亞民俗舞蹈與泛靈關係。片子蠻好看的,值得期待。南巫的南應是相對中國。
请大家不要再传播盗版了,如果你手里有网盘链接也不要再分享了。
摘錄很棒的The News Lens採訪:「我不喜歡看以降頭為題材的香港電影,什麽南洋十大邪術呀什麽的,往往只會留下刻板印象。我們所看到的降頭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小時候看到的……..譬如有人無緣無故吐了鐵釘出來。」「我長大後,比較難用科學或理性的方式來解釋給你聽。但是我站在一個曾經在那樣的環境長大的經歷來說,我覺得在電影特別能夠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降頭。所以我拍《南巫》的時候,製作人等說用CG(電腦特效圖像)來表現,我說,不是哦,在我小時候,這些東西,它說出現就出現的哦,它就那樣飄出來,就好像正常人一樣白天也可以出現,就站在妳門口。坐在你家裡。」張吉安始終認為,如果要表現這些民間信仰,就要站在他們的立場,表現真實的生活況味。
《南巫》——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投射。慢,太慢,慢得像我的小时候。从小生活在一个处处泛灵的世界,谁中邪了,谁冲煞了,谁被种蛊了,谁遇到盗路鬼了,谁莫名就死了,都是寻常的事。俗话说,远怕水,近怕鬼,前者是因为不了解,后者是过于熟悉,本片二者有之,华人远涉重洋,遇到一些姑妄言之的事情,还得靠本地的神灵弹压,回望故土,再也回不去了。如此邪乎的事情,我也亲历过,上小学时做了一个梦,来到家不远处的小森林,一群土匪在月光下操练,或许是弄了一点响声,带头的麻脸大哥随手给了我一梭子,打在腮帮子上。第二天醒来,再也不能说话了。于是请了端公,找了师娘子,围着房子撒了不少糯米,过了半个月,不知道怎么就开腔了,只是言语没以前那么利索了。后来才知道原因,那年春游我去过小森林,对着哪棵大树嘘嘘了一下,惊动了怨灵,如此云云。
65/100,不能当作类型片去看待。经受住了媚俗式奇观的诱惑,用场面调度赋予“考察”般的视点,摄影机面向鬼神志怪,心中惦念的却是人间。
不知道在讲什么 看得我犯困
3.5,民俗视听志
【海南岛电影节展映】本届电影节最期待作品,果然没失望。惊艳的处女作,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华人一家“因邻居纠葛被偷衣下降头”的魔幻故事。西医无解,中医难治,拿督公不灵,象屿山神无关。此种奇诡之事只能在华人文化影响深远、潮湿而炎热的东南亚发生。在马来最北边的吉打是马来泰国交界,马人华人混居,吉打福建话、潮州话、国语、马来语混说,人与巫术的神秘关系也同样难以分割。政治、种族、文化、信仰交织在一起。那边是戏班皮影,这边是暹罗佛经;那边是马来国庆歌舞升平,这边是华人学校压制方言,华人小孩改马来名;那边泰国电视节目随意收听,这边泉州公主珂娘苦等数百年无法回乡只能显灵。此片是深耕民俗文化的张吉安自己家庭的亲历和他的故乡侧记。//20210319林象展映。能在中国大银幕看真·巫医降头、马华方言、在地民俗真好
身份认同的感觉,不了解文化背景,不好评论。至于恐怖不恐怖,肯定是不吓人的,可能大多数观众反而会昏昏欲睡。
去年的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处女作还是有想要讲太多却都表现得不太到位的感觉,而且儿时记忆加田野调查也使故事拼凑感很强。女主很耐看有气质,一查果然选美出身,不像属于那里的人也达到了从不信到相信并目睹古老的巫术和传说的效果。与蔡明亮合作过的女配那段、小鬼出现的几次还都挺瘆人,国歌、改名、讲华语、皮影戏、向往泰国、种族信仰、身份认同等细节都很有意思,马来西亚80年代末的乡下生活也看着比我小时候好得多呀。很喜欢最后在船上突然诉说华人远渡南洋后不能越过的边界,以及送给父母致敬电影前辈的字幕。非常值得一看,毕竟我们这里拍不了这样的题材。林象朗园导演张吉安映后视频连线。